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划生育目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划生育目的范文1
目前,公认的生涯人物访谈的概念为:通过与一定数量的职场人士面谈而获取关于一个行业、职业和单位“内部”信息的一种职业探索活动。高中生进行生涯人物访谈时,不仅要获取职业信息,更要获取从事该职业需储备的专业知识和相关能力,以及生涯人物的求学道路。学生要了解被访者就读了哪所学校的哪个专业,他学习过的哪些知识、技能和现在的职业有密切的关联。
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教学在中学实施有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是可以弥补教学案例机械呆板的缺点。传统教学案例来源主要是大众传媒和一般出版物,或者是由教师自身亲历的真实事件而来,因此案例不是范围太窄、缺乏新颖,就是与中学生实际需求有较大差异。生涯人物访谈项目让学生参与到生涯人物案例的积累中来,能使遴选案例的范围更加广泛,帮助中学生扩大职业视野,获取与未来工作有关的具体信息,如:某职业的入职标准和对应的专业、工作一天的具体内容、工作者的内心感受、该项职业的薪酬等,这些信息千变万化,课堂上无法一一呈现。
二是可以弥补学生参与性不强的缺点。与课堂中的生涯规划教学相比,在生涯人物访谈项目中,学生既是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又是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实施者。项目教学方式增强了生涯规划课程的操作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三是可以促进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认知。中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专业十分重要,“站在岸上永远学不会游泳”,职业和专业体验是了解专业最有效的方式。与在校大学生聊院校、与职场人士聊工作能增进中学生对专业和高校的全面认知,并且有利于提高中学生专业选择的能力。
二、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1.进行自我探索,明确访谈人物。
“知己知彼,人职匹配”,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准则,它要求在生涯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自我探索,了解个体特征,另一方面要进行外部探索,了解职业环境。只有中学生对自我有了比较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才能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交流,收集自身所需要的专业信息和职业信息。
在进行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时,笔者把自我探索部分的三个模块共六个课时安排在课时计划的最前面,它们分别是职业兴趣探索、职业性格探索、职业价值探索。学生通过霍兰德兴趣岛测验、MBTI职业性格量表、价值分类卡等活动和游戏,系统地解决了“我是谁”这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人职匹配理论,定位目标职业和目标专业。学生在此基础上,再选择符合目标专业和职业的生涯人物。选择生涯访谈人物时应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访谈的对象既要有高校在校学生,也要有职场人士;既要有刚入职场的菜鸟,也要有具有若干工作年限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资深人士。为帮助学生明确访谈人物,收集必要的基础信息,笔者设计了生涯访谈人物资料卡。
资料卡的制作帮助学生整理了生涯人物的初步资料,其本身就是对生涯人物探索的一个环节,为后续进一步做好访谈项目提供了保障。
2.拟定访谈提纲,做好访谈准备。
学生对生涯人物访谈没有经验,许多学生没有正式接触过此类活动,所以笔者指导学生拟定访谈提纲,做好以下三步是保证访谈项目顺利实施的基础。
第一步,首先要求学生确定生涯人物访谈的方式和途径,可以是面谈,可以是电话访谈,或者是用网络媒体进行。按照学生的实际和访谈人物的具体情况,并根据约定的方式,笔者把访谈人物类似、访谈方式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
第二步,学生进行分组设计访谈提纲。指导学生在进行专业访谈时,围绕专业的特点、专业课和选修课的设置、进入相关大学的分数、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该专业攻读硕博的情况等信息拟定访谈提纲;在进行关于职业的访谈时,可以围绕职业岗位特质、工作性质、工作任务、工作流程、行业现状、进入该职业领域的相关资质、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薪酬福利、主观感受、对工作的满意度等信息进行访谈准备。
第三步,学生进行模拟访谈。课堂上,学生用设计好的访谈提纲进行模拟访谈,访谈后让参加表演的学生谈感想,让观摩的学生提出改进的建议。教师主要对访谈问题的设计进行指导,一方面,要根据对问题的关心程度进行排序,有重点地推进访谈;另一方面,要注重问题的精练,一般控制在10个以内,不宜过多,最好是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争取用最短的时间获取最大的信息量。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继续修改提纲。
学生经过再次讨论修改,完善访谈提纲后,笔者提示学生:访谈实施前要和被访者确认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被访者,同时要保护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
3.掌握谈话技巧,实施访谈过程。
在生涯人物访谈中作为采访者,
要具有掌控访谈的能力。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可能会遇到十分健谈的访谈对象,加上他们丰富的个人阅历,往往会成为访谈过程的主导者。所以学生要么是听得忘了自己的目的,要么是根本找不到转入正题的时机,结果费了半天工夫,只是听了一场与主题无关的演讲。
笔者通过情境模拟、案例分析等活动形式和学生共同体验谈话技巧,保证访谈过程顺利开展。训练学生掌握开放式提问和封闭式提问技巧时,安排两个模拟小组,访谈关于中学生大学专业选报的情况。
A组提问:请你谈谈你在选专业方面的想法。
回答:我觉得很难选择。
提问:为什么难以选择呢?
回答:因为……
A组很顺利地把话题打开。
B组提问:你有没有考虑过选专业的问题呢?
回答:没有。
B组无法再进行对话。
笔者提示学生,遇到健谈的被访者,可以多用封闭式问题,对于不善言谈的被访者要多用开放式提问。如果访谈内容偏离了主题,可以使用封闭式提问将访谈“调回”原来的频道。在访谈中有大量的信息产出,因此学生要一边听,一边记录,以便过后整理。如果两人一组进行访谈,两名学生都应当做相应的记录,因为每个人的兴趣点各不相同,即使记录一样的内容也会有疏漏,在征得被访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录音和摄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访谈技巧后,就可以实施生涯人物访谈了。
4.总结访谈材料,进行信息整理。
在生涯人物访谈过程中,即使学生提前精心设计访谈提纲,并保证访谈过程围绕主题进行,由于生涯人物与访谈者本身具有陌生感和距离感,或者访谈者因本身能力的差异和局限,访谈者对访谈过程中相关问题的控制程度也不同,因此所收集到的信息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工,才能获得有用信息。
笔者建议学生在同一领域访谈两个以上的生涯人物,通过信息分析和对比,找出该专业或行业的本质特征,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行业的职业和工作环境,将来是否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在对访谈材料的信息整理后,对自我的认知、对职业的了解、在访谈中遇到的问题及取得的收获,形成访谈报告文字材料,制作PPT在班级进行汇报演讲。生涯人物访谈后,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汇报演讲、座谈、情境再现等呈现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再一次梳理在生涯人物访谈中获得的信息,而且使获取的信息得到了交换,提高了访谈的效率。
三、中学生实施生涯人物访谈项目的成效
1.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能力。
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教学的过程, 实际上是学生在真正的社交活动中,学习和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好充分准备,积极主动实践。由于访谈项目通常是以小组的形式组织的,这个过程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生涯人物访谈项目注重的是完成访谈的整个过程, 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只要求学生在访谈过程中, 理解和把握生涯人物访谈的要求和技能, 获取生涯人物传递的专业和职业信息,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从项目教学本身来看,它超越了单纯的专业知识教学, 侧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深入了解专业和职业,有利于确定奋斗目标。
中学生通过与生涯人物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从在校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的现身说法和切身经验中获得大量的宝贵信息,这些信息具体、真实,能够帮助学生丰富对目标专业和职业的了解,帮助他们获取最新的职业信息。访谈,可以使学生重新了解自己,促使他们对照职场要求,有针对性地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生活和实践,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生涯人物访谈结束后,不少学生将访谈人物树立为榜样。这样一来,学生确定了奋斗的目标,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
3.学会进行人际沟通,有利于拓宽获取信息渠道。
进行访谈的过程,是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学生身处象牙塔,很少和真实的社会进行对话和沟通,学生在进行访谈前,要联系被访谈人,要商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要按照被访者的要求和安排调整已经商定的时间和地点。一位学生反馈说:“要进××公司找个人真不容易,门口的警卫怎么都不让我进去。最后,打了被访者的电话,等了半个多小时才把我领进去。现在,我才发现要在社会上办事还真不容易。”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能够锻炼和提高中学生的社交及应变能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进行生涯人物访谈之前,学生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者从网上获得有关于专业和职业的信息,他们获得的信息大多支离破碎,真实性和针对性较差;通过访谈,学生获得了最想了解的信息,也拓宽了信息获取的渠道。
4.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调动学习主动性。
中学生的心理和认知都不够成熟,其由于固有的心理特点,具有相对较高的自我预期,对于大学和职场的想象理想化。通过访谈,学生想要获得的信息得到澄清,被访人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和职场经历,并对自我职业生涯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现身说法”,分享自己曾经的失败经验,有助于中学生对未来理想职业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能帮助中学生认清成长道路上的曲折,加强了中学生抵抗挫折的信心,可以减轻他们在高考和未来求职过程中的异常心理。在访谈的人物中,有的是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内相对而言的成功者、佼佼者,他们有助于为学生输入更多的正能量。通过访谈,中学生可以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面对学习的压力,厘清对高校和职场的正确认知,调动学习主动性,破除考上大学就是解脱的错误思想。
计划生育目的范文2
通过对一系列电视故事化栏目进行观察、梳理与分析,笔者找出了两个能够代表某种趋势的关键词:回归与升级。
回归:远“电视”近故事――电视故事化栏目的形态之变
浏览一下十几年来电视节目的发展轨迹就会发现故事化栏目其实从未断线,只不过在各个阶段呈现的规模与特点不同而已。在此,笔者以1993年开播的《生活空间》、2001年开播的《讲述》、2005年开播的《传奇故事》为例做一简要阐释。
1993年11月18日,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 生活空间》栏目播出《牡丹江畔的老人》,在节目的最后打出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标版,诞生了一个贴近观众,走进百姓的短纪录片。它用最朴实的镜头语言,最忠实地记录了最平民化的生活状态,再也不像以前的电视那样高高在上、冷冷冰冰。纯粹纪实性的叙事风格一开始便获得了好评,成为许多电视节目竞相效仿的榜样。但久而久之,这种过于自然主义的做法先是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诟病,被戏称为“跟腚派”,之后习以为常的观众也开始产生了审美疲劳,《生活空间》生命力逐渐萎缩。
2001年7月9日央视十套《讲述》栏目开播,该栏目把能够展示人内心情感和特殊经历的口述作为自己的主要定位。而实践证明,这种大胆的尝试是成功的,《讲述》栏目历经六年至今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收视率。
如果说《生活空间》与《讲述》是“有备而来”的话,2005年江西电视台《传奇故事》的出现就很有点“歪打正着”的味道。这个栏目源自一次失败的采访:一位身高一米五的妻子实施家庭暴力,把自己一米九的丈夫打死了。这位妻子在外很能干,在家很强悍,丈夫长期生活在她的专制下不堪重负,这次死亡事件不过是一次总爆发。可以想象这一选题在采访过程中所受到的阻力,其结果是记者所编辑的内容远远达不到播出栏目的时长要求,要被“毙掉”,而主持人金飞却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对这个选题进行了“抢救”――用大段大段的主持人讲述和点评,辅之以关键画面和关键采访,整合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太过于简单的节目形态一经亮相就饱受非议,被认为是背离了电视作为“声画艺术”的本质。事实上,从表面看来,这种背离较之于《讲述》栏目的口述体更甚,因为被采访对象的口述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而用主持人大段的讲述与点评似乎连客观性都丧失了。这一次,业界的评判与观众的取向又是大相径庭,《传奇故事》缔造了收视传奇。
笔者试图从“与纪实画面紧密程度”的角度入手得出以下结论:《生活空间》对画面的纪实性属“重度依赖”,《讲述》属“中度依赖”,《传奇故事》属“轻度依赖”。可以看出,似乎有一种“离心力”使故事化栏目越来越偏离电视的“既定轨道”而向一个新的目标集结,这个新的目标就是“故事”,笔者将这种趋势称之为电视故事化栏目的“去电视化”抑或是“回归”,那么,应该如何看待电视故事化栏目的这种形态之变呢?
首先,它迎合了观众对电视故事大信息量的需求。而通过主持人或被采访者的语言却可以承载“三十年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超大容量。
其次,它反映了媒体对电视故事类栏目风格化的追求。众所周知,“风格”是增强识别的有效手段,而个性突出,特色鲜明,并被观众广泛认同的主持人是最能彰显栏目风格的,所以许多电视故事类栏目都不约而同地在这方面大做文章。
升级:从线性到非线性――电视故事化栏目的结构之变
我们发现,在早期的故事化栏目《生活空间》中,以时间为序来解构故事的方式非常普遍,类似“某某的一天”的节目较多。这种线性叙事的优点是脉络清晰,采编时操作性强,缺点是信息量小,像记流水账。尽管该栏目在展现故事当中也“埋伏笔”、“留悬念”,但这些手法的运用一般还停留在浅表层面,比如,在记录了一个人求职的曲折经历后,解说词会用一个设问句:明天他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吗?线性结构深层动因是“传者中心”,这反映了电视节目在“作品”时代的主要特征。而当电视进入“产品”时代,收视率成为“硬通货”之后,满足受众的心理诉求就成为节目生产的第一要务,此时,故事化栏目再采用简单的线性结构已无法让受众产生收视期待,非线性结构的叙事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这种叙事结构的基本范式是:打破平衡――重找平衡,不再单纯的以时间,而是依托受众心理的变化,以层出不穷的矛盾为主线来解构故事。主要的叙事方法有:悬念式开头、平行式剪辑、期待式编排、冲突式情节、沟通式采访等。透过“平衡――不平衡”的循环往复,观众获得一种坐“过山车”式的体验,从而产生持续的收视兴趣。
“平衡――不平衡”的叙事结构有的是故事本身所固有的,编导所要做的就是将之“提纯”、“强化”,但在目前电视高度竞争、独家优质的故事资源日渐稀缺的情况下,这样的“现成饭”越来越难吃到,更多的时候要靠编导对节目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深度开掘才能完成。“二次”创作能力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故事类栏目竞争力的强弱。
目前,电视故事化栏目花样繁多,大胆尝试之余也会产生许多困惑。真理往往是简单的,回过头来重温那些有着极强生命力的“老故事”,体会一下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可能对于节目制作大有裨益。
计划生育目的范文3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的过程是语言技能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互动的过程,文化认同碰撞与建构的过程。语言与身份认同,尤其是文化认同息息相关,语言学习会改变学习者的文化认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探究云南省昆明市三所高校泰语专业大二和大四学生的目标语文化认同的相似和差异。通过研究,文章发现年级是影响文化认同的因素之一,认同度随着年级的上升而加强。
关键词:年级;文化认同;泰语专业学生
1.引言
语言是一个人,亦或是一个地方的明信片,透过语言可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读懂其隐藏在行为背后的奥秘。语言的传递即是文化的传递,语言的冲突和改变即是文化的摩擦和融合。后建构主义认为,文化认同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灵活的,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不断的重新建构,遵循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2.理论背景
随着对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研究者开始由认知语言学向社会语言学转变,他们从社会文化视角探究二语习得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现象。近二十年来“身份问题成了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热点”[1]。Guerrina认为身份认同主要包括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2]。文章认为文化认同是指个体或某一群体对自己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归属感以及态度和看法。在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探索。高一虹以中国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深入调查了英语学习者自我认同变化特征[3],提出并验证了生产性双语模式的存在。薛芬和韩百敬对英语学习者的双语文化特点以及认同发展的轨迹进行了探究[4]。任小华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分析英语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认同情况。但前人的研究对象多集中于英语学习者,少数民族或者移民,对身处中国外语语境中并有机会接触目标语境的泰语专业学生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云南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东南亚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近几年,云南省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小语种,但是对小语种教学所产生的非语言结果的研究很少。因此文章立足于东南亚语中的泰语,探究年级差异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3.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云南省昆明市三所高校203名泰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大二学生共106名,大四学生共97名。其中所有大四学生都有在泰国学习一年的经历。此外,文章在做问卷调查的学生中随机挑选12名同学进行访谈,每所学校选择4名同学,一个年级2名,分别是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
3.2 研究工具。为了避免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不足,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定量分析,采用访谈进行定性分析。问卷是在陈新仁对文化认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修改而成,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包括学校、性别、生源地、选择泰语的理由等。第二部分是文化认同的题目,包含五个维度共21个问题。所有题为选择题,测试对象可从强烈反对到非常赞同五个选项中选择一个。在其老师的监督之下,调查对象用6至15分钟完成问卷。问卷填写之后,随机挑选学生在空教室里进行一对一的访谈。在征得受访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所有访谈内容通过两只录音笔记录下来并进行转写。
3.3 前测。为确保调查数据可信、有价值,在问卷大规模的发放之前,本研究对59名泰语专业大二学生进行了前侧。综合学生和泰语教师的反馈信息,文章对问卷进行了修改,提高了问卷的可信度。
4.年级差异与目标语文化认同的关系
为更好的解析数据,文章运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来探究年级与文化认同的关系。
由表1可知年级对泰语、泰国宗教和泰国文化行为的认同影响较小,而对价值和政治的认同受年级影响比较大。由表2可知总体来说,大四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认同度高于大二学生,其中大四学生对政治和价值的认同高于大二学生。这是因为大四对泰国文化的了解相对深入,且一年的留学经历让他们更真切的了解泰国。被采访者认为留学经历对他们的影响非常大,出国前只是想象,学习泰语越久他们越喜欢泰语。表2中大四学生对语言的认同低于大二学生。这是因为随着语言学习的深入,难度不断增加。此外,大四学生在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自己语言能力的不足。
表1年级与文化认同单因素方法分析数据
5.结语
本研究通过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对年级和在昆高校泰语专业学生目标语文化认同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年级差异对泰语专业学生的目标语文化认同总体产生积极的影响,成正相关;年级与语言认同成负相关。因此随着年级的增加,教师可适当增加对中国文化的引入。(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度云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云南省在昆高校泰语专业学生对目标语文化的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曹燕萍.身份、语言与学习[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曹梅.新疆少数民族英语专业学生文化身份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
[3]高一虹,程英,赵媛,周燕. 英语学习与自我认同变化――对大学本科生的定量考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5(2),132-139.
计划生育目的范文4
关键词:藤本类树木;园林绿化;选择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S7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169-1
1 藤本类树木的种类
藤本类树木是指主茎不能直立,需攀附于它物才能向上生长的木本植物。根据攀援方式的不同,可将藤本类树木分为四种类型。
1.1 缠绕类 指依靠自己的主茎或叶轴缠绕它物向上生长的一类藤本。如葛藤、紫藤、南蛇藤、金银花等。
1.2 卷须类 依靠由不同器官特化而成的卷须将自身固定在支持物上生长。攀援能力较强,如五叶地锦、葡萄。
1.3 吸附类 指依靠茎上的不定根或吸盘吸附它物攀援生长的一类藤本,如爬山虎、常春藤、扶芳藤、凌霄。
1.4 钩刺类 凭借茎或叶上的刺状物,攀附他物生长,如藤本月季、木香等。
2 藤本类树木的应用形式
2.1 棚架绿化 棚架绿化是应用较早也是目前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垂直绿化形式。在花架、花廊、亭架、墙架、门廊、廊架组合体边种植藤本类树木,形成绿色的廊架,既为人们提供遮阳纳凉的场所,也可为城市园林增加景点。根据实际的空间环境,以及廊架的体量、造型,选择适宜的藤本类树木配置,注意它们之间在体量、质地和色彩上取得对比和谐的景观。常见的棚架绿化的卷须类和缠绕类的树木有如葡萄、金银花、紫藤等,此外,一些吸附类或钩刺类也可选用,如地锦、五叶地锦、凌霄、多花蔷薇、木香等。
2.2 墙面绿化 墙面绿化主要是利用吸附类的藤本类树木,在各类墙体包括建筑物墙面以及各种实体围墙表面的绿化。用藤本类树木遮覆墙面,丰富了墙面景观,增加了墙面的自然气氛,对建筑外表具有良好的装饰作用。绿化时要根据墙面的质地和树木的吸附能力选择适宜的树种,粗糙的墙面可用吸附类的藤本树木如爬山虎、五叶地锦等进行绿化。而光滑的墙面,可安装支架,选择缠绕类、卷须类、钩刺类的树种绿化墙面,如忍冬、葡萄、多花蔷薇等。
2.3 篱垣绿化 利用藤本类树木在栅栏、铁丝网、花格围墙上缠绕攀附,使篱垣由于树木的覆盖而显得亲切、和谐,还可在栅栏、花格围墙上应用带刺的藤本攀附其上,既美化了环境,又具有很好的防护功能。常用的有藤本月季、金银花、凌霄等。
2.4 柱干绿化 常见的柱干有树干、电线杆、灯杆等,可应用具有吸附根、吸盘或缠绕类的藤本类数码攀援其上,形成绿柱、花柱及枯树开花的观赏效果。常用的有金银花、爬山虎、五叶地锦、凌霄、紫藤、扶芳藤等。
2.5 拱门及造型物绿化 应用藤本类树木绿化拱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攀缘植物,如地锦、五叶地锦等,直接攀附于门上而形成的花门,覆盖较快;二是将藤本类树木通过编扎而形成的花门,形成时间较长,局部地区有少量的应用。
藤本类树木也常用于覆盖一些用支架建成的造型物,如大象、长颈鹿、孔雀等动物造型,亭、伞等园景造型物,在园林中起点缀作用。
2.6 覆盖山石 在假山置石覆盖藤本类树木则使山石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协调过渡,但在种植时要注意避免山石的过分暴露而显得生硬,同时又不能覆盖过多,以若隐若现为佳。常用覆盖山石的藤本有爬山虎、五叶地锦、忍冬、常春藤等。
2.7 作地被材料 一些生长迅速、繁殖容易的藤本类树木,常被用来绿化公路的护坡,可以有效地防止坡土侵蚀,有较好的保持水土作用;或用来覆盖的空地,形成绿色或开花图案。藤本类树木一般都可作地被材料。
3 适于吉林省地区园林绿化中选用的藤本类树木
吉林省园林树木种类相对贫乏,而适用于园林绿化、观赏性状及生态效果好的藤本类树木就更为稀少,全省地区可以应用于园林绿化的藤本类树木见表。
由表1 可以看出,吉林省可用于园林绿化的藤本类树木有6种,隶属于4科、5属。
计划生育目的范文5
关键词: 高校教育 大学生创新创业 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集创造性、创新性于一体的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经济与互联网经济在市场中占据主体地位。在给全球创业周中国站组委会的贺信中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①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总理首次在公开场合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②
由上可知,我国已从战略性、长远性和发展性详细阐述了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并对此进行长远规划。而作为青年成长的平台――高校,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完成。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简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由教育主管部门面向大学生设立的一个重要立项项目,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理念,通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以此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增强和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新型人才。
几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该项目的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展,如扩充了项目内容,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创新训练、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三个项目。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已成为主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正如未来学家约翰・奈斯彼特所说:创业是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基础③。而对于仍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提升国家创新创业能力则显得更为重要。
(二)促进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当今的高校教育已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教师教、学生的学的老套培养模式,这种的培养模式下所培育的人才已不能满足当今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
而创新创业教育更大程度上是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大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并主动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所代表的新一套培养模式才是当今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所以,高校应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与实践中,以提升当今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
(三)帮助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在我国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一直秉承这一原则,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然,人的全面素质中包含很多,如思想品德素质、基础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创业素质,等等,而在众多基本素质中,创业素质是核心内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创新创业素质具有较强的指引性和强大的驱动力。它可以更好地支撑并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训练的大学生,可以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潜能并提高和释放其发散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和竞争的需要,完成社会所赋予的责任,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改善社会环境和提高文化氛围的需要
在文章开头提到了总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下,“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创新类竞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全社会都充满创业创新气息,这就更加需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与推广。
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1.营造大学生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可以分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其中研究生教育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主要还停留在大学生的本科教育阶段,初等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训练仍存在很大空白,这样就使创新创业教育缺乏连贯性和终身性。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创业教育有助于一个民族的前行和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创新创业意识的连续性培养,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形成大学生的终身创新创业教育体制。
2.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除了学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教师的传授之外,最重要的还是应通过一定的实践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学校应在现有课程上多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更真实地体会到实践的重要性;此外,应多组织开展各类创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积累更多创新创业的实战经历。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对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极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在饱含创业创新精神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互联网+”的文化氛围下,高校将继续推动高等教育综合体制改革,培养造就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形成,助推产业转型发展,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大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创业就业,使得高校能更主动地为国家的长足发展服务。
注释:
①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2.
②2014・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嘉宾发言摘要[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5.2.
计划生育目的范文6
关键词:华木莲;园林绿化;成活率;苗木生长;光照强度;生境选择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3-01-18
修回日期:2013-04-07
华木莲Sinomanglietia glauca Z. X. Yu et Q. Y. Zheng(异名:落叶木莲Manglietia decidua Q. Y. Zheng)是1994年发表的木兰科新物种[1],为中国古特有植物,它对于研究木兰科分类系统及演化具有重要价值[2],在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被列为国家I级保护植物。目前,华木莲的野生种群仅孤岛状分布于江西宜春市和湘西武陵山地永顺县[3-5]。华木莲除了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外,其树形端庄、枝叶扶疏、花朵美丽芳香(图1、图2),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3-6]。
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生境条件要求严格是濒危植物的共同特性[8, 9]。研究发现华木莲对光照的要求较严格,华木莲光饱和点低,过高或过低的光照强度会影响其生长和林分更新[4, 7]。鉴于对光照是华木莲生长的重要限制因子,故在将华木莲用作园林绿化树种时,首先需要确定其适宜的栽植生境。然而,目前尚无相关的系统研究和报道。为此,本文基于光照强度来研究华木莲在不同生境的适应性,筛选其绿化适宜生境,以期为园林绿化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本试验以华木莲6年生大苗和2年生小苗为研究对象,考察两种规格华木莲在四类不同光照强度绿化生境(公园、小区、街道和广场)的适应性。本文选择南昌市作为试验地,南昌地处江西省中部偏北,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5℃,全年平均降水量1754.9mm,平均无霜期294d,日照率43%。试验设计按照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进行布置,两种规格的华木莲株高、胸径基本一致(表1)。栽植穴规格为:小苗50cm×50cm×40cm,大苗80cm×80cm×60cm,栽植地土壤为红壤,绿化苗栽植后按同等管护水平管理。
栽植一年后,统计苗木成活率,测量存活苗木的地径和树高;通过一年前后两次测量的地径和树高计算地径年生长量和树高年生长量。生境的光照强度测定为:在苗木移栽后的每月选典型天气用TES―1332A数字照度计进行多点全天测量绿化生境的光照和全光照,以全年的生境光照与全光照比值来表征各生境的光照状况。本文使用Excel 2003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和作图,采用SPSS 15.0 进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公园、小区、街道和广场四种生境的光照与全光照的比值依次升高,分别为0.37、0.71、0.89和0.99。四种生境中,广场的光照强度接近于全光照,而公园的光照强度仅为全光照的37%。光照强度的差异直接影响不同生境华木莲绿化苗的成活和生长。
2.1 不同生境华木莲的成活率
不同生境华木莲的成活率具有很大差异(表2),在街道和广场两种生境中,不论是2年生小苗还是6年生大苗均没有成活的植株;栽植于公园和小区生境的苗木成活率不同规格间有差异,6年生大苗成活率高于2年生小苗;公园的苗木平均成活率为76%,高于小区(66%)。通过对华木莲成活率进行两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3):规格间差异不显著(P=0.182),而不同生境间差异显著(P=0.036)。不同生境间成活率SSR多重比较结果为:公园与街道、广场的差异显著(P值均为0.021),小区与街道、广场的差异也显著(P值均为0.030);而公园与小区,街道与广场之间无显著差异。
通过分析华木莲不同栽植生境的光照状况与成活率的相关关系可看出,2年生小苗和6年生大苗的成活率都随着光照强度增加而降低,相关系数分别为r=-0.929,P=0.071和r=-0.902,P=0.098;当生境光照超过全光照80%,苗木基本不能成活(图3)。
从不同生境华木莲苗木成活率来看,其结果与之前的华木莲群落学和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结果一致[4, 7],华木莲适宜生长在较蔽荫的场所,公园和小区的生境较为适合。
2.2 不同生境华木莲的生长表现
经观察,植于广场和街道的华木莲绿化苗,无论大苗还是小苗,植株在高温干旱的夏秋两季均出现萎蔫,枯叶、枯梢,甚至大苗有干皮开裂现象,最终先后枯死;而植于小区和公园的华木莲除少数植株因小生境的光照过强等原因而枯死或长势较弱外,大部分植株的生长较为健壮。
通过分析华木莲绿化苗的地径年生长量和树高年生长量(图4、图5)可知:大苗和小苗在公园和小区的生长趋势相同,都是在公园的长势要好于小区;大苗的地径年生长量在公园和小区差别显著(P=0.005),但大苗的树高年生长量在两种生境的差别未达显著水平(P=0.077);小苗的地径年生长量和树高年生长量在两种生境的差别均达显著水平,P值分别为0.020和0.034。另外,从地径和树高的生长量来看,公园和小区的大苗均要高于小苗。
因此,从华木莲在不同生境的生长表现来看,公园和小区是其适宜绿化栽植的生境,尤以公园为佳。这与华木莲苗在不同生境成活率的分析结果一致,也符合之前华木莲生态习性研究的结论[4, 7]。
3 结论与讨论
在不同光照强度的绿化生境中,华木莲绿化苗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光照强度较弱的公园、小区成活率较高、生长较好,而在光照强度高的广场、街道均未能成活。从华木莲绿化大苗和小苗在公园和小区的生长表现来看,大苗要稍好于小苗。因此,华木莲可作为园林绿化树种应用,但其适合栽植于公园和小区等半荫生境,在苗木的规格上宜用大苗。
然而,影响华木莲生长不仅光照一个因子,而且栽植生境的环境资源是存在异质性的,这点可从华木莲在公园和小区的地径和树高生长不均一性(图4和图5数据的标准差)得到验证。因此,今后的研究需深入关注适宜生境的光照、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养分等重要生态因子在小尺度上对华木莲生长的综合影响,以便在绿化管护上给予具体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俞志雄.华木莲属――木兰科一新属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4,16(2): 202-204.
[2] 吴征镒,孙航,周浙昆,等.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性及其起源和分化[J]. 云南植物研究,2005,27(6): 577-601.
[3] 侯伯鑫,易宏,林峰,等.湖南永顺县落叶木莲资源考察初报 [J].湖南林业科技,2006, 33(1): 7-10.
[4] 俞志雄,廖军,林新春,等.华木莲植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9, 21(2): 73-77.
[5] 龚德海,陈英,夏敏娟,等.华木莲在赣北的适应性初报 [J].江西林业科技,2011(6): 24-25.
[6] 林新春,俞志雄.江西木兰科野生植物资源评价及利用 [J].江西林业科技,2004(1): 17-18.
[7] 郭起荣,俞志雄,施建敏. 华木莲与木莲属两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研究 [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 25(5): 64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