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1

【关键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氛围、环境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行为举止不文明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举止,长此以往,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1]相比学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而父母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事物的好奇心强,而且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外界事物的缺乏判断,对于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模仿,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天生顽皮,会做各种破坏性的事情,而他们自己也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也会逐渐成为一种坏的行为习惯,甚至对自己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和教师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范本。家长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使其自觉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行为举止。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做榜样,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典范,促使学生认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强化学生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优秀的学生做榜样,要求其他学生效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行为,并让他们在班级里讲述自己的文明、健康的行为,为其他同学做表率,促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班会上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看到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努力学习,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转变自己。

3.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学校、家庭都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贴上标语,例如:脚步轻轻、说话小声等,在校园的草坪、花坛里放置标语“我很怕羞,请别碰我”、“小草招招手,请你绕道走”等,用人性化的标语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内部,设置班训,创作板报等,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恩爱和谐,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努力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积极评价小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应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整个班级、校园的和谐发展。在学校中,对于行为举止文明,具有良好道德风气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改正和加强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挖苦、刺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学生行为,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关爱、尊重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

5.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要切实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作用,合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和表现不一致,为了更全面、更好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就要加强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监督和改正小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秀梅.浅议从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入手 抓好养成教育的意义[J].中国农村教育,2010(11)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学生;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目前来看,各个高校都在大力推行养成教育,而养成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决心与老师的耐心。俗话说“好习惯是你一辈子享受的利息,而坏习惯是你一辈子偿还不完的债务”。养成教育包括对学生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与人沟通习惯等进行教育。然而许多高校学生的习惯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为了促进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培养出良好习惯,高校教师首先应当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也应当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计划,告诫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良好习惯的必要性。学生应当听取老师意见,积极配合老师,做个自觉,上进心强的三好学生,来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1]。

1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1.1养成教育有利于创建文明校园

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局不仅重视高校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为响应教育局制定的政策,许多高校展开文明宿舍,文明班级的评比活动,最终目的是创建文明校园,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目前来看,许多高校里学生不仅成绩不优秀而且素质水平偏低,随地吐痰扔垃圾,四处抽烟,见到老师不问好,上课不遵守规矩,与同学之间产生矛盾就进行殴打,完全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为人处世的思维。试想这种现象如果不及时纠正,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校园从何谈起?然而养成教育对于创建文明校园至关重要,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一定程度上还能促进高校养成良好的校风,所以创建文明校园必须从养成教育做起[2]。

1.2养成教育有利于独生子女健康发展

目前来看,随着前几年计划生育政策的大力实施,大部分江南地区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毋庸置疑那些独生子女都成为了父母的掌上明珠。许多家庭背景富裕的独生子女,他们提出的任意需求,父母都能尽力满足他们,导致他们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一切都可以用钱获取。他们独立性差,家务事从来不做,对父母依赖性过高,在学习上不求进步,安于现状,同学之间关系不融洽,更严重的是他们往往会因为生活或者学习上压力就会去网吧,酒吧等地方发泄,与爸妈发生矛盾时还会说“妈的,滚蛋”等一系列不文明用语。试想如果这些独生子女就这样堕落下去,他们不仅成为美好家庭的累赘,而且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养成教育不仅有利于他们改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做人习惯,还能帮助独生子女健康全面发展。

1.3养成教育有利于时代不断发展进步

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一切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办理事项。假如一些良好的习惯没有及时养成,那么国家的发展进步,是否能够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等等无法想象。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国家更加需要高素质人才,如果没有好习惯,那么如何进行国家之间的访谈交流呢?所以养成教育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国家顺应生存环境。

2如何培养高校学生在养成教育中的良好习惯

2.1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树立榜样

高校学生接触到最多的教师就是辅导员以及各学科的任课老师。所以学校应当对教师的衣着,行为举止,言谈方面提出要求,确保给高校学生留下一个良好的教师印象。俗话说“教师就是学生的模仿对象”,而辅导员老师不仅管理学生学习方面,还管理学生生活方面,所以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沟通交流时要认真耐心,处理学生之间矛盾时要公平公正,办理事情时要高效准确。唯有教师做到了,才能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2.2教师告诫学生良好习惯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应当时时刻刻告诫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过程中又离不开良好习惯。教师还应当告诫学生知识都是靠良好习惯和努力获取的,没有好习惯就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就会面临淘汰的可能性。教师更应当告诫高校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得他们生活充实规律,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他们学习进步,稳拿奖学金,良好的做人习惯有利于高校生之间关系融洽,拥有更长久的友谊。

2.3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反映学生在校情况

及时与家长沟通反映,不仅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有哪些好坏习惯,一定程度上方便家长在家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与家长沟通可以通过微信,qq,电话以及短信。比如某某学生在生活习惯上出现问题,不吃午饭等,可以让家长在家每天监督孩子按时吃早晚饭。比如某某学生在学习习惯上出现问题,作业拖拉等,可以让家长每天晚上计时,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4教师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矩并落实于行动中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没有严格的规矩更别谈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学习过程中,应当要求高校学生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课堂上不许自由发言等。在下课期间,应当要求学生文明休息,不追打吵闹,不在教室吃零食等。在考试时,应当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考场纪律,不参与作弊。对于遵守规矩的学生,高校教师应当给予学生“三好学生”奖状,对于没有遵守规矩的学生给予一个改正的期限,错误解决后,同样给予好评,不留任何偏见。

3结束语

高校的养成教育抓紧了,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半,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也指日可待,高校学生一旦拥有了良好习惯,离创建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校园的目标也不远了。高校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不仅能让教师省心省力,教与学变得相得益彰。高校学生的生活习惯养成了不仅使学生充满生机活力,使得整个校园变得光鲜亮丽。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了,走到哪里都是受人尊敬的,受人欢迎的。所以高校学生养成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耐心教导,不急于求成,学生更应当拥有改正坏习惯的恒心。

参考文献

[1]宝坤兰.浅议大学生良好消费习惯的养成教育[J].经济研究导刊,2013,(19):241-241.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3

本课题的实验目标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每一位学生和谐、全面地发展。通过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集体,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为成为一个和谐社会的好公民、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为提高中华民族的道德意识做贡献。我在课题组里担任实验教师,在承担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边学习,边钻研,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取得了很大的收获。

少年儿童时期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黄金时期。少年儿童正处在发育成长时期,行为方式还没有定型,喜欢模仿,可塑性很强。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作为一名教育者,正确地引导和培养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少年儿童时期是机不可失的黄金时期。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教育一个人要从小就注意起的,讲话怎样讲,批评怎样批评,做人的态度,对人的礼貌,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要从小养成。外国有句话说:‘开始做得好,一半做到了。’中国的先哲也有‘慎始’的教训,一种习惯之养成,莫不由‘渐’而来。做人是很难的,一定要从小就加以训练,养成种种优良的习惯和态度,在小孩子时代已经受了良好的教育,到青年的时候,自然可以减少许多问题。‘慎始则善终’,这是必然的结果。”

一、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1. 循序渐进,尊重差异。我认为,我们不能因为谈论培养习惯的重要而一下子对小学生提出一大堆养成习惯的要求。乌申斯基在《论习惯的培养》一文中说:“起先应当让孩子习惯于服从2~3项容易达到的要求,别因要求太多和难度太大而限制他的独立性;这样,你才会有把握地相信,孩子会更容易服从你的新的决定。如果一下子用大量的规则去要求孩子,那你就是迫使他去违反它们中间的这一个或那一个规则,因而你想使他养成的习惯也就不可能在他身上扎下根来……”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只能重点培养1~2个习惯。

例如,培养小学生的学习习惯,一年级入学初,应该从“明日学具,准备齐全”(每天晚上按第二天课表准备齐学具)、“读书写字,姿势正确”(一尺一拳一寸和执笔姿势)等动作性习惯入手培养;一些智慧性习惯,如“读书看报,查找资料”、“学有目标,学有计划”,则应在五六年级重点培养。

培养习惯还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如学生甲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当务之急是培养他“当天任务,当天完成”的好习惯;学生乙的主要问题是不能改正作业和卷面上的错误,那么培养他“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习惯,这样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以情育人,教育人必先感动人。学生是养成习惯的主体,没有主体的热情和主动性,习惯很难养成。培养习惯不能排除提高学生对习惯的认知水平,一定的认知水平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和动力。

教师最好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地向学生或孩子讲述什么是习惯,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以通过讲科学家、艺术家、模范人物、先进工作者等人的故事,讲清好习惯与事业有成、工作出色的关系。

少先队组织可以开展以队员为主体的探究式活动,如搜集有关习惯的格言、有关习惯的故事、访问名人了解他们有关习惯的事例、组织有关习惯的演讲会座谈会辩论会等,使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探究、体验和感悟养成好习惯的必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热情和主动性。

3. 在练习与实践中培养。正如前文所说,“习惯是人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而养成的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乌申斯基说:“我们应当对这种行为方式经过周密的思考,并把它用简单明了而又尽可能扼要的规则表达出来,然后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这些规则。”一般而言,一个习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动作,从而构成一个特定的行为方式。因此,学生要经过长期练习和反复实践才能熟练和养成。

小学生年龄小,是儿童,不是,不是运动员,不能像军人和运动员那样训练,我们主张小学生的行为练习应该采用“快乐练习法”,例如通过模仿活动、游戏活动、表演活动、比赛活动等方式进行,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获得体验,并建立和巩固某种行为方式。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经验表明,采用“教——扶——放”的指导模式是有效的。在练习初期,教师和家长要通过行为示范让学生或孩子模仿,并进行“手把手”的指导;在学生或孩子初步掌握行为要领时,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或家长要经常在一旁观察,并做必要的指导;当学生或孩子已经建立了某种行为方式时,应放手让他们独立去做,教师或家长只是做偶而的监督和检查。乌申斯基指出:“反复多次地进行某一种活动,是形成习惯的必要条件。”

4. 在鼓励与激励中强化训练。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认为,每当学生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教育者若能及时给予肯定或奖励,那么他发生这种行为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强,这就是所谓的“正强化”。对学生的激励可以有很多“强化物”,如社会性强化物(微笑、抚摸、夸奖、奖状等);消费性强化物(糖果、饮料、巧克力等一次性消费物品);活动性强化物(看影视、去公园、踢足球等);操作性强化物(玩具汽车、变形金刚、组合玩具等);拥有性强化物(文具盒、图书、光盘、小提琴等)。

在培养学生或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可用以下方法:

代币制。如培养儿童“早晚刷牙漱口的习惯”,哪天做到了,就奖励一朵用纸做的“小红花”,没做则不奖;积累了5朵“小红花”,就可换一颗用纸做的“金五星”;积累了5颗“金五星”,就兑现事先约定的奖励。这个方法适合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应注意所定的行为要具体、单一、可行;最终的“强化物”要对儿童有吸引力;每天的行为检查、“花”与“星”的交换要认真、细致。

5. 深化体验教育,促进良好行为“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研究表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要经过“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这是一个“服从于外在教育——在练习和实践中逐步体验和内化——养成自动的稳定的行为方式”的渐进过程。如前所述的提要求、讲道理、重练习、多激励都来自于外在的刺激,这些外在的刺激是怎样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自身需求,使良好行为转化为自动、稳定的行为方式的呢?在这样的转化中,关键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它是学生的“主体体验”——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受、体会和形成的认知。因此,教育者在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深化学生的主体体验——体验因良好行为尝到的甜头(获得的快乐、赞赏、进步、成功),因不良行为吃到的苦头(产生的烦恼、批评、退步、失败);这样对比的感受越具体、越深切,学生的主体体验则越真实、越深刻。

深化学生的体验教育有许多方法:如让他们“说一说”:在班级的小组或少先队的小队里,大家一起说说各自的感受和体会,变个体的体验为集体的精神财富,在相互交流中深化主体体验;“写一写”: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写成日记、作文,使点滴的体验组织化系统化;“演一演”: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有关习惯的小品,使具体而生动的情景再现,让学生在演与看的过程中加深印象,深化主体体验。

6. 培养与矫正相结合。乌申斯基说:“教育者不仅常常有必要使一些习惯牢固地扎下根来,而且也常常有必要去根除一些已经形成的习惯。”“它的根除或者是由于缺乏养料,即不再进行这一习惯所引起的那些活动;或者是由于形成了另一种与之相对立的习惯。”

二、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方法

1. 消除原因。即找到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把这个原因消除,不良行为习惯就可以逐渐消退。如,某学生有特别爱吃零食的不良习惯,其重要原因是家长给他的零花钱过多,如果家长不给或很少给零花钱,不良习惯将逐渐改正。

2. 以优替差。即培养一个与之对立的良好习惯,替代一个不良习惯。如,某学生有张口骂人的不良习惯,就培养他使用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用良好习惯替代不良习惯。

3. 区别强化。有些不良习惯很难一下子改过来,如果要求过急,容易引起儿童的消极反应,如抵触、对抗等。教育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内“容忍”儿童的不适宜行为,但要求他逐步减少这一不适宜行为,最终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某儿童特别贪玩,一天要玩3小时,教育者可要求他:第一周玩2.5小时,第二周玩2小时,第三周玩1.5小时,第四周控制在1小时内。以上的“2”、“3”方法,在矫正过程中,也可使用“代币制”。

4. 贵在预防。即敏锐地发现不良行为的苗头,及时进行教育,不容其向不良习惯发展,这就是“防微杜渐”。这就要狠抓不良行为的“第一次”,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不完成作业、第一次考试作弊等。

7. 培养良好习惯或矫正不良习惯,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至关重要。儿童的行为习惯,主要是在家庭和学校养成的。儿童的行为习惯如何,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面镜子。因此,无论是培养良好习惯还是矫正不良习惯,没有教师与家长的密切合作都是不可能的。

首先,教师和家长在行为习惯上要以身作则,给儿童树立一个好榜样,要求儿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好。教师和家长都要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是培养儿童习惯的最好的教育资源。当然,教师和家长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他们的身上也会有这样或那样不适宜的行为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修养,在培养儿童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与儿童同进步共成长。

其次,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一起了解、分析、认识儿童的现状,一起制定教育培养的策略和方法。在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的氛围中,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用家校的“教育合力”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 养成教育

引言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名言,道出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虽然养成教育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1]

一、农村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野性十足、不守纪律、散漫随意、讲粗话、打架斗殴。

2.小学不良习惯的延续如随口说粗话、大声喊叫、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由于旧习惯的影响,许多不良行为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3.是非观念模糊。例如把与老师公然对抗、损坏公共财物、冒险、危险行为看成是英雄行为,把帮助同学打架看作是“行侠仗义”。

4.任性执拗、自私自利。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娇生惯养,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外出吃亏,唆使孩子骂人打人,使孩子变得野蛮。

5.逆反心理、明知故犯。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

二、解决策略

1.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目前农村小学生随地吐痰、随手丢果皮纸屑甚至满口脏话的现象极为严重,虽然他们对于各种各样的《守则》《规范》倒背如流,这些现象表明养成教育仍在这还停留在行而上学的层面。为什么要等到每年雷锋月的时候,每个学生才能主动去帮助别人?为什么在学校能积极打扫卫生,回到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因此养成教育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需要从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地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声好……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做起,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道德习惯之上的,所以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2.养成教育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力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三字经》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和学校是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需要相互配合,缺一不可的。在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应避免出现“5+2=0”的现象。这个现象是说当前常常出现“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两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回到家后由于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两天的周末里,学生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在对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学校作为孩子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应自觉承担起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等的养成,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对孩子进行细致而系统的教育;而同时家庭教育必须跟上学校教育的步伐,同步对孩子进行养成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如果脱节或某一方过分地滞后,孩子就会出现无所适同,甚至出现道德的双重性。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

3.养成教育要从关键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时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有关养成教育的活动,让他们在生动形像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学生行为规范训练中要特别重视生活能力的培养。要从培养基本的生活能力入手,从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具体细微的行为方式的学习和训练开始,坚持把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保护能力等。[2]

4.养成教育需要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

为使中小学生做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公民,在中小学的养成教育中,教师首先要做到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让自己的言谈举止都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班爱校、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其次,教师要从文明礼貌、助人为乐、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及保护环境、关心公益事业等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入手,对中小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第三,要制定小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语言、文明行为公约等,号召他们“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根据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小学生自测自评,开展“社会公德,文明礼貌”问卷调查。建立小学生精神文明志愿者服务队,检查监督不遵守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以此来塑造小学生良好文明的社会形象。

总之,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不懈地抓,而对待农村的小学生,又不能违背他们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我们要从点滴做起,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共同作用,并突出社会公德的作用。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平时督促学生的常规养成教育,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规范。

参考文献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5

关键词:习惯;养成教育;行为训练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中存在的道德资本,这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乌申基的这句名言,说明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可见养成教育虽不是教育的全部,但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的“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也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才能铸就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促进其终身发展。笔者认为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教育要从点滴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良习惯是在逐渐的“放纵”中形成的。同样,人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形成则是岁月河流中一朵朵小浪花的串缀。从学前家庭教育中的“是非”引导、“礼仪”感受、“亲情”培养,到入学后文明行为的践行、文明语言的构建,让学生从社会、家庭小环境的养成教育过渡到学校规范科学的教育过程中。诸如校园内的拾小纸屑,教室里的轻走低吟,走廊上下的礼让,操场上的嬉戏谦让,学习中的认真向上,穿戴时的整洁得体,小区内的不损花踏草,放学时的文明路队及礼貌口语等等。凡是利于良好道德修养形成的小e小动,凡是利于道德文化构建的点点滴滴,我们都应帮助学生去感受,去实践,去形成,使之逐渐成为学生及生命中的道德资本。唯有如此,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才会真正地释放出“不求个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器”的新时期的教育灵动。

二、养成教育要从成长的关键期抓起

抓住学生认知和践行的关键期进行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孩子成长教育的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西汉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贾谊曾认为,如果在儿童幼年时期施教,“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北宋著名学者颜之推曾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故需早教,勿失机也。”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其行为规范的养成,如同“铸铁”,它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冷却变成了大铁砣,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如果小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再来纠正将会付出比原计划多得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注意研究他们的身心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小处抓起,抓早、抓细、抓牢、抓实,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养成教育要抓好学生的行为训练

养成教育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规范,没有规范就难成习惯。这需要分阶段实施,每个阶段均有独特的又切合学生成长规律的训练目标。具体地讲,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可分三步走,第一步:1~2年级低年级段,以“快乐童年”为主题,一切行为训练都应让学生在快乐中体验并形成。我们有一支小歌曲:“小手丫,真可爱,饭前洗,睡前洗,干干净净老师夸……”训练中,坚持寓教于乐,“乐”是训练的主旋律;第二步:3~4年级中年级段,以“快乐成长”为主题,帮助学生在训练中健康成长,快乐成长。这个阶段的主题内容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品质,集体意识和思想、劳动意识及习惯、文明行为、文明养成。它的达成方式多以“活动”为载体,在实践中达成训练目标;第三步:5~6年级高年级段,以“好学、会学、学有所成”为主题,核心思想是突出“学习与理想”的思想教育。这一阶段的训练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训练中形成“会学”的技能,享受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尤其是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与学习习惯,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并种下“兴国而学”的理想种子。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抓住关键时期从点滴做起,在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通过养成教育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不仅符合小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也符合教育认知发展的规律。

小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范文6

巴金曾说:“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这充分说明了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极为重要。养成教育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也是教育“质”的指标。抓好养成教育才能使学生成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只有加强养成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才能达到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促进其终生发展。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注重细节,从点滴做起进行养成教育

小学生知识浅薄,经验欠缺,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入,为了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培养他们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品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素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习惯上的,而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并非人人能做到。

二、突破重点。从关键期抓养成教育

抓住关键时期学生的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我们要抓住这个关键期,注重研究他们的特点,正确引导,强化训练,严格要求,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我们把一年级入学当成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抓好学生入学的第一次,如在校园的第一次人厕,上学、放学如何站队,怎样走,在什么地方散队等等都要反复训练,强化学校规定。就拿第一次收拾桌面来说,如果谁的不合格就再重新摆放,直到合格为止;二年级以上为巩固期,通过主题班会和思想品德课,按阶段进行复习强化训练。以巩固规范学生的行为。

三、形式多样,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养成教育

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人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有的放矢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凡是学生能做的事要让他们自己去做,如校园劳动、值日生工作、收发作业本,红领巾岗哨、到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及学校开展的广播操、眼保健操、卫生、纪律等各项常规检查评比等工作。针对低年级学生爱表扬的特点,我们可以进行评比活动,评出卫生习惯表现好,站队、做操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彰奖励。让他们在评比中去体验,去理解。

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进行养成教育

“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抓,持之以恒地去抓,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做到不见实效不收兵。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甚至更多次。注意激发学生接受训练的兴趣,在训练中注重“趣味”二字,增强其灵活性、游戏性,让训练成为+愉快的活动过程。

五、增强合力。家校联手促进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