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

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文1

[关键词] 绿色信贷;个人信贷;绿色信用卡;汽车贷款

[中图分类号] F832.4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随着“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起,金融业也在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在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较之国际同行业来看起步较晚,并且目前各大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时都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从银行自身来看,很多银行目前都沿用传统金融业务的模式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使得业务创新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阻碍了绿色金融的发展。从企业和个人来看,很多企业在“利润”与“环境”的选择中,往往都会选择前者,自身缺少技术转型的积极性,而普通的投资理财者对于这个新兴事物又不甚了解,这些因素也使得银行的绿色金融业务的推广受限。从社会环境来看,中国目前在大力倡导“绿色生活”、“绿色发展”的理念,但是相关的政策支持与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完全跟上,使得银行在发展新业务时缺少扶持,从某种意义上来看,银行也就缺乏了主动性。

那么中国目前的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如何?银行面对这种种困难又该做怎样的选择与调整?本文接下来选取“绿色信贷”业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业务现状的分析以及对产品创新的探究等分析这些问题。

2 绿色信贷发展现状及问题

银行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目前已进入环境污染高发期,大力发展绿色信贷业务是银行的政策向环保领域的有益尝试。我国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尚处于发展和推广初期,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外节能减排需求强烈,在企业绿色转型的过程中银行也需要采取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新的投资环境,在低碳经济中保有强大的盈利能力。

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交通银行(以下简称三大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发展较为典型。通过对三大银行的发展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在中国,绿色信贷业务成效明显,在为绿色企业带来融资的同时,也积极通过金融创新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转型。同时,各大银行也在积极完善绿色信贷业务的专业化管理,降低信贷风险,具体措施有组建专业团队、多过程专业化分工的资产运营模式以及客户分类管理等。

然而在蓬勃发展的同时,绿色信贷业务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首先银行面临的风险增加。目前国内关于环境风险问题的研究几乎很难见到,而在金融机构内部基本没有就环境风险问题建立有效的防范机制或审核程序,仅由环保部门对企业或项目做环境风险评估,并不能准确衡量风险从而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

其次,企业缺少向“绿色”转型动力,银行绿色信贷业务受阻。传统的绿色信贷模式是已有转型意向的企业或已转型成功的绿色企业向银行寻求融资帮助。该模式只是单纯给企业提供了融资渠道,信贷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需要。由于不能从根本上主动促进企业绿色转型,银行很难促进绿色企业的普及,这不仅使得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受到了阻碍,而且很难真正实现银行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本应发挥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相关的建议来解决银行面临的这一难题。

3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的必要性与可操作性分析

3.1 我国绿色信贷业务发展的新方向——绿色信贷个人业务

通过对2007年至2012年我国银行贷款总额、居民消费性贷款额、非金融企业贷款额数据 的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从2007年至2012年全国银行的信贷情况(图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2007年至2012年贷款总额在不断上升,其中居民消费性贷款和非金融企业贷款均呈上升趋势。为了更精确地研究,我们统计了近几年我国银行的居民消费性贷款规模和非金融企业贷款的增长速率(图2):

该图显示,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增幅在大多数年份均处于居民消费性贷款增幅之下,尤其在2012年六月开始非金融企业的贷款增幅有下降的趋势。鉴于居民消费性信贷的增长趋势,我们认为将绿色信贷业务个人化可以作为银行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的创新方向。

3.2 我国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必要性

银行引入创新的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在为银行带来利润的同时,可以增加消费者对于绿色产品的需求,进而刺激绿色企业增加产出,刺激传统企业向绿色企业转型。企业的转型动力将有助于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这样的良性循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瓶颈的问题。具体地说,银行引入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必要性有以下几点:

1. 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驱动

党的十报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但仅通过银行对企业的绿色信贷业务很难增加企业绿色转型的动力。为了有效完成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的目标,银行有必要引入并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的个人业务,促进绿色消费,利用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促使企业向绿色型企业转型。

2. 国际上绿色信贷个人业务推行的引导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日益加剧,我国银行也应顺应国际化业务的发展趋势。目前很多发达国家的绿色信贷业务正逐步发展,尤其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十分活跃。为了与国际业务接轨,我国银行也应尽快发展个人绿色信贷业务。

3. 银行扩展新业务的有效途径

80后、90后新一代年轻人将逐渐成为我国的消费主体,由于这一代年轻人有着前卫的思想,绿色消费观念较强,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大。而目前传统信贷业务发展较为成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很难,在市场绿色消费的趋势下,银行作为消费实现重要的一部分,有必要发展绿色信贷个人业务,拓展自己的业务空间,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

3.3 借鉴国外经验,探索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方向

国外银行界在绿色信贷业务方面有较多的经验,并且也较早地进行了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创新。国外的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可以根据贷款种类分为商业住房贷款、汽车与节油技术贷款和绿色信用卡。这些业务本质分别是:将环保行为纳入信用评分体系;依据减排贡献量抵扣或捐赠;通过利率等优惠鼓励绿色消费。

虽然目前国内的绿色信贷业务已经较为丰富,但各银行仅开设了绿色信用卡业务。国内外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的具体区别见下表: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国内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种类较少,二是有局限性。所以,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绿色个人信贷业务的方式有两种选择:将国内从未出现过类似业务的绿色个人信贷业务直接引入;将国内不面向个人开放或者并不属于绿色信贷业务的传统信贷业务进行相应的改造并引入市场。鉴于银监会对于金融创新风险的严格控制,后者明显更为实际。

3.4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可操作性分析

以目前更具实际意义的信用卡业务和汽车贷款业务为例,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个人绿色信贷业务的改进已具有良好基础。现有的汽车贷款业务已经较为成熟并且人民银行对此已有了扩展的方案。国内绿色信用卡业务尚不成熟,但本身以构成完整体系。因此,在这两者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交叉的个人绿色信贷业务具有协同正效应。扩充了不同消费与服务的个人信贷业务可以借用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机制互相促进,例如利用绿色信用卡提前支付环保车贷消费,二者的广告效应叠加等等。随着银行在个人信用体系架构和完善,不同种类的绿色信贷业务叠加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效用。

4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展望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绿色信用卡”,“绿色汽车贷款”等金融业务都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与改造,从而实现绿色信贷业务的个人化发展。以“绿色信用卡”为例,银行可以把绿色消费服务加入现有信用卡业务内,也可以单独制卡,专卡专用,通过折扣优惠、还款期调整、额度提升等方式使绿色信用卡更具吸引力与实际意义。

绿色信贷个人业务的发展不但可以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银行转型的一个契机。更重要的是银行将真正凭借“金融技术”承担起社会责任,促进社会“绿色转型”。当然,商业银行要想真正抓住这样一个机遇,还需要注意如下几点:

4.1 深化责任意识,领悟绿色理念

商业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重要资金融通机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提供的信贷支持,而银行个人业务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消费能力,并且能够引导消费。正是基于银行自身的特殊作用与影响力,在当前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转型”、“绿色消费”的过程中,银行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发挥作用,在深入理解“绿色理念”之后,将这一新理念通过业务的运作灌输到整个经济发展中去。

4.2 落实“绿色创新”,提高产品质量

虽然近几年国内部分银行已经在积极探索“绿色金融”领域,但是效果并不显著,“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度不够,很多业务仍在宣传“绿色理念”而并未起到真正的效果。比如“绿色信贷”仍然沿用传统信贷的模式,“绿色信用卡”的开发也只是在卡的材质等一些方面略有改动,业务本身没有明显的突破。事实上,银行在合理的风险控制下,可以积极地采取一些尝试与创新,借鉴国外已有的业务,结合中国目前的情况进行改造,将“金融创新”落实,而不是总在已有的传统业务上进行微小调整,使“绿色金融”业务有名无实。

4.3 主动寻求合作,积极倡导“绿色生活”

在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发展上,银行更多地是和商家以及消费者进行合作,而所涉及的消费领域也大都集中在“绿色商品”上。由于这一类商品对技术、企业和市场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初期,该类商品的消费市场可能较难打开,此时银行可以主动和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合作,共同推进这类商品的开发与制造。同时,银行凭借自己的个人业务发展与创新,引导消费者积极进入“绿色消费”市场。这样银行作为一个“中介”,将市场的需求者与供给者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与完善“绿色市场”,营造“绿色生活”的环境。

我们相信,绿色信贷个人业务将在不久未来成为商业银行业务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拓展领域。

参考文献:

[1]谭玫瑰.“两型社会”视角下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研究 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企业家天地,2011(1).

[2]盛瑞.我国信用卡盈利能力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金融探讨,2012(4):39-40.

[3]Collin Dunn. Dutch Bank Introduces "Climate Credit Card"[R].Dutch: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2006.

[4]德勤.2012中国汽车金融报告[R].北京:中国民生银行,2012.

[5]左瑞娟,郭凯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SWOT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0(7).

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文2

会共吸引了相关研究机构和院校、企业代表和新闻媒体等近300人参加。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名誉会长许坤元出席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张延恺到会并致辞。

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行业发展中

党的十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深度契合这一思想,积极响应“十”报告中提出的“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精神,紧密围绕“绿色、循环、低碳”这一主题,全方位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纤维的魅力以及行业践行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决心。

据介绍,在2012年首次的基础上,本次中国纤维流行趋势重点把握 3 个原则:一是尽可能收集更全面的信息,使流行趋势的更加符合行业发展规律和引领市场潮流;二是和纺织产业下游进行更充分的沟通,从下游得到信息反馈并共同致力于流行纤维的推广与应用;三是增加时尚元素,在与推广过程中更加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改进,使之更为时尚,更易于传播。

2013/2014中国纤维流行趋势以生态、功能、时尚、环保和科技为五大要素,共了10个纤维品种,包括:循环再生纤维;生物基纤维;无染纤维;易染、深染纤维;凉感纤维;保暖纤维;舒感纤维;防透视纤维;轻质化纤维;安全防护纤维。

会上,由中国化纤工业协会、盛虹股份联合主办的“盛虹杯中国纤维创意空间作品”还进行了颁奖和表彰。获得 3类奖项的17件优秀作品从来自全国15所高校的106份师生创意作品中脱颖而出,展现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这些作品根据纤维材料的特性,通过人性化、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集中展现了纤维材料在生产与应用中的绿色、循环、低碳理念,不仅拉近了纤维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也让更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新材料的应用。

品牌路上的协同创新

现阶段,品牌已不再是终端消费品的专属,中间产品同样需要品牌,而对于致力于打造高附加值纤维产品的化纤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如英威达公司通过价值链营销,成功地将一种专业性极强的化学纤维 —— 莱卡做成了消费者熟知的品牌。

王伟在致辞中表示,纤维流行趋势是推动纺织工业品牌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引导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体现。通过趋势,不仅有利于纤维企业的市场推广,而且能为下游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化纤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指出,通过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研究和,将国内领先的化纤新产品技术传递给下游制造企业,介绍给终端消费者,有助于带动纺织产业链向新产品开发、创新拉动需求的方向转变,促进价值链的提升,从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增加纤维品牌对纺织化纤发展的贡献率。

品牌建设需要长期积累和大量资金的投入。现阶段,我国纤维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周期过长,对纤维品牌建设造成了不小的障碍,但单靠原料企业自身直接面向终端消费者进行产品营销又尚不现实,因此,通过与终端产品生产商合作形成联合品牌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对于具有较高附加值的性能独特的化纤产品来说,品牌联合尤其适用。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将纤维材料所蕴含的科技、功能、环保等特性和理念融入到终端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并准确传递给消费者,需要上下游企业的无缝衔接和协同创新。

在国内众多的化纤企业中,盛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积极践行品牌强企、品牌兴业战略的探路者之一。该公司总经理张叶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是化纤生产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要成为化纤强国,必须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和品牌企业。“不做常规产品”的盛虹目前已建设了以“盛虹”为核心的品牌体系,期待通过纤维流行趋势这一平台吸引更多的下游企业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中,通过上下游的协同开发,将盛虹纤维的功能、环保等价值和附加值传递给终端产品,并通过多渠道营销模式将这些理念传递给消费者,从而逐渐在终端市场形成较高的品牌认知度。

除了上下游企业的联合推广,集中各方优势资源、建立产业联盟也是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的重要合作模式。据了解,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承担的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技术开发项目”已完成新一代聚酯(仿棉)产品体系图,初步建立了评价体系,各项目承担单位也陆续向市场推出了“超仿棉”合成纤维,形成了“逸绵”总品牌下的“蕊棉”、“百酷棉”、“冰虹丝”等商品子品牌。未来,该联盟将以宣传推广“逸绵”纤维产品、推动“逸绵”纤维及其纺织品的市场规模应用、打造可信赖的市场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为目标,不断强化新一代仿棉纤维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方向,提升产品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外观风格,同时加强标准制定、质量监督认证、舒适性评价等工作,保障新产品市场推广的科学规范化、品牌化,积极引导终端消费理念的转变。

立体展示纤维流行趋势

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文3

[关键词] 税制改革 绿色 科学发展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08年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根据财政预算报告,为配合国家宏观调控,2008年将积极推进和落实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资源税等一批重要税制改革。自20世纪60年代初世界经济学界着手研究”绿色经济”问题开始,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为了从根本上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建立”绿色”生态税收制度效果较为显著。十七大报告提出通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我国的税制改革正是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的前提下进行的,资源税的改革和环境保护税的酝酿,都在为绿色税收努力。

一、改革资源税,开征环境保护税

1.资源税改革。1月10日,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在新闻会上表示,资源税改革方案和具体实施条例有望今年出台;税务总局正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改革方案。仅从资源税收收入在总税收收入比例来看,资源税是个小税种,但是的所起到作用却不可小视。我国资源税税率过低,计征方式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资源价格不能有效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污染造成的成本。资源行业的准入门槛不高,产品成本较低,使得企业对这些行业的投资增加,资源在大量开采利用的同时实际利用效率却不高,这是造成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税是通过重新配置来平衡与制约稀缺性资源利用和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的一种制度性安排。政府可以通过征收资源税来矫正经济活动当事人的私人成本,寻求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平衡。随着资源日益稀缺和环境恶化,资源税目的逐渐转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及环境影响征收的资源税,可以促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改革成果都应让老百姓分享和受益,这是评判任何一项改革成功的重要依据。资源税改革当然也不例外。从实际意义看,资源税改革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通过调高税率,改变计征方式,可以有效遏制掠夺性的资源开发,改变经济发展过于依赖资源消耗的状况;另一方面,也能通过资源税改革筹集到部分资金,并将其用于环境治理,使我们生存的环境更加清洁、优美。

2.开征环境保护税。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21提出,“现在也正在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同时,还在考虑调整消费税征税的范围和品种”,要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节能环保,鼓励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向着高科技、高附加值、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的投入;另外,还要惩罚不节能、不环保,或者达不到国家所规定的节能环保要求的经济行为。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经建议,中国应开征环境污染税来缓解环保压力。斯蒂格利茨说,征收环境污染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不仅可以转变目前的生产结构,税收的收入还可用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一举几得。斯蒂格利茨建议:“中国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对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予以课税,而不仅仅是收费,比如在水污染税、二氧化硫排放税、垃圾税等等。”目前,中国主要实行的还是环境排放收费制度,监管的体系和处罚力度都不够大,收费的使用方向也缺乏科学性和统一管理。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主要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也采用了一些必要的经济手段如环境保护收费、环保投资、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等,但其力度和系统性远远不够,不足以形成对环境污染破坏的保护体系,生态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尚未根本扭转。在我国现行税制中,并没有设置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基于此,也有必要向别国借鉴成功经验,用“绿色税收”制度来促进生态保护。

开征环境保护税,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应通过借鉴国外通常做法,逐步建立切合我国实际的环境保护税体系。根据建立社会主义币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从我国的国情、国力和环境特征出发,应尽早开征环境保护税。

二、税收改革带来的绿化效应

从税收对纳税人的影响来看,一般可产生收入效应或替代效应,或两者兼有。所谓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它只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但因收入效应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做出的进一步反应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税收改革,旨在通过税收调整纳税人行为,能产生一定的绿色效应。

1.通过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可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通过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可以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2.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可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因此,通过税制改革,从宏观层面上引导纳税人行为,加强环保意识,从而绿化税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对消费者的影响具体还是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例如资源税的收入效应,即政府对资源的税收增加后,由于资源价格上升,购买者的实际购买能力下降,对资源性商品的消费降低。替代效应是指资源税使资源性商品的价格相对上涨,消费者降低对该商品的偏好,寻找其他无税的或轻税的相关商品来代替。例如,国外为了抑制燃油消费而征收的燃油税。替代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不同商品的税率差,税率差异越大,替代效应越强。因此,要达到抑制消费需求的目的,资源税率必需足够大,才能有期望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发达国家的绿色税收大多以能源税收为主,且税种多样化。以荷兰为例,政府设置的环境税有燃料税、水污染税、土壤保护税、石油产品税等十几种之多。总的来说,发达国家的绿色税种根据污染物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五大类:废气税、水污染税、噪音税、固体废物税、垃圾税。

三、科学发展观下的进一步税收绿化

虽然有关绿色税收组成问题的讨论还没达成共识,但大多认为税收应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对汽油征收的消费税)。

从世界范围来看,尝试着采取三种方法改革环境税收:取消或调整不合理的补贴和税收准备,出于对环境方面考虑的因素而重组税收结构,以及开征新的绿色税收。在这些国家中另一种趋势是完善绿色税收以组成更广泛更基础的国家税收政策改革的一部分。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WTO是适应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要求而产生的。加入WTO对我国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我国的国情,并结合他国改革的经验教训,我们更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通过绿化税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税收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税收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税收工作的各个环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十一五”时期税收发展与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深化税收改革,落实各项税收政策,使税收制度、征管体制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税收调节经济和调节分配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税收事业更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从战略高度绿化税收。

2.税收手段与其他手段相互协调和配合,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环境和谐共处。国外的环保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主要原因是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在采用税收手段的同时,注意与产品收费、使用者收费、排污交易等市场方法相互配合,使它们形成合力,共同作用。另外,运用税收优惠、差别税率等政策,积极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保。

3.将税负逐步从对收入征税转移到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征税。以丹麦、瑞典等北欧国家为代表,这些国家通过进行税收整体结构的调整,将环境税税收重点从对收入征税逐步转移到对环境有害的行为征税,即在劳务和自然资源及污染之间进行税收重新分配,将税收重点逐步从工资收入向对环境有副作用的消费和生产转化。

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科学指导下进行的税制改革,带来了深远的绿化效应;通过进一步绿化税收,我国的经济将迈着更加稳健的步伐前进。

参考文献:

[1]午言:《资源税:让资源不再“廉价”》.人民日报,2007年07月30日

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文4

一、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重大

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过去的15年中,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10.1%,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忽视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解决我国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造成的后果,政府责任重大。

1.我国生态环境严峻形势必须改变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造成环境恶化。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结果,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持续增加。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遭到污染,五分之一的城市空气污染严重,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影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时期是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环境状况的关键时期。“*”规划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到2010年,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使重点地区和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遏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些目标,体现了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国家长远利益的要求,政府必须下定决心确保完成。

2.经济增长的高环境成本必须降低

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土地退化”等现象。许多地方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降低。2006年我国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报告指出:仅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点源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为10800亿元,占当年GDP的6.8%左右。同时每年还需另外花费治理运行成本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可见,如果再不重视保护环境,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会更高,政府必须下决心改善生态环境。

二、政府统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财政税收手段

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要遵循经济规律,针对不同的经济活动主体,灵活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提高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性。

1.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消费保护环境

保护生态环境,在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鼓励使用、消费环境标识志产品、环境认证产品、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有利于消费环节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政府机构实行绿色采购、消费者选择绿色消费,全社会自觉抵制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增加对环保产品的需求,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1)财政资金转向绿色采购

形成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政府财政资金要优先购买对环境有利的绿色产品,形成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在政府采购中选择那些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的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的绿色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均符合环保要求。政府所购物品: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车辆等办公用品,都必须达到特定的环保标准,符合国家绿色认证标准。这有利于带动企业生产绿色环保产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必需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政府绿色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2006年11月我国公布了第一份政府采购“绿色清单”。它涉及汽车、打印机、彩电、板材、家具等14个行业获得中国环保标志认证的上百种产品的采购清单。它规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团体组织在用财政资金实施政府采购时须优先选择“绿色产品”,不按规定采购的单位,财政部门可以拒付采购资金。

(2)税收政策促进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避免环境污染。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费者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进行绿色消费还存在一些障碍,还需政府出台财税加以引导。

①减少税收鼓励购买环保产品

环境标志是一种标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签,它表明该产品不仅质量合格,而且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实施环境标志认证,实质上是对产品从设计、生产、使用到废弃处理处置,乃至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的环境行为进行控制。它由国家指定的机构或民间组织依据环境产品标准及有关规定,对产品的环境性能及生产过程进行确认,并以标志图形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哪些产品符合环境保护要求,对生态环境更为有利。

随着环保意识的加强,环境标志产品受到重视,消费者更注重购买环保产品。但是有很多不法厂商,擅自在产品包装上印刷环保认证标志,消费者难辨真假。本来,发放环境标志的最终目的是保护环境,一方面通过环境标志告诉消费者哪些产品有益于环境,并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这类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消费者的选择,引导企业生产对环境有益的产品。但是市场上假冒的环境标志产品,产品质量低劣,成本低、价格低,不利于消费者对真环保产品的购买。

鼓励绿色消费,政府不仅要加大对假冒环境标志产品的打击力度,而且要对获中国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减免税收。通过减免税收,增加其竞争优势。目前我国共有近200家企业,40多个大类,5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环境标志认证。对这些产品减免税收,降低其生产成本,增加其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上处于有利地位。不仅能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环境认证产品,而且能鼓励生产者生产绿色环保产品。

②消费税限制购买非环保产品

促进绿色消费,减少对非环保产品的消费,必须完善消费税制度。去年4月1日,我国对木质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大排量轿车提高了消费税,限制对其消费。还有许多产品,消费者看不出它对环境的危害,然而,生产中对环境危害巨大。例如,消费者在购买黄金首饰时,很少知道它对环境的危害。黄金生产中的氰、砷、汞、浮选药剂、悬浮物、重金属,腐蚀性气体、粉尘、尾渣、废石及放射性物质,对环境危害极大,尤其是汞和氰,严重污染空气和水。对这类生产中严重污染环境的产品,政府应提高消费税,限制百姓对它的消费。

2.财政税收手段引导绿色生产保护环境

改善生态环境,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推行绿色生产。企业是绿色生产的主体,政府要制定财税政策对企业加以引导。

(1)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绿色生产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就要形成一个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一方面,强化从源头防止污染,坚决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状,就要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清洁生产的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就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提高环境保护的水平。鼓励企业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环保相关技术、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切实提高我国环境保护的科技含量;鼓励企业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参与污染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政府财政资金都要予以支持。

①财政资金支持绿色发电

国家环保局公布,去年上半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增长4.2%,大大高于“*”规划环境目标所要求的每半年降低1%的目标。2006年11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了《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单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以1000美元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计,中国2.9公斤,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为1.1公斤。我国煤炭消费高速增长,导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大幅度增加。燃煤电厂又是二氧化硫排放的主要来源,而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控制二氧化硫污染的问题,一方面,加快现有燃煤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二氧化硫综合治理;另一方面,必须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财政资金要支持绿色发电。政府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企业使用大型高效清洁发电装备、大功率风力发电机组,财政资金投向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绿色发电项目。

②财政资金支持绿色交通

我国汽车尾气和烟尘、噪音等造成的交通污染,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公交车辆使用的燃油普遍含硫较高,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控制城市空气质量恶化趋势,财政资金要支持发展绿色交通。财政资金项目资助企业研制清洁、廉价新型环保公交电动能源,财政资金补贴公交公司使用尾气零排放,无污染,低噪音的新型电动公交车辆,淘汰老旧车辆。

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文5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急速膨胀,全球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从适应地球生存环境、改造地球到主宰地球,对地球的影响规模、造成的伤害,空前加大;单纯强调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增长模式,所累积形成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生存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种注重人类社会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要共识。

1992年6月1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环发大会《2l世纪议程》中提到:人类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要达到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变消费模式,以便最妥善地利用资源和尽量减少浪费。其实早在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组织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专家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国际性宣言”,“可持续发展的路标”。在该报告一文中,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实现机制,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就已得到体现。

什么是可持续消费?通常引用的定义是联合国环境署在1994年于内罗毕发表的报告《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的可持续消费定义:提供服务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以上定义可以进一步解释为:可持续消费具备可持续性和发展性,二者缺一不可;前者指既要满足当代人的消费需求,又要充分保障后代人利益不受影响的消费模式;后者指要符合人类基本需求、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

我们知道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经济形式;绿色经济与传统产业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绿色经济则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绿色经济的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可持续性发展,或者说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某种实现形式。

把可持续消费归为绿色经济的推动力,首先是因为可持续消费具有可持续性,需要消费,而不是让所有人重新回归到生产力不发达的传统旧社会。我们需要提倡节俭美德,但绝非是停止消费或拒绝消费;因为消费是生产的内因,是经济的推动力。消费既是人类的一种生理需要,也是人类社会一切经济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人们的需要总是由低向高的发展,不断的消费,完成现有的需要满足,再产生新的高层次的需要,这样循环往复从而刺激社会需求,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有了消费才有市场,消费数量扩大,消费层次越来越高,才能实现商品价值和市场扩大,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近年来,政府一系列举措,刺激经济,扩大内需,促进人们的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消费推动经济,我们毋庸置疑。但是,消费如果不具备可持续性和发展性,就会形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将形成生态社会发展的最大阻碍。只有消费具备了“可持续性和发展性”这一特性,成为可持续消费,才能给绿色经济带来推动作用。 其次,可持续消费具有发展性,这种消费包含消费水平越来越高、消费结构越来越合理、消费方式越来越科学,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消费推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人们的消费状况,如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也是间接促使传统产业有组成部分,每一个环节都对应着生产、消费、贸易和投资等经济活动,而对这一过程的全程绿化就是绿色经济的范畴。

另外,我们在理解可持续消费与绿色经济二者关系的时候,还可以从构建全社会可持续消费模式着眼。构建全社会可持续消费模式,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消费者、生产者、决策者之间的沟通和监督,培育绿色市场、绿色商业和绿色消费人群。通过在可持续消费过程中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选择购买既节约能源又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绿色消费品,拒绝资源消耗结构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和调整的成因;如:人们对高效节能电器、绿色环保产品的高层次需求,使得转型生产节能环保产品的大批企业涌现,并吸引投资财团的资金进入,打造节能环保价值产业链等行为,说明可持续消费所具有的发展性,持续推动着绿色产业经济的发展,使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有利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如果我们可以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可持续消费则是构建绿色生态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持久的推动力。

我们在理解可持续消费是绿色经济的推动力时,也不是孤立地来理解。因为可持续消费连接着原料提取、预处理、制造,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产品购买、使用、最终处置诸因素等整个连续环节中的所多、污染排放大的产品;树立绿色消费的意识,建立可持续消费的理念,对于绿色产业发展所带来的精神推动力也是很现实的。当前在中国,人们已经开始更多地选择不污染的生态产品和环保的生活方式。政府也相继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加快推进绿色消费进程,并鼓励生产和使用生态绿色产品。从绿色消费开始,经过绿色市场,推动对生态技术的需求和绿色生产的发展,并拒绝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的消费方式,最终形成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构建全社会可持续消费模式,还要倡导与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改变产品体系,更新设计观念,争取废物最少排放,将环境因素纳入市场行为体系,并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最大程度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同样是绿色经济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构成因素。

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当前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全社会构建起可持续消费模式,形成绿色生态经济的持久推动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还有许多新的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

绿色消费趋势发展报告范文6

当下,《巴黎协定》正式签署,世界能源体系面临重大挑战,全球经济形势严峻,中国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型。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工商企业高度关注新时代下的新机遇,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解决方案创新实现低碳发展。

2016年4月20日,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主题的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CBCSD)第十二届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报告会,探讨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可持续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途径。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新兴经济体以及中国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的显著变化,全球资源治理越来越需要中国的声音。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供需形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近两年围绕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展开了深入研究和国际合作。国研中心研究员魏际刚在报告会上详细论述了中国与全球资源治理的相互影响,他指出:“全球资源治理规则亟需改变,中国应利用好自己的独特地位,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探索切实可行的选择以改进对话和信息沟通。”他希望中国能够在“十三五”期间制定国家资源战略,推动中国与全球的资源革命。BP公司中国总裁杨恒明从《BP世界能源展望(2016年版)》出发,分享了BP对于未来世界能源需求趋势以及中国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研究结果。他提出了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四措施,即提高能效;增加天然气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加强理论与技术研发;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合作和参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高级研究员杨富强则在会上分享了他们对于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十三五”煤控规划的研究并提出了促进煤炭需求下降的建议。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中,2015年12月达成的《巴黎协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中国也于去年提出了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和影响。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蒋兆理在发言中提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细胞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发动机和先锋队。他希望企业能够在发展战略上更多考虑碳约束、能源约束、生态等发展因素,注重精细化管理,推广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清华大学段茂盛在会上详尽解读了中国碳市场建设与碳交易规则。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郑大庆也在会介绍了各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绿色低碳,气候保护的优秀实践。

在此次会议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国家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处长张舰,普华永道风险及控制服务合伙人叶F还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工商业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