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发展趋势

区域发展趋势范文1

关键词:特色区域经济未来发展趋势思考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在我国综合经济体系框架下衍生出不同的区域经济。近年来,这些特色区域经济为我国的综合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特色区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将会对我国的综合经济产生极大的影响与作用,因此,在社会新时期,对于特色区域经济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对我国综合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渐行成了以区域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典型的区域经济包括沿海经济、内陆经济、以北京为代表的行政经济等。我国的区域经济体系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历史,到现在已经行成了自身独特的经济格局。典型的以东南沿海为代表的沿海经济群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强大的经济支撑,人才不断的向沿海城市靠拢,科技向沿海城市聚集,行成了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特色区域经济。对于北方而言,主要发展行政经济,典型的代表为北京城市群。借助行政约束力将人才和资金通过国家政策和地方规定的形式大力扶持和发展重点经济,弥补自身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但是这种经济体系自身存在着严重的缺点,必须由政府对经济施以宏观控制,同时,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造成了在行政经济中不能充分发挥完全竞争市场的优势。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

在我国的经济模块组成中,各个经济群之间相互交流不大,逐渐行成的各具自身特色的经济体系。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东南海沿海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发展速度上升尤为明显。而偏远的内陆没有水运的优势,相对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因此,经历了长时期的发展,沿海地区经济和内陆经济差异进一步拉大,但是经济差异的增加也造成了地方性收益的不平衡现象,不利于全国经济的综合发展。虽然我国对于偏远的西部有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但是西部经济再竞争中仍然处于劣势,仍不具备雄厚的经济体系基础。

(二)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沟通较少的问题

在我国经济体系发展中,由于不同经济模块的存在,推动了我国综合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在我国的经济体系中,各个区域经济之间沟通相对较少,也没有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互相合作,或者借助于其他经济体系的优势以弥补自身经济体系的不足。而是在发展中自己只顾自己,而忽视了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这种较为封闭的区域经济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经济效益,并在面对金融危机和风险时不能将风险有效的降低,以增加了金融风暴产生的可能。因此,为了进一步发展我国综合经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我国区域经济之间合作程度将有待提升。

(三)没有借鉴先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各个区域经济之间缺少合作,因此,很难看到其他经济体系的优势。在我国的区域经济建设中,各个区域经济只是把发展的重点放到了自身的位置,而忽视周围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其他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因此,在发展中不能借鉴其他先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以弥补自身区域经济的不足。

三、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策略

(一)加强区域经济之间的合作

在之前的特色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区域经济只重视自己的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其他经济体系的建设。在长期的发展中各个区域经济体系之间也没有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这种管理者思想意识的短缺将严重阻碍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我国各个特色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各个特色区域经济体系之间必须加强有效合作,经济体系之间只有实现长期合作才能在竞争中发挥其合作的优势,并对自身经济结构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区域之间长期合作的存在也有效的降低了我国区域经济面对金融危机的风险,对于提升我国的经济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借鉴其他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我国的未来区域经济发展中,想要加快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我国经济大国的伟大复兴重任,必须借鉴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借鉴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案例,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探索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具有旅游特色与文化特色的地区应积极结合自身的旅游及文化优势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品牌;其次,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借鉴本国优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特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应积极创新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采用符合本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方法。

(三)发展自身特色

首先,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应深入发掘区域特色,实现区域特色经济化和商业化,同时也要保证区域经济特色的原生态性,保持区域经济特色的魅力和吸引力,提高区域特色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其次,我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应积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区域经济的文化影响力。例如,山东地区是孔子的故乡,山东地区经济发展应积极重视孔子的文化影响力及儒家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开展文化旅游项目,以文化旅游带动山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云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集地,并且云南地区有着秀丽的山川风景。开展文化旅游有利于加强我们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因此,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应积极发展自身特色。

(四)完善区域经济体系

区域发展趋势范文2

一、 我国利用FDI的区域差异

(一) 我国FDI利用现状及其区域差异

我国FDI的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从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占了外商投资实际金额的86.9%,中部地区所占的比重在10%左右,而西部地区比重不足5%。虽然中西部地区外资利用的相对增长率在不断攀升,但是绝对数量与东部相比差距明显。

(二) 区域差异的表征

1、 数量差异

长期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一直发挥着显著的作用,但是其带动区域经济增长这一作用并不是在不同地区等效的发生,而是呈现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不同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的差异。拥有显著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积极利用自身的便利交通运输、市场规模大等条件吸引国际资本,因此外商直接投资在不同的区域具有数量上的差异,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国内的学者在对这个差异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相比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部经济增长具有更为显著的积极作用。

二是使东西部差距进一步加大。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分布情况看,其主要流向东部地区,流入中西部的资源极其有限,造成东西部差异日益悬殊。虽然西部地区的部分省份的GDP增长率甚至高于东部地区,但是东西部的绝对值差异仍旧显著。从1999―2009十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增加了一倍多。 可见在一定程度上,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布差异加剧了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差异。

三是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的差异。计划经济时期的“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大量的资源配置在中西部,而改革开放战略实施后,东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特点迎合了国家鼓励外商直接投资国策的需要,使得东部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乐土而带来FDI的局部集聚。相反,外商投资产业的分布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的产业结构不平衡。

2、 效果差异

为了考察地区经济规模与FDI之间的关系,这里使用FDI的实际利用业绩指数衡量东中西部地区的效果差异。若指数小于1,表示该地区利用的FDI与全国FDI利用总量之比较其GDP所占规模小,即利用的效果低下。相反就是利用效果好。效果指数的数学表达公式为:

该式子中INDi表示第i个地区的效果指数,FDIi、FDIw分别表示某一地区和全国的FDI利用数量,GDPi、GDPw分别表示第i个地区和全国的GDP总量,利用该公式测得东中西部利用FDI效果指数如下:

下表:东中西部地区利用FDI效果指数

上表计算的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利用FDI的效果指数多年均大于1,利用的FDI规模相对于GDP规模要大,效果显著。而中、西部地区FDI利用效果则低下。

(三)区域差异的成因分析

1、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外商直接投资的期望利润值,因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需求层次和数量也越大,客观上增加了外地投资者的进入激励。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大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而中小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被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因此,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才能开创吸引外资新局面。

2、区域投资环境

我国利用外资经历了由点到面的渐进过程,尤其是近些年呈现了全方位、宽领域和多层次的新特征,各个地区利用外资的深度和程度都不断加深。但是单从国家招商引资政策来看,东部地区一直是国家优惠政策倾斜的收益地区,从而开发程度的差异进而发展成投资环境差异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相关研究部门估算的地区投资回报率差距显著就是很好的表征。所以,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目的的实现需要在政策上给予外商更为优惠的条件。

3、地区市场条件

市场条件是影响各个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因素,衡量区域市场条件的优越需要综合考察市场需要、市场价值等方面。东部沿海地区拥有较高的市场规模和价值,从而市场条件优越,巨大的购买力是外商投资获取利润的保证。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外资企业在市场规模小的情况下无法获取规模经济,因而无法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

4、区位条件

依据投资的梯形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我国FDI应该表现出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逐步转移的动态特征。但是目前我国的FDI区际动态转移乏力使得中西部无法吸收足够的外部资金,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处内陆远离沿海而运输成本高昂,外资在西部地区不具备东部地区优越的外向型经济条件,并且大部分的外资企业的产品必须出口到国际市场,高昂的运输成本压缩了其利润空间,因而降低了FDI向中西部渗透的动力。

二、 利用FDI的新趋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形势和国家战略需要外资承担的功能有所转变。即创新外资的利用方式,不断的优化外资结构,利用外资推动区域内的产业机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因而未来我国利用外资方式需要以下两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外资利用的领域的转变。传统的引进外资领域多集中在制造业领域,然而国家的发展战略要求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产业,以实现低污染、低消耗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同时与世界范围的服务业利用外资比例占总外资比重为70%相比,我国外资利用存在严重的不对称,如果继续延续传统的外资利用模式,则不利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此外,在服务业领域积极引进外资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

区域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趋势 特征 分析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来往和发展关联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并通过这种密切关系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而我国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一大重点就是处理好东部、中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减少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再在此基础上用各种方式让国内的区域经济布局情况更加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也更加和谐。

一、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东部、中部和西部相比较

东部地区多靠海靠湖,有着交通便利、资源丰富的发展优势,而在历史上很多首都、主要贸易港口都是建立在东部,从历史、地理条件来看东部地区在一开始就有发展优势,相比之下西部较为一般,且在历史进程下由于资源的过度开采、环境的过度破坏,导致中部地区的发展越来越一般,加上位处内陆中央,历史上战争的忧患、不安定的生活环境让中部地区遗留了不够好的经济基础。我国西部地区更是生活环境较艰难,资源不丰富、与外来地区交流不便且少、地形复杂建设困难等问题也阻碍了西部的发展。

(二)沿海和内地相比较

在过去,地理因素很大地限制了区域发展情况,但在全球化经济、高科技发展的大背景下,内地也可以通过飞机这样的手段轻易到达,但当前内地的发展比不上沿海地区,一方面有地形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是生活条件不够好吸引不了外来劳动力促进城市发展,以及国际国内知名度都不够高使得内地一些能够发展旅游业的城市收益不算太高。除此外也有人才的因素,优秀的人才更愿意留在经济发达、薪资水平高或生活水平高的地方,这也容易导致了内陆人才外流沿海地区,使得内陆的发展水平停滞在原地,而沿海地区的发展水平却越来越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会越来越不平衡不协调。

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特征分析

(一)趋荩呵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提高

过去由于地理、资源、交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越来越大,但总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是较高的,而如今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当地人发展的愿望、乡土情怀的重视等新因素下,落后的区域在发达区域的帮助下也渐渐发展起来了,虽然差距仍旧较大,但从总的来看,原本经济水平落后的区域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原本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也没有落后于经济发展,两者都努力发展的结果就是提高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这也就意味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这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趋势,毕竟经济发达区域不会停下脚步等经济落后区域,而是会继续向前发展,但经济落后的区域也会大步向前,发挥经济潜力,这样你追我赶相互进步,最终距离会缩短,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协调。

(二)特征一: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中西部发展

一个区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所以中西部的发展一开始就有相关的政策:促进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系列的铁路建设、旅游城市开发等政策,除此外还有东中部相互支持发展的要求。中部是在历史上有过良好发展的地区,这里资源丰富、土地广阔,适合加强发展基础农业、手工业等需要资源发展的行业,以及开发部分旅游业。相较之下西部比较荒芜、发展一直比较缓慢,所以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是一项复杂、长期的政策,需要在资金、技术、资源的共同帮助下缓慢地进行发展。

(三)特征二: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

就跟学习不好除了自己努力有时候也需要学习好的同学帮忙一样,经济落后的区域光有政策的支持和本地居民的努力是不够的,而在这种时候,经济发达区域可以给予这些区域发展的经验,并引导、鼓励该区域向正确有效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趋势的一大特征就是由发达区域带动落后区域发展,目前有形式:一是派遣先进干部到中西部参与当地管理、建设工作,例如将现代农业耕作、运作方式传授到当地,或是帮忙优化当地的产业结构,给出经济发展建议等;二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捐款希望工程,建设像学校、公园、道路等能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工程,同时还可以派遣相关人才辅助建设,保证工程的质量的建设的速度;三是高校派出师范学生下乡支教提高当地教育水平,同时高校或社会还可以组织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或社会人士为落后地区做出一定服务。

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部分建议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关乎的是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的问题,也是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国内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缩小的要求,而除了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发达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发展的主要方式外,还有些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法:第一,明确对发展有待进步的中西部城市的投资发展方向,类似于因材施教,比如张家界适合发展旅游业而不是农业,确定发展方向才能加快发展的步伐;第二,重视教育,无论什么样的发展道路都需要人才的辅助,所以不应该吝啬于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投资;第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像“珠三角”这样发展快的知名区域。

四、结束语

要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是一天的工夫,而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同时也要看各方因素的结合,就国家而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长期和谐发展,就区域自身来说,区域经协调发展可以改善中西部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人民幸福感,所以今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仍旧需要关注和加强。

参考文献

区域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际分工中,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国际贸易实现了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也成为了其量大趋势。面对这世界经济进入了即时强关联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显著的本质性的变化。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两者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立的可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定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贸易开始全面发展,全球贸易经济和金融投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性也逐步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的次数也逐步增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中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由多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团体为主体,在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制定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协议,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加强其贸易沟通与合作,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体世界性的贸易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新的世界性贸易组织,更是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虽然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们的广泛争议,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签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贸易协议,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而加强对内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沟通,增强合作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如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较为著名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对国际贸易中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

当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阶梯或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也是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同样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为激烈,为了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必须要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加强与区域经济合作,吸引跨国投资能力,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得以提高,提高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单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相对是较弱的,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必然会对单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碍,影响着单一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为此,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凝聚更多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国际分工,为本国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利益,诸如这类的区域经济组织在未来发展中还会增多,经过区域各个合作国之间的联系,加速资本的互相渗透,必然会带动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经济全球化加强,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多样性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单一国家与临近一个国家或者是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间的经济优势,加强经济联系和沟通,弥补其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使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和加速向外扩展,这种多样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互补性,带动利益相同的国家合作,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资源互补,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新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还能有效的防止地区性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跨地区和重叠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抵抗经济危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两者的发展对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加大

二战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创伤,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美国垄断扩张的格局,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唯一超级大国。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欧共体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美国为了抵抗欧共体的经济竞争,连同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打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更多新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并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盟,同时还改变了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其发展的趋势正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现今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两相交织的发展时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章丽娥: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1;(15):12-13.

[2]陈森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23-24.

[3]耿国祥 王 娜: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J];法制与社会;2011;(25):19-20.

[4]张 塞: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进程[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44-45.

区域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畜禽养殖;现状;发展趋势;江津区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6303

1 引言

随着我国畜禽生产的快速增长,畜禽粪便排放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1]。畜禽粪便已成为与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相并列的三大污染源之一。畜禽粪便主要处理途径是作有机肥施用,农田长久过量的施用畜禽粪便会导致土壤中污染物累积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2]。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畜禽粪便污染已居农业环境污染源之首。虽然我国对畜禽污染防治管理逐渐加强,但是我国畜禽养殖业粪便管理力量依然薄弱且不完善。为此,全面深入研究江津区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通过对主要畜禽种类粪便污染排放情况进行了分析,结合近两年政府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预测江津区2020年畜禽养殖发展趋势,为江津区土壤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区域

江津区是重庆市城市发展新区和规划建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位于东经105°49′~06°38′,北纬28°28′~29°28′之间,东西宽80 km,南北长100 km。幅员面积3219 km2,辖28个镇街,总人口150万人。境内地形南高北低,以丘陵兼低山地貌为主,分平阶地、丘陵地和山地,其中丘陵占78.2%,低中山占21.8%。江津辖区内长江干流127 km,约占全市1/5,跨区域次级河流众多且均处于下游。

2.2 信息采集方法

以江津区境内存栏生猪当量100头的畜禽养殖场为对象,统计猪、肉牛、羊、鸡等主要养殖种类污染源的存栏量、现有污染治理设施及其运行状况(原始数据从略)。根据《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和管理措施,预测2020年江津区畜禽养殖发展趋势及排污情况。

2.3 信息采集参数

重庆地区畜禽养殖参数见表1[3~5]。

3 结果与讨论

3.1 江津区主要畜禽养殖种类现有养殖量及发展趋势

2015年江津区主要畜禽养殖总存栏量为40.2万头猪当量。江津辖区内水域面积大,水环境保护与监管的压力较大。因此,政府逐步建立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制机制,引导畜牧业合理布局、适度规模发展,2015年完成了29家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关闭或搬迁工作,开展了3.4万头存栏生猪当量污染治理。根据《江津区现代畜牧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江津城市发展新区定位,可以预测出2020年的主要畜禽养殖总存栏量为15.2万头猪当量,比2015年明显下降。从图1可以看出,除羊的养殖量略有上涨,其它畜禽养殖种类比2015年显著下降。

3.2 江津区主要畜禽种类粪便和尿污产生量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图1、图2和图3可以看出,畜禽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与畜禽养殖量成显著的正相关,如猪的养殖量大,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也大。2020年,随着畜禽养殖规模的减小,畜禽粪便和尿污产生量明显下降。随着猪和牛的养殖量显著下降,2020年粪便排放量将减少一半,尿污产生量将减少2/3。不同畜禽种类粪便和尿污产生量不同,畜禽养殖结构的调整对排污量将产生很大的影响[2]。

3.3 江津区主要畜禽种类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及发展趋势分析

从图1、图4和图5可以看出, 2020年,随着畜禽养殖量的减小,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比2015年显著下降。统计发现,其它种类畜禽粪便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与畜禽养殖量一致,蛋鸡的养殖量小于羊的养殖量,其粪便氨氮和化学需氧量产生量反而高于羊。畜禽养殖种类和数量直接影响到畜禽粪便的产生量,各类畜禽养殖数量的差异会引起区域禽粪便产生总量以及粪便养分总量的不同[6]。

4 存在的问题

4.1 投入不足

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畜禽粪便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环污问题越来越突出。畜禽养殖业是微利行业,受市场需求影响大,部分规模养殖场(户)投入不足粪污处理基础设施不配套。

4.2 布局规划不合理

部分规模化畜禽养殖基地布局规划不合理,种养殖业脱节,造成生态链断裂,人为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使局部地区养殖污染加重。

5 对策及建议

5.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治污投入

畜禽养殖业是微利产业,而进行畜禽养殖排泄物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需要较大的投入,政府应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投入和政策支持。大力实施农村生态家园富民工程,降低畜禽养殖造成的农村面源污染。加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畜禽粪污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建设,对有条件的养殖区域要配套建立有机肥生产线,消除畜禽养殖污染的潜在环境风险。

5.2 严格畜禽养殖区域管理,优化畜禽养殖结构

优化畜禽养殖“三区”划分,严格畜禽养殖区域管理。禁养区内禽养殖场严格按要求在规定时间内搬迁,限养区、适养区内畜禽养殖场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并根据各个养殖场周围的土地消纳能力,引导优化调整畜禽养殖内部结构,大幅提高生态土鸡、兔、羊等粪便产生量较小畜禽养殖的比重。以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环境质量为重点,结合江津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要求,调整、优化江津区畜禽养殖业的生态布局,开展畜禽养殖业的污染综合防治,推行生态化养殖,促进畜禽养殖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5.3 加强宣传和引导,实现科学布局

要广泛开展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的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整治畜禽养殖污染的舆论氛围,使“种养结合、生态养殖、循环养殖”的观念深入人心。提高畜禽养殖业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增强环保的紧迫感和责任心。畜禽规模养殖不能在政府依法划定的畜禽禁止养殖区域发展,畜禽粪便主要由相应的土地消纳,新发展的畜禽规模养殖应尽可能与养殖业结合。

5.4 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管理

畜禽养殖区域划分及污染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城市环境质量,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及时依法查处各种畜禽养殖环境违法行为,重点加大对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综合整治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

参考文献:

[1]仇焕广,廖绍攀,井月,等.我国畜禽粪便污染的区域差异与发展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2013,34(7):2766~2773.

[2]张绪美,董元华,王 辉,等.中国畜禽养殖结构及其粪便N污染负荷特征分析[J].环境科学,2007(6):1311~1318.

[3]肖艳平,雷 毅,陈清莉,等.江津区畜禽养殖区域分布与粪污产生量分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33(3):23~27

[4]彭 里.重庆市畜禽粪便的土壤适宜负荷量及排放时空分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9.

区域发展趋势范文6

1.电子商务与会展业融合入发展的创新模式

通过利用电子商务与会展业的互补特性,我们可以将它们两者融合在一起,从而创新发展出以下两种合作模式:1)BtoB电子商务网站与会展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丰富电子商务服务商的业务渠道,还能够为线下交易打下扎实的基础。当前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网站开始与会展业展开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出网站用户与商家资源作用,并借助会展企业的现场平台,打造出全新的线上与线下的营销会展模式;2)会展企业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模式。会展企业在举办会展活动过程中通过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提供的各项数据资源,能够及时地获取需求客户信息,从而?_保企业在最低成本下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电子商务最为显著的优势特征就是其交互性、大容量以及即时性,这些都成了会展企业进行产品推广宣传的理想平台。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未来电子商务与传统会展业的融合发展会出现更多新的合作模式,带动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城市会展业的创新发展,要高度重视电子商务技术高效应用,积极拓宽自身的发展业务空间范围,努力打造出完善的线上会展商务平台,从而带动行业和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电子商务与会展业融合的发展趋势

2.1会展中心建立电子商务平台系统

会展业通过利用电子商务技术创建出虚拟会展平台,该平台能够向广大参观者提供丰富的展览内容,方便人们从多种角度和距离去观察或者试用创新产品。此外,为了最大化满足现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虚拟展览平台要设计出多种方式的参观路线,这样有利于参与其中的人们更好体验到参展的感受。

会展业要建立起一个会展中心网站,基于该网站的辅助下,实时最新展会信息,从而为不同专题的展会活进行全方位的网络宣传和招商。与此同时,会展中心网站还能够为广大参展商和采购商提供优质的相关服务。例如常见的指引服务、展区布置指导服务以及外商鉴证服务等。这样一来,会展企业不仅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容寻找到的目标客户,还能够一定程度上满足目标客户的需求,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会展业推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优势

2.2.1营销优势

基于电子商务环境下,会展中心通过将会展的各种数据信息实时到网站上,让广大参展商在第一时间了解掌握到本次展览会的相关安排以及重点项目的介绍。不同区域的参展商在电子商务平台上进行报名,同时预定好自身需求的展览位置和内容,这样系统就能够根据全体参展商的特点和规模,合理划分展位区域,并提供参展项目的实时动态查询。

2.2.2管理优势

会展中心通过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能够高效地完成对参展方各项信息数据的收集、整理、传递以及处理等不同环节工作,同时对所有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实现展览活动信息资料的在线管理。工作人员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能够完成对现场各项设施设备的科学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2.3交易优势

电子商务与会展业融合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让跨区域的参展方实现网络交流合作,解决时差问题,促使各个展览商能够对各种反馈回来的信息进行第一时间的解决处理,同时做出优化调整。此外,会展中心利用计算机网络可以搭建起完善的网上支付平台,实现买卖双方的快捷交易,直接在网络上就能够进行支付交易,大大减少交易时间,加快了资金周转。未来网络展览是朝着全天候展览模式发展的,该模式促使跨区域会展交易可以得到随时解决问题的平台,保障线上交易的安全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