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科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科学教育

初中科学教育范文1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原则,把大纲的要求细化,并把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教育寓于其中。教学目标是构建科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运用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等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要求,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优化了的课堂教学目标应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多地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一个坚实的学科基础。首先做到完成科学课程教学中每课的小目标,而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最终完成总目标。

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分析初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有什么难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等,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而不应是以分数为目标的被动学习。另外,教学目标的制定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避免大而空。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中确定和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是优化科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让学生思维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更好发展其学习的主体作用。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使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运用思维、表达、操作等多种感觉密切配合协调参加到学习中来,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积极参加到知识的实践中,会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欲望,这就是学生的一种助力。

学贵有疑,教贵做疑,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才能对问题寻根求源,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这样才有到于实现由“授鱼”向“授渔”的转变。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授课。

新课改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优化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策略探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主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主动参与、经历、深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同时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增加课堂的情景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也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一种体现。根据课堂情境,使学生逐步学会自已钻进去学习,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全时空地体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诱导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死学为活学,变难学为易学,变学会为会学。

同时,还可以利用视觉听觉等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科学课程教学的优化,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展开想象空间。

三、优化课堂训练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课堂训练是适应学生智能发展和课堂教学规律的一种策略。精心设计的高效练习是对课堂教学的的检测,由练习中发现存在的问题,才会发现课堂中存在的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和提高,那样我们的强效作业才是最有力的保障。

训练内容要指向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结构,学方法,课堂训练和评价起着定向作用,反过来,课堂训练不是促进达标的重要手段。训练设计要科学有序,一是训练题要典型有序,从内容上看,巩固记忆性的题,要求提示明确,表达概括简练,题型典型;理解运用基础知识发展思维的题,要灵活多变,角度典型。培养迁移创新能力的题,要求新颖,又要与所学知识自然联系,内容典型。训练题的编排,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水平,着眼点放在学生最近发展区,有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题,有适合一般学生的基本题,还要有适合优生完成的提高题,促使各类学生都要“跳一跳摘桃子”。二是训练过程要体现发展提高,即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的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双基”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概括、比较分析、演绎、综合、以训练思维品质与思维习惯。

此外,在优化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策略中,还要注意优化评价体系、优化师生关系等,如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言语行为去赢得学生对老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轻松愉快地参与到教师主导下的学习活动中去。

初中科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科学教学;积极情感;教育

一、积极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积极的情感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科学课标中明确要求:科学课程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教育也是高效掌握科学知识的需要。积极的情感是学好科学最直接和最持久的内驱力。积极的情感教育还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长期被动接受、强化储存的过程中,学生无法感受科学学科的趣味,无法从中获得自信,将会影响其之后对科学知识的应用。

二、实施积极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

1.言传身教,以情唤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热爱自己学科的教师,他的学生也充满热爱知识、科学、书籍的感情。”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将自己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热忱带给他们,以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师生情感交流,产生共鸣,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渗透。

2.人文关怀,以爱引情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尊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品质,促使学生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教学,应当充满激情,传播美好的人文精神,启迪学生的积极情感。

3.优化教学,以教养情

(1)以情激趣,诱发积极情感

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将学生置于积极的情感中,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习在情境中发生、在情境中发展。比如教《压强》一课时,让学生用左右手的食指分别压在一端削尖的铅笔的两端,让学生感受压力大小一样时,由于受力面积不同,导致力的作用效果不一。既引出压强的概念,又探究了受力面积的大小是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2)优化教学内容,体验积极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在教学活动中真正能引起他们积极的情绪体验的,莫过于教学内容本身所具有的内在魅力。

在学习《物质的密度》时,学生根据密度的定义先入为主掌握了密度的计算公式,知道密度是通过质量和体积计算出来的,就很难理解“密度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而教材中又没有专门针对这个问题的探究。教师只要增设一个小探究就能让学生豁然开朗:先测量一瓶水的密度,倒掉一半之后再次测量剩下半瓶的密度,前后一对比结论就很明显。

(3)丰富教学手段,增强积极情感

培养学生学科情感的主阵地应该是在课堂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妙趣横生的科学探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科学课堂之美,体验科技之光的奥秘,那么他对科学学习也就产生浓厚兴趣,久而久之则形成对科学学科的积极情感。

学习《动物的呼吸》一课时,人体吸气和呼气过程肋间肌及膈肌的收缩与舒张,胸廓、胸腔体积的变化是个难点,如果靠死记硬背必然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可采用借助多媒体视频让学生观察人体吸气和呼气过程、指导学生制作胸腔模型、让学生观察自身深呼吸等多种手段,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巩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学习,自然学习效率就高。

(4)结合史实,内化积极情感

科学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科技发展史的阅读材料,教师要善于利用史实材料进行情感诱导,让学生乐学、善学,可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同时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如了解“神州号”、“嫦娥号”,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学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学习科学家们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学习袁隆平等科学家的故事能唤起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仰之情,学习他们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学习人类基因组计划,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也可结合尖端科技小资料进行中西对比,突出我国存在的差距,让学生产生危机感,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教学之中。

4.学以致用,以用激情

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产生兴趣的源泉。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社会和学生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释生产生活的现象,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不仅为新课程增加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取向,树立社会责任感。

总之,教师满怀激情,教法丰富,既能让学生在爱与关注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又能适时在激励中品尝自己成功的喜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积极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教学实效性,还能促进师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富有魅力。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冯海东.初中科学教学中有效情感渗透的教学策略.考试周刊 2010年第42期

[3]郑青岳.科学课程100个教学案例.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年

初中科学教育范文3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提出问题的意识,体现在初中科学教育中就是学生能自己带着疑问去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时候通过思考和总结,提出疑问。问题意识的科学教育教学法最早是在国外教学中被广泛应用,通过自主学习中问题的提出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有学习的意识,从而学生在学习中就可以总结归纳知识理论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二、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意义

首先,这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目前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体系还相对落后,创新方面明显的不足,也缺乏对初中生必要的问题意识科学教育,主要表现在上课只有老师在讲,学生不敢也不能发问。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科学教育就要求老师在课上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自己质疑,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一项伟大创新一般起始于一个问题或质疑的提出,由此可见,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有着必然联系。其次,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教学的需要,以往的教育工作中,学生常常处于被动低位,在威严的课上学生不敢也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这就使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处于消极的状态。新课程的实施,提出了科学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探索能力。所以科学教育教学是鼓励学生要敢于提出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最后,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是学生自身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1.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才是主观的动力,兴趣能够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科学教育课堂上,逐步用创新思维教学模式取代以往的模式和观念,采用设置悬念、加强沟通、课外延伸等多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学习。教师也要多下精力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是当地将课标内容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多方面的启发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可问。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就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热情,会通过运用已学的知识内容和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实现知识水平的提升和积累。这就对初中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性要求,教师需要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以科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为指导,加强和完善提问的角度,合理引导学生提出具有创造性的问题,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在初中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后,要想更进一步实现学生能够自主积极的提出问题,老师就要在科学教育中适时地为学生构建问题意识培养的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下面的方式方法来创设情境。首先,利用生活的周围事物来为学生创设情境,社会周边的事物是学生经常接触的,能拉近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创设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容易接受。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活,不但能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次,在科学教育中可以通过讲解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科学史来为学生创设情境。老师在上课的时候,穿插一些趣味性、感染力强的故事或是资料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这些老师精心挑选的科学故事和资料,要具有科学探索、坚持不懈、善于发问的意义,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加强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发问。

初中科学教育范文4

关键词:杜威教育心理学;科学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183-01

科学学科是一门知识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知识。各种知识间的差异性极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运用各种先进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并且使课堂的形式多样化。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乐,有所学。在此,我想谈谈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贯彻杜威的教育心理学理念。

教育心理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比如在大气的压强这一节课中,如果教师按照教材的顺序先由水的压强引入大气压强也有压强,然后按照教材上的实验先后这样讲下去;或是用课件把实验按顺序播放下去,包括马德堡半球实验以及大气压的大小等等,这样的完全传授式教学根本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放到生活中去,没有把学生的学习放到学生的经验中去,是不符合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其结果是学生在学完了大气压强以后根本没有感受到大气压强的存在,更不可能会用这个知识去理解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反之,我觉得在教学时,如果能够事先准备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给学生,然后提示学生用这些器材去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同时,还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进行实验探究,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来汇报结果。这样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子比比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更适合他们从感性方面去理解大气压,感受大气压的存在,并用大气压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杜威还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教师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比如在上显微镜下的生物一节课时,可以先出示一幅早期地球表面的状况图,当时只有海洋和陆地,陆地和海洋有一部分有光照,另外一部分没光照,问当时最早出现的可能是什么生物,在哪个环境中更容易生存。生物生存如果没有光,那生物可能会怎么样,从来引出眼点和鞭毛以及他们的作用。此时,学生认为新的知识完全是由自己猜想出来的,而这又培养了学生遇到问题,自己积极思考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从自身角度想要去获得知识从而感受获得知识的快乐,所谓乐在学习中。

杜威还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 从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做法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为儿童的而不是为教师的。因为以儿童为中心是与儿童的本能和需要协调一致的,所以,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他认为,教师如果采取对儿童予以放任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科学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的陈述中能体现这点,例如:传统教学目标陈述“使学生了解电解质的含义”当今教学目标策略陈述“提供一组物质,说出哪些是电解质,哪些是非电解质”我们来对比下,传统的教学目标陈述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而当今教学目标陈述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起引导的作用。

初中科学教育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科学方法教育;现状;对策

一、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的意义

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进行研究,对初中化学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化学课堂的教学改革可以使学生学到更多实用性的化学知识,使化学知识进一步与日常生活相融合;第二,对于初中化学教师而言,可以不断地去审视自身的教学方法和设计的不足之处,达到改革教学手段的目的,起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要求;对化学学科来讲,可以从整体上改变这门学科的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学科的进步。所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进行实践研究,对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以及化学学科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1.化学课堂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验操作

在目前的初中化学课堂上,教师认为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打好化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整节化学课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对于一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教师根本就不去考虑,这样就严重限制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化学学习和研究来说,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基础,所以目前化学课堂过分重视理论教学,缺乏实验操作的教学现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基础能力。

2.化学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缺乏分析过程

在部分学校的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都在进行知识的讲解,并没有给学生留有任何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就会变成只会记录笔记,不会思考的学习机器,这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长期如此,只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造成化学课上走神、不学、睡觉等不好的现象。

3.化学课堂以课本为主,缺乏对实例的分析

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这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宗旨。但是在部分化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对照课本进行讲解,照本宣科,根本没有进行实例分析,这样学生就只会学习到一些浅显的书本知识,根本就无法与现实生活结合,不利于化学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更不利于推进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对策分析

1.采用实验教学法,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为了更好地促进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开展,教师必须要采用实验教学法,结合课本上的化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化学实验设计,通过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效果。教师可以通过进行相关实验设计,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也推进了科学方法教学的使用。

2.采用比较分析法,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在化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会对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进行讲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采用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比每一种化学物质的基本性质,加深学生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和了解。

3.采用实例教学法,推进初中化学教学改革

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教师还要采用实例教学法,结合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分析,并与化学课本的内容进行有效结合,这样才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好地理解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并提高分析能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初中化学课程科学教育方法推行的现状,并不是十分的乐观,这就需要结合基本的发展对策,进一步促进初中化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能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教育范文6

1.在初中科学实验中存在排斥现象

初中实验,由于受中考升学率的考核影响,呈现的大多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多数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不充分,课堂气氛凝固;由于实验结果没有悬念,所以也就缺乏创新,学生的探究精神被抹杀。再加上教师受传统的课堂实验的影响,教师实验的探究需求往往是面向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往往只有靠边观察的份,初中科学实验存在着对差生排斥的现象。

2.在初中科学实验中存在歧视现象

由于教育理念和“应试”惯性,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时不时地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例如在全体同学面前展示学习不好学生的实验或成绩,用歧视的语言和动作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主要的实验操作总是叫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表演。诸此之类的行为是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的一种歧视。

3.在初中科学实验中存在分类现象

现在的初中科学实验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分类现象,例如男女生的分类、优差生的分类、亲近与疏远生的分类等等。笔者认为在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中,教师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以“全纳教育”思想洞悉新课程的核心价值,注重全体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对获得新知的体验,实现结果和过程并重,使探究性实验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实验、学会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二、主要概念的内涵

1.探究性实验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而探究性实验是在假设的指引下,探究科学结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作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实现自主研究的过程。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从为掌握知识而教,转变为长远发展而学: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提供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探究式学习正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地探究性实验教学成了必须研究的课题。

2.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的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要“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

尽管“全纳教育”是针对“残疾人的教育”而提出的观点,但是现在已经有人这样评价:“21世纪的教育是全纳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我国正在进行素质教育和课程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目的与全纳教育的目的实际上是一致的。素质教育要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分数为唯一指标的应试教育。这种应试教育就是一种排斥人、歧视人、筛选人的教育,这也是与全纳教育观点背道而驰的。因此,我们实施的素质教育无疑也为全纳教育提供了一种很好的条件。反过来,全纳教育的开展也会促进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

三、“全纳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科学探究是有意义又富有挑战性的。根据“全纳教育”的理念,我们在初中科学实验探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该确定哪些作为探究内容,如何捕捉时机切入探究,如何引导学生设计探究方案,等等都值得每位教师思考。

(一)凸现“人权观”理念,形成问题情境、因势切入,使人人产生实验探究的欲望

根据“全纳教育”的思想,我们的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创造出一种“全纳”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每个人参与实验的权利都得到充分的保障,班级和同学要欢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属于集体的一员。尤其是教师,要牢固树立接纳所有学生的思想,逐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的探究欲望。

1.设计问题情境,使学生人人参与探究,解决认知疑惑

“教育时机论”研究表明,学习中如果能有效地捕捉住探究契机,就能提高探究的有效度,从而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科学探究必须抓住学生的疑惑作为切入点,在立足教材中探究素材的基础上,尽量捕捉课堂上的生成资源,因势切入科学探究。

【案例1】 《浮力》的教学

在定量实验并记录如下表格中的数据后,让学生猜想影响浮力大小的物理量有哪些?

根据表格数据,多数学生认为浮力大小与物块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有关。到此是否意味着就可以归纳出阿基米德定律了呢?答案为“不是”。因为物体的形状、质量、密度、浸入液体深度等因素都会干扰结果的得出,学生心中还有很多困惑。教师可利用“困惑”设置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实验探究。

①通过对比分析表格中1、2的数据,排除“物体体积”这一个因素

②通过对比分析表格中2、3的数据,排除“深度”这一个因素

③换用等体积的金属铜柱进行实验,对比实验2中的数据,排除“质量”因素

④用橡皮泥形变前后对比实验,从获取的数据中分析排除“形状”这一个因素

科学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一个科学现象涉及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中既有与问题的本质相关联的量,也有无关联的量。以上案例就是利用学生认知上的疑惑,成为科学探究的良好切入点。

2.抓住意外问题及时生成,满足学生的探究需求

课堂是动态的课堂,科学实验的过程也是如此,教师要及时抓住在实验过程中的“意外问题”及时生成,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以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案例2】 NaOH与H2SO4的中和反应

在学习“NaOH与H2SO4中和反应”时,需要滴加指示剂酚酞试液,学生都能理解酚酞试液的指示作用。可是有一位同学不经意提出“为什么要先向NaOH溶液内滴加酚酞试液,再滴加H2SO4溶液?可以将滴加酚酞试液与H2SO4溶液的顺序调换吗?”这个问题是一种意外。从知识角度看,只要能够说明NaOH能与H2SO4反应就可,是“次要”的问题,可以置之不理。可是笔者正是抓住了这个课堂意外切入探究,设置了问题“先滴加H2SO4溶液后滴加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是否能说明NaOH与H2SO4恰好完全反应?请设计实验加以说明。”学生根据酸、碱的通性设计了许多可行方案,真正体会了先加酚酞试液的意义。教学的追求是在最适合的时机,让学生们进入情境之中经历探究的乐趣。

(二)实践“教学观”理念,使人人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

在我们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全纳教育”的教学观,精心设计实验,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

1.挖掘问题实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学会变量的寻找和处理

“全纳教育”的课程教学观与我国课程改革的指导方针是一致的。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更加关注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课程是为了学生,而不是学生为课程而学习。所以初中科学实验教学首要考虑的是怎样使学生学会正确分析数据,掌握变量探究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寻找变量。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变量的寻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儿童心理认知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寻找变量的过程,一定是和他的生活经验相连接的。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或一个学生没有这部分生活经验的时候,他是没有办法去找寻出这些变量的。所以教师可以创设情景为学生“铺路搭桥”,学生透过情景,把沉淀在大脑深处的“已知”翻上来,实现生活与教材的对接。再与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的对接与融合中重新建构新的认知。

(2)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在实验探究中正确处理变量。当学生找出了变量以后,就需要考虑分离变量,即排除无关变量,确立相关变量。实质上当学生分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筛子”来去伪存真。提供怎样的“筛子”,就是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当学生提出众多变量时,首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会分类,这也是学生自主探究必不可缺的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分几类,怎么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即这些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教师渗透探究策略和方法。比如选择正反两方面例子,有步骤地变化因素,选择反例,考虑不同的可能性,诱陷,推导错误结果等等。

2.鼓励人人参与,使学生学会选择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中实验设计的能力(其中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步骤的选择是实验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验能力的核心,是知识与能力的桥梁。一个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决定这个实验能否确保班级学生人人参与的关键。全纳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实验的设计尤为重要。当探究思路确定后,应当选择适当的实验材料、仪器和装置。教师应结合质疑、对比、实践等方法引导学生选择实验材料、仪器、装置的方法和依据。

(三)根据“价值观”理念,开放合作,使人人体验成功的乐趣

“全纳教育”主导的价值观之一是倡导集体合作观。通常,在我们的学校班级中,如果有学生在学习上产生了困难、往往被认为是学生个体的事,属于个人的问题,解决的办法也仅仅是关注他的个人问题。而“全纳教育”认为,在学校班级里,学生的学习或活动有困难或有问题,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班级集体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展合作学习,以增加每个学生探究实验的成就感。由于每位学生都参与了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在展示成果时神采飞扬,在评价别人方案时,说得头头是道。说明通过这样的方法,将“全纳教育”的理念运用于学生的探究实验教学,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