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法制教育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法制教育常识范文1
一、教师要善于运用和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智能特长
1.用清晰、流畅的语言,准确表达政治术语、原理和基本观点。
一要准确。要保证达意传情,符合科学性、富有教育性。绝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切忌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以词害意,甚至忘了科学性、教育性,使课堂语言貌似精彩,但却苍白无力,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二要清晰。要做到字正腔圆,清新明亮,讲话有韵味。而且教师讲课时要观点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能使学生悦耳倾听。
三要流畅。要把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学习知识,一定要避免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这是政治教师教学之大忌。
2.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传达情感,突出强调重点和难点。
一要注重语言节奏,合理的控制语言速度的缓急。
二要注意语调,既要掷地有声,震撼学生心灵,又要润物无声,不留斧凿的痕迹。在表达重点内容时必须带一种一气呵成的语势,像飞瀑激流,气吞长虹,动人心魄;但在内容转换时,语言宜平缓清晰,一字一句,犹如溪流滴水,叮当有声。
三要富有教学激情,充满精气神,感染学生情绪,引起学生心理共鸣。健康向上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相反,则会抑制学生的思维情感活动。
3.教师要用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感染学生,引导学生的思维。
二、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巧设角度,激发学生敢问会问
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愿或不敢提问,大部分学生根本也提不出问题来。如果听凭这种现象发展下去,他们绝不可能确立起学好政治课的信心,更谈不上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了。怎么办?
一方面,我们要调动学生,让他们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状态,激发他们敢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巧设角度,引发学生探究需求,培养他们善于提问。
三、教师要巧用教材中的栏目,激发探究需求,培养学生善问
中学政治课新课程新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教科书做法,结合教学内容,设置了许多辅教学提示栏目。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十分注意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和多提一些高质量、高水平问题的能力。在这方面,我巧借教材设置的提示小栏目,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弄懂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逻辑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方法来思考和提问题。
小学生法制教育常识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法制教育;渗透
法制教育的实施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前提条件,而法制观念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小学语文作为一个蕴含法制教育相关内容的学科,对于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意义非常深远,这主要体现在两点。
1、站在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角度上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开展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新时期,人们的法制意识有了显著的提高,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人们也开始应用法律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值身体与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进行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类知识学习的初期。而要想实现教育目标明确给出的要求就必须要建立初步法制意识,掌握法律基础知识,还要学会怎样把法律应用到生活中,并尊法、守法。所以,小学时期就应把学生法律素养的提升当作教育环节中的一个关键内容,使学生从小便知法、遵法。
2、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学生犯罪率
不论是哪种不良观念或习惯的养成,都是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建立起来的。小学生的自制能力非常差,受环境影响的程度很大。最近几年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水平的快速提升为人们创造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同时还导致了突出的网络毒害问题。小学生长时间迷恋网络游戏,观看黄色、暴力等视频,倘若家长与教师不能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开导与纠正,那么一旦被有不良心理的人挑唆,那么便极有可能养成赌博、斗殴等习惯,最终在这条黑暗道路上越走越黑。因此,语文教师的职责不只是教书,还在于育人,要让学生学会相关文化知识,还要教育学生明辨是非,遵纪守法。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
1、挖掘课文内容,传授法律常识
现阶段的小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出生开始就是父母的掌中宝,受到各种溺爱,很少被严格约束。此外,加之学校教育与管理的不全面,导致小学生自小就养成了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倘若在这种生活与学习环境中受到消极的外界影响,便极有可能形成不懂规矩的恶习,更有甚者会出现违法犯罪。就现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大部分的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提升,并认为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识字能力[2]。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作用,通过传播、讲解和法制教育有关的文本内容来实现法制教育的实施。当前小学语文课文中有不少内容都可以用作法制教育的例题,所以教师必须要全面发掘教材,吃透教材,找出可以用作法制教育实施的合理教材内容。例如《鸟的天堂》中的“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对于这一句话,教师便可以提出问题:“这为何变成了鸟的天堂?”而大部分学生在熟悉了课文之后便可以找到答案:因为本地农民禁止他人捉鸟。学生在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便可以立足于环保来对学生实施这一方面的法律常识教育,使学生可以了解,爱护、保护野生动物是全体社会人员应承担的义务。
2、发挥习作教学作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习作对语文学科而言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对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关键载体。教师可通过布置命题作文实施法制教育,例如“围绕感恩,写你想感恩的人、事、物等”。在围绕“感恩”这一话题写作时,学生可以受到道德上的感恩教育,此外还可以将法律与道德教育联系起来,使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尊敬、感恩父母的意义所在。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意识到感恩父母是义务与法律责任,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写观后感、读后感,以此来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法律的认识。例如教师在阅读一则新闻报道时发现有些人认为拾金不昧的人太傻了,有天上掉馅饼的时候应好好把握。而针对该错误想法,教师应在作文课上播放捡到他人财物未归还而引起的法律纠纷相关音频,使学生认识到捡到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必须要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因为这是法律义务,一旦违反,就要担责。如此一来,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素材也有所增加,最重要的是还使学生掌握又一个新的法律知识。
3、开展各类语文活动,提升学生法制认识
人们常说,法制源自生活,约束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多种课外活动来有效的渗透法制教育。例如,可以举办“演讲”比赛,提升学生法律意识。除此之外,还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学生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也就是将那些可以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角色放到课上,使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切身演绎、经历与评判不同角色的真善美,最终奠定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基础。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要求多名学生分别扮演行走于美丽小路上的人,立足于对美丽小路的喜爱与保护,为学生讲解不乱弃垃圾、采花、折树枝等的重要性,并为其深入讲解这些行为都违反了环保相关规定。通过让学生处在切实的环境中亲身经历与领悟,还可以真正学会对与错的分别,并了解遵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应切实意识到做好法制教育工作的意义,最大限度的挖掘课本中的合适内容作为法制教育材料,并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开展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周福顺 单位:贵州省兴仁县巴铃镇巴铃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生法制教育常识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法制教育
法制社会的建设要求必须要做好法制教育,因为这是法制教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法制观念的建立与增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教育。《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十分明确指出:“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作为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要求将法制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而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法制教育的平台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这一平台优势与功能,要善于把握时机,适时渗透法律内容,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制的熏陶和教育。这既是新时期社会法制建设的需要,也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目标。可见,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做好法制教育,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必然发展趋势,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站在小学教育培养对象的角度上讲,教育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主要对象主体。在经济水平持续提升的新时期,广大群众的法制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且学法、用法的思想也得到了普遍发展[1]。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与身体正在快速增长,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初步法律知识的传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法制意识的建立,法律常识的掌握以及法律内容的合理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发展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最终实现教育总目标。另一方面,做好法制教育是降低与避免青少年犯罪的有力保障。不管是哪一种不良思想,还是习惯的产生,都不是在短时间内造成的。小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非常容易被环境影响。近几年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虽然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也埋下了十分严重的网络毒害隐患。不少小学生过于喜爱游戏与网络。一旦家长与教师没有提起重视,那么小学生误入歧途的现象极有可能产生。而小学语文教学能够使学生学会语文知识,还能通过法制教育的渗透使其明确法律常识,从小建立法律意识。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路径
1、发掘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法律常识
当前,大部分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家长宠爱,全面保护,在学校学校管理松懈,最终造成小学生养成了过于自我的习惯。倘若再受到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那么他们将很容易形成不良行为爱好,严重者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对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语文学科的自身作用,通过发掘、组织教材中和法制教育有关的素材来开展法制教育[2]。实际上,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素材,只要教师精心发掘,合理设计,那么法制教育的教育效果将得到很大程度的优化。例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针对这一句话,教师可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这里被称作是鸟的天堂?”而学生在阅读过课文内容后不难给出答案“因为本地农民禁止他人捕捉鸟”。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则可以站在环境保护的层面上向学生讲解与环保有关的法律常识,使学生明确爱护鸟类是所有公民应尽的义务。
2、发挥习作教学作用,加深学生法律认识
作文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同时还是开展法制教育的载体。作文可以体现出学生对生活问题、学习问题的真实感受,还可以学生对生活与学习的总结。在习作教学中融入法制事件,引发学生主动、自由思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还能够实现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性。例如,电视中的《今日说法》、《普法栏目剧》等节目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肯定,这是因为其中的案例都和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案例的论述、分析都非常形象,标题也都特别有创新性[3]。对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短片,并以此为素材教育学生掌握更高作文拟题技巧。不仅如此,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案例,让学生自主考虑问题,抒发观点,加深理解,并在与其他学生交流观点的过程中对自身观点进行健全。除此之外,教师还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实现法治教育的渗透。学生的日记所叙述与记录的都是真实事件或情感,写日记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开导,自我反省,从而做更好的自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生活实际,包括违纪行为,甚至是违法行为等完成每日日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抒发自身感受与情感。教师在评阅学生作文时则要尽可能采用面对面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与规范。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任何理论的学习都是为实践做准备的,语文教学中的法制教育亦是如此。最大限度的拉近教学和生活之间的距离,开拓教学平台,组织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此来高效的渗透法制教育。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举办主题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来使学生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自行开拓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实施法制教育。例如,在对学生进行上学与放学道路中的安全教育时,教师可设置一个情景:“今天我是交警”,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明确交通规则。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体验,讲解遵守交通规则的优点:保证行人与车辆顺利通行。一旦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肆意行驶车辆或行走,那么安全故事率将会迅速提高。这样一来,通过这种印象深刻的教学实践活动方式来使学生掌握交通规则,意识到交通秩序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个人的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早已成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因为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还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法制教育发展。小学语文教师作为这一教育工作的主要指导者与实施者,应意识到法制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挖掘课本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做好法制教育,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知法、守法公民。
作者:王显彪 单位:贵州省兴仁县新龙场镇陈家寨小学
参考文献:
[1]姚莲菊.小学语文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浅谈[J].政府法制,2011(10)
小学生法制教育常识范文4
关键词:公民教育;公民法制教育;公民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2)05-0040-03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逐渐转型为公民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理应将公民意识、公民权利作为公民法制教育的核心。为此,我们有必要对中小学生法制意识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以准确把握中小学生公民法制意识的现状,从而为提出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一、传统型法制教育与公民法制教育
传统学校法制教育是指,通过传授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案例等途径,教给学生法律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法律常识,学会遵从法律制度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强调对社会的遵从和对法律的依赖。而公民法制教育则是基于“权利――义务”的法律关系,不仅让学生了解法律,更要唤醒他们督法、立法意识的教育。知识经济、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当前普法教育的内容产生了深刻影响,[1]我国的法制教育必须适应时展,拓展教育内容,以应对时代的挑战。公民参与是支撑法治运行的主体力量,对我国法治运行的各个环节都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立法、执法环节的推动作用。公民参与立法能够表达与平衡多元化的利益,推动法律的民主化进程,提高法律的合法性;[2]公民参与执法有助于提高法律的实效性,增强法律的开放性及其自我修正机能。
要推动现代公民社会的发展,实现法制教育由“管理型法制”向“权利型法制”的转变,[3]就必须区分二者在目的、理念上的不同。“管理型法制”是指强调社会管理的法律制度及其理念的总称,这样的法律是治民之法,强调对社会的管理;所谓权利型法制,是指通过“权利――义务”的平衡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承认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基础上,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尽管我国已开展数次大规模普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法制教育往往流于形式,相当多的地方只是简单发放法律宣传画册或者举行法制教育的讲座,观摩一两次法庭审判等。同样,学校法制教育的理念也比较落后,注重知识的灌输,只让学生了解法律规定了“不能做哪些事情”,而不是让他们明白法律规定的“你们有哪些权利”或者“你们可以做些什么”。可见,学校贯彻落实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将公民法制教育的模式从“传统法制教育”转变为“公民法制教育”,从小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逐渐培养守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二、调查对象的确立
课题组对杭州市11所中小学(含职业中学)的在校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4134人,回收有效问卷4063份,其中小学1466份,初中1973份,高中624份。本调查参考《中国公民意识调查问卷》[4],将公民意识划分为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公正意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五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相应问题,调查学生的态度和看法。回答分为非常赞同、赞同、不赞同、说不清四个等级。问卷回收后进行数据编录并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的讨论主要集中于问卷中“法律意识”维度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法律意识不仅表现为公民知法、懂法、守法,而且体现在公民参与法律的制定过程、监督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实现法治社会的观念基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中小学生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
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的意识(见表1),其中对“如果你发现学校某项规定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你愿意提出质疑”这一问题的回答,小学生和初中生选择“非常愿意”或“愿意”的比例分别达到87.2%和81.8%;对“如果很多人都不遵守某项法律,你也可以不遵守”的选择,持“不赞同”观点的高中生比例达75.8%。由数据分析可知,中小学生已形成了一定的法律意识,懂得遵守法律,懂得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切身利益,在学校规定与法律相悖时,懂得提出质疑,维护权利。
(二)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好朋友违反校规,法律意识存在年级差异
对“如果你的好朋友违犯了校规,你愿意举证他吗”这一问题的回答,如表1所示:小学生表示“非常赞同”或“赞同”的比例是75.7%,初中生所占比例仅有56.9%,表示“不赞同”或“说不清”的小学生比例是24.3%,而初中生却是43.1%。
面对朋友犯规,小学生较初中生更愿意举证,这与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9-15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处于亲密的共享阶段,这时的友谊有强烈排他性,孩子们懂得忠诚、理解是友谊的基础,经常互相倾诉秘密、互相帮助。同伴相处时间已超过家庭及别的一切社会关系,集体作为同伴互动的社会背景,重要性日益增加。因此,初中生更看重同伴关系,而选择不举证违反校规的好朋友。
(三)中学生宪法意识较薄弱
从表1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分别有41.4%和48.9%的初、高中学生认为,在特殊情况下政府可以超出法律的规定范围处理问题,另有17.2%和13.8%的初、高中学生无法做出判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赞同这一观点。宪法第五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可见,当今中学生的宪法意识比较薄弱。这与我国长期以来的封建传统思想观念有关。在中学生甚至在成年人心中,“法律高于一切”的信念尚未完全树立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对“遇到违法案件能私了就私了”这一问题的回答,有5.8%的高中生表示“非常赞同”,15.7%的高中生表示“赞同”,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受到了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高中生较初中生、小学生而言,其社会化程度更高,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深,选择赞同私了违法案件就不足为奇了。
四、引导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路径
(一)教学路径
在加强公民法制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清公民法制教育的目的,树立公民法制教育的新理念。教师在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唤醒学生公民权利意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技能,即遵法、督法、立法的意识,并以此作为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公民法制教育目的的实现,不是仅靠背熟法律条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观摩几次庭审就可以的,它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制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维护自己的法律权利,唤醒学生督法、立法的意识,促进学生公民权利观念的形成,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每一个公民都是法律的权利主体,而不仅仅是义务主体。
(二)管理路径
在学校管理层面上,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学校各项制度的制定和日常管理,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这对于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开展会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学生参与学校立法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提高学校法规的权威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有助于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实践性,增强实效性;学生参与监督法规的实施,有助于加强法制教育的参与性,提高法规的修正机能。比如,设立校长信箱、学生法制委员会、学生智囊团等都是很有效的手段,能为学生今后积极参与社会法律管理奠定基础。
(三)生活路径
学生通过参与实际法律生活介入社会管理,一方面可认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提高立法、督法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基于管理者、参与者的角色,对社会管理、法制运行会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参与法制管理的热情,但由于条件限制而缺乏有效的参与途径。因此,学校如能为学生提供走进生活,践行法律的机会,对学校公民法制教育的有效开展会起到很大的推进作用。例如,在公共设施保护、公民环境治理等领域,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参与管理、配合、监督法制工作人员等活动。 尤其是学校所在社区,更是学生生活实践的场所,学校要努力取得社区人员的配合,让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法制建设中去,在实践中感受法律的权威性,切实体验作为公民在立法、督法方面的责任。
公民参与途径的拓宽与参与权利的保障,是实现公民法制教育的重要前提。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投身公共管理,不但能提升其公民参与热情,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其公民法制意识和法制技能。
参考文献
[1]赵俊林.时展与我国公民法制教育内容的拓展[J].中国司法,2006,12.
[2]李泽.公民参与法律推动法治秩序的运行[J].法学与实践,2009,1.
小学生法制教育常识范文5
一、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强国的治国方针。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小学生首先要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目前看,中小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程度远远低于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加强中小学生法制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学校法制教育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针的重要场所,必须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而综合实践活动恰恰把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融为一体,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素质。结合吉林省实际,几年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场所(基地校),在承担课程改革重任的同时,还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历史重任。在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同时,接受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教育。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发挥综合实践基地作用,强化法治教育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开设了法治课堂,聘请了长春市朝阳区检察院丁书达检察官定期讲解法律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青少年普法讲座;基地还设立模拟法庭,由学生亲自设计、参与,把法庭引入校园,让法律走进学生的生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了普法的目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要接受法制教育,养成良好的遵法、守法的习惯,摒弃不良陋习。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法制教育,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克服课堂上灌输式教学的弊端,把法制教育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愉快参与活动,自主体会到法律的重要性,知晓法律就是共同遵守的原则、法律就在身边、法律能保护我们,从而让法律在学生内心深深扎根。
二、法制教育的形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
法制教育不同于与课堂上的德育课教育教学,也不同于常识课中的法律知识,而是有实践、有理论,还能走向社会,理论联系实践是法制教育的重要特点。如,禁毒教育作为法制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值得各地效仿。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禁毒教育观看宣传片,由缉毒警察讲解,观看实物,学生发表禁毒声明,看似和学校课堂上的法制教育课程没有太大区别,实际上取得的效果不同。由于整个实践活动是以实践为主,将动手、动脑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成了禁毒活动的主角,学生近距离查看,然后分成小组,查阅资料,了解的特性、危害,然后再总结写报告,交流感想。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对的危害,有了深层次的了解,从而从思想上做到禁毒的目的。
各地综合实践活动也围绕法治教育进行了,积极开展活动。如临江市中小学实践教育基地,组织小学生到临江市监狱参观,走进社会,用生动事例宣传法制,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通过学习《消防法》中“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组织未成年人参加火灾扑救”等条款,很好地保护了青少年生命安全。
三、设置法制教育课程,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法律不同于其他课程,具有严肃性、强制性和特殊性。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要结合这些法律法规单独编写校本教材,根据课改要求将法律知识课从德育课和常识课中分出来,列入小学课程计划,使之逐步成为必修课程,并加以完善。切入点是从综合实践活动的角度入手,编写法律课校本课程,寓教于乐、寓法于活动中,让学生从小学思想品德活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法、懂法、守法。
四、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阵地,培养合格学生
综合实践实践活动要做到“三个结合一个联系”,即: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落实普法工作相结合;加强法制教育必须同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法制教育必须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密切学校同家长、社区的联系,全面开展创建青少年法制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小学生法制教育常识范文6
为进一步做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依法治国、依法治教方法,对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宣传教育,并组织参加各种社会法制实践活动,增强全体师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增强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养成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努力使学生的违法犯罪率降低到零,认真完成普法的各项任务。
二、工作重点:
1、保证课堂教育,坚持集中教育,坚持每学期1~2次的集中听法制课制度。聘请校外辅导员、派出所民警,来我校讲有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学生通过集中教育,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根据所学法律知识,剖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良现象,增强师生法制观念。同时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校各学科教育之中,尤其通过晨会课、思品课、红领巾广播站及国旗下讲话,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
2、进一步完善管理、规范办学,使法制学校走向成熟。健全完善法制学校的组织网络,明确法制学校的岗位职责和有关制度,使法制学校科学化、系统化、透明化。
3、分层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真正把法制教育具体化、实效化。小学低段结合思品课、晨会课、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通俗易懂的法律常识教育。中、高段学生每学期上一堂法律知识讲座。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宪法》、《国旗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等。中高段学生还应了解我国法制建设内容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针。
4、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实践教育活动为了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取得法制教育的效果,巩固理解法制教育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召开以法律法规知识为题材的主题班队课。板报定期刊出法制教育专栏。
5、强化对后进生的帮教工作重视做好学业成绩还暂时落后学生的帮教工作,教师首先应努力学习和领会新的,科学的教学观念和手段,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天才,每个学生的学习类型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也可以丰富一点呢?同时,在班级中发动学生,开展“一帮一”活动,可设置进步奖、最大进步奖,让后进生也感受成功的喜悦。
6、把法制教育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以增强学生遵纪守法意识,自觉遵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根本目的。通过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领会,使学生自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开展做规范生、争规范小队、创规范班级,要求学生做到“静、净、竞”。
7、以家长学校为依托,把法制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