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前景

农村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 民间金融;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2010年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业内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取得合法身份。早期的金融理论中,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金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政府打击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民间金融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在于它在资源的调动和分配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能解决许多正规金融系统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融资问题,民间金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形式和渠道具有地区性差异

传统农区,农户的生活性借款多于生产性借款,民间金融保持着自由借贷的传统,资金主要靠亲戚朋友提供。张家口坝上地区,当双方关系亲密时一些临时性借贷一般不付利息,即使支付利息,其利率也比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低。在新型农区,如种植暖棚蔬菜、特色水果等的农区,农户多为季节性借款,民间金融趋于组织化。张家口的涿鹿、崇礼地区借款的利率要高于生活性借款的利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占较大比重,民间金融体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张家口的宣化、沙城地区,该借款的利率较高,金额也较大。

(二)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通过对张家口农村地区的调查,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三)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四)交易成本低,融资金额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民间金融也具有乡土性,多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或是朋友乡邻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借出者对借入者的经营情况和收益状况很清楚,对借款人的人品、资信情况等也有深入了解,因此信息成本很低。借款后彼此能保持较频繁的接触,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和资金使用状况等信息也很清楚,收集和处理贷款的监督成本和跟踪成本也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活动交易成本。农户发生的民间借贷金额普遍较小,一般都在万元以下。而企业的借贷规模一般较大,一般在10―30万元之间。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需要的资金不断上升,融资金额也随之攀升。

(五)金融覆盖率高

民间金融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广泛存在着。调查发现,在张家口的农村地区,不管是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还是位置偏僻的地区,民间金融都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活跃。在农副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的市场覆盖率更高,如蔚县东辛庄村,201户农户中多数家庭从事养猪、养羊和经营小煤厂,2006年有90%以上的农户发生过民间借贷。

(六)规模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贷款需求满足度密切相关

农村的中小企业贷款大多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而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却比较大,正规金融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他们,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正规金融对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低的地区对民间金融的需求越大,民间金融也越呈现出组织化和规模化。

(七)公开程度逐渐上升

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政策管制的松动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民间金融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已有所改善,社会承认和认可的程度提高,以借贷为主要收入来源,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满足较大额度农村资金需求的民间金融组织大量出现,民间金融正在由隐蔽的地下状态向半公开化甚至是全公开化程度转变,农村民间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民间金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说明它本身就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正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一支新的金融体系,一些新的金融组织,或者一些新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的特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一种必要的金融方式。笔者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作出以下几种设计。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小额贷款试点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主要是强调公益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其商业性,所以绝大部分没有维持太长时间,能赢利者不到1%,其中大多是因资金困境而中途夭折,这也与政府当时严格控制金融业的背景有关。政府对金融业的严格限制在2005年发生改变,央行第一次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同年12月27日,第一批正式注册的新型民间商业性金融组织“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山西平遥县率先成立。通过对这两家小额信贷公司运行一年多的观察可知,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体现盈利性和商业性,机构由市场和股东会说了算,而不能只由政府或监管部门决策。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为促使小额贷款组织广泛地为农户服务,还应该规定单户贷款最高金额以及农户贷款占资本金总额的比例。从国际经验来看,小额信贷公司多会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要想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允许其吸收存款,逐步拓宽其融资渠道。

(二)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该机构是由资金所有者各自为了自身融资方便自愿组织起来的机构,进出自由,每个人可根据出资的多少承担相应的责任,简便的手续和快捷的方式以及低于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的利率使其可帮助急需资金的机构成员解决资金困难。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该银行由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孟加拉学者・尤努斯于1976 年创办,其宗旨是向农村地区追求自我就业的穷人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从国际经验来看,合作金融事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国的合作金融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具体模式,各自的合作金融机构本身也随时间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应吸收民间金融的资金,根据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和当地民间金融的规模来选择各自适宜的合作金融模式。

(三)成立社区银行(或称为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源自美国,由当地移民社区中的农民或商人建立起来,并一直以住户、中小企业和农场主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业务领域较为广泛,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以及客户中介金融服务。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的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少于1 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由于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坚实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三农和民营中小企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五)适度发展典当行

典当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特殊的带有融资性质的服务行业,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在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典当行作为农村资金融通的辅助工具,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六)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目前的投资基金可以视为这类企业的代表者。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居民财产权利社会化的一种必要形式,是将居民财产权利引入社会再生产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纽带和桥梁,也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资源配置主体。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安德烈斯・福格雷桑,戴尔・钱德勒.参与和发展:我们从孟加拉乡村银行能学到什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2] 李国文.我国社区银行的发展路径探析[J].新金融,2006(7):43-45.

[3] 杨速琰.农村金融“新生代”:村镇银行亮相[J].经济导刊,2007(4):55-57.

[4] 周炼.浅析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发展里程及改革思路[J].广西金融研究,2002(6):51-52.

农村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农村地区;俄罗斯西北联邦区;可持续发展;人口发展;人口预测;区域类型

一、引言

纵观整个世界,大批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正如火如荼地实施,这类项目涉及复杂的社会、生态及经济体系。在俄罗斯,一方面需实现农业生产的短期经济目标,另一方面也要确保农村地区人口、环境及社会发展的长期利益,但两方面要达到平衡尚存一定的困难①。

俄罗斯人民历来认为,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业效率提高、土地合理管理、农村劳动人口零失业及生活水平提高。然而,实现这些战略目标最关键的因素是人力资源及其数量和质量特征。因此,根据《俄罗斯联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下简称《战略》),俄罗斯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国策的重大目标之一是:到2030年时通过降低死亡率、延长平均预期寿命及减少人口外迁等措施,确保农村人口②数量稳定,并为人口增加创造有利条件③。随着《战略》的实施以及一些目标指标的逐步实现,农村地区人口状况也在慢慢得到改善。农村人口数量稳定,维持在3500万左右;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达到75.6岁;人口外迁数量减少,每年不超过7.41万人,如表1所示。当然,由表1可知,当前人口两大主要目标值,即平均预期寿命和人口外迁数,与2030年的目标参数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些状况使得俄罗斯农村地区人口前景问题亟待解决,寻求可行办法以改善农村人口状况变得日益重要。

从宏观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农村人口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颇为重要,这是因为一个区域单位有着相同的自然条件、环境条件、人口条件、文化历史条件、地理条件等特点,凡此种种,可满足该区域内居民和行政部门的共同利益和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与使用,以及经济实体之间合作关系的维护①。

俄罗斯西北联邦区面积广阔,共辖11个联邦主体②;人口逾1380万,其中农村人口达220.4万(约占西北联邦区总人口的16%)。在全俄联邦区中,西北联邦区的农村人口比例最低。对比如下:各联邦农村人口占比平均值为26%,中央区为18%,乌拉尔区为19%,远东区为25%,西伯利亚区为27%,伏尔加沿岸区为29%,南方区为37%,而北高加索区高达51%。西北联邦区气候条件恶劣,大部分属危险农业生产区,故其农村人口比例低于其他联邦区。

西北联邦区各联邦主体农村人口比例不尽相同。比例最低的是摩尔曼斯克州,为7%;最高的是列宁格勒州,为35%。此外,各联邦主体居住条件也有所不同。比如,摩尔曼斯克州、阿尔汉格尔斯克州以及科米共和均位于俄罗斯所在的北欧地区,属极端高寒地带,不适合人类生存;而位于西北联邦区南部的普斯科夫州和诺夫哥罗德州,其居住环境和俄罗斯中央区较为相似;加里宁格勒州属西北联邦辖区,它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是俄罗斯一块飞地(隶属某一行政区但不与本区毗连的土地);圣彼得堡是列宁格勒州行政中心,在全俄城市中举足轻重,也是俄罗斯最大的经济、文化、历史和旅游中心。

另外,西北联邦区各联邦主体经济差异较大。一方面,“北部半荒漠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拥有发达的矿业基地及全俄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人口相对稠密的南方地区”的经济问题类似于俄中部地区的典型经济问题③。

过去25年间,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减少了52万(减幅为19%)。在西北联邦区总人口中,农村人口比例由过去的18%降为现今的16%,如图1所示。另外,笔者此前的研究显示①,过去数十年间,除上述趋势外,西北联邦区大部分农村地区人口状况还出现了一系列不利变化,如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死亡率增加、生育率下降而导致的人口减少、人口外迁、平均预期寿命降低及男女平均预期寿命出现较大差距。以上变化说明,西北农村地区出现人口危机,改善农村人口状况刻不容缓。

西北联邦区各地地理、历史、文化及经济状况存在差别,因此,一些辖区的人口发展显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这些差异在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战略》实施期间,西北联邦区有7个辖区的农村出现了人口减少现象;情况最严重(减少1/3以上)的有摩尔曼斯克州(44%)、普斯科夫州(38%)、阿尔汉格尔斯克州(34%)及科米共和国(36%),如图2所示。经济学博士里巴科夫斯基(L. L. Rybakovsky)称,这些地区农村人口减少是因为地区间存在稳定的“移民通道”,人口从这些地区迁出后被圣彼得堡这块“移民磁铁”吸了过去①。该段时期,圣彼得堡的人口增加了18.92万。

加里宁格勒州和列宁格勒州的情况与上述恰好相反,两州人口增幅分别是17%、11%,如上页图2所示。值得注意的是,自1990年以来的25年间,这些地区的人口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如图3所示。由统计数据可知,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农村人口增速放缓。如2002―2004年间,列宁格勒州人口出现小幅度减少,这与当时的移民浪潮有关。从2005年起,人口恢复正增长模式,主要原因是这些地区具备吸引力。在西北联邦区,加里宁格勒州、列宁格勒州及圣彼得堡经济最为发达。它们有着多样化的市场,人力需求大,就业机会多,薪资待遇好,公共基础设施完善。除此之外,加里宁格勒州之所以能够吸引外来人口,是因为当地人积极参与国家所实施的项目②。

1992年和1993年时,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卡累利和国有不少城市居民摇身变为农村人,从而导致当地农村人口激增。这一情况,卡累利和国并非独例。20世纪90年代,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由城市人向农村人转变的风潮,从而影响了城市结构的转型③。

需要注意的是,俄罗斯西北联邦区的农村人口在近数十年有所下降,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如下页图4所示。2003年,人口负增长出现峰值(-14.7‰),此后,负增长成为趋势。在某些年份,尽管人口呈负增长,但外来人口的迁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口;然而,目前这两项指标均为负值,分别是-3.9‰、-2.9‰。

农村人口减少主要是因为死亡率极高,如下页图5所示。西北联邦区人口死亡率在2003年达到峰值(24‰),是总生育率的2.6倍。2003―2014年,农村人口死亡率显著下降,现今这一比例为16.2‰;相反,出生率在增加,达到12.3‰。目前,出生率呈上升趋势,但如果当前生育参数及年龄性别结构在未来数十年仍然维持不变,农村人口态势难以迎来积极发展。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发现人口状况面临着不小阻力。这一阻力是由女性人口结构变化所致,尤其是育龄妇女人数的减少,使出生率难创新高,甚至难以维持原状。另外,低出生率将导致老龄人口增加,劳动适龄人口从而减少。

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人口状况是否能改善?必需资源是否已消耗殆尽?如果当前人口相关指标保持不变,如果通过实施各种人口政策来应对不利趋势,通过对人口预测进行分析,我们便能够预测未来人口数及年龄性别结构的变化情况。

二、研究方法

人口预测是对未来人口状况(人口规模、人口结构及其他质量特征)和人口流动主要指标(生育率、死亡率及外迁率)的科学性预测。这一预测立足于预期人口规模及人口年龄性别结构,而出生率、死亡率各类特征的未来动态变化假说又为该预测指标提供了基础①。预测人口状况有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使用特定的数学函数(外推法和分析法),二是年龄转换法(亦称合成法)。但是,由于第一类方法未考虑人口增长和年龄性别结构成分的变化,预测结果可能出现偏差。此时,启用第二类方法更为可靠,因为它考虑了自然和机械运动预估波动率以及当前的人口结构。

在预测人口情况时,我们采用了年龄转换法(合成法)――仅有此法既能预测总人口数,又能通过年龄、性别预测人口分布情况。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人口学家维尔普顿(P. K. Whelpton)造了合成法②。该方法的实质是依照三类指标(生育率、死亡率及迁移率)定时“追踪”一类人群的运动情况。计算方案如下:在年初t,将某一年龄段人口总数设为S,一年内,原来的总数会因以下因素发生变化,如人口死亡、人口出生、人口迁出及人口迁入。一年后,时间为t+1,人口年龄段为x+1,即人口总数公式为:

除新生儿外,该算法适用于各个年龄层。在t+1年,我们考虑了新生儿群体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因为并非所有的新生儿都能活够周岁。首先,必须统计新生儿的数量。因此,我们要弄清楚年龄别生育率和相应年龄妇女的平均数量。育龄妇女数量倍增促使生育率提高。年龄别出生率的相关数据经初步预测得出,即“未来出生率不变假说”。妇女人口数量相关数据源于此前变化的影响。由于变化的影响,我们获悉女性在年初的数量,所以有必要计算出育龄妇女的平均数。

为了在出生人口中获悉婴儿性别比信息,我们可使用出生性别比,即通过长时间观察而得出的经验法则(105名男孩比100名女孩,相当于0.52:0.48)。由生命统计表可知,相应性别人口存活下来,出生率倍增,从而计算出t+1年新生儿总数St+10 ③。

在制定预测方案时,我们对人口动态作了一系列猜想:

其一,在计算过程中,我们的立足点是从2015年到2035年农村人口的生育模式保持不变。我们认为,这种不变模式意味着主要人口指标处于同级水平,相应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别死亡率、年龄别生育率及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

其二,在预测时,我们考虑了人口发展过程中几项主要指标可能出现的变化,包括生育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我们未研究结婚率、离婚率、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住房条件等,因为这些因素从一开始就体现在自然运动、机械运动的量化特征中①。

其三,为了简化计算过程并清楚地了解所有方案的变化情况,这一系列猜想满足的前提是该地区迁移率为零②。

该预测活动围绕四种方案进行:

一是“零变化”。该方案立足于生育率、死亡率及迁移率的现行趋势。换言之,以2015年为初始年份,到预测期截止日,上述三项指标保持不变。

二是“生育率提高”。生育率逐年提高,符合主要法律文件中所规定的目标指标。

三是“死亡率下降”。在官方目标值基础上,死亡率逐年下降。

四是“管理优化”。生育率逐年上涨,死亡率逐年下降,符合国家解决人口发展问题的相关规定。

“管理优化”“生育率提高”及“死亡率下降”这三种方案中的死亡率和生育率年变化一致,它们以国家概念性、政策性文件中的目标指标为基础。这些文件旨在改善人口状况,包括农村地区复杂特殊的人口问题,如上页表2所示。根据俄罗斯2014―2017年及2020年农村可持续发展计划,到2020年,农村人口毛出生率有望增加33%,即年均增长率为5%。目前,俄罗斯制定的项目或战略性文件均未涉及降低农村人口死亡率。因此,我们从起点开始,坚持指导方针(该方针基于预测期间俄罗斯人口政策概念),到2025年,毛死亡率将下降40%;在此基础上,我们可推断,死亡率年均下降率为2%左右。

三、研究结果

预测结果表明,在所有方案中,即便采取最积极的人口发展方案,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依然不可避免地减少,如上页图6所示。“零变化”方案意味着生育率将停留在2015年(基准年)的水平,同时会面临最糟糕的局面――到2035年时,农村人口将减少108.29万,减幅达49%。

如果选择更为有效的“死亡率下降”方案,西北农村人口也会减少,但减幅比上述情况要小,为44%(合974.6万人)。由“生育率提高”方案可知,农村人口在2035年时将达到135.59万,较2015年减少84.82万,减幅为39%。而如果采用“管理优化”方案,极有可能出现最佳结果,但仍不能解决人口下降问题。由该方案可推知,农村人口在2035年时将达到146.88万,较基准年减少33%。

预测数据中,农村人口减少主要是指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如表3所示。因此,即使实施“管理优化”方案,到2015年时,西北联邦区农村劳动力仍将减少60.2万(较基准年减少49%)。因此,当局在实施社会、经济及人口政策时,应着重关注劳动适龄人口。同时,人口政策(尤其是“提高生育率”和“管理优化”方案)将促进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到2035年时,农村劳动力人口所占比例将由原来的17%增至33%,而据“管理优化”方案可知,该比例有望达到35%。

因此,实施上述任一人口发展方案,到2035年,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较2015年仍然会减少。然而,不同的方案所产生的减幅则不同。因此,预测人口数量最低是112.12万(“零变化”方案),最高数量是146.88万(“管理优化”方案)。通过对比各种预测方案,我们发现,总体而言,“降低死亡率”方案与“零变化”方案有着类似的发展趋势,而“生育率提高”方案与“管理优化”方案则有着紧密联系。

在预测期间,农村人口数量表明,跟“提高生育率”及“降低死亡率”方案相比,“管理优化”方案通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这也表明,在筹划和实施国家人口、经济、社会政策时,综合法存在可行性。

如上所述,俄罗斯西北农村地区人口状况各不相同,故需区别看待预测结果。上述数值也表明,农村地区的人口发展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依照农村人口预测的动态类型,西北联邦区可分为三个模块,即人口持续增长区、非稳定变化区和人口持续减少区。

如下页图7所示,第一个模块仅包括一个主体,即摩尔曼斯克州。据上述四种方案可知,该州农村人口在未20年将实现逐年递增。所以,依照预期效果最佳方案(“管理优化”),到2035年,该州农村人口将增加8.38万,涨幅达48%。

如下页图8所示,第二个模块的农村预测人口主要呈下降趋势,但至少有一种方案可以断定,到预测末期时,人口会出现小幅增长。这些地区包括普斯科夫州、列宁格勒州、加里宁格勒州及科米共和国。据“管理优化”方案,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数虽处于下行趋势,但在某个点将出现“逆转”,表示人口正增长。然而,从多方面看,这些积极变化受结构性因素牵制,持续不了多久。

如下页图9所示,第三个模块由阿尔汉格尔斯克州、沃洛格达州、诺夫哥罗德州及卡累利和国组成。它们的人口发展前景最为黯淡,也就是说,其农村人口数呈逐年递减趋势。这些地区的人口预测结果不尽如人意,即便是采用最有利的“管理优化”方案,人口数依然会下降,显示出人口变化的集体性特征,这也会导致这些地方农村总人口减少。因此,对联邦当局和地方而言,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应对人口问题。

四、结论

依据俄罗斯国家未来重大计划和战略文件中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而制定的目标指标,预期是促使俄罗斯可持续发展政策取得理想的效果。但研究结果(尤其是预测结果)却表明,该目标指标未能使得农村地区人口增长,且有可能导致人口大规模地减少。这说明此前按照生育参数所制定的目标指标亟需调整,尽管有预测认为此指标能打破不利局面,确保农村人口稳定增长。

通过对俄罗斯西北农村人口规模、构成进行中期预测,有助于我们分析当前人口状况的影响,从而推测出人口变化最可能带来的影响。此外,由预测结果可知,为了改善西北联邦区农村人口状况,我们有必要调整最有效的政策方向,采取单项措施、复合型措施以提高生育率。俄籍科学家兼经济学博士帕斯沃科夫斯基(V. V. Patsiorkovsky)的论述证实了这一点:“如今,即便在穷困潦倒的农村地区,人们对鼓励生育的措施仍保持极大的迎合。”他还提到,为妥善解决俄罗斯农村人口问题,必须重点关注农村,关注不断上涨的农村人口数①。我们应高度重视完善激励生育机制和生育政策,对农村地区拥有小孩的年轻家庭给予更多帮助,提高其生活水准。

农村发展前景范文3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策略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内涵及特点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

中间业务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共同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产业,其具有成本低、服务品种多、收费弹性大的特点,可为银行带来巨大利润。中间业务占比较低,一方面不利于银行利润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对风险的分担与控制,因此发展中间业务具有必要性。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企业与个人融资渠道不断拓宽,金融脱离媒介趋势日渐显性化,而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存贷利差不断缩小也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特点

1.发展迅速,但占比较低

我国主要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收入近年内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但其收入规模相比较与传统的存贷利差收入,仍比较小,2014年,我国农村信用社中,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最高的是工商银行,达到22.95%,与西方商业的50%以上的占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2.中间业务产品层次较低

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我国国民财富的不断增长,客户对银行中间业务需求日益强劲,加上存贷利差收入口渐变窄,中间业务在农村信用社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各银行正在逐步加大中间业务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和创新力度。但是在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中,传统的中间业务如结算、银行卡、代收代付、代客债券买卖、代客外汇买卖、担保等的业务收入仍占绝对比例,其他中间业务诸如代客衍生金融工具、商业银行、转贷费收入等业务种类少,层次低,无法满足企业和个人口益增长的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存问题

(一)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现状

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从发展之初到现在,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产品发展方面,缺乏创新机制,各部门开发自己的产品,导致重复劳动,系统产品繁多,产品复制性较强,相似度较高。对客户不能进行有效全面分析,无法充分利用银行的系统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大量的重复开发现象,造成银行资源浪费。

(二)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内市场有待开发,思想认识及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目前,由于我国农村信用社对中间业务观念上的不重视,所以导致我们在中间业务功能、范围、发展战略、风险控制、创新研发等众多方面没有系统的研究,缺乏相应的中间业务创新理论支持和指导。近年来,我国农村信用社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虽有一定发展,但在农村信用社内部却缺少与之相对应的总体规划,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遵循,有些时候还会因为机构设置不合理,造成管理的真空现象。

2.对中间业务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由于这种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多年以来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创新一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从而造成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在中间业务产品方面种类单一,业务覆盖面相对狭窄的状况。因此,可以说观念上的偏差直接制约了中间业务未来的发展与创新,削弱了中间业务创新在农村信用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资源投入不足,专业人才不足

我国目前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创新人才不足,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在银行内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缺乏中间业务创新的动力,明显制约了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创新。

我国农村信用社中所谓的营销人员多半都认为营销就是推销,对二者区别不甚了解,而且缺少专业知识,不知道推销仅仅是营销的一个环节而已,所以说我国农村信用社目前的市场营销过于片面化,缺少专业化的营销团队,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创新。

三、我国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发展对策

(一)转变观念,提高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

现代企业的经营主要遵循市场经营理念,勇敢面对市场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国有农村信用社作为金融企业,也要遵循这一经营理念,勇于改变经营结构,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改革创新,将经营理念向时刻以客户为中心转变,要以创新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

(二)加大技术支持,优化服务手段

农村信用社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是由强大的电子结算能力作保障的。现代电子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开展,提高了中间业务的处理效率和规范程度。中间业务是一种科技含量高、现代化金融的服务业务,它的发展必须以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因此农村信用社需要购置业务发展所需要的软硬件设施,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使得中间业务服务更加快捷、方便、安全。

(三)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

虽然中间业务成本低、风险低、收益高,但低风险并非零风险。因此,风险的识别和监管也需要相应的创新,以满足产品创新的需要,不但对于单个业务产品进行风险防范和监管,更需要对于产品组合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和监控。只有完善的风险识别和管控机制下的产品创新才能给农村信用社带来良好的回报,不受监管的创新必将给银行带来灾难,给经济秩序带来影响。

结论

本文从宏观方面对中间业务进行了研究,主要是从中间业务大的类别上进行分析,没有具体到某一类中间业务下的特定业务和产品该如何发展,所提的对策和建议也是从宏观层面出发,因此,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微观层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考察。

参考文献:

农村发展前景范文4

机械化水平低,生产效率低。农村经济发展多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问题就是机械化水平低。一是农村的生产收入少,并且生产能力低,很难引进一些先进的机械用来生产,越不能够大型的机械化生产,农民的盈利更加少,农民更难以摆脱贫困的苦海。很多地区还收、受天然自然因素的限制,地形不适宜使用机械化生产或者是土壤的特征不适合大规模的集约化生产。较低的机械化生产,甚至部分地区只是单纯依靠人力生产,使生产的效率极低,难以满足于平日的生活所需。

一、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

1.搭建山海协作工程。该工程是我县为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山海协作,我县欠发达乡镇166个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得以实施,农业产业也得到较好发展,欠发达乡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同时,该工程资助了我县欠发达乡镇的95名品学兼优贫困生和28个五保户、低保户、孤寡老人。此外,该工程投入20万元对欠发达乡镇的富裕劳动力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和转移,使我县欠发达乡镇的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促进了地区间的和谐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资金在整个农村经济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资金的充足才能够保证各项建设和技术引入的水利进行。对此,平阳县政府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协调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通过动员更多温商回乡创业,同时也大力支持投资于农村的特色产业建设的“筑巢引凤”形式,先后建成了平阳水头南湖荷花观光农业示范园、革命老区山门雁水生态农庄项目,在这个社会建设美丽农村的大背景下,实现绿色生态产业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3.加大科技投入。农村科技的投入既可以减少农村的生产人员,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村生产的经济效率。平阳县根据新农村建设实际情况,投资540万元,在平阳县南麂镇新码头村和国圣岙村,建立了与宁波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技术服务平台;研发、集成、推广了厚壳贻贝育苗、保苗及养成,以及大黄鱼围网养殖、新产品开发等关键技术,提升了南麂岛海水养殖整体产业水平;建立了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改造了村居生产环境,改善了村容村貌。

4.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环保型农业是当今社会追求的主流,环境保护也是时代的客观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对此需要以特色的农业为主,建立一个环保节约型的循环系统化经济。例如,在畜牧业、养鱼业、农业同时发展时,可以合理布局场地,循环利用本来要浪费的资源。首先把奶牛养殖放在高处,奶牛的粪便是鱼类生长的最佳饵料,然后最底处发展农业,养鱼所排除的粪便又是种植中最好的饲料,这样既避免了天然资源的浪费,也避免了动物粪便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同时也发展了绿色、生态、无污染的农业。

5.提高农民素质,自主经营绿色品牌。农民的素质提高是保障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环节,农民自身的素质提高,可以主动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投入到生产中,自觉发展绿色无污染农业。对此,平阳县依托品牌带动全县茶叶产业的发展,县农业局与茶叶开发场共同开展合作,开发出“平阳早香茶”及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的历史名茶“平阳黄汤”等品牌,努力打造一批茶界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其次在加工环节,配备人才、技术、装备、管理作为后盾,在深加工方面形成自身优势,把握并拓展流通环节,不断扩大平阳茶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6.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在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大力提倡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农业、低能耗低污染工业、“农家乐”及乡村休闲旅游业等等具有特色发展前景好,对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农业。以旅游业带动整个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平阳县的真实版“开心农场”为例,该项目一期建设已经完成投资5000万,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和高科技生态农业为根本,在保证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设成为面向我县及周边城市,集农业生产、高科技示范、休闲游赏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和旅游风景区。将更有力地推动平阳县旅游经济发展,为西部山区乡村旅游大开发提供优质平台。

二、结语

农村发展前景范文5

一、农民收入的结构分析

表1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 计量单位:元

资料来源:stats.省略

表2

从表1可知,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394.6元增长到2006年的3587.04元,增加到原来的9.7倍,增长的发展趋势非常明显。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按来源可包括三部分: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纯收入占据绝大的比重,从表2可知,工资性收入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从1985年的18.15%上升到2006年的38.33%,我国有些地区甚至超过了50%,家庭经营纯收入所占的比重从1985年的74.41%下降到2006年的53.83%,处于缓慢下降的趋势,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从1985年的7.41%发展到2006年的7.84%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取得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少,目前我国大约有4.85亿农村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仅1.4亩,富裕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根据当前生产力水平,据专家估计目前大约有有1.5亿农村富裕劳动力需要就业。所以发展劳务经济就成了解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劳务经济既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收入,也是关系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问题。

二、发展劳务经济的成效

1.外出劳务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

近几年由于农产品价格较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业收入减少。农民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主要得益于劳务收入的增长,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根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河南省2007年外出务工人员总量达到了1947万人,劳务收入已达到1316亿元,约占农民纯收入的一半以上。

2.外出劳动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据有关部门测算,改革开放以来,约有15%~20%的经济增长是劳动力部门转移的贡献,农村劳动力功不可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地一产业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改善劳动力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关系,促进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数是脏、累、苦等城市人不愿意从事的工作,既满足了城市用工需要,又城镇建设和。

3.外出劳务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劳务收入促进了城镇建设,推动了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城镇有了稳定职业和收入,并购房落户,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入城安家置业。在农村人口逐渐向城镇迁移过程中,降低了农村人口的比例,加快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一些打工者经受市场经济、城市工业文明的熏陶,转变了观念,在积累了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后返回家乡,开始投资创办各种实体,带动了一方农村脱贫致富,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

4.外出劳务有利于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观念的更新

外出劳动力受到输入地的技术经营管理的培训,其技术素质、市场经济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都得到很大提高,其中一部分实现了务工成才。

三、发展劳务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对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举足轻重。在推动劳务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采取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仍是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渠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乡镇企业要适应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要求,各地应因地制宜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第三产业、发展一些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充足的农村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和发挥,既分流了富裕劳动力,又启动了农村市场。

2.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不高,特别是劳动力供求信息收集与、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还不适应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要求。首先,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服务网络,内容包括就业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合法权益保护等,帮助劳动力对转移成本、收益、风险做出正确的判断,以减少盲目流动而遭受的损失。其次,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为用人单位择人和农民工择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3.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降低农民工的流动成本

要逐步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及调控和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体系,从制度上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要逐步取消各地方政府出台的限制外来劳动力就业的政策,健全劳动力市场规则,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严惩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积极探索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破除体制障碍,统筹城乡发展,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医疗,保险、居住、子女上学等难题,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宽松的务工环境。

4.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进一步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前提条件

目前,我国我国农村劳动力普遍受教育水平低,接受技能培训的比例较低,这就导致了缺乏市场适应能力,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就业。因此要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其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逐步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首先,应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农民工的培训,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及培训基地,多渠道筹措培训经费,逐步扩大培训规模和人数。 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文化知识、实用技术,法律知识等,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和转岗就业技能,逐步实现转移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除次之外还要逐步普及义务教育,在农村发展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5.发展订单劳务和特色劳务,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竞争力

发展订单劳务可以是农村劳动力及时就业,减少流动的出本。各地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联系各类劳动就业信息服务中心,与城市和企业建立对口劳务输出协议。在劳务输出前可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和本人就业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岗位技能、职业安全、敬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培训,全面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农村劳动力能够及时就业,取得了更高的收入,用人单位也可满足对人才的需求。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时,可根据当地的人文资源和培训特点,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竞争优势的特色品牌,只有具有特色,才具有长久的竞争力。

6.拓展劳务经济的发展空间,积极发展劳务输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劳务市场需求日增。2003年末,我国在外的各类人员仅52.5万人,我国的国际劳务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 。随着加入WTO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 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不断扩大,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把国内转移作为农业劳动力转移主渠道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走出国门创造条件。

农村发展前景范文6

摘要:在全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也越加明朗起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山州农村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师资、城乡教育结合、加大经费投入、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等方面进行反思并提出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思考

在全国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背景下,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前景也越加明朗起来,近年来,与学前师范教育相关的专业招生异常火爆,让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前教师的储备力量的兴起。但是,在这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的背后,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山州农村学前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

农村学前教育的缺失;农村幼教保教队伍专业化程度低;城乡学前教育管理水平高低不一;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无人监督;家庭收入的差距让农村家庭无力支付学前教育的费用;重男轻女、幼儿园无用等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幼儿的入园。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提出一些反思和对策,仅供参考:

一、大力发展公办与民办幼儿园,弥补农村学前教育的空缺

全州102个乡镇,只有四个县的6个乡镇办有公办幼儿园,其中砚山县平远镇作为全省小城镇重点示范乡镇,却是直到三年前才办起了公办幼儿园。而现在这个镇上唯一的公办幼儿园也以承包的方式转让给了个人。

鉴于当前文山州平均入园率仅为35.07%,西畴县还没有登记在册的民办幼儿园的情况,可以看出,在整个文山州,公办和社会力量办园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可能的条件下应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园。社会力量办园可以弥补公办经费的不足,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幼儿教育机会给家庭。但应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淘汰低质园,帮扶特色园和优质园,让民办幼儿园能有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空间。

在今后几年中,政府应把增设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目光更多投向社会力量不愿进入的农村市场,尤其是至今尚未开办学前班的地区。

二、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教师资格条例》,各县在学前教育机构审批、年检和等级评估中要严把教师资格关,州、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认定学前教育机构教师资格,公(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聘任的教师必须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逐步清退不合格教师。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使一部分素质好的公办小学教师充实到农村幼教队伍中去。对充实到学前教育机构去的教师应进行岗位培训,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保证农村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成长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目前学历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大部分都在农村。农村幼儿教师由于信息闭塞,学校培训学习机会缺乏等各方面的原因,知识容易陈旧老化,农村师资与城镇师资的差距更是日益拉大。政府应在幼儿教师培养和培训项目中多向农村幼儿教师倾斜,让农村幼儿教师有更多机会接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进而促进农村的幼儿教育。

积极开展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提倡广大教师立足本园(班)实际,结合当地情况,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保教技能和专业素质。加强农村城镇学前教育学术经验交流活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发展。

三、扎实推进城乡幼儿园帮扶结队

加强省、州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充分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各级示范性幼儿园要成为传播先进教育观念、开展学前教育科研、培养培训幼儿教师、进行信息交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的基地和中心。示范园越多,则领头羊越多,光靠州幼儿园一家一枝独秀,是无法改变当前文山州学前教育的现状的。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建立全州幼教共同体,实现优势资源共享,才能让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教育主管部门在城乡帮扶结队的工作中应起到主动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帮助农村幼儿园(班)寻找结队对象,主动引导双边结队。结队后跟踪结队效果,并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把结队效果作为各园的考核成绩加以记录。不让结队流于形式,通过结队使农村学前教育依托城镇示范园的优势,加快发展步伐,提高教育质量。

四、加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确保学前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应坚持政府拨款、举办者筹措、社会广泛捐助和学前教育机构自筹等多种渠道解决。要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经费投入是保障。强化政府职责,确保乡镇中心幼儿园和示范性幼儿园的财政拨款做到逐年增长。

在学前教育经费中,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经费用于幼儿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评估、表彰、扶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等。并做到专款专用,对款项的用途应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

设置农村学前教育的专项经费,实施贫困地区优先原则,用于改善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以及农村幼儿教师的培训,促进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快速发展,以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要确定城镇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同的投入体制。城市宜实行政府投入、社会支持及家长分担教育成本的投入体制,农村宜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体制。

五、对社会经济地位不利的儿童适当干预

就我州而言,社会经济不利儿童主要包括农村儿童、城市贫困家庭儿童、城市流动人口尤其是农民工子女。结合文山的实际情况发展具有文山特色的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促进项目,为农村儿童创设一个更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

六、帮扶农村家庭教育,转变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

农村绝大多数家长文化程度偏低,家庭教育观念也不科学,对孩子的教育仍受各种陈旧观念的制约,落后的教育观念让农村很多儿童错失了教育的良机,学前教育在他们看来是不必要的。对儿童学前教育的忽视使儿童在入学准备上与城镇儿童的差距大大拉开。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都应该承担起对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帮扶的责任,选择多形式,多渠道,多方参与的适当途径,向农村家庭宣传科学的学前教育观念,提升农村家庭教育质量。

拓展农村学前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农村儿童家长提供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指导。逐步建立以农村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不定期的对社区进行开放,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能力。

从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发展来看,无论是学前教育区域间、幼儿园教育机构间、学生间的发展,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学前教育的机会均等、学前教育的过程公平、学前教育结果公平也暂时无法实现。但只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只要我们积极促进城乡幼儿园间的交流,促进农村师资的培养,增设农村幼教机构,愿意以我们的热情和行动投入到文山州学前教育发展的浪潮中,文山学前教育的步伐一定会稳步前进。

学前教育的发展是一项社会系统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和教育主观部门必须拿出高度的认识来投入文山州学前教育的工作中来。以高瞻远瞩的姿态来带动全州的学前教育,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小蕊,庞丽娟,莎莉.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2]季明明:我国学前教育缺少法律法规支撑[N]. 人民政协报. 2009-5-24.

[3]“城乡儿童入学准备状态比较研究”课题组.起点上的差距:城乡幼儿入学准备水平的对比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8(7).

[4]《文山州教育事业统计手册》[R]. 文山州教育局.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