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

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1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探究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3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59-02

收稿日期:2012-05-20

我国经济处于迅猛发展的新阶段,无形中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教育难度是极大的,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各异,因此,如何更好地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教育规律的新方法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探究的新课题。

一、 教育理念角度的探究路径

在日新月异的素质教育盛行的新阶段,中职教育要转变需要以下两个观念作为教育指引。

1.树立独有的教学新观念,将“教服从于学”和以学生为中心代替旧有的“学服从于教”。我们过去的教育模式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而现在是完全将学生放在教育教学的核心位置。我们培养人才的重点是符合社会的需要,同时,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哪种方式更适合于学生适应和习惯作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就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正所谓“因材施教”,把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自身需要始终摆在首要位置。此外,针对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我们把教学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情感教育教学的大环境背景之下,我们所考虑的更多地是如何去投入情感因素去影响和改变他们,使得他们发自内心的更爱学习、更爱老师乃至更爱学校,更爱生活,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即将师生情感纳入教学新计划,将其变为重要的教学手段。这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教育教学新模式,因为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本身的兴趣和与生俱来的接受能力来因材施教,才能达到培养出真正的适合用人单位、适合社会需要的综合性新型人才。

2.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工作者的人才观念,要让学生自身对于人才和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有一个全方位的新型认识,使得整个社会都有一个全新的人才新理念,从而建立起一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人才系统。这是一种全新的就业新观念,其核心不仅在于就业,而在于促使学校、用人单位乃至整个社会能够对职业学校这一层面的人力资源更好地关注和挖掘,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高校毕业生不能仅仅只被看作是学校的附属品,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成为学校和用人单位两个社会子系统的重要桥梁。在现如今的就业指导机制中,从实习到就业的模式就成为最有效的产学结合新形式,职校的学生通过在用人单位的实习,进而自然同步的实现了就业,从而自然地避免了教育与生产间的资源再浪费。根据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培育具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创新性观念的新型适用型人才,学生从实习到就业的这一就业指导一体化系统模式实践过程是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全面体现。但双方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调节的,学校始终立足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办学水平,始终通过毕业生素质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较好的工作环境,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科学的用人机制,才能取信于学校,才有可能接受大批学生实习和工作。

二、教学方法角度的探究路径

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2

关键词:高校法学教育 大学生法治人格 塑造

法治作为一种治国理念,其致力于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人与社会有序发展。基于此,法治人格可以理解为法治理念在个体心理和行为中的体现,其具有一定的特征,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同时个体需要具备人文和理性双重精神内核,在法治人格的塑造过程中既要尊重法律更要尊重人的价值。

一、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在高校法学教育中的意义

(一)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有利于体现对人的尊重

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加强对学生的法治人格塑造体现了对正义之法的追求,注重激发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依法治国价值理念的理解。

(二)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有利于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应注重学生人格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法学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优秀法治人格为核心任务,为社会输送机法律知识、技能和素养于一身的优秀人才。因此在法学教育过程中不仅要用理论知识武装学生,更要为学生提供人格培养的机会,增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

(三)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有利于构建法治国家

我国倡导依法治国,提倡法治国家这一理性的治国方针政策,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遵守并尊重法律,确保法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法律从业人员则是建设法治国家的之际资源所在,因此必须确保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高校法学教育为依法治国输送优秀人才,在其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法治人格的培养必然提升人才的整体实力,从而有利于法治国家的构建。

二、高校法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法学教育注重实用价值

以往法学教育过程中主要注重其使用价值的体现,教师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及条款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情况进行讲解,以此保证学生理解并可以进行相关实用性操作。但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法学的人文价值,造成大学生法治人格形成缺乏一定的人文基础。

(二)高校法学教育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

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受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为学生讲授法学理论知识,教师将其视为核心任务,这样一来学生对法学的学习与理解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层面,因此只懂得尊重法律,而对法治理念并没有深入了解。最终造成学生以功利的视角看待知识,重视可操作的理论而忽视价值形态的重要性。

(三)高校法学教育注重技能忽略素养

随着课程体制的改革,高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以此缓解就业压力为社会输送更多优质人才。但是也导法学教育过程中将职业素养等同职业技能,日常教学中将技能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忽略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即便注重学生人格培养也停留在人文情怀方面,并未上升至法治人格层面。

三、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法治人格的有效措施

(一)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创新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

法治人格培养的前提体现在法学教育价值观中,只有在价值观得到保证的基础上在调整相应的教学体系与方法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高校法学教育过程中要摒弃原有教学体系与教学法中的不合理之处,避免全理论讲授带来的不良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法律思维与意识。例如在民事诉讼法相关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后可引入其他国家民事诉讼相关法律法规,并带领学生一同了解相关国家的历史沿革与社会发展状况,在学生对法律内容和背景知识有了进一步了解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讨论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政体、经济发展、历史变迁及社会形态与法律发展的关系,并充分理解我国法律法规设置的根本出发点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现实性与合理性,帮助学生跳出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的模式,为其法治人格的形成创造新的意识形态。

(二)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营造良好的法学教育环境

在高校法学教育中,良好的法律学习环境对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法学教育中要改变传统死板的课堂教学氛围,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公平正义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例如学校或社团可与社会中的律师事务所取得联系,根据学校法学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开展以“法律伴我行”为主题的法律月活动,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中由学校教师和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共同为学生贡献法律发展、依法治国和生活中法律常识的讲座,在提升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将社会视角带入到校园之中,为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形成提供更加宽泛的平台。除此之外,在活动月接近尾声期间,举办法律活动月闭幕晚会,为师生风险以法律精神或相关从业人员事迹改变的精彩节目,以此感染学生提升其提高自身职业素养的意识。

(三)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整合各学科优秀资源

法治人格的塑造应该成为学生的终身使命,并且在法学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整合各学科优秀资源,通过多学科之间的结合与升华,为学生营造法治人格塑造的良好学习氛围。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避免将法学孤立起来的做法,而是要在教学实际中利用其它学科优秀资源,并将其整合融入到法学教育之中。例如在国际贸易法教学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情况为出发点,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加入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或者国际文化等学科知识,为法律相关条款内容找寻其他领域的依据,以此丰富法学教学内容,使得整个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化与人性化,避免单纯法律知识造成学生枯燥或知识断层现象的出现。这样一来,学生在多元知识熏陶的氛围下,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还能通过摄取多元化知识来开拓自身视野,以此实现法治人格塑造的知识补给,为法治理念理解的深入和法治人格的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四)注重法治人格的塑造,创造实践模拟机会

在大学生法治人格塑造过程中,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与基本技能培养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机会,通过前身参与达到对法学内涵与法治理念更加深入的理解。例如教师将班级内部学生进行分组,由相关教师或者合作律师带队参与到具体案件的办理过程中。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带队教师先为小组内部学生讲解各类案件的办理流程及每个环节中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为学生进行分工,由1~2名学生负责一个单元环节的受理,最后召开讨论会议,带队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件进行整体梳理,既保证案件的完整性又能使小组内部学生熟悉整个案件。除此之外,在谈论会上带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心得体会分享,引导学生将案件办理中运用的知识与技能上升至素养探究,从而激发学生关注自身法治人格的意识,带队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内容进行总结,体现法律的崇高与神圣。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法学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法治人格必须打破法学教育的传统模式,创新教育模式与教育理念,为学生创造新颖易接受的教育氛围,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感悟法律精神,形成法治人格。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更加彻底地增强学生的法治人格基础,领悟依法治国政策的精髓所在。

⒖嘉南祝

[1]唐智.高校法学教育与大学生法治人格的塑造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6,(20).

[2]于军.当代高校法学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0).

[3]田世宏.刍议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法治信仰教育的意义[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08).

[4]董翼.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6,(03).

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3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正确认识教育对象和中职教育的任务,改革教育手段和考评方式。因材施教,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地进行岗位设计,细分和量化岗位技能,强化职业能力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初、中级技术人才.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普遍感到学校难办,课程难教,教师难当,学生难管。尤其是中小型规模的中等职业学校更是不知所措,使尽浑身解数也难找到一条合适的答案。我认为困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有的学校一方面在办职业教育,另一方面仍然沿袭照搬普通教育的思维方式和管理模式。一方面在抓教改课改,另一方面仍然着力于“备教改导考”的各个环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结果是劳而无功,收效甚微,原地打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教育要有所突破,必须跳出普教模式思维惯性的圈子,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的任务:二是因材施就革新教育手段和考评方式:三是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将学生就业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我认为这是中职学校教学理念的三大法宝。

一、正确认识教育的对象和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办好中职教育的前提

农民懂得水田里种水稻,不能种花生,这叫因地制宜。裁缝用布料加工衣服,不可能用钢筋水泥去做衣帽,这叫物尽其用。搞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中等职业教育者必须从灵魂深处懂得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道理,而不只是在口头上懂得这个道理。

首先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教育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基础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群体文化底子差、自控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得当或者根本不想学习、人生追求目标不高。这个生源群体具有明显的三个特征:其一、文化基础普遍较低。中考以后经过一类高中、二类高中、三类高中、综合高中、民办高中的五轮筛选以后,落下来的这部分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这部分学生文化基础是入校学生中最低的;其二、这部分生源情况复杂。现在职校招生不转档案、不论户籍、不论区域、不论年龄(14岁一l8岁,有的2O多岁),学校面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招生,生源中有辍学多时在社会上游荡的、有打工以后转头来学习的、有初中未读完的…生源情况复杂:其三、综合素质不平衡。有一部分好学生因种种原因进入到职校学习,但更多的一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追求时尚、盲目张扬、自己管不住自己、别人管不了;有学不进、不想学、懒惰散漫只想到学校来玩几年的;有放纵自己、寻衅滋事,在中学时就是问题学生的。面对这个生源群体,中职学校具有不可选择性的招生特点。各个中职学校为了确保招生数量、为了学校的生存,不可能按照一定的文化智力、品德标准去选择录取学生。反而各校之间开展了不择手段的生源大战,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去争夺这部分学生,来者不拒,哪还管得了什么素质。总之中职生基础较差,这就是中职教育对象的特点。

其次,要明确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国家规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初、中级实用型技术人才。它承担着两项任务:一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培养大批社会各行各业需要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同时也社会稳定服务,让大批不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有学可上、有知识可学。二是为学生将来就业服务,让学生在中职学校学到一技之长,掌握某个工作岗位的操作和应用技能,能够胜任某个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能够充当好一个“螺丝钉”或者是“一块砖”,顺利实现就业。实质上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谋生教育。

二、转变教育观念、革新教育手段和考评方式

中职教育要转变两个观念,研究两个方法。转变两个观念:一是教学观念。将过去的“学服从于教”,我教什么你学什么,我怎么教你怎么学的教学观念转变为教服从于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想学什么就教授什么,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训什么人才,学生怎么学得会、学得好,就怎么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学生的.兴趣及接受能力来因材施教。二是要转变人才观念。综合素质高的复合人才是人才;有一技之长,各行各业的行家里手也是人才。

世界是由各行各业的专才、偏才创造的。中等学校大可不必为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的全才而背上沉重的包袱。培养出了各个技术岗位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技术专才,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基层劳动者就是培养出了适用型人才。若干个个体技术人才、构成了中职教育培育出了复合型的人才群体,这就是我们要树立的人才观。研究两个方法:一是研究教学方法、二是研究考评方法。根据中职生的特点,我认为教学方法上要重点研究情感投入法、直观训练法、两低两高法。情感投入法是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更多地投入情感因素,去影响他们、亲近他们、诱导他们。使他们热爱学校、热爱老师、热爱学习、热爱专业、钻研技能。要把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师生情感纳入教学计划和管理计划。使之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加大投入力度,千万不要误认为这不是教育、这不是教学、这不是正业。相反,这方面极其重要。 直观训练法:是在具体教学方式上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嘴去体验教学内容。多采用一些模拟、模型、实物等直观的教学手段,投入更多的实训教学设备来实施教学。科学严密组织到企业项岗实习。把“一枝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降低到最低限度,把老师讲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做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上来。

两低两高法:是低速度推进、低目标任务、高频率训练、高质量要求。低速度推进是指教学进度要慢,稳扎稳打。让学生能够完全接受消化,不似懂非懂,不做夹生饭。确实搞清楚了,学会了一个内容再进行下一个内容。低目标任务就是内容不可定得太多,标准不能太高太难,深度广变把握恰当。有的中职学校学生在校三年学习29门课程,这显然是不合适的。不要指望学生一下子达到多高水平,不要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圈子里不能自拔。要让学生容易过关,建立起他们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成功的感觉,培养起他们学习的欲望。高频率训练法是每进行一个内容,要反复多次地进行练习复习,让他们高频率地反复接受相同信号刺激,巩固学习成果。学一点练一点,懂一点巩固一点,聚少成多。高质量要求是对于关键技术问题,操作规程基本知识要点,务必按规范要求完成,不可马虎迁就,反复多次,直到达标为止。保证每个重点细节的教学质量,一个个细节做好了,质量自然就提高了。

二是研究考评方法。逐步将普教模式的单元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的“学习成绩”考试过渡到“职业能力”达标考核。将学习成绩评定改为职业能力评定,将不同的专业岗位应该具备的知识、技术、身体、心理素质进行分类细化,明确达标条件,分阶段实施考核评定等级。让学生看得到自己通过学习训练已经掌握了哪些专业技能,达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知识内容、专业技术没有学完、没有练好。身体品德心理素质上是否达标,离上岗要求还有多远。让学生从“学生心理”调整为“职业心理”,为踏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三、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科学地进行职业岗位设计与训练是中职教育的核心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就是要使自己培养训练出来的学生有就业的本事,能够顺利体面地找到工作,在岗位上能够胜任。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以此为核心,找准自己的方向和着力点。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其二、是以职业岗位对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技术含量标准为导向;其三、是以就业市场供需信息渠道为导向。以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就是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以及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状况,结合自己的办学能力,开发、开设相应的专业。把办学的眼光始终放在学以致用上面。脱离了社会需求,盲目办学校、办专业是办不好职业教育的。

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4

Discussion on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as a Starting Point of College Teachers' Morality

LI Wenjua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o raise the level of university teachers' morality is the? important way for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guidance. The morality level direct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the students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relates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employment, in some cases may even affects college students' care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fessional performance, employment psychology and view. College teachers with noble morality can effectively help student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and caree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eacher's morality; career development; employment guidance

近年来,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也面临诸多新的变化,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历程:从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就业过程指导―职业选择指导―职业规划指导―职业发展教育,实际各高校也先后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以及“创业教育”等课程,以便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研究工作,现已初步形成了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体系。在许多高校开展的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忽视了教师师德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影响。高校教师师德与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师德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关系到就业工作的成败,在某种情况下有可能甚至影响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职业表现、就业心理和择业观。

1 教师师德的内涵及重要性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可见师德的重要性。

2 高校教师师德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观的影响

教师要以《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要求作为自身的目标,德才兼修,落到实处。目前,高校教师师德总体情况还是很好的,绝大部分教师能够按照《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自己。然而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奢靡之风、享乐之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之气已开始侵蚀着高校这座文化圣殿,也不乏一些教师已经被这些浊气所污染,凡事都斤斤计较、吵吵闹闹,表面上是维护个人权益,实际是不从大局出发、只顾个人眼前利益,更有一些教师将这些挂在嘴边、表现在行表之上,甚至有的教师将其带到了课堂之上,比如,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教育学生找工作单纯看的是薪酬、公司的气派,未考虑学生将来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这种拜金主义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择业观。笔者及周围同事就多次遇到大学毕业生前来办理工作毁约事宜,理由就是某某老师说这家公司不好,待遇不高,工作环境较差,还经常加班出差。

人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受其观念支配的,引导大学生树立符合个人实际的就业观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职业发展与就业中所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的问题,也有个性的问题,只有帮助大学生在理想与现实、需要与想要之间找到合理的平衡点,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就业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个人职业发展目标,进行职业观、成才观和就业观教育,根据个人的性格、兴趣、特长、职业愿景和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制定可行性较高的就业路径,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就业、实现职业发展。

3 高校教师在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应具备的职业品质

3.1 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大学生的就业备受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因为这既关系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成才和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高校教师应该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肩负起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发展规划竞赛、就业创业讲座、“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创业教育”课程,尤其是在日常课程和课堂上,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好专业基础上能够积极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耐心细致地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孜孜不倦地指导学生做学问,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生活,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就业,以其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师德目标,既培养学生,同时也能提升自己。

3.2 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以生为本

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是一个成功教师的必备条件,也是作为教师负责精神的表现。教师要切切实实将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视为己任,要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深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能力优缺点、职业兴趣与职业愿景、职业目标等,通过坚持群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有针对地进行职业指导。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后进生、对未来就业方向不明确的同学、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的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同学、出国考研深造的同学,更要进行细心、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指导。

4 高校教师做好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还应具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

4.1 教育心理学是目前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基础课

高校教师要做好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和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如果教师能够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便能够更好地、更及时地、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和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一些心理测试、信息咨询、心理辅导、谈心谈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做出更加适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可以通过后续观察、学生不断反馈,协助学生对规划进行适当调整,以达到期望值。另外,帮助学生维持身心健康,也要求高校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可通过自学或参加专业培训的方式,提高自己心理辅导技能。尤其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问题之一。就业心理是影响大学生求职择业和顺利毕业的重要保证。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和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保持良好的端正的择业态度,在面试过程中能够调试好心理,克服种种困难、矛盾和冲突,即使失败了,能够正确地面对挫折,认知不足,重振精神,以健康的心理继续参与就业活动,不自暴自弃,不一蹶不振,不气馁。

4.2 掌握国家、省、地区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及时传达给学生

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的指导是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高校教师要自己切实掌握政策的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清当前的就业状况,适时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意识和竞争意识。特别是对于那些面临就业迷茫,盲目跟风的同学,更要进行细致的就业辅导。

4.3 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的基础上,个人通过对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个目标,而预先进行生涯发展系统安排的活动或过程。高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就应意识到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目的,并帮助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能力测试,以及初步完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在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及时进行跟踪、访谈、反馈,引导其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并鼓励其为达到规划中的目标,需要炼成一定的技能活能力或取得的证书。一份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激发大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理想,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能够增强他们就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为未来的职业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4.4 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开设专业的相关知识及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教师在掌握个人专业知识、提高课堂讲授技能、强化个人科研能力的同时,还应了解和掌握所在院系或所教学生专业知识、专业前景、往年专业就业情况、考研出国情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等。

4.5 大学生创业知识和相关政策

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5

关键词:兴趣;示范;技巧;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86-01

目前,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对小学生强化阅读训练,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朗读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学习的手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读书,会读书。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朗读,是一种有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教学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朗读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传递情感。现就"小学阶段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谈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是朗读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浓厚的兴趣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朗读课文时,创设情境,为他们创设一种读书的氛围,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入情入境。如教学课文《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我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课文内容,向学生展示秋天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当学生沉浸在这优美意境中遐想时,我以"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感受美"的阅读。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课堂气氛很活跃,个个都举手想把"美"读出来,个个都读得很美。学生有了兴趣,就能积极地去读,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2.提供示范,适当引导

《新课标》提出"多样化的朗读",并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读,老师要适当的示范指导。范读是一种有效的朗读方式。老师的范读是学生出色朗读的基础。学生模仿力强,能够直接地学习老师表达情感的方法和方式。示范读,要从文章的感情基调出发,教会学生注重朗读的语气、节奏、音色和处理停顿、重音等方法。对一些比较难读懂的文章或古诗,教师一开始就要示范引导,这样可以降低学生朗读的难度。当学生无法达到朗读要求或者是学生的朗读出现偏差时,教师也可以范读,如:你们听老师先读一读,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听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朗读课文,几种读法中,你们最喜欢哪几种?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一定会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能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出感情基调,学到朗读知识和技巧。

示范读会使学生学会倾听,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示范读会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也能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记得在教学二年级《的扁担》时,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课文理解能力有限,识字量有限,课外阅读量也很少,因此,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于是我多次范读,从童话故事、儿童诗中跳出来,用聊天的语气读,给孩子们读出在受的苦,读出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虽然有些话语显得有些深奥,但孩子们很容易接受。他们在听中感受到了的伟大,同时也体会出了战士对的敬爱之情。

3.多读多练,掌握技巧

《新课标》提出教学生正确朗读首先要做到: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不读错字,不漏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朗读字句,发音准确响亮。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朗读机会,让他们在读书的时候多读几遍。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为学生今后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好基础。关于朗读技巧(如重音、语速、语调等),对于小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而朗读,最注重的是个体独特的感受。对于同一句话,不同的读法,就代表不同的含义。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多读,来体会不同的意义应该通过怎样的朗读体现出来。同时可以让学生了解重音是用声音来突出重点;朗读的速度应根据文体和文章内容的不同而分;朗读的语调是由声音的高低、强弱和快慢来决定的。同时还要处理好声音的气息。在阅读课上,我经常这样做:选择文章中的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来读,比一比看谁能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比如"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让学生通过对比读,层层推进,来挖掘其朗读的潜能,表达出萧伯纳的自夸。

4.形式多样,提高技巧

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上应给每个学生充分朗读的机会,设计丰富的朗读形式。可采用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自由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读。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如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朗诵水平,当场评分、奖励。另外,学校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图书室、漂流书屋等读书场所,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形式多样的朗读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朗读技巧。如: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个别读,运用多种形式读,学生就能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明白用何种语气读,更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5.读悟结合,传递情感

朗读指导不是单一地进行,需与理解课文相结合,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那么在朗读时就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课文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学生大胆想象、联想,充分感受形象,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因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符合课文内容所需的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结合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来感受、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教师也可以用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从而能声情并茂地读出情感。如:在指导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学生们早就能字正腔圆地背诵了,但都是机械记忆的。我教这首古诗时,先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配上轻音乐),了解正值重阳佳节,亲朋好友团聚一起登高游玩时,而诗人杜甫独自在外,他看到长安的人们欢聚一堂登高饮酒时,倍加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这种思乡情,通过文茂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对照,学生们对古诗的理解更深刻了,朗读时就读出韵味了。为了达到更高境界,我把情景融合进去,对当时情境进行渲染,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使学生了解作者一个人在外孤单的场面。进而学生就能读出课文的意境,读得入情入境。

6.多元评价,巩固朗读

浅谈小学生法制教育范文6

关键词:法制教育 数学知识 学生 小学数学教师 渗透

我结合小学数学知识,浅谈一下我在数学教学中是怎样渗透法制教育的。笔者浅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要认识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设置契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守法是基础,遵纪是前提,千万不要忽视遵纪的作用,不要以为平时违反点学校的纪律没有什么大不了,只要不违法就行。这种想法和心态是万万要不得的。特别是我们班,由于人多现有学生 62人,偶尔有这样一些现象发生:乱仍果皮、纸屑、零食包装带,说脏话,相互打闹,进网吧等,这些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学生在课堂上捣乱,作为数学教师我深知,他们正是学知识,长身体的大好时机,如果现在不从小处着手规范他们的言行,他们将来就成不了人,更成不了才。有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古话说得好,现在小小的放纵就可能酿成日后的大错,一失足成千古恨。不要等到法律制裁的时候再后悔。对学生从小培养法律意识,适时进行法律知识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依法办事、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要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好多内容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把数学课上成法律课,也不能忽视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素材。要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分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如:我在教授“你寄过货卡吗”时渗透环保教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中的有关法律知识教育。在讲授重量单位“千克、克”的认识,一边指导学生通过天平称出一千克的重量,一边告诉学生:公平交易,诚实做人,一千克虽轻但意义非凡。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较好地解决了法制教育与一般教育在课堂上的矛盾。渗透教育追求的是与主课内容的自然融合,并非教师在主课中设置专门时间来进行法制教育,且有助于丰富主课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法制渗透教育的内容是依主课内容确定的,无需改变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也无需重新编印专门的法律教材,只不过是通过授课教师的巧妙安排设计来实现法制教育渗透的。

三、要善于开发和挖掘小学数学学科中法制教育的资源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适时渗透法制教育,在情景中渗透法制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把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时机掌握恰当,运用灵活,对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习《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首先出示两幅旅游景点人们乱仍垃圾的场景图,通过学生看后的感想,教师再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教育,这样更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知道优美的环境是通过大家的热爱和保护得来的。另外,我深知在生活中渗透法制教育 “法制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再如:我在教学三年级《吨的认识》的认识时,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 1―6 吨水;一个漏水的马桶,一个月要流掉 3―25 吨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在生命中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此时,我就相机向学生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相关知识,并让学生和爸爸妈妈商量,采取那些节水方法,进一步增强学生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意识。

四、利用数学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进行法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