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范文1

一、充分肯定这次政协资政会取得的成果

(一)选题准确。这次资政会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选题,充分体现了政协工作中心意识、大局意识。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已有一段时日,十镇百村试点工作也开展了两个多月,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实践中也有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通过组织政协委员到基层调研,有助于我们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更好地推进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

(二)调研比较充分。虽然我没有听各位常委的大会发言,但认真我阅读了所有的调研报告,从报告中可以看出,大家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入基层、走访群众,采取多种方式,广泛收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资料,调研结束后,认真梳理,既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实际情况,又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成效比较明显。22篇调研报告份量重,含金量高,有现象、有建议,突出重点,切中要害,充分体现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的可贵品质,也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客观依据。总结这次的调研报告,有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一是全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主等各个方面,22篇调研报告都有涉及,并体现了由点及面、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特点。由点及面:这次的调研报告分成多个专题,这些专题较全面地反映了当前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状。由近及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涵非常丰富,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难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现在做的只是第一个阶段。大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报告中充分体现了由近及远的内容,不仅仅反映了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规划设计、村容村貌整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文化、医疗、教育等社会发展方面比较长远的内容。由表及里: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要靠广大农民群众。农民是新农村的建设的主体。有多篇报告提及农民的素质问题,并对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二是深刻。调研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分析比较透彻,尤其是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比较深刻,提出的建议切实可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市直有关部门将要认真吸纳,并将根据轻重缓急,分步实施。三是有效。调研报告没有停留在表面上,对解决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是既号脉诊断,又开方抓药。

总之,这次调研的成果对××的新农村建设将起到较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我代表市委对各位同志付出的努力表示感谢!市委、市政府将会充分吸纳这次资政会的调研成果,进一步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

二、大力推进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有一个很好的基础,那就是农村综合改革。年初,国务院提出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如果没有进行农村综合改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很难见成效。我市农村综合改革起步早,基础较好,可以说,是抢占了制高点。

下面一些数据,有助于大家全面了解农村综合改革,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心。我市的农村综合改革先是一个县试点,然后向三县一区推行。农村综合改革有以下几个环节:(1)调胖规模。全市乡镇总数由原来的101个调到70个,乡镇规模增大,平均人口上升到6.12万人,国土面积124.80平方公里。(2)调瘦机构。乡镇内设机构由原来的10多个改为三大块:党政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业办公室,领导职数核定为9人之内,人员编制只减不增,党政领导实现了交叉任职。(3)深化改革。乡镇职能重新认定,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是政府管理的回归政府,该推向市场的推向市场。事业单位实现了全员聘用,工资与技术和绩效相挂钩。通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全市乡镇事业单位编制数由原来的4991名精简为3237名,减幅达28%;机构总数由原来的634个精简为336个,减幅达47%。庐江县乡镇事业机构数由原来的140个减少到84个,减少了40%,编制数由1149名减少到818名,减幅达28.8%;无为县由原来的237个减少到98个,减少了58.6%,编制数由1338名减少到867名,减幅达35.2%。(4)扩大村级规模。全市村级总数由1755个减少到1007个(包括城镇社区),减少了43%;平均人口由2597人增加到4526人,增加了74.28%。并村带来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素质能力更高更强了,一大批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村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2)小村并大村,激活了基层的动力,增强了基层的活力。并大村后的农村转移支付基本上可以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并有一定节余,这就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下一步,农村综合改革还要进一步深化,主要是在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为民服务全程机制。每个乡镇设立一厅一室两个窗口,即一个服务大厅、一个室、一个办理窗口、一个窗口,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全权服务。(2)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村务管理做到指标化、制度化、正常化,并建立健全新的考核机制。(3)以钱养事服务农民机制。进一步推动事业单位改革,真正确立以钱养事、利民便民的服务制度。(4)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新机制。这个机制是4个机制中最关键、最基础的,也是最难办的,它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市的211个专业合作组织很多是松散型的,大多组织化程度不高,功能也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鼓励和推进。当前211个组织中还有87个没注册。我们的目标是到2010年翻一番,达到400个完善的组织。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是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综合改革我们已经先行了一步,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这为我市新农村建设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并以此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范文2

村级干部是推动农村工作的主导力量,其工资待遇落实情况,不仅关系到村级干部队伍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农村基层政权的巩固,现阶段基层干部的待遇问题成为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根据县主题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的“十点”要求,借助门士乡“反对分裂、维护稳定、加强团结、促进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期间,对村干部待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门士乡基层组织现状

1、基层组织现状

门士乡两个行政村九个作业组,共279户2082人。门士村、索多村各一党支部,其中索多村基层党员43名,门士村基层党员84名。其中门士村分为五个作业组(按地域划分第一作业组分4个小组、第二作业组分3个小组、第三作业组分9个小组、第四作业组分6个小组、第五作业组分6个小组),门士村分为28小组;其中索多村分四个作业组(第一作业组分4个小组、第二作业组分5个小组、第三作业组分6个小组、第四作业组分5个小组),索多村分为20个小组。

每个作业小组均由一名组长,一名副组长,共96名基层干部。九个大的作业组正副组长,共18名。加之“一肩挑”“交叉任职”以来,门士村、索多村支部书记(副书记),主任(副主任),村委委员等共计8人。但组长的工资待遇低,而且村委会承担一部分工资的支出,老百姓筹资一部分,给基层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基层干部长期扎根基层,条件艰苦,村每五年换届一次,但是连续农村工作10年以上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较多,大部分基层干部担任时间均不少于五年。

2、基层干部工作、生活现状

基层干部大多生活较困难。各作业小组的组长、副组长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村组事业,每年的草场承包工作,农牧民草场矛盾纠纷的排解等,自己很少有时间打理家庭的生产、生活,每年的报酬十分有限,非常困难。

大多数组长、副组长开展着正常工作,由于基层干部待遇不高,任职时间长,没有创意,开拓性不强,积极性调动不起来。

大多数干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工作作风、方法、思路逐渐跟不上发展的步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开展。

3、基层干部文化结构

基层干部的文件程度均为小学程度,部分为脱盲水平,平均年龄构成40岁左右,年轻的干部较少,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基层工作的创新性。

4、基层干部思想状况

通过“四观”、“两论”和斗争的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基层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普遍提高,能自觉把学习理论知识,并作为明辩是非的“试金石”、强化党性修养的“炼钢炉”、促进工作的“加油站”。

二、村干部待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一肩挑”“交叉任职”的基层干部,县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提高了其待遇水平,但是大多数最基层的干部,县上则没有提供待遇,目前大多数村小组的基层干部,生活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1、基层干部待遇情况

村各小组组长(副组长)待遇是实行按年计发。每年村委会通过向农牧民群众集资,并且村委会通过一些微薄的收入,每年支付给各小组组长、副组长每人600元的工资。

2、待遇偏低,影响工作的正常运转

基层干部的待遇都普遍偏低,特别是小组干部待遇就更是低下。由于农牧业经济收入薄弱,基层干部收入低,加上工作难开展,能胜任村干部的,基本上是各村里面的能人,而他们的收入和一般群众没有多少区别,这就严重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村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无保障,基层小组干部不像我乡干部职工一样,无基本工资、级别工资、工龄工资等,打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激情。

3、基层干部素质偏低,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在我乡村级基层干部队伍中,大部分都是小学学历,个别是脱盲的文化水平。由于素质偏低,对农牧区基层干部的规范化管理造成一定的难度,再好的制度,很难坚持和完善。基层干部没有较高的理论功底,就很难持续创新各项工作,很难持之以恒,不利于民主的进一步完善。

4、村委会经济负担重,致使入不敷出。各个村都设有组长,副组长,门士乡共有48个小组,村委会需要向农牧民征收部分资金,村委会经济来源微薄,并且农牧民大部分较贫困,门士村有49户贫困户,索多村有37户贫困户,经济压力太大,收缴费用困难,致使经济负担过重。五保户贫困户等家庭的供养,有时村委会提供部分补贴,致使经济入不敷出。

三、落实基层干部待遇的建议

加强和规范村级基层干部工资待遇的管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以充分调动和维护好村级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各村工作顺利推进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为了让基层小组干部继续感受党的温暖,发挥他们的作用,彻底消除他们内心深处的失落感,建议上级部门以发放生活补贴的形式,定期定额发放给基层各小组干部。另外在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保障机制实施方面,能否出台由县乡政府买单,给予适当的补助,以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

2、完善村级待遇的支付办法。一是合理调配转移支付资金。按家庭的富裕程度每年进行收缴的钱数,进行筹款,不增加农牧民的负担。二是村委会,在考虑其支付能力的情况下,适当的提高支付比例,以减轻农牧民的负担。再次,建议上级有关部分能否考虑解决部分资金,用于村级组织的各项工作,及村各小组干部的待遇问题,及时保证村级组织支付资金及时到位。

3、实行工资“保底”制度。要千方百计落实村级基层干部的工资待遇,满足村级基层干部的基本生活需要,确保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确保村各小组干部无所怨言。在确定的村级干部工资待遇总额内,年终根据村委会的资金收入,给予年终一次性分红。

4、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是保证村级干部工资待遇的治本之策,一是开源节流,村委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开支,并且要考虑村委会组织的实际承受能力,切实为村级组织减负。二是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涵养财源,村居要根据本地实际,发挥优势,挖掘潜力,通过各种方式,增加集体收入。也可通过增加农牧民劳务创收等,拓宽经济收入来源。

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范文3

阿荣旗共有9个乡镇,148个行政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旗。由于工业力量薄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大,现有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576人。为进一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加快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阿荣旗人事局根据当前形势,按照上级要求和旗委、旗政府的号召将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将科技服务作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核心内容来抓。与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力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

一、完善组织机构,解决有人办事的问题

阿荣旗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驻村”工程,20xx年成立了由旗委书记任组长,旗委副书记、旗长任第一副组长,涉及的22个相关部门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时在9个乡镇分别成立了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旗乡两级管理网络。同时制定出台了《阿荣旗委、旗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技富民行动”选派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对选聘方式、条件及程序作了详细规定,为实施“大学生驻村”工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管理

一是强化队伍建设。为了将真正有能力、有知识、懂技术、会做农村工作的大学生选到驻村队伍中,我们严把选人关,经过调研和多次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按照《大中专毕业生驻村工作选聘实施方案》要求,采取个人报名、公开考试、领导小组考核和专家综合评价等方式,分种植、养殖、柞蚕、特色种养等几大类向社会公开选拔,20xx、20xx年两年公开选聘出50名技术过硬、文化素质高、想干事、能成事的大中专毕业生为驻村大学生。在派驻之际,对大学生农村基层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进行具体培训,进一步提升驻村大学生的业务素质、工作能力。

二是落实保障措施,规范运作。各乡镇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充分发挥职能,认真做好大学生派驻后的各项后续工作,及时召开了驻村工作人员与所驻村的工作对接会,明确了驻村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指导驻村工作人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对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均进行了妥善安排。

旗驻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充分发挥沟通协调、指导管理的职能,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对驻村工作做出了具体的工作部署,推进驻村工作稳步开展。同时,根据劳动法等有关规定,指导驻村办与驻村工作人员签订了工作协议书,明确工作期限、工作岗位、承担的工作任务、相关待遇等。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做好驻村大中专毕业生任职工作的通知》,20xx年的选聘的30名驻村大中专毕业生除得力其尔乡的苏刚被任命为村党支部副书记以外,其他人均被任为村主任助理。20xx年选聘的20名大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为便于沟通,强化群众监督,增强服务意识,我们还为驻村大学生制作了通讯录和服务卡,标明了姓名、职务、专业、联系电话及服务内容,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并为他们定做了科技富民小红帽。还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驻村工作人员办理了工资和保险等手续。

三是建立帮扶机制,规范管理考核。为使驻村大学生发挥作用,阿荣旗制定下发了《关于旗级、旗直机关主要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帮扶机制的通知》,旗级和部分旗直机关主要领导都与驻村工作人员建立了“一帮一”联系帮扶对子,以帮助驻村人员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信息、技术、项目等方面进行扶持。帮扶领导除驻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外,我们还选择了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具备帮扶能力的5家企业单位领导作为帮扶领导,借助单位实力,帮助驻村工作人员发展致富项目。此外,部分乡镇主要领导、村领导与驻村工作人员,科技特派员与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均结成了帮扶对子。

为激发驻村大学生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明确了驻村大学生的责、权、利,加强了对他们的管理考核,采取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形式。日常考核不定期进行,年度考核采取与本人谈话,与乡镇分管领导和所驻村负责人谈话及个别入户走访的方式进行。20xx年年末已完成了对所有驻村工作人员的年度考核。考核结果大部分为优秀,没有不称职的。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为扩大驻村工作的影响面,努力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及时将大学生驻村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好的典型经验、做法,通过新闻媒体的形式进行宣传,在旗电视台、阿荣通讯社开辟了“科技富民在行动”专栏,在全旗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是建立金融跟进机制。为支持驻村大学生创业行动,积极与旗农村信用社协调,探索建立金融与科技相结合、小额信贷与科技特派员实施项目相结合的金融跟进机制,出台了《阿荣旗实行科技特派员创业“金融绿卡”暂行办法》,根据驻村大学生的信誉评估 ,旗农村信用社提供相应额度的贷款,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学生驻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参与民主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实施驻村工程以来,驻村大中专毕业生能积极主动的协助村“两委”工作,并结合所任职务和分工,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从提高农民科技意识,承担党建工作入手,找准工作的切入点,有力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同时积极深入调研,根据所驻村的实际情况,结合专业特长,分别撰写调研文章,为领导谏言献策。六合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宋厚刚,针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村民法制观念不强、产业结构亟需调整等方面分别撰写了5篇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紧紧围绕所驻村实际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意见。同时,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充分利用我旗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认真学习信息网络化知识,成为了政策法规、科技致富信息等信息的传递员。向阳峪镇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孙兴儒利用远程教育网下载科技信息并刻成光碟下发给播放点,还有一些驻村大中专毕业生将所驻村的所有档案全部输入微机,实现了档案电子化管理。

二是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农民科技意识显著提高。在备春耕之际,多数驻村大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采取了入村办班、入户指导、发放科技资料、播放科技光碟等形式开展科技培训。培训内容多以农村实用技术为主,涉及到畜牧疫病防治、施肥用药、农作物种植技术、柞蚕放养、特色种养殖等方面。据初步统计,20xx年通过驻村大学生举办的各类科技培训班达到95期,培训人数达到1.6万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1万余份。

三是积极开展科技示范,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驻村大学生都把抓好科技示范户作为开展工作的主要抓手,为科技示范户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进行试验对比,充分发挥科技的引导、带动作用。六合镇东山屯村的驻村大学生刘君,春耕之际入户调研宣传,引导农民调整种植业结构,帮助村民联系引进一批农作物新品种,20xx年该村大豆种植面积只占到全村的30%。据统计,目前全旗通过驻村大学生已推广新品种19个、新技术9项,落实科技示范户490户。

四是积极与农民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努力实现“共赢”。结合“科技富民行动”,开展了“百千万”工程,即每名驻村大学生联系3户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驻村人员以资金、技术、科技成果入股或直接建立基地,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服务与经营有机结合,实现了与农民真正携手。20xx年驻村大学生与农民共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10个,实现经济效益1650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由于个别乡镇对驻村工作认识程度不够,没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未充分调动驻村大学生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个别驻村大学生的工作切入点不够准确,职责任务不明确,缺乏责任意识和大局观念,工作呈现被动状态。

三是部分驻村大学思想不够解放,未能突破搞技术承包、无偿服务的旧模式,与专业大户、村集体创办利益共同体较少。创业服务形式单一,团队式创业服务较少,单打独斗的服务方式较普遍,产业化能力不强。

四是驻村工作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

四、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切实增强工作实效。要不断完善驻村工作机制,做好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结合”文章,保持和增强驻村工作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范文4

调研时间:2005年7月6日~7月20日

调研地点: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

基本情况: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东,现辖51个行政村,2个街道社区,总人口84296人,18769户,耕地面积11.3万亩。镇域自然环境优越,水陆交通发达。

该调研采取抽样调查,以调查问卷,采访当地农民、村级干部以及镇级干部,收集和分析税费改革前后的相关数据等方式,来分析税费改革以来改革对农民收入以及村级管理的具体影响。

中国的中部优势在农业,中部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发祥地,是中国粮食主产区,是多种大宗农产品的主要产区,是农产品加工的密集地。俗话说“湖广足,天下平”,在农村税费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的近两年,本调研报告选择华中地区湖北省钟祥市石牌镇作为调研对象,展开调查。运用比较分析方法,要解决的问题是,石牌镇作为国内一个典型的镇(镇管辖的村里居民几乎都是纯农户,农民收入的绝大部分也都是来自农作物收入),其税费改革对农民收入以及村级管理的影响。本次调研,我们选取了其中较为典型的彭墩、横店、三喜和姚台4个村庄作为调研对象进行简单的抽样调查。

整个报告分五个部分,以下内容节选自其中的第三、四部分,编辑有删改。

石牌镇税费改革对农民负担的影响

1.政府部门做了什么?

税改前,该镇各级政府包括镇级、村级机构过多,人浮于事,而且管理费用支出庞大。该镇根据实际需要情况,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精简,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部职数,使运作更有效率,有效地降低了费用的支出。镇村干部由2001年的570名精简成现在的246名,大大地减少了行政人员的工资支出。每个村只保留了3名村干部――村长、村书记和会计,在更大程度上减轻农民负担的费用。同时,对众多的小组进行合并撤销,并组之前的358个组,目前只保留了194个组。

该镇结合村组规模调整的实际,填发农民负担卡,实行“一年一卡,一卡管全年,一卡管全费”,杜绝卡外加码。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每家农户都有一个镇政府发的“明白袋”,袋子里装的是农民负担监督卡、上年各村税费情况、收据等与农民税费支出紧密相关的资料。通过明白袋,石牌镇保证了税费的一定透明度。针对调查问卷中的“除了国有规定的必须上缴的税收外,你还缴过其它由地方政府或村里规定的杂费吗?”,超过91%的农户表示税改后没有缴过了。

该镇实行村级收入公开、支出公开、财务公开、债权债务公开、利益分配公开和农民负担公开,通过民主监督控制不合理开支。目前,各村建立了以村务公开、农民负担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档案。并且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加强了对村级各项费用开支的管理。

2.农民怎么看?

通过调查问卷的第一个问题(您认为税费改革后,农民负担减轻的程度如何?),我们统计得到如下四幅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户对农村税费改革绝大部分认为是有成效的,只有极少认为很少或者没有减轻负担。其中,彭墩村和横店村的田较多,农户对税负减轻的程度有较为明显的感受,在比例上反映出来就是超过50%的人认为税负减轻了很多。三喜村对税负减轻程度的反映较为不理想;从调查问卷看来,该村道路、水利等公共设施供应不能满足需要;与此同时,较多的农户表示税改后,村干部对村事务的处理没有税改前的负责和及时。

3.农户税改后的收入及税负情况

在石牌镇的会计管理中心,我们取得了最近4年的会计数据。总的来说,就被调查的4个村,其总收入都是增加的,且增加幅度不小。从收入来源上看,农民的收入在2001年和2002年都很大部分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在当地乡镇企业务工的工资性收入,打工收入在各村农户收入中占着不小的比重,在姚台和三喜村甚至成为支撑当年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但税收改革慢慢发挥作用,在2003年以及2004年外出打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例大为降低,虽然姚台村降低的比例较小,这主要是因为该村的耕地面积比较少,而且向来举家外出打工的占很大的比重。图5是通过对上述4个村的农民收入进行简单的加权平均得到的。

在石牌镇,被抽查的4个村2004年每个村的负担率都没超过5%,其中彭墩村的人均负担额低于全国的人均负担额。

从随机走访的178户农户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石牌镇农民人平负提总额基本控制在100元以内,占上年人平纯收入的比例也都控制在5%以内。在走访了农户后,我们又找村干部了解了各村农民的负担情况。各个村的农民负担减轻程度不一,有轻有重,这主要是因为各村的耕地面积不一样。另外,从全镇情况看,农民税费负担的比例从1995年起,连续9年控制在3%以内,并呈下降趋势。

4.什么是影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

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该镇影响农民负担的主要因素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

(一)受化肥、农药和种子等价格上涨的影响,减轻的负担被抵消了

在问及问卷的第二题“请您从以下选项中选择3项对您种粮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52.8%的农户(4个村178份问卷里,94位选了该项)选择了需要化肥补贴,20.79%的农户则选择了需要良种补贴;而且,即使该题没有选择“化肥补贴”、“良种补贴”的,也提及今年由于化肥农药价格的上涨导致他们的家庭总收入减少的幅度不小。

(二)村级资金的不足,公共设施赶不上,在某种程度上加重负担

税费负担的减少却带来了村级资金的不足。被调查的4个村,由于税改,其村级资金收入每年减少的比率分别为:13%、20%、11%和17%。资金的不足,使村干部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法调动起资金来修筑道路、水利等公共设施。公共设施跟不上,比如道路坑坑洼洼的,也就加大了发展经济增加收入的难度;比如水利没有弄好,天旱导致粮食歉收,也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三)“一事一议”的操作缺乏一定的透明性

在调查中,有不少农民反映明税已经改革了,但是上级还会以其他形式来征集税费,如暗地变相收取费用。“一事一议”在表面上看来可以使税改具有灵活性,实际操作上却容易为政府工作人员用来乱收费。

(四)教育经费的不足、医疗保障的缺少造成隐性负担

税改后,为减轻农民的负担,石牌镇取消了以前的教育附加和教育集资,教育经费由中央、省一级和市一级来共同承担,这必然使得中小学教育在资金方面受到更加紧张的约束。可是,因为财政资金的不足,教师的工资总拖欠着,教育质量无法提上去,教学设施落后,甚至存在着不少的危房没有资金进行改建。同时,石牌镇撤并了大部分的村小学。2001年税费改革以前,该镇有中小学39所,其中初中4所,小学35所;2001年税费改革以来,每年都进行一次布局调整。截至目前,全镇共有中小学23所,其中初中仍保留4所,小学则只有19所。集中教学可以减少经费,但苦了住得较为边远的孩子,一大早得从老远赶过来上课。这些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负担――农民的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

相对城市居民能享受到的医疗保障而言,农村社区由于缺乏政府的财政支持,农村医疗等社会福利长期得不到发展,许多农民得了病也没钱去医院,据有关部门统计,农村每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农民不在少数。这种情况在石牌镇也同样存在。

改革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石牌镇的税费改革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从制度上规范了农村分配行为,从本次调查的4个村看,对“除了国有规定的必须上缴的税收外,你还缴过其它由下面政府或村里规定的杂费”这个问题,98%以上的农户回答“没有”。这表明了政府在实施的过程中很好地遵循了税改政策。而且改革后,农税征管工作实现了由乡镇党委政府主导型,向财税、农业部门执法主体型的转变。这一转变从客观上加速了乡镇政权职能的转变。将直接管理乡镇集体经济活动的职能转变到落实各项政策、抓好行政执法、提供公共服务上来,强化了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功能。税费改革还促进了该镇机构改革和人员精简。

农村税费改革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税负不均,纯农业户的税收负担相对加重

随着人费向地税的转化,承包耕地较多的农户,拥有耕地较多的乡村,负担相对增加;而不承包土地或土地较少的农户,拥有耕地较少的乡村,负担大幅度减轻。收入较低的纯农户上缴税收越来越多,而无地的农民或只承包口粮田的务工经商户和养殖专业户,则只需缴纳一定资金用于公益事业即可。这就造成农村中低收入群体的负担相对增加,而中高收入群体的负担大幅度减轻,导致种植业的比较收益进一步下降。

(二)计税土地面积不准确引起税负不均

计税土地面积账实不符,“有地无税”、“有税无地”的现象同时并存。其中,“有地无税”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许多村组在第一、二轮承包时少报和漏报耕地面积;二是农村综合开发、开荒垦荒新增地到免税期后没有负担农业税;三是农民撂下的抛荒地。“有税无地”也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同一块地既缴农业税又缴农业特产税的“重税地”;二是人为因素占用的土地,由于未办理审批手续,土地被占用后没有核减农业税;三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耕地减少而税负未减。上述情况都可能造成农业税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不符,从而导致税负不均。

(三)乡村收支缺口较大,存在着农民负担“反弹”隐患

税费改革的目标之一是确保基层正常运转,但实行税费改革后,乡、村可用财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幅度最大的是村级财力。就乡级财政来说,改革后,新的农业税收入要比原来征收的农业税与统筹之和少很多。但因为乡镇机构改革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支出在短时间内不会大幅度减少,这就造成改革后的一段时间内,收入相对减少而支出不减少的局面,加大了乡财政收支矛盾。石牌镇51个村,其中就有17个村存在着资不抵债或者公积金、公益金有赤字。税费改革后,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和村办公经费,除原由集体经营收入开支的仍继续保留外,凡由农民上缴村提留开支的,统一采用新的农业税附加、农业特产税附加方式收取,但附加比例最高分别不超过正税的20%。附加比例偏小,改革前后相比,村级收入减幅达到60%~70%,实现正常运转难度较大,除集体经济较好的村组外,大部分村组都在低效运转。乡村两级财政收入锐减,农村义务教育等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受到制约。从调查的4个村情况看,改善办学条件的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学校的设施90%以上是农民集资建设留下来的,10年都没有怎么改变。教育经费的投入在一些村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税费改革对村级管理的影响

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根本目的农村税费改革,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分配格局,减少了村集体收入,对村级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各种潜在的矛盾开始浮现,对如何做好村级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调研小组对石牌镇4个村的村级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现以彭墩村为例将村级管理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如何适应农村税费改革管好村级管理等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们一共走访了石牌镇13个村支书和村长,调查税费改革对村级管理产生了什么影响。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村级干部普遍认为税费改革对村级债务,乡村基层正常运转,公共设施供给和村干部工资这四方面村级管理影响较大。

一、村级债务额度大,债务化解困难

农民减负,乡村可用财力就会减少,化解村级债务这一问题立刻凸现出来。村级债务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形成:(1)兴办公益事业;(2)借款办企业;(3)旧债衍生新债;(4)村组借贷包干垫付;(5)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部门达标等。村级债务虽然近几年已下力气进行了化解,并得到一定收效,但村级债务包袱仍然很沉重,税费改革后,化解债务的难度越来越大,并且新的村级债务仍在继续增长。乡村债务原来主要依靠统筹、提留各种摊派集资来周转和逐步消化。农村税费改革后,统筹、提留和各种摊派一律取消,债务偿还成为难题,债务负担缺乏有效化解途径,这无疑给村级管理带来巨大压力。乡村债务问题不是农村税费改革带来的,却是影响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村级债务的大量存在,已成为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的一大障碍,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的重要隐患,严重影响了农村税费改革政策的落实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村级资金缺口增大,正常运转困难

比较表格数据,2004年收入虽然比2003年有所增加,但是总的相对于2002年都有比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中支出基本没变,2004年的资金缺口相对于2003年有所下降,但是总的来说,都比2002年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调查发现61.5%的干部认为税费改革导致严重的村集体资金缺口问题,30.8%的干部认为影响程度为一般,而认为没有影响的只有7.7%。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农民的负担轻了,但从农村税费改革前后村级财务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村级资金缺口增大,致使基层工作难以正常运转,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报酬低、兑现难,过去村干部的工资补贴基本由收取的村提留支付,改革后改为农业税附加支付。虽然村级干部队伍已经相应地进行精简机构,但资金缺口仍使村干部报酬低甚至发不了工资,一些地方出现了村官无人当或不想当的现象,我们调查中发现部分村官宁愿辞职外出务工挣钱,也不愿当官的现象;(2)日常工作经费紧张。村组织承担着上级党政部门安排办理的各项事务,这些事情都没有相应办公经费作支撑,如禽流感、猪链球菌等疫病防治、粮食直补落实、林权证、土地经营权证换发等,村级组织管理事务越多,经费就越紧张,迫于无奈,一些村只得千方百计负债,甚至不惜代价去违纪违规挪用专项资金。虽然有上级财政补助收入为村社干部报酬和办公费的财政转移支付部分,但这部分收入不仅数额有限,而且大多由乡镇统一管理考核、支配、使用。

三、税费改革对公益事业造成影响

农村基层工作调研报告范文5

关键词: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四个注重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是推进村级财务真公开、全公开和常公开,确保村级账务的真实性和管理的有效性,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控制村级债务增长,缓解村干部与群众日趋紧张的矛盾关系,有利于强化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群众对村级执政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对于落实党和政府的惠民富民政策,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农村社会的稳定,推进和谐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就是在群众真正自愿的前提下,经过民主协商,村委会代表村民依照法律程序和乡镇农经管理服务中心或会计服务中心签订委托协议,通过合理配置服务人员,科学设置工作岗位,规范业务流程,解决长期困扰村级财务和账务的“包包账”、“断头账”、“糊涂账”等混乱问题,实现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系统化。根据多年来在农村基层工作的经验,我觉得必须做到“四个注重”。

一、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必须注重综合素质教育培训

在农村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利民好事和实事,是一项德政工程、惠民工程,深受群众的欢迎和拥护。但是,在不少地方还刚刚起步,所以,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是一些村组干部和相关的财会人员普遍感到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深深地感到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运用政策法律法规的能力以及整体综合素质,距离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对这项工作政策的理解力和执行力缺乏信心,他们迫切需要补充、更新和完善与实施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相适应的财会业务知识,需要具有针对性、富有权威性的业务知识和综合素质教育培训。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凸显教育培训的实效性,在前期做好教育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落实教育培训措施,实现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确保教育培训质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村组干部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综合素质教育,让受训人员学得进用得上,使教育培训工作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

随着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对村级相关财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与之配套的相关教育培训工作就需要着眼长远,立足大局,持之以恒,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村级会计委托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路径,摸索新规律,提出新办法,并逐步总结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培训制度,形成完整有效的教育培训链条,实现村级会计委托服务教育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和日常化。

二、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必须注重资金投入与人员保障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首先必须确保必要的执业人员工资、足够的工作经费和教育培训经费。所以,乡镇一级政府财政预算中必须专门设立或单独增设服务工作专项经费,并做好经费管理。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把关支出用途,规范支出范围,履行严格的支出审批报销程序,确保安全节约高效地使用专项经费,保证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必须建设一支业务水平能力强,综合素质合格过硬的村级财务会计执业队伍,而且必须保持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另外,鉴于目前大多数农村的报账员、记账员水平普遍较低的情况,我们可以借鉴财政部向全国推介的湖北省的做法,“除聘请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担任记账员外,还应该根据服务工作的需要,尽可能地聘请具有一定会计从业经历和资质的人员担任服务中心的负责人,并定期对村财务负责人、服务中心负责人、记账员、村报账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和在职的继续教育”[1],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并注重保持相关财务人员的稳定性。

三、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必须注重理顺三种关系

一是必须注重理顺财政部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尊重农民群众合法的民利,看农民群众是否愿意接受,如果群众真正从心里理解了接受了,行动上乐意了支持了,我们才能够去依法推行,才能够通过签订会计委托服务协议的形式去授权。如果不尊重农民群众的民利,违背农民群众的根本意愿,而采取强制措施去推行,其结果是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央办公厅[2006]32号文件关于精神,“在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和民利的基础上,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制度”,努力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从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增强财政服务“三农”能力和水平的高度,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加大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从而赢得当地基层群众和村组干部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二是必须注重理顺财政部门与农业等涉农管理部门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经济工作大多数是由农委、多管、水利等部门主管主抓,而村级的财务账务管理工作又是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在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千方百计注重理顺财政部门与农业等涉农管理部门的关系,积极争取农业经济主管部门的政策财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使得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与经济管理工作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三是必须注重理顺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的关系。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只有有效地发挥好两项制度的协同作用,实现两者最佳的协同效应,才能推进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会计制和村级审计的职能定位,避免职能混淆而导致制度效率降低。具体来说,要教育引导村级工作人员和村级审计人员彻底转变各自的思想观念和工作理念,努力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更主要的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会计中心人员与村级审计人员应该严格分离,明确各自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有效地破解村级会计制与村级审计之间重复监督以及两者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缺失等问题。

四、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必须注重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目前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所以,必须不断地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注重规范化制度建设,逐步形成一套系统而又完整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一条,是要积极引入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首先是必须规范票据管理。目前,在农村一些地方,不符合票据管理和会计管理要求的财务支出和收费事项,比比皆是,有的是打白条,有的是自制票据,有的是在一些不法商贩手里购买的非法票据,记录的账目也大多是本本账,形式杂乱无章,内容乱七八糟,弄虚作假,混淆是非,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财务管理制度。因此,在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时,上级财政部门应该切实加强票据管理工作,统一印制下发基层需要的相关票据、凭证、报销表格等等,以此来规范票证的使用行为,真正做到依法理财、账实相符、有据可查。

其次是对要公开的村财务项目,要分门别类、细化量化,总分结合,要具体、真实、准确、全面、明白易懂,既要有汇总的资产负债表、收益表,还要有收入、支出的分类明细表,让普通群众真正心里有数,认得准看得懂算得清,增强农民群众的知情权,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身清白。另外,财务账务公开要形成制度化,要定期进行公开,努力实现群众对本村财务情况的有效监督。在年终岁末或村委会主要负责人、服务中心会计离任的时候,要由上级政府的相关管理部门派出审计小组,对各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进行审计,并在一定范围内将结果公诸于众,以此接受群众对村级委托资金的事后监督,打消群众的顾虑,取得群众对委托服务工作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