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

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文1

关键词: 幼儿园 园本培训 培训策略

儿童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幼儿教育的关键是幼儿师资,幼儿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幼儿成长与发展。园本培训便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师素质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幼儿园应高度重视园本培训,充分发挥园本培训的积极功效,将园本培训与幼儿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促进幼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本文简单分析园本培训现状,结合多年幼儿园管理和培训实践经验,提出促进幼儿园园本培训的策略思考。

一、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内涵简析

幼儿园园本培训的内涵主要包括园本培训的概念、目的、内容和方法。幼儿园园本培训指为了满足幼儿园和幼儿教师的发展目标和教学需求,以幼儿园为培训单位,以本园教师为培训对象,立足幼儿园实际,由幼儿园自行规划、组织和实施,为提高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及综合实践能力而开展的培训,旨在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品位特色,满足幼儿园自身发展需求,促进幼儿园可持续发展。

园本培训的目的是使幼儿教师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改革的需要,主要在于更新教育理念、教育理论和教学手段,使教学实践水平和科研能力更具特色和创新性,从而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共同发展。

二、幼儿园园本培训的现状

虽然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园本培训,园本培训制度更规范,培训内容更实用,培训方式更多元,已经成为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在平时幼儿培训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些问题,如对园本培训认识不到位,培训资源缺乏,培训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影响园本培训效果,我对现存问题做更深入的分析。

1.领导教师对园本培训的认识有待提高

有些园长认为幼儿园教学工作任务重,师资培训是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事,对园本培训的实施仅在应付,没有把它作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能力,提高幼儿园办学品味的有效手段。因此,园长和教师对幼儿园园本本培训认识不到位是园本培训目前存在的主要障碍。

2.园本培训资源支撑有待充实

园本培训资源是开展园本师资培训的基本保障,如果没有充足完善的培训资源,园本培训就无法顺利实施。幼儿园园本培训是一种教师在职培训,同样需要一定培训师资和学科带头人,由于一些幼儿园办学实力和师资水平一般,仅靠校内教师进行培训确实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师资、经费和培训设施等培训资源不到位是造成幼儿教师园本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

3.园本培训的制度规章有待健全

制度是保障,幼儿园园本培训工作开展情况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园本培训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完善。新教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不足,且对本园办学特色、教育理念、规章制度和教学方法等都不太了解。因此,园本培训制度不健全将直接影响园本培训质量和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4.园本培训的考核评价机制有待完善

考核评价是导向,如果对幼儿园园本培训放任自流,不考核、不评价,或者考核评价流于形式,就很难达到培训效果。目前,园本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没有建立系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园本培训考核评价形式比较单一,教师对待培训的考核评价视而不见,导致幼儿园园本培训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使园本培训工作开展比较被动。

三、提升幼儿园园本培训工作效益的策略思考

1.全面认识园本培训的重要性

园本培训是教师自我提升和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使园本培训顺利开展,在充分理解园本培训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后,首先幼儿园领导班子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园本培训工作作为幼儿园师资建设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来抓,建立健全园本培训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和实施考核细则;其次在教师中广泛宣传园本培训的内涵及意义,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强化职业道德。只有使园领导和教师们充分认识园本培训的重要意义,才能使幼儿园全体职教员工积极自觉参与园本培训,从而营造参加培训、学习、研究和实践的良好氛围。

2.加大园本培训资源投入

园本培训资源是培训开展的前提条件,幼儿园应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培训资源投入,为幼儿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持。为使园本培训工作上升到一定高度,我园还多次聘请校外专家及名师来园指导,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要想使教师培训工作行之有效地开展下去,必须有充足的经费和完善的培训资源做保障,尽可能满足幼儿教师园本培训和专业发展的需要。

3.科学制定园本培训制度规章

为促进幼儿园园本培训科学有序有效开展,幼儿园领导班子要与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和修订园本培训制度。同时我们强化了考核机制:把教师的培训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聘的重要条件。总之,完善的园本培训制度是园本培训顺利有效开展的制度保障。

园本培训是幼儿教师成长的摇篮和沃土,通过园本培训,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和特色更加凸显,从而不断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共同成长与发展。因此,我们将继续努力,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建立科学有效的园本培训机制,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园本培训真正成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和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方生.幼儿园园本教研实践框架分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04).

[2]徐群.关于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J].江苏教育学院报,2004,(05).

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文2

(一)以小学教师岗位任务为导向的专业能力培养

通过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小学教师岗位知识和能力群,严格按照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相关课程,将小教机构的岗位任务要求转化为小学教育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根据能力培养目标,把专业能力与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要求相结合,归纳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若干行动领域,确定支撑专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类课程设置,并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如以实践教学为中心设计课程链,把小学教师的岗位技术标准与实践教学标准相衔接,将证书考试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相融合,将职业资格鉴定考核与实践类课程考核相贯通,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二)以小教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知识的学习通过实践检验,能力的培养需要实践强化,素质的形成依托实践打造。按照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应用为重点,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对接为突破口,构建了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的“12345”实践课程体系,对实践类课程进行优化和整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形式的单一、封闭,通过技能强化训练和针对性指导,将专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实践教学全过程中,突出专业实训,强化专业实操,多方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与岗位技能对接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旨在探索符合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在进一步明晰“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了“一主线、二模块、三层次、四结合、五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主线”:指专业所有的实践教学活动都围绕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而展开,包括专业基本技能、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教学技能。专业基本技能主要是指专业岗位或岗位群最基本操作能力的训练,专业教学技能主要是指教师岗位应具备的最基本操作能力,有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语言表达与沟通(演讲、朗诵、讲故事)、教案撰写、课件制作、说课、讲课等;实践应用能力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包括制定各种教学计划或方案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观察记录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分析评价能力等;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各种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自主学习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等四个方面。[2]

“二模块”: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分别是指课内实践和课外修炼,课内实践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主,课外修炼以教师素质修炼指南为主。在讲清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课程教学加大学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比例,如《小学生心理学》实践目标除了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以外,还可以设计一些心理测量或实验等活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小学组织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课外制定《小学教育专业教师素质修炼手册》,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及兴趣爱好,自行组成兴趣小组、特长小组或学生社团,自主开展三笔字、表达与沟通、教学活动设计等技能修炼活动。

“三层次”:为课程实践(学中做),包括随堂实践、实验室实验、教学模拟等各种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等理论教学中穿插的实践环节。各课程实践以“点”的形式散布,实践的内容围绕着各独立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表现出彼此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二是专项实践(做中学),每学期进行一项有针对性的专项技能训练活动,如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等,实践的内容是用相对完整的单项技能以“线”的形式贯穿整个学期的技能训练。三是综合实践(学做结合),在课堂外进行的教育调查、见习、参观、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的内容以“面”的形式覆盖前三年所学课程和技能,以实际项目进行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学校用人的标准和要求。

“四结合”是指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依托校内实践基地(如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辅导室等)和校外实践基地(如小学、教育培训机构等),由专业教师进行课堂和课后集中辅导,包括理论与技能类的学习。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把学生按特长分组,针对不同专长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保证集中指导的有效性。分散训练则根据实践内容、学生个性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目标的不同,自行组建兴趣小组或进行个别训练,合理、灵活地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训练,查漏补缺,通过小组模拟训练、社团活动、各种教学竞赛等活动,强化某一或某几个方面的技能,在全面的基础上做到“一专多能”。

“五环节”是指把大学四年实践教学活动设计为“讲习—见习—演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五个环节,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的实践价值取向。讲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去小学前,通过书本、录像、讲座等形式,初步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小学生的情况,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工作的专业思想,建立做小学教师初步的感性知识。教育见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参与到小学活动中,感受教育环境,观察教师及小学生活动,充当教师助手,观摩优秀教师的“演示课”等,让学生与职业进行“零距离”接触。演习则是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在校内实训中心和微格教室,模拟创设小学教学环境,组织教学活动的实际训练。实习是指通过毕业综合实践,为毕业生提供在教育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能以真实的教师身份去亲历整个教育过程,深入了解学情、校情,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教育研习是指通过教育实习后的回忆、反思等认识活动,关注自身的理论缺失,总结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与教训,从教育教学活动中选择和确定有价值的研究专题,主动发现问题,并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增强自我分析、自我反省能力。

三凸显: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实践教学特色

(一)对接职业标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建立一套比较科学、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贯穿于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内容的安排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如第一学年以讲习为主,课内有入学初期的入学教育,有专业的现状、前景介绍和为期二周的下校观摩,有与专业学习结合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有教师书法技能训练、表达与沟通、教师口语等专业技能修炼。第二学年以见习为主,专门的实践教学包括每学期2周的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一共4个学期),每次带着不同的任务深入到不同的小学观摩、调查,填写见习报告;开设有声乐、形体训练、素描与简笔画、写作与创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等相关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学年以演习为主,除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见习、教师技能培训等专门实践课程继续开设外,专业课程小学语文教育学、小学数学教育学、小学心理辅导与咨询、班主任工作艺术、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实践内容,还有微格教室中的说课、试上课、评课等教学技能的培训。第四学年以实习和研习为主,主要有为期12周的教育实习、2周教育调查和8周毕业论文撰写。教育实了课堂教学实习和班主任实习外,学校管理、教研活动、教职工会议、家长会甚至在职教师培训等活动也被纳入实践内容。

(二)对接工作环境,建立实训基地根据小学教师岗位的需求,按照实践教学实施要求,校内建立实训基地,如微格教室、感统训练室、心理观察室、琴房、舞蹈室等,提出模拟训练的任务,创设学校环境,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具体操作中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理论;校外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这是学生进行教师素质训练实践活动基地,成员由三部分人构成:小学一线教师、小学专业学生、大学专业教师。实践基地提供的指导教师需有丰富教学指导经验,要求指导教师“导教、导研、导管”,不只是知识的、理论的、技能的学习,更包括价值的、理念的、感性的、态度的学习。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听取指导教师的示范课,说课、评课、上试教课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熟悉并逐步开展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班队活动,参与课题研究等。通过传、帮、带过程中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初步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风格。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和整合实践基地丰富的教学资源,让高校教师深入小学一线,与一线教师共同立足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实现研究者和行动者紧密结合,让研究者参加行动,让行动者参加研究,在进修培训、联合攻关、合作研究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互补共进的多赢局面。

(三)对接用人要求,实施个性教学深入了解学校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实施个性教学,完善质量监控。由学生自主成立专门的素质修炼中心,下设各专项技能训练小组,必修项目包括三笔字、表达与沟通、综合教学技能等,在专业阅读、写作与创新、教案撰写与课件制作、班级管理等选修项目中可任选二项,由学生自行制定修炼计划,自主在课堂学习、实践环节、社团活动和个人课余时间内开展修炼,老师充当项目教练,为学生咨询与服务。出台素质修炼手册,规定修炼目标、前期准备、检测内容、检测方法,并附测评标准,形成一个技能培训与考核序列,进行规范化的考核,采用优秀、合格、不合格的达标考核办法。在各项训练获得通过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综合性训练,如说课、试讲、见习、实习、调研、论文的写作与答辩等,形成综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一个专门的素质修炼QQ群,搭建网络平台,学生在这里展示技能学习、训练的成果(如书画作品、演讲视频、上课录像、教学课件、研究论文、教案设计等),获取或传递相关信息,交流技能修炼中的心得体会,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文3

一、确立“一个核心”:以“师爱”为核心。

我校将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教育。新教学楼建成之际,学校将会安排专职教师开设 “心理咨询辅导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分年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校紧抓“师爱”这一核心,从热爱教育事业做起,从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做起,从关爱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起来塑造“师爱”的高尚形象。

二、注重“两个结合”:“表彰与预防”相结合、“考核与督导”相结合。

1.“表彰与预防”相结合,树立榜样典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充分发扬 “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道德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的示范作用,我校通过严格选拔典型、大力宣传典型、认真学习典型等几个环节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度,学校将通过“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评选活动,表彰一批“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道德的模范”等。

在大张旗鼓地表彰典型、树立典型、学习典型的同时,学校将对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以引导为主,预防为辅,杜绝不良从教行为发生。凡违反《教师禁行性规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行为规范》的教师,出现过教育教学事故的,存在着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接到家长投诉或上级教育部门转达投诉经调查核实的,学校检查中发现的,被上级教育部门通报批评的教师,在本年度评先评优及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度。

2.“考核与督导”相结合,规范从教行为。

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将根据教师的教育教学绩、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进行考核。通过领导和教师的听课、部门考核、领导评价、学生座谈、民主评议、家长反馈等途径,借助阶段考核与平时督导相结合、奖励与劝诫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等方式,及时把握、评价每位教师遵守师德规范和教书育人的工作情况,规范从教行为,强化年度师德考核工作,将师德考核结果载入教师档案并作为教师综合考核评价和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这样,不仅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也产生了更大的内驱力,让教师更加明确建立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合作关系,是良好师德师风的表现。

三、坚持“三个到位”:机构到位、制度到位、活动到位。

1.机构到位,引领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建设是学校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我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为了强师德、铸师魂,促师风,学校将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和工作部门,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副书记和分管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环节干部、年级组长、班主任为成员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将建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网络,实行层级负责制;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及学校相关部门职责,保证阶段性工作中心明确,重点突出;将设立“校长信箱”,公布监督电话、电子邮箱等等。通过上述方式确保我校师德师风建设领导机构到位,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成效显著。

2.制度到位,保障师德师风发展。

良好的师德师风建设既要靠正当的教育引领,又要靠制度的强制约束来完成。学校将不断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师德师风考核细则》、《师德标兵评选办法》等规章制度。每学期与教师签订《“廉洁从教”承诺书》、《拒绝从事有偿家教承诺书》、《拒绝体罚与变相体罚学生承诺书》,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台账和整改台账,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到学校预算中,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强化年度师德考核工作,将师德考核结果载入教师档案并作为教师综合考核评价和职务职称评聘的重要内容,保证师德师风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工作开展过程中,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分析、研讨、整改。

3.活动到位,丰富师德师风内容。

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促进师德师风建设,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开展“学习新理论,树立新形象,创造新业绩”主题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敬业爱生、教书育人、睿智奉献”的师德风范;围绕“如何做一个“四有”好老师”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师风培训;举办“道德讲堂”和“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活动;组织健康向上、寓教于乐的文体娱乐活动;在教师生日时送上一份生日蛋糕和一束鲜花以表祝福的温情活动;在平时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对学生进行无偿家庭辅导;在节日期间,校领导与各班主任组织留守儿童一起过节,给孩子送去节日的欢乐、家的温暖,让留守儿童感受到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一样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温馨等等。借助活动的参与、熏陶,坚持用健康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事迹感染人,以真挚的情感感化人,促使教师把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变成自觉自愿的内在需要。倡导团结奋进、健康向上的良好校风,努力为教师创造实现自身价值、陶冶高尚情操的机会和舞台。

新楼搬迁伊始,学校将有意识地引导教师广泛参与学校建设。开展“我为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献一策”活动,校刊投稿和楼道设计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激发教师的主人翁精神,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创新开展“师生相互承诺,共创和谐教育”活动,在开学典礼上开展“师生相互承诺”活动:“师德标兵”代表全体教师向学生郑重承诺:一、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尊重学生人格;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效益;三、及时认真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四、维护教师良好形象,教书育人。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人民教师”。“美德少年”代表全校学生向教师庄严承诺:一、尊敬老师,虚心接受老师教育;二、认真学习,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三、上课认真,完成作业按时上交;四、树立形象,礼貌待人仪表朴素。严格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做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生。

各班所有授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将会在承诺书上签名,并将承诺书张贴在教室内,接受对方的监督。通过这一活动,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建立了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高兴,推动了教师内化师德要求,实现自我提高,为创建和谐教育奠定了基础。

开展以“中国梦、教育梦、教师梦”为主题,青年教师演讲活动。通过主题鲜明的演讲比赛活动,以点促面,丰富学校师德建设内涵,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不断发展,增强广大教师执业理念。

开展教师纪律整顿活动,塑造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通过不定期抽查,重点狠抓在工作日中午饮酒现象;在上班时间从事网上聊天、玩游戏、炒股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无故迟到、早退、脱岗问题;课上不敬业,课后乱办班、从事第二职业等不良现象。通过开展教师纪律整顿活动,对违纪违规行为的自查自纠,抓出学校新气象,振奋教师新状态,树起教师新形象。

组织学习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有计划地进行师德满意度测评,开展家长评学校、学生评教师的“双评活动”,坚持将领导点评与群众评议、社会评议结合起来,将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作为衡量师德建设活动成效的根本标准,坚决遏制教师无理上访,实行一票否决制,并适时将测评结果予以公示。师德评定结果归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考核评先、表彰奖励和绩效考核的依据。

     做好师德教育宣传活动。开展向身边的“师德标兵”“我最喜爱的老师”学习活动,通过道德讲堂、善行义举四德榜、校园网站、校信通、校园公众号等舆论工具,及时、大张旗鼓的宣传校内外师德教育动态,重点宣传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事迹,努力引导广大教职工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潜心育人,乐于奉献,努力做人民满意的教师。

四、加强班主任、骨干教师培养。

1.完善班主任、骨干教师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学校将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强班主任、骨干教师的培训,拓宽班主任、骨干教师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学校还将继续开展的班主任经验交流会、青年教师帮扶活动,不断培养新的班主任力量,从年龄结构上逐步年轻化,发挥青年教师的创新力,带动德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2.进一步帮助班主任、骨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

近年来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发现很多班主任老师“只知埋头苦干,不知驻足思考”,下一步学校将围绕此项内容,利用班主任例会每周一反思,让大家群策群力解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动地总结和摸索教育教学中的规律性的东西,所以更新班主任的教育观念,树立问题意识和反思精神,成为今后班主任培训的重要任务之一。

3.提高班主任待遇,让班主任成为学校最幸福的人。

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文4

关键词:网络;研修;教师;发展

几年来,我们依托国家教育行政院的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开展干部、教师各层次网络研修活动,建设网络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视频集体备课,建立名师工作室和QQ群等,开展网络研讨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一、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网络研修,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探索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中小学领导干部“职级管理”工作。2011年8月,又启动了第二轮干部“职级管理”工作。所谓“职级管理”就是以学校领导干部现有职务应承担的工作职责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培训、学校督导评估和班子考核情况为主要依据,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能力作风、工作绩效等进行等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职务任免等管理机制。我们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远程培训,开展网络研修,不断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1.引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远程培训,促进学校领导干部专业发展

从2009年起,我们与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联合办学,一是利用其优质、高端的网络培训资源,结合本市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以网上视频必修课、选修课为主体,进行在线专题研讨、作业考核、成果提交为研修内容,开展学校领导干部全员网上自主研修。二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专题辅导、校长论坛、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延伸和拓展网络研修形式,强化岗位实践,为领导干部搭建展示的平台,使其在对比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使网络研修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干部专业水平。三是在网络研修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优秀的学校领导走出去到国内名校进行实践考察、挂职锻炼,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等。

2.分层管理,优化培训模式,促进领导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网络研修过程中,一是为加强远程培训和网络研修的针对性和内容的实用性,我们把全体领导干部划分为责任校长班、教学校长班、后勤校长班、村小校长班等,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托管为主,地方培训中心自主管理为辅,建立“主题培训―实践历练―深化反思―总结提升―行为跟进”的模式,开展专题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强化领导干部的校本研修,建立“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专题研究―总结反思―解决问题―成果幅射”的模式,督促和引领每位领导干部树立主动研修意识,自主确定具体的研修内容,及时总结研修成果,突出校本研修的实效性。三是结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及课题研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领导力。

3.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网络研修考核机制,努力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为了便于评价领导干部的研修效果,我们以网络学习、专题培训、校本研修和成果考查为评价指标,制定了《舒兰市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考核评价细则》,加强培训的过程性管理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职级管理”督导评估指标之中。在研修过程中定期登记个人成绩,每月发一期简报,通报干部学习情况,平时抽查各校领导的校本研修手册,学年末统一收缴,进行量化赋分。通过网上学习、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促进领导干部的专业发展,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二、以教师“两修三课”活动为载体,加强网络研修,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活动,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周期。“两修”是指教师为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努力适应新课改需要而进行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研修活动。研修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两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研修等级,以此来引导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各级名师。“三课”是指达标课、优质课和示范课三个课型,是建立在“两修”三个等级之上的,也是判断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三个梯度。“两修”和“三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有着内在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修”是前提、是基础,“课”是效果、是目的,“两修”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三课”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修专业知识、修专业技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师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是按照“两修三课”活动要求,教师制订学期研修计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利用统一下载的“资源包”及学校指定的研修内容,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成长模式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反思、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边工作边训练,坚持不懈,练“绝活儿”。我们以“三字一画”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重点开展教师练功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员性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成果展示活动,并召开一次“问题研究”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教学“问题研究”基本功要同“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三是加强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各学校建立了教师自主研修的考核机制,建立教师研修手册,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业绩评价中。

2.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各级各类远程培训,强化教师网络研修

几年来,我们利用“两修三课”活动载体开展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研修,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远程培训,进行网络研修等。一是组织班主任教师参加“国培计划(2011)小学班主任”培训;二是组织中小学专任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培训;三是参加国培计划(2011)――县级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四是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2011版)远程培训研修。通过网络培训、研修,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研培优势,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近几年,我们加强了网络平台建设,先后建设了省网络视频系统、吉林市城域网和舒兰市视频双向系统,为开展多渠道网络研修提供了设施保障。

1.充分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提高教研员、教师素质

一是开展远程备课活动,我们利用双向视频系统,面向全体学科教师进行分学科远程备课、集体备课等。每学期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安排视频集体备课,全市中小学学科教师全员参加远程视频备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发挥了网络的优势。二是开展网络区域教研组研讨活动。我市在基地校“共同体”活动中,把发挥“共同体”名优教师作用,打造区域教研团队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各“共同体”将学科骨干教师调动起来,成立“区域教研组”,由共同体建立网络视频会议或QQ群,联合开展了网络学科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同时,各共同体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进行了交流经验成果。由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各校间合作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2.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们以“舒兰市中小学教师教育网”为平台,以我市“两修三课”活动评选的11名舒兰名师为主持人,建设了11个舒兰名师工作室,吸纳各学科省、市骨干教师为成员在工作室中进行网络研修活动,上传教学资源等,从而为跨时空的交流搭建一个更加坚实的平台,使我市名优骨干教师素质、水平进一步提升,进而发挥名优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带动和促进其他教师专业化发展。

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文5

主要工作:

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全面推进教学应用

1、组织实施我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二期工程。

2、建立健全中小学远程教育管理和应用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服务教学,充分利用远教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推进农远工程在教学中的应用。

3、继续抓好农远技术人员的培训,建立全县远程教育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做好项目学校资源接收工作。各项目校要做好资源下载、收集、整理工作,建起资源库并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加快扶余教育信息网建设步伐,充分发挥信息网在教育行政管理、宣传和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4、切实加强扶余教育信息网栏目建设。适应新形势,更新扶余教育信息网主页,加强网络栏目建设,加大政务公开力度。继续充实完善新闻中心、政务公开、办事指南、视频中心、教育科研、教师中心、家长中心、图片中心、网上办公、考试信息、党建、师德、德育、艺术体育、信息技术等15个政务及教学服务大专栏,建成为扶余教育服务的综合性数字化资源传播服务平台。

5、骨干教师要建立个人教学博客,使博客成为开展网络教研的信息平台、工作平台和资源平台。

6、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学校网站。通过学校网站的使用,加大学校对外交流与宣传力度,展示师生才能,加强对校外联系,互相学习,共同发展。

7、扶余教育信息网是教育局对外宣传的窗口和阵地,是扶余教育的一张名片,在确保新闻方向性、准确性、实效性的同时,加大对扶余教育亮点的宣传和报道,真实、客观反映扶余教育现状,宣传扶余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各校要按照《扶余县教育局信息工作实施细则》的要求,做好信息上报工作,提高扶余教育信息网上稿率,加大对各校报道力度。

8、加强全县中小学电子政务建设,各校接收、执行文件要做好记录,要保证网上办公用机、网络正常运行,做到政令畅通。结合全县教育系统实际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改版。

三、继续做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系统的应用水平

9、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对全县校长进行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培训,逐步提高校长运用信息技术管理学校的水平。对全县网络管理员进行专业能力培训,建成一支学信息化、懂信息化、业务精湛、素质过硬的网络管理员队伍,使他们真正在教育信息化领域发挥作用。对全体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培训,提高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

10、各校做好教育博客的培训工作。教师能够利用博客的信息技术环境,随时写作和发表自己的教育叙事,成为知识管理、资源开发、同侪互助、自我完善、提高工作效率的自觉、自主的现代化的教育工作者。

11、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中的带动作用。

四、加强安全工作,确保信息畅通

小学教师考核评价细则范文6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 教育实习 实践基地

[作者简介]李红(1962- ),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师范学院教育与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Y201409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6-0039-02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应用性和职业定向性,要求在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其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集中实践)环节设计与实施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其实践教学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解决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问题,不仅有利于教育硕士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对全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1.“偏”――目的和形式偏离了培养目标。“偏”是指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的目的和形式偏离了实习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临床专家型”中小学教师,但从目前的教育实践来看,各高校在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上,一是简单移植学术型研究生教育模式,对体现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教育实习环节不够重视,只是为“完成实习任务”而完成任务,一些研究生把教育实习当成纯粹的打工挣钱、获得学分或者找工作的机会;二是有些学校的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基本上是对本科师范生教育实习的简单重复,在实习的组织形式、内容要求和方法手段上几乎与本科生实习一样。

2.“散”――学校存在管理与制度上的缺位。“散”是指总体上看全日制教育硕士实习活动分散,实习的组织机构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学校也缺乏相关的管理制度。大多数高校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基本采用分散到校外导师所在的学校进行个体实习的“放羊式”模式,因为组织管理松散,学生缺乏合作研究与分享的机会,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限制。虽然一些高校出台了一些相关的管理制度,但制度施行更多是停留于表面。此外,教育硕士导师队伍培养和建设缺乏有针对性和稳定的机制;在教育实践经费和导师的薪酬管理方面,许多学校沿用的仍是很久以前的规定,制定有对优秀实习研究生、优秀导师评价奖励条例并配有相应奖项评选方法与细则的高校更是凤毛麟角。

3.“假”――教育实习呈现形式化。“假”是指假实习,教育实习呈现形式化。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高校疏于管理,没有就实习提出指导要求和过程监控。第二,实习前动员工作不到位,研究生总体参与教育实习的动力不足,缺乏参与实践的积极性。第三,教育实习成绩的含金量大打折扣。大多数学生的教育实习成绩基本上是由研究生本人直接联系导师获取的,一些实习指导教师碍于情面或对学生实习情况没有认真评估,就随意给出“优秀”的教育实习成绩,而有些高校则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对待学生虚报的教育实习成绩。第四,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价没有体现实践性。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与评审过程中学术化倾向严重,一些研究生只能是舍弃宝贵的教育实习实践机会,在家“闭门造论文”。

4.“浮”――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浮”指的是“双师型”教师缺乏,校外实践基地及基地导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实习没有得到有效指导。第一,“双师型”教师十分缺乏。校外基地导师虽有较强的中小学一线教学和管理能力,但大都停留在经验水平上,能够将实践经验升华到一定理论和学术高度的教师不多。高校内的教育硕士导师大部分是从学术型导师中遴选的,他们对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加上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与科研指标缺乏导向,到中小学调研和学习还涉及课时、经费等一系列问题,使得高校导师缺乏主动深入中小学进行相关研究的动机和意愿。以上种种原因导致高校难以保障教育硕士的教学实践质量。第二,从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来看,许多高校虽与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但维系这种合作更多的是双方感情,缺乏制度保障的约束,合作只停留在民间的松散型合作水平上,长此以往会影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第三,校外基地导师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一是指导频率过少。有的校外导师由于学校事务繁忙,再加上学生又不太主动,导致学生难以获得具体的实习计划和过程指导建议。二是指导内容差异较大。指导内容多与校外导师自身职业、职务背景存在较大联系,并非针对培养目标及学生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些校外导师,尤其是学科骨干教师更关注讲课技巧,指导中主要是提出实习生授课时的不足以及改进方法;另外一些校外导师,如校长等教育行政管理者,他们更倾向于对为人处世之道或行政事务处理等的教授。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问题解决的对策

1.明确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的目标方向。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处于同一层次,培养目标各具特色。专业学位旨在培养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临床专家型”人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必须明确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目标,并以此确定教育实习的目的。高校可以制定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深入中小学感受体验教师的教育生活,接受职业思想教育;第二,将学科知识提升为教育教学技能;第三,进行必要的职前准备,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加深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增加就业机会;第四,参与教育行动研究,提升实践研究的能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要立足于基础教育实践,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注重学以致用,分析解决中小学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硕士的学位论文评价必须高度体现对教育硕士的实践性要求。

2.构建教育实习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是确保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有效进行的前提。第一,制定集中实践科学合理、详细而规范的制度。这一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实习的组织管理、教育实习目的与任务、基本内容和实施步骤、实习研究生纪律与安全要求、教育实践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实习研究生各类评优标准、实习经费使用与管理等方面。第二,建立健全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教育硕士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构建应关注三个维度:一是评价标准。在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接受性原则的基础上遵照国家的有关标准,结合高校和实习单位的实际进行制定。二是评价手段和方法。教育硕士实习质量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应该多元化,如实习成绩可以通过实习指导导师、实习任务完成质量评价等多个渠道进行综合评定。三是评价指标。教育硕士实习质量评价指标应由能反映教育硕士实习质量并能够量化的一系列能力发展指标构成。第三,确定全日制教育硕士校外导师工作职责,用制度规范和落实基地导师的指导行为。如明确要求实践基地导师对研究生的教案编写和试讲给予指导与审核后才能进课堂上课,规定基地导师对实习研究生进行集体案例(课例)讲评的次数等。第四,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督导工作规定,聘请有经验的硕士生导师组建实习督导专家小组,开展实习过程监控和督导活动。

3.采用“统一安排、集中实习”模式。在教育硕士教育实习方式上,各高校先后进行了分散实习、集中实习、全程浸入式实习、委托实习及近年来的顶岗支教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从实践效果看,“统一安排、集中实习”模式更具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集中实习的实习生有一种集体归属感,便于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共同学习、共同分享、共同教研、共同提高,保证教育实习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放羊式”“散沙式”实践问题的出现。第二,集中实习一般采用中小学教师实践指导和高校教师理论指导的双重指导“双师制”,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可以实现教育实习效果的最大化。

4.把握教育硕士教育实习的基本节奏。(1)动员与演习。首先,高校要高度重视教育硕士教育实习前的动员工作,增加研究生对教育实习的使命感和内驱力。例如,通过召开由各级领导、导师、督导教师及全体实践研究生参加的全校实践研究生动员大会,强调实践的意义,宣讲实践内容与常规事项的处理等要求;聘请曾获“优秀实践研究生”的同学分享他们在实践中的体会、经验;聘请实践基地导师(校外导师)介绍中小学的情况和对研究生们到实践基地学校的期望;等等。其次,做好实习前的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模拟的演习(演练)工作。有效的演习工作必须做到方案设计精心、操作流程细化、点评指导具体。(2)交接与见习。交接指的是举行研究生和基地指导教师见面与交接仪式。这样的交接仪式,不仅能加强高校和实践基地学校的联系,还可强化基地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此外,集中实践中的教育见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并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见习的主要内容可根据学生各自的专业培养方向来设置。(3)实习与研习。教育实习是指在校外基地导师的引领下独立开展的,着重强化学生管理和教育教学实战性和实践性的课堂教学、教育调查、班队管理等活动。教育研习是指研究生在实习之后从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对实习进行理性认识并开展研究活动,如对在实习阶段、见习阶段遇到的典型课堂案例、教改范例、名师成长个案进行研究,撰写包括主要收获、个人教育教学优缺点、今后的努力方向等内容的个人总结报告。该活动可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实习成效,有效提高教育硕士的实践教学能力。

5.提高导师队伍教育实践的指导能力。提高导师队伍的教学实践指导能力,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第一,制定专兼职导师的交流机制。设计一些强制性的学校规定,如教育硕士导师聘任期内需承担一项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设计专门的项目鼓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开展合作研究;校内导师每个学期在中学上一定数量的学科课程;每年考核时校内教育硕士导师提交一份基础教育调研报告或论文,校外导师提交一份关于理论学习的总结等。第二,建立教育硕士导师培训机制。对教育硕士导师开展全员培训活动,对缺乏基础教育经验的导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案例教学实操、有效教学设计、教育硕士的特点与策略、教育硕士导师的责任和义务等,每学期开班一次,培训形式分讲座和研讨两个部分。此外,不定期地举办导师论坛、导师沙龙等,交流教育硕士的教育实习指导经验。

6.加强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切实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必须加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高校应本着双赢的原则,通过自身的优质服务,重点建设一批可供不同专业教育硕士“集中实践”的基地学校。此外,要建立包括有时间保障、经费投入、导师职责、绩效评价要求的教育硕士协同培养的长效运行机制,这是改变高校与中小学合作形式化、有实践导师之名无实践指导之实等问题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