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文1

关键词:低碳经济 投融资体系 政策建议

一、引言

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简单说来就是一切旨在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服务的投融资活动。低碳经济投融资,既寓于传统金融之中,又彰显于传统金融之外。在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将传统金融“低碳”化,是这一融资模式的特色。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研究。对国内外学者的观点进行综述对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二、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研究

目前学者对低碳经济投融资问题的研究集中体现在投融资主体意识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不适应,投融资工具单一与低碳经济资金需求的不适应,传统投融资市场与低碳经济发展平台的不适应,现有投融资政策与低碳经济发展所需保障的不适应等方面,认为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建设需要发展和健全银行和资本市场双主导投融资体系,完善投融资工具和产品种类,加强财政政策支持等方面。

Dr. Germán Aroca(2003)从智利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的优势,以及CDM项目可以给智利带来利润的角度,分析目前智利在利用CDM项目进行融资过程中的不足。Helen Luckge, Sonja Peterson(2008)通过对大量的资料进行分析,介绍了欧盟国家在履行《京都议定书》减排承诺过程中,欧盟政府与企业在利用CDM灵活履约机制中所面临的选择。Cathrine Hagem(2009)分析比较了发展中国家通过CDM机制获得技术创新与不通过该机制,而是通过自行研发获得技术创新的优势与劣势,认为通过CDM机制获得的先进技术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创新。

通过对国内学者近几年的研究进行总结,如阎庆民(2010)、吴英姿(2010) 、翁清云,刘丽巍(2010)、喻翔宇(2010)、张伟伟,汪陈(2012)、聂佩进,王萌(2012)等,总体来看,中国学者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①对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泛化、表面性研究多,系统、实质性的研究很少;②对低碳经济单一投融资工具、CDM机制研究多,综合投融资体系研究很少;③静态低碳经济投融资工具研究多,动态投融资体系研究很少,没有融入时间维度和发展周期等动态因素;④对低碳经济投融资发展的积极方面研究多,风险预警、防范方面研究少。本文结合低碳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融资资金需求,投融资主体特点,不同风险、资本投入回报率的投融资工具,综合、动态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突出投融资体系的整体性、实践性,以期为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三、完善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政策建议

1.立法形成低碳发展长效机制

加快低碳经济规划立法进程,强化法律力度促进产业转型,促进金融立法进程激发市场活力,完善科技立法构建低碳科研机制,加强消费立法引导低碳消费模式

2.推行强制减排制度完善碳交易市场

强制减排制度是形成碳交易市场的基础。在自愿减排和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不可能形成碳交易市场,只有在国家碳排放总量的控制才能有成本和价格,才能通过最低的成本减少CO2的排放,形成市场交易。

3.财税政策引导资本流向

可以通过财政投入保障低碳企业发展,通过财政补贴促进低碳企业进步,通过转移支付支持落后地区发展低碳,通过政府采购引导低碳产品消费,通过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Dr. Germán Aroca. CDM Projects in Chile[J]. LAMNET-NEWS, 2003,04.

[2]Niels Anger. Christoph Bohringer, Ulf Moslener.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the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The Role of Investment Barriers and Regulations. http://. 2008.

[3]Cathrine Hagem.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http://webmeets. com/ERE/WC3/Prog/getpdf.asp?pid=543&pdf=/files/papers/ERE/WC3/543/EAERE.Hagem.2.pdf, 2009.

[4]张伟伟,汪陈.低碳经济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12,06

[5]喻翔宇.我国低碳经济投融资的困惑与思路[J].求索,2010,07

[6]吴英姿.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0,12

[7]翁清云,刘丽巍.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实践的现状评价与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征文增刊,2010

[8]聂佩进,王萌.我国构建低碳经济投融资体系的框架设计[J].科技创业月刊,2012,09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文2

关键词:资本结构;企业经营绩效;企业财务理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91

资本结构的研究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自Modigliani&Miller(1958)提出资本结构理论后,学界对此理论的研究进入了全新阶段,对于资本结构和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门话题。资本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策略。对一个企业而言,资本结构的优劣对其企业价值具有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完善、理论知识的不断创新、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资本结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市场拓展的重要环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时实施资本结构的动态优化,唯此才能促使企业经营顺利开展。所以,将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尤其是对行业内资本结构及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效帮助企业优化资本结构,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确保公司稳健经营。

基于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差异,其市场环境也高度不同,所以,不同国家的企业资本结构也存有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其形成机制上,也表现在其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方式上。我国学者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与其经营绩效关系上,大都借鉴发达国家学者的现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的和探讨,虽有已取得很多研究成果,但行业、地区的差别对研究结果影响重大,不可完全照搬。本文旨在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进行研究综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1 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们是在提出诸多假设的基础上展开对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关系的研究的,从现行文献看,国外研究大体上分为两个研究阶段:“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从无关到有关”的研究阶段以及“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存在或正或负的相关性”研究阶段等两个阶段。

1.1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Piet和Roger(2005)的研究发现,债务的存在可以显著地发挥税盾效应,即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具有正相关的关系;Bergen和Patti(2006)以美国银行业为例,研究了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公司绩效与企业资本结构间呈正相关;Yang和Chau-Chen(2010)等人重复研究了Titman和Wessels提出的问题,利用的是MIMIC模型和多方程估计的方法,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公司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Mahfuzah Salim&Dr.Raj Yadav(2012)利用来自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的237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了1995-2011年的财务数据,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绩效取决于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而企业绩效与所有的债务(包括长期负债和短期负债)呈负相关关系。

1.2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Modigliani和Miller(1958)在出版的《资本成本、公司财务与投资理论》的文中,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他们认为不存在完美的资本结构,资本市场完全有效性导致企业价值与其资本结构无关,该理论为现代资本结构的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Baker和Wurgler(2002)在前人理论基础上加以分析综合,提出了市场相机抉择理论。该理论指出,企业最完美的资本结构是没有的,资本结构是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由企业有利的市场选择逐渐积淀而成的结果;Nguyen&Ramachandran(2006)以越南企业为例,分析了企业价值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结果显示企业的资本结构正相关于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成长能力,而工业盈利能力关系不大。

纵观国外的文献,学者对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在以下几点:引起企业资本结构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资本结构是否会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影响程度如何,是否存在最大化企业价值的最优资本结构。

2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关于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在时间上晚于国外,很多的研究成果都借鉴了国外的研究理论。

2.1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存在相关关系

沈澈(2013)以中小企业板37家2004年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数据,首先对2004年前后这些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绩效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然后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采用2001-2011年11年的面板数据,得出结论:资产负债率与绩效成正比,这表明资产负债率高的企业财务杠杆效应强,充分利用财务杠杆有助于提高企业绩效;郭鑫(2013)选取2005-2009年深沪两市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研究对象,以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指标,利用最小二乘法构建方程发现:资本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王舒(2013)以2008-2011年我国A股52家电力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债务结构和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结果得出,我国电力上市公司的债务结构、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关系,公司成长性和宏观经济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郭权军(2013)选取辽宁省的58家上市企业进行研究,通过研充他们并没有发现江宁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和企业的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关系,但指出企业负债率的提高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戴钰(2013)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公司绩效的指标,并且把总资产负债率作为资本结构指标,通过回归模型得出结论:我国上市公司负债水平与经营绩效呈负相关;管静(2014)利用创业板2010-2012年连续三年完整财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创业板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反方向变动;邬晓超(2014)以2003年及以前在深泸两市A股上市的49家普通机械制造业上市公司2005-2012年财务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A股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呈负相关;李银萍(2015)收集创业板上市公司2010-2013年的非均衡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针对企业资本结构与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分析得出:资产负债率、流动负债比率和有息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且关系显著;长期资本负债率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显著性不强;潘友根(2016)以选取2004-2014年采掘业和农业693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采掘业和农业类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Y本结构与企业绩效之间确实存在互动关系,并且在资本结构选择和企业绩效上采掘业和农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2 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王先述(2012)选择的是在我国中小板上市的38家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看其资本结构变化是否会对绩效产生影响。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者之间互不影响,不存在相关关系;张玮和王朝(2013)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为样本,通过建立方程进行回归分析业绩效与资本结构的关系,得出研究结论是: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不明显;王梦云(2013)以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筛选出65家样本公司,用2009-2011年3年的数据,对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实证分析结论:我国医药制药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没有显著相关关系的结论。

3 文献评价

(1)以现有的文献和理论而言,研究者们对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理论层面的探索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的除了三种不同的研究结论:其一,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呈正相关关系;其二,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资本结构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其三,两者之间相关性不显著或不存在相关性。而对于这三种研究结论所做的解释,学者们的观点却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研究并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另外,纵观国内外文献,资本结构理论发展至今,大多数观点主张存在最有资本结构论,这为企业决策资本结构做出了理论指导。

(2)国外关于公司经营业绩与公司资本结构关系的理论研究文献很丰富,实证研究成果颇丰。而且目前的研究成果显示权衡理论是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的理论依据,优序融资理论则是两者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理论支撑,然而这两种理论都是建立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市场条件之下的。所以,现行以发达国家企业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基本都证明了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存在正相关性的结论,该类研究显示,适度提供负债比例将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升;而对中国企业为研究对象的文献研究显示,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相关性,而且在我国存在有悖于优序理论的现象,这是与财务理论相悖的。

(3)国内研究发现,最优资本结构具有行业性特点。所以,在设置最优资本结构时,要视行业发展程度、行业特质而定。另外,同一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也会随着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因为它与企业规模、企业经营者的管理水平有关。因此,有必要从企业的特点出发,具体的研究行业中的某一企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透过现象看本质,对该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有目的性探讨。

本文对资本结构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具体结论做出归纳总结,希望能够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增砖添瓦:钠笠稻营绩效的角度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掌握企业的资本结构状况,用以适应企业的发展,能够使企业在面临不同市场环境时做到随机应变,以增强企业抵御突发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Mahfuzah Salim,Dr.Raj Yadav.Capital Structure and 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Malaysian Listed Companie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2,(65):156-166.

[2]沈澈.企业资本结构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数据[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5):42-44.

[3]郭鑫.内生性视角下的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J].商业时代,2013,(16):12-13.

[4]郭权军.辽宁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相关性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5):16-17.

[5]戴钰.我国传媒上市企业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1):30-33.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文3

[关键词] 信息资源;数字资源;信息保存;协同保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 G25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5)04-86-3

Abstract:In the formation and long-term construction process,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tion area will undoubtedly form a large number of digital resources. How to implement a long-term preservation of the digital resources more economically and effectively? This is the premise and basis of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is paper stands the viewpoi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area,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studied the necessity of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and analyzed comparatively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ally, discusse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experimental zone.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s; digital resources; information preservation; collaborative preservation; Zhengzhou airport comprehensive economic experimental zone

国务院于2012年11月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简称“实验区”)。2013年3月,实验区成为我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以航空经济为引领的特别规划区[1]。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把信息化作为我国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实验区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以智慧交通、数字化港区建设为基础,不断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产业经济跨越式发展。实验区建设以及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必定会形成大量的数字资源,并实施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战略。

1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1.1 数字资源特点

目前,数字资源已经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软资源。如何采用有效的策略解决数字资源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进数字资源开发利用是各国研究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数字资源是经过数字信息处理(即融合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而形成的以计算机二进制形式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存储在光、磁等非纸介质的载体中存取、及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2]。与传统信息资源相比,它具有对设备具有依赖性、不安全性、不稳定性、载体脆弱性等特点。基于以上特点,使得其长期保存工作任重而道远。能否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且经济实用的模式机制来保存数字资源,是对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的关键所在。

1.2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必要性

实验区建设紧紧围绕郭庚茂书记“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要求,统筹软硬件建设,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实验区建设全面提速,吸引力、带动力、影响力持续增强。内陆开放高地正在形成,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初具雏形,对全省发展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以智能终端为先导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对全省产业优化升级的引领作用开始显现[3]。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对数字化信息资源进行长期保存及管理的一系列过程和活动,涉及多个主体机构,整合多方力量与优势,以保障用户在未来能够对数字资源进行访问、利用与进一步开发,并能够为目前的社会用户提供信息服务[4]。实验区在形成及以后长期建设过程中,已经形成并将持续产生大量对实验区建设有重要查考利用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电子、声像、照片、实物、图书、资料等数字资源,并实施长期数字资源保存战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 国内外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实证调研分析

2.1 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数字资源保存机构基于开放文件信息系统参考模型,开发设计了一系列的开源信息保存系统,如开源系统Fedora、Dspace等,能够依据用户自身的特点以及其长期保存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及扩展,能够为这些保存机构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提供技术基础[5]。如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Lots of copies keep stuff safe),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主持的资源长期保存项目,该项目的LOCK系统是一个基于Java技术的开放性源码的分布式系统,因此,其点对点(peer-to-peer)分布式的长期保存策略比较有特点,该项目能够为整个信息资源供应链上的生产机构、出版商、发行商、保存机构以及图书馆之间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项目提供很有成效的协作平台,也已经成为国际上相对比较成熟的长期保存应用解决方案。

2.2 国内研究现状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研究在对国外成果的引进、介绍和分析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从实践角度来看,我国在这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实证层面的研究仍是制约我国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一根软肋。我国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还不完善,并且至今仍未发现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机制的全面研究。通过此部分对国外数字资源研究现状的成果分析,以及对美国著名的数字信息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项目LOCKSS的实证研究,同时依据实验区建设和实践的现状,将会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问题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带来许多可供借鉴的思路和方法。

3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分析

目前若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对数字资源进行保存,结果只能是与既定目标相去甚远。为了确保大范围内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及有效利用,多个领域组织机构,如政府、图书馆、档案馆、IT技术生产商等,携手并肩、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种联合性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模式,我们称之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

由于目前我们身处于全球化的大环境,不同领域都需要协作来完成工作内容。对于全球性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活动,都注重其跨行业、跨领域的协作。因此,这些协作有侧重于协同存储主体的、侧重于协同内容的、侧重于地域范围的,在国内外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过程中,对于涉及不同的保存组织机构应该对于协同方式没有单一、固定的形式,更多的是在具体的协同过程中采用多种、交叉混合的协同保存方式。

4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策略

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为应对数字资源的不稳定性、确保数字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及利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学习国外数字资源保存与开发方面的经验,依据实验区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策略。

4.1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

一个创新、高效的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模式,势必要做到规范化和有序化。

4.1.1 协同保存项目的组织者。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的项目模式中,组织者是联系和控制各组成要素的领导者,其下各个部门应该分工明确且各尽所能。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项目应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实验区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管理委员会,统筹各组织要素,如项目的资金往来、资源获取、资源呈现等,“大处规划,小处着眼”,进行合理分工与项目评估。组织者作为整个项目的发起者、组织者、领导者,不仅是管理活动的“指挥棒”,也是组织行动的“风向标”。

4.1.2 协同保存项目的合作者。合作是基于共同目标,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联合,旨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而合作者,就是参与其中的成员。只要有利于开展项目工作的合作形式都是可以存在的,实验区涉及河北、山东、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周边省份的若干市县,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要主动与周边地区政府部门协商合作,可以通过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项目委员会共商相关事宜,共同做好建立实验区数字资源库的各项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要协调好各合作者之间的工作任务,在合作过程中任何一方都要切忌大包大揽、忌职责不清,合理分工、协调配合是最大限度发挥“协同力量”的关键。

4.1.3 协同保存项目的第三方保存。数字资源的第三方保存,类似于证券交易活动中商业银行所提供的“第三方存管”业务。委托第三方保存是比较适合的数字保存模式,第三方本身所具有的独立性为其有效保存数字资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三方保存有助于弥补数据生产者、使用者保存数字资源的能力缺陷和技术不足,更重要的是在数据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建立可靠的信任机制。换言之,这种模式使得数字资源存储更放心、获取更省心、也减少了用户利用资源不必要的担心。因此,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机制中,第三方保存也不失为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

4.2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管理体系

在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应该学习国外发达国家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经验,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系。任何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的推行与实施,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显然在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管理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工作中,政府不仅要在宏观上高瞻远瞩、统筹规划,也要躬行实践、扎实落实。政策、财政方面的支持,必然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战略有效实施、发挥作用的不二法门。

4.3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保障机制

4.3.1 法律保障。由于数字资源的特性,知识产权问题是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主要障碍问题之一,针对不同风险类型、不同载体以及不同数据格式的资源能够分别描述及规定,对数字资源保存机构的角色、功能、责任与义务能够规定清晰,保存机构在版权资源恶化、损坏或丢失之前,能够采取主动的保存措施,如果出现不可避免地损失,保存机构要能够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4.3.2 技术保障。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技术方面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防止数字资源遭受篡改和破坏的技术措施,二是要保障数字资源的长期真实性和可获得性的技术措施,可以采取复合的信息资源安全技术,如实时数据备份技术、数据恢复技术、数据保密、数字签名、主动防御技术、权限管理技术、认证机制等技术手段,共同来保障数字协同保存资源的安全性。如采用最新的云存储技术,能够充分应用到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流程中,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库,建设实验区大数据云存储中心,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3.3 标准保障。在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过程中,标准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之一,是保证数字资源保存各环节互操作的基础,贯穿于数字资源生命周期的全过程。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涉及的技术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描述、不同类型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数字资源标识、数据格式、资源互操作、存储技术规范等。从实验区数字资源整体建设角度分析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标准体系,基于国际、国家标准体系,结合自己实际情况,能够最终制定地区性、行业性的标准并能够运用到实验区的项目建设中去。

上述三大保障机制并行,方可确保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的顺利实施。

4.4 构建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

实验区数字资源协同保存评估体系,是一个涉及多种评估指标的有机整体,从数字资源协同保存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内容方面,主要是评估数字资源的全面性与可用性;结构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在内容、结构、背景信息、元数据等方面是否完整无缺损;管理方面,评估数字资源协同保存是否具备可利用性、可行性、可识别性以及存储系统的可靠性等;安全方面,评估数字资源是否安全、不易遭受攻击和篡改等。

5 结语

实验区在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喜成就,产生了大量数字资源,这正是社会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长期有效保存。同时,我们应意识到,数字资源保存的最终目的不单纯是保存,而是开发。保存是手段,开发与利用才是最终目的。从长期战略角度来看,信息资源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资本,实验区数字资源保存也已经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跨行业、跨领域的协同保存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黄雏莉.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刊,2009(7):68-70.

[2] 李伟超.数字资源长期协同保存问题研究[J].创新科技,2013(7):58-59.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文4

>> “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旅游城市建设”国际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加快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打造低碳的城市生活 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成北京转方式新抓手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的强助力 试论北海市地方文献的利用对其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的促进作用 抢抓机遇,乘势而上 全力推进国际旅游城市建设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研究 打造世界旅游精品,建设国际旅游城市 向着“国际旅游城市”,出发 深圳 走向国际旅游城市 实干兴旅 昆明全面建设 国际旅游城市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是承德发展的美好夙愿 国际旅游城市公共交通双语服务环境的调查研究 打造景点微视频平台 促进数字旅游城市建设 一流旅游城市建设的国际案例 中外国际旅游城市网络旅游信息国际友好度比较研究 智慧旅游城市建设关键要素分析 贵阳市国家森林旅游城市建设对策研究 烟台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 秦皇岛市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7-1).

[2] R.K.Maikhuri; S.Nautiyal; K.S.Rao. Conversation policy-people conflicts: a case study from Nanda Devi Biosphere Reserve(a world heritage site), India[J]. Forest policy and economics,2001(2):326-364.

[3] C.Scott Shafer; J.Inglis. Influence of Social Biophysical, Barrier reefand managerial conditions on tourism experiences within the Great Area[J]. Environment management, 2001,26(1):73-87.

[4]王淑华,张春.国内旅游循环经济研究综述[J].江苏商论, 2012, (3):73-87.

[5]李庆雷,李秋艳,明庆忠.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1):36- 42.

[6]黄振达.关于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特区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2011(4):76-79.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文5

关键词: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浅析

中图分类号: 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数字城市,在数据执行标准上,缺乏统一指标体系,单纯考虑到本区域数据标准的统一性,没有考虑到对其他地区及国家、省市的相互关联,基础数据库与平台共享数据库的没有链接起来,难以适应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务的需要。今后,在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应用模式上,应该建立统一的空间与时间坐标体系框架,实现各部门共建共享,使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数据规范、服务规范、应用规范和运行维护规范。在这套支撑体系的基础上,各级地方部门再根据自己的地方需求,随时进行平台调整、数据更新。只有这样相对完善的系统体系,才可以提供更优质的信息服务。

“数字城市”,即数字化的城市,是“数字地球”在城市的运用和发展。我们通常说的“数字城市”,是以计算机科学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量的储存科学技术为根本,以宽带网络为桥梁,使用3S科学技术(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测、仿真-虚拟技术等对城市实施多种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有效的运用信息科学技术方法将城市的过往、目前状况及将来的所有内容,在网络上进行数字化虚拟实现。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性构成部分,为了推动地理信息的运用,胡总书记提出“推进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加快信息化测绘体系建设,提高测绘保障服务能力”,温总理也提出了“要加快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积极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平台,全面提高测绘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2006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启动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建设的试点工作,该项目现已完成并通过了验收。2010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颁布了《国家测绘局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数字城市建设的通知》,主要内容包括了2015年底前全面完成地级以上城市和具备条件的县级城市的“数字城市”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加快推动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平台的建设,是我国基础测绘“十二五”规划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1 数字城市的体系结构

1.1 数据获取与更新体系

包括城市上空、地表及地下等自然地理数据的自动获取系统,城市基础设施数据的实时获取、维护、更新体系,城市人文、经济、交通、资源、政论等社会信息数据的变更与监控系统等。

1.2 数据处理储存体系

包括高密度高精度高效率的海量数据储存设备、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实时地编辑、压缩、存贮、元数据处理技术、空间数据仓库等。

1.3 信息提取与分机体系

包括数据之间的资源共享、多元数据集成、数据信息智能分析、海量空间数据的智能提取与编辑等技术和设备。

1.4 网络体系

网络技术在数字城市技术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确保数字城市信息畅通和共享的必要条件。包括计算机网络、互联网、智能化网络、支持基于网络的分析式计算操作系统,基于对象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分布处理和互操作协议等。

1.5 应用体系

包括城市规划、地籍管理、城市防灾、城市交通、通信管理、能源管理、生态管理等。同时,还包括城市网络生活方式等。

1.6 管理体系

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小组、教育培训、安全管理、设备维护、标准与互操作规范、相关法律法规等。

2 数字城市构建的基本框架

2.1 通过推动信息化建设,使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与培养竞争机制达到有机的统一,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2.2 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体现管理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建设,促进基础信息资源有效共享。

2.4 建立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两个综合性应用体系,推动行业信息系统的建设。

2.5 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培养科技化专业人才,为构筑数字城市服务。

3 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与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根据《地理空间框架基本规定》( CH/T 90032009),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构成,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体系、目录与交换体系、公共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和组织运行体系。

图1表明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图2表明了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共享服务数据库的组成。

图1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图2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共享服务数据库

4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

地理信息公共平台软件体系是以共享服务数据库为基础,为政府部门、企业公司、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在线地理信息服务,形成唯一的、权威的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告平台,包括资源展示子系统、数据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和运维管理子系统等四个系统。依据每个子系统服务对象的不同,能够将其划分为两个部分,资源展示子系统面向外部用户,是外部用户了解平台数据资源的窗口,数据管理子系统、服务管理子系统及运维管理子系统面对内部用户,是平台维护单位的内部用户对数据进行编辑、维护和的核心。此外,依据平台部署网络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基础版、公众版和政务版。在城市管理、公众服务和政府决策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5 结束语

伴随着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的飞速进步,城市的区域正在不断的扩展,之前较为保守的城市管理办法已经不能满足于当下城市管理的需求。“数字中国”理念的发展,以“数字城市”为标志的城市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各个区域蓬勃兴起,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城市”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设施,而地理空间框架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性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信息化进步的基本推动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讨论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9(83):1720.

[2] 姚敏,赵燕霞.数字城市的基本问题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024.

[3] 姜爱林.数字城市:一种可供选择的城市信息化模式J.广东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1):13 16.

[4] 张宇,数字城管GIS平台的设计与开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8.

数字经济研究综述范文6

(金昌市社科联,甘肃 金昌 737100)

摘 要:变数易是现代易学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之一,目前已形成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系统文献资料。为便于查阅下载、传播交流、研究鉴评,本文从概述、论文、专著等方面综述了变数易的文献检索问题。

关键词 :变数法;变数易;甘肃王氏易学;金川易传

中图分类号:B22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266-04

收稿日期:2015-01-08

作者简介:王在华(1963-),男,甘肃榆中人,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荣誉会长,名誉院长,社科联副主席。研究方向:经济学、哲学、易学研究。

一、概念

变数易文献指变数易近20年研究过程中形成的论文、专著或内部交流资料,文献独特、系统、规范、完整,涵盖易学构建、易经释法新说、易经经文新说、易经易图新说、易经易数新说、易经筮法新说、易经管理新说等。

变数易指以变数论即“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为理论基础,全面模拟并量化分析了卦、爻的变化属性及变化趋势,提出了应对卦、爻变化的法则和谋略。变数易的核心是以“变数论”为理论基础进行了量化模拟装卦,形成了新的易数、易符、易图、易文,并完成了管理易学基本原理的构建。变数易初稿成于2004年12月,历时9年;最终定稿于2011年,又历时6年。其相关专著近13部。其代表作为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变数易》,该书为变数易的集大成之作,计65万字。1996年至2015年,甘肃学人王氏历经19年科学新说易经,演绎现代伏羲文化,首次提出“变数论”即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并对易经之数、符、图、表、文进行了新的通释演绎,完成了对该新说的普适性验证,形成了独具原创性的系统的易经新演成果,该项成果通过85篇现代易学研究论文全部刊发于国家学术刊物及学术数据检索系统,同时以13种不同版本在国内外传播交流,这表明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并作为现代易学研究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变数易即甘肃王氏易学已完成基本构建。

二、论文检索

(一)期刊论文

1.总论部分

(1)“变数易导论”,《中外企业家》,2011年12月。

(2)“变数易术语辑目”,《当代旅游》,2014年12月。

(3)“变数易文献检索”,《中外企业家》,2015年第3期。

2.易学构建新说部分

(1)“现代易学概论”,《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3.易经释法新说部分

(1)“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学理论》,2010年第6期。

(2)“变数论”,《当代旅游》,2011年12月。

4.易经经文新说部分

(1)“《易经》乾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7(2)期。

(2)“《易经》坤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8(1)期。

(3)“《易经》屯卦新释”,《工会博览》,2010年第6期。

(4)“《易经》蒙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8月。

(5)“《易经》需卦新释”,《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7期。

(6)“《易经》讼卦新释”,《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8期。

(7)“《易经》师卦新释”,《当代旅游》,2010年第7期。

(8)“《易经》比卦新释”,《当代旅游》,2010年第5期。

(9)“《易经》小蓄卦新释”,《黑龙江史志》,2009年第11期。

(10)“《易经》履卦新释”,《理论探讨》,2009年第6期。

(11)“《易经》泰卦新释”,《科学时代》,2010年第9期。

(12)“《易经》否卦新释”,《学理论》,2010年第8期。

(13)“《易经》同人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10(2)期。

(14)“《易经》大有卦新释”,《商业文化》,2010年第6期。

(15)“《易经》谦卦新释”,《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5卷。

(16)“《易经》豫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11(1)期。

(17)“《易经》随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1期。

(18)“《易经》蛊卦新释”,《科学时代》,2010年第7期。

(19)“《易经》临卦新释”,《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9期。

(20)“《易经》观卦新释”,《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1期。

(21)“《易经》噬嗑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11(2)期。

(22)“《易经》贲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12(1)期。

(23)“《易经》剥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12(2)期。

(24)“《易经》复卦新释”,《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5期。

(25)“《易经》无忘卦新释”,《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26)“《易经》大蓄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8月(旬刊)。

(27)“《易经》颐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2月(中旬刊)。

(28)“《易经》大过新释”,《商业文化》,2010年第5期。

(29)“《易经》坎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9(2)期。

(30)“《易经》离卦新释”,《当代旅游》,2010年第7期。

(31)“《易经》咸卦新释”,《南北桥》,2009年第10期。

(32)“《易经》恒卦新释”,《管理观察》,2009年9月中旬刊。

(33)“《易经》遁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第3期。

(34)“《易经》大壮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4月(旬刊)。

(35)“《易经》晋卦新释”,《管理学家》,2009年第10期。

(36)“《易经》明夷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5月(旬刊)。

(37)“《易经》家人卦新释”,《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8期。

(38)“《易经》睽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第11期。

(39)“《易经》蹇卦新释”,《科学时代》,2010年第8期。

(40)“《易经》解卦新释”,《商业文化》,2009年第10期。

(41)“《易经》损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6月(旬刊)。

(42)“《易经》益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第11月(旬刊).

(43)“《易经》夬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7月(旬刊)。

(44)“《易经》姤卦新释”,《时代经贸》,2012年2月。

(45)“《易经》萃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9月(旬刊)。

(46)“《易经》升卦新释”,《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2期。

(47)“《易经》困卦新释”,《当代旅游》,2009年第11期。

(48)“《易经》井卦新释”,《科学时代》,2009年第17期。

(49)“《易经》革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7月(旬刊)。

(50)“《易经》鼎卦新释”,《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第9期。

(51)“《易经》震卦新释”,《商业文化》,2010年第7期。

(52)“《易经》艮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10月。

(53)“《易经》渐卦新释”,《天水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9月第9期。

(54)“《易经》归妹卦新释”,《工会博览》,2010年第6期。

(55)“《易经》丰卦新释”,《商业文化》,2010年第8期。

(56)“《易经》旅卦新释”,《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3期(下)。

(57)“《易经》巽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9期(1)。

(58)“《易经》兑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8期(2)。

(59)“《易经》涣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9月(旬刊)。

(60)“《易经》节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10月(旬刊)。

(61)“《易经》中孚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7期。

(62)“《易经》小过卦新释”,《网络财富》,2010年第6期。

(63)“《易经》既济卦新释”,《时代经贸》,2011年10月。

(64)“《易经》未济卦新释”,《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4期。

5.易经易图新说部分

(1)“河图新说”,《网络财富》,2010年6月。

(2)“洛书新说”,《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3)“太极、两仪及四象图新说”,《网络财富》,2010年第4期。

(4)“八卦及六十四卦图新说”,《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

6.易经易数新说部分

(1)“易数新说”,《学理论》,2010年5月。

7.易经预测新说部分

(1)“现代易经预测原理”,《时代经贸》,2011年12月。

(2)“变数筮法原理”,《时代经贸》,2013年第5期。

(3)“变数经概论”,《当代旅游》,2014年12月。

8.易经管理新说部分

(1)“太极管理原理”,《管理学家》,2010年第3期。

(2)“阴阳管理原理”,《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4期。

(3)“五行管理原理”,《商业文化》,2010年第3期。

(4)“现代易经决策原理”,《时代经贸》,2011年12月(旬刊)。

(5)“管理易学概论”,《经济研究导刊》,2015年2月。

9.鉴评部分

(1)“一部对现代易学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书——评王在华的《易经新传》”,大易特刊《涪州点易》,世界文明出版社,2006年3月。

(2)“一部对现代易学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书——评王在华的《易经新传》”,《金昌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3)“微言大义 旧邦新命——评王在华的《易经新传》”,《祁连论丛》,2007年第1期。

(4)“易经变化奥义的系统破译及经文的现代阐释——评王在华的《易经新传》”,《伏羲文化研究》,2007年第2期。

(5)“易学名家.王在华”,世界易经学会 世界周易学会 涪陵易经学会网,2007年11月。

(6)“我与现代易学”,《金昌文史资料》(15),2010年12月。

(7)“王氏易学鉴评”,《黑龙江史志》,2010年第6期。

(二)会议论文

1.《现代易学概论》《现代易经预测原理》《现代易经决策原理》在2006年4月世界易经学会主办的“第二届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交流。

2.《现代易学概论》在2006年5月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的“2006年国际易学论坛大会”上发表交流。

3.《现代易学概论》在2006年5月安阳周易研究会主办的“第十七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交流。

4.《易经与现代决策之对接研究》《易经新释方法》在2007年7月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中国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主办的“敦煌佛教的世俗化——理论与实际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交流。

5.《易经变化奥义的系统破译:易经新释方法》在2007年8月“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上发表交流。

6.《易经的现代阐释》在2007年12月“甘肃省委党校29期学员论坛”上发表交流。

7.《<易经>蒙卦新释》《<易经>既济卦新释》在2009年10月“第二十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究会暨第三届传统文化促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上发表交流。

8.《<易经>鼎卦新释》《<易经>归妹卦新释》在2010年9月“第五届国际易学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交流。

9.《<易经>丰卦新释》《<易经>旅卦新释》在2010年10月“第二十一届周易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发表交流。

10.《变数易》《易经管理原理研究》在2014年5月在重庆乾元国学研究院、台湾正先书院主办的“首届渝台两地国学论坛”上发表交流,2014年5月。

(三)报刊论文

主要包括:

1.“《易经新传》在海内外出版发行”,金昌日报,2006年3月。

2.“《易经新传》受到专家学者推崇 王在华荣鹰‘现代易学特别贡献奖’”,金昌日报,2006年3月。

3.“一部对现代易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书——评王在华的《易经新传》”,金昌日报,2006年3月。

4.“一部对现代易学作出开创性贡献的书——评王在华的《易经新传》”,大易特刊《涪州点易》/《金昌发展研究》,2006年3月。

5.“桐华万里丹山路——王在华创新传统文化填补易学空白综述”,金昌日报,2007年10月。

6.“王在华和他的现代易学”,甘肃经济日报,2008年5月。

7.“耕炼学海 无悔人生——中国管理科学成就奖获得者王在华速写”,甘肃经济日报,2009年2月。

8.“王在华易经新说《变数易》出版发行”,金昌日报,2012年2月。

9.“王在华专著被收入甘肃学人文库”,金昌日报,2012年6月。

10.“王氏易学理论的形成及发展——王在华易经新说《变数易》解读”,2013年1月。

(四)其他论文

1.网络论文

(1)“序(《易经新传》)”在2006年2月世界周易网上发表。

(2)“《易经新传》成功出版”在2006年2月世界易经学会网上发表。

(3)“变数易导论”,国际易学联合会网,2013年5月。

(4)“河图新说”,国际易学联合会网,2013年5月。

(5)“易经新释方法研究”、“现代易学概论”、“易经与现代决策之对接研究”,世界易经学会网,2008年2月。

(6)“王在华在第二届易经与现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致辞”,世界易经学会网,2006年4月。

(7)“易经变化奥义的系统破译及经文的现代阐释——评王在华的《易经新传》”,敦煌研究院网,2007年3月。

2.期刊论文

(1)“《易经》萃卦新释”,《今日科苑》,2009年第10期。

(2)“《易经》睽卦新释”,《中国青年科技》,2009年第10期。

(3)“易经与现代决策之对接研究”,《伏羲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4)“现代易经预测原理”,《伏羲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5)“现代易经阐释原理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易经新释方法研究”,《伏羲文化研究》,2007年第3期。

(7)“现代易学概论”,《祁连论丛》,2006年第1期。

(8)“现代易经阐释原理研究”,《金昌发展研究》,2005年第6期。

3.文集资料

(1)“《易经》益卦新释”,《当代易学名家精品论文集》(国学文化培训管理中心编),2009年10月。

(2)“易经变化奥义的系统破译:易经新释方法”,《易经与和谐世界》(第十回世界易经大会论文集),2007年8月。

(3)“易经与现代决策之对接研究”,《敦煌佛教的世俗化——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会、中国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编),2007年7月。

(4)“现代易学概论”,《2006年国际易学论坛大会论文集》(国际易学联合会编),2006年5月。

(5)“现代易学概论”“现代易经预测原理”“现代易经决策原理”,《大易集成》,2006年3月。

三、专著检索

(一)公开出版版本

1.《易经新传》,世界文明出版社(香港),2006年3月。

2.《变数易》,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11年12月。

(二)内部准印版本

1.《现代易经》,甘出准016字总0176号(2005)035号。

2.《现代易学》,甘出准016字总0177号(2005)036号。

3.《金川易传》,甘出准016字总205号(2007)066号。

4.《易经成功顾问》,甘出准016字总0205号(2007)065号。

5.《王氏易学》,甘出准016字总0216号(2010)003号。

6.《王在华现代易学研究文集》,甘出准016字总0214号(2009)074号。

(三)其他版本

1.《甘肃王氏易学研究文稿复印资料全集》,王在华著,1996年——2012年。

2.《变数易——甘肃王氏易学研究文稿复印资料全集》,王在华著,甘肃伏羲文化研究会、涪陵易经学会、金昌市社科联编,1996年——2013年,2013年8月。

3.《变数易占法研修培训讲稿——易经量化模拟预测研究》(电子版),王在华著,2012年12月。

4.《变数易占签解大全》(电子版),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2011年12月。

5.周易预测新说《变数筮法》卷一:《变数筮法教程》(电子版),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2012年12月。

6.周易预测新说《变数筮法》卷二:《变数经》(电子版),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2012年12月。

7.周易预测新说《变数筮法》卷三:《变数签》(电子版),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2012年12月。

8.周易预测新说《变数筮法》卷四:《变数法则》(电子版),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2012年12月。

9.周易预测新说《变数筮法》卷五:《变数谋略》(电子版),世界易经学会、国际易学研究院、涪陵易经学会编,2012年12月。

四、检索方法

(一)期刊检索

变数易的全部论文均可通过以下国内外学术期刊数据检索系统查阅浏览并下载: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CEPS中文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BL)、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国知网、龙源国际期刊网等。

(二)图书检索

中国国家图书馆,甘肃、山东、陕西、山西、安徽、湖南、湖北、青海、新疆等近30个省级图书馆;广东、宁夏、内蒙古、河南、重庆、云南、广西、四川、浙江、江苏、福建等近20多个省社科院图书馆;清华、北大、北师大、深圳大学、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天津师大、山东大学、西北师大等近40所重点大学图书馆;港澳台有:香港中文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东南大学、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淡江大学等图书馆;国外有:美国耶鲁大学、夏威夷大学、康奈尔大学、缅因州大学、圣地亚哥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法国第七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园光大学、俄罗斯科学院等图书馆;国内外易学组织有国际易学联合会、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易学与科学委员会、香港世界周易学会、世界易经学会、安阳周易研究会、涪陵易经学会等易学研究团体编发的易学资料,另外还有部分博物馆、档案馆等可查阅变数易的相关图书资料。

(三)网络检索

部分论文也可通过百度文库、百度空间、论文中国、论文中心、清华学术网、职称网、中国发表资讯网、豆丁网、中国新书通报网、论文秘籍网、道客巴巴、吾喜杂志网、KNS数据平台、文发网、应届毕业生求职网、国学大讲堂、世纪图书馆、各类易学网等众多网媒浏览下载。

参考文献:

[1]王在华.变数论[J].当代旅游,2011(12).

[2]王在华.变数易导论[J].中外企业家,2011(12).

[3]王在华.王氏易学理论:易经新释方法[J].学理论,2010(6).

[4]王在华.变数易[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12.

[5]世界易经学会 国际易学研究院 涪陵易经学会 编,变数筮法(电子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