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1

智慧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形态,是X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对突破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制约瓶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和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基本情况

市政府及相关部门以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统领,加大工作力度,推进电子政务、产业发展、城市管理及民生服务等工作,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智慧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市及市(区)全部建成农业信息网站,开通“X”三农热线和惠农手机短信服务。建成覆盖全市乡镇、生产基地的X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追溯信息平台。

二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取得实效。全市共有X港核心港区等X个园区被认定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试点企业分别达X个和X个。

三是电子商务发展成效初显。截至X年底,X通过阿里巴巴、京东等第三方知名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的商家达X家,在淘宝和天猫店注册的网络零售商家超过X家,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X亿元。

(二)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

一是项目建设实现扎口管理。研究出台了《X市电子政务管理办法》,明确了政府部门年度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实行年初申报,由市电子政务联席会议集中审核,未经审核的财政部门不予安排预算资金。

二是资源整合稳步推进。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电子政务基础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实施意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办法》,从基础平台资源、基础信息数据库等四个方面,规范整合政府部门电子政务基础资源。

三是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市政府累计投资X万元,启动建设政务数据中心,已有社保、民政、经信等X个部门的X项应用系统入驻中心。

(三)信息基础设施及民生应用建设取得实效。

一是教育惠民走在全国前列。市政府累计投入X.X亿元,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录制成X

万余条教学微视频,全市近X万中小学生可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免费学习。

二是“三网融合”工作扎实推进。市政府以入选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市为契机,推进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高清城市工程。截至X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达X.X万户,光纤到户达X.X万户,宽带互联网接入端口X万个。

三是公交出行更加智慧。公交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实现统一储存、统一管理,通过X掌上公交及公交站台实时信息显示,使乘客能随时随地获知X公交各种静动态营运信息。

(四)城市建设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地理空间数据库完成建设。市政府与国家及省测绘局共同推动包括X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典型示范应用等内容的“数字城市”、“天地图·X”工程建设,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公安、交通等多个部门。

二是数字化城管成效显著。市有关部门借助市场机制,通过数字化形式,明确城市管理的范围、机制、责任,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发现率由以前的不到X%上升到现在的X%以上。

三是城建项目管理效能提升。由政府投资X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的“X数字城建指挥中心”于去年X月投入使用。该中心通过大量城建数字信息资源整合,实现对住建系统项目建设及管理的统一监控指挥。

二、存在问题

X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对照信息化发展趋势、周边城市发展态势及群众的美好期待,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偏低。

目前,政府相关部门所建的信息化项目已包含了部分与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的应用系统,各部门在信息化应用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信息,但由于上下不贯通、左右不衔接,部门之间缺乏业务协同,各系统不具备信息自动抓取、实时服务等功能,导致数据多却用不上、有信息但找不到。

同时,各部门应用系统数据格式不一,缺乏统一的数据接口标准,形成众多的信息“孤岛”。

(二)重视程度及统筹推进力度不够。

X智慧城市建设见事早,政府部门行动快、有亮点,但受市政府人员变动及牵头部门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统筹推进缓慢,特别是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制定等主要任务尚未完成,有的仍处于启动阶段。

虽然市政府成立了智慧城市建设领导小组,但相关工作机制尚未健全。作为牵头及主管部门的市政府办及市经信委具体负责该项工作的人员不足X人,力量明显不足。

(三)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匮乏。

由于信息产业发展滞后,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人才储备不足,能够适应智慧城市建设研究分析需要并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的高级人才和团队缺乏。

应用型信息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导致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衔接不紧甚至脱节。受区位环境及薪酬等因素的制约,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难以引进,各地普遍缺乏完善的人才培养及激励机制。

(四)信息应用及智慧产业发展滞后。

有统计数据显示,X年,X信息化水平总指数为X.X、工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X.X,低于X.X、X.X的全省平均水平。部分企业对实施“两化融合”,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意识不强。

与临近的X市相比,X国家及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为X家,X市有X家;软件企业为X家,年业务收入仅X.X亿元,低于X市的X家、X.X亿元。

三、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事关X长远发展。市有关部门要从区域和全局的高度。

紧紧抓住新一轮信息科技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政务更加高效、产业更加优化、民生更加幸福、城市更加宜居。

(一)以提升政府管理效能为抓手,加速资源整合,推进政务管理不断优化。

一是完善政府网上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群的信息公开、在线办理、公众参与三大功能,构建为企业和公众服务的“一站式”、并联审批门户网站平台。要尽快建立政府监督平台,制定电子政务监察标准,通过政务服务中心办事大厅与电子政务虚拟大厅的融合,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相关部门协同办理和并联运行,为社会大众提供无接触式管理与服务。

二是提升政务信息共享水平。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的行政资源数据库和信息交换平台,形成统一管理系统下的信息共享运行机制。要以大数据、云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快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数据、社会信用等基础数据库的建设。

三是创新推进城市管理。按照省政府《智慧X行动方案(X-X)》的要求,创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在现有数字化城管的基础上,将市区范围内的街道、社区一并纳入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范畴,拓展建立城乡一体的大城管格局。加快建立可视化、协同化城乡建设管理智慧应用系统和网格化管理平台,实现城乡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精细化和智能化。

(二)以推进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强规划统筹,引领智慧城市科学发展。

一是强化规划及统筹推进力度。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范围广、周期长、投资大,各试点城市无一不从规划入手,发挥其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围绕“优政、强企、惠民、美城”的总体目标,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十三五”规划,加快编制涵盖全市各部门、医药园区、经济开发区、数据产业园区及各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和标准体系,统筹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布局、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服务、社会治理和信息安全等体系架构。

二是增强工作紧迫感。要围绕省政府X年建设沿江智慧城市群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立足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的高度来认识,作为市委、市政府思想再解放、项目大突破、城建新提升“三大主题工作”的重要内容来谋划,作为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X”X

篇章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把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

三是建立健全工作体系。进一步发挥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高位协调作用,按照人事相宜、人岗匹配的原则,尽快建立有职、有权、有责、有人的专职工作机构或专业团队,形成有人决策、有人协调、有人督查的协调推进体系。要建立有本地专家参加的决策咨询机构,对智慧城市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的推进实施开展咨询评估,为决策和指导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三)以打造惠民工程为重点,拓展信息应用,促进民生更加幸福。

一是加强智慧社区建设。尽快建立全市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系统,拓展社会管理和服务功能。建议参照芜湖市做法,实施街道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整合公安、社保、民政等基层力量,推动政府管理服务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实现让共享信息帮助百姓去“跑腿”的社区精细化治理和精准化服务。

二是加快市民卡建设步伐。建议学习嘉兴市依托社保卡、建设“多卡合一”市民卡的成功做法,把市民卡建设作为信息惠民的突破口。通过大数据支撑下的部门业务协同,整合各项服务应用,推进社保卡、交通卡、借书卡、诊疗卡、旅游卡、银联卡等的功能叠加、集成合一,使市民卡“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变为现实,让市民切实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便捷生活。

三是打造智慧民生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广大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自助化的智能服务。重点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服务平台,为市民提供专家咨询、报告查阅及医疗信息跨医院共享利用等服务。以满足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形成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等网络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

(四)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为动力,加快“两化融合”,不断提升产业智慧化水平。

一是推进智慧农业持续发展。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进一步提高。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信息技术在畜禽养殖、温室大棚、露天作物栽培和农产品销售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农业、感知农业和现代农业转变。

二是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创新。要抢抓“互联网+”和“中国制造X”带来的发展机遇,大力营造有利于“互联网+”发展的良好氛围,动员引导行业、企业以互联网思维推进“机联网”、“厂联网”等生产模式创新,推动“互联网+”战略在

X落地生根。要依托医药高新区(数据产业园),加快打造具有X特色、全国有影响的大健康数据平台和云中心,推进互联网与大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着力形成高端的“医、药、养、游”产业链和集聚效应。

三是全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优化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尽快出台《X市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深入推进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探索MXC(生产厂家对消费者)、OXO(线上对线下)等新型商业模式。要着力推进生产业加快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树立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理念,以拓展产品功能、提升交易效率、增强集成能力为重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产品设计和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五)以完善体制机制为关键,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努力营造全民参与氛围。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梳理分析智慧城市建设重点需求的人才类型和数量,研究制定智慧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要坚持人才为本、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使用、引进和激励机制,依托高等院校、龙头企业,加快培育领军型、创新型行业精英和复合型、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

二是创新工作理念。以政府统筹、市场运作为建设运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创优财政资金使用办法和投融资机制,按照市场化模式,建立全市统一的智慧产业投资引导资金,吸引投资实力强、技术先进、经验丰富、市场公认的专业化投资管理团队或运营商,定向支持X智慧产业发展。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产业化运作的方式,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2

2015年3月31日,云计算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座谈会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本次座谈会得到了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国家信息中心、北京市经信委、呼和浩特市政府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参加座谈会的有来自云体系产业战略联盟、中央电视台总编和新闻组的组长,以及微软等机构和企业代表等。与会嘉宾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也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

云计算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智慧城市与城镇规划、保护城市历史文化提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报告明确支持,提升城镇规划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保护和传承历史地域文化,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需要新的技术,需要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管理模式的支撑和推动,特别是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信息化既可以扩大信息消费,又能提升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由此可见,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结合点。云计算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出代表,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八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促进云计算和大数据健康发展,鼓励电子政务系统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在教育、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广低成本、高质量、广覆盖的云服务,支持各类企业充分利用公共云计算服务资源。按照这一要求,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时,我们将以云计算产业发展作为重要抓手,并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一切需要的计算服务的支持。总的来讲,云计算将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又将延伸更多的需求,反过来促进云计算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据统计,自2013年起智慧城市的试点启动,目前已经有超过200个城市开展了智慧城市的建设,多个省份在全省范围内统筹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此外,工信部公布的首批68个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的名单中,包括京津沪在内的大部分省会省市都榜上有名。由于政策红利的到来,智慧城市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并辐射整个智慧城市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巡视员李颖表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发展路径还有待正确的定位,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举办的这次座谈会非常的必要,非常的及时,特别是在云计算的新模式下,进一步理清智慧城市建设的发展路径,发展的切入点以及创新投融资的机制,充分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更好更快的发展。

“互联网+”行动

为城市和社区发展另辟新径

国家信息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宁家骏在会上发言道:有一个笑话,说“互联网+”是马化腾做的饭,让马云先吃,“互联网+”的研究报告首先是阿里研究院正式公布的。

所以这个计划体现了“互联网+”不仅仅是代表一个新的经济形态,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也就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形成更广泛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所以互联网从过去的一个工具一个媒体变成了一个新的业态。

正是由于有“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技术,与传统产业传统服务业的融合创新。这是新的业态,也是新的增长点。“互联网+”的行动也为城市和社区的发展另辟新径。新的基础设施,云加网加端,这种新的生产要素,大数据,新的分工网络,为“互联网+”的能量释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生产力跃升的强劲力量。

当前创新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仍然是“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核心。目前,由于在中国创造的两大元素方面有重大的积累,而且有巨大的需求,一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研发的主力。现在从中关村到深圳,到杭州,形成了三大创业的热点。

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推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与现代传统企业的融合,“互联网+”不是算数上的加法,而是化学方程式的加法,所以它是化学反应的深度融合。按照现在的初步框架,就是做优存量,推动现有的传统行业提质增效,包括加快“互联网+”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发展“互联网+”农业 ,促进农业现代化等等。

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可观

云时代的智慧城市本质是改善和提升公共服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利用云计算搭建好公共服务平台,为广大的市民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全国有几百个城市都在抓紧落实智慧城市工作,创新改进智慧城市发展模式,构建智慧城市现代化综合治理生态,加快制定智慧城市急需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通过这个培育我国的消费水平和加快人才培养。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也要实现几个关键转变 ,从重建设轻应用向注重 深化应用转变。从分散建设向资源整合利用转变 ,从纵向系统独立运行向统一服务平台并实现安全互联互通和资源依权共享转变 。从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平台建设转变等等。在面对新的技术时,智慧城市也面临着新的转变,今后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要进一步聚焦需求导向,同时要更加注重条块的结合,把纵向系统与各地特色应用做好分工做好协同,同时要和各地的改革深度融合,推动各部门的业务协同,避免信息孤岛。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规划;意义

引 言: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使得各个城市都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众多问题,迫使全球各个国家不断探索和研究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寻求新的城市规划建设以及管理方式,而智慧城市的出现正是自20世纪以来全球广泛开展的新理念,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性系统,智慧城市的新实践使得它迅速成为当今世界广泛关注的焦点,引起了各个国家的争相实践,它不仅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产物,也是一种形成环境竞争的新战略,既带来了社会效益又带来了生态效益,因此智慧城市的发展必然对城市的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智慧城市的缘起及内涵

(一)智慧城市的缘起和意义

智慧城市最早缘起于IBM 所提出的“智慧地球”愿景,因在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城市发展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明显的存在于环境问题上,进而产生了智慧城市规划建设的新理论。

智慧城市的发展反映在城市空间布局上,改变城市空间形态,促进城市的跳跃式发展。城市规划作为控制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分配的一项重要公共政策,必须体现这些需求与变化。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是以智慧城市的理念对城市进行规划,将信息资源与城乡规划有效整合,增强城乡规划的智能化、信息化,达到城市的可持续经济增长,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智慧化。

(二)智慧城市的内涵

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和学者针对不同的发展环境和背景对智慧城市赋予了不同的概念和定义:从国家层面来说,智慧城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从地方城市来说,是解决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建设、运营及管理等方面的重要方法;从学术角度来讲,智慧城市被普遍认为能够有效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协同融合发展。另外,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是强调高效的生态节能和经济性、注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环境的生态效益两方面,通过智慧的方法结合科学技术建设新型城市。

二、智慧城市的发展特性

智慧城市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特性:第一,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市民行为和需求的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它能对市民及其周围环境的感知系统进行及时更新,从而使得系统对周围的环境改变做出及时的反应和调整。第二,智能城市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以及互联网联合形成新的交织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检测,对城市的基础设备以及公共设施进行监控和管理。第三,智慧城市的智慧还体现在城市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的有效合作上,像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使得城市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而且市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到智慧城市的政策制定和运行中去。

三、智慧城市的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规划体系的影响

智慧城市不仅开辟了城市发展的新认识和新视角,更成为了一种新模式和新形态,对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管理模式、空间结构和支撑体系有着深远影响。随着近年来城镇化问题不断产生,城市发展的体系也在不断变革,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理念,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的影响重点体现在管理模式和支撑体系的变革上。规划类型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智慧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引起一系列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新的规划类型专项和规划方案的出台,如《智慧城市建设行动规划》、《智慧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方案。二,在智慧产业业态的创新上和产业规划的发展上,会促生出新的产业规划类型。将这些新的规划类型以及方案应用到智慧城市规划体系中是现阶段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加之如果在适当的发展时机进行有效融合,那么城市规划体系必将经历一场重大的扩充与完善的整体变革。

(二)对城市规划政府职能的影响

相对传统的人为行政管理和决策手段,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的城市服务手段,可大大提升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和决策水平,有助于实现城市政府从管理到服务,从治理到运营,从零碎分割的局部应用到协同一体的平台服务的三大跨越。以南京市玄武区为例,2006年,玄武区采用IBM提供的以SOA为架构的电子政务平台,在新建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之上,整合了财务、计生、民政、发改、卫生、市容、文档等共13个政务应用系统。以往需要30天才能处理完的行政审批事项,现在缩短到7天;SOA的软件架构提供的是一个基于开放标准的城市数字化支撑平台,把财政、农业、教育等单位的数据进行共享和交换,光IT的成本,每年就节约80万元。

(三)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发展对相对于传统城市规划来说,有了更多的增补和改正的革新要求,智慧城市的相关规划将从编制技术、理念、程序和内容等方面对城市的总体规划、交通规划、产业规划等进行变革:一方面,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影响重点是表现在业务类型和业务量上,业务类型主要包括智慧城市的规范编制、行业标准编制以及新型业态发展规划这三个方面,例如智慧城市发展的战略规划、总体规划、行动规划等,还有在新型业态发展规划方面的业务拓展,则主要是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物联网发展规划等;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对城市规划编制单位的间接影响则主要体现在单位盈利空间和运行效益两方面,例如通过城市规划编制单位为城市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等,加快城市规划的建设。

(四)对城市规划人才的影响

智慧城市的规划目前在全球上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而且在体系化的学术研究方面暂处于“空白”状态。城市规划不仅需要完整的规划方案和规划体系,更需要高端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的规划人才。规划师是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的关键角色,传统的城市规划仅局限于对城市建筑和城市绿化的规划,缺乏精通智能基础设施和高端互联网技术的专业工程师,而智慧城市的发展对于新兴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求新型城市规划人才不仅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还必须具备持续学习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对当下智慧城市知识进行整合与创新的能力,因此必须建设并优化城市规划的人力资源结构,使其能在智慧城市规划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专业素质,结合国内外智能城市的发展经验建立完整的高素质规划编制队伍。

四、结语

我国现如今的经济发展对于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是对我国大部分城市的一项重大挑战,智慧城市为城市发展的转型提供了一个新的理念、新的方向,这将需要城市中的各个功能部分有效地结合起来,自上而下的形成以政府以及企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高效的城市管理和运营模式,但我国尚处于探索智慧城市的初级阶段,仍面临很多需要克服的问题,因此我国城市规划部门应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对城市规划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保障城市获得更稳定、更高效益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四东,欧阳东,钟源. 智慧城市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评述[J]. 规划师,2013,02:5-10.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4

【关键词】智慧城市 对策研究 发展策略

一、引言

智慧城市就是把新一代IT技术运用到各行各业,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各种各样的物体中,把互联网、通信网与装有传感器的各种设备物件普遍链接起来,形成史无前例的物联网及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再使用高性能计算机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整合巨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深人分析和复杂计算,最终实现智慧的决策和行动并达到智慧状态,实现智慧电力、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给排水、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企业、智慧社区、智能家居等。简单来说,智慧地球就是互联网、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有机结合及广泛应用。

智慧城市的结构主要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分别对应以下三个特征:更透彻的感知,更广泛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具备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更深入智能化等特征的智慧城市,可以改变城市政府、公司和人际交互的方式,提高交互的明确性、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使人类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创造新的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类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理念进行有效整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的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洁、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运营与服务模式。

二、智慧城市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而且国家已经在很多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工作,特别是在交通和物流领域,但是智慧城市建设要顺利开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技术和标准问题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物联网技术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乃至国际标准。智慧城市是由以RFID技术和服务为主支撑起来的一个庞大信息系统,在RFID高频领域我国主要沿用国际标准,关键的超高频领域标准仍由国外组织控制,我们如果不创新研发出自己的相关标准,未来将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这将大大增加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和投资成本。我们知道,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优秀的标准化方案,如TCP/IP传输协议、路由器协议等,而物联网的传感、传输、感知应用等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技术标准急需统一和协调。物联网大量终端的出现,势必带来频谱拥挤问题。大型企业、政府机构与国外机构进行项目合作,如何保障涉及国家安全信息、地方政府信息、企业商业秘密等不被泄漏和如何保障个人隐私信息,也是智慧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

(二)企业及产业发展问题

企业技术研发水平薄弱。目前我国进入物联网领域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企业资金实力相对薄弱,用于技术研发的资金很受限制,影响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物联网产品、传感器标签等成本过高,限制了产品应用的推广。物联网的普及不仅需要相关技术的提高,更是牵涉到各个行业、各个产业,需要多方力量及资源的整合,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走在前面,制定出适合物联网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促进条例。

(三)人才匮乏问题

国外凭借其几十年的发展,在物联网领域积累了大量人才,而我国物联网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时间较短,积累的人才尤其是高精尖人才较少,技术创新人才较为匮乏,需要国家和企业加大对人才培养的力度。国内的大专院校在物联网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才刚起步,无法满足智慧城市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三、智慧城市发展策略

“智慧城市”实现信息和实体的结合,势必产生巨大的应用前景,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我们应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策应智慧地球及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以前瞻视野和战略思维,高度重视和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一)加快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

智慧城市之所以具备智慧特征,首先是智慧城市借助以RFID为主的传感器,它能够更全面地感知整个城市的动态信息,从而为城市智能化管理与决策提供基础。以往数字城市建设的主要工作是搭建信息传输通道和建设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实现数字城市,但这种数字城市大多只是部门内部的数字化,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融合较为松散,造成资源使用效率低下以及信息资源的整合程度较低。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城市现有物流体系、综合交通体系、电力体系、环保体系、城市供水排水体系、公共生活服务设施、城市平安应急体系等进行智慧化改造,促进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及运行管理的智能化。

(二)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

智慧城市发展离不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撑和大量专业人才的投入。智慧城市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技术和标准的创新,有效的技术创新系统对发展智慧城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发展已经成为了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未来发展的共识,因此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集中区域及城市内高校、科研机构在电子信息及计算机方面研发与教育的资源,设立物联网相关专业和专门的物联网工程学院,以RFID芯片、智

能卡、读写器、RFID集成软件的研发和设计、北斗卫星定位应用为重点,通过高校、研究机构、企业之间产学研模式,借助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大企业等在物联网产业方面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培养大量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物联网专业技术人才。

(三)促进社会发展和城市管理智慧化

推进智慧技术在城市社会发展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应用,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发展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化、智能社保、智能社区、智能家居等,倡导智慧化和低碳化生活方式,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发展的现代城市。推进智慧技术在城市管理、社会治安、人口管理、政府服务、公共服务、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城市各领域管理互联互通、及时响应和有序运行,实现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细化和高效化。

(四)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及带动

智慧城市及物联网技术能够被应用到区域及城市几乎所有的行业和产品,并催生过去无法实现的服务和形成各种各样的智慧系统,但智慧城市及物联网技术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智慧的发展道路还处在探索和完善之中。为更好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应在公共管理、民生服务、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启动一批社会和经济效益突出的智慧城市及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作为先导,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安全、智慧医疗、智慧城管、智慧社区

等,集中资源建设一批先进的物联网基础设施,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和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物联网系统集成解决方案、标准和专利,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联网龙头骨干企业,以此示范和辐射带动智慧城市建设。

(五)培育以物联网产业为重点的新兴产业集群

推进物联网技术研发创新及产业化,主要包括以物联网为代表的技术研发创新和技术产业化两方面。以突破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及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培育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物联网企业为目标,强化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作用;以建设物联网创新园及中国物联网技术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为载体,重点加强对RFID技术、智能芯片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传感器技术、云计算技术、物联网行业标准、超宽带技术、3G技术、数据处理、身份识别、数字家庭等重点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培育包括物联网芯片与设备制造业、智能装备业、嵌入式智能设备制造业等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信息服务业、技术标准等物联网服务业,发展数据融合、数据处理、海量数据管理、数据挖掘等物联网核心技术服务及商用数据库建设与示范应用服务,构建物联网专利池。

四、结语

智慧城市理念的出现为城市转型升级及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和路径,很多国家与城市不约而同地将智慧城市作为未来的发展模式。智慧城市发展不同于以往城市发展模式,它是建立在更先进、更全面、更综合、更高效、更便捷、更互通、更智能和更安全的现代技术之上,预示着城市文明新阶段的到来,同时催生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营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为城市未来发展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5

在医院,杨萍看到医生正在为渑池县一名患者做远程会诊。去年,在远程医疗平台上,每天的会诊量达到150例,全年在线会诊疑难病近3万例,远程专科会诊12万例以上。更多常见病患者得以留在当地基层医院进行救治,并给真正需要到大城市、大医院治疗的患者留出宝贵的医疗资源。

数据显示,近3年,该院所有患者中常见病患者占比下降10%,疑难危重病患者占比上升到58%,难度较大的三四级手术占比上升到71%。

“现在,大家一提到智慧城市都愿意去谈技术,但我觉得还是要回到智慧城市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智慧城市建设一定要实实在在改善民生,解决城市中的问题。”杨萍说。

今年1月,华为与智慧警务相关领导交流,客户反复强调的是,建设平安城市只有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建完之后“ 城市发案率是否降低了”。

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和反思,越来越多智慧城市从业者意识到,不能忘记“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但如何实现以人为本呢?

技术不是目的

吴军是华为智慧城市领域资深专家,在华为从事平安城市及智慧城市10多年,负责了华为多个重点及样板项目.

“做了这么多年的深刻感触是,在智慧城市中,技术不是核心问题,关键的是政府的业务创新与体制创新――智慧城市并不H仅是一个项目或信息化工程。它推动了政府的改革,并由此惠及民生、产业以及政府管理。信息技术企业扮演的则是技术落地的角色。”吴军说

在深圳龙岗智慧城市项目中,改造前龙岗区行政服务大厅一层开设近70个窗口,一天业务量在3000件以上,大厅里经常是人山人海;项目推进后,大家基本都在网上办理事物,政府服务大厅愈发清冷。

在线上,龙岗区10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中,现有100多个常见事项可在网上全程办理,比如商事登记、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等,页面上滚动着受理编号和当前状态,办完后,证件会通过快递寄到申请人手中。

在线下,龙岗区也设立了三级行政服务大厅――区级大厅、街道大厅和社区大厅,甚至在一些重点的园区和小区也设置了窗口,像天安云谷园区就有两个办事窗口,方便企业和周边居民就近办事。

即使到办事大厅现场,很多事项也实现了“一窗惠民”。以前一个窗口只能办一个部门的事项,现在多个部门的事项在任意一个窗口就能办好。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背后是政府的改革,包括思维上、组织上、流程上的变革。”吴军说。2016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规范,就是政府改革的一个典型场景。“一号一窗一网”是对政务服务改革的形象说法,未来老百姓只要拿着身份证这“一号”,到服务大厅的“一窗”就能办成事,“一网”则让政务服务触手可及。

在龙岗智慧城市项目中,既包括政府改革,也包括技术方案,还包括惠及民生的理念。

培养“城市的大脑”

“一号一窗一网”背后也是政府各部门打通信息,建立统一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政务服务信息系统,并实现集中与整合带来的服务。

“数据打通共享,确实是推动智慧城市落地的一个实实在在的举措。”深圳太极云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查树衡说,“虽然现在各种办事信息都电子化了,但老百姓并不觉得省事。我们统计过,深圳600个审批事项,需要提交的材料有5000多种,其中多次重复使用的证照,个人的有10多种,法人的也10多种。如果把这些证照的数据共享起来,减少老百姓重复递交、重复录入,那老百姓就感到落地了。”

不过,从全国范围看,在建设了城市的云平台后,如何把数据从各部门拿上来打通共享,是智慧城市建设中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为什么数据打通如此之难呢?这有历史原因。多年来,政府已经以部门为主导,像“十二金”工程,构建了从上到下的垂直系统。如何打破“部门墙”,实现这些垂直系统的对接,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只有打通系统,才能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数据库。像目前的人口信息,公安、社保、教育等部门都有,但数据并不一致。只有打通比对,进行数据清洗融合,才得到更准确、全面的数据。这是后面开放应用的基础。

“国家要有政策规范,包括数据共享、开放原则,数据对接标准等,尤其是要国家层面强力推动,在垂直部门方面做出改革,才能完全把数据打通。”吴军说。

数据打通后,将成为一座城市的“城市的大脑”,政府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决策都可以做到“事前”,这将给城市带来巨变。

如今,在一些城市中,智慧城市做到后来,留下一个堆积着大量硬件设备的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与当地的产业结合在一起。”软通动力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康燕文说,“通过产业大数据,我们梳理了全国近千个产业。然后,再分析一个城市的产业链上下游,看一个城市定位的产业是不是很精准,需要的核心资源是不是存在,人才分布怎么样。通过和产业结合,我们与政府共同打造一个智慧城市。”在河北的一个智慧城市项目中,软通动力通过旅游园区模式让下岗贫困户重新在旅游区上岗,服务民生。

在这些项目中,康燕文发现,中小城市对智慧城市的需求一点不比大城市少,智慧城市需要落地到地级市和县城。“在县城,我们看到非常需要支撑的两个产业,一个是农业,一个是旅游业。”他说。

智慧农业培养方案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与共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49

1 行业背景

从“智慧地球”到“感知中国”,“物联网”成为全球瞩目的关键词,新生事物一旦出现,发展是势不可挡的。物联网是世界信息化发展新的推进,是互联网应用的推广和深化,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目标是实现一个智慧化的世界,让生活更舒适、生产更高效。信息的交互,不再局限于人与人。预计到2020年,500亿个智能物体(smart things)将连接到网上(人均6个),物联网试图实现人类居住空间的“可知、可思、可控”。可知,知道周围的情况;可思,能够对知道的信息进行智能化分析、综合与决策;可控,能够根据感知信息及智能分析对周围进行优化响应与影响。互联网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信息时代”,而物联网的使命则是要把人类带入“智慧时代”。

物联网作为国家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近两年发展速度迅猛,在2012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6%,预计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各省都高度重视物联网产业的进展,把物联网相关产业和技术运用纳入省“十二五规划”,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受政府政策推动作用的影响,国内已有50多个城市提出智慧城市建设,并有28个城市出台具体建设规划及行动方案,将进一步推动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产业规模巨大、带动力强,已成为国际新一轮信息技术竞争的关键点和制高点,物联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9个重点发展领域,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在深圳第十三届高交会上专家指出,物联网产值将为互联网30倍,未来人才需求量巨大。

目前,物联网产业市场特征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化发展估计还有一段时间。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是单靠行业、教育、政府哪一方面能够推动的,必须是国家政府主导驱动产业发展、行业应用引导产业发展、公共服务行业(如安防、电力、交通、物流、医疗、家居)优先带动发展。物联网的发展,必将有大大小小的科技企业受益于国家政策扶持,进入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市场力量正在加快进入物联网产业。

2 物联网人才需求

产业规模的高速扩展必然带来人才的短缺。更何况物联网专业跨电子、通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领域,寻找多学科都懂的高复合型人才难上加难。通过广泛物联网相关企业调研了解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仅占30%,需要大量的项目工程实施及维护人员。物联网人才资源紧缺,呈“金字塔结构”的人才资源结构,塔顶部分由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研发团队,底部是众多技术人员和技术操作人员组成应用、服务团队。因此,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全球范围内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渐渐成为热门专业,也给教育带来了巨大机遇。截至2012年,全国本科已有近百所、高职有近70所开设,各类院校纷纷申报物联网新专业的情况还在继续,物联网教育市场逐渐变大、变热。

3 物联网教育面临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瞬息万变,也给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带来许多困难,人才培养方案总是不能完善、适应社会需求方面总是不尽人意。各类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大都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基础上开设的。计算机类专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市场接轨不够,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突出。人才培养与市场要求有所脱节;培养学生社会认可度不够;教学实践环节差,技能训练不够;师资培训投入不够,师资培养缺乏针对性、连续性、有效性;理论水平、实践操作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实验实训条件有待完善与加强;校企合作不够深入,多数局限于向企业输送“实习人员”;科研能力薄弱,科研没有起到推动专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蒸蒸日上的物联网产业给物联网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物联网专业培养带来新的挑战。物联网应用是跨专业、跨学科、高难度、深层次的应用,需要计算机、电子电工、通信、自动控制、软件、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的融合。因此,物联网专业教育对师资要求高,由于跨专业,跨学科,需要学习、补充新知识,师资培养有一个较长周期。物联网工程实践性强,对实验设备要求高,学生培养成本高,培养成熟的技术人员周期变长。目前物联网专业教育处在四缺状态,缺教材、缺师资、缺设备、缺经验。

因此,高职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再按照传统模式,很难做到更好,并且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探索校企合作与共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

4 校企合作与共建模式

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对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而物联网行业对从业人员的专业和经验要求很高,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虽然很大,但综合人才却十分缺乏。为弥补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应用创新能力、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为适应信息类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加快物联网人才的培养。

4.1 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物联网应用领域广博、技术精深,各高职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应该结合区域经济和学校自身特色,实施校企合作与共建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深入了解企业需求,进行广泛的物联网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共同分析岗位职业能力,抽取出高职学生能胜任的岗位职业能力,按照企业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4.2 共同参与培养过程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确定教学实施安排。理论课原则上在校内由专职教师完成。校企共同实施实践教学部分;企业给学校师生提供实践实训机会;共同制订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及实践技能进行考核。学生毕业后优先到该企业就业。

4.3 校企共建实验室

整合教育资源,集中校内优势资源,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建立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校内技术公关研究室。校企共建物联网实验实训室,除满足专业教学外,重点突出学校自身特色和行业优势。协商物联网企业将部分体验设备放在学校,学校给企业冠名。企业不用占场地,学校还能用于教学。共建国内某行业领先水平的实验实训室,企业承揽相关项目时,可带客户来学校参观。也可以为教师、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提供实验支持。

4.4 师资队伍共建

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能力、研究型工程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组织老师参加物联网相关培训。安排老师到物联网企业锻炼是很好的举措;企业为学校提供机会让老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并为企业发展建设提供规划策划、管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配合企业做好职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新职工岗前技能培训、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新技能新技术培训和技能大赛赛前培训等。学校可邀请或聘任企业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担任特聘教授或实习指导教师,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等提供建设性意见。通过师资队伍共建,使老师能把握市场、提高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整体水平。

4.5 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

校企共同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和业务骨干参与企业科研项目论证、技术援助和学术研讨。校企双方就有资源互补优势的研发项目开展联合攻关,并联合向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申请相应的科学技术研究经费。

4.6 共同实施企业项目

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使物联网企业人力资源紧缺状况凸显,各种领域的物联网应用逐渐铺开,物联网工程实施人手不够。学校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学校可选派老师和一些优秀的学生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实施过程,独立承担或协助完成相应的任务。以项目的实施驱动校企合作的深入。为企业解决了廉价劳动力问题,学生、老师也得到了锻炼,对学校、学生、企业都是有益的。

5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