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城市化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城市化发展范文1
(一)发展基础
随着绿化隔离地区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地区按照“规划引导发展,改革推动发展,环境促进发展,组织保障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培育产业支撑,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经济总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朝阳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农村地区实现经济总收入447.5亿元,利润32.7亿元,辖区税收达到40.3亿元,农民人均劳动所得达到13161元。经济质量显著提升,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转变。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过十五期间发展,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31.4:67.6。都市农业发展顺利,以创汇农业、旅游观光农业、绿色产业为主的农业新格局逐渐形成;第二产业中机电、医药、服装等行业支柱作用明显,机电行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双桥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良好,建筑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中商业、汽车服务、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迅速,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发展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初步形成城市主、次干路与环路和快速路相联接的道路网络,农村地区低压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用电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实现绿化68平方公里,“清水朝阳”工程全面启动,农村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发展空间相对较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将逐渐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农村规划产业用地1173公顷,绿色产业项目用地约274公顷,金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规划面积261公顷,未来发展空间相对充足。
(二)主要问题
规划对发展的引导作用需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缺乏战略规划指导,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存在雷同、重复建设现象;产业用地的规划不尽合理。
产业层级需要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土地资源投入和房地产拉动,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不足。第三产业中传统服务业比重较高,现代服务业发展较慢;第二产业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不充分;绿色产业项目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需进一步提升。产业链深度和广度不足,知名品牌、龙头企业较少,产业发展和扩张能力有待加强。
劳动者素质与技能需要提高。随着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劳动力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要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结构性矛盾。
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路网布局结构需要进一步完善,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滞后;建设资金来源单一、规模较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三)发展机遇
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农村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朝阳区是城市功能拓展区,是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奥运会的举办将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知名度不断提升,对国内外的各类生产要素将产生巨大的汇聚作用,将推进体育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现代流通业、知识型服务业等现代产业快速发展。
落实三大功能区带动全区发展战略将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以奥运、CBD、电子城三大功能区建设带动全区发展的战略。将有力促进农村地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层级的整体提升。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新的功能定位,紧抓三大功能区建设机遇,坚持规划引导与政策引导并重,把现代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提高产业层级和技术水平,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科学发展。
(二)总体目标
坚持“依托组团、产业聚集、节能高效、规模发展”的原则,全面优化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充分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区域经济特色,形成推动农村城市化的产业支撑体系。在保证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和人力资源充分利用的前提下,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总量和税收按可比口径每年递增15%,农民收入按可比口径每年递增8%,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0.5:29:70.5,提供就业岗位10万个。
三、产业定位和主要内容
(一)产业定位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朝阳区的功能定位,农村地区产业发展总体定位是: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和绿色产业,提高产业项目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内涵,走集约化、专业化、市场化之路。第二产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光机电、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运用新技术实现传统工业的升级。第三产业重点发展体育休闲、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传媒、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构筑“以现代服务业领衔,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现代制造业为补充”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主要内容
依据“组团式规划,板块式发展”的发展思路,未来朝阳区农村地区产业发展重点实施“六九八”工程,即建设六大组团,构建九大经济板块,打造八条特色产业链。
1.实施组团式规划建设
以“完善功能、优化布局、整合资源、发挥效益”为目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对朝阳区功能定位的要求,综合考虑朝阳区所辖各地区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着力构建朝阳区农村地区六大组团,即:①奥运体育与会展产业发展区组团;②CBD功能拓展区组团;③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区组团;④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组团;⑤定福庄边缘集团组团;⑥垡头边缘集团组团。
(1)组团建设目标
近期(2006-2008年):先期重点推进奥运体育与会展产业发展区、CBD功能拓展区和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区三大组团建设,逐步推进定福庄边缘集团和垡头边缘集团两大组团建设,加快启动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组团建设,形成六大组团全面建设的框架。
远期(2009-2010年):完善六大组团内产业发展等经济职能和社会服务等非经济职能,通过打造全新的产业链,强化组团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板块和产业链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六大组团形成产业优势突出、城市功能完备、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特色区域。
(2)组团建设重点
——奥运体育与会展产业发展区组团
以奥运功能区为核心,主要涉及奥运村、来广营西部、太阳宫北部等地区,内含健翔科技园区。
结合奥运功能区建设,依托区域内密集的体育场馆和会展设施,完善体育、会展产业发展需要的商务服务等配套设施;结合健翔科技园功能定位,提供国际科技交流与科技商务活动的服务平台;整合教育资源,规划建设具有一定规模的体育特色学校和国际学校,加大国际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营造国际化城市服务环境;将组团建设成为集体育、会展、商务、旅游服务于一体的综合体育文化区。
——CBD功能拓展区组团
以服务*中央商务区为重点,主要涉及高碑店、东风、平房、南磨房北部、太阳宫南部等地区。
紧密结合CBD功能区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商务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法律、会计、会展、物流和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发展所需的软硬环境,拓展CBD产业发展空间,促进服务业优化升级;加速发展影视传媒、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新型业态,促进特色文化产业聚集区形成;将组团建设成为国际化水平高、文化产业和服务业发达的CBD配套区。
——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区组团
以电子城为核心,主要涉及将台、来广营东部、崔各庄西部、东坝等地区,内含电子城科技园东、西区、望京-酒仙桥边缘集团和北苑边缘集团。
加快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建设,电子城东区打造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主的高新技术转化基地,西区建设以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为主的研发总部基地;强化电子城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周边地区与电子城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发展为电子城配套的商业服务、物流等产业;两大边缘集团完善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该地区生活品质和人居环境;将组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的电子通讯产业技术研发基地、转化基地和功能完备的宜居区。
——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组团
以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为核心,主要涉及崔各庄、孙河、金盏等地区,内含金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大环文化产业基地。
通过植被修复、水资源生态处理等手段,对温榆河生态走廊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创造旅游休闲的绿色空间和最佳的人居环境;借势电子城和顺义新城,金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集中发展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国家电影博物馆、*影视城建设,加快启动大环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将组团建设成为文化旅游业发达、配套设施完备的绿色生态区。
——定福庄边缘集团组团
主要涉及常营、三间房、管庄、黑庄户北部等地区,内含定福庄边缘集团及双桥生物医药基地。
加强双桥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促进三间房医药文化基地、管庄医药销售基地、黑庄户医药生产基地之间的相互借势发展,形成良好的医药产业发展氛围;发挥东临通州新城、西接CBD的地缘优势,发展综合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为CBD功能区和通州新城提供配套服务;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建材研究院等教育与科研机构,促进文化教育事业和文化传媒产业发展;将组团建设成为医药和文化传媒产业发达,居住条件完善的综合服务区。
——垡头边缘集团组团
该组团包括十八里店、小红门、豆各庄、王四营、南磨房南部、黑庄户南部等地区,内含垡头边缘集团。
整合传统储运功能,改善交通条件,完善物流、会展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设施,推进黑庄户、豆各庄物流区和十八里店会展区建设;依托现有物流网络体系和商业基础,发展综合商业和现代服务业;垡头边缘集团改善人居环境,并借势亦庄新城和电子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工业,促进产业、居住、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发展;将组团建设成为集物流、商业、会展、居住于一体的商业会展区。
2.推进板块式经济发展
立足“依托组团、主业突出、产业聚集、规模发展”的原则,根据六大组团的分布情况,按照各产业内在机制的不同,规划朝阳区农村地区九大经济板块,即:①奥运体育与会展产业板块;②CBD配套服务业板块;③通惠河文化产业板块;④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板块;⑤温榆河绿色生态产业板块;⑥东坝边缘集团房地产及高新技术产业板块;⑦定福庄商贸文化板块;⑧双桥生物医药板块;⑨东南现代物流及商业会展板块。
(1)板块发展目标
近期(2005-2008年):确定九个板块的核心区域和可扩展范围,通过土地价格、资金扶持等相关政策的引导,调整现有产业结构;重点建设奥运体育与会展产业、CBD配套服务业、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三大板块,其余六个板块稳步推进;通过包装推介等方式,提高各特色板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重大项目在板块内布局,引导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的企业聚集,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提高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度。
远期(2009-2010年):加快培育板块内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提高特色经济板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每一板块都有龙头企业支撑的九大板块竞相发展的格局;拓展产业链的宽度和深度,深化产业分工,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形成区域内强有力的经济增长极,带动更多劳动力就业和显著扩张经济规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2)板块发展重点
——奥运体育与会展产业板块
产业定位:体育会展产业、文化旅游产业
发展重点:吸引国内外知名体育健身、体育用品展销、体育经纪、体育赛事策划和组织等类型的企业入驻,发展体育产业;充分发挥奥运村周边会展场馆密集的优势,吸引会展承办、设施租赁企业入驻,完善宾馆、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会展产业发展;依托奥运森林公园、奥运景观大道,以奥运文化为核心,发展文化旅游业;限制传统服务业规模和数量,淘汰工业。
——CBD配套服务业板块
产业定位:与CBD相配套的服务业
发展重点:加快临近CBD地区的写字楼、公寓建设,发展餐饮、商业、休闲娱乐、职业中介等服务业,通过建设完善南磨房四方新区、高碑店财满街、东风欧倍德等一批重点项目,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和价位适宜的办公场所,服务于CBD;引入区外名校开办分校,支持以市场为主导发展继续教育、职业教育,针对CBD需求提供多层次、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推出高层次的健康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优化CBD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满足CBD高层次人才需求;淘汰初级商业和工业。
——通惠河文化产业板块
产业定位:文化传媒业、旅游业
发展重点:承接位于CBD的中央电视台、*电视台的产业辐射,吸引影视、文化创意、广告制作等企业以及各省、市电视台*办事处入驻,促进文化传媒业发展;打造“潘家园-高碑店-三间房”古家具赏购旅游线,促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带的形成;高碑店地区通过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项目,发展民俗、时尚、传媒等文化产业,南磨房地区加速*欢乐谷项目建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淘汰初级商业和工业。
——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板块
产业定位:电子信息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重点:通过与规划部门协调,促成电子城西区东部(崔各庄)乡域规划的调整,启动开发该区域预留产业用地,作为电子城的接应用地;推进来广营和将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项目招商力度;支持现代通信、数字视听、微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及系统集成等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引进电子信息类企业总部和研发中心;完善中小企业孵化体系,鼓励创业;依托区域产业优势,重点引进民营职业与成人教育机构,积极发展职教产业;限制传统工业发展。
——温榆河绿色生态产业板块
产业定位:旅游观光产业、绿色休闲产业
发展重点:以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为契机,挖掘温榆河文化内涵,建设旅游、文化、餐饮等服务设施,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发展旅游、文化、娱乐等绿色产业,形成绿色生态服务业带;孙河地区规划建设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提升区域商业服务功能;该地区限制发展工业。
——东坝边缘集团板块
产业定位:房地产业、社区配套服务业
发展重点:加快区域交通、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医院、学校、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突出边缘集团开发的整体性,由东至西形成档次有别、结构有序的新型住宅区,伴随地产开发逐步完善餐饮、娱乐、商业、物业管理等社区配套服务业;限制发展初级商业,逐步淘汰传统工业。
——定福庄商贸文化板块
产业定位:商贸、文化、教育、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重点:重点建设常营乡“非中心”等项目,发展商务会展业;依托中国传媒大学和*第二外国语学院,发展教育产业;筹建三间房动漫基地等文化创意项目,发展数字娱乐培训、数字娱乐制作以及数字娱乐运行等产业,利用关联效应带动数字音乐、网上视频、虚拟社区和综合及专业网站等协同发展;发挥天坛生物、建材研究院等科研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定福庄边缘集团,发展社区商业、餐饮业;限制初级集贸市场、批发市场和传统工业。
——双桥生物医药板块
产业定位: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
发展重点:支持燕京制药等企业通过市场机制组建集团公司,整合医药资源,提升品牌价值,将企业做大做强;深度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以三间房中华本草园建设为重点,以中草药种植为基础提供多元化服务,拓展产业的价值增值空间;通过进一步完善黑庄户等地区市政设施和对该经济板块进行整体策划、开发,提升区域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形成功能完善、辐射力较强的生物医药基地。限制发展建材及化工产品批发市场,逐步淘汰低端制造业。
——东南现代物流及商业会展板块
产业定位:商业、物流业、会展业
发展重点:完善公共信息平台、办公条件等硬环境,加强专业中介服务机构建设,重点引进物流和流通企业总部或结算中心;利用物流功能剥离后的仓储设施,发展会展业;推进大洋路特色商业街、城外诚商贸区及奥特莱斯商业区建设,增强特色商贸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发展规范化特色专业市场,限制低级市场,淘汰化工产品制造等污染较高的制造业。
3.打造特色产业链
以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打造沟通城乡两个地域的产业链,通过构筑有效的产业链带动产业发展。根据区位条件、资源比较优势以及产业发展现状,重点打造八条特色产业链,即:①奥运产业链;②高新技术产业链;③绿色产业链;④现代文化产业链;⑤汽车服务产业链;⑥现代物流产业链;⑦都市工业产业链;⑧房地产产业链。
——奥运产业链
奥运产业链以全面服务奥运为核心,主要包括体育、商务会展、文化、旅游、综合服务、房地产等环节。(1)体育环节。通过体育场馆建设带动房地产、建筑、建材行业发展;与*奥组委和旅游部门合作,联合开发以奥运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和一批创意新颖的旅游纪念品,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发挥奥运功能区体育资源密集优势,利用消费联动的特点,以健身休闲消费带动餐饮、娱乐等综合服务业发展。(2)商务会展环节。借奥运功能区建设契机,吸引民间资本建设包括莱太商业街、北方巨龙不夜城等项目,以商业、会展业带动物流、通讯、广告传媒业发展;加快培育为奥运会及商务活动提供办公用品、运输工具、通讯器材、体育设施租赁等服务的新型租赁业。
——高新技术产业链
高新技术产业链主要包括研发、中试、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1)研发环节。发挥电子城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创新要素和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聚集,形成创新基地;通过市、区科技扶持政策,支持燕京制药厂、华东开关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制造环节。启动金盏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来广营中科膜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创尖端技术信息产业中心、将台IT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天坛生物、太洋、红惠、燕京等医药企业发展,形成电子城东区、金盏、双桥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基地互动发展的格局。
——绿色产业链
绿色产业链主要包括研发、销售和配套服务等环节。(1)研发环节。与旅游部门联手,以生物科普游、绿色生态游、休闲度假游、体育健身游、特色商品赏购游等五种特色游所包含的各景点为基础,设计多条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并加强宣传包装,将旅游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来广营朝来农艺园等科技型企业应进一步采用仿真、仿生、电子显微、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在探索生物奥秘、展示现代农业技术、增加农业体验等方面有新的更多的创新;推广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电、气等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2)销售环节。太阳宫莱太花卉交易中心、黑庄户观赏鱼交易中心等销售型企业要努力提升品牌价值,创新销售模式,形成对市场的强的辐射力,带动更多企业和农户介入产业链条。
——现代文化产业链
文化产业链主要包括创意策划、加工制作、产品营销等环节。(1)创意策划和加工制作环节。依托中央电视台、*电视台、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电影博物馆,利用其强大的产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重点发展通惠河(运河)文化产业带、三间房动漫基地等项目,促进影视拍摄、制作、演出等环节的联动发展,通过影视基地建设和演出设备道具的生产,带动建筑材料、装饰材料、电子元器件的生产。(2)产品营销环节。整合区域内传媒等现代文化以及古运河等传统文化资源,推出文化传播、文化旅游、影剧院等项目,带动餐饮、娱乐、商业等服务业发展,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文化博览会等形式,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技术、文化资本交流的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汽车服务产业链
汽车服务产业链主要包括汽车展示销售、检测维修、汽车配件、驾驶培训、赛事休闲等环节。(1)展示销售环节。借东方基业国际汽车城之势,形成集群效应,构建由汽车交易市场、汽车4S店组成的完善的汽车市场体系;采取资本运作、自愿结合等方式,整合现有资源,实现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发展。(2)检测维修环节。充分发挥盛华集团的聚集效应,带动汽车检测、汽车保养与维修、汽车信贷与保险、汽车交易中介、驾驶培训等服务业的发展(3)汽车文化环节。完善金港汽车公园等企业的服务功能,促进汽车赛事休闲、文化展示等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汽车美容、汽车度假、汽车娱乐、汽车俱乐部等新兴领域,进一步丰富汽车服务产业链的内涵。
——现代物流产业链
物流产业链主要包括信息、仓储、货代、运输、包装、配送等环节。(1)仓储环节。加快十八里店、豆各庄、黑庄户等地区仓储设施建设,扩大仓储面积,建立仓储信息系统,引入先进的物流技术,提高仓储物流规模和能力。(2)配送环节。推进物流设施建设,带动物流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以奥运会庞大的物流需求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重点培育2-3家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龙头,带动物流产业链的发展;鼓励物流企业,采用自动控制、远程定位等先进技术,提高专业水平,并提供海、陆、空、进出口、多式联运等全方位物流服务。
——都市工业产业链
都市工业产业链主要包括研发、生产、展示、销售等环节。(1)研发环节。鼓励服装企业与国际公司进行多种方式的联合,提升其国际化水平;鼓励开发生产绿色家具,提高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支持印刷企业,提高技术含量,拓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业务范围,发展精品印刷和高档彩色印刷等。(2)销售环节。加强对食品加工、进出口、销售等的监督检查,规范食品市场秩序;支持发展有机食品,进入高档消费市场。
——房地产产业链
房地产业链主要包括开发、设计、建筑、建材、销售、家装、中介、物业管理、社区配套等环节。(1)开发环节。依靠边缘集团开发,尤其是东坝边缘集团的启动,带动建筑、建材、家装、社区配套服务等行业发展;完成农民新村的绿化美化工程。(2)建筑建材环节。培育区内以田华建筑集团为代表的高素质建筑队伍,壮大建筑企业规模实力,提高建筑技术水平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鼓励东方家园、百安居、城外诚家居广场、管庄建材市场等重点建材企业合理定位、加快发展,形成完善的建材销售体系;鼓励区内企业和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合作,进行新型建材的研发。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体系,加强考核监督
建立区领导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指导农村地区产业发展。下设组团建设协调小组,定期研究组团发展,整体策划产业用地,集中审核引进项目,促进组团资源共享、整体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建立“项目备案,板块审核,一条龙审批”工作机制,推进并联审批制度,推广网上审批方式,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办事效率。健全考核体系,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社会事业、城市管理、生态保护、资源节约、人文素质放到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位置,合理确定指标比例。妥善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按照组团功能定位,对各地区提出不同指标体系,重点考核人均纯收入、区域税收、资源消耗、保障水平、劳动力就业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基础设施状况、绿化美化水平等指标。
(二)统筹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产业发展、市政先行的原则,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要求,对各组团道路、水、电、气、热、通讯等基础设施规模和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提高基础设施使用效率和承载能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吸引社会单位参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经营和管理。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道路网络体系,将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主干道、次干道纳入市政统一规划建设,实现城乡统筹。按照农村城市化和产业发展的要求,采取乡建区补的方式,建设符合乡域规划的道路。按照组团式规划建设的要求,以组团为单位,建立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排污设施体系,满足各组团产业发展和群众生活实际需要。在农村地区电力供应薄弱区域,根据朝阳区电力发展规划,采取增建变电站、增容扩容等方式,彻底解决用电问题。结合绿化隔离地区建设,实现农村新村与市政天然气管线、市政自来水管线对接。未改造的旧村要完成安全饮用水改造工程。积极配合市有关部门,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
(三)完善财政配套政策,拓宽融资渠道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完善区乡财政体制,按照街乡统一标准,确定支出基数,适当增加各乡财力。加大财政对农村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支农资金年增长速度不低于区级财力增长速度;按照产业规划要求调整支农资金方向,加强对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着力培育知名品牌和唯一性产品。按照“盘活存量、引进增量、增加总量”的思路,采取存量折股、公开拍卖等方式,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吸引民营经济参与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做好集体土地清查登记发证工作,建立银企交流平台,加强银农合作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
(四)集约使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总体规划、全面规划、科学规划为前提,有效整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能源,实现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完成农村地籍调查,强化土地管理。对各乡集体土地按区位等因素分类划级,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规划意图。将投资强度、产出效率、资源消耗、污染物总量等指标,作为提供和调整产业用地的主要依据。按照建设集约型社会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严格限制低级次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区政府科技经费等财政资金予以重点扶持。加快“三高两低”企业关停并转步伐。新引进企业要符合环保标准,鼓励企业进行国际环保标准认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蟹岛循环经济模式,培育一批工业生态园、农业生态园和清洁生产企业。
(五)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氛围。引导企业逐步建立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成长的机制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发机制,探索企业人事管理新模式。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鼓励企业有针对性地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实行全方位的人才引进、智力引进政策,重点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国际金融、贸易、信息、资本运营、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加强人才服务中心建设,定期举办各类招聘会,为人才引进搭建平台。建立和完善区域奖励制度,对为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重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的配套政策,在资金和办理相关手续方面要给予扶持和便利。研究制定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操作办法。充分利用区域智力资源,积极为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产学研合作搭建平台。
(六)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农村城市化发展范文2
【关键词】农村地区教师;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关注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把握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求,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对提升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大量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困境,重重困境令他们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教学领域,陷入专业发展滞后的状况。因此,要特别关注农村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滞后,主要表现如下:
(1)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长期以来,一些农村学校教师萎靡不振,不求上进,敷衍应付,不愿付出努力,工作没有热情,存在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有的教师在工作上缺乏成就感,缺乏教好每一位学生的信心,缺乏坚定的教育信念,放弃了对教育理想的追求,甘愿做一个平庸的教师。不少农村学校出现的是“放羊式”或自由式教学。他们在专业发展中迷茫、孤寂、自卑自弃,缺乏发展机会,因而停止了前进步伐。
(2)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薄弱。有很多农村学校教师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已经够用,缺乏专业发展的意识,工作上不积极,不思进取,殊不知他们的专业知识已经陈旧,知识结构已经老化,早就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新课改的要求。农村学校教师缺乏自我专业化发展的规划和有效引领,自主发展意识的薄弱,自我发展步伐缓慢。
(3)教育理论知识缺乏、专业能力薄弱。调查显示,73.5%的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理论没有系统的了解,79.85%的教师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没有较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把握,89.80%的教师对当今国内外教育发展趋势不甚了解或根本不了解。只有13.79%的教师选择“自己有能力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有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水平一般或不会。关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使用的情况,只有17.49%的教师回答常用且效果好,40.89%的教师回答有条件但不常用。大部分教师有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想法,50%以上的教师有条件而不常用。
(4)教师专业成长途径少。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教学反思、伙伴合作、行动研究、个体的学习、师生的互动团队学习、网络探索学习、校本教研活动、科研项目研究等。在农村教育环境以及硬件不足的局限下,教师专业成长往往只是简单的老师之间相互的评课、议课、说课、互相之间提些意见看法。同一学校同一层次间教师的互动,很难跳出现有的水平,达不到提高。农村学校开展科研活动,很多是空架子,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活动。
(5)缺乏有效的专业发展指导和培养方式。农村学校的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迷茫、孤寂、自卑自弃,缺乏发展机会,因而停止了前进步伐。近年来,我国构建了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城市学校支教等促进农村教师发展模式,但是一些调查表明,在教师发展过程中多数农村学校仍然缺少专业引领,处于无人指导状态 。农村教师培训不到位,形同虚设,教师培训成了一种形式,没有针对农村教师的实际问题进行诊断和调研,解决教师在实际教育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师迷失在教育的困境之中。
(6)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缓慢。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速度缓慢,很多教师不仅不能及时提高专业能力,反而出现逐年退化的势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更是不平衡,如很多教师不懂得使用网络技术进行学习和知识能力的拓展,使得教学无法实现新的突破和革新,长期处于机械的重复当中。
二、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原因探析
农村学校教师面临教学、学校、社会及自我的重重困境。重重困境令他们将自己禁锢在狭小的教学领域,无法推动自己的专业发展。
(1)职业道德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虽然大部分农村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社会经济的明显差异,让部分教师产生一定的落差感和焦虑感。在工作上表现出责任心不强、上课不认真、不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等,这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2)自我发展受到教学困境。教学成效低,缺乏教育成就感。农村学校不仅生源少、质量差,教师短缺,资金短缺,在教学管理环节上也很薄弱。很多学校虽然制定出各种规章制度,但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无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特别是农村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缺乏家庭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增大了教师工作的难度,教学成效低,缺乏教育成就感。由于农村学校各种弊端,无法做出社会公认的教学成绩,倍受社会冷落。因此,教师失去了教育理想,丧失专业发展动力。
(3)学校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农村学校由于管理不善,没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学校文化和教育氛围。学校的工作几乎围绕着教学而进行,更多的是要求教师做好常规性工作,抓出教学成绩,从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教师的专业培养。
(4)教师培养体系不健全。农村学校很少关注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存在一个误区,很多人认为某些教师的失败是由于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把教师的教育失败归功于教师的个人原因。不可否认,一些教师的教育失败是由于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造成的,但是如果学校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提升教育教学技能,体验教育的成效,那么教师就会在教育中有成就感,坚定教育信念。
(5)教师专业知识发展不均衡。农村学校教师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呈现知识面狭窄和知识更新缓慢的现状。许多教师只懂本学科,在其他知识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加上农村学校教师学习渠道单一,对新知识、新理念的更新速度缓慢,造成很多教师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陈旧。这些不仅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进程,而且也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6)外出培训机会少,培训形式化。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财政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经费紧张,使得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少。农村教师数量少,一个教师往往承担着几个班的教学工作,在时间上也限制了教师的外出培训。
教师培训的形式化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培训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走过场。培训内容虽然先进,但不能联系不同类型的学校、教学实际,无视城乡差别。教师虽然掌握了先进的理论,但是很难真正运用到教学中去,只停留在表面与形式上。不仅如此,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专业培训。教师参加教师培训,由于培训的内容和方法措施不到位,培训效果不佳。教师在培训中受益很少。培训的内容不能紧扣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不能有效的解决教育问题。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农村越是偏僻、越是层次低的薄弱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陷入更深的困境。
参考文献:
[1]王瑜.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与需求调查[J].教育探索, 2009(10):112-114.
[2]教育部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叶泽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支持有关问题探析[J].学术论坛, 2009(9):195-198.
农村城市化发展范文3
关键词:文化旅游 文化事业
一、河北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经济实力的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河北和全国一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到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9451.8亿元,个人生产总值突破人均2000美元。
二是文化资源的优势。我省素以文化昌盛而闻名,历代名人辈出,文化资源丰富。
三是政策的优势。自2000年以来,我省为全面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实施了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等一系列重大文化工程;目前正着手制订鼓励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有关规定。所有这些,都为农村文化旅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是自然资源的优势。
二、河北农村文化旅游的定位
根据我省农村的现实情况以及农村文化发展特点,结合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要求,笔者认为,我省农村文化旅游可定位于: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集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种产业于一体,顺应了21世纪人们向往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的心理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1、地面种植类观光旅游。可以结合农村高科技园区的开发,组织青少年开展“农村科技夏令营”活动,普及农村科技文化知识;可以结合果园种植,开展春季赏美景、秋季摘硕果活动;可以结合林业种植,开展种植“希望树”、“爱情树”、“同心树”等活动。去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市推出的“瓜果基地采摘游”项目获得巨大成功,超过10000的游客到农村大棚采摘草莓,到果园采摘鲜果,推动了农村旅游经济,带动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水面养殖类观光旅游。可以在养殖水面周围,添置遮阳伞、休闲座椅、钓具等必要的设施设备,构建会员制的“垂钓俱乐部”;可以修建水面餐厅,让游客自己品尝垂钓成果,享受成功的喜悦;亦可修建水面旅馆,让游客仿佛栖身水中,回归自然。
3、特色农业类休闲旅游。要结合当地特产和特色农业项目,挖掘旅游资源。
二是农村风情体验旅游。我省农村的人文历史悠久,风情特色多样,非常迎合当今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需求。
1、民俗民风旅游。民间风俗素以“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为特色,传承相习而时相变,南北有别又东西各殊。每逢庙会,四乡八镇的农民都会自发的聚集起来唱麒麟、对田歌、扭秧歌等,相互祝福、庆贺丰收、自娱自乐。这些民俗民风带有明显地方特色,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对游客特别是外国友人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2、农村节庆旅游。要进一步挖掘、整合本地农村节庆和民俗,不断丰富群众文艺形式,体现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打造本地文化品牌。
3、农村食文化旅游。品尝风味餐饮是旅游不可缺少的内容,具有农家地方特色的食文化应该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资源。农村之“食”关键在于“野”和“鲜”,野菜、野果以及农村的蔬菜采种等对想亲近自然的游客具有强烈的诱惑力。游客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更可以细细体会纯朴的民风民情。
三是农村原生态旅游。幅员辽阔,山、林、海、河、湖、溪等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其中有很多没有受到现代工业影响的“世外桃源”,具有非常独特的魅力。
三、发展农村文化旅游的具体措施
1、要在政策上给予积极扶持。发展农村文化旅游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相互协调、全力投入。首先,要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出台鼓励农村文化旅游的扶持政策,在资金投入、土地利用、道路通讯、扶贫信贷等方面向农村文化旅游项目倾斜。同时,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村原生态物质的和非物质资源进行普查,并进行可行性论证,挖掘有较深文化内涵、能原汁原味反映自然人文风貌的农村旅游文化资源,会同当地旅游部门一道制定整体规划。
2、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一方面要用足、用好、用活文化经济政策,把农村文化旅游设施的建设纳入小城镇建设项目,纳入农村文化发展规划之中,抓实、抓好。另一方面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施道路、通讯、食宿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强化农村文化的旅游功能。
农村城市化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 战略意义 经济增长点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249-01
一、农村城镇化的重大战略意义
农村城镇化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增添强大动力。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足46%,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大多在85%~90%。我国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能使1000多万农民转化为市民。加强城镇化,提高城镇化率,可以带动经济持续增长。目前,城市居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是农民的三倍,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进入城市消费,有力推动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农村人口减少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产量的增长。稳妥推进城镇化将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带来投资增长。从浙江温州的实践来看,改革开放30年,建制镇从18个发展到130多个,以每个建制镇投资3亿元计算,将带动300多亿元的投资。温州仅是浙江省11个城市中的1个,就全国来说,带动投资数额是相当可观的。
根据温州的实践,农村城镇化可以采取“人民城镇人民建”的方针,苍南县龙港镇把“没有国家包下来”的特点从农村引进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上来,是龙港城镇化建设的特色。推进农村城镇化首先碰到的问题是资金的积累和投入,资金问题的实质是体制问题。几年来龙港城镇建设的方针是“人民城镇人民建”。在较短的几年时间内,集聚了大批区域内外资金,为农民城诞生不断输入血液。至1990年底,城镇建设共投入资金4.5亿元,其中95%以上是农民集资投入。抛弃了城镇建设由国家全部包下来的传统模式,每个进城农民自筹资金、自谋职业、自建住宅、自寻生存与发展门路。城镇房地产市场的扩展,客观上要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对一个非战略性的城镇,国家不可能对基础设施给以大规模投资,地方财政收入也非常有限。怎么办,龙港的群众创造性地用自力更生的办法,群众集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打破了传统的城镇资金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就业制度、福利制度等等,建立了与群众集资建镇相适应的城镇运行新体制,从而吸聚了大批投资者来龙港务工经商。这批农民企业家把“没有国家包下来”的细胞移植到龙港经济活动中,企业运转也相应纳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城镇发展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二、农村人口转为城镇人口有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包含两大类:一类是就地转移,转入本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这叫“进厂,不进城”,这种转移严格说还没有进入城镇化的“过程”。另一类是异地转移,即转入城镇、县城、地级市、省城或跨省进入别的大中小城市。据人口普查数据:2007年我国城镇人口5.9亿,城镇化水平45%,其中包含了1.6亿农村转移人口。过去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取消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称呼,甚至让一些农民工登记为城镇常住人口,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户籍上的不平等制度,从而未能享受当地户籍人口,即城镇居民享受的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待遇。他们成了城市边缘群体,长期处于流动状态,“候鸟式”地常年徘徊于城乡之间,这种不稳定的生活把他们的消费压到了极低的水平。严格说,这些农民工已进入城镇化“过程”,完成了职业转移,基本上属于城镇人口但未完成居住地的空间转移,也就是说他们暂时未摆脱农民身份,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市民。
这些农民工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已经多年在城镇稳定工作,许多人成了产业工人、建筑工人或第三产业单位的职工,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中坚力量;二是有了较为稳定的收入;三是有较固定的住处,一般居住在单位的职工宿舍或租住于近郊的农民住宅。从上述特点看,这些农民工的经济来源和生活方式与农村已没有直接的联系,他们的思维方式也更多地接近于城镇居民。所以,可以说他们是完全属于“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只要加以引导,只要创造相应的条件,就可以让这些农民工转化为城镇人口。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利:首先,它有力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特别是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其次,它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结构的发展;再次,它推动了内需特别是消费的扩大,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和配偶、妻子、儿女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扩大内需的强劲动力;最后,它也推动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
怎样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和落户呢?一要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户籍限制,让已经多年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并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二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居住条件包括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以吸纳农民工及其配偶、儿女等亲人进入城镇居住、生活和就业;三要创新农村土地制度,进城的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出租、互换或者以其他方式有偿流转出去,获得一定的收益,宅基地使用权也可以转让给符合条件的本地集体成员,获得一定的收益,降低迁移成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保留,以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四要提高城市认同感,城镇居民应以欢迎、宽容、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民工,消除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歧视心态。这样一亿多人转为真正的市民,并带动农村的配偶、儿女等亲人迁入城镇,享有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将大大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质量,这对于树立内需主导型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第一,这样做将有利扩大内需和扩大消费需求。如果1亿多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转为真正的市民,就可能带动在农村的配偶、儿女等亲人一起迁入城镇,这样就有一、二亿人口迁入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家”,其消费水平要高于单个农民工几倍。新增的2亿人口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休闲等消费需求就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第二,这样做将加快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1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进城,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水、电、煤气和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设施建设。这不仅会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而且将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的增加,又会提高收入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
第三,这样做将促进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工业集中,人口集中,服务业才能发展起来。新增二亿城镇人口本身就需要许多第三产业的行业,诸如以教育、医疗、体育、社保、就业等方面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业,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为其服务。第三产业发展又为迁入城镇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进而又会增加收入,收入增加又会进一步扩大消费。
第四,这样做将大大加快农业的现代化和农业的规模化经营。随着更多的农民迁入城镇,他们的承包地可以转让给种田大户或农村合作组织,从而加快农业的现代化,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农村城市化发展范文5
关键词:昭通市 城镇化 农村 人力资源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表现为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过程,也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
一、昭通市城镇化基本状况
昭通市辖10县1区,有143个乡(镇、办事处),其中:建制镇54个(县城所在地10个),办事处3个,乡86个,1178个村委会,96个居委会。到2010年末,全市总人口574.24万人。随着对外交通条件的显著改善,全市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地方财政收支稳步增长,各地对城乡规划、建设和城市管理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加,城乡建设事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05年至201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由17%上升到21%,平均每年增加0.8个百分点;建制镇数量由原来48个(含县城所在地)增加到54个(含县城所在地),增加了11.1%;城镇(含乡)建成区面积由113.4平方公里增加到161.2平方公里,增加了47.8平方公里; 2010年末与“十五”末相比,全市县城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8.77平方公里增加到78.85平方公里,增加了20.08平方公里;城市道路总长度由232.51公里增加到399.6公里,增加了167.09公里,道路总面积由312.55万平方米增加到639.9万平方米,增加了325.35万平方米。 但是和周边城市和地区相比较 我市市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到2010年末,全国的城镇化水平为47.5%,高于全市26.5个百分点;全省为36%,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和周边城市和地区相比较,曲靖为37%,高于全市16个百分点;四川省宜宾市为38.56%,高于全市17.56个百分点;贵州省毕节地区为27%,高于全市6个百分点;六盘水市为35%,高于全市14个百分点。目前昭通的城镇化水平仅略高于全国改革开放初期17.9%的平均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国、全省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水平。可见昭通城镇化进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城镇化条件下昭通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动力因素
昭通市广大农村地区一直保持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特别是镇雄、威信等县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这样农村劳动力源源不断地生成。
1.城乡收入差距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根据经济学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不可避免地持续下降,仅靠农产品收入,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速很难赶上城镇居民。2011年昭通市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098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73元,同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294元,城乡收入差距悬殊。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的住房、公费医疗和实物收入,再扣除农民收入中不可交易的实物性收入以及农民收入中用于第二年再生产资料,城乡居民实际的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更大。许多感受到经济地位下降的农户看到外出打工所带来的改善收入状况的机会,因而具有较强的迁移动机。
2.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随着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劳动力边际生产率越来越小,边际生产率接近零的那部分农村劳动力就成为了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不仅不会影响农业部门的产出,而且会成城镇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在当前城镇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农业部门呈现一种局部缩小的趋势,城镇边缘的失地农民被迫成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3.环境压力迫使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昭通市人地矛盾十分突出,2001年昭通市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就仅为0.88亩,相当于世界人均3.75亩人均耕地的23%,稍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0.8亩耕地的警戒线。农村地区人口的数量已经超出了当地资源环境的容量。由于过去的过度开垦致使缺乏水源涵养干旱板结,地力下降。在现有农业生产力水平下,不可能快速全面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必然趋势。
三、昭通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城镇化对人力资源需求的矛盾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必然推动我市第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这需要大量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劳动力。但由于我市农民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较低。职业技术教育落后,有95.3%的人没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技术培训。全市职业技术学校只有3所,专门针对农民职业技术培训的机构或学校几乎空白,农村人力资源的非农就业能力有待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的现状远远不能满足昭通市城镇化条件下第二第三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一方面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工厂企业招不到符合招聘条件的员工,这成为了阻碍昭通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不仅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也是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
四、解决我市人力资源供需矛盾的对策
1.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偏低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最大障碍。政府应该加大农村职业技术培训的财政投入,并使之“制度化”,以保障农民的受教育权和创业发展权。根据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对农村剩余劳动进行有针对性的免费技能培训,并颁发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其持职业资格证书进入劳动力市场。政府要建立健全市场用工信息系统,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就业咨询、法律服务等在内的就业服务网络,打破城乡就业壁垒,把农村劳动力纳入城镇人员统一管理,实现平等就业。
2.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一,合理规划城乡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要本着“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均衡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撤、并、转、建”等方式撤并整合,打破乡镇行政辖区的限制,优化教育资源。形成高中阶段学校向城区集中,初中阶段学校向乡镇集中,每个乡镇重点为好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初中。在此基础上根据“五统一”(标准、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原则,制定并落实中小学标准化建设规划。第二,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在教育经费分配上实行差别化政策,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积极争取不同层级的对口支援,充分吸纳民间资本,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第三,实施优惠师资政策辅助农村学校。鼓励优秀人才到偏远的农村小学任教;推行定向培养政策,制定待遇优惠政策,通过提高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吸引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前往执教,从根本上解决教师资源的均衡问题;制定专门针对农村地区和偏远学校教师的培训政策,从时间、经费、培训力量等方面给予保障,以提高这类学校现有教师的业务水平;第四,建立合理的教师资源流动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不同地区、不同基础的学校都可能有优秀教师前来执教。在不同区县之间、学校之间建立师资力量的对口支援关系,帮助偏远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师提高业务水平。鼓励城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义务到偏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工作,使我市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均衡发展。
农村城市化发展范文6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反映城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影响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沧州市农村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
农村城镇化是沧州市未来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近年来,沧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截至2012年底,沧州市城镇(常驻)人口309.65万人,比2010年增长25.2%。城镇人口占沧州市人口总数的43.02%。目前,沧州市共有县级市4个,县城1个,建制镇63个,中心城区(地级市)1个。目前,沧州市城镇化质量在我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84位,居于唐山、秦皇岛之后,位列河北省第三位。
“十一五”以来,沧州市农村城镇化建设以优势产业聚集为依托,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镇率逐年提高,经济社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沧州市农村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截至2011年底,全国城镇化率为51.27%,沧州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8个百分点。同时,呈现出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状态,农村城镇化作为沧州市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尚未凸显。
三、沧州市沧州市农村城镇化非持续发展的表现及其成因
沧州市农村城镇化水平纵向比较得到较大提高,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沧州市整体经济的发展。沧州市在城镇化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城镇化水平低。尚处于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目前,许多经济学家把城镇化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时,属于初级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70%之间,属于中级阶段;70%以上属于高级阶段。并认为城镇化的终极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即国家和地区的全部人口、土地、资源和管理的有序化和规范化。按此标准来判断,目前沧州市镇化水平只有43%,刚刚完成城镇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向中级阶段过渡,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二)没有形成科学的农村城镇化体系。城镇数量少、规模小,空间规划布局不合理。在空间分布上,沧州市城镇数量不多,分布密度不高;在城镇规模上,包括沧州市在内,均属于中小城镇,小城镇发展水平低,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等级序列。并且,一些小城镇大多为行政建制,而非区域性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远未达到城镇发展要求,根本不具备小城镇应有的人流、物流、财流、信息流,使沧州市在发展小城镇时背上较为沉重的负担。由于小城镇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不大,缺乏相应的产业聚集,不能给更多的人口提供就业机会,从而造成小城镇缺乏旺盛的生命力,制约当地的产业升级和优势产业的形成,对小城镇周边农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难以达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标。
(三)农村城镇化投资资金不足。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非生产性的”,认为城镇基础设施只有投入,没有产出。在城镇投资决策中,对建设周期长、收益具有间接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容易忽视。沧州市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财政支出中分配给小城镇建设的资金比例较小。从民间角度看,农民收入水平低,乡镇企业效益下滑,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所需的巨大的资金投入。农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电力、通讯、运输、环保、供排水等设施短缺,造成农村城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未能充分显现。
(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不仅要实现农民身份的改变,也要允许集体土地进入一级市场,以农村土地使用权折换成城镇土地使用权。土地是公有财产,不能私有化,但土地的征用事关国家、集体和农民利益,不能简单地划拨和征用。
(五)农村劳动者素质低。劳动者的文化素质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在2011年沧州市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构成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0.7%,初中学历的占54.2%,小学学历及以下的占24.1%。沧州市农业劳动者整体素质偏低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农业创收能力不强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不断向城镇聚集,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劳动者将成为小城镇经济的主体。而农村劳动者素质低显然是制约城镇化进程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促进沧州市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逐步弱化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相关制度配套改革。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进出县城以下的建制镇,逐步放开城市和县城对农民的准入限制。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和流转制度,允许农民进城后对承包土地进行有偿转让,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同时允许城郊农村集体土地作为股份参与城镇开发,弱化城镇建设土地短缺现象和保护农民利益。建立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纳入参保范围,消除农民进城的预期风险,解除农民进城的后顾之忧。农村城镇化过程中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整体的集群效应和辐射作用,提高土地、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二)多渠道筹集资金并管理好资金,加速城镇化建设。为改变沧州市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必须突破传统的体制与模式,探索适合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拓宽筹资渠道,增加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建立国家扶持为辅、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利用外资等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小城镇建设中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三)对小城镇合理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城镇布局,构建个性化城镇。各地政府在小城镇的数量、规模和功能定位上,要认真把握,进行调控,促进城镇第二、三产业发展,聚集人口,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优化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以规划为龙头,完善规划体系,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与此同时,还要有经营城市的理念,强化规划和经营,城乡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农村城镇的规划,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来设计规划,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得再好,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在城镇发展的同时,搞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作者简介:
牛大山(1979—),男,河北沧州人,现供职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