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范文1
一、创新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生动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生事物会产生探究欲望和浓厚兴趣。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也丰富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童话和诗歌等等,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依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向学生提出启发性问题,鼓励学生与教师进行问答,展开热烈的交流。通过实施谈话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长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此外,多媒体教学手段近年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得到普及,这种创新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能达到更加形象直观的表现效果,对教材内容的信息补充作用也十分明显。
二、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言的踊跃性可以看出他们对于参与教学活动有很强烈的欲望。所以,教师应保护和引导学生的这种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通过亲自参与增强学习成效,培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参与度可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可以改变学生听取教师讲授的被动地位,让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并以此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为了更好的实施这一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开展合作探究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还应设计循序渐进的探究思考题作为学习载体,鼓励学生依此开展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活动,完成学习的目标。为了均衡推进整体的教学活动,教师应巡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在学生遇到学习障碍时加以点拨和引导。其次,教师还可开展“争当小老师,学习我最棒”的活动来推进师生互动的教学成效。老师可挑选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让其在复习的环节讲解一些语文基础性的教学内容,通过这一方式,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促进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
三、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情感教学氛围
新课改指出消极的情感有碍学生积极投入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相反,积极的情感则有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充分考虑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的影响,通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成效。首先,教师应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面对更需要帮助的后进生,教师应一视同仁,尽量给予多一点的关心和帮助,一方面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补习功课,帮助他们分析学习中的不足之外并拟定补救的措施,另一方面还可以开展“手拉手,共进步”的活动,动员语文优秀生与后进生结成学习帮扶小组,在这样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语文学习自信心也增强了。其次,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激励的促进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圆满的答案都是教师可以展开激励的对象,教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会更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如此的良性循环是顺利开展学习活动的有力保证。
四、开展分层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营造出适应个性发展的学习环境。为了落实这个标准,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发展状况和学生的个性差异相结合,将学生分为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三个层面,并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教师可从学习目标、课堂提问、练习考核等方面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活动。教师可根据新课改要求为中等生设定学习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优秀生的学习目标拔高要求,促使其设定最高的目标,而对待后进生,则侧重要求他们能掌握语文的基础知识,保证他们只要付出努力都可以轻松实现学习目标,过高的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打击到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提问这一环节,教师也应为不同层面的学生设计相应难度的提问,专门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向后进生提问,虽然思考难度不深,但是可以保护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后进生的学习参与度,防止边缘化。在练习和考试环节,教师也可制定不同难度的考核标准,单独设计一些难度较低的作业和考试要求安排给后进生,保证他们可以在最近的发展区域中参与学习和考试并取得最大的进步。通过分层教育,兼顾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整体教学成效的提升。
五、拓展教学空间,巩固课堂教学成效
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问题 改善
一、引言
根据我国教育层次的不同分类,实体教育更加精细化。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基于社会具体教育水平和社会需求程度所决定的。而在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同时,也需考虑到现今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为学生营造健康的教学氛围,制定合理的教育目标。
二、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我国起步较早,以培养技能型的社会人才为目标。我国的中职教育,是针对初中教育阶段后而进行的继续教育,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各方竞争也日益激烈,这对中职教育也施加了相应压力,因此在教育中也是逐渐显示出“急于求成”的状态,即主要重视学生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而逐渐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普及,每年都在扩招,这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比较有压力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社会的认可程度,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认可程度。这两方面原因也就导致了中职学校学生的自我放任,使其产生自负和自卑心理,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逐渐与社会脱轨,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小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动力,产生依赖性心理,重则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养成,导致后期学生的不平衡发展甚至心理扭曲发展等问题的出现。所以,中职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作用。
三、对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
在中职教育阶段,学生年龄普遍较小,如果因为自身或者社会压力方面造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自负、自卑、心理扭曲等问题,则会影响学生后期的成长,最终导致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班主任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学主体,也是除了家长之外与学生接触较多的人,在学校期间是学生的主要监督者和管理者,为提高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心理素质,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予以重视和改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加强对学生的关怀
心理健康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在心态上,所谓心态决定成败就是这么个道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中职学生面临的压力比以前要大得多,很多学生在这种竞争中逐渐扭曲了心理,逐步走向了社会的反面。中职教育阶段,是自初中教育结束后而进行的社会型继续教育阶段,在此阶段,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很多学生是由于初中中考成绩不佳而选择就读中职教育,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中职学生普遍感觉比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低级,在很多方面下总是没有自信心。此时,作为教学主管的班主任,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身心状态,并在教学过程中和课后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怀,并树立自信心。
(二)组织开展公共活动
当代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和接班人,只有具备完整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才能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才能更好地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据一项研究报告表明,人在公共场合的出场次数的增加对其自信心的建立和完善人格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而一个人的心态的好坏以及自我调整的效率也表明了自身的身心是否健康积极。对于大多数中职学校学生,从其自身学习环境层次来说,心理的不平衡是很难消除的。班主任除了加强在课内外对学生的关怀外,也需为他们创造出积极活力的环境,使他们通过自我能力的发挥和与他人的热情沟通,打开封闭的内心,树立起自信心。对于中职教育来说,虽然知识层次较高等教育低,但是相应的社会实践类活动却是比较多的。班主任便可利用这一实践优势,组织多样化的公共实践活动,例如除了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公共活动外,还可以组织有利于发挥学生兴趣的活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最终评选出优秀作品予以奖励等等,这样不仅能拉近学生与班主任间的关系,也能培养学生在公共场合的自信心和促进积极健康心态的养成。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现今教育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实体教育的监督和要求也更加严格,均是以适应社会发展步伐为主。虽然说我国现今的知识教育层次已经跨了很大一步,社会普遍都是高等教育者,但是根据我国的社会情况而言,教育层次的分布很不均匀。但是每种教育层次都是以适应社会发展为目的,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为了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树立他们的信心和正能量心理,不仅需要中职学校和教师的努力,社会也应该给予应有的公平和正视,而不能“唯学历是问”,这也是打开中职学生心门的万能钥匙。
【参考文献】
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范文3
关键词: 地方师范院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思考
新世纪高等教育大发展,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给昔日“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带来了空前的生存及心理压力。对此现状,我们不得不对当前高等教育的形势重新进行思考: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给学生,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其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国家、社会、集体和个人利益之间,形成正确的认识和选择,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同时,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和竞争压力加剧,我国精神疾病呈多发和上升态势。最新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抑郁症患病率达到6%,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5%,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而与严峻的发病形势相比,我国精神卫生资源却十分有限――目前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
可见,我国心理咨询和精神科医师行业还有巨大的需求缺口,需要大批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卫生的需要。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传统意义来说,主要依赖于高校的医学、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由此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其课程的设置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素养,而且在他们走入社会以后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需要。
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国内众多相关研究和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是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为16%左右。虽说目前高校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但绝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选修课、心理讲座、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有机会接受心理教育的只占小部分,学生受教育面较小,其整体效果不尽人意。
此外,选修课、心理讲座和心理辅导等形式,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在于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维护心理健康的系统知识和技能,这不是几次讲座、咨询便可以解决问题的。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无疑是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此,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个教育体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开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从而提高其适应环境、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未来教师的需要
地方师范学院担负着培养未来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在师范类公共课程设置中有“心理学、教育学和教学法”,而且这三门课程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对未来师资的需求,一方面是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另一方面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一)从认知内容与程度方面分析,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书籍、媒体、网络、日常交流、亲身经历和自我反思等途径,学生对心理健康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了“心理健康理论”。逐步走向独立和自省的大学生常常利用头脑中的“心理健康理论”和已经具备的自我分析和指导的能力进行辩证分析和自我心理指导。他们的心理健康理论也许是片面、肤浅和零乱的,他们的自我分析和指导也可能会有偏差,但这些都是出自他们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是我们开展教学的基础,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给以足够重视。
(二)从人才素质培养的模式来看,人的多种素质的培养,需要整套完善的课程体系和训练计划。
心理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完全同等重要的素质。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体育处于同等并列的地位,要有与此对应的课程体系支持。在我国的教育课程体系中,从小学到大学,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培养都有整套相应的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而心理素质的培养却没有专门的课程体系支持。因此应在当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增加与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同样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块。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与构想
(一)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专门机构,为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实施提供组织保证。
为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各高校都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由他们负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教学任务,即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与咨询过程紧密结合。结合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完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排查机制、预警机制、追踪机制和反馈机制,已经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工作之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机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的基本要求,集体备课、教学研讨、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等工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与师范生将来的教育、教学职业训练紧密结合。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到他个人,更重要的是影响到他教育的学生和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国家在基础教育的改革上是重视教师教育的培训,特别是在新教师的培养上更加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此我有两种构想:一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都统一在师大的培养目标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学时数应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做到基本一致,以32―36学时为宜。根据1―4年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建议分低年级和高年级两个模块进行。低年级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艾滋病的防治和的预防教育;心理素质与成才的关系、新生适应、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建议在新生第一学期开设,有利于大学生的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高年级教学模块,内容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强化,危机干预与应对,如汶川地震、甲流、中学踩踏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已经敲响了危机预警知识与应激能力培养的警钟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还有就业心理与职业技能培养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和人生坐标,积极应对毕业工作或者继续读研学习,建议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
二是面对就业压力,国家职业技能考试门类越来越多,学生将来有可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除教育部、省属师范院校设置有教育学、心理学专业以外,国内已有学校要求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必须通过省级或国家级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考试。地方性师范院校没有设置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面对有些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他们有志于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是选修课程,也可以是必修的课程,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培养大学生心理咨询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方性师范院校在师资、教学水平上没有问题,这样做既可以满足一部分学生就业的需要,又可以为正在悄然兴起的心理咨询行业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国内有很多的高校都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育体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开设,也有许多的相关教材。不同类型学校采用的教材也不完全相同,有全国性统编教材、有区域性教材、有高职类型教材、有专业性很强的教材、有普及性的教材等。教材的内容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
此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仅要与中小学的健康常识课区别开,而且不能像心理学专业的教材那样细致,要紧密结合大学生成长特点与发展实际,在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回答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发展问题,着力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组织编写能够适应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具有很强指导性、操作性的各类相关教材。
(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起步较晚,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大部分是兼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平较低。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具备全面的心理学知识,而且要掌握从事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技巧,能够针对大学生遇到的心理发展问题,给予正确指导,纠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偏差。目前国内的咨询行业发展比较迅速,只有不断学习接受培训、督导,才可能使专业发展处于持续状态,不至于落伍或处于职业倦怠状态。
因此,高校要按照职业化、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的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养。各高校在引进和培养师资时都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规划,既要根据需要积极引进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教师,又要将那些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其他专业知识的教师选派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的长、短期培训班学习,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为有效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各高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将发展性目标、预防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有机统一起来,努力构建完整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开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报告,开展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另一方面要构建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尤其要建设好班级服务体系,构建动态监控、网状多向的“大学生心理防护系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育部社政司【2005】1号文件.
[2]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写.心理咨询师[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12.
[3]韩延明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7.
[4]杨晓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2,(65).
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实效性 实践课
[作者简介]张艳萍(1979- ),女,四川遂宁人,四川外语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主要从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研究;朱琦(1978- ),女,重庆人,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重庆 40003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8-03
一、前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健全人格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在意识层面上已经重视该门课程。经过理论研究者和一线工作者共同努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均进行了革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心理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在我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经过任课教师多年来的教学努力已经得到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与好评,在增强教学实效性方面也不断地进行探索,但总感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效果不够理想,教师的构想与学生的实际接受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为了进一步使课程从学生层面更具实效性,我们在期末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门课程满意度很高,但也表达出更高的期望,并且从学习者的角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将问卷调查结果加以整理有助于完善今后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采用开放式问卷,用随堂调查的方式随机选择几个班级中的部分学生展开调查,获得有效问卷296份。调查内容涉及:(1)本期教学中你最喜欢的章节是什么?为什么?(2)你不喜欢的章节有哪些?为什么?(3)在本期教学中,你感到满意的是什么?(4)在本期教学中,你感到不满意的是什么?(5)为了使这门课程更能学以致用,你有哪些建议?
三、结果与分析
(一)喜欢与不喜欢章节调查
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大部分章节都表示了满意。分析认为,“情绪与情绪管理”这一章的内容除了介绍情绪的产生与意义,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结合学生在生活中常遇到的情景进行了分析,并运用角色扮演进行了调控情绪的训练。“人际交往”一章大部分内容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通过介绍大学生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知道了这个阶段自己与他人的心理需求,能够更好地理解人际冲突出现的原因,加上人际技能训练也是直接针对学生常见的人际问题的,便于理论用于实践。在课前的访谈中我们就了解到,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原因都希望增强对自我的了解,以及能够更好地调节情绪,并希望在这个课堂上学习如何管理日常的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与同学合作等。因此,对这两个章节的内容表现出了明显的偏爱。相反的,“发展简史与流派”这一章的内容偏理论性,且多是基础性知识,与实际结合较少,学生听课时虽然能够投入,但是课后印象不深刻,运用起来困难。
(二)满意与不满意调查
总体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教学风格、个人素质等给予了肯定;二是对案例教学、实践课等形式的肯定。不满意的表现在:教学内容上,觉得总体上内容偏少、知识系统性不够、课后延伸较少、部分内容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等;教学方式上,主要提到的是觉得参与性不够,缺乏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在统计中,学生满意和不满意存在一个共同的影响因子,那就是教学方式,尤其表现在对参与性的评价上。表示满意的学生说获得了实践机会,能够充分参与课堂;表示不满的同学则表示,课堂上参与性不够,影响学习兴趣。
对于这样的调查结果,我们认为,首先,学生有极强的自主心理,强烈希望能够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好现象,要善加利用。其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看似矛盾的结果呢?虽然我们已尽量提供机会让学生参与课堂,但由于是上大课,得到实践机会的仍然是少数。
(三)学生意见与建议
根据国家下发的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因为这门课课程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学习之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因此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本次调查针对这个问题征求了学生的意见,建议多集中在教学手段上,除了对案例教学的认可,还提出了一些新颖的意见,比如建立班级博客、增强及时的心理动态互动等。有的学生提出希望在课堂授课外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组建心理剧团定期进行心理剧目的演出和赏析,加强对现实问题的了解与体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
四、结论与反思
(一)教学内容应兼具普及性、系统性、实用性
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范文5
【关键词】创造性;想象力;广阔性;多样性;个性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重视个性全面发展,重视创造力培养的今天,传统的作文教学从选材和中心上扼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费尽心思来让学生明白什么可以写,什么不可以写?但当学生明白什么该写的时候,他们已经顾虑重重,没有兴趣再写作文了。教师指导越多,条条框框就越多,学生思维就越呆板。
我通过童话写作教学发现,童话写作不仅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进行童话写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童话写作教学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而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具有人物的形象性,情节的曲折性,语言的生动性,想象的奇异性。童话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和羁绊,使孩子们从平常状态中超越出来,在理想世界里畅游,这正好顺应了儿童每时每刻盼望出现奇迹,又每时每刻渴望创造奇迹的天性。童话正是这样一种儿童特别需要的并能服从他们的意愿而进行自我表达的工具。
二、童话写作教学有利于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童话写作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想象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人脑对旧表象的加工和改造,重新组合并形成新的形象的过程,而这些新的形象,则是人们没有直接接触过的事物和现象的形象,它是创造的基本要素。著名文艺评论家别林斯基说:“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爱因斯坦则指出:“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童话写作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因为其独特的特点:
(1)选材的自由广阔性
人的一生真正波澜起伏、惊心动魄的时刻一辈子也不会经历几次的。生活是平淡的,也是美丽的,但对儿童来说是没有足够的理性思维来感受这一份平淡的美丽。因此在进行写人记事的习作教学时,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造成选材的雷同。而童话则是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贴近孩子的心灵,他们之间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童话的选材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是全方位开放式的。纵横古今,上天入地,可以写妖魔鬼怪、花鸟虫鱼、风晴雨雪……“没有精神上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王蒙)正因为童话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让他们自由驰骋的空间,再也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学生才可以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颖和奇特,想象力才得以自然充分的发展。
(2)结构的灵活多样性
学生与生俱来带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在童话写作中他觉得自己具有非凡的力量,可以让花儿为之开放,可以让风儿为之奏乐,可以让天地为之旋转……整个写作过程本身充满一种成功的愉悦感,写作成了一种自然的流露,因此也就无所谓怎样布局谋篇?怎样起承转合了。避免了“童年趣事多得犹如天上的星星,最亮的一颗要数……”,“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天啊!”等等这样千人一面的开头和结尾。虽然语文教学不是将学生全都培养成文学家,但众所周知,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确实都是这样诞生的。
(3)语言表达的个性化
首先,童话是以幻想、夸张、象征、拟人为基本特征的。美的可以很美,丑的可以很丑,善的可以很善,恶的可以极恶。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我班张李欣同学在童话中这样写拍苍蝇的情节:“一张大网铺天盖地气势汹汹地逼近‘毛球’(苍蝇)。‘啪’,响亮的一声,‘毛球’被碾在苍蝇拍下了。”小作者借助夸张、拟人,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把拍苍蝇的情节,极具人情味地表现出来。如果不是童话,苍蝇怎会死得如此悲壮呢?其次,童话是学生内心思想情感真实的反映,它折射出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男生往往喜欢以英雄、战士、飞机等为题材,女生则喜欢以小动物等弱小的形象为题材。这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富有个性化。我班徐意同学在《英雄会》的童话写作中,用上了这些词语:不速之客、深谋远虑、战功赫赫、久经沙场、完美主义、前所未有……想象使本来沉静在心底的词语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些词语的频繁使用加速了小作者语言特点个性化的形成。试想如果不借助童话,这些所学词语何年何月才能“牛刀小试”呢?
(二)童话写作是一次全程性的创造性活动
第一,从思维方式上来看,童话写作是对已有知识的一次重新组合,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想象,创造出更新颖独特的形象,是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一个互为前提、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稳步前进的过程。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大脑可以分为四个区域:感受区、贮存区、判断区、想象区。思维强调思维活动中的记忆作用,发散思维强调灵活性和知识的迁移。童话写作是对四个功能区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
第二,从写作过程来看,构思、选材、表达,每一环节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创造。我曾让学生以动物为主人公写童话。有的同学塑造了一位趾高气扬但最终丧生的蚂蚁将军;有的同学塑造了蛐蛐率军80万英雄抗敌的形象……
小学生心理教育课程范文6
关键词:概率统计;学习兴趣;考核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123-02
由于概率统计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使多数学生普遍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有畏惧感,同时随着课程所学内容的不断推进,出现了有些学生忽视学习数理统计的现象。为了消除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学生更好地了解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实际应用,学会分析数据、处理数据、进行统计计算的方法,概率组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因材施教、考核方式等方面,以学生为中心[1],以学生学习效果未导向[2],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一)运用趣味案例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概率统计的最大特点是贴近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用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如通过介绍生日问题、彩票问题、学生分组等趣味小案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解决“古典概型”的方法,品尝到学习中的乐趣。这些案例的引入,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趣味案例教学法,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有效帮助学生消除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增强学好概率统计的自信心。
多年来,课程组任课教师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收集了许多生活中的趣味案例,如色盲问题、产品的销售、公平分赌注、风险决策、病人排队、火箭的射程等案例,并将这些简单、易懂又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别编辑在校内《概率统计学习指导》、《教案汇编》和《数理统计案例及SAS软件实践》中。
(二)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教学,注重教学内容与数学建模之间的联系
多年来任课教师针对课程的部分内容编写了将数学建模思想融于教学中的教案集和小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精选这些应用案例,融入建模思想,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如在讲完数学期望这节内容后,引出数学期望在风险决策中的应用模型,提出问题:某公司计划开发一种新产品市场,要想获得的利润最大,如何确定该产品的产量。求解此问题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建模过程,即从实际问题模型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模型评价的过程,最后由模型应用,对此问题进行推广,引出相应的随机存储、报童的诀窍等问题,以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达到让学生领会“数学期望如何应用”的目的,而且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真正领会某些概念的精神实质,实现概率统计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三)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教学过程中适当提出探究性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常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在课堂上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展寻机提问,对学生给予启发、引导、分析和评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探究式,促使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
(四)引入讨论式教学法,相互交流、团结协作、共同提高
引导学生课下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合作研究,对小组学习遇到的问题由组长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寻求解决,教师通过课前或课下答疑等时间向各组长了解情况并及时集体解答。
讨论式教学法,充分发挥了群体的功能,合作学习、合作探索、集思广益,变“个体学习”为“小组学习”和“小组间学习”,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使不自信但努力学习的学生消除恐惧,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因材施教,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的分层次教学
(一)提前了解所任班级的学生状况,做好因材施教的准备
首先查阅学生的高等数学成绩,或与高数任课教师交流得到反馈,了解任课班级的学生状况,初步了解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根据所获信息,初步制定教学方案、研究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研究教学内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保证大多数同学按大纲较好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兼顾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在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上有提高,数学基础差的同学达到合格标准,使得每个同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学有收获,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二)对于数学基础差和成绩好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利用了概率最贴近生活的优势,结合教学内容,如抽奖,把前排和部分过道的座位当作奖励奖给要关注的数学基础差的同学,教学过程中,注意他们的听课情况,课间随时交流,关注他们对授课内容的接收程度,及时解决或课下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多关心,多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同时,向他们宣传学校或国家的各类竞赛和实践活动,介绍我校取得的成绩,引导和鼓励他们参与到我校举办的各类竞技活动中去,再如带领综合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校内或北京市的大学生URT项目,使他们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课下积极为学生辅导答疑,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辅导答疑是概率统计课在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信网络、互联网络的普及,使师生的联络更加快捷、方便,为学生答疑的方式也灵活多样。目前教师常用的是微信答疑、面对面答疑。然而,多数学生到了期末要考试了才去答疑。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增进师生感情,缩小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主动热情并有计划的邀请某些学生前去答疑,通过答疑,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寻求良好的教学方法,充实了课堂教学成果,完善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学生通过答疑,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好概率统计课的自信心。
(四)充分利用W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提供方便条件
学校的教育在线和精品课网站为教师与学生互相传达信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提交作业等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如何利用好这些网站是我们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站资源丰富,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课程组提供的网络教学资源主要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期中和期末模拟试题、部分往届考题及答案、自测题、综合练习题、概率故事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三、改革考核方式,加强过程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考核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程度,主要包含两部分。
平时考核:注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率和课堂纪律、完成作业情况、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课堂回答问题、讨论和课堂练习等进行综合评价。
期末考试:考试的内容覆盖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几乎所有内容,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性质、简单运算以及推理,对学生是否掌握该课程做一全面的考察。概率部分闭卷,数理统计部分半开卷,即将数理统计部分的主要定义、公式、定理印发给学生,消除学生对数理统计公式烦琐、定义复杂的恐惧感,此方法减轻了学生对某些定义、定理和公式等内容进行死记硬背的负担,让学生把精力用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上,以提高学生运用数理统计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近几年的考试结果表明,以上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兴趣,消除学生对概率统计学习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生中心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21):19-22.
[2]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