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1
[关键词]网络生活方式;休闲生活方式;多元化
一、引言
互联网使用的多样性与传播的碎片化特征,已大幅度地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青少年作为“数字原住民”,他们使用网络更加深入、接触内容更加丰富、使用过程更加自主,在他们的休闲方式、娱乐方式与交际方式等发生明显变化的同时,网络的普及也给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家校沟通方面等带来影响。
近年来,我们意识到,仅仅关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还远远不够,应该及时、准确、全面地了解北京学生的网络生活方式,并在对其现状进行定向追踪调查的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地揭示北京市青少年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的总体状况,掌握其内在规律,帮助教师、家长、学校和社会全面了解学生,进而进行有针对性及有效的引导。这项研究不仅对于促进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对北京市乃至全国出台相关教育政策、带动全国信息化和推动整体教育变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基本框架
本研究将网络生活方式定义为网民在使用多种多样的网络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其物质和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方式。[1]网络生活方式包括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技能、学生使用网络的频度以及学生在校内和校外两种不同的场合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三个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可以看出,网络生方式的组成要素包括网络素养、学习方式的养成和转变、网络闲暇、用网状态和家校联系等四个方面。[2]
网络素养主要指中小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认知能力、解读能力、获取能力、使用能力与思辨能力,即在当今时代中小学生不仅要有获取、使用与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有批判辩证及建设性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网络素养的内涵包括对网络使用行为与方式上、对网络信息价值与意义的思辨能力、正确传播与制作网络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能力四个维度。
学习方式即学习风格,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的或偏爱的方式,是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养成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对数字化学习的理解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个层面。
网络闲暇可以从时间属性、活动属性、自有属性定义,调查内容包括:第一,学生网络闲暇生活的社会性、计划性;第二,闲暇生活的内容品质、内容分布;第三,学生的网络交易生活、网络游戏生活和网络社区生活等。
中小学生用网状态包括正常用网、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三个层面。“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的时间过长,同时出现严重的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问题,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受到明显的影响。“趋于过度用网”是指平均每日用网时间过长,在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方面开始出现问题,但还没有严重地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状况。“正常用网”则是指对中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而言,网络的使用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家校联系部分指在网络环境下,中小学生自我感觉到的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联系情况,以及它能否促进中小学生个人的发展等。具体问题包括家校联系的方式、内容、效果;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以家庭作业为例);由家庭资助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三个层面。
三、调查工具和过程
2012年调查从2011年1月开始,2012年9月结束,历时近两年。调查的抽样对象为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调查共发放问卷29115份,回收有效问卷28610份,回收率为98.3%。抽样范围为北京市8个区县的118所中小学。问卷全部上机汇总和统计,数据分析工具是SPSS18.0。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组成,共包含92道题目。
2013年调查工作从2013年1月开始,至2013年12月结束。调查对象来自北京市80多所中小学校,年级包括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和高中二年级,范围包含朝阳区、大兴区、房山区、丰台区、顺义区、西城区和延庆区等7个区县。调查内容共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家校联系(含课外补习情况)和休闲生活等5个部分。本次调查在考察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CLoS2012调查问卷进行修订,形成《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涵盖学习方式、网络素养、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和家校联系四部分)和《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主要是休闲生活部分)两个调查问卷。
《北京市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在6个区县(以上除西城区外)的4个年级发放,共发放问卷1.7万份,回收有效问卷13311份,有效回收率78.3%。《北京市学生休闲生活调查问卷》在西城区、丰台区和顺义区3个区县未接受前项调查的学生中进行抽样发放,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问卷2684份,从中抽取1231份进行分析。问卷全部上机汇总,数据分析工具是PASW(即SPSS20.0)。
四、主要调查结论
1.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与养成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对使用技术促进学习的认识,以及学生的作业和预习情况等方面来调查学生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通过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但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差异较大;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在使用互联网方面仍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
第一,CLoS2012与CLoS2013都显示,随着年级升高,学生喜欢的课堂学习方式有较大差异。小学低段学生更喜欢听讲;小学高段和初中学生更偏好小组讨论;高中生喜欢教室听讲和小组讨论的比例相当,表现出多元化特征。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年龄的关系,会选择课堂听讲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初中阶段由于知识储备和学生年龄的增加,此时比较适合开展合作讨论型学习活动;按道理高中阶段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更应该是合作讨论式,然而喜欢合作讨论的比例有所下降,反而喜欢课堂听讲的比例有所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学生面临高考压力而做出的选择。
第二,目前多数课堂仍以讲授型为主,学生课堂自学和参与讨论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CLoS 2013中,56.4%的学生表示在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少于1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47.2%),而有12.3%的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的时间超过20分钟(CLoS2012年的数据是11.6%);从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表示课堂上自学和讨论时间超过20分钟的比例逐渐下降。这表明虽然课堂教学的形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变化,但讲授型仍占主导地位,但不同区域之间的课堂学习方式的差异并不明显。
第三,随着年级升高,互联网正逐渐成为学生课外知识的主要来源,但仍需加强对学生使用互联网的引导和帮助,CLoS2013的结果表明,网络对学生学习产生两大不利影响――“视力下降”和“注意力分散”。CLoS2012调查网络对于学生学习的不利影响主要集中在“分散学习注意力”和“减少睡眠”两方面。网络对学生的学习主要提供了两方面的帮助,其一是获取学习资源,其二是扩大知识面,与2012年结果相同。学生运用网络学习遇到的学习困难主要是相关学习资源呆板无趣和自我约束力不强,而且伴随年级升高自身约束力不强带来的影响逐渐增强。
第四,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不够理想,应引起关注。CLoS 2013中,“总是预习”新课的学生比例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小学三年级最高,也仅有21.6%的学生总是预习,而高中二年级总是预习的学生仅占1.7%,这一结果比CLoS2012的调查结果(小学二年级46.8%,高中二年级9%)更严重。预习和作业是学生自我监控的重要表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大部分学生都有课前预习的习惯,但不同年级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预习习惯。随着年级的增长经常预习的学生比例逐渐降低,从不预习的学生比例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直线上升。[3]
2.学生网络素养的现状
本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学生的网络接触与使用行为,这是学生网络素养的基础,是其网络素养形成的前提。CLoS2012调查主要从学生的网络接触行为与方式(包括是否接触、接触时间、接触地点、接触方式4个维度)、网络接触心理与偏好(包括网络接触动机、网络接触偏好2个维度)、网络使用水平的自我评价等三大维度,共计7个小维度展开调查。CLoS2013主要从网络接触与使用能力、思辨性理解能力、网络内容的创造与传播能力,以及利用网络提升自我的能力等四大方面展开调查。
网络化生活已经成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主要生活方式,中小学生普遍拥有较长的网络接触时间、较频繁的网络使用,在网络使用上体现出自主化与多元化的倾向,在信息处理上体现出敏感的防备意识,在网络参与上体现出好奇心较强等特征。但与此同时,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利用网络自我表达、利用网络改变他人想法,以及进行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加强;学生们还要注意对网络不良行为和欺骗行为的辨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第一,学生的起始触网年龄(中值)依次为6岁(小学三年级)、7岁(小学五年级)、9岁(初中二年级)和11岁(高中二年级),整体呈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特点。学生平均每天累计上网时间高于CLoS2012。
第二,与CLoS2012相比,学生上网场所更加体现出多元化和自主性的特点,移动上网逐渐成为发展新趋势,且高年级学生选择移动上网的比例更高。随着学校上网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学生选择在学校上网的比例由去年的4.5%增加到今年的18.4%。家中自己的房间仍是上网的主要地点。
第三,CLoS2013认为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学生比例为42.4%,明显高于CLoS2012的23.5%。男生认同自己上网水平较高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1/3学生认为用网络解决生活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会更有效。
第四,CLoS2013显示,学生对网络信息具有较强的防备意识与质疑能力,且较CLoS2012有所提高。学生能对网络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能注意自我保护,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信息;不随意转发推送信息;对信任机构的真实性更为重视,愿意向特定人群分享和传播信息。其中,约一半学生能对网络信息的正误进行质疑和分析;68.2%的学生在网上交流时从不跟陌生人说实话;76.8%的学生认为,他们不会转发带有“不转发就会遭厄运”等类似信息;85.6%的学生在各种社交网络中所设置的观看权限只有一种类型,且其中46%的人选择了让朋友看到自己的信息。
第五,CLoS2013显示,北京市中小学生的网络参与意识、参与程度、网络自我表达、网络行为反思和网络形象维护等较CLoS2012有所改善。其中,33.8%的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帖子能做到有贴必转,明显高于CLoS2012的9.5%,学生网络参与度提升明显。
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素养整体上呈现出较为普及的网络使用与相对缺乏的网络素养、较为充分的硬件保障与相对欠缺的网络使用引导,特别是利用网络促进自身发展。要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素养,不仅需要通过家庭教育路径对学生家长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更需要通过学校教育路径直接开设网络素养课程。
3.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的调查分析
本部分从被调查者对网络使用的耐受性、戒断反应及社会功能受损等方面进行检测,采用“正常使用”、“趋于过度用网”和“过度用网”的概念来区分他们互联网过度使用状况,还围绕学习方式和网络素养分析三类人群的特征。总体来看,处于“过度用网”状态的学生比例不高,网络使用状况总体形势较好;但处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媒介素养明显低于“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更低于“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
第一,CLoS2012的结果显示,88%的学生能够适度上网,1.4%的学生过度使用网络,10.6%的学生趋于过度用网。CLoS2013的结果显示,91.4%的学生处于能够“正常使用网络”状态,6.7%的学生处于“趋于过度用网”状态,1.8%的学生处于“过度用网”状态,总体形势较好。CLoS2013的数据与CLoS2012的数据对比分析表明,总体形势变好,但是过度用网的比例在上升。帮助过度用网学生的任务依然艰巨。
第二,CLoS2012显示,过度用网学生的年级分布情况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到初二的时候达到最高点。趋于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呈上升趋势。CLoS2013的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处于“过度用网”和“趋于过度用网”状态学生的比例呈上升趋势,且初中和高中阶段两类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需要在小学高年级加强教育,预防初高中迅速增加的趋势出现。今年高中学生的过度用网与趋于过度用网的比例增长趋势变化明显,这样的增加速度应该引起重视。
第三,CLoS2012过度用网学生的网龄长,平均每天用网时间长。在家上网的比例低,去网吧、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玩网络游戏、聊天交友的比例高。CLoS2013表明,过度用网学生的最长上网时间过长,对他们的身体会带来很严重的影响。他们中间依然有10%的人去网吧上网,在自己房间上网和使用移动设备上网的比例较高。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要从关注孩子上网的地点入手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
第四,CLoS2013与CLoS2012一样,趋于过度用网的学生中,女生所占的百分比高于过度用网的百分比。因此,要关注女生的变化趋势,避免因为对男生过度用网及趋于过度用网的问题严重的刻板印象带来的不利影响。
过度用网的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质疑意识和能力较差,缺乏对网络信息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对网络中不良行为的认识不足,网络安全意识欠缺,在上网过程中面临着比正常使用网络的学生更大的风险。过度用网的学生对新的网络游戏及软件很感兴趣,比较热衷于分享与转发信息,相对喜欢参与对一些网络热点事件的讨论,主动在网络中表达自己,比较看重自己在网络中的形象,更趋向于利用网络解决各种问题,习惯于网络中的思维方式。在对他们进行网络素养教育时要首先肯定他们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从观念和认识上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
4.学生课外补习状况
本部分主要对家校联系和学生课外补习情况进行调查。总体上看,小学生对课外补习的参与情况呈多样化喜好,总体偏向不喜欢。尽管总体参加各类补习班的学生比例有所下降,但与学校课程相关的补习比例却增加了。超过一半的学生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男生比例高于女生,高年级学生比例高于低年级学生。学校利用网络促进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效果有待提高,模式还需提炼。
CLoS2012显示,中小学生参加课外补习的比例较高,课外补习在提高他们学习成绩、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带来了较大压力。CLoS2013表明,学生对课外补习班的喜好呈现多样化,但总体倾向于不喜欢,特别是有31.1%的学生表示“非常不喜欢”。尽管如此,“学科补习类”的课外补习比例仍由2012年的75.2%增加到了78.9%,呈增加趋势;但各类课外补习的总体比例(63.9%)低于2012年(70.9%)。这说明补充学校教育的“影子教育”现象仍广泛存在。
CLoS2012调查显示,家校联系内容以“学生的各种学习问题”为主,而对“身心健康问题”关注较少;家校联系方式多样,电话与网络已发挥广泛的作用;43.3%的学生表示知道有家长委员会,但其组织方式较为松散,也较少参与学校事务。CLoS2013调查显示,70.9%的男生和67.7%的女生反映每天需要完成很多家庭作业,课业负担量大;高年级学生反映家庭作业量负担重的比例要明显高于低年级学生;“外语”、“数学”和“语文”在“学科补习类”科目中占据前三位(比例依次为33.5%、21.1%和10.4%);“奥数”在“竞赛补习类”科目中名列第一(2.6%)。其中,44.2%的男生和44.1%的女生,对网络促进家校联系的效果不太满意;当前家校联系仍以学校引导家长参与为主,总体上,男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女生;高年级学生认为家长更多参与教育的比例大于低年级学生;学生对在家接受网络补习的热情并不高,总体上,他们能接受的网络补习时间在2小时之内。相对于女生,男生更不愿意接受网络补习。
5.学生休闲生活的调查分析
CLoS2012的调查与CLoSS2013的调查相比,在原先8道题的基础上扩展为82道,将原先较为笼统的休闲活动划分为上学日和休息日、网络和非网络的休闲活动,并从休闲情况、休闲满意度、学习情况、时间分配等方面进行更深入更详细的调查。
CLoS2012活动频率排序是:看电视、与朋友玩、去博物馆艺术馆、旅游;CLoS2013的频率排序则变化为:与朋友玩、看电视、旅游、去博物馆艺术馆;与CLoS2012相比,CLoS2013被调查学生与朋友玩的频率明显增加,其他三项的活动频率分别下降了。
CLoS2013参与调查学生对休闲活动“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比例是87.3%,2012年的比例是81.1%。
综合来看,学生的休闲时间大约有4成(上学日37%和休息日43%)是基于互联网的。
五、总结
总的来说,学生上网地点越来越多元化,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在学校上网的时间明显增加。部分学生的睡眠时间严重偏低,课前预习习惯成恶化趋势,家庭作业普遍偏多,课堂教学与学生偏好的学习方式之间的鸿沟成扩大趋势。对课外补习班的喜欢程度有所降低,更多集中在学科成绩提升的补习上。学生网络素养相对去年有所好转,过度使用网络的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4]
参考文献
[1]周颖,黄荣怀.国内外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调查和对策研究述评[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3):20-23.
[2]黄荣怀,王晓晨,周颖,董艳.数字一代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4(1):33-37.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2
关键词:网络小学生德育问题途径
网络的发展对小学生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小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新的课堂,为小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的渠道,为小学生的人际交流和沟通拓展了新的空间等等。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与池田大作对话时所说:“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份。这种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网络化给小学生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1.互联网络的“自由时空”,易造成小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2.网上垃圾对小学生的毒害。3.网上交往亦会对小学生的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交往带来负面影响。4.小学生网络沉溺而引发的“网络上瘾症”、“网络孤独症”等,严重危害了小学生身心健康。
小学生网络的不良道德问题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对学生的危害性不可低估。他一方面降低了学生对计算机互联网文明的有效的利用率,很多学生长期不文明上网,情趣低俗、理智消弥,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走上犯罪的深渊,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会造成网络环境的污染和秩序的混乱,导致网络社会不文明行为的相互感染和蔓延,影响我们网络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紧跟“网络”走向,以现实的立场,前瞻的视角,科学的态度来研究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德育途径。在此,我谈谈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学生道德教育的几种途径:
一、家庭应积极引导和监督,提高孩子自身的素质
㈠ 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家长应该监督他们浏览的网上内容
尽量消除家用电脑网络存在的不良前提,比如,电脑不放在孩子的寝室中,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先诱发不良的网络行为。通过安装反黄软件等技术措施,避免网上毒流的出现:经常查看他们的上网记录,查看系统日记记录,实行有效的监督;指导他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㈡ 家长要在思想上引起重视,提高警惕,及时对孩子进行教育。
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特点、利弊等,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以身作则,通过榜样示范作用培养孩子良好的网络道德。同时主动与学校和教师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动态,以使教育做到及时、有效、针对性强。
㈡ 家长要与孩子多做情感和心理
交流
家长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家长自身素质提高,才能赢得孩子的敬服。即使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在教育方式上也要以引导为主,要以开放、平等的态度多与孩子交流和谈心,了解他们的心情,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没有孤独感,感到被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要为孩子营造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也要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己个方面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学校加强管理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网络行为
㈠ 学校加强互联网的监控和管理,努力减少对小学生的“信息污染”
网络社会提供给人们极大自由已超过了现有社会道德和法律水准所适应的范围,由此学校必须加大互联网的管理力度。学校要建立网络信息管理的常设机构,来统一协调网上信息的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为此我们需从技术和法制两方面加强对互联网的监控,开发能够滤除有害信息和垃圾信息的软硬件,限制对某些有害信息资源网站的访问等。对上网中的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我们德育工作者要善于从网上收集信息,进行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上网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对于文明上网的学生进行奖励和公开表扬,以典范带动一大片。网上网下两个德育阵地都要运用好、建设好,提高小学生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
㈡ 加强道德责任感教育,塑造小学生的网络道德人格
利用信息技术课、品德与社会课、晨会和广播站加强对小学生的伦理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教育,使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教育学生上网时做到不偷看,不乱闯,不破坏网络系统等,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并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使其有效地在网上生活中自我调节、自我管理,正确对待人机关系,正确对待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区别,逐步提高自律能力,真正做到在互联网上的“慎独”,从而塑造健康的网络道德人格。
㈢ 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拓宽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们学校建立了少先队网站,教室里有安装好的多媒体设备。学校应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交流的自由、开放和民主,鼓励学生把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存在的情绪与困扰,通过网络直接反映、直率表达,这样才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学生的真实的思想,把握问题的关键,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使学校德育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现实,最终达到入脑、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绩效。通过电脑课、教室里的多媒体和教师的指导,提供学生上网的机会,从而把学生从不适宜的网络环境中争取过来;通过开展各种网页比赛、主题班会课提高学生道德上网行为;通过开办网上展览,接受爱国、爱校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上网人格。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3
一、当前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实状况
我们必须把网络道德教育重视起来,要积极引导,规范不良上网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和价值观,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式结合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有效的、有针对性的网络道德教育。
二、网络道德教育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农村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相对缺失的前提下,我们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任,这个重任不容推卸,必须抓住课堂,有效实施网络道德教育。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网络道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的优势,抓住有效环节,有针对性地教育,“以网育人”,制订切实可行的方法,笔者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实践,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信息技术教学中要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
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开学的第一课就教育学生明确“五要五不要”的网络道德基本要求:“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要求学生人人了解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及有关规定文件要求,从而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2.明确要求学生上网要目的明确,在指导中应占领网络阵地
笔者在以往教学中发现,倘若在没有明确上网目的的前提下,大多数学生上网的主要表现为QQ聊天、Flash游戏、购物或者在网络上漫无目的地闲逛等。针对这个问题,笔者要求学生要有目的地上网,如查找学科理论知识、图片动画素材等,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比如中考相关信息,进入青少年健康成长论坛中进行学习并参与讨论青少年学生的共同话题,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鼓励学生自己做个人网站、班级网站等。
3.有效提升学生对网络道德负面影响的认识和判断,增强自我防御的能力
网络上的信息非常广博,而不良的网络信息也非常多。当学生面对这些外部信息时,由于年龄较小和阅历尚浅等问题,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和左右。那么,如何趋利避害,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呢?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教育他们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去伪存真、去糟取精的方法。
四、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是网络知识和技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网络道德修养的榜样,教师上网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教材。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尤其在网络教学演示和上机指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身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这对学生的网络道德习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切忌“放羊式”上网
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需要持之以恒。如果教师对学生不加以限制,不明确任务地上网,后果就会非常严重。一定要对学生上网的目的做出严格限制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健康上网,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3.要积极探索合理有效的教育模式
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问题现已成为一个社会特别关注的问题,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该在探索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上走在前列,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反思小结,多实践创新,积极探索更合理、更有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民工子弟;上网;调查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从小已经开始接触电脑。他们不仅可以熟练地操作office软件,对一些编程软件或绘图软件也有所涉及,这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对高新技术的求知欲。然而,就在大多数学生都在接触电脑的同时,农民工子弟对电脑知识的了解与接触又呈另一状态。
一、农民工子女上网情况调查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家庭电脑的不断普及以及信息化教育在中小学素质教育中重要性的日益显现,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人数、程度也越来越高,呈逐年递增之势。但是,对于大多数背井离乡,追随父母来到大都市的农民工子弟而言,他们对电脑的了解和使用又如何?与原本就生活在城镇中的城市子女相对比,他们对电脑的了解和使用又如何?这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子弟在电脑方面存在的问题,依然值得我们去探讨。因此,2010年6月份,笔者在闵行区某小学进行了一次调查,了解农民工子女的上网情况。
这所小学的生源主要为农民工子弟,教师也是在编人员。在调查过程中, 笔者采用问卷法和观察法对该小学三四年级两个班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72张,回收72张,其中无效问卷4张。经过对68张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笔者得出以下数据:
1.拥有电脑的家庭比例数偏低
该学校拥有电脑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64%,其中10%的同学家里的电脑无法上网。而目前全上海市家庭用电脑的普及率及联网率已达到98%,与此相比,农民工子女在电脑的了解与接触方面相比市区市民子女而言,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大部分学生热衷于网络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32%的学生喜欢上网,52%的学生比较喜欢上网,不喜欢上网的学生仅占5%。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一部分学生因为对网络的沉迷而误入歧途,但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农民工子女上网的频率趋于正常。有时上网的占一半以上,经常上网的占12%, 50%的学生一天只有半小时的上网时间,有83%的学生从来不去网吧,经常或者偶尔去的不到17%。
3.学生的上网需求呈健康状态
在经常上网的学生中,我们了解到,学生上网并不是都在玩游戏,聊天等, 56%的学生经常上网的原因在于查找学习资料,经常利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的占49%。而在上网娱乐的学生中,玩游戏的占据24%,聊天的占据10%,听音乐和看电影等也占10%。但是,上网选择的网站类型多为健康型,有56%选择学习网站,35%是选择娱乐网站,9%选择购物网站,对于少数玩游戏的孩子大都选择单机游戏,对于其他的游戏类型,在访谈中可知他们对此并不熟悉或者说是完全不了解,这与他们如今的年龄有极大的关系,所以这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提前将即将产生的恶习扼杀在摇篮里。
4.学生对电脑的操作知识知之甚少
笔者从和学生的交谈中分析到,大部分学生虽然上网,但是对于电脑的一些基本操作,他们根本不了解。例如:Word操作软件在市区小学中已普遍使用,他们不仅能熟练地打字,对于版面的设计也能略知一二。但是我们的农民工子弟,只有在经过解释之后,他们才知道什么是Word。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于一些基本操作的熟知少之又少。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农民工子弟虽然摆脱了与父母两地分离,隔代抚养的状态,但是,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接受的许多教育还是不能满足,特别是与时代同进步的网络发展。
二、农民工子弟上网情况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农民工子弟家庭中拥有电脑的数量偏低,对电脑的操作知识也知之甚少,学生虽然上网,但在上网的过程中,大部分同学的需求还是呈现健康状态。那么,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又何在?
1.网络的“多用途”引起学生的憧憬
小学生对网络如此憧憬的原因在于网络世界有着极强的虚拟性、交互性和可变性。随着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网络游戏逐渐创造了越来越逼真的虚拟现实环境。在虚拟世界中,特别是人人网和QQ空间中,玩家可以交友、买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愿望,体验在现实生活里很难完成的体验,学生在网络之外的交谈中,不自觉的表现自己在虚拟世界中的无敌与成功。在较强的交互环境中,对于涉世未深的小学生而言,他们会敞开自己的心扉,倾诉自己不愿与周围人交流的事情,释放自己的压力。在毫无控制的可变性中,学生可以虚拟自己的性别、身份,充当成年人,释放自己的不满。
2.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影响学生的上网
由于笔者调查的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弟,一方面,学生的家庭条件与上海市市民子女的生活条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也造成学生无法支付上网费用或购买电脑的潜在条件,影响了学生与电脑的“接触”时间。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市教委较强了对学生的网络教育,增强防范意识,各中小学校为了相应号召,每个学期都会举行一次关于网络认识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就包括推广“不进网吧”的精神,还有平常的主题班会以及老师的开导都起了一定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的农民工学历和学位都较低,对于网络他们也难以做到正确的认识,要么将其视为“万恶之首”,对小孩实施严格监控,要么“知错犯错”,带领小孩一同“畅游网络”。
3.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育资源及师资水平历来是制约当地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别还很大,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及师资力量相对集中在较发达地区,而且一些学校对于副科任课教师的选择处于一种盲目的状态,不是依据课程本身的教学性质和教学目的选择任课教师,而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往往最后任课的教师并非所需的专业类老师。而笔者调查的学校虽说在上海,但因为家庭与学校的条件有限,学生在上学期间接触到的信息技术课程仅是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学生连基本的office软件也无法操作,这对小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学校无法通过课堂习得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和相关知识,回到家中,又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无法参加相关的兴趣班或者在家中练习计算机的操作,更是拉开了与市区学生的差距。
三、应对策略与建议
此次调查给我们留下很多启示,也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是思想动态的主流,电脑及因特网的广泛运用,给学生的生活及学习带来新的变革,同时也要求社会,学校与家长应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查找相关信息得来,在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及社会和家长方面应做出相应的调整:
1.建立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平台
在调查的学生中,父母对于子女的管教既有专制型的,也有放任自流型。专制型的父母教育孩子时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只从家长的主观意志出发,强迫学生接受许多事情,很少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和愿望。因此,虽然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可能畏惧父母的权威和教师的严厉,不会沉迷于网络,但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在遭受“压迫”之后,如果忽然反抗,后果则不堪设想。放任型的家长只忙于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对孩子缺乏教育和关心。当网络能提供给学生想要的关注或关爱时,情况也将会变得难以控制。同时,由于笔者调查的学校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弟,他们的父母缺乏相应的教育背景和教育知识,在学生对网络形成正确认识的过程中难以给予强有力的指导。因此,如果学校能够充分的利用上海市家校互动平台,不仅能够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动态,也能帮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子女,使学生正确的认识网络,发挥网络的作用。
2.对小学生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虽然农民工子弟由于时间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目前尚未出现大多数学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但是由于学生对于网络神秘面纱的“憧憬”以及对网络游戏的“思念”在潜意识中已经有所形成,在无形中也开始影响学生的各类活动。因此,对于学校而言,要从各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学生对网络的了解。揭开网络的“神秘面纱”,使学生明白网络只是人类生活中为了丰富各项活动、方便交流而产生,它的存在是因为人们对它迫切的需要,是因为信息的飞速发展,它不能成为生活的主宰,而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打消学生对网络游戏的“思念”,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在虚拟的世界中,学生可以为所欲为,用一些超能量来武装自己完成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满足自己的好胜心,这对中小学生而言,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寻求“解脱”的途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挫折教育使学生明白“网络”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理性对待网络。
3.不断丰富网络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对学生加强网络媒介素养的教育是使学生了解真实网络的必由之路,也是家长认识网络的有力助手。因此,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丰富教育的主要内容,充实教育的主要形式。在内容方面,不仅使学生了解网络世界产生的负面影响,引以为戒,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网络的积极面,使“网络”为自己所用,而不是阻碍自己发展的“瓶颈”;在形式方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除课堂讲授、讲座、观看影片等形式外,可以采用典型事例介绍法、“挫折教育法”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网络的了解。
参考文献
[1]白贵,王学荣.小学生网媒使用情况调查――以石家庄七所小学为例[J].网络天地,2009(6)60-61.
[2]蓝蔚青,谢晶,马召腾,赵承毅,孙晓红.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问卷调查与初步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9).
[3]倪军.普通中学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9(7).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信息素养 创新教学法
一、信息素养的含义
信息素养目前的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意识、信息常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中小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创新教学方法
(一)任务驱动法教学实现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置一些目标,并细化为一些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教学目标的实现。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另一方面要求要有好的任务设计,这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很关键的一步,其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 最好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次设计。
(二)让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
学校中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应只限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特别应重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以信息技术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其他课程的学习,充实、完善和补充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
(三)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例如,在兴趣活动小组中,教学生用Word制作小报,用Dreamweaver制作网页,用Flash制作动画。这样,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致会很高,他们除了能灵活运用所传授的部分知识外,还可能独自钻研电脑制作方面的书籍,并把从书上获取的知识用到作品制作中去。
兴趣小组学生除了自己学习外,还帮老师制作小课件等。
(四)鼓励、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自己设计制作网页或网站
主动占领网上阵地如免费主页空间等,建立自己的主页,通过网络推动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素养的建设。可以形成人人有信箱,班班有网页,全校各个教室互通网络的新局面,变堵为导,利用网络开展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这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面临的崭新课题。
(五)创新教学法的具体实例
【例】有的教师在讲课程时,可以结合课程的特点播放一些有趣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在另一个班,在学习文字的复制时,我先问学生,如果随机叫两个同学,一个朗读书上的第一自然段,约一百字,另一个用键盘将这段文字输入计算机,都是一百遍,哪个快?开始学生们说读得快,我就让学生们选出一个擅长朗读的学生来读,我来进行输入,而我输入时没让学生看,当我输入完一百遍,也可能是几百遍时,那个学生才读完三十几遍。学生们不信,说我作弊,可能是提前打好的,我说我们这节课就是要学习这种方法,到时候就知道用不用作弊了。结果,学生们都听得非常认真。
【例】针对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可以按照“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把一章的教学分成几个阶段,教师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提供不同的软件、硬件、辅导和任务,让基础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任务和问题的驱动下,从不同的阶段开始学习,在规定的课时内最终完成即可,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
(六)开放评价机制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评价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包括学期末的知识掌握和操作程度的评价、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的评价日常行为规范及学习习惯的评价等。有效地开放评价机制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评价方式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的学生成为键盘操作、汉字输入、文字处理的能手,有的学生则成为编程、画图方面的能手。例如:学习《神奇的七巧板》一课时比赛“创意拼板”, 画图程序之后进行环保绘画创作和科技幻想创作,然后进行自编一份简报,教学因特网知识后让学生在网上查找中国加入WTO的最新消息,查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有的学生家里有计算机的还可在家里创作,再通过软盘把作品带到学校展示给大家看,并让同学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
(七)无模式教学模式
其实无模式本身就是创新,信息技术课程是新型学科,自然也就没有一套计算机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可根据学校计算机网络教室硬件配置和软件配置情况,不断地调整和开放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方面下工夫。
三、结论
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的创新方法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宋德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中国远程教育.
小学生网络素养教育范文6
引言
阅读教学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一般只能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指导,通过指定的教材和讲义学习达成学习目标,大多数情况下是以课堂的形式来完成,学习受限于地点和时间,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随着多媒体技术和Web2.0技术的广泛推广,人们的阅读方式已经不仅限于纯文字阅读。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语文课改的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深入,网络阅读资源日益丰富,小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网络中海量知识的找寻中,按照自己的意愿指导自身通过一定的协作工具和软件形式获取知识点,有利于学生的自主阅读与主动探索。因此,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要积极继承与创新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成果,探索和丰富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新内涵,共建共享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网络环境下的课内阅读教学模式
以课文为基点,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服务平台,采用“感知情境———阅读活动———读者反应———拓展阅读”的模式,将线上获取信息与线下讨论交流相结合,使用阅读监控工具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策略。
1.明确阅读内容和阅读目标,弄清楚阅读教学该教些什么,应该教到什么程度。
2.创设阅读情境,运用多媒体工具营造情感氛围,激发阅读兴趣,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共同研读文本,厘清阅读内容,把学生置于阅读本体中,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发问,激活学生思维,体现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认知、情感、想象等一系列活动。
3.促进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有效迁移,通过网络资源阅读其他的文本,拓展阅读范围,深化情感体验。
4.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自主探究,交流讨论,达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发展。
二、网络环境下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以任务为基点,设计体现学校及所在地域的特色文化的第二课堂和涵盖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构建“制定活动主题———组建学习共同体———基于平台阅读———家长共同参与活动———家校交流分享”的课外阅读模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综合能力。
1.平台:以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理论为指导,为每位学生设计个人阅读空间,实现阅读资源管理、策略指导、能力评价、家校协同等功能。
2.资源:以课标为指导,根据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活动(资源),并进行区域资源共享;对资源“分类、分层”管理,形成基于学生兴趣和浏览记录的资源推荐机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面对复杂的网络阅读环境,教师应与有关部门合作对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监控和管理,利用网络技术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进行控制,为学生营造文明、良好的阅读环境。努力净化网络阅读空间,控制小学生网络阅读过程中的干扰因素。此外,教师也应控制小学生不规范的网络操作,及时予以关注和引导。良好的网络阅读环境能帮助小学生更专注地进行网络阅读。
3.支架工具: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开发阅读支架工具指导学生习得合理的阅读策略,包括个性化阅读工具、评价工具、互动协同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