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资产管理部考核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资产管理部考核细则范文1
1.1历史遗留问题
基层农发行成立之初均无独立的营业办公大楼,划转的房产大都与农行营业办公楼处于同一建筑物,入账时大部分行以估价的方式对土地面积、房产原值和折旧进行入账,个别行甚至都未入账,划转的房产基本无房产证和土地证,省行虽在期间对农行划转的房产进行过统一置换,但目前仍有部分基层行划转资产闲置,部分资产尚未取得两证,导致账实不符。
1.2信息不对称
因目前在基层行固定资产执行“指标管理”,资产的增加均取决于上级行下达的指标,上级行为最大化降低县级支行的闲置资产的占用,量入为出,分配指标,但此做法往往与县级支行的实际需求存在不对称或滞后性。特别是新系统的上线,基本都要求专机专用,借此会导致县级支行要么“想方设法”变通出电子设备,要么就是未能按要求做到专机专用。
1.3管理意识薄弱
管理部门:因目前基层行实物管理部门大都归为办公室,而县行办公室人员偏紧,无专职固定资产管理人员,且对固定资产管理知识知之甚少,对各个部门固定资产的闲置和损坏情况了解不够,更谈不上了解固定资产效益的发挥;使用部门,只关心本部门固定资产能否使用,是否满足本部门的需求,而对于本部门固定资产能否充分发挥效益、是否闲置更不关心;财务部门:只对账务记载的正确性和及时性负责,至于对固定资产投资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就要大打折扣了。
1.4基建装修难规范
目前总行虽然出台了基本建设管理实施细则,但对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中,作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房屋及构筑物装修还未细则化。基层行不仅存在对基建(装修)风格难以把控外,还对基建(装修)的预决算难以核查,经常出现已经办理决算的基建(装修)项目仍需要追加投资,或者装修价值不实的现象。
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2.1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固定资产作为银行资本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业务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贯穿于整个经营的全过程。近几年来,作为竞争实力的证明之一,各家银行越发重视固定资产管理,我们农发行也不例外。所以,基层行应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列入工作目标,成立固定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分管领导亲自抓,管理人员仔细抓,逐步改变使用人观念,要从被动管、被动问、被动查到主动清查、主动报告、主动保养,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2.2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和实施细则
只有制度先行,才能规范有度,监督到位,才能提高管理的有序性和约束效力。目前农发行刚修订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但仍存在一些实施细则上的盲点。首先是在固定资产基建(装修)方面,基层行亟需上级行解决的是:吸收商业银行先进打造硬件的理念,制定营业窗口装修指引。因县支行无这方面的人才,对基建的预决算的审核如果没有指引,着实相当于“雾里看花”;其次要建立固定的固定资产余缺报告制度。上级行一方面防止各基层行多占多用,一味追求“全”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县行反应的实际,及时为配备各项资产,防止出现“无米下炊”的现象;再者确保制度严密、科学。要通过反复的论证、测试,使各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前后对应、上下衔接、时效具体,既要防止制度“一而统之”管得过死,又要防止制度“笼而统之”无法操作,实现固定资产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解决固定资产空缺与闲置的难题。
2.3注重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主要是要做好固定资产清查、报废、置换等管理工作。定期清查固定资产是管理固定资产的必要手段,应每年年中、年末对固定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清查工作应由负责使用、保管、管理等人员共同办理。清查结果记录在清单上,实地清查结束后,将清查清单内容同固定资产卡片相核对,如发现差异或固定资产已处于不能正常使用状态,应由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审查其原因并及时进行处理。盘活固定资产,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对已超出正常使用年限,且老化破损,不能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应及时进行报废或置换处理,建立灵活的固定资产调剂调配机制,最大程度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2.4切实清理农行划转资产
划转资产基本都未办理产权过户,仅以分家时签订的一纸协议为据,属于“两证”不全房产,个别地方甚至出现农行在股改时将属于我行的房产囊括办证在内的现象。至此,基层行应加快清理农行划转资产的步伐,一方面创新处置方式,通过市场评估,确定公允价值,以非货币换方式置换出这部分闲置资产;另一方面认真做好与当地农行的对接,积极向上级行汇报工作进展,申请专项办证费用,及时做到确权。
2.5强化激励考核措施
资产管理部考核细则范文2
1.1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城际铁路通过初步验收后,由于各种原因,线路正式开通运营后一直未能办理竣工财务决算,资产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完成固定资产建账资料的整理、审批,财务部门按照规定要对已经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的固定资产进行入账处理,由于没有竣工决算和正式验收,只能根据工程预算或者工程实际成本对固定资产按分类进行预估入账,根据资产类别按分类折旧率和年限平均法计提折旧。由于征地拆迁费用办理结算滞后,征拆取得的土地等物业无法分摊或者单独计入固定资产。签订《委托运输管理协议》后,跟运营相关的固定资产大部分已经交付受托单位管理使用,资产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已经分离,城际铁路公司对委托管理的固定资产的现场情况不熟悉,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对资产台账的管理,由于对固定资产没有全部按明细进行核算,部分固定资产无法建立卡片,只能按资产类别笼统登记固定资产台账,实际没有全面掌握委托管理固定资产的明细情况和现实状态,对整个委托运输管理和生产经营情况的掌控带来很大不便。
1.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城际铁路公司将固定资产委托管理后,由于《委托运输管理协议》中没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具体条款,委托单位也没有与受托单位制定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对固定资产的购建、更新改造、验收交接、转移使用、日常维护、定期清查、损失报废等管理流程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双方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权限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托管的资产在管理程序和管理制度上不完善,双方的权利义务不明晰。与运营相关的固定资产委托给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后,实际由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的所属站段对受托管理的运输资产进行使用、日常维修和管理。国铁和国铁控股企业往往重视自有资产的管理和考核,不自觉的产生“内外有别”的意识,忽视或者放松对受托资产的管理,站段与委托单位没有直接管理关系,对受托资产的管理自上而下的形成“外单位的资产,跟我没有关系,管理好坏都一样”的消极思想,因此要加大固定资产管理力度,确保资产安全、完整,充分发挥资产效能,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就必须建立固定资产管理考核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措施,树立和调动站段管理受托资产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1.3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不到位。由于托管固定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分离,相关管理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城际铁路公司无法实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态、技术状况和使用效率。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按各自需求建立固定资产台账,从不同角度对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但从管理情况看,委托单位固定资产台账与受托单位固定资产台账没有经过相互核对,不一致的问题突出。固定资产发生使用状态变更,一般由城际铁路公司的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动态变更的实际情况办理相关手续,并调整技术履历簿和档案,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进行账务处理,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由于受托单位只负责资产的实物管理和使用,不负责资产的会计核算,容易出现不及时、不准确地向委托单位提供固定资产变动信息,导致固定资产动态管理不到位。受托单位在托管城际铁路运营资产的同时,也管理着自身国铁或国铁控股铁路的运营资产,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存在将城际铁路的运输移动设备在未告知委托方的情况下,无偿用于国铁或国铁控股铁路的现象,严重影响托管资产的自身使用效率。城际铁路公司每年需要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盘点,由于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日常沟通协调少,管理部门衔接不上,资产清查基本没有落实,委托单位无法发现已毁损、遗失的资产,无法了解应报废、已闲置的资产,对受托单位资产管理的漏洞不清楚,这对受托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带来极大风险。
2.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2.1加强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2.1.1及时办理竣工财务决算。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是准确、完整核算铁路建设期间形成固定资产的重要先决条件,城际铁路公司要加强对竣工财务决算的组织领导,组织专门机构和人员,尽快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的编制工作。财务部门根据竣工决算对已按分类预估入账的固定资产和其他未入账资产进行调整和核算,准确计提折旧,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分类账,完善各项固定资产卡片,进行账账、账卡、账实核对,确保账卡物相符。
2.1.2积极运用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是铁路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的子系统之一,是铁路企业财务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和计提折旧的重要工具。城际铁路公司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将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尽快运用起来,在系统中建立固定资产基础数据,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和台账,及时完成资产动态处理,完整登记资产大修记录,按时进行资产折旧处理,准确进行凭证编制,根据实际情况完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会计变更,熟练运用资产统计查询功能,提高财务人员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效率。
2.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在委托运输管理模式下,城际铁路公司要理顺固定资产管理关系,明确管理责任,就需要因地制宜的与受托单位制定固定资产管理细则,对双方的权利义务予以明确,并建立和完善管理岗位责任制度与考核奖罚制度,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激励和约束。在管理流程上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更新改造预算制度,固定资产日常维护制度,固定资产移交、处置制度,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在管理考核上建立健全科学可行的管理考核体系,对固定资产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制定固定资产考核指标,对管理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管理人员责任心及业务能力以及账实相符率、维护成本率、资产利用率、资产闲置率等指标进行定期考核,使固定资产管理有章可循,有责可究,使委托管理的固定资产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管理。
2.3加强固定资产日常管理
2.3.1对固定资产购建、更新改造实行预算管理。为规范固定资产购建、更新改造管理,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需要对购建、更新改造项目实行预算管理,明确纳入预算管理的资产范围和委托单位、受托单位的职责权限,保证项目资金来源和用途,对项目方案进行充分论证,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在预算管理程序上,实行建议预算管理、年度预算管理、调整预算管理、应急项目预算管理,项目的立项、勘察设计、概预算审查、招投标、实施等建设管理工作由受托单位按照预算管理程序执行,工程结(决)算由委托单位按预算规定办理,委托单位对受托单位的建设管理过程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查、监督、不定期检查和后续评估工作。
2.3.2强化固定资产动态管理。在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要按专业分类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动态反映固定资产购建、移交、使用、维修、调拨、拆除、报废、价值变化等情况、并定期进行相互核对。新建、改建、扩建和购置的固定资产验收交付使用,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根据“新建(购置)固定资产验收交接记录”和其他结算资料办理交接手续,委托单位列账建卡。盘盈、盘亏固定资产,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应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由受托单位编制“固定资产盘盈、盘亏理由书”,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由委托单位列账处理。拆除、报废固定资产,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应组织人员进行鉴定,由受托单位编制“固定资产拆除、报废申请单”,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由委托单位列账处理。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及保管地点发生变更,委托单位与受托单位应组织人员进行确认,由受托单位编制“固定资产使用状态及保管地点变更申请表”,按审批权限经批准后由委托单位调整固定资产账项。委托单位要积极运用铁路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及时完成资产动态处理,确保固定资产账、卡、物相符。
资产管理部考核细则范文3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四川 成都 610041)
摘 要:在通信行业中,固定资产占企业总资产的70%左右,固定资产的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网络资产占固定资产的90%以上。本文结合通信行业中网络资产的特点,详细分析了网络资产目前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实施资产动态管理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希望有利于通信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 :通信企业 网络资产 动态管理
中图分类号:TR39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068-02
收稿日期:2014-10-20
作者简介:杨学梅(1980-),女,四川遂宁人,会计师,管理学学士。研究方向: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研究。
一、网络资产定义
网络资产指移动网络、固定网络、商用产品的业务平台以及为网络服务的相关固定资产。其中,移动类网络资产主要指:移动核心网、无线网、基站配套、网管、支撑、仪器仪表及其他资产;固定网络类资产主要指:网络用交换、传输、数据、接入、线路、电源空调、支撑、运输、应急通信、房屋建筑物、仪器仪表及其他资产;商用产品的业务平台主要是指:商用产品的平台硬件及系统软件。
二、网络资产特点及管理现状
(一)网络资产特点
通信行业的固定资产既具有普通固定资产的特点,又具有其通信资产独特的地方,尤其是网络资产,因其特殊的电信服务功能,与其他的制造企业、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有显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资产类型复杂。按“类、项、目、节”划分可划分为约15大类、121个项、425个目、2143个节,大类可分为有线传输、无线传输、电路交换、移动通信系统等,对应的资产卡片数量较多,以南方某省通信公司为例,仅一个省就有多达150万条网络资产;按资产来源分,可分为工程转入、零星购置、捐赠转入、非货币交换等;按资产专业划分,可分为移动专业(2G、3G、4G),固网专业、其他共用专业等;按资产归属分,可分为一干、二干、本地网及其他资产等。
2、资产地点分布较广。从城市到乡村,从屋顶到山坡,从高速公路到地下光缆,只要需要有网络存在的
地方,均会涉及网络资产存在。
3、专业性强,不易辨认。网络资产的专业性较强,规格型号复杂,涉及采购的厂家众多,不易辨认和清查。
4、资产折旧年限较长。网络资产中移动类资产大多折旧年限7年,固网和宽带类资产一般折旧年限10年。
(二)网络资产管理现状
通信行业网络资产历经多次电信重组变革,实物不清,价值不明,账实不符、效能不高等现象存在比较普遍,主要表现在:
1、资产责任未有效落实。历经多次电信重组,人员变化复杂,资产交接不清或未做交接,造成资产帐卡
实不符。资产专业归口管理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部门资产员、资产责任人的资产责任未有效落实,资产责任追究制度未严格执行。
2、资产实物更新与账面更新不一致。资产调拨随意,资产调拨后未及时做账面信息变更,尤其是地址信
息发生变更后,未做及时更新,造成帐实不符,资产查找困难。
3、资产状态发生变更后未及时更新。实物资产的状态发生变更时(如下电、报废、被盗等),不及时按照相关流程进行账务处置,造成帐卡实不符,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加大。
4、工程转固滞后。工程转固滞后导致大量资产虽已投入使用,但是仍处在在建状态,在建资产与已转固资产混淆,实物信息与账面信息不符。
5、网络资产信息化管理手段薄弱。网络资产管理手段薄弱,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统支撑,清查手段单一,盘点效率较低。
6、缺乏必要的考核机制。网络资产管理意识普遍不强,缺乏必要的管理考核机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意识薄弱。
三、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的必要性
基于通信行业网络资产管理的现状,造成帐卡实责任人不清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对资产的全生命周期实行动态管控,资产管理混乱,有实无帐、有帐无实现象较普遍,谁也无法说清盘盈盘亏情况,国有资产流失时有发生。因此无论从公司内部、还是资本市场的需要,只有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才能真正实现资源清 、价值明 、帐实符 、效能高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网络资产管理的现状,实现资源资产的合理配置,提升网络效能和公司效益。
四、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的思考
实施网络资产动态管理,必须从资产新增、在用和退役等环节,分析可能触发的资产变动情况,依托信息化手段,将资产动态管理一网打尽,实现资产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
(一)落实资产管理责任,实现资产管理思路转变
1、价值管理向全生命周期管理转变
以价值管理为归依,管理资产全生命周期的所有环节,从网络资产职责落实、动态控制、价值管理和运营效率四个方面构建制度体系。从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分析可能触发的资产变动情况,调整现有运作流程,实现资产管理思路转变。
2、主体责任向动态全员责任转变
按照“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的资产管理原则,落实网络资产管理责任制,实施全员资产管理,明确资产管理的组织模型,规范使用部门、专业部门、财务部门以及相关岗位在资产管理过程的相关职责,实现资产的属地管理、职能归口和责任到人。
3、单一管理向资源资产协同管理转变
规范流程,理清对应关系,实现资源资产数据变化的联动管理,以资产带动资源管理,以资源带动资产管理,提高资源资产管理能力。
4、周期盘点向动态管理转变
按部门、按资产类别,定期、不定期的进行资产抽盘(上级对下级)、巡检(自身检查),及时获取资产实际状态;明确可移动、频繁调拨资产,重点进行抽查、巡检管理。
(二)梳理资产变动环节,落实资产动态管理
资产动态管理的范围:资产新增、资产调拨、使用状态变化、责任人变动、资产拆分合并、资产信息修改等。资产调拨包括本地网内、跨本地网、跨省调拨;使用状态变化包括在用转闲置可使用或待报废,闲置可使用转在用或待报废;报废包括正常报废和非正常报废;资产信息变更包括责任人变更,资产拆分、资产合并、其他资产信息变更等。
1、网络资产管理嵌入到日常运维工作的各个环节
(1)建立动态协同盘点制度
周期全面盘点仅能确认资产是否缺失,很难及时追究资产管理责任。动态协同盘点为日常管理为主,定期、不定期抽查为辅的方式,以站、房、资产类别为单位,落实责任制,严格按照检查结果实施考核。明确可移动、频繁调拨资产,重点进行抽查、巡检管理。将资产日常管理与公司统一部署的阶段性升级、改造、清查整治等专项工作相结合,建立阶段性资产类别警示机制,严格落实资产变动管理。推进一站一档案的资产管理方式,站房档案必须专人管理,实时更新,确保帐卡实及档案一致。
(2)关注所有状态的固定资产
关注在用资产,重点关注资产责任人变更、资产调拨、拆分、合并、信息修改等关键环节,建立资源资产关联关系,实现资源资产信息同步。关注闲置可利用资产,建立闲置资产库,在启动新建扩容、更新改造等项目时,必须首先对闲置可利用资产库进行查询,查询结果经各分公司运维部门资产管理员确认后方可提出购置需求。原则上可查询到同型号或可替代的设备时,首先通过资产盘活进行再利用。关注待报废资产,建立待报废资产库,各分公司申请正常报废的资产必须在待报废资产库中有记录。
2、对网络资产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
(1)资产新增
运维部门在进行资产签收时必须严格核实资产实物与交付使用资产信息表是否一致。严格按照《转资规范》、《固定资产目录》的要求对资产的颗粒度进行判断,交付的网络资产信息必须真实、规范,如资产类型、名称、生产厂家、规格型号、资产地点信息必须与实物资产一致,且地点采用规定的九级标准地址模式;交付使用的资产其使用部门、责任人必须与资产专业维护管理责任人保持一致。
(2)资产调拨
①本地网内资产调拨、变更。固定资产在本地网内发生调拨或变动,需对资产地点信息及资产责任人进行变更的,由变更实施单位(分公司运维人员或施工单位)在调拨或变更前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运维部门资产管理员提交《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由部门资产管理员根据变更申请表在系统中进行修改。《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作为资产责任单位及责任人的资产变更管理考核依据,同时,所有因故障处理、设备维修、搬站、拆站、优化整治等费用在进行费用结算前,费用结算单均需由公司运维部门资产管理员签字确认已完成资产信息变更后方可进行费用结算,未经资产管理员确认,财务部门不得进行费用支付。②跨本地网资产调拨。资产调入、调出分公司资产管理员将双方运维部门签字盖章确认的资产调拨单及资产调拨明细表(纸质版原件或扫描件)上报至省公司运维部资产管理员,省公司运维部资产管理员根据调拨单及调拨明细在系统中发起调拨通知,省公司财务部对调拨资产进行审核,调出、调入分公司对调拨资产进行确认并完成资产调拨手续。
(3)资产使用状态变化
资产的使用状态发生改变时,需资产管理的专业部门对资产的使用状态进行鉴定,并将鉴定结果及时提交财务部在财务账面进行修改,以确保账面信息与实物资产信息一致。
(4)资产报废和报损
网络固定资产报废按照公司固有的报废流程执行。拟报废资产明细表中需逐条对资产现状进行说明,包括资产是否可用,资产是否下电或拆除,下电拆除时间及已占用库房时间,且必须经专业部门鉴定,符合报废条件再提交上级部门进行报废申请,未经批复的报废不能擅自做财务处理。
(6)资产信息变更
资产责任人变更:原资产管理责任人提交纸质版和电子版《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相关领导审核签字,指定接收人,交接双方对资产信息进行签字确认,交接双方部门盖章留存,部门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提交相关信息进行财务账面信息更新。资产拆分、合并,资产信息变更:运维专业人员在日常巡检过程中发现资产信息错误或遗漏,需对资产信息进行变更或补充,运维部门需按月向资产管理员提交《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部门资产管理员根据变更台帐在财务系统中进行修改。
(三)严格执行考核机制,按照流程落实责任
网络资产动态管理的考核制度必须贯穿资产管理整条专业线,严格把控资产管理各环节流程,必须按月组织网络资产管理自查工作,从资产账、卡、实等各方面开展检查工作,一旦发现问题,严格追责。资产管理的上级部门不定期对下级部门的资产管理情况进行现场抽查,抽检结果在月度工作考核中落实。上级部门应制定考核指标及细则,确保考核责任落地。
1、资产新增考核。网络建设部在进行资产移交时,未完成在建资产标签粘贴,在网络建设部门的月度考核中体现。网络运维部在进行资产交接时,抽查发现《工程交付资产使用明细表》与现场实物不符的,进行考核扣分;运维部门在资产转固次月内未完成固定资产正式标签的粘贴工作,进行考核。
2、资产日常管理考核
上级公司定期对实物资产与账务信息进行抽查,发现帐实不一致的,按照资产条数进行考核扣分;发现资产信息变更,但无《固定资产信息变更申请表》等作为依据,或与申请表信息不符的进行考核扣分;发现除自然灾害、被盗等情况以外的资产非正常盘亏,进行考核,并追究相关责任人和主管领导责任。
五 结语
网络资产是网络运营的基础所在,只有提高认识,转变思路、严格落实资产动态管理制度,才能实现资产管理工作日常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才能实现对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参考文献:
[1] 郑毓:通信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29):21
资产管理部考核细则范文4
一、暴露的问题
(一)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事业单位存在的病疾,国有资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国有资产的购置环节中缺乏健全、规范的决策机制,监督不力等原因。设备购置前未进行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论证、盲目购置。使有此价值较高的设备搁置已久无入问津、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和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其次,在国有资产的使用环节过程中由于一些单位对国有资产疏于管理,照成资产损坏、去失、闲置。甚至有此单位对资产的毁损不重视,不追究、不问责。在国有资产处置环节,单位无视财政部门的规定,擅自对资产进行变卖、转换、是国有资产管理的薄弱环节。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缺少制约机制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主要问题在于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制度建立流于形式,管理弱化,相关人员责任意识差、缺少职业道德。加之事业单位对于国有资产的管理多处于分散管理的形式,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自购买。是为了买设备而买设备,使许多资产属于重复购置,资金管理和资产管理脱离,缺乏规范、统一的制度约束。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各自独立,国有资产管理权责不清、财务把关不严。如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信息化动态管理系统,是应该由行政部门负责,还是由财务部门负责。
(三)财会工作现存的漏洞
在会计处理方面,会计核算不能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规定入账,账簿不全,账实不符现象普遍。会计处理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第一,存在入账不及时的现象。固定资产的购建不能及时的入账,无偿调入的国有资产不进行会计核算,受捐赠资产根本就不入账,资产游离在账外,财务报表无法反应单位国有资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第一,未经财政批准和备案前就对资产进行核销。对于很多固定资产已到报废处置方面不能合规处理,很多资产已经变卖或者报废却长期挂账,资产名存实亡的现象具有普遍性。第份,无法入账的原因。固定资产中如房屋等建筑物类资产虽然已经竣工投入使用,因为手续不全,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或者没有产权证、十地证,不能入账。
二、原因分析
(一)资产管理执行不到位
资产管理松散组织落实不利,责任落实不到位、管理落实不到位、监督检查不到位,责任追究缺位。使管理制度形同虚设。由于缺乏责任追究问责制度,问题出现相关工作人员扯皮推卸。问题漏洞长期悬而未决。形成难以根治的病疾。根源在于资产管理主体职能不明确,管理力度不够
(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缺少制约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不对称、存在相互脱节,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助。资产管理不能与价值管理相结合,会计核算只重视财务报表,轻视资产的实物管理财务监督职能缺位,资产办理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会计人员按照票据入账,资产管理部门人员疏忽未能进行脊记,国有资产和会计账务没有相互制约,这种管理的空位影响着国有资产的完整。
三、资产管理改进思路
(一)明确归口管理部门规范业务流程
《辽宁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第一份条明确了财政部门是本级政府负责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权限,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事业单位应依照《办法》所明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对其相关国有资产予以有效的监督管理。新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有机结合起来。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明确归日管理的部门,梳理业务流程针对关键环节采取控制措施。在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环节中实施行之有效的资产管理措施,保证资产的安全、完整,减少浪费和流失。注重员工职业索质教育,增强提高职业技能和责任感。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对现有资产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整顿,修订和完善切实可行的资产管理制度,将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落实使用部门和个入。从而到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单位行政成本的目标。如在预算编制阶段,资产管理部门根据实际存量准确核定年度应配置资产的增量,财务部门应审核资产配置标准计算年度资产配置经费预算;在执行预算阶段,资产管理部门购置时,按照政府采购流程及规定办理资产采购业务,财务部门严格审核资产预算、合同、相关票据凭证、审批程序等相关内容,审核无误后按照合同规定办理付款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实行专入管理责干可以更好地履行资产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台账和定期盘点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制定资产管理流程及工作标准。建立资产使用者的保管责任制度。每年至少一次对资产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填写盘点表,根据盘点表同会计部门对账,盘点结果与会计记录不一致的分析原因、查明责任、妥善处理。做到账、实、表相符。有了这此规则、制度的约束管理工作方能有序开展。
(二)重视资产管理绩效考评强化管理作用
建立资产目标业绩管理实施细则,确定目标任务考核标准和要求,确定业绩考核内容目标,编制资产预算,明确资产要达到的结构,根据资产预算和目标确定资产管理的效果和考评标准。监督检查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掌握资产运行的动态,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整改最后,对资产管理工作情况予以考评。把资产管理情况纳入单位业绩考核范围,将业绩考评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职务任免、职工晋升、评优的依据。建立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要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单位内部资产管理活动的信息公开制度,提升资产管理效率加强对重点、重大设备保护管理。使得责任明确,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细化流程实现国有资产安全和有效使用。
(三)实现事业单位资产信息化管理
目前事业单位已经进入办公智能化阶段,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资产管控。运用信息系统实施资产管理,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进行整合,从而到达提升资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首先从理清资产的现状开始,以清产核资摸清实底为基础,查明国有资产实物的存量和具体的分布情况,进行账务处理。建立资产的集中管理,合理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共用,抑制资产闲置和浪费。利用信息系统更方便对资产的变动情况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收回统一调配。对资产账务管理,最终通过报表予以反映。确保账实相符。使资产的管理部门与使用部门各行其责、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同时,妥善保管资产相关资料,建立资产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备份重要的文件资料,可在记录受损、遗失时从新恢复。
资产管理部考核细则范文5
1.1管理不善,账实不符。不及时记账造成账实不符。购入、自建及改扩建完工及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不及时报账记账;处置固定资产不及时做清理注销,账面上仍以原值反映其余额;漏记、重记或错记不进行调账等等;不及时盘点造成账实不符。资产管理部门不进行定期盘点,致使实物保管人员在退休或调出本单位时将配置的数码相机、笔记本等贵重资产随身带走等等;单位故意违规造成账实不符。逃避财务监督检查,设置“小金库”,用帐外资金随意购置固定资产;虚拟经济业务事实,化整为零、偷梁换柱购置固定资产;违规自建房屋等固定资产;向下属单位摊派购买固定资产等等,形成大量账外资产,并多处于失控状态;现行财务制度弊端造成账实不符。虽然新的《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但并没有出台与之配套的新会计制度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的相关账务处理做出明细规定,致使单位补提折旧时没有具体的操作标准,造成“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余额仍然仍以相等的原值反映在账面上,无法体现其净值。
1.2资产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随意处置固定资产。《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处置国有资产,应当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事业单位在拍卖、转让、置换固定资产时应当委托具有资产评估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并报财政与国资部门备案。但目前多数科研单位领导重视不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及内部控制制度,部门之间各行其政,资产管理工作实行“背靠背”,导致处置资产随意很大,处置固定资产不申报、不评估、不鉴定,处置交易暗箱操作,收入不公开,故意低价变卖国有资产而从中收受回扣,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
1.3“非转经”资产管理混乱,资产使用效率无法考核。国有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简称“非转经”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在保证完成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国有非经营性资产以出租、出借等形式从事生产经营的活动。科学事业单位在走“一院两制”或“一所两制”的改革之路中,有部分资产在未经任何审部门审批、评估的情况下擅自转移到其院办科技实体中。这些科技实体虽然是独立法人,会计上独立进行核算,但实际上产生的经济利益是和科研院所共享。科技实体无偿使用国有资产,但科研院所并不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将这部分固定资产应转移到实体财务账上作为投资处理,使实体资产核算不实,少提或不提折旧,从而少计成本,虚增利润。同时,财政部门对这部分“非转经”资产占用费失控,无形中造成国有资产收益流失。
二、加强科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措施及建议
2.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要广泛宣传国家政策法规,提高科学事业单位依法管理国有资产的意识,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氛围。彻底摒弃科研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思想,必须牢固树立起国有资产管理的责任意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发挥资产使用效益,全力促进科研事业发展。目前科研院所均实行“院长负责制”,建议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领导政绩考核范畴,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进行绩效评价分析,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单位还应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增加设备及人员方面的投入,加强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和管理水平。
2.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管机制。固定资产监管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是导致国有资产毁损、流失的主要原因。国家最新颁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36号),科学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抓紧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并实行权责结合的办法加以落实。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管理固定资产,建立起固定资产管理责任制,明确各个管理岗位的工作职责及失职责任,做到凡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还应建立起固定资产监督机制,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内控制度达到应有的效力。科学的制度和监管机制能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科学事业单位一定要按国家有关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盘点,摸清底数,明确经济责任,防止毁损或流失。
2.3强化固定资产的购入管理,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科学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配置应当与其履行职能的需要相适应,应当符合规定的配置标准,科学合理,优化资产结构,勤俭节约,从严控制。一定要把好固定资产购入关,需要购置哪些资产、怎样配置和处置资产,应当在充分分析单位的现有资产状况及其履行工作职能需要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做出最优决策方案。一定要防止科研院所内部各课题间固定资产紧缺与闲置浪费并存的不良现象,按需合理配置规范购入,从根本上解决资产配置不均衡导致影响科研事业发展的问题,有效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各课题间可采取调剂与租赁相结合的办法,内部租赁费用单位统一安排用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这样既能满足工作需要,又能节约资金,做到物尽其用,杜绝固定资产的闲置浪费,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
2.4加强“非转经”固定资产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要切实加强管“非转经”资产管理政策宣传,规范“非转经”资产管理程序及收益管理,加大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科学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参与其实体经营,实质就是用固定资产进行投资,财政部门应对这些“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然后将这部分收入投放到科研单位进行固定资产更新改造。财政、税务、国资、审计等部门要协同对科研单位的“非转经”资产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结论
资产管理部考核细则范文6
【关键词】 高校国有资产;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5.1;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115-04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国有资产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国有资产管理工作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出现了国有资产产权主体不明、资产流失严重、使用效率低下、激励约束机制缺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缺乏健全的、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评价体系。1999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和《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的出台,表明了企业经营性国有资产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观念落后、体制不健全,加上高校资源从投入到产出效益衡量难度大等原因,高校国有资产出现重购置、轻管理,重投入、轻考核的现象。2012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明确指出要在利用国有资产年度决算报告、资产专项报告、财务会计报告、资产统计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等资料的基础上,科学考核和评价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益,并要求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内容、原则的基础上,从资产质量、资产效益、资产效果、体制和机制建设、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期为高校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提供参考,加强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主体和内容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主体既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债权人等在内的外部评价主体,也包括高校资产管理部门、营运部门等内部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主体所关注和考核的内容不同。
政府部门作为高校资源的最大投资者,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主要评价者。长期以来,高校国有资产利用效率低,这无疑是对国家资源的隐形浪费。
面对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政府部门在适当加大教育投资的同时,会更注重高校的投资效益,这就需要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绩效评价,评价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效益和效果。企业作为教育资源最直接和最大的受益者,是高校未来发展的主要潜在投资者,随着我国“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企业会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高校无形资产尤其是技术创新与企业利益紧密相关。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高校债权人也是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之一,当政府教育投资与高校扩张步伐相脱节时,为了满足规模扩大的需要,高校不得不向外界举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尤其是财务绩效成为债权人关注的重点。此外,社会媒体、机构、公民等也会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社会评价主体。
内部评价者主要是指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营运部门对本校或本部门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国有资产专门管理机构或主管部门,如国有资产管理处负责对全校存量国有资产和新增国有资产的管理进行评价,宏观掌握本校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情况;各资产使用部门和院系负责本部门、本院系国有资产效率、效益的评价,并向上级管理部门汇报。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是以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指标来综合评价国有资产在投入使用后的效率、效益和效果,为了使构建的指标体系能真实反映和代表高校国有资产绩效水平,高校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减少评价人员的主观性,应广泛征求专家意见,选取概念明确、能科学计量的指标,真实、客观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
第二,系统性原则。指标数量与结构必须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评价目标,既要避免指标过少而忽略了绩效评价的重要方面,又要杜绝指标过于复杂使评价难以实施。除了数量上的优化,指标结构必须合理,系统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实现整体上的最优组合。
第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能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指标既要求有能反映资产效率、财务管理等的定量指标,也要求有能反映体制机制建设、预算管理等的定性指标,以弥补单纯定量分析的不足和缺陷。在评价中,高校必须将定性指标标准化、规范化,将其转化成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
第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原则。高校国有资产既有经营性的,也有非经营性的。经营性国有资产要求高校在管理和使用的时候,以保值增值为目标,追求资产的经济效益。但高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人才的场所,具有社会服务职能,高校资产经投入使用后生产的产品不同于企业,产品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离不开社会效益的衡量。
第五,可操作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绩效指标必须具备明确含义,对于高校来说评价体系的构建应具有可操作性。一方面,指标可衡量;另一方面,评价可操作。
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选取与确定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不仅包括评价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效果,评价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的建设及管理水平的高低,还应评价与资产管理紧密相关的财务绩效与预算绩效。为了综合反映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状况,本文从资产管理的效率、效益、效果,资产管理体制、机制建设,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全面构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一级目标层、二级准则层和三级指标层共同构成这一综合绩效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一)资产效率
为了评价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综合反映资源潜力的发挥程度,高校应从资产规模、资产结构、资产保全及资产使用情况等准则层来构建二级指标。资产规模通过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规模来衡量;用或有债务率、不良资产率、无形资产率来评价国有资产结构水平;通过房屋建筑物保全率、仪器和设备完好率、图书和文物完好率等反映高校资产的保全情况;用固定资产年增长率、仪器和设备利用率、资产创收率衡量国有资产利用效率。通过对现有资产质量和使用效率的评价综合衡量高校国有资产的效率水平。
(二)资产效益
国有资产经过投入使用后,会产生效益。有效率地使用资产能产生正效益,反之则效益低下甚至为负。高校不同于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社会性,追求社会效益是资产投入使用的主要目标。高校应从教学科研成就和人才培养两方面综合考核资产带来的效益。在具体指标层面,用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收入年增长率、专利及技术转让等反映教学科研成就,以学生人均培养成本、毕业生就业率衡量人才培养的投入产出情况。
(三)资产效果
高校的社会属性决定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不仅追求内部的效益,还应考虑对外界产生的效果,即对外界的影响力及与外界交流程度。对外界影响力包括社会满意度、同行认同度、外界吸引力、学术声誉等。此外,高校对外开放程度高,与外界学术交流越频繁,说明资产投入产生的效果越大。反映高校对外影响力和与外界交流度的指标均为定性指标,难以通过相应的比率直接、间接衡量。因此,高校在评价时,要避免主观臆断,而应采用德尔菲法,通过专家打分形式确定社会和同行对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的满意度和认可度,确定本校对外部人才的吸引度及利用资产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度。
(四)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健全、良好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是高校国有资产良性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管理体制和机制建设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规范性和水平。国有资产管理是否具备一支组织结构合理、管理者发挥领导作用、管理观念先进的管理队伍,是否具备一套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行机制、配置机制在内的健全的管理机制,是否建立管理制度、具备规范化和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关系着资产管理能否取得较高的绩效水平。绩效评价专家小组应深入高校,通过实地考察、等级评分,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专业评价。
(五)财务管理
教育部印发的《暂行办法》要求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一方面,资产管理绩效可通过财务管理来反映;另一方面,财务管理水平影响着资产的管理绩效。高校选取资产偿债能力、后勤资产盈利能力、校办产业效益三大准则层财务绩效指标,能侧面反映资产管理水平。资产偿债能力通过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来量化;后勤资产盈利能力用后勤资产服务比率、后勤资产收入成本比率来考量;校办产业效益由校办产业收益率(校办产业投资收益与校办产业平均投资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利润率(校办产业年末净利润与校办产业平均资本额之比)、校办产业资本保值增值率(校办产业年末所有者权益与校办产业年初所有者权益之比)三大指标综合反映。
(六)预算管理
《暂行办法》除了要求高校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外,还要求高校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预算管理作为降低资产运行费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和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预算资金的来源使用情况,高校应组织专家进行打分,评价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和调整;通过收入预算完成率、支出预算完成率反映收支预算完成情况,从而通过预算绩效评价高校资产的运行成本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对于已经选取和确定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采用适合高校绩效考核的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运用判断矩阵将每一层级的各个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某一指标相对于另一指标越重要则权重越大,次重要则权重越小,通过一致性检验测量权重的可信赖度。在信赖度水平较高时,组织专家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按照评语集(很好、好、一般、差、很差)进行打分赋值,然后利用重心法可求得每个指标的赋值重心,从而计算出综合评价值。为避免各专家意见不一致,可以对专家的考核结果求均值来得到绩效评价值。结合层次分析法中各指标的权重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中由专家给出的模糊评判矩阵,可以计算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最后的综合评价值。
总之,高校在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制度和考核体系时,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灵活采用和调整指标体系,将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结合起来,坚持分类考核与综合考核、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通过构建多元化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合理、客观公正、规范可行的方法和程序,真实地反映和评价本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在评价中总结经验、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红丽.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22-27.
[2] 姜艳丽.对高校资产使用进行绩效评价可行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1).
[3] 教育部.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