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范文1
Abstract: With the gradual growth of IT technology, the era of big data also comes along with it. In the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lanning,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big data, is not just a list of urban planning model data, but also further us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mmary and share data, which makes the domestic urba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about to enter a new environment. So, in the stage of city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the data relating to city development planning has to be considered in-depth, carefully checked and put our heads together; use the convenience of big data era to find the best plan,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planning in China, and make our city planning on the road of advance with the times.
关键词:大数据;城市规划编制;规划实施评价;规划响应
Key words: big data;urban planning;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planning response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181-03
0 引言
因为大数据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它拥有多种形式,不同的信息资源,和市场需求价值,利用IT技术达到信息的最佳共享,在国内的许多领域里面,都得到了广泛的青睐。由此可见,大数据时代对国内的城市规划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容我们忽视,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深入分析研究,为更好的进行城市规划打下基础。下面本文就从大数据时代对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影响进行阐释。(如图1)
1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的发展形式
1.1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中的特点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数据卡也都呼应而来,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城市空间的发展规划将有更多的内容产生。例如以下几点:①利用大数据资源共享城市空间进行全面立体的规划,还可以利用GPS系统的定位对城市空间进一步规划。②大数据时代涵盖了丰富的内容,可以从不同方面提供城市规划参考数据参数,不论是单一的问题还是综合的规划问题都可以得到很好解决方案,为国内的城市空间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2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的发展形式
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发展几乎是围绕着城市空间的地理环境进行考量和深入研究。在细小微观的城市角度开始探究,我们就会发现国内的城市空间布局与人们的琐碎生活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不断成长进步,可以对全球GPS定位系统、互联网上面的日志、各种社交范围内容、智能手机数据、变动的车数据和公交车刷卡数据等内容,都深入地了解,严谨地考量。让我们的城市空间规划人士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城市的空间分布,也更方便他们做出专业合理的规划判断。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国内城市的承受能力,尽最大的努力完善好国内城市空间布局。
2 城市规划思路的转变
2.1 规划重点的转型
原始的城市立体规划在编制阶段太偏离现实,缺少对城市真实情况的考量研究。“空间”这一概念出现在了城市规划编制的领域里面,立体的城市规划布局特色与城市空间的紧密联系不容忽视。所以,今后的城市规划编制和具体的实施都将围绕具体的数据来开展、成立相关的数据资源共享方式、把主要的方面放在一起综合考虑、做出完善的城市规划方案,让城市规划编制更合理,管理实施起来也比较容易调整,能够从实际出发满足城市居民的现实需求。
2.2 价值取向的转变
原始的城市规划方案实施起来表面过于形式化,不能让城市主体更好地展现应有的价值。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与国民意识都在飞速的成长,例如,我们所应用的信息从小样本分析到到海量、多元、时空数据方向发展,实现在城市规划中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让规划最终落到实处、让更多的公民可以参与、让城市规划整体与现实公民生活密切联系,真正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另外,实现公共资源最佳配置,不论是基础设施的考量、还是社会的公共设施配置都要满足公民的切实需求,让城市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3 大数据时代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从城市规划方面考量,大数据时代不单单只是补充了严谨的数据参数,它也有自己的创新,挣脱了原始的城市规划链条。在城市规划发展阶段,如何更好地利用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了解一下:
3.1 从传统城市规划向大数据时代转变
在原始的城市规划发展阶段,主要频繁使用是统计、问卷回收调查、对已有的参考分析了解等,这样的方式过于片面,在城市规划中出现弊端和落后的局面也在所难免。然而在大数据的时代下,我们可以采用IT技术的形式对城市空间进行具体规划。在大数据的大环境下,以较小的数据为参数,对城市规划的有关数据来分析处理,这么做既达到了直观的效果也节省了财力。
3.2 符合时展的潮流
在原始的城市规划发展阶段,因为采用了古老的形式内容,与时代的发展脚步有着一定的差距,到最后导致城市规划的进程也相应的落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一步步成长,采用IT技术处理城市规划的数据,用先进的技术减少繁琐的时间步骤浪费,高效率高成果地完成城市规划这一项工作。
3.3 提高了工作效率
因为原始的城市规划形式大多数较为单一,使用的方法也相对落后、所以,在考察阶段,大多数还在采人工数据收集的方法,后面的分析考察也大多数用人工来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很大程度地拉低了数据的准确性,也没有起到促进城市空间规划的初衷,并且这种方法也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损耗,所以,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下,用IT技术直接进行数据的相关处理,从“人工化”到“智能化”的编制策略改变,通过机械学习程序来辅助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各项决策。
4 城市规划方法的创新
4.1 建立智慧化多规合一的协同体系
一般情况下,城市的发展规划涵盖经济开发、土地管理和城市规划这些方面,上述的设计领域都要参与城市规划编制,较为宽泛的是允许利用自身专业只是自由发挥。但是这样的形式也存在着弊端,例如各个专业领域最后很难实现融合,资源数据也是五花八门,规划的最初是各自进行,但是到了最后汇总的规划阶段也不能相互统一,更谈不上相互支配和完成规划。这些直接导致相应项目规划的滞后,城市不能很好地和谐成长。对于上面的问题也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但是具体实行起来仍然有很多的阻碍。因此,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多规协同作为城市规划的基本蓝图,减少城市建设混乱的现象发生,让城市可以健康和谐地成长。那么,以后的城市规划编制要从全面考虑,避免单一主体进行,不仅要满足内容丰富齐全,还要保证城市规划建设的和谐稳定。
4.2 建立数字化空间特性的规划体系
城市的物质空间规划包括四个阶段:城市空间发展策略、城市空间评优估量、城市发展范围猜想和城市空间骨架的分布。
①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城市空间成长发展方案的基础指标,对于不同区域间的相互网络关联要进行彻底的了解,事先要考虑城市主体在空间发展方面的要求,规划出合理可靠的城市发展方案部署。②城市空间的评优估量离不开成立自身完善合规的体系,可以利用各种社交新媒体渠道、地方资源信息网络设施来征集人们的内心想法建议,进一步地了解居民对于空间质量的满意程度,找到不同地域的根本难题,寻找空间缺陷的真正原因,并且要找到解决的方法。③城市发展范围猜想层面可以通过移动智能手机、移动智能公交、甚至是出租车的GPS定位系统、土地资源分配等相关数据来了解城市的人口是如何分布的,还可以了解人口用地的变化情况,科学地展望以后城市空间发展的最优容量范围。④城市空间的构造分布要考虑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关联,更不能忽视它们和城市空间构造的联系。
总的来说,大数据在城市规划方面的使用不能局部分割,要全面的考虑,这样才能确保城市空间的科学性、合理性。
4.3 建立动态调控的规划管理机制
现阶段,城市的规划需要分阶段进行,更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同时它的管理体系也将面临着新的挑战。规划编制的历程注定了离不开规划管理和评估的动态理念,例如,通过遥感、谷歌街景等数据收集具体实施的监控画面,从根本上加强城市规划的管理方案,并且建立良好的平台,可以方便接收到城市居民和成事企业对于城市规划的建议,让国内的城市规划建设能够切实的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民考虑,杜绝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还有,动态城市规划策略也需要有追踪体系,方便出现问题可以查找根源,找到应对方案及时解决,同时可预测近阶段城市发展的方向、确定城市的发展模式。
5 结束语
大数据时代环境下的城市发展,需要明确的变革思路方案,规划也需要把核心转移,从“城市建设”的核心到“城市生活”的发展核心,体现城市规划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而这一理念我们也将把它在城市规划的历程上面进行到底。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一直是城市未来规划发展的目标;还有需要考虑方案的创新问题,把大数据作为基础平台,再加入遥感热图、GIS、和数据可视化等这些新技术对数据的剖析利用,建立多种规格领域相互协调的发展局面,并利用此来编制城市规划方案,建成良好的动态追踪体系,便于检测我们的城市规划方案是否合理,当城市发展出现问题时,我们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找到原因并解决问题,促进城市规划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张钦.探究大数据时代的城市规划响应[J].住宅与房地产,2016,03:36.
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产业发展;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慧城市概述
智慧城市是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在城市的各行业、各领域的基于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的城市信息化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Lab、Living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助于提升整体社会的创造力。智慧城市促进城市和区域不断学习和创新,并强化了城市之间的联系网络(Campbell,2012)。Caragliu 等指出,智慧城市将对智力和社会资本、包含传统交通和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作为支撑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并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上述资本及自然资源进行智能化管理,进而实现高质量的宜居生活。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CT)令城市生活更加智能,高效利用资源,带来成本和能源的节约,改进服务和生活质量。城市的智能工程和项目可以有效的改善城市空间的生活质量,并促进文化和经济的发展(Renata and Camille,2014)。智慧城市不仅通过改变基础设施来为居民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同时带来社会经济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城市与区域空间的改变。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系统性认识城市化概念的机会,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城市发展当中(Chourabi and Nam,2012)。因此,智慧城市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二、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一)智慧城市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重任,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放弃了土地财政,以产业升级、优化和产业空间结构调整为经济增长手段,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镇化建设的质量内涵,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与协调。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网和互联网,构建新型城镇的信息基础设施,在这一信息基础设施上,基于云计算平台,通过对感知数据的智能挖掘和分析,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和智能的决策依据,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这实际上也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技术和内容。因此,以建设智慧城市的方式完成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技术活动,从技术角度讲,智慧城市更强调的是在物联网这些信息基础设施上的“协同运作、全面整合、激励创新,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从结果和效果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政治、管理、文化方面的东西,更强调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的理念。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一个和谐、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让城市更加智能,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优化的对策和创新,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内生源动力,构建人性化、生态化、协同化、公平正义的城市环境。新型城镇化的结果同样是创造一个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环境。从这一点来讲,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在需求。
三、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一)注重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应当抛弃唯技术论,尽管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是有了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才有了建设智慧城市的根本支撑。但是,我们不能走向唯技术论的极端,在建设过程中一味追求高、新、特。将智慧城市建设简单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无论是新型城镇化,还是智慧城市,其核心都是以人为本,为人们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种类、不同要求的智慧化服务,实现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智慧城市建设,应当以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为导向,一切技术手段和方法都应当如何围绕加大生态文明的建设力度、提高整个城镇化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提升为人们服务上开展工作,着力解决雾霾、食品安全、交通拥堵、城市型灾害、环境权益等社会突出矛盾。
(二)引导产业发展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建设所需资金不可能长期依赖土地出让金和财政补贴,关键在于培育城镇自身的造血功能,以产业带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条可行的道路。对智慧城市建设来说,物联网、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将带动大规模产业链的形成,包括上游的 RFID 和传感器的呢过数据采集设备制造产业、中游的物联网设备与终端制造业、物联网网络服务业、物联网软件开发与集成应用服务业等、下游的海量数据处理与信息管理服务业,这些产业的落地,可给当地城镇带来一次产业升级,也会带来新产业的产生,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持续动力。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注意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城镇地区落地,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三)引导高效、集约的区域和城乡空间布局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空间优化布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的重要方向,利用移动信息技术、智能交通网络建设,提升城市和区域流动空间,加强区域内部的人流、物流、技术流、资本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动,缩短了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时空距离,实现城市之间要素的高效流动和服务质量提升。尤其是在长三
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发达地区,重点通过智能技术来强化城市之间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联系,来形成世界级的智能城市群。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和空间的要素流动,成为城市内部空间重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智慧城市的技术手段,提升城市不同功能空间的要素流动、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从而提升城市空间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程度。
通过传感器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和应用系统,来获取和处理城市居民活动、企业运行、环境质量等方面大数据,并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充分结合,来营造更加人本、绿色、集约的城市功能空间,提升城市规划解决城市问题和服务企业、居民与政府的能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遵循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将智能技术与居住区、商业中心、产业园区、休闲游憩等空间融合,增强城市空间发展内涵。将智慧、人文等要素渗透到城市有机更新中,实现存量空间的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智能公共交通,推广使用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便捷、高效、低碳的城市智慧交通网络。同时,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区域和城乡空间规划、建设情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评价、调控和管理,进而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弹性有序发展。
(四)利用智慧应用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智慧城市是综合、统筹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揽子方案,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及管治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与工具。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是智慧应用的最主要目的。在城市发展理念和城市建设与管理模式方面,通过建立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和移动政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推动一体化的信息平台建设。利用一体化信息平台实现城市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发展。
同时,智慧城市提供了一个新形式的工具去仔细观察城市居民使用城市的方式,进而通过参与式治理,对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传统和现代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投资,智慧城市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然资源明智的管理。建立城乡一体的信息平台,引导城乡之间要素自由流动,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更加丰富的就业、生活服务等信息,通过乡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乡村经济转型。对于城市管理来讲,有助于改变原有的条块分割、层次分明的管理体制,立足于城乡一体、部门整合、空间优化的发展思路,实现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
结语
综上,在建设内容和建设方法上,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大相劲庭,但就建设目标和效果上来看,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和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应当把握二者之间的共性,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助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力度和应用深度。
参考文献
[1]邹佳佳,马永俊. 智慧城市内涵与智慧城市建设[J]. 无线互联科技. 2012(04)
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范文3
【关键词】户外广告;城市建筑;人文景观;城市环境
1.前言
城市是人们生活居住的共享空间,也是信息流通的巨大平台。户外广告是城市的商业表情,也是城市的环境装饰。理想的户外广告发展模式应与城市的经济、文化、技术、环境发展程度协调同步且和谐互动,呈正相关态势。
作为户外公共空间的商业传播构筑物,户外广告的形式美感,实际上既是城市环境形象的一部分,也是企业公众形象和公共关系的一部分。通过户外广告规划(包括空间规划和产业规划),使户外广告的发展与城市发展同步,让户外广告的经济和技术潜能同整个城市在文化和审美取向上有机结合起来,并使规划的实施成为一个从法治到自律和自觉的行为过程,进而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习惯和定势。
2.户外广告和城市环境和谐共存
户外广告不是城市的寄生物,它和城市是共生的关系。户外广告离不开城市环境,城市环境能映衬户外广告,双方相互依附,共同发展。城市户外广告应该与城市环境和谐共存、协调共生,协调是对户外广告在城市环境建设中所起作用的整体要求,是其生命之所在。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的协调性是指户外广告的尺寸、高度、色彩、凤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还包括广告的内容与城市景观及城市精神环境等内在统一。
2.1户外广告景观与城市建筑物、构筑物等和谐共存
户外广告的个体设置应与其背景等周边环境相协调,使与其所依托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媒介协调一致、浑然一体。具体来说,要考虑其设置与建筑造型、装饰色调、周边建筑、空间景观的协调,讲究美观、整洁、和谐,达到整体美、和谐美。城市建筑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性的造型艺术,不仅要讲究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统一、变化与和谐,而且其他景观如园林绿化、户外广告以及自然环境等与建筑也要相辅相成、和谐共存,以达到形、色、质三者的统一。要努力改变一些城市的大街和建筑物沦为广告商们的拼图游戏场所的现象。户外广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而城市市容环境是公共空间,要兼顾各方面的整体协调,规范
管理就迫在眉睫。现代城市户外广告是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它利用的是空间资源,依附的是建筑物,而且会随着建筑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着时间上的长效性和景观上的相容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户外广告要制订设置布局方案,这个方案实行相对一个时期,过了这个时期需再进行调整,使户外广告设施不断与周边环境协调。合理地运用高科技手段,是可以使户外广告设施不断地与市容环境相互协调的。解决的办法是在城市建筑的设计阶段,城市规划部门要求此区域的建筑设计要考虑户外广告的需要,这样建筑师在设计时就会总体考虑景观、建筑和户外广告的总体和谐,给户外广告留下位置,或者将户外广告作为建筑的一部分统一进行设计。
2.2户外广告与城市人文观和谐共存
户外广告是城市人文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与其他城市景观共处于城市大环境中,可丰富城市环境空间,体现城市品质。现代化城市环境建设要求户外广告与其他街区人文环境之间也形成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加快城市环境建设,必须积极推进城市户外广告与其他城市人文景观的新的融合。
户外广告的发展状况综合体现一个城市人们的智慧与匠心、反映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它所依托的街区环境和历史信息。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应重视对历史文脉的疏理整合及对现代文明的充分体现,切不能片面追求突出户外广告景观自身,而使城市人文景观受到破坏。应把城市户外广告与城市其他景观元素有机结合,综合考虑城市户外广告景观的社会效应,实现户外广告景观设计布局艺术化、风格化。城市户外广告发挥地域文化特色,营造城市环境气氛,激发人们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热情,不断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3.户外广告群和谐共存
户外广告往往并不孤立存在,户外广告群是指数量适当、间距合理、美观大方,不妨碍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并与其他城市景观及周围环境相协调的户外广告整体。不同区域的户外广告群景观因为具有不同的功能性质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合理利用城市空间资源,发挥户外广告群景观视觉形象的形式美特点,可使城市环境因数目繁多的户外广告设置更显秩序美和韵律美,体现出户外广告相互之间的统一、变化与和谐。同一建筑物、构筑物上的广告牌、招牌须达到统一设计、统一规格,前后一个面、上下一条线,形成户外广告群,其色彩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做到样式新颖、用材讲究、美观大方,同时配备亮化设施。最大限度优化户外广告与户外广告之间的位置关系、体量关系、色彩搭配关系,构成空间的连续画面,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处理好动与静、高与低、主与次、明与暗、传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等不同因素的对应与协调,形成优美的户外广告群,营造城市环境现代户外广告景观或体量巨大而画面优美、或数量繁多而罗列有序、或造型小巧而赏心悦目的美好视觉户外广告环境,让广告成为一道风景,让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以户外广告为主构成的特定的城市景观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综合体,破坏了景观的完整性,就丧失了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的艺术组合需要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相结合、双向交互式的和谐统一。户外广告与城市环境形成和谐、整体的形象,能促使人们心理、生理机制活跃起来,达到心旷神怡、安居乐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志育、樊震,《户外广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规划;合理性;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规划不仅是城市合理布局、未来发展、综合部署的设计蓝图,同时也是促进城市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管理体系。为了促进广州市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广州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2020年)中确定了总体规划目标,即建设健康安全、人人享有的新广州——经济高效、环境友好、社会和谐、文化昌盛、资源节约、风貌独特,并在总体规划中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于指导广州市城市建设和城乡规划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城市规划概述
(一)城市规划内涵及作用
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及各项建设的具体安排、综合部署和科学管理。就学科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属于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广泛涉及建筑学、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环境学、工程学、美学等多种学科。就行政的角度而言,城市规划又是政府行政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职责。
城市规划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城市规划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二,城市规划是政策形成和实施的重要途径。城市规划作为政府一项工作职能,是确保公共政策得以切实贯彻执行的实质性保障,有利于弥补市场机制缺陷,提高政府公共管理效率,优化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力求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此外,城市规划也是政府干预和调控城市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着干预乏力、干预过度、规划缺位的现象,这是由于城市规划缺乏有力法制保障和必要监督所造成的,所以政府必须提高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促进城市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规划的基本特点
1.法定权威性
城市规划所被赋予的行政权力主要源于法律和立法制度,城市规划图集、文本必须在经过法定程序审核批准后才能正式生效,使其具备了相应的法律效应。我国通过全面建设城市规划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政策,进一步明确了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的内容、原则和程序,使得各级城市规划管理实现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
2.专业科学性
城市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学说和理论。为了符合城市发展规律、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政府必须根据这些理论和学说,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制定城市规划,落实科学的规划管理。
3.民主性
城市规划中必须确保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正常提供,这与民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联。所以,城市规划必须权衡好公共、团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严格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落实城市规划,充分体现规划的公众民主性,在政务公开和阳光政府的基础上,提高公众参与度。
二、提高城市规划合理性的措施
(一)体现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
城市不仅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人们开展文化活动和政治活动的中心。所以,城市规划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使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符合居民的行为习惯和活动方式。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中指出,将广州市建设成为以人为本的新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力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使城市规划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通过优化配置空间资源来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从而让现代城市规划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广州现阶段正在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经济低碳、城市智慧、社会文明、生态优美、城乡一体、生活幸福的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而新型城市化其中一个重要内涵特征就是:规划为人而设计。人在城市中可以找到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城市成为关怀人与陶冶人的幸福家园。
(二)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特色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坚持从城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人文、历史、自然条件的特点,重点对城市产业发展、功能定位、标志性建筑、空间布局等多个方面进行规划,在科学调研、深入论证的前提下合理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充分彰显城市个性特征,塑造城市独具品位的特色形象。此外,在城市规划中,还应当遵循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原则,合理确定城市布局结构和功能,增强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推动城市协调持续发展。广州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着重于保护本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山水自然景观、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名镇名村以及传统风貌资源,始终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弘扬地方文化、塑造文化名城形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三)开展生态城市规划
现阶段,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及环境保护战略以后,要求城市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对生态环境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有利于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以往的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常常会在城市周边建设工业园区,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填平城市周边的湿地。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其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如导致城市储蓄水能力及雨季防汛能力下降等等。近些年来,按照国家提出的环保政策及理念,城市在进行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周边湿地的恢复。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城市规划的开展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小。为此,通过对城市规划中生态环境因素的应用分析,能够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这有利于促进城市宜居水平的提高。广州在城市规划中极为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求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环境优化、资源节约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措施如下:优先保护饮用水源,逐步修复被破坏的水环境;对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加大了控制力度,如控制CO2、SO2的排放量,降低大气污染物中氮氧化物和水污染物中的总磷和总氮量,尤其对工业污染源和城市生活污染源实施了重点控制;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减少大气污染;保护非建筑用地和生态用地;控制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等。广州今年还要筹划建设海珠生态城,借鉴世界生态城市的先进理念,做好海珠生态城建设规划编制,整合广州大道南以东的万亩果园、海珠湖、城市新中轴线南段、琶洲、黄埔古村五大板块,建设集会展商务、总部经济、园林景观、文化创新、宜居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海珠生态城。海珠区将加快开展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建设,打造成世界级“都市果林湿地”。重点建设万亩果园湿地一期工程,实施龙潭果树公园升级改造、石榴岗河景观升级改造,推进海珠湖二期建设,将龙潭果树公园、石榴岗河和海珠湖景观串联成线,形成“游船观水景、步行赏果林、骑车游绿道、休闲品香茗”的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继续做好水环境整治,加强对河涌沿线违法排污企业的清理整治工作。按照“一景一花、成片种植、各为周期”的要求,打造成规模的赏花赏景之地,进一步提高花视率、绿视率,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中心花园。
(四)做好城市用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就城市功能而言,其是由不同的土地组织功能组合而成的,可将城市用地的组织功能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居住、绿化、公共设置、工业、交通以及特殊等用地。其中较为重要的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绿化用地以及交通用地,这是城市用地功能构成的几大基本单元。为此,城市在实际规划过程中,应当按照用地功能的具体需求及人居水平的要求对用地中的基本单元进行相应地规划。这样不仅有助于用地功能的明确划分及居住环境的改善,而且还能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例如,广州在城市土地规划中以居住用地规划作为重点,将中心城区的居住用地划分为中部居住片区、白云居住片区、天河居住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等五大片区。中心城区核心区的主要功能是缓解城市人口压力,增加居住容量;天河居住片区主要为广州产业发展提供优质居住环境;白云居住片区力求建设成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城中村和城郊村片区;海珠居住片区和荔湾居住片区则致力于打造秀美宜居、生态良好的现代化中高档居住片区。广州市通过对居住用地的合理规划,有效地改善了人们居住环境,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晓红.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7).
[2]徐震.浅谈如何实现城市规划的科学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2).
[3]王莹.关于对科学研究方法系统论的思考——现代城市规划与艺术[J].大众文艺.2011(7).
[4]史春华.韩树伟.试析现代城市规划的新思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3).
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范文5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校校园第三空间建设中的误区,阐述了将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向第三空间延伸、将第三空间资源整合到图书馆资源建设中的双向功能理念,提出了第三空间构建的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3-0070-02
1背景
目前,第三空间的定义有两种:①美国社会学家雷・欧邓伯格(Ray Oldenburg)在其著作《绝好的地方》一书中将社会空间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g是居住或者家族场所,第二空间是职场或者工作场所,而第三空间则是除居住和工作以外的公共空间。②美国地理学家爱德华・索雅在其1996年出版的《第三空间》一书中提出,第三空间是不同于物理空间(第一空间)和精神空间(第二空间)的新的空间,它包容二者,进而超越二者[1]。
笔者认为,具体到实际中,第三空间不仅仅包括校园里的图书馆,还包括城市中的酒吧、咖啡店、公园等公共场所。校园与社会是有机的整体,校园第三空间的建设自然也离不开具有休闲功能的社会场所。校园第三空间建设不仅仅是在图书馆中建设休闲功能区,还需要对校园整体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同样,校园第三空间建设还需要做好建设前的评估工作,利用校园WiFi的追踪和定位功能,结合matlab数据分析可以为校园第三空间的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校园第三空间构建的误区
2.1误区一:第三空间是图书馆的改造升级
近年来,在高校中“创客空间”“共享空间”“创新空间”等关于空间的新概念、新名词层出不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性,即都在图书馆内。新的各种空间功能都是在图书馆重新改造或者升级的基础上进行的,改造后的空间仅仅是一个“花瓶”,并没有解决学生对第三空间平等信息共享、自由交流、滋生智慧等功能的真正需求,因此这样的改造满足不了全校师生的需求。
2.2误区二:第三空间建设是图书馆的内部工作
在高校,只要涉及学生阅读或者自习的事情大家自然会认为那是图书馆的工作。第三空间的构建涉及资金、场地、设备、设施、人员等多个方面,而图书馆在第三空间构建中只负责规划与指导,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对第三空间的建设单凭图书馆一个部门是完成不了的。
2.3误区三:第三空间是图书馆的地域扩张
校园第三空间是区别于学生宿舍生活空间和教室学习空间的另一种空间形态,不是一个简单的物理空间,也不是图书馆地域的扩张。第三空间既可以是图书馆的领地,也可以不属于图书馆的范畴,但是在功能、布局上应该接受图书馆的指导。
2.4误区四:第三空间是学生的休闲场所
第三空间是学生新的学习空间形态,是一个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知识建构、文化融合的场所,而不是一个简单的休闲空间、餐饮空间,更不是一个娱乐空间。构建休闲场所不是第三空间的最终目的,而是为了让师生更舒适地学习、讨论与研究。第三空间和休闲场所最大的区别在于知识获取、资源使用的便利性不同。
3校园第三空间构建的策略
虽然第三空间的概念最初是西方学者针对人们生活的真实空间而提出的,也对西方城市空间规划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第三空间的理论研究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内涵。校园第三空间的构建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升级改造,也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地域扩张,而是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向第三空间延伸或者第三空间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双向功能的实现。
3.1图书馆向第三空间的转型
图书馆作为第三空间的本质就是图书馆要从“书”的空间转变为“人”的空间,通过打造舒适的空间、提供社交和活动机会、承担社会功能,以达到聚集人气、凝聚智慧和思想的目的[2]。图书馆向校园第三空间转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校园第三空间建设应围绕学生的需求进行,做到“以生为本,读者至上”。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对空间利用进行评估,合理调整图书馆空间布局,对利用率不高的地方进行改造,增加讨论与研究空间、展览与演示空间等多功能学习空间。②进行技术改造与升级,增加网络设备与多媒体阅览设备。③扩大休闲场所,增添休闲设施,如休息室和咖啡馆等。④建设社交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活动,让图书馆成为知识建构的场所。⑤定期开设“真人图书”活动[3]。
3.2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向第三空间延伸
校园第三空间建设不应局限于图书馆的空间再利用,而应该放眼整个校园,对校园内可以利用和改造的空间都进行第三空间改造,这才真正符合美国社会学家雷・欧邓伯格在其著作《绝好的地方》中提出的第三空间的要求,即“物理空间加资源和服务构成除图书馆之外的校园第三空间”。
高校校园第三空间建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有空间、没资源、没服务”。新一轮校园建设使校园空间面积得到极大扩展,但是校园空间功能划分单一,建筑的利用效率低,学生所需的第三空间建设严重不足。如:学校食堂的面积很大,但是仅仅在三餐时间开放,利用率低,因此可以延长开放时间,划分出舒适的学习与讨论空间。目前,南京晓庄学院就对其餐厅进行了简单的改造,将电子阅读下载机放到食堂,让师生在就餐的同时可以顺便获取电子信息,得到师生的普遍赞扬。资源形态的数字化、信息环境的网络化、即时通信和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正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行为并催生着泛在知识环境的形成[4]。
3.3第三空间资源与图书馆资源整合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更新及知识的创新速度极快。校园第三空间是一个平等的信息共享空间、公共的社会交流空间、宽松的灵感再现空间,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容易产生“头脑风暴”式的知识创新。这些知识需要进行收集、整理、再加工、建构,从而成为图书馆的资源。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微信等社交媒体发展交互式用户群,以采集、转载、共享、、链接等多种方式为读者提供更为广泛、快速、交互的学科信息和知识,使受众用户从点到线再到面地交互访问、分享和学习,从而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5]。
4影响校园第三空间建设成效的因素
4.1第三空间的构建应成为全校共识
校园第三空间建设既包括对图书馆现有的空间改造,也包括对新物理空间的利用,其中可能涉及图书馆、基建、后勤等部门。为了使第三空间建设顺利进行,全校必须对项目建设达成共识,成立以校级领导为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图书馆负责规划和指导,其他相关部门配合实施。
4.2利用现代科技对第三空间的地点进行评估
高校第三空间建设在对校园新的物理空间进行改造前,需要对该地点进行评估,以提高空间改造后的利用效率。空间评估的目的在于系统、全面地了解图书馆空间运作效能及用户空间需求[6]。空间建设事前评估相对比较容易,参与评估的图书馆员可以利用校园WiFi结合matlab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师生常去的地点、去的时段、停留的时间,以确定第三空间的位置、设施数量等;还可以分析师生经常搜索的资源类别,确定师生的专业,建设相对应的特色第三空间。
4.3第三空间构建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利用图书馆原有空间进行第三空间建设比较容易进行功能定位与改造,但对新选择地点的空间进行构建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原有功能特点,切勿为了第三空间改造而取消其原有功能,造成新建的第三空间同质化。原有空间多样化的功能、差异化的地点都是其进行第三空间构建的有利因素,在这些空间增添与学习、交流、研究及创新等功能相关的设施和设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低投入、高效率运作才是建设校园第三空间的有效手段。
4.4采用矩阵管理模式管理校园第三空间
校园第三空间的构建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内部,因此把校园其他可利用的空间建设成校园第三空间必然涉及空间的管理问题。对校园空间的管理可采用矩阵管理的模式,对物理空间与学习资源进行交叉管理。随着校园第三空间功能与范围的不断扩大,图书馆的管理应集中在对校园第三空间的功能规划与研究、资源建设与整合上。
5结语
多年来,高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但是集学习、生活、休闲于一体的校园第三空间建设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第三空间建设既要避免落入图书馆地域简单扩张的误区,又要避免落入在其他空间中画蛇添足再造工程的误区。第三空间建设要充分考虑师生对资源需求的差异性、讨论空间的多样性、生活设施的便利性。第三空间建设要形成全校共识,科学管理,高效服务,动态评估与调整建设过程,让师生真正做到学习、生活和休闲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丁晓慧.论大学生活第三空间的构建:以图书馆转型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21):57.
[2]隆茜.高校图书馆空间评估实践[J].图书馆论坛,2016(4):79.
[3]李品庆.“第三空间”视角下高校图书馆的定位及其构建措施[J].新世纪图书馆,2015(3):16.
[4]吴云珊.泛在图书馆知识共享空间(KC)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3(1):114.
[5]张雪媛,都平平,李素美.自媒体网络图书馆资源服务推广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15(4):26.
智慧城市空间规划范文6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国是全球用能大国,也是温室气体排放第二大国,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在今年两会上,这已成为众多代表委员的共识。同时,“低碳”,也成为没提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建设低碳城市是必然选择。因此,推进城市化、发展低碳经济,这是我们的必由之路。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课题,但低碳发展可以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从细微之处做起。我们不要一下子试图建立一整套的方案,这是不可能的,其实,从点点滴滴做起,倒可以马上行动。
城市规划师曾经说过,城市规划要关注低碳经济,也要超越低碳经济,它并不是我们所应该关注的全部。我们要坚持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只有这样,‘低碳城市’才不会变成一个昙花一现的名词。可见,举办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高级研修班培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为大力促进节能减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构建低碳城市而举办此类研修班,各个单位非常重视这次研修班培训工作,把它作为培养广大干部良好的学习、锻炼意识,提高广大干部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应对各项工作挑战和提高综合工作质量、工作水平的一项重大措施。
此次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高级研修班,将立足实际、注重实效、权利推动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同时,此次培训,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均是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的专业老师,相信通过他们的讲授课,对我们如何深入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中的联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大有好处。
一、明确高级研修班开班目的,充分认识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内在联系
举办这次高级研修班,是适应社会城市发展的需要。小康大业,人才为本;科学发展,关键在人。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已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加快发展的关键因素。举办这次高级研修班,为广大干部同志提供一个互相了解、集中学习的机会。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吾师”。一个人自学,总是没有几个人一起学习、切磋、交流的效果好,这也是这次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高级研修班的必要性所在。当今社会,惟有比别人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在知识更新日益加快的今天,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拓展新视野,势必丧失竞争优势。在座参加培训的干部全是单位的骨干,当前迫切需要更新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专业联系的知识,更新低碳城市知识结构认识,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平时,我们一些同志不但要干好本职工作,还有家庭等方方面面的负担,集中学习的机会并不多。我们举办高级研修班,就是希望通过集中学习、考试,帮助大家养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机制,给同志们一个充电、交流、提升的机会,促使大家不断加强学习,培养终身学习意识。
我们知道,要制定低碳城市规划,必须从传统思维中跳出来。我们最熟识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思维方法是把城市以有形的形态表达出来,所以我们看见的是空间形态的表现形式。事实上,要规划一个节能、低排放、低碳的城市,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能源和资源使用效率的决定因素: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据此建立可供城市规划使用的碳排放之基线数据、分析、未来情景比较、减量方法等,以便在评估不同规划方案时,提供科学的分析工具。比如,采用“碳排放”情景分析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基本依据,在基线研究工作中包括收集、分析、推算城市碳排放量和源头;在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时,从土地、水、能源和环境等出发,对城市的碳排放控制目标、战略、空间规划、实施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编制城市碳排放专题规划等。通过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内在联系。
二、善于学习实践,掌握学习内容,课程设置,学习方法等。关键是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上狠下功夫
1、学习内容: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
城市是减碳的关键,有研究认为80%的减碳应由城市完成。所谓“低碳城市”,就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建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目前,我国在低碳城市规划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总体设想是希望以低碳城市理念贯穿规划的体系。城市规划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简而言之就是低碳城市理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将低碳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之一;二是城市布局以公共交通导向的紧凑和混合发展,促进交通减碳;三是对能源结构进行调整,提出节能指标;四是分析碳排放,提出生态固碳措施。也可以这个样子说,低碳城市理念主要体现在其他方面为:一是产业发展,以循环经济为导向的低碳产业体系;二是空间布局,以紧凑混合为导向的低碳布局模式;三是交通系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绿色交通体系;四是能源利用,以新能源利用和节能为导向的清洁能源体系;五是生态建设,以扩大碳汇为导向的多样化生态体系。如何构建低碳城市需要大家共同探讨,要加强低碳城市相关体系的研究就在即将开设的高级研修班的学习内容里涉及到。
2、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一是要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学习本身就是自我充电、自我提高的过程。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法宝。首先,要学理论。理论就是规律,学理论就是教会大家把握规律的方法,是抓住共性问题的钥匙,是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的前提。其次,要学知识。掌握知识少,往往导致见识不广、眼界窄,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方法不多、底气不足、能力不强等问题。知识决定修养,修养需要方方面面知识的融会贯通。我们员工要善于从繁杂的家庭事务中解脱出来,多读一些书,多思考一些问题,多增长一些见识,从而提高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能力。再次,要学他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每一位干部同志都要敞开心胸,向他人学习、借鉴,善于和敢于向与观点不一致的人学习,取长补短,为我所用,营造一个有利于自身进步的良好环境。
二是学习重在应用。通过学习理论结合考试,我们把学到的东西“见于文章”,这仅仅是达到学习目的的前一半,还要“施之事业”,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更重要的后一半。我们不仅要能论事,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各项工作做成、做实,把地毯城市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三是要以这次学习为新的起点,不断探索。“学不可以已”,学习贵在持之以恒。学以致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有学习上的不断进步,才可能在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否则,学习的进步也将是无源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