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1

在万维网出现30年之际,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就在万维网出现的大约一个世纪以前,同样有一种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伟大发明出现――汽车。至20世纪20年代,以汽车出现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形成了信息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行为方式。比较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许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但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信息革命的纵深发展已掀起了又一次社会变革的浪潮。

近年来,从前被视为“非主流”的90后已开始步入职场,“被溺爱”的80后甚至已成为职场的中坚力量。未来10年,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80、90后们将成为社会生产的中流砥柱。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即时的信息沟通、虚拟化的社交网络和更以自我为中心的扁平化的人际关系似乎已成为80、90后们理所当然的认知。如果说信息革命的第一阶段以互联网技术降低金融市场运行成本、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为主要特点(例如,1997年以来电子通讯网络市场(ECNs)对美国证券交易市场结构的冲击,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仅通过经纪商和做市商进行证券交易的模式,证券交易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2]),那么在代际更替、“快、直接、平等”的社会认知主位化的过程中,金融市场作为金融资产为交易对象而形成的供求关系及其机制的总和[3],供求主体双方的行为心理变化也将影响金融市场的形态和结构,我们认为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金融市场整体多样化和分散化

无论人们是否将告别以办公室为基础的工作状态,或与等级森严的企业、机构组织架构说再见,互联网时代原住民们的“组织感”和“权威感”弱化都是显而易见的[1]。微博等社交网络让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接触到名人“大V”,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愈加扁平化,这也改变了上一代人眼中具有高高在上神秘感的人群的距离感。美国的千禧一代同样也在演绎着同样的潜移默化的改变。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调研,美国进入成年期的千禧一代呈现出明显的与有组织的政治和宗教信仰分离而通过社交网络相互联结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体系的门槛问题可能将遭到更加快速直接的抵触,例如在投资额度和投资期限上的限制、投资利率的单一等等。而一些目前“非主流”的金融市场,例如民间金融市场、积极寻求转型的部分传统金融市场,通过依托互联网技术提高信用评价技术和风控效率,以更加好玩的方式满足资金需求也更符合这一代人“自我”的特质。因此,我们认为,信息革命背景下的金融市场整体将更加多样化和分散化。

二、债权融资层次填充和小额衍生交易发展

在中国社会老龄化、人口整体更高学历、经济更大不确定性的社会背景下,80、90后们的债务负担较上一代人有所加重。根据民泰金融研究所对纯线上信用借贷P2P平台的调研,参与交易的借款人已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35岁以下的借款人占比已超过七成。这一方面体现了互联网原住民对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兴业态的高接受度,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这个年龄段人群饥渴的资金需求。为了应对这一代人业已基本形成的无论做什么事都先上网查一查的行为习惯,未来金融市场的债权交易将更多地表现为线上交易。基于技术的创新和需求的提高,债权交易的额度和期限区间将呈现更多层次维度,交易的效率和方式也将不断革新。债权交易归根结底是基于信用的买卖,当征信体系和信用评价技术足够成熟时,资金供需的自动撮合系统或许可让交易速度提升到目前难以想象的程度。随着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借贷供需的增加,甚至可能出现以信用为标的的小额衍生交易,有望改变目前金融市场的交易相对离散的状态,从额度上实现更加高效、连续的债权交易。

三、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行业细分化和网络社区化

习惯于虚拟化社交和扁平化人际关系的一代,在工作领域或执行目标任务时将更倾向于通过自我和社交网络的力量完成任务。这不仅体现在现实生存立命的需求上,在社交网络中形成的虚拟人格所设定的目标也通过互联网途径实现。在此背景下,无论股权融资还是项目融资都将倾向于行业细分化,这种细分将体现为比目前行业分化更细小的子域,并可能通过互联网形成全球化的不同子域的网络社区,将在某一子域拥有类似偏好或兴趣点的人联系起来,这些人可能在不同的项目中充当投资方、融资方或合作伙伴,而一个子域的网络社区将充当着类似“行业协会”的功能。未来的股权交易将促成更多的小微型企业创业,项目融资将不再局限于大中小微型企业的商业项目融资,个人的创意项目融资将随着该理念的普及而更加活跃,帮助80、90后们实现来自现实和虚拟人格的各种“小想法”。

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强化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离岸金融 金融自由化 人民币国际化 对策研究

引言

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转变,金融格局也需要调整。为了顺应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成立。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的重点。服务贸易型离岸金融业务可以先行先试,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可以在区内从事离岸金融业务。这种金融创新形式有望获得巨大发展,形成重要的国际离岸金融市场。

离岸金融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发展趋势,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创新。离岸金融市场是向非居民投资者提供境外货币借贷与投资、国际贸易转账结算、外汇贵金属买卖、再保险服务、债券交易等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市场。离岸市场与国内市场隔离,隔离程度因采用的离岸市场模式不同而不同。离岸市场金融管理体制和税收制度不受业务开展国或货币发行国限制,高度自由。离岸金融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比较充分,交易成本低,借贷利率市场化,资金进出自由顺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金融市场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内金融资源的低成本高速度流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金融国际化、一体化和自由化。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

(一)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内在要求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因果。金融深化发展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能推动金融发展。中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二大贸易国,但金融体制改革迟缓,已经成为阻碍经济深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不仅有助于促进贸易活动,更能加速包括资本在内的各种要素的流动。发展国际贸易,需要大量的资金借贷、外汇买卖等交易。通过离岸金融平台,可以利用全供应链贸易融资、离岸船舶融资等多种融资工具,为国际贸易提供融资支持。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重点。不仅能够推动上海本地经贸发展,而且对于长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加速发展也具有辐射带动作用。因此,自贸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从根本上说是保障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需要。

(二)有利于稳步推进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

中国的金融体制需要进行渐进式改革,逐步实现金融自由化,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最终形成利率市场化、浮动汇率制、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流出入基本无限制的金融体系,使金融发挥高效的资源配置功能。在资本项目控制和外汇管制的前提下,以自贸区离岸金融市场作为金融开放实验场地,进行风险可控的实验,将取得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在岸金融市场,可以稳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进程,减少金融体制改革的失误。资本项目的完全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离岸金融产品创新以及国际金融准则的对接都可以在离岸金融市场上进行尝试和探索。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也是中国满足发达国家的要求,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的表现。同时也为中国银行业提供一个缓冲期,中国银行业可以在缓冲器期内增加国际金融服务经验,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为最终开放金融市场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推动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和优化配置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发展,资本也要由在国内流动转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取得更大的比较优势,赚取更多的比较利润。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相比,制度约束更少,有助于逐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低成本高效率配置。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为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内地提供了一条合法渠道,国际资本可以离岸金融市场为跳板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庞大的国际化发展的企业需要大量资金,迫切要求母国银行能够提供及时、便捷的境外金融服务,包括境外融资、贸易结算、集团财务管理等。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海外机构网络还十分有限,我国商业银行向这些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既可以降低这些企业的成本,又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

(四) 有利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受国内经济增长趋缓、金融体制改革进程缓慢的制约,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困难不小。中国政局稳定,上海已有全球不少知名跨国银行入驻,自贸区政策优惠。开办离岸金融业务能使其较快地形成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主要条件

上海在政治经济条件、地理区位、政府政策等方面具备了建设离岸金融市场的基础条件。在基本条件具备的前提下,只要妥善处理好各金融主体之间、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之间、信贷和融资之间、内生增长和出口创汇之间、股市运作和实体运营之间的关系,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的区位优势就会转化为政策优势和投资优势。具体讲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经济环境稳定

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及国际地位的提高,为离岸金融市场的建立创造了先决条件。我国政局稳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府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加入了一些国际性和区域性的金融组织,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与交流逐渐加强,与国外中央银行和其它金融组织的业务往来日益密切。

(二)上海经济金融实力雄厚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所需具备的核心条件是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为目标,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上海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新加坡和香港,跻身世界中等发达经济体之列。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经济圈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上海金融市场主体完备,交易规模居于世界前列,集聚效应较强。上海建有证券、期货黄金、产权、外汇等交易所或交易中心,各类商业银行以及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经纪公司、信托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齐全,各种金融商品及衍生品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位于中国乃至世界前列。外资金融机构数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的国有银行在国际业务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已经开发了全球授信业务、外保内贷业务、离岸出口押汇等多项离岸金融创新产品。

(三)上海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个相对封闭的区域,建立有形的离岸金融市场,集中发展离岸业务,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产生集聚效应,最大限度的防控离岸市场业务向在岸市场蔓延。上海地理位置、时差条件对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十分有利。从国内看,上海处于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心,世界运量最大河流长江的入海口,是南北经济、内外经济接轨的重要枢纽。上海港是中国综合竞争力最强的港口。从上海在地球上所处位置来看,其处在太平洋西海岸,周围邻近的国际金融中心有东京、香港、新加坡等。与世界上大的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东京等开闭市时间能相互衔接。

(四)各级政府政策推动

上海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政府的重大决策,中央和地方政府利益一致。中央、上海市和浦东区三级政府形成联合推动力,大大加快了自贸区建设的步伐。自贸区建设的核心突破是政策法规和金融创新。中央政府不遗余力地排除政策法规障碍,地方政府也陆续制定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有力推动了离岸金融业务开展和离岸金融市场建设。

(五)上海金融通讯设施先进且中介体系完备

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有发达的通讯技术条件和完备的中介体系。上海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通讯设备和技术,可满足离岸金融市场建设对通讯设施信息传递、数据处理和网络安全等的要求。目前上海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完整的中介机构体系,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等储备了大批能办理涉外业务的高级人才,能够满足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的对策措施

离岸金融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要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地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政策进行调整平衡,选择适当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建立透明公正的监管体制,严密监控资本的流动,逐步放松管制。

(一)采用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

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有一体型、内外分离型和避税型三种模式。一个国家的离岸金融市场应该根据经济市场化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模式。目前我国经济还处于深化改革阶段,金融市场化还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金融监管能力还不够强,对抗外来资本冲击的干预能力还比较弱。我国金融管制仍然比较严格,金融市场化改革进展缓慢,外汇体制仍然实行结售汇制,资本项目也没有完全开放,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因此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建立离岸金融市场须持谨慎态度。上海自由贸易区离岸金融市场宜采用内外分离型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在岸业务与离岸业务建立防火墙,既方便监管当局对离岸业务加以监控,又可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时,有效地加以阻挡,减少对国内的冲击。离岸金融业务的开展要循序渐进,风险可控。初期要对准入严格审批,以后逐渐放开。目前中资银行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内的分行经过批准,可以设立离岸业务部,申请离岸业务执照,开展离岸业务。银行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必须严格分离,为客户开立单独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平行使用,相互独立。银行要建立离岸业务合规操作准则。

(二)逐步放松管制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离岸金融市场要考虑金融自由化的速度与次序,适时调整,逐步放松管制,建设成为全业务、多层次的离岸金融市场。放松管制的进程需要与国内金融市场的自由化水平、监管部门监管能力的提高相适应,是渐进过程。管制放松包括:取消对非居民的外汇管制,实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对试验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资金流动按“跨境”原则进行管理;利率完全市场化;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在坚持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8%基本要求前提下,银行离岸业务资本充足率要求可适度宽松;对离岸外汇存款和人民币存款,免交准备金,放松对离岸金融机构流动性比率和清偿力的要求。

(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优惠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初期的吸引力所在。立法机关应抓紧时间制定离岸税收法规,创造依法征税的环境。离岸业务的税种要少于在岸业务,税率要低于在岸业务。

(四)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自贸区离岸金融业务既要扩大规模,鼓励创新,又要加强监管。该市场的发展会影响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的实施,对加强监管提出较高的要求。金融监管部门要建立成熟的调控机制,具备强大的市场干预能力。探索建立离岸业务负面清单,逐步建立以全面监测、现场检查和事后调查为主的监管体系。要加强对市场准入和业务的监督管理。只有获取离岸业务执照的银行才能开展此项业务,其他任何机构不得超范围经营。银行要对离岸业务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强化内部稽查。离岸业务的各项报表要根据规定向监管部门报送,以便监管部门监督执行各项管理规定的情况,掌握离岸业务的发展规模,确保积极稳妥地发展离岸业务。

参考文献:

1.连平.离岸金融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左连村,王洪良.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理论与实践[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4.邬群华.我国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2.4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3

[论文摘要] 内蒙古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通过对其金融业支持农牧区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内蒙古农牧区金融机构虽然采取多种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或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后,提出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的若干建议。

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全区除盟(市)所在市区以外共有80个旗(县、市),占自治区全部旗(县、市)的80%。其中国家级贫困县31个,自治区级贫困县29个,占比为75%。人口1700万,占自治区总人口的73.91%。农村牧区发展状况是衡量全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尺,其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近几年,国家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门槛等政策,内蒙古作为试点地区已取得一定进展。

1.农村信用社改革初见成效。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但是农村信用社自身发展的需要,对于内蒙古来讲更是事关1800万农牧民和农牧业、农牧区及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大问题。为提高农村金融体系效能,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2007年以来,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目前实行统一法人的77家联社中,有76家向银监部门提交了筹建申请,已提交开业申请的有51家联社。经内蒙古银监局批准开业的35家,其中29家已经挂牌。

2.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实现突破。2006年底,政府开始通过各种途径给农村金融市场造血。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对所有资本和金融机构开放农村市场,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六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2007年3月16日,由包头市商业银行独家发起设立的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包商惠农贷款有限责任公司挂牌开业。此后,内蒙古首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内蒙古首家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先后挂牌营业,这标志着内蒙古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第一批试点的三类四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全部稳定运营,说明内蒙古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内蒙古邮政储蓄银行已挂牌成立。历经数年“纸上谈兵”和半年多的紧张筹备,邮政储蓄银行于今年3月20日正式挂牌,并在今年上半年启动分支机构,在东、中、西部进行试点,适时向全国推广。而就在邮政储蓄银行挂牌的不久前,邮政储蓄也终止了恢复储蓄业务二十多年来只存不贷的历史,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业务在全区四盟市于今年3月1日开始试点运行。

内蒙古在农村金融方面所进行的改革虽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未能从开创一个多样化的有序竞争的金融市场着眼,未能与农村经济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仍然存在许多现实的问题。

二、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村信用社“一农”难支“三农”。内蒙古农村信用社始建于1951年,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一直处于垄断地位。近几年,随着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内蒙古国有商业银行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陆续实行扁平化管理,从1998年开始到2006年逐步从县域收缩机构,全区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及营业网点,由1995年的4745家到2006年减至2917家。农业发展银行只从事粮棉油政策性收购业务,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邮政储蓄只在农村牧区吸收存款,因此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存在供给不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虽然从2007年内蒙古推进农村信用社制度改革,但由于历史原因,农信社在改革前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和亏损挂账,资金规模难以支撑农村牧区经济发展。

2.金融服务网点呈现“断层现象”。作为农字号的农业银行,近年来,在内部机构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考虑自身的生存及利益,机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整合,并纷纷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自身也在进行内部改革,在利益的促动下,由于成本高,吸收存、贷业务量小,没有经济效益,且不能养活机构员工等因素,所以也对偏远或较小乡镇的金融网点进行了整合。使当地农牧民办理存、贷业务要走数十里路程,农民存款难、办贷难的问题比较突出。

3.资金外流现象严重。目前,以国有资本为基础的农业银行急于从农村脱身进行股份制改造,开始从县域经济中实行战略性撤退,贷款规模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凭借支付结算优势广为吸收存款,这部分存款通过上存的方式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利用网点多、结算通畅、深入农村的特点,大量吸收农村储蓄并转存人民银行,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邮政储蓄的疯狂“抽血”,加剧了农村资金的“体外循环”。

三、完善内蒙古农村牧区金融市场的措施

1.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目前,内蒙古共有农村信用社独立法人机构1279个、职工18500多人,机构网点和从业人员均居全区金融机构之首。2006年末,全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全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总量的12%和9%,但农牧业贷款占全区金融机构该项贷款的85%。可以说,农村信用社已经发展成为内蒙古农村牧区最为重要的金融力量。今后农村信用社改革应立足“三农”,坚持以农为本。信用社在继续保持“背包银行”“马背银行”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应积极运用现代科技工具进行电话预约,开办“汽车银行”等,进一步加强对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的金融服务,在巩固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加快推广联保贷款业务,着力解决农牧民和农村牧区规模以下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2.商业银行应创新经营制度。作为涉农金融机构中商业性最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银行应改进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工具和扩大服务范围。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上规模的技术型、创新型和外向型的优质农业企业,并积极参与农户贷款的市场竞争,补充农信社的资金不足。各国有商业银行要通过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重点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要简化贷款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满足伊利、蒙牛、鄂尔多斯、草原兴发等龙头企业合理资金需求。要积极引导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发使用商业承兑汇票。对于龙头企业签发的商业承兑汇票,商业银行应给予贴现支持,人民银行优先给予办理再贴现。切实做好农资资金供应和相关配套金融服务,通过不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金融产品创新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3.注重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难问题,必须把金融的市场调节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虽然农业发展银行分行至2007年1~7月份累计发放粮油贷款53.7亿元,同比增加12.7亿元,共审批各类商业性信贷业务400笔,审批额度80亿元,支持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粮油加工企业和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等贷款项目200多个。但农业发展银行更要探索经营商业性金融,延伸对粮棉油产业链条的信贷支持,在粮食流通领域的基础上,延伸服务对象和拓展服务内容,由目前的仅支持粮食收购向产前、产中延伸。如巴彦淖尔市发展畜牧林果业具有很大优势,也是农民增收、地区经济提质提效的突破口,农发行应给予信贷倾斜政策支持,真正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应有作用。

4.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多元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有效地激活了内蒙古试点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新的商机、新的活力,对改进试点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组建成立只是迈出的第一步,要实现健康发展,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强化审慎监管,严格防范风险,切实将主要精力转到监管上来,始终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第一位,积极探索新的监管方式,科学合理配置监管资源,增强监管能力,提高监管有效性,防止重蹈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覆辙。其次,规范试点运作,稳步推进试点,为下一步扩大试点起好步、带好路。第三,引导携手发展,促进共同壮大,使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直面竞争,及时更新经营理念,积极迎接挑战,通过相互竞争达到革新体制机制的目的,加快建立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竞争适度、相互合作、共谋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赵志华:“2002—2006年我区金融工作回顾与今后工作建议”,载《内蒙古金融研究》2007年第1期。

2.荆国栋:“内蒙古邮政储蓄银行于3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载《内蒙古晨报》2007年3月22日。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4

关键词:放松管制;跨区域发展;农村金融竞争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08)08-0093-03

一、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的形成

近年来,由于国家放松了对农村金融的管制,农村金融市场原有格局逐渐松动。一是随着地方政府支持的小额信贷组织和扶贫办主导的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的纷纷设立,部分农村乡镇金融市场出现了竞争。二是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方兴未艾,县域农村金融市场出现变局,如目前江苏省有7家农商行与8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就战略入股事宜正在积极商洽之中。三是随着省联社改革试点的推进,省级层面的农村金融市场凸显:如银监会提出了省联社改革五类模式,分别是:联合服务公司模式、联合银行模式、金融持股公司模式、统一法人模式和省联社模式,这几种模式尤其是统一法人和金融持股公司对省级层面的农村金融市场将形成有效冲击。四是大银行向乡村发展呈现一种趋势,如国家开发银行和新成立的邮储银行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将开展信贷业务,农业银行重返农村金融市场也指日可待。

在农村金融复杂局面的背后,可以看出两条线索,一是本地农村信用社通过自身努力,慢慢实现规模壮大,变为通过分支行或金融控股公司等跨区域模式快速扩大规模;二是新机构的加入,使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者增加,竞争格局发生变化。本文试图顺着这两条线索,回答以下问题:跨区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各类机构如何选择竞争策略以及未来的竞争格局如何发展。

二、跨区域和本地化发展的利弊

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既是管制放松的结果,也是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扩张逻辑的必然结果。

(一)本地社区性质金融机构发展的劣势

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担负支持三农的任务,农村信用社获得了国家的政治支持,如严格市场准入,获得票据兑付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在政府保护下。农村金融市场一般以行政边界为市场边界,大市场被无数小市场层层挖空,分而享之,形成蜂巢式格局,农村信用社如同诸侯割据一般“偏安一隅”,缺乏竞争机制和活力,资本、资源无法实现跨区域流通,只能在狭窄空间内进行配置,导致了效率的损失。

本地市场风险难以分散。农村信用社范围和规模的狭小,使得风险无法有效地对冲和分散,导致了较高的关联风险。目前农村有很多专业乡镇,这给农村信用社化解产业结构调整等宏观经济风险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地域集中性意味着客户群体倾向于被同一经济形势所影响,即使通过银团贷款等简单的风险转移业务,也很难避免产业结构单一和信贷集中的风险。

升级转型的内部动力不足。这几年,宏观环境对农村信用社有利,一年几百到上千万的利润,对一个二三百人的中小金融机构来说,足以达到收支平衡、衣食无忧,至于资本的积累、经营规模的扩大等发展战略举措鲜有实质性动作。

促进经济增长的潜力不足。县域内只有一家农村金融机构,金融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不能满足所有的金融需求,即使开办其他综合性业务,人员、技术成本也不是单个机构能够承担的。这种区域内自我发展模式在客户实力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可以基本满足融资需求,但是当客户规模渐大、普遍开始跨区域经营时,诸如单户贷款超比例、异地贷款等问题就会出现。农信社短时间内无法培育市场,导致了当地农村金融市场不能实现优质化。

(二)本地社区性质金融机构发展的优势

农村金融机构向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主要基于两类信息,即“硬”信息和“软”信息。“硬”信息主要是一种成文式信息,通常表示为计算数字、书面或口头报告的信息,如有关企业财务报表等方面的信息。“软”信息主要是意会信息,如企业家的素质、品格和可靠程度,企业家的关系网等。

基于农村的现实情况,商业银行获取准确的“硬”信息比较困难,“软”信息就更难掌握了。而本地社区性质金融机构熟悉当地的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能力保证和监督借款者的信用。因此,本地社区性质金融机构具有内在优势来识别一些高风险企业和农户家庭,提供高度差异化的贷款产品。

(三)跨区域发展的竞争优势

金融控股公司以及分支行模式的优势地位和资源储备可以培育壮大当地金融市场。形成质变。大大缩短摸索的时间。跨区域发展有完全市场竞争下的收购兼并和行政手段下的重组两种方式。从已经实现的战略合作方式来看,既不是完全的市场竞争结果,也不是行政指令下的合作,而是政府主导下的战略合作,合作本身遵循了市场规律,这种行政资源将有助于合作后的机构更好地融入本地市场。

活跃银行机构与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最终将促成原有金融机构的升级转型,解决多年来农村信用社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治理不完善的问题,提升农村信用社管理水平。

(四)跨区域发展的不确定性

美国圣路易斯联邦储备银行的William R.Em-mons(2001)等在研究社区银行的区域多元化效应时发现,小银行在经营中增加地域的多样性可能会产生严重的经营无效性,小银行跨出本地市场的过度伸展会增加银行的破产风险。Rose and Wolken(1990)研究发现,与地域多样化的控股公司相连的银行相对于独立银行并没有竞争优势。Whalen(2001)研究发现,所有分支机构在同一社区的小银行趋于比在多个社区有分支机构的小银行获利更多。目前农村金融机构跨区域发展实践还不够丰富,上述结论还没有得到经验数据的检验,不过这种可能性也不能否定,因此,跨区域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农村金融控股集团控股县域农村信用社是否相比单个农村金融机构更能带来规模效益的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跨省区扩张与在省内相邻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相比,是否更能充分享受地域多元化的潜在利益,这些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论证。

三、竞争的基本格局

从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来看,出现大小金融机构的相互竞争已成为必然。辖内原有的农村信用社,除面临农村金融控股公司、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市场竞争外,还有小额信贷组织的竞争。随着管制的放松,市场扩张带来了规模经济效应,由于大小银行机构的成本收益函数不一样,其市场定位和竞争策略也不一致。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规模经济、低成本策略与差异化、高收入策略的选择,这一点在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会表现得更加明显(DeYoung,2001)。

从优势竞争战略角度来看,农村金融控股集团与农业银行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乡镇以上。双方的客户可

以是农业产业化龙头型企业、一定规模以上的农村中小企业、富裕的农户或规模较大的个体工商户、小城镇建设等;双方的竞争优势类似,如都有较快捷的结算方式,发达的信息和通讯技术,能提供标准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本地农村金融机构、邮储银行的农区分支机构与小额贷款公司在乡镇层面的碰撞较为激烈。这些机构在农村地区拥有熟悉的客户资源,同样可以采用关系融资的方式。但是,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的退出经历告诉我们,农村金融市场的高交易成本,使得商业银行难以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无论哪家机构都做不到满足所有收入较低层次农民的贷款需求。在上述机构中,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最小,面临较高的市场利率和信用风险,小额贷款公司通常采取联保贷款的办法,通过增加还款人的社会压力、解决无担保条件下贷款的偿还风险。目前,小额信贷出于竞争原因,普遍从联保贷款转向个人贷款,而客户由于没有抵押或者担保,增加了贷款的偿还风险。

四、有关建议

第一,在乡镇农村金融市场,要防止过度的市场竞争。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过度竞争,有可能造成系统性高风险的后果。根据国际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进入激烈市场竞争阶段后,在一定时期内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贷款项目收益率的限制,过度竞争可能导致客户质量下降,最终引发部分小型银行机构的倒闭。而部分机构的破产也可能破坏金融生态环境,降低农户的信用水平。

因此,对于不发达县域地区的乡镇金融市场,应在一定的宽限期内限制竞争。金融机构数量减少,相互之间的存款竞争压力也随之减少,导致存款利率的下降,资金成本相对也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客户对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上升,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也随之扩大,从而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扩大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181-01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在生产国际化的基础上,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借贷关系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既是经济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过来又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

从市场的一般功能看,国际金融市场有利于保持国际融资渠道的畅通,为世界各国提供一个充分利用闲置资本和筹集发展经济所需资金的重要场所。它不仅曾经为某些工业国家的经济振兴做出过重要贡献,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进程。

2.加速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为国际投资的扩大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及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子公司在推进生产国际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生产发展到哪里,商品就运销到哪里,力求得到必不可少的资金供应和资金调拨的便利;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在全球性的生产、流通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也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来得到更有效率的利用。

二、国际金融市场存在的风险分析

国际金融市场风险主要由国际金融投资者主观预期、投资交易成本、投资者的投机行为和一个国家本身的金融市场状况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的变化内在地使国际金融市场失去均衡,导致国际金融资本流动变化无常,如果资本流出流入国家没有防范能力,就极易产生金融风险。国际金融市场的活动一般由外汇交易商和金融投资者充当主体。无论是套利保值还是投机,都是以汇率和利率的预期为基础。“外汇交易商制订买卖外汇的决策奠基于他们的汇率预期,而汇率预期又取决于他们对汇率趋势相关的政治、经济的掌握。”各交易商和投资者对未来汇率或利率的预期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对汇率和利率预期的差异直接导致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波动。按现代经济学的观点,预期均衡是指合理预期和预测。即是对所有现在可得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所做出的预期和预测。只要市场参与者都能根据自己现在所能得到的、与变量的未来发展趋势有关的信息来进行预测,那么最终结果必然是与从市场角度得到的信息相一致,达到预期均衡。所以,只要投资者或投机商发现市场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合理预期有差异,他们就会改变其定价策略,利用市场差价获利。各投资者主观预期的差异可以内生地扩大或缩小资本流动的波动性。

三、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

1.美元贬值不可逆转

预计年内余下时间,美元走势将突出贬值态势,一方面是自身经济复苏需求,另一方面是机构盈利需求,美国海外庞大的跨国公司模式迫切需要美元贬值保护美国机构的竞争力。而从货币政策预期看,美元利率面临反转性调整,利率方向型转变将继续有利于美元投资,美元贬值与美元加息将有利于美元技术和策略配置,使得美元既有利于自身技术性风险消化,有涨有跌的基本规律决定美元贬值将不可避免;同时也有利于美国经济强劲复苏的需要,保护产业竞争力和金融垄断性,美元贬值将刺激关联商品和所有商品涨价,反过来进一步刺激加息,全盘规划转变将来临。

2.股票市场大幅动荡

预计全球股票市场今年下半年将呈现高涨、创新纪录的态势。其中美国股市三大板块将继续上涨,道指有可能上涨到12000点,13000点的可能性有待观望。标准普尔指数将会向1300-1400点上行,纳斯达克指数将会上涨到2800点水准,突破3000点较为艰难。欧洲股市将继续上行,但上涨动力将不如美国股市,尤其是欧元上涨可能将牵制股市上涨动力。日本股票价格上涨动力不足,上涨幅度有限,10000点突破之后将微弱调整。其他股票市场将突出上涨趋势,但幅度和速度将有差别。

3.黄金市场波动起伏上扬

预计未来国际黄金市场将出现震荡高涨态势,一方面黄金价格面临国际投资结构性改革,投资为主的结构配置将使黄金价格高涨具有坚实基础;另一方面是全球流动性过剩局面继续扩散,政策加码的流动性充足性将有利于黄金价格高涨;更为重要的是黄金价格将成为货币竞争和金融战略的重要基础,甚至是重要筹码,黄金高涨不可阻挡。然而,黄金价格高涨必然受到技术规律的约束和调节,这意味黄金价格将有短期快速回调,黄金价格下跌有可能跌破1000美元,但盘整时间较短,全年基本点将保持1000美元以上水平。全年黄金价格均点将在1080美元,高点将会达到1500美元,常态价格区间将在1200-1300美元之间。

4.石油市场盘整上涨

预计未来国际石油市场将出现全年高水准,100美元的价格高点将会呈现。但是石油价格波折性会较大,最低水平有可能下跌到60美元左右。未来石油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来自美元,同时与石油储备、供给和消费有密切关联。尤其是未来伊朗在国际石油市场将有变化,伊朗外汇储备结构和石油政策取向,以及美国对伊朗的态度都将是影响石油价格走势的关联因素。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金融活动必然越来越多,只有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制定是符合自身发展的金融政策,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巴曙松.从金融危机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中国金融市场发展[J].国际融资,2010(02).

[2]刘曙光,黄勤.国际金融市场的回顾与展望[J].银行家,2010(01).

[3]孔爱国.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节奏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金融市场发展趋势范文6

一、消费金融内涵

一般来讲,消费金融属于较为新型的经济学领域。首先,消费金融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从广义上解释,消费金融可以理解为与消费有关的金融活动;从狭义上解释,其可以理解为为满足居民对商品消费或者服务消费而创设的相关金融。消费金融不但是为个人提供消费的金融服务,而且涉及到家庭其他人员,包括家庭收入、消费、资产配置等在内的相关服务。其次,消费金融界定存在不同种类和方式。实践活动中,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统计部门等,对于消费金融界定存在很大差异。例如,美国的银行家协会认为,消费金融是指银行消费贷款;然而,美联储认为消费金融属于家庭消费[1]。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电商巨头介入消费金融市场

一般来讲,互联网企业介入消费金融的主要业务为第三方支付,如阿里巴巴的支付宝、腾讯的财付通、百度的百付宝等。自2010年开始,第三方支付发展速度加快。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超过250家,市场规模高达13万亿。首先,第三方支付一般可以分为移动支付、收单、互联网支付、预付卡四大类别,互联网金融支付也已经向基金、保险、证券方向发展。其次,互联网理财是互联网消费金融当中十分重要的业务,其主要包括P2P理财以及宝类理财等。P2P在2006年进入我国,近几年发展尤其迅速,2014年该行业的规模已经达到了2012亿元;宝类产品主要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业务。最后,互联网的贷款模式主要包括互联网小额贷以及P2P网络贷款,其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较少服务个人。近段时期,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又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出现了个人消费贷款形式。比如,京东的京东白条,消费者在京东商城购物不但可以使用京东白条,而且使用白条享受30天免收利息;天猫商城也推出了天猫分期购物业务,这些贷款主要用于商城的消费者小额零售消费[2]。

(二)传统消费金融开始接触网络

传统的消费金融相关机构主要包括消费金融公司以及商业银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消费金融机构产生了一定影响。首先,互联网金融机构主要是发展自身线上的用户,并且包括投资理财以及小额消费等,相比银行的客户,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相关影响较小。然而,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由于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的客户存在类似性以及重叠性,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将会面临较大压力以及挑战。其次,商业银行根据成本进行考虑,最终会将目标客户定位为高收入人群。然而,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从实践来看,部分商业银行正在积极作为,不断进行渠道扩展以及创新,从而不断推进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业务水平。此外,消费金融公司存在业务范围有限、同类竞争强烈以及风险控制难度大等难题,导致其面临一定发展困境。因此,消费金融公司应当积极探索运营模式,从而增强自身业务优势[3]。

三、互联网背景下消费金融发展趋势

(一)消费金融市场格局改变

首先,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在改变消费金融市场的格局。互联网金融覆盖面广泛,几乎包括收入等级不同的所有网络用户,从而促使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城市、农村消费金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得到相应改善。其次,消费金融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比如,传统的消费金融市场主要以商业银行为主,消费金融公司以及汽车金融公司为辅;然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消费市场格局,促使主体出现多元化。最后,创新产品不断增多。互联网为消费金融提供信息组合能力以及强大的渠道挖掘能力,从而促使产品不断创新。实践表明,互联网金融在投资、理财、信贷等方面均有广泛的创新。

(二)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扩大

首先,需求方面,不同阶层的人群都有消费需求,支付账户的开户大小不受到任何限制,投资理财的门槛逐渐变低,1元甚至一分钱都可以进行相关投资理财。其次,供给方面,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传统的机构都主要着力于金融市场,几大电商巨头也开始市场布局,快速占领消费金融市场,尤其在个性定制服务方面,传统模式的消费金融正在转变观念,进行定位和调整,通过互联网进行相关创新,从而打造新型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模式。根据目前的消费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而言,传统的消费信贷应该会继续保持较快速度增长,不但如此,互联网消费金融极有可能出现爆发式增长现象。因此,整个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会不断扩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