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文1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现状;解决办法

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是实现和维护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调动职工积极性、提高群众满意度、贯彻落实国家医改政策的重要举措。实际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出现“两层皮”现象。现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及解决办法分析如下:

一、目前现状

(一)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导致主管部门及单位领导对绩效考核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能定位是:“主要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虽能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带来工作任务和项目资金。实际工作中,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和支出范围的限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了生存,工作的重心仍放在基本医疗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单位性质虽是差额供给事业单位,但因地方财力有限,财政补助经费不能完全落实到位,导致大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仍是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因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管部门和单位领导为了单位可持续发展,不得不只注重经济利益而轻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者存在认知偏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促进基层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现实工作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一是不愿暴露自已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而拒绝实施。二是不愿创新,不愿打破医院原有的管理体制而拒绝实施。三是畏惧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有难度而拒绝实施。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工经济理念大于社会效益。现实中,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自负盈亏”的模式经营。职工工资是按其工作量、经济收入进行分配的,从而导致职工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只注重工作数量、收入额度,而不关注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导致群众满意度下降、医患关系紧张。

(四)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内部考核无法进行,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经济承受力不足。据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大多数单位行政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即便是想实施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也苦于管理科室设置不全而无力执行。若外聘第三方考评机构实施,却又受经济压力的限制。

(五)考核结果运用不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财政部门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改工作。首先,按照文件要求,“各级卫生计生、 财政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绩效考核工作”。“绩效考核结果要与专项补助资金分配挂钩,使资金拨付与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和绩效考核结果挂钩”[2]。但事实上,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联合考核有困难,即便实施也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达到考核目的。因此,卫生、财政部门在分配医改资金时,绩效考核结果参考意义不大;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不愿打破旧的分配机制,从而导致绩效考核结果很难与分配机制挂钩。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规范体制管理,让卫生机构回归“公益性”。各级财政应加大投入力度,改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营模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设备购置及人才引进等均应由财政部门给予支持,让其回归“公益性”,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单位领导的负。

(二)加强绩效考核管理培训工作,提高单位领导的认识。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可以发现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有利于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发展。卫生主管部门只有加强对医疗机构单位领导的绩效考核管理培训,才能提高其思想认识,使其正确对待绩效考核管理工作。

(三)强化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关系。为了让职工改变经济利益第一的观念,只有实行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把职工的切身利益与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等绩效考核指标连接起来,才能真正让职工履行白衣天使的职责,构建医改新形势下和谐的医患关系。

(四)完善绩效考核方法,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人才匮乏,管理科室设置不全,即便是针对每个单位量身打造一套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管理方案,也苦于没有人员执行而流产。若想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只有聘请第三方考评机构进行考核评价,才能把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做真、做实,杜绝了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两层皮”现象。

(五)发挥行政管理职能,转变单位领导意识,将考核结果充分运用起来。首先,卫计委应积极联合同级财政、人社部门开展绩效考核管理工作,并将考核结果运用到医改资金的分配方案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起来;其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领导应转变观念,创新管理体制,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工资分配方案结合起来,才能引起职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重视。

三、结语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是一项科学的管理方法。本文主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能够改善这种状况的方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4]139号.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文2

[关键词] 基层医疗;补偿机制;调研

[中图分类号] R19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9-160-03

2009年以来,全国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安徽省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和实行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统筹推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以此来引导基层卫生机构回归到公益服务轨道上来。具体的措施是:重新核定了乡镇卫生院的岗位编制,根据主管部门设计的绩效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措施对基层卫生机构实行补偿激励,以此来解决基层“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1-4]。基于实地调研和有关医改数据,本文对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医改政策建议。

1 随着改革的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不断健全

调研结果显示,各地均依照有关文件,由本级财政和卫生部门联合负责核定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支出和基本支出,并纳入年度预算足额予以保障。县级财政在“基层医疗卫生财政专户”中对药品收支进行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收入(含药品收入)全部上缴至县级财政,业务收支结余资金统筹用于职工奖励和业务发展,以及化解改革前各类流动负债等。例如,HL县县财政每年安排发展专项经费340万元,并将业务收支结余全部用于机构的发展;ZY县卫生局和人力社会资源保障局等部门按照政策要求,研究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岗人员的基本保险配套措施,所有上岗人员的“五险一金”都得到了基本落实[5]。

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实现了补偿渠道的重大更替,基层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回归得到了保障

医改前卫生机构补偿渠道主要有政府财政补助、医疗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这3个途径,其中药品是农村基层卫生机构收入的主要来源,如2008年安徽省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占当年实现收入的42.36%,财政补助只占其收入的12.8%[5],“以药补医”作为改革前重要卫生经济政策的重要形式,一直明显存在,但是存在巨大争议。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功能是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代表各级政府完成对所有居民的公益性覆盖。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以药品零差率销售为突破点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一系列综合改革,涵盖管理体制和人事、分配、药物、保障制度等五项内容,极大地促进了全省乡镇卫生院公益性的回归,降低了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的就诊费用。根据2011年有关调查,乡镇卫生院次均门诊费下降25.7%,次均门诊药品费下降30%,次均住院费下降11.6%,次均住院药品费下降27.1%,财政补助占其总收入的52.1%,不合理用药现象得到有效控制[5]。新医改政策实施后,明确了乡镇卫生院的公益性定位,双基服务得到了加强,机构运行基本正常。安徽开展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系由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引发的一项重大改革,补偿渠道是重建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实践,安徽省创造性地将“增投入”与“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全面重建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彻底改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的弊端,明显减轻了群众医疗负担。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实现了基层机构管理体制调整,确立了乡村一体化的管理机制

改革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民办公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计31272个)有病床5.2万张,从业人员近12万人,年门诊量及住院人次分别为3657.92万人次和171.87万人次,财政补助只占其总收入的12.8%[6]。改革后,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服务站、民办公管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共计合计61786个)的基本建设、设备配备、人员经费和其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均归属于保障范围之内,并已全部纳入了编制管理,在此基础上,安徽省还同步对99.2%的村卫生室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7]。对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通过收取一般诊疗费,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对村卫生室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经费通过预拨和年终根据考核的实际工作量进行结算;对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补助,省财政按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村卫生室5000元,部分县则在此基础上继续增补。各地还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探索开展符合条件的村医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同时还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2011年安徽省基层诊疗人次增加到7048万,比改革前增长了1.09倍,改革优势明显[5]。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资源;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61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297-02

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全民健康素养、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健康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大连市基层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指标体系(试行)》明确规定全市各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必须完成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内容,健康教育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为了解甘井子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工作现状,我们于2013年7月――10月对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教育资源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甘井子区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

1.2 方法 采用区疾控中心设计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健康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登记表》,统一下发到各单位,由指定人员填报。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人力资源情况 甘井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工作人员相关情况,见表1。

2.1.1 专、兼职情况 甘井子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数量共计有34人,其中专、兼职人员分别占41.18%和58.82%。

2.1.2 性别和年龄构成 调查对象中男性占29.41%,女性占70.59%。年龄分布以30岁以下居多,占32.35%,其次是30-39和40-49年龄组,50岁以上较少,仅占8.83%。

2.1.3 学历构成 调查对象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各占44.12%,高中/职高/中专/技校及研究生均较少。

2.1.4 职称构成 调查对象中无职称者最多,共13人,占38.24%,其次是中级职称(32.35%)和初级职称(26.47%)。

2.1.5 专业构成 调查对象中专业为护理学和临床医学,各9人(26.47%),其次是中医学(20.59%),

非医学专业4人(11.76%)。专业为预防医学的最少,仅有2人(5.88%)。

2.1.6 月收入 调查对象月收入以2000-4000为主,占64.70%,其次为≥4000(20.59%)。

2.1.7 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间 调查对象从事健康教育工作时间

2.1.8 编制 调查对象中有事业单位编制的8人,占23.53%,26人为医疗机构聘用人员,占76.47%。

2.2 健康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甘井子区共有2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2012年度总投入健康教育经费918490元,平均每单位35326元,主要用于宣传材料制作、设备更新、办公材料使用等。

3 讨 论

调查结果表明,有76.92%的机构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仅为1人,达不到《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1]中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教育人员配备的要求。健康教育人员普遍反映由于身兼数职,工作非常忙,因此他们在进行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等工作时也就只能应付[2-4]。

在人员结构上,学历以大专、本科为主(88.24%),但所学专业以大部分为非公共卫生的医学专业(82.35%),无职称为主(38.24%),30岁以下占32.35%,79.41%的人员从事健康教育相关工作在5年以下,可见,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有经验、专业化的人员,与柳艳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

在本次调查中,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配置了一定数量和种类的基本健康教育设备,照相机、打印机、电视机、DVD/VCD、办公电脑的覆盖率均为100%以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工作需要,但多媒体投影设备的拥有情况仅为31%。

80.77%单位能够设立独立的健康教育室,各机构均有2块以上的宣传栏,并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宣传品制作、设备更新、办公材料使用等。

我们应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完善健康教育基础设施,规范基层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应该发挥业务指导作用,加强培训、下基层指导的力度和频次,全面促进基层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印发《全国健康教育专业机构工作规范》的通知[S].北京:卫生部,2010.

[2] 温泉.当前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1(21):75-76.

[3] 满丽华.社区卫生机构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8,20(6):61-62.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文4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实践;探索

一、前言

在1998年,国家颁布了医院财务与会计制度,这个制度对于正处于转型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伴随着医疗卫生体制与财政预算体制改革的推进,各级政府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加大了投入,基层医疗机构所涉及的经济活动也越来越频繁,这就需要健全与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与会计制度,加强监督与管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保证政府资金的有效使用,避免出现经济漏洞,从而使基层医疗卫生财务机构走向正规化。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出现的问题

1.专业会计从事人员少并且业务能力强的少

出于编制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从业人员匮乏,由于规模小,业务少,政府不愿招聘会计人员,导致了有很多会计无证从业的现状。并且在日常工作中,针对于会计的培训少,部分人员对于培训敷衍了事,导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普遍业务能力不强,电算能力差,还有很多都是手记,有些人员甚至连最基本的计算机软件都不会使用。

2.财务管理不规范

在财务管理方面,漏洞很多。首先是发票的问题,管理不完善,签字不完善,白条入账;计提费用不规范,有的提,有的不提,标准也不统一,很随意;滥发津贴、奖金;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有限,账实、账账、账表等与事实不符,也有少部分用电子表格做报表的,公式使用混乱,数字出现错误;有一些账务处理不及时,收支不配比,财务信息失真。

3.管理制度不健全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松散,财务制度不健全,甚至没有相关制度,很多制度也只是虚设而已,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很多卫生院采用的还是家庭管理模式。做账很随意,缺乏监管。

4.资产管理不当

很多卫生院并没有固定的资产明细,以及一些账目往来的明细,对于自身资产不清,盲目采购,导致积压过期或者是浪费。

三、基层财务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的意义

对于基层财务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管理,有利于规范基层卫生财务机构的管理现状,纠正基层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错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直接资金,集中核算符合基层卫生改革的方向,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和堵塞漏洞。

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进行集中核算管理,能够规范财务的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保证会计的准确性,有利于保证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财务核算的实践中取得的成就

1.成立集中核算管理机构

政府的有关部门,推行相关管理条例,成立集中核算管理机构,在原有的预算管理权、资金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财务审批保证不变的前提下,对于乡镇的卫生院进行集中管理,单独核算,成立集中核算管理办公室,开设集中管理账户,同意电算化管理,负责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

2.集中核算管理的实施

财务集中制核算实施后,对于单笔超过1000元的支出需要审批制度,大额款项报销必须银行转账支付,各项支出必须公开化,做到有据可依。药品要实行零差价销售,要款集中支付。针对于村镇的基础公共卫生服务的专项资金,实行一体化管理,以保证村医报酬。通过这种集中核算的方式,有效的保证了财政资金安全,合疗基金和公卫专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同时也避免了经济犯罪的发生。

加强对于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实现电算化管理,使财务资料以及进出明细更加清晰明了,使财务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证财务信息的真是有效。同时,加大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管力度,避免暗箱操作,经济犯罪的发生,让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3.加强对于外部财务监管制约机制

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之后,财务人员统一受上一级的行政部门的管理,与本单位牵连较少,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对于本单位的制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财务程序审核上,能够遵守自己的职业操守,来自外界的干扰减少,能够保证严格审核,确保各项收支的准确性,避免鱼目混珠现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资金来源、使用和分配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预算执行力和约束力也得到强化,有效防范了挪用、挤占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医疗卫生机构资金的调动与使用,如果没有相关管理条例或者办公机构的制约,账目报销以及进出账不明确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公款私用的情况,只有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条例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才能保证财政资金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到有效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荣军,强化基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思考[J].西部财会,2013(4).

[2]吕崇喜.论如何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业务[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9).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文5

1.1扎根基层专业医护人员严重短缺

新医改方案的着重点是向全民提供和普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全面覆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不难看出医疗改革主要在基层,面向95%以上的人群。“数据显示,全国201万医生中,从事基层社区医疗的全科医师比例只1.6%”[1],这一数据同我国基层拥有的庞大人口数量极不相称,所以加强基层医疗的人才建设成为加强基层医疗的急迫任务。对此新医改强调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的培养培训。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和基层的现实情况,高等医学教育如何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的住的医疗卫生人才,是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的问题。

1.2全科医师是基层的迫切需要

新医改后基层迫切需要的医疗卫生人员是全科医生。我国基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与全科医学人才队伍现状相差甚大,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数量不足。以首都北京这样发达地区为例,在未来几年一共需要3万多名全科医生,而目前仅2万多名,其他地区的情况可想而知;其次,质量不过关,相当一部分没有经过严格地培训,没有达到真正的全科医生水平;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专业师资薄弱,培训教育开展不顺利等;所以人才问题已成为我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瓶颈。我国基层对全科医学人才需求情况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适应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需要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

1.3医学相关类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不足

新医改政策要建立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一个包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四位一体的大系统,新医改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大量的医护人员外,还需要一批懂得公共卫生、卫生政策学、医学社会学、医疗保障学、医事法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等知识的人才;需要一批既懂得流行病、卫生统计等方法学,又懂得医学知识和卫生属性的人才,所以学校除了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外,还要培养出一批能专门从事医学相关类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2新医改后我区医学教育面临的挑战

2.1只注重学历教育,忽视培训教育

医学院校的医学教育仅仅是医学教育一个阶段,医务人员的学习将始终贯穿于医务工作者的整个职业生涯。除了医学院校教育外,还有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不完善性,只注重学历教育,轻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毕业生素质较低、不适用;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尚待加强;办学层次和培训模式单一,面向农村、乡镇和社区培养实用的医疗卫生人才,造就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的合格医生的医学教育和医师培训教育更是薄弱;尤其是完善的基层医务人员毕业后的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的教育体系亟待建立。

2.2医学教育仍停留在“诊断-治疗”模式

我区目前医学教育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诊断-治疗”模式,还未过渡到“预防-医疗-保健-康复”模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将发生根本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消除躯体疾病这一低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将发展为提高生命质量、保持身心健康的全新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也将拓宽到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等方面,医学教育也不仅局限于生物医学,它将与社会、环境科学、行为科学、心理医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发挥作用,将进一步要求实现教学、科研、卫生保健、社会预防一体化模式。

2.3多层次的全科医学教育体制尚待建立

全科医学是一个具有独特内容的不断发展的学科。全科医学突出以人为本,内容丰富,范围宽广,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的健康照顾,既有自己独特的知识技能又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随着新医改推广的深入,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短缺加剧,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壮大全科医生队伍,为基层社区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高质量基层医疗保健服务已经成为我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非常紧迫的重要任务。但我区的各医学院校对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不重视,对全科医学的理解不透彻,培训内容不规范、培训基地不健全、师资短缺、培训与使用结合不紧密、全科医师岗位职责模糊、培训经费缺乏;培训质量考核不到位、激励机制不足,不同地区间的培训模式和效果不统一不平衡。对全科医学教育认识不到位,培养的全科医生满足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4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面对新医改的要求,医务工作者更加要有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医学教育的目标必须更多地强调敬业精神、人文和科学素质、卫生经济、信息管理、卫生保健体系、医疗保障制度运作等方面的要求,培育高人文素质的技术人才。虽然1995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但是医学院校的人文教育薄弱局面并未得到改观,医学人文教育的缺失仍然令人担忧,医学人文教育课程设置的学时数不足,所占学时数为总学时的10%左右,有些院校总认为人文类的课程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认为是没意义的负担,这与美、德等发达国家20~25%的比例相比,差距明显;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应付性;课程设置不尽科学;师资尤其不足,仍以课堂为主,局限于知识传授,教学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类人文教学比例就更少,学生缺少亲身体验,无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主观精神。

3新医改后我区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路

3.1转变观念、牢固树立面向新医改的办学指导思想

医学院校要想使自身得到发展,必须要研究和顺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决不能安于现状、墨守陈规。当前形势下,首要的是医学院校的领导和老师从思想观念上尽快扭转过来,深刻认识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弊端,认清未来社会发展大势,把自身的发展摆到社会的大背景中来,主动对照新医改的要求变革自身,否则脱离社会需求,闭门造车,不但误人子弟,而且丧失自身发展机遇,最终被淘汰。为此学校的发展建设必须顺应新医改大势,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结构,更要发挥优势,为社会培养一批实用的临床医学人才,向区域内医疗机构提供技术指导,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优质服务。

3.2加快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促进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主要是临床医学教学,开展全新的全科医学教育很容易变成临床医学教学的简单转化。因此必须对全科医学学科有科学的认识和研究,才能培养真正的全科医生。全科医生是以社区为中心,以病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的集预防、诊疗、护理、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教育,必须采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教育方式,因此不能沿用传统的生物医学培养模式,也不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方法简单增设。各高校应充分发挥各相关院系的丰富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真抓实干,进行优势学科互补,加强拔尖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带头人及其团队建设,为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创造条件,推动医学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

3.3做强医学继续教育事业,完善多层次培训机制

多年来,由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条件差待遇低,不受群众信赖等原因,导致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人才匮乏。现有人员虽然有一定的数量,但质量低、来源复杂、学历职称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解决这一历史积淀的问题,缓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由于多年欠账而至医生不足的矛盾,对现有社区医生的全面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区诊疗技能,显得十分重要。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医学院校积极发挥医学院校卫生教育资源优势,发挥优势分层办学,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出各级各类工作人员。成立社区、农村医疗卫生培训中心,开展基层社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训,资质认证,岗位培训,学历教育和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训以及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等,从而加快推进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岗前培训,有效提高了基层社区疗的整体水平。

3.4适应新医改需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是“预防与治疗疾病的艺术和科学”,具有科学与人文属性。我区高等医学教育在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方面还存在很大人文欠缺,主要是在职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医患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与研究等方面凸显不足。这正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发展方向。为此,必须改变现有单一学科体系下的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使医学生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和伦理等方面认识健康和疾病的知识结构。努力构建有明确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子目标,培养医学生具有对感性生命深切关怀的人文精神。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现状范文6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财务管理 现状 问题对策

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

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保障和增进人民身体健康、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医疗机构,但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管理层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对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性,缺少现代化财务管理意识。我们都知道基层医疗机构分布范围广,基本是属于全科医疗,贯穿医疗阶段的多个环节,这种特殊的经营模式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还是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对现代财务管理认识不足,导致医疗机构财务多层次地出现缺口,严重地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

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于资金的限制,对财务信息化管理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各个科室之间无法实现信息化交互,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低,也就没有办法实现各个科室之间的资源共享,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发展。

2.基层医疗机构缺少较强的成本管理意识。基层医疗机构由于其在医疗卫生体系殊的地位,药品以及医疗设备政府采购可选择的范围少,而应用资金的范围缺宽,多数基层医疗机构能够采用精打细算、减少浪费等措施控制成本,如节约水电费、办公经费等措施。同时,基层医疗机构由于财务人员的待遇问题导致基层的财务人员知识水平相对较低,具有基本的会计常识,但在医疗机构成本的控制方面缺少经验和必要的措施,缺少能够根据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成本控制的可行性建设意见,在成本核算方面也十分粗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财务内部控制力差。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人员财务管理观念相对落后,对现代财务管理方法了解不多,使得基层医疗机构有限的资金浪费严重。首先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医疗机构流动资金不足;其次是应收账款周期长,加大坏账呆账发生的风险;基层医疗机构的定期盘存措施也相对不足,固定资产保管不力,资产丢失、损坏等时有发生。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扩大医疗规模和医疗业务上,很难真正关注医疗机构的经营风险,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和经验,更缺少专门的经费投入和专业部门以及人员来切实加强防范、控制和降低风险。

4.财务预算和控制措施不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财务管理时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编制财务预算时缺少实际财务采集数据,由于采集数据的缺项,导致预算的编制无法反映出医疗机构的实际财务状况;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没有认真执行规章制度,导致考核实际就是走过程,预算完成与否,与各个科室和直接领导没有多大关系。并且缺少预算执行后的评价和分析报告,无法向管理人员反映真正的财务运行信息,也无法从医疗机构的整体角度来分析问题,财务分析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严重脱节。

三、应对基层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相关措施

1.增加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设备的投入力度。网络信息化必将成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发展趋势,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设备的采购规划应该将目标放得长远一些,高起点采购设备,因为现代网络的组网规模受到信息设备(如网络服务器等)的影响,随着基层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需要服务的社区人员的增多,将需要更多的网络设备接入到医疗内部网络中,因此需要选择具有一定超前的设备进行组网。同时,软件应该采用成熟的财务管理软件,最好能够选用其他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已经验证或使用中软件,软件以实用为原则。

2.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财务人员成本控制意识。基层医疗机构用制度进一步明确财务人员各个环节和各相关直接责任人的利害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成本控制,同时也能给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带来新的动力。可在医疗机构内部设置专职财务管理人员,专职负责医疗机构的资金调度、费用分析与分解等;增强财务管理的功能,提高财务管理的作用。

3.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资金管理,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在日常工作中,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控制差旅M用,建全费用报销规章制度,规范费用审批和报销行为,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同时,需定期对医疗机构的各种资产进行规范盘点并做好登记工作,能够正确及时地向医疗机构领导反映资产规模,对所拥有的资产做到心中有数。

4.重视基层医疗机构财务预算的管理和执行。基层医疗财务部门根据机构的发展目标,在充分调研和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编制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预算,将分析报告提交机构领导会审议,作为医疗机构执行预算的法定依据和目标。同时,在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需要进行全过程的监控,并将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分阶段和节点向领导形成书面报告,保证预算目标的实现,真正从基层医疗机构管理的角度出发来评价和分析具体财务问题和财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