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文1

【关键词】采矿;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文章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做了相关介绍,对引起地质灾害的原因做了相关分析,同时详细的阐述了相关的防治措施,希望能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

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以及技术的不断进步,各国的研究人士对从不同的角度对采动滑坡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形成条件和成灾机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地下采矿诱发的山区地质灾主要是从地层、构造、岩石结构以及地下水的作用等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然而对地下开采方式以及开采过程引起的岩体应力变化和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没有做深入的研究,只是对地下采矿对山体地质灾害的产生进行了一般性的描述,对其理解也停留在经验定性的阶段。在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理论的不断完善的推动下,对采动滑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涉及滑坡学、采矿学、岩石力学以及开采沉陷学等多种学科,逐渐发展为一种综合性的研究课题。

三、采矿引发地质灾害的类型

采矿引发的地质灾害可以归纳为环境破坏及滑坡两大类。

1.采矿引发的环境破坏

采矿引发的环境破坏包括研石堆放、土地塌陷、植被破坏及大气污染。煤田开发和矿区建设造成土地破坏,特别是厚煤层开采使地面塌陷严重。通常每开采1万t要塌陷土地0.2 ha,同时破坏塌陷区的民居。目前我国由于煤炭开采损伤的土地面积每年达到12.15万ha,截至1997年。全国的塌陷土地有40万ha,而复垦率仅达20%左右。采空区的大面积塌陷,使地表植被局部死亡,而露天开采却直接铲除了地表的原有植被。在塌陷区,地表变形,地表土质疏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减弱;在西北地区,还会加重原本就严重的水土流失,有可能加速沙漠化进程。

煤炭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也很严重。众所周知,地下煤层开采后上覆岩层形成了“三带”破坏,当煤层埋藏浅或冲积层厚度较大时,冲积层中的水则可能通过裂隙带导人采空区,当含水层离开采区域比较近时,含水层的含水有可能被导空。即使是裂隙带高度发展不到含水层,当含水层与采空区之间没有很好的隔水层时,也将引起地表潜水位的下降。这将引起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土地墒情的破坏,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甚至是绝产;二是由于水位的下降造成工、农业用水及饮用水困难。此外,采矿活动尤其是采煤对大气的污染也十分严重。

2.采矿引发的地质滑坡

在地质灾害中,滑坡对工农业、交通运输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是突发的、严重的。滑坡的产生除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外,同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也紧密相关。分析近几年几起重大的滑坡事件,其发生原因除了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雨水长时间侵蚀等原因外,采矿活动造成力学平衡条件破坏引发滑坡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露天开采由于边坡角确定的不甚合理引起边坡滑坡,这种情况几乎在所有的露天开采区均有发生。从理论分析上看,一旦边坡角大于其岩层(或土层)的内摩擦角时就会引起边坡的移动,尽管有时边坡的猾移是局部的。井工开采引起的滑坡或危岩崩落。在丘陵地区,由于弱层的存在,当顺坡开采时往往会形成大面积滑坡,在山区由于节理和裂隙的存在,顺坡开采不但会引起滑坡,而且会引起危岩。

四、对采矿引起的地质灾害的主要防治手段

1注浆技术

近几年来,注浆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地质灾害的控制与治理中。在运用于地质灾害的控、治中,注浆技术主要分为两类,即离层带注浆技术和裂隙注浆技术。

(一)离层带注浆技术

在煤炭开采过程中,其上覆岩层的破坏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冒落带、裂隙带及弯曲下沉带,而是在弯曲带及裂隙带之间还存在着离层带。这种离层带存在的现象,在非充分采动的过程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工程实践中采用离层带注浆充填以控制地表沉陷,改变了过去仅靠控制采出空间的大小,达到控制地表沉陷程度的惟一手段的状况,初步实现了高产高效前提下对地表沉陷程度的控制。。

离层注浆减沉的方法在我国抚顺、新汝、枣庄等矿区都有较好的运用,效果最好的矿区其地表下沉系数控制在0. 3左右,相当于充填方法对地表沉陷的控制程度。

(二)裂隙注浆技术

裂隙注浆技术主要运用于对地质灾害的治理方面。这项技术在滑坡的治理中有很好的效果。应用该项技术,首先应分析滑坡体的主运动方向和被保护体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分析、探测裂隙在滑坡体中的分布;再次是研究注浆位置与滑移面之间的关系,最后是注浆材料的运用。

裂隙注浆和离层注浆的机理不同。离层注浆主要是利用充填材料在离层空间中实现对其上覆岩层的支撑,以控制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的沉降程度;而裂隙注浆主要是利用充填材料的胶结性,提高岩体的整体强度,控制滑动层以防滑坡的产生。

2.条带技术

条带技术最早应用于“三下”压煤的开采实践中。由于长壁冒落法开采导致的不仅仅是地表大面积的沉降,而且使地处沉降区的建(构)筑物由于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影响而产生破坏。条带法开采技术的原理是把要开采的煤层划分为比较正规的条带形状,采一条,留一条,而留下的条带煤柱能够承受上覆岩层的全部荷载,使地表只发生轻微的、均匀的移动与变形。

根据地质情况及受护体保护级别的需要,条带法开采分为冒落条带法开采和充填条带法开采、定采留比和变采留比条带法开采、倾斜条带法开采和走向条带法开采几种类型。

3.锚固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锚杆支护技术在煤矿巷道支护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锚杆支护一改过去棚式支护的被动支护方式为主动支护方式,提高了巷道顶部煤(岩)层顶板的整体强度,不仅提高了巷道的安全性,而且大大节约了支护成本、矿井顶板灾害明显减少。同时根据煤矿巷道围岩复杂和多变的特点,改进了过去的经验类比、解析计算、监测设计等设计方法,从而实现了包括试验点调查和地质力学评估、初始设计、井下监测和信息反馈、修正设计等过程的动态信息设计法,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在煤矿巷道支护的组合支护系统中,锚索只是作为支护的补强手段。

在危岩体、滑坡等的地质灾害治理中,高强度、大直径、超长预应力锚索作为加固手段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作为一种主动的支护方式,锚索的固定点是穿过软弱面固定在比较稳定的固定体上,根据工程治理的需要确定单根锚索的长度、锚固力及锚索的数量、布置方式。

4.桩技术

近年来,桩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滑坡等地质灾害的治理中。应用到地质灾害治理中的桩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灌注桩技术,一种是旋喷桩技术。灌注桩经常用于防滑,旋喷桩则经常用于提高区域整体强度。而桩深、桩径则根据地质条件和治理的需要确定。

结束语

中国现在经济的发展要以和谐为基础,采矿业要做到经济与环境的和谐,要经济不要环境等于饮鸩止渴。同时采矿的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民的安全为第一出发点,在开采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防治,这样才能把采矿中的地质灾害的危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汤伏全,梁明.地下开采影响下山体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中国矿业分析,2005(09) .

[2l梁明,汤伏全.地下采矿诱发山体滑坡的规律研究[J].西安矿业学院学报,2005(04)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文2

[关键词]地质灾害 治理项目 有效措施 效益最大化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4-1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式下,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不再以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而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地质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实施,要能够有效地分析出地质灾害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加以解决。在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实际状况来进行治理工作。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治理模式,采用先进的治理技术,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有效性,从而推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的重要性

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

高效率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为人们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而且还能够维护国家的社会财产,符合时代的发展要求。

因而,我国对加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工作越来越重视,不断地加大对此项目的资金投入予以支持。

2现阶段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在我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其问题主要在于:

第一,未能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没有做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实施工作,并未能够进行有效的勘察,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治理工作计划,在工程监理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第二,未能建立科学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体系,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类信息还不够透明,缺乏公开性。

第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以致于治理工作的风险过大,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理工作。

3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的有效措施

3.1设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了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效果,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管理,要使其工作具有透明性,所有的工作行为都应当被监督,要在社会人民群众的眼前记录操作的全过程,以此来规范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的行为,严格贯彻落实相关制度和政策,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所规定的内容来执行相关任务。为此,则必须建立完善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通过此机构的成立来提高国土资源利用率,建立健全的国土资源系统,充分发挥结构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制定完善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将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工作人员的身上,使其能够明确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重要性,制定合理的招投标程序。鉴于这种状况,建立健全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构,能够使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更有保障,能够遵循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增强地质灾害治理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壮大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程的施工团队,调动施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拥有较好的信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活动的顺利进行。

3.2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实施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

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建立健全的项目管理体系,对地质灾害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排除各方面的影响因素,由相关领导进行决策,明确各级别工作人员的工作目标,通过制定集体会商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在整个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应当做好监察工作,处理好治理工作现场的工作,采用全新的工程技术。在有需要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工程勘察工作,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作用,排除一系列的干扰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制定完善的信息公开制度,以保障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使其工作能够得到更好地监督。建立健全的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监督体系,以确保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有效性。

3.3设立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风险管理效益要求我们在最小的风险成本中获得最大的保障和收益,设立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有利于降低地质灾害治理项目风险,确保整个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目标统一,并且能够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实现这一目标,使其治理工作具有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此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要充分发挥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的作用,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工作的质量。

4结束语

加强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管理,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能够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可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其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必须对其进行系统的规划。在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时候,就应当突破传统治理模式,树立全新的工作理念,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措施,以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水平,使其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总而言之,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工作的研究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庄晓洪,尹劲娥.浅谈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

[2]刘源泉.新形势下如何破解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瓶颈--以铜仁为例[J].速读(上旬),2014,(6):323-324.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文3

关键词:库岸地质灾害;机理分析;整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P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64-2

水库开始蓄水以后,库区边坡的自然条件发生显著改变,库岸边坡的稳定性一般趋于恶化。蓄水前处于稳定状态的某些边坡,由于水库蓄水而出现变形破坏,严重的可能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此类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结果。邓建辉等研究了清江隔河岩水库左岸茅坪滑坡复活机制及治理的可行性,陈松等对三峡库区童家湾滑坡蓄水以来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工程,祁生文等对盘石水库泄洪洞、导流洞进出口高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文章通过对湖南省慈利县关门岩水库蓄水后库岸边坡变形机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整治措施。

1 关门岩水库概况

关门岩水利水库工程位于湖南省慈利县境内娄水中下游,江垭水力枢纽12030米,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旅游和航运等综合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大坝为砼闸坝,顶底最大高差30.9米,正常蓄水位126.5米,总库容2540万立方米,电站机组于2007年8月并网发电。水库位于澧水一级支流娄水中下游,水库回水长度11000米,库区地貌类型主要是低山丘陵槽谷以及低山齿峰单面山等。库区位于武陵雪峰隆起带的东北段中部的桑植复式向斜中。库区地层分布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巴东组地层,零星分布着侏罗系中统和第四系地层。

2 库岸地质灾害情况及损失

通过实地调查,共查清关门岩水库两岸地质灾害共8处,其中滑坡灾害7处,由库水浸润引起的地面不均匀沉降1处,共造成房屋全毁12间,房屋变形129间,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地质灾害未来威胁172人、房屋200间的安全,潜在经济威胁约300万元,另外库区蓄水还将威胁到沿库公路及其他公共设施的营运安全。

3 库岸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3.1 地应力重分布

经过长时间的应力调整,库岸边坡在蓄水前,已基本达到平衡。但是水库蓄水,库水位的变动,使这一应力平衡遭到破坏。水库蓄水时,库岸边坡岩土体受力状况已改变,此时,坡面被加载静水压力,此力有利于库岸边坡的稳定,但是处于水下的透水边坡还将承受浮托力的作用,浮托力将使坡体的有效重量减少,这对边坡的稳定不利,在这些力作用下,坡内每一点的应力状态将会得到改变,往有利于应力平衡方向发展,造成边坡变形。水库排水时,库岸斜坡岩土体内每一点均处于卸荷状态,某些节点由先前蓄水的压应力变成了卸荷状态的拉应力,在拉应力作用下,库岸斜坡发生变形,从而导致库岸地质灾害的发生。

3.2 水库水位抬升地基土软化

现调查的灾害点均坐落于由三迭系巴东组下段的中厚层红色泥岩、细砂岩,夹薄中层状砂质泥岩分布区。其岩性易风化、力学强度低、遇水易软化呈可塑状,表部多为强风化层。水库建成蓄水后,地下水水位抬升、低洼处地表水径流不畅产生滞水,致使库岸周边红色泥岩、细砂岩,夹薄~中层状砂质泥岩在库水、滞水长期浸润作用下软化呈可塑状,降低了岩土体的承载力、粘聚力和摩擦角的大小,即岩土体松散变软,在重力的作用下,从而易诱发房屋基础及附近出现不均匀沉降现象,导致房屋、屋坪及附属建筑物开裂、地面沉陷,房屋受损。

3.3 水库水位变动造成库岸边坡蠕滑

由于水库不断的蓄排水发电,致使水位不断的波动。高水位期,库岸边坡受水浸润、坡积层饱水带孔隙水压力增加,部分碎屑岩软弱夹层湿水软化和部分人工填土层湿陷;同时水库水位退水期间,调查区库岸部分斜坡坡积层中发生潜蚀或者碎屑岩软弱夹层软化夹层引起部分坡积物或风化岩层发生蠕滑或移动,使库岸斜坡变形。

4 库岸地质灾害稳定性评价

关门岩水库蓄水发电距今已有6年,库岸斜坡应力调整仍然处于旺盛阶段。由于库岸边坡地层是由三迭系巴东组下段的中厚层红色泥岩、细砂岩,夹薄~中层状砂质泥岩组成。其岩性易风化、力学强度低、遇水易软化,故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库岸斜坡有可能进一步变形。关门岩库区为低山丘陵地貌,斜坡坡角较缓,库区左岸坡下覆基岩多为顺层,且一般情况下,下覆基岩倾角小于与原始斜坡坡脚,这种状况下,往往易发生滑坡,再加上库水作用下,未来发生滑坡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库区两岸的经济发展,相关部门准备对库区进行旅游开发,目前已投入大量资金大兴土木,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边坡的开挖,也是对库岸边坡稳定性极为不利。综上所述,在未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关门岩水库库岸部分地段还是处于不稳定状态(见图1)。

5 库岸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5.1 消除或减轻水的作用

库岸边坡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常与水的作用有密切关系。在库岸边坡中,水的作用尤为明显,而且往往是导致边坡变形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对病害库岸边坡进行整治时,要特别注意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作用,其目的是:减少渗透水压力;减轻水对岩土体的软化和溶蚀分解等作用;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或浪击作用。治理方法可分阻排地下水,阻排地下水和防止水对库岸边坡的冲刷与浪蚀作用,现分述如下:

5.1.1阻排地表水 对于建筑物所在地段的病害边坡,变形破坏坡体以外的地表水,以拦截旁引为原则;变形破坏坡体以内的地表水,则以防渗,尽快汇集排走为原则。具体措施:在病害边坡变形破坏坡体外,设置一条或多条环形截水沟,拦截旁引地表径流,阻止地表水流入变形破坏坡体以内;建筑物区的未明显变形的病害边坡,可利用旁山公路和削坡平台马道的内侧,设置截水沟,分级拦截旁引地表径流;在变形破坏坡体内,充分利用自然沟谷,布置成树枝状排水系统,汇集旁引地表径流;在边坡湿地或泉水出露处,设置渗沟及明沟等引水工程,将水排走,以减少水对边坡或变形破坏坡体的危害,为防止库水或地表水渗入坡内,可采用铺盖阻水。

5.1.2阻排地下水 由于水库蓄水使边坡的水文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影响边坡的稳定。对于可能滑动的库岸边坡,地下水的活动常是影响边坡稳定的主要原因,治理时,一般都采取排水措施,以降低地下水位,消除或减轻静、动水压力或地下水对于软弱带软化作用的影响。

5.1.3防治水的冲刷与浪蚀 边坡前缘因流水冲刷移区部分起支撑作用的岩土体或使顺坡的易滑软弱结构面暴露临空,常导致边坡变形破坏,此时可用浆砌片石贴在坡面保护边坡;可以修建导水墙用以疏导高速水流,使水流通畅,以免直接冲刷边坡;为了改变库水流向,避免直接冲刷边坡,有时可在上游修建丁坝。

5.2 改变边坡力学平衡条件

对于滑动变形边坡,边坡变形破坏的基本原因,是坡体的滑动力大于抗滑力,因而破坏了边坡的力学平衡条件。因此,为提高边坡抗滑稳定性,可以采取措施,增大抗滑力,减少滑动力,改善边坡的力学平衡条件。

5.2.1削坡 有些高陡的岩石边坡,不存在顺坡向的不利结构面,仅因岩体受节理裂隙切割,较为破碎,有可能产生崩塌落石等局部失稳现象时,可采取剥除“危岩”削缓边坡顶部的治理措施,有些通向缓倾层状结构边坡,或过陡的土质边坡,可消缓边坡坡度,减小滑动体的厚度,以减小滑动力。

5.2.2减重反压 减重反压的治理方法,主要用于推移式滑动变形的边坡。减重就是挖除滑体上部的岩土体,减少上部岩土体重量造成的下滑力。反压则是在滑体的前部抗滑地段,采取加载措施以增大抗滑力。

5.2.3抗滑结构 抗滑结构是目前较广泛使用的治理边坡病害的措施,借助于抗滑结构本身重量或抗滑结构与岩土体相互作用,来增大抗滑力,如抗滑挡墙,抗滑桩,锚索或预应力锚索等。

6 结语

库岸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中统巴东组地层,水库蓄水引起岩土力学强度参数降低,进而引发库岸边坡地质灾害。

通过现场调查及稳定性分析,造成关门岩水库库岸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为地应力重分布、水库水位抬升地基土软化、水库水位变动造成库岸边坡蠕滑。

可通过工程措施可消除或减轻水对岸坡的作用、改变边坡力学平衡条件达到稳定岸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绪波,黄润秋,沈军辉.紫坪铺水电站2#泄洪洞进水口边坡变形特征及其机理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2),2035-2040.

[2] 湖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边坡工程地质[M].水利电力出版社,1983,149-157.

[3] 邓建辉,闵 弘,魏进兵,等.再论茅坪滑坡的复活机制与治理可行性[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25(12),2377-2383.

[4] 陈 松,杨 虹.三峡库区童家湾滑坡稳定性评价与防治工程设计[J].中国水运,2007,5(7),64-65.

[5] 祁生文,伍法权,兰恒星. 盘石头水库泄洪洞、导流洞进出口高边坡稳定性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3),353-359.

[6] 赵建军,黄润秋,巨能攀.某水库溢洪道边坡变形破坏特征及治理对策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4(2),190-194.

[7] 裴 钻,蔡国军.某水电站右岸猴子坡稳定性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2),318-321.

[8] 李建林,刘 杰,王乐华.多因素作用下隔河岩电站厂房高边坡变形机理及岩体稳定性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7,29(9),1289-1295.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文4

关键词:地质灾害治理工作;问题;对策措施;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加大了力度,并且我国最近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努力全国人民都是看得见的,但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些问题是治理地址灾害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尽快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要将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总之,面对地质灾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将地质灾害的治理作为我国的重要研究课题,相信地质灾害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会完全消失并且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降到最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进展缓慢。

除了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意识薄弱等问题外,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问题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经费是由国家先通过中央的预算以及地方政府的预算相加并报给国务院,由国务院进行处理,下发文件以及经费到各个地方然后再由各个地方政府下发到县区乡区的,总的来说,我国的经费的发放由于经过的地方太多,所以正真落到实处并用于老百姓的资金并不多,更不要说用到地质灾害防范上了,所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防范的经常发生经费不够问题。没有资金,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就无法进行,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也就自然无法完成,所以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得到我国的支持的,希望我国政府能够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多些重视,多给些经费,让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尽快解决,让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的更快更好。

(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交通工具和防治技术等无法满足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拥有一个好的科学技术才是做好地质灾害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发展是治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成果才能尽快的完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交通工具的配置工作,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都无法满足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需要,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对地质灾害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多多加强,多多研究,让我国的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不要因为此而无法展开。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机构的数量比较少,机构内的人员配备不齐,地质灾害的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都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无法正常完成,我们国家应该多建些地质灾害治理机构,让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措施

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可抗力的,是不可测的,但是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防范我们还是有许多要做的,比如,在灾难发生前,是否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有所察觉,对于灾难的发生我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在灾害发生时,我们对于灾害的应对措施是否了解,怎样才能安全的逃生,如何在灾难发生时保护自己;又如,在灾难发生后,我们的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医疗队伍是否具备,医疗器械是否齐全,我们对于居民的安置工作是否完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完成的,所以,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应对,我们有许多的办法可以防范并且解决灾害的发生。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让地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小。那么,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结语

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对于我国治理地质灾害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将这些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质量以及效率才会有所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才会得到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研究工作方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甚至是有许多致命的问题还未解决,而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发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但是总的来说,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还是很迅速的,并且其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很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国家、地质灾害治理研究人员以及我国的居民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会越来越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吴丽丽.浅谈地质灾害的防治及监理[J].硅谷,2009(10).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文5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特征

截止明年3月底,全县共调查核实地质灾害点143处,分布于19个乡镇59个行政村。地质灾害类型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以滑坡为主,共85处,占灾害点总数的59%;次为崩塌,共31处,占22%;再次为泥石流,共27处,占19%。滑坡、崩塌主要为浅表残坡积层地质灾害,泥石流主要为小型低易发沟谷。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共135处,其余为中型7处,大型1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为重大级的15处,较大级41处,一般级87处。地质灾害共威胁837户4621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财产4233万元。我县地质灾害点分布点多面广,除古市镇外,各乡镇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在空间分布上以海拔500-800米地段居多,300-500米次之。

二、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贯彻实施《*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为契机,按照“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和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的要求,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各乡镇、各部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切实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和乡镇政府防灾能力建设;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和监测预警预报;继续做好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治理和避让搬迁,做到“不死人、少伤人”,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范时段和灾害类型

根据我县地质环境条件,结合以往地质灾害发生时段、类型分析、气象趋势预测等因素,预测今年我县气象灾害偏重,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比较高。明年,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仍主要集中在5~6月梅汛期和7~9月台汛期两个阶段,县内大部分山区梅汛期、台汛期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比去年要高。梅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50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100毫米的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台风降雨开始时至台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需重点防范的地质灾害为滑坡、崩塌、泥石流。近两年来,春汛期持续强降雨天气也容易引发地质灾害,需引起重视,加强巡查监测工作。

(二)重点防治区域

一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镇、*乡、*镇、*镇、*乡和*乡等乡镇,是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域;二是重要交通干线、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重要交通干线主要指50省道*线和44省道上松线,途径地质灾害易发区,需预防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山区公路和康庄公路由于道路边坡防护等级低,为滑坡、崩塌多发地段;三是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山区农居点和中小学校舍一般紧邻山坡建设,切坡建房、修路等工程活动形成的边坡易引发和遭受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四是小流域泥石流区域。小流域泥石流往往危害范围较大,威胁人口较多,为我县重点防治区域。

(三)重点防治地质灾害(隐患)点

根据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规模、稳定性和危害程度,今年我县确定需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点18个,其中“A”类地质灾害点2个、“B”类点8个、“C”类点8个。每个点由县国土局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汛期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编制完善防灾明白卡、应急预案,切实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四、地质灾害防治主要任务

(一)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梅汛、台汛期是我县地质灾害多发时段和重点防范时段。各乡镇政府以及国土、交通、水利、教育、建设、农业等部门要在主汛期来临前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域及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提出并落实具体防治措施。A、B、C类地质灾害点由县国土部门统一安排监测员进行监测,D类灾害点由各乡镇政府和部门备案在册,定期组织巡查,发现险情及时上报。各乡镇政府和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要坚持汛期值班制度,加强应急值守,严格执行险情巡查、灾害预报和灾情速报等制度。一旦出现灾情,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调查,组织防灾抢险工作,同时按速报制度规定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出现较大级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或发生地质灾害时,县地质灾害领导小组必须立即指派人员赶赴现场,组织应急调查,并视险情大小立即启动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工作。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分工,快速做好相关的应急救助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二)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

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一种有效手段,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在避让地质灾害、减少人民生命与财产损失中成效显著。“十有县”建设的内容是: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今年,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根据安排,我县“十有县”建设工作最迟2011年验收,相关工作今年需开展起来。

为进一步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水平,根据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我县今年要开展乡(镇)国土资源所地质灾害防治“五到位”(评估、巡查、预案、宣传和人员五个到位)建设工作,创建1~2个“五到位”国土资源所。在4~9月份,通过办培训班、发培训书、上视频录像课等方式,对乡(镇)国土资源所人员、群测群防负责人、地质灾害监测员和中小学师生进行一次宣传培训,计划全县参加培训班人员达到200人次,观看视频录像培训到达1000人次。

(三)强化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

县有关部门要结合气象条件,及时当地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要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载体,及时*市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报(警)信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和有关部门、地质灾害监测员和可能受威胁的群众能在第一时间收到预报(警)信息。要加强地质灾害的现场查验,及时反馈地质灾害信息。加强对已建2处地质灾害监测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及时掌握动态变化信息。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高度重视和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全面开展农村山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评价工作打好基础。交通、农业、林业等部门要重视农村山区公路、机耕路和林区道路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工作;水利、旅游等部门要加强对水利工程、旅游景区建设造成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评价。

旧村改造、新村选址、移民迁建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尽量避开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的村庄,有计划地开展排险治理或搬迁避让,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国土、建设等部门和乡镇政府要加强对山区农民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分散建房的监管,指导农民因地制宜采取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交通、农业、林业、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山区道路建设、切坡建房的指导、管理与服务,切实防治人为工程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

(五)做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

积极组织开展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农村居民点地质灾害隐患,要结合新农村建设、下山脱贫和旧村改造工程,通过治理、搬迁避让等途径妥善解决。继续做好*乡山乍口村田忠寮滑坡治理和*乡大岭头滑坡应急排险工程。做好*镇七村溪边滑坡应急排险项目申报工作和*乡后畲村新房后崩塌治理工程。做好*镇白麻山村滑坡等7个整村搬迁避让项目的申报工作,共计搬迁213户782人。

因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治理。公路和其他道路建设造成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农业、林业部门要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建帐立册,有针对性地加强防范和治理,以保障道路的营运安全。水利、旅游开发等工程建设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按照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落实地质灾害勘查与治理任务。加强对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审查以及治理工程、监理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工程质量。

(六)做好山区中小学校舍场址的地质灾害防治

我县中小学校舍场址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已于去年完成,县教育部门要对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校舍场址,组织编制治理规划,按危害程度进行分类处置,落实各项防灾措施。应急排险能消除危险的,应尽快实施应急排险工程;短期难以消除的,应划定危险区并设立警示标志,编制防灾预案,落实防灾责任人及日常巡查、监测人员,并因地制宜地开展预案演练;需要工程治理的,按要求实施勘查治理工程。学校要加强对教职工和学生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各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站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乡镇政府和部门主要领导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县要通过地质灾害领导小组会议制度,实行统一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分级管理的工作机制,做到责任、投入和措施“三到位”。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把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管好、用好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完善制度、强化监管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地质灾害调查、预报、资质管理、危险性评估和治理工程“三同时”等制度,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机构和能力建设,配备充实相关人员和装备。要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得到及时的治理。严格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落实地质灾害治理责任人的治理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国土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重点防治区域以及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的监督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相关责任部门。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范文6

[关键词]地质灾害 风险区划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7.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41-1

0引言

我国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很多,发生的频率也很高,发生的范围广而且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就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每年因为地质灾害而伤亡的人数超过2000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

1地质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地质灾害的成因:地质灾害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的,它的成因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也有一部分地质灾害与自然的地质作用相关。总之,地质灾害的产生不但与地形地貌、气候特点有关,还与人类的工程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质灾害的影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导致这些地质灾害的因素有:一是当地的特殊地形和地貌;二是地层的岩石类型;三是地质构造的特点;四是地表水和降水的影响;五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都会产生塌陷,地貌地形就是自然因素。一般情况下,地质条件、地貌类型及气候都会影响泥石流的发生。

2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划

易发性分区:易发性分区指的就是根据地质灾害的发生来进行分区。这种易发性分区是建立在对地质灾害的特征和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它的评价要考虑当地的地形地貌、岩石类型、降水状况和人类活动等。根据以上情况,易发性分区包括四个分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等四个区。

危险性分区:根据地质灾害的强度大小。从危险性对地质灾害分区:它的规模、发生的频率及密度、影响其发生的自然条件及地质条件、降水程度、人类的生产活动等。通过以上的影响因素从危险性的大小对地质灾害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和无危险区等几个区域。

3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

地质灾害的预防措施很多,例如工程措施、避让措施、生物措施和法律措施等,一般情况下根据当地的灾情来进行选择。一般灾情的预防主要以避让为主,工程措施加以辅助防治,同时检测灾情,最好一同采取生物措施及法律措施。

3.1斜坡地质的防治

抗滑措施:抗滑的措施主要由搭建抗滑桩及建立一个挡墙为主,这也是针对容易发生滑坡灾害而采取的预防措施。这也是一种常见的措施。此外,针对滑坡的易发区或者是高危区应该全面建立挡墙,这样对滑坡的预防是一种非常适用的措施。

排水措施:滑坡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降水偏多,所以根据水多的原因,针对滑坡这种地质灾害,排水是非常有效的预防方法,排水法主要就是拦截和旁引的方法排除地表水及地下水,地下水要用减少空隙水压力为主,但是这种方法工程量大、程序复杂,要求有很高的排水技术。因此,一般的排水技术主要是研究排地表水;减重与加载:减重与加载的方法主要是用过力学的平衡的原理,对滑体进行改变。减重用于滑坡后部的牵引区域,注意考虑到滑坡区域的推力及滑动面的推力。加载的措施主要是用于滑坡前部,采用填方压脚的方式,这样会使抗滑能力大大提高。

3.2塌陷预防措施

加大预测的力度: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如:山体的过度开采和经常期的自然风化剥蚀所形成的险境,采取相应的排险措施,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对地质灾害要注重全面培训:改变传统的易发区预防灾害的理念,由以前的发现灾情及时治理转变为预测灾情和防止灾情发生,采用评估、调查和收集等方法,根据“谁破坏,谁治理”的根本要求,对污染企业收取一定的地质环境破坏费;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就是对地质环境已经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综合治理,例如加固房屋、设立排水措施,对一部分易受影响的村庄恢复相应的植被等,最后规划和设计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的住宅、学校和医院。

3.3一些管理措施

加强对地质环境的管理: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建设地质灾害的管理机构,制定一些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和预防地质灾害发生的法规,要因地制宜的制定不同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则;加大监督和管理:地质灾害不仅能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重大的影响,还会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由此开来,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需要整个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大家一起治理;增强抗灾意识:增强抗灾意识首先应该是领导起着带头作用,加强领导的抗灾减灾意识;其次还应该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民众的抗灾意识,给民众及监测人员讲解一下地质灾害的预防知识;最后可以利用一些现代化的传媒手段,例如媒体、报刊、电视广播来宣传,大力普及抗灾减灾的知识来增强社会民众的抗灾意识。

4结语

地质灾害的发生因素有很多,它不仅仅与自然地质条件息息相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以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应该严格控制不良的生产活动。在平日的工作中加强地质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还要增强广大人民的减灾意识,确保在灾害发生之前尽快转移民众,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损失,此外还要规范人类的生产活动,尤其是那些对地质环境产生严重破坏的生产活动,要按照国家的法定标准责令停止或者是关闭,这样可以大大的减少对地质灾害的破坏,尤其是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和高危区,从而在根本上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刘光代.我国铁路沿线的滑坡灾害及防治[A].见:国际滑坡与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