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建设

农村发展建设范文1

一、沼气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吕梁是一个贫困市,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自2002年实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以来,市委、市政府本着“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这一目标,坚持“积极发展,巩固提高,建管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拓宽筹资渠道。在全市农村大面积推广实施沼气富民工程。并以沼气为纽带,把种植业、养殖业有机联结成一个生态经济循环圈,以沼气带动养殖业,以沼液、沼渣优质肥料推动无公害农业基地建设,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能,促进“卫生村、文明村、生态村、富裕村”建设。到目前,全市13个县市区共建成户用沼气4万多户,小型沼气工程4个,大型沼气工程2座,正在建设的大型沼气工程有9座。使用沼气农户不仅实现了沼气煮饭照明,而且还实现了沼液浸种、叶面喷施,沼肥种果、种菜等综合利用技术,使沼气的发展由单一的获取生活能源走上了综合利用的轨道,有力地促进了我市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1 沼气建设能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效益低下,农民增收缓慢,是制约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生态环境又关系着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农村沼气,在解决群众生活用能的同时,带动了生态养殖业和高效种植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产量,而且从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建设1个8~10m3的沼气池,年产沼气300-350m3,可供一家3~5口人做饭、点灯生活用能,仅此一项年可为农户节支700~800元;可提供沼肥10吨,替代化肥150公斤,节约化肥农药开支200元;开展沼气二氧化碳施肥、沼液喷施等综合利用,起到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年均提高效益10%,户均增收800;以上合计户均年可增收节支1800元左右。离石区信义镇王村农民王海荣,建了一个蔬菜大棚,并在其旁边建了1口50m3的小、型沼气池,沼气池旁建起了一个小型养猪场,棚内主要种植西红柿、青椒、西葫芦、黄瓜等蔬菜。由于他认真实施沼渣基肥深施、沼液叶面喷施技术,生产的蔬菜,色泽好、口感佳、无污染,不但价格高于普通蔬菜,还备受菜农的青睐,他家去年仅此一项收入就达2万余元。农村沼气的建设已成为贫困山区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2 沼气建设能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村容整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村容整洁。目前,我市农村还普遍存在“脏、乱、差”的现象,厕所大多数使用的是简陋的早厕,畜禽粪便则是任意堆放,由于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污染问题严重,既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容易导致疾病、疫病的发生。沼气池能使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一并入池处理,既能杀灭病菌和各种寄生虫卵,同时也消灭了蚊蝇的孳生场所,使人畜粪便得到了无害化处理。既保护了农村地下水源,又有效地改变了农村生活居住环境。临县玉坪乡李家塔村,建设了一个3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池,不但村民用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管道沼气,美化了家居环境,同时使该村20多万只鸡所产的鸡粪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原来这些粪便是堆放在村边的一条排水沟里,既污染了全村的环境卫生,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使该村的环境卫生基本达到了清洁、整齐、美观,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 沼气建设能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乡风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外部形象与内在素质的统一。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农民的素质决定农村发展的速度,决定农村文明的程度,决定农村现代化的进度。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其本身就是一项科技含量比较高的项目,又因其效益显著,能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把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将实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行动中去,增加了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沼气的使用还改变了传统的做饭方式,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建设,不仅带来了村容村貌的巨变,也深刻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习惯和精神面貌,形成遵纪守法、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奋发向上的社会风气;又有利于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推动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在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沼气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1 抓领导合力推进。各县市区高度重视,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带头抓实施、抓推进,建立健全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层层签订责任状。形成了上下联动,强力推进的工作机制,从组织措施上保证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2 抓资金保障投入。紧紧抓住国家大幅度增加农村能源建设投入的契机,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采取对上争取、政府投入、项目整合、农户自筹、社会帮扶、市场运作等办法,千方百计解决建设资金瓶颈问题,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3 抓宣传全民参与。在电视台开辟沼气专题节目,播放沼气建设相关内容,编印了《农村户用沼气生产与使用技术手册》、《越冬管理须知》、《户用沼气安全使用须知》等实用技术手册,刻制了有关沼气建设的光盘,分发到各县市区各乡村用户手中。并利用广播、墙报和标语进行宣传,有力地促进了沼气知识的普及。

4 抓服务确保质量。成立沼气服务小分队,经过培训后,分组深入乡村开展服务。从规划、建池、安装发酵等各个环节亲自把关。同时,做到建一处、成一处、用一处。

5 抓标准强化管理。严格按照国家和省项目管理要求,实行了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公开物资采购价格、分配情况,在网上公布用户档案、项目村电话和省级监督单位电话制度,严把规划设计、职业准入、材料采购、安全管理和竣工验收关,确保了工程质量和建设工期。项目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封闭运行的方式,发挥了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

6 抓奖惩行政推动。把沼气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督促检查,严格奖惩。通过以奖代补、奖优罚劣,有效推动了全市的农村沼气建设工作。

三、沼气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缺乏经济能力支撑的建池户比较多。我市由于地处山区,农户的经济收入能力有限,要建一个“一池三改”的沼气池,除国家现行补助标准1000元和地方配套外,还需投入 1500元以上,这对一般农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经济开支。

2 宣传教育不够,建池积极性不高。在近几年的户用沼气建设过程中,我们利用行政推动、示范带动、政策驱动等措施来推进沼气事业的发展,广大农民被动接受,虽然通过乡村干部、沼气技工、新闻媒体等形式对农户进行培训教育。但从农户“要我建”变为“我要建”还是有一定的距离。

3 建后服务相对困难,不能完全适应用户需求。建后服务是推动沼气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但是,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农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大多外出务工,在家留守的多半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沼气管理知识较差,重用轻管,甚至只用不管;另一方面现有的沼气村级服务网点还在起步阶段,技工队伍也相对薄弱,技工服务补助资金无法给予保证,致使不少建池农户得不到有效的服务而影响了使用率。

4 沼气综合利用工作基本停留在自发阶段。日前我市对沼气建设的认识还停留在解决农民生活用能(炊煮、照明)的单一利用上,在探索综合利用方面缺乏系统的、有目的的示范引导,大多数地方没有进行正规的对比实验,缺乏有科学依据的原理和数据,亟待农业技术部门和相关部门大力参与、立题立项,进行系统研究,否则难以发挥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沼气建设需要采取的措施

1 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成立由农业局、发改局、财政局等部门参加的农村能源建设领导小组,通过统一部署、协调关系,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主动性,明确性质、职能、职责,以适应沼气工作的发展需要。

2 严格建设标准,确保工程质量。要加强对工程建设质量的监督管理,要进村入户,做到规划科学,布点合理。各项建设必须由培训合格且具备资质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施工;建设的主要材料、设备,严格实行招投标制,确保建设质量。

3 加大培训力度,确保安全运行。首先要加大对农村能源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次,要加大对原有技工的再培训,并大量培训I新技工,对技工要采取措施、严格考核、加强管理;最后还必须加大对农户的培训力度,帮助农户搞好沼气池日常运行的科学管理。通过开展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技术培训,确保农村沼气的安全运行,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4 强化项目管理,严格检查监督。坚持项目建设行政领导责任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从项目申报、物资采购、现场施工、技术培训、资金管理、安全维护、检查验收到后续服务,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加强检查监督和评估验收,经常性深入村组农户,调查了解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发现、解决问题。强化资金管理,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专项审计,确保补助资金足额到位,提高资金使用效果。

5 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水平。要建立健全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把服务覆盖到农村千家万户。按照“三分建、七分管”的要求,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服务体制与机制,逐步形成市场化经营、物业化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农村发展建设范文2

前期工作以调研为主。*乡是一个集高寒、冷凉、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山区乡镇,民族众多,社会结构复杂,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惠农措施在执行过程中的难度很大。在乡党委政府的关心领导和村委会干部的支持配合下,我利用到各村委会进行2008年度工作考核的机会,深入全乡开展工作调研,对全乡的土地、人口、民族、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等自然情况作深入了解,并专题调研*乡基层党建工作。其间,我们几次上*,下*,徒步翻越*,深入民族宗教复杂的*村委会,与基督教堂负责人面对面地交谈,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调研结束后,撰写出《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执政水平——*乡基层党建工作调研》的报告,为进一步加强全乡党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此外,还重点调研各村委会、村组的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当地经济支柱产业运行情况,对比出优劣势,帮助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思谋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路子。

二、加强学习,提高农村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政策引导能力

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员担任“六大员”的职责,针对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实际,我不断学习,以提高自身农村工作的理论水平和政策引导能力。一是认真学习学院组织人事部出台的相关文件和工作队员管理规定,听取前两批工作队员的经验报告;二是认真学习省、州、县三级出台的管理措施;三是认真学习*县新农办下发的工作简报和材料汇编。通过学习,迅速弥补了自己农村工作经验缺乏的困难,对新农村建设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有了较深的认识,为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真学习文件和材料的同时,通过参加各级各部门召开的新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提高了自身素质,如*师范学院召开的动员会、省级下派新农村建设工作队视频动员会、*县第三批新农村建设工作动员会和*县20*年农村工作会议等。我认真领会会议精神,使会议精神转化为促进自身工作热情和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

三、倾听群众呼声,力所能及地为干部群众排忧解难

争取资金支持地方建设。针对调研过程中发现的困难,我作了认真对比和思考,并将工作思路向原派出单位领导作了汇报。学院党委*副书记不辞辛劳,远赴*看望指导,并协调资金给予大力支持。其中,为*乡中心学校购置了总价值为13000余元的700册图书建成一个图书室,为*、*两个村委会的部分农户购买了1000余元的农用物资作结对帮扶。

协助村干部做好日常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我以满腔的热情和责任感,积极协助村委会干部做好日常工作。一是热情接待群众来访,协助办理相关事项;二是认真填写抗震救灾及各类扶贫救助物资发放数据,配合村干部做好群众拆除危房和移民搬迁的动员工作,整理村委会个人和集体抗震救灾先进事迹材料;三是协助村干部制定村规民约和工作制度,清理各种档案材料,完善议事程序,规范工作程序;四是协助村干部做好*村自来水管道架设的勘探和测量工作,协助*村委会实施好少数民族散杂居工程项目;五是到小海子村统建点参加绿化植树活动,参加水平石、*等村委会的河道、沟渠的疏浚工作;六是协助相关部门举办党员培训班和农村致富能手培训班,共培训党员、致富能手300人次;七是围绕中心,协助乡村干部做好新农合收缴和林业改革工作,以扎实的作风展现工作队员的风采。

当好党委政府的得力助手。一年来,我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确保工作有条不紊着力推进。首先,拓展宣传途径,通过广播、报刊和互联网等信息平台,及时传递党委政府的声音,反映*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一是对乡九届人大二次会议进行及时报道;二是对乡党委纪念建党88周年庆祝暨表彰活动进行及时报道;三是对*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及时报道,所撰写的新闻稿件,已被各类媒体采用。其次,发挥特长,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反映*的历史文化与现实面貌,让外界更多地认识*,了解*,所撰写的长篇散文《风雨苍茫*道》在《*文艺》等刊物相继刊出后,被新浪网、中国龙韵书画交易网等网站以显要位置转载,以此文为脚本的DV拍摄正在进行之中,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再次,圆满完成“8.30”地震周年纪念活动的相关任务。一是经过艰苦奋战,做成五块反映地震周年建设成就的宣传展板,图文并茂,视觉效果强烈,受到了上级领导和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二是完成专场文艺演出舞台的搭建、管理及现场秩序的维护工作。

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我非常重视与基层群众的关系,把一点一滴为民办实事作为永恒的理想信念与工作要求。面对基层群众上街照相难的实际,我们到画匠、七嘎等地为村里80岁以上高龄的老人拍照,无偿地为他们洗印照片、办理低保和健康补贴等各项手续。于细微处见精神,这些事情,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却为当地群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解决了实际困难,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感激与好评。

当好人民群众的调解员。基层工作纷繁复杂,矛盾突出,在工作中,协调解决矛盾纠纷成了重要的任务之一。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我对辖区内出现的多起群众纠纷作了调解,其中有邻里矛盾、婆媳矛盾,干群矛盾等。在耐心细致的宣传解释和教育下,各种矛盾均得到了圆满的解决,没有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四、服从安排,抓好分管的各项工作

根据*县委20*年5月7日下发的20*年12号文件精神,我被任命为*乡党委副书记,通过乡党委班子研究决定,我分管*乡宣传、文化和联系教育、办公室工作。同时,作为工作队长,抓好全乡的新农村建设工作。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我不敢有丝毫的松懈,勤勤恳恳制定工作计划,兢兢业业抓好工作落实。

1、为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带领乡文化、教育、公安等部门联合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专项整治,对娱乐场所、网吧、文化活动室、商店进行督察,确保文化市场的整洁和规范。

2、在20*年中考期间,作为*乡中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全程负责考试的监督与指导工作。一是召开中考工作会议,明确医疗、卫生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二是协同相关部门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整治;三是加强试卷在接送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做好试卷的保密工作;四是严格监考过程的各项程序,确保中考工作顺利进行。

3、热情接待群众来访,指导并协助乡党政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对*村党支部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督促检查,指导党员干部撰写学习心得及其他汇报材料。

4、加强对工作队员的教育管理。定期召开工作队员会议,学习和传达相关文件和会议精神,通报工作进展,交流工作经验,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集思广益加以解决。加强队员的纪律教育,对工作中出现的脱岗、麻痹、推诿、责任心不强等行为进行教育。

农村发展建设范文3

关键词:农村;能源建设;经济发展;关系

1农村能源的概念

在中国,农村能源具有两方面含义:第一,基于能源角度,农村能源指的是基于农村地区的发展需求,就地开采可以使用的能源,这些能源包含了石油,煤炭,核能以及天然气等一些能源,同时还有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风能等一些自然性能源。不仅如此,还有一些生物能源。基于当前的发展来观察,一些非常规能源尚且不可以大规模使用,将这些能源称作补充能源或者说辅助能源。基于经济角度来讲,对于农村能源的建设包含有能源的开采与利用,同时还有能源的具体利用问题等。

2农村能源的特征和分类

农村地区具有丰富的能源,能源种类数目比较大,并且分布也较为广泛,这些能源可以再生。基于能源种类数目来看,不但包含有生物能源,例如说生物质能以及非生物性能源,同时还有地下能源,例如说地热能等。基于分布范围来讲,在我国地区到处都存在着一些可利用能源,分布十分广泛,然而由于各地区能源分布得不平衡,因此呈现出地域性。并且,能源具有不稳定性以及间歇性,能源之所以具备这些特性,是因为能源受到了该地区自然条件以及地域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开采的过程里,一定要注重多能互补。生物质能源以及自然能源均是可再生能源,这种能源是消耗不完的,并且对环境无污染,例如说太阳能。基于能源互换层次来讲,例如说可以将太阳能置换成生物质能,而水能则可以被置换成机械能。农村地区的能源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又可分为可再生能源以及不可再生能源两大类;其中可再生能源有水能与电能等,而不可再生能源包含了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等。二,非常规性能源,这种能源包含了一些传统能源,例如说畜粪以及秸秆等,另外还有太阳能与风能等一些能源。

3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同时为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做好了铺垫。但是,农村设施的改善及时地满足了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条件。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对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则会带动农村的能源建设速度,反之,则会阻碍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发展。不仅如此,能源发展速度和消费速度是一种正比例关系,能源消费水映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现代化水平。伴随能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我国能源的消费量会慢慢减少。

4农村经济发展对能源建设的要求

通常来讲,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数量是一种正比例关系。基于某种时空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关系会出现如下几种情况。首先,农村地区对能源数量的需求增长速度比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慢快;其次,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一样;最后,农村地区能源数量需求的增长速度慢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第一类情况往往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开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较低,管理技术落后,并且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比较高。第二类情况往往会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中间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升,使得他们对能源数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最后一类情况往往是产生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期,在这个时期里,农村地区的生产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高度,并且管理技术也有了巨大地更新,而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也降低了不少,所以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不需要增长能源需求的数量,甚至有可能会减少。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对能源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有着较高的要求,不同类甚至同类的不同产品均有可能会出现质量差异;假如能源产品的质量提升了,那么它们的利用率也就会提升,进而会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而当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时,那么就会对能源质量有着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带动了各领域的发展,所以加快了农村地区能源需求数量的提升。

5农村能源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不但包含了开发使用,同时还有节能以及服务工作方面。农村地区的能源建设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一,加快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能源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地物质保障,使得农村经济实现了跨越性发展。第二,能源作为农产品结构的一个构成要素,基于本质来讲,农业的生产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能量转化过程。第三,能源建设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确保农村发展保持着平衡态势。第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第五,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劳动生产效率。第六,推动了农村生产技术的更新。

参考文献

[1]王革华.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能源建设的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1991,03:25-30.

[2]楼洪志,王仲淼.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6,S1:32-36.

农村发展建设范文4

一、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教育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这是因为:广大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素质不提高,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而没有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素质提高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从而也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如期实现。正因为如此,wjb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培育新型农民,尽快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走科教兴农、人才强农之路。从当前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形势看,也迫切需要加大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力度。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仅占39.*,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的水平。全国4.8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而初中的占4*,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可见,当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的确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亟需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农民素质低不仅难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且也影响农民增收、影响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说,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既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又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

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出发,推进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现代化,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要有一批懂市场、会经营的农民能人和一批会运用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从城市统筹发展的需要出发,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农民要融入市民行列,成为城镇和城市的居住主体,必须具备现代市民的意识,适应现代城市、城镇的文明要求和生活节奏。从一定程度上说,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说,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各级政府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从以下三方面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造就一代新型农民: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二是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三是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总之,培养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策,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从当前农村实际出发,最紧迫的是要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鉴于农民科技培训是一项公共事业,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加大财政投入,把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放在农村工作的重要位置。因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科技素质、培育新型农民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二、农广校符合国情、农情、民情,已发展成为培养新农民的主渠道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农广校)是由各级政府的各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民教育培训学校,是覆盖广大农村的远程教育培训体系,是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自成立以来,开展了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绿色证书培训、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中等职业教育、中专后继续教育和合作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相对完整的五级办学体系,开设种植类、养殖类、工程类、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中等专业10*个,教学班延伸到乡村,拥有1200*个乡镇教学班,成为覆盖全国农村运用远程教育手段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门学校。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卫星网络等手段,采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报刊、杂志等媒体,通过远程教育、面授辅导和生产实践,把科学文化技术传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25年来,为全国农村培养了40*万中等以上职业技术人才,开展多种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已超过一亿人次,为提高农民素质、促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广校由多部门联合举办,有利于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利用各部门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形成办好农广校的合力,依靠重组现有教育资源,采用现代远程教学手段和统一的教学服务,教育成本低,政府办得起,农民学得起;通过五级办学体系和广播、电视等媒体,将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和农民的家里,学员可以不离乡、不离岗,既不影响工作和生活,又能节省开支,以最便利和经济的途径获得知识、技术和能力,且打破了时空限制,其容量是其他任何学校无法比拟的。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使很多人失去了接收教育的机会,农广校通过重组教育资源,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科技发展关键在教育。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里,是不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知识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源泉是教育。要破解“三农”难题,必须要得到掌握较多较高实用技术的农民来支撑。据统计,在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只占3.*,接受过中等技术教育培训的仅占0.1*,而没有接受过技术教育培训的竟高达76.*,在农村中15-40岁的青壮年文盲半文盲有720*人,小学文化程度2.07亿人,初中1.13亿人,高中和中专0.33亿人,大专以上仅3*人。

我国农村青年同龄人中仅有*左右能够进入普通高、中等院校学习,每年农村有120*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没有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大量的青壮年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回到农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人口多、底子薄。中国以占世界*多一点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的教育人口。全国农村每年不能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直接回到农村,加入到农业和农村劳动力大军。每年解决这120*年轻一代农业人口的后续教育和培训问题,是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一大热点和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面对量大面广的亿万农民的教育培训,压力非常大。另外,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加之中国广大农民仍然不富余,经济收入有限,这就是我们目前的国情、农情和民情。因此,要实现农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农广校所具有的覆盖面广、快捷便利、成本较低、学用结合、资源共享、机会均等、开放教育、技术先进等现代远程农业教育的明显优势,积极开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这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具有长远性、战略性的选择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农民教育已引起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的努力,初步建立了农民科技教育体系,农广校已经成为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军,已经成为农民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已经成为培养新农民的主渠道。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是我国农村教育的重要宝贵资源。农广校办学25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适应性人才,在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采用现代远程教育符合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符合农民需要。从我国农村人口多、底子薄、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基本国情出发,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是解决“大国办大教育”、“穷国办大教育”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所以说,农广校的举办,是由我国现实的国情、农情和民情所决定的,农广校的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所决定的。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农广校,农广校在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中是大有作为、前景广阔的。

三、农广校肩负培养新农民的重大历史使命,要积极为建设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新任务和新要求。为“十一五”和今后的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新农民定位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

只有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队伍,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潜力,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才能将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因为培养新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所以回良玉副总理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25周年的贺信中指出,全国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希望农广校要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因此,全国各级农广校必须认真落实回良玉副总理的指示精神,增强历史责任感,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在今后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实践中,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这个中心任务,更加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农村发展建设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

新农村成为近年社会发展的热点,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将全国旅游宣传主题确定为“中国和谐城乡游”。

一.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新农村建设表现在:发展新产业、建设新社区、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建立新体制[1]。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因此建设新农村最主要是解决三农问题,以下从这三方面说明乡村旅游对三农问题解决的作用。

(一)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民

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2]。根据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会增加5至7个间接就业机会[3]。此外,旅游业人员就业门槛低,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下岗职工。如乡村旅游的农田种植,乡村旅游地的接待任务等都是需要很多的人力,当地广大农民正好填补了这一缺口,顺势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农村

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乡村旅游不仅以农业生产方式、多种参与活动和民俗文化等吸引游客,而且以优美的环境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因此,植树种草,美化环境是其必要的投入。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房屋、路面、交通等)也会得到改善。

(三)乡村旅游发展与农业

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农产品的就地消化。游客到乡村去旅游是要体会乡村的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要吃农家、住农家、品尝乡村的土特产,这解决了农产品尤其是鲜活产品因运输外销而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品质、口味改变问题,实现了当地农产品的就地消化,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二. 重庆市大足区的乡村旅游发展

(一)重庆市大足开发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1.重庆大足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首先,大足自然资源丰富优美。大足气候温和、环境清新、动植物种类繁多。大足地处涪、沦两江分岭,有怀远河、赖溪河等290条河流。大足龙水湖,依山傍水,500多亩湖面点缀,有着108个形态多姿的自然小岛,20多种动物嬉戏于湖中。大足玉龙山和桫椤园,山势险峻、珠海苍翠、松柏参天[4]。其次,大足人文资源丰富,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造像并陈,是我国晚期的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大足的“火烧龙”、“鲤鱼灯”等文化遗产传承,增添着人文历史的厚度,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得天独厚的宝地。

2.地理位置优势

大足位于成渝经济走廊和渝西经济带,上接四川,下连重庆主城,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穿境而过。2011年,大足由县升级为区,成渝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区位优势显著,城市发展和人口不断扩张,服务需求、服务功能将极大增加,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契机。

(二)大足区乡村旅游典范——大足荷花山庄

荷花山庄是具明清风貌建筑面积达38000平方米,集产、供、销、休闲、娱乐、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五星级农家乐。山庄以“荷莲”为基本原料,将“荷”的品质融入餐饮文化之中,挖掘荷莲营养价值和功效,研发出五六十道荷莲菜品,组成“荷花宴”。山庄依靠紧邻大足石刻地理位置的优越,为过往宝顶石刻的旅客提供旅游服务。同时,提取莲籽、莲芯开发茶类、饮食类、营养品类3大系列12个品种的荷莲深加工产品,其中以“莲米开心果”、“荷叶面条”、“藕丝面条”、“荷花茶”、“荷叶茶”最著名[5],这些产品向游客进行销售,增加了收入。山庄内种植珍稀水生花卉品种526个,培植的“西施睡莲”、“香睡莲”极其珍稀,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倍加喜爱。

(三)大足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

大足的乡村旅游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借助网络媒体大力宣传,每年举办石刻文化艺术节、枇杷旅游文化节、葡萄旅游文化节、桃梨花节、花雕节等大型涉农文化艺术活动,将农业与观光,旅游与发展融进乡村旅游产业中,扩大公众影响,提高知名度,打造知名品牌。2011年11月大足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总局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使乡村旅游产业呈现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良好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缓解“二元”经济结构矛盾,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这一年中,乡村旅游产值达53亿,占农村经济总量46%,促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有1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着乡村旅游服务[5]。大足的传统农业正逐步向旅游休闲农业转化,农产品向旅游产品转化,农民向旅游工人转化。

可见,乡村旅游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因此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游助农”方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建民.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建议.

农村发展建设范文6

为加快我区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9]19号)、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的意见》(粤府[2009]4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茂府[2009]3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区农村教育的现状,进一步明确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我区属市辖区,20*年,市区中小学划归市直管后,我区教育纯属农村教育。我区于*年实现了*市第一个“普九”达标县(区),通过了省人民政府的验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教育事业保持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我区教育基础仍然相当薄弱,主要表现在:校舍建设、校园占地面积不足、危房多、初中学位紧缺,优质学位少,教育现代化建设落后,教育投入不足,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进展缓慢等。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教育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全区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全区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促进我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推进我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快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举措。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发展我区教育的重要性,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教育。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改革,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我区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教育综合体系。提高我区农村教育综合实力,把我区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明确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提高我区教育的整体水平

(一)总体目标:全面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到2009年,全区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教育强区。

(二)具体任务

1、确保我区农村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并合格毕业,到2009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辍学率控制在0.09%以下,初中净入学率达到99%以上,辍学率控制在1.5%以下,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全面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到2009年,全区要完成49所小学、8所初中的布局调整工作任务,具体规划是:各镇办好一所中心小学,3—6所片完全小学,基本上一个村委会办好一个初小,全区办好两所普通示范性高中,一所职业中学,每镇保留1—2所初中,通过布局调整,全区撤销小学58所,撤销初中7所,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建设规范性示范性的优质学校,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我区中小学的办学整体水平。

3、加大改造中小学危房力度,全面完成中小学改危任务。到2009年底,全区完成我区特危学校的改造任务,到2009年,彻底消灭危房校舍和破旧校舍(含生活用房),实现校舍楼房化。校园环境优美、实验室和功能室齐全、设施完善,达到安全、卫生及绿化美化标准。

4、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构建为“三农”服务的农村教育体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适应我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双轨运行机制,重点办好金塘职业中学,到2009年,金塘职中要办成省级示范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办学规模达到1500人以上。办好乡镇化技术学校,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技能培训,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普遍进行就业前培训。

5、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力争在两年内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茂南中学,扩大市十中办学规模,使我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0%,促使我区初、高中学校的分离,增加初中学位,彻底解决我区初中学位不足问题。同时,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使我区幼儿学前三年的入园率达到80%以上。

6、大力推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英语教育和普通话,以信息化带动农村教育的现代化。2009年,全区中学和镇中心小学通过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农村面上小学通过adsl接入*教育城域网,实现“校校通”。2009年底前,完全小学以上学校设有电脑室、语言室、多媒体电教室和电子办公系统,全区电脑“生机比”小学要达到40:1,初中达到17:1,高中达到12:1。全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设信息技术课程,70%的教师熟练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课时覆盖率达到30%以上。2009年秋季开始,全区从三年级起全部开设英语课,大力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成为中小学的校园语言。

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落实政府责任,多渠道筹集经费,加大教育投入。

区政府切实依法履行对农村教育责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体系予以保障,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区长负责制,保证我区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加大投入,确保投入不低于农村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逐年有所提高。区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危房改造及中小学扩建校舍。省、市下拨给我区的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按41.6%的比例。用于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学校信息技术装备。加强对各项资金的管理,专款专用。

坚决执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完善有关的管理和监督制度。财政部门坚持对中小学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的目标,必须按规定将上缴财政专户的中小学书杂费在收到财政专户银行进帐单后10个工作日内全部足额返拨给原学校。不得截留挪用。要确保中小学书杂费全部用于学校的正常运作,学校要规范使用资金,审计、监察等部门要对中小学收费资金实行监督管理。

制定中小学校舍建设的各项收费减免政策,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协作,全面支持中小学校舍建设,以减少学校建设费用,对中小学校舍建设涉及的各项收费,属行政性的收费全免,属服务性的收费应按50%收取。切实做到能减则减,能免则免。

各镇人民政府要继续承担相应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责任,充分发挥办学的积极性,积极动员群众捐资办学,多方筹集资金,支持中小学的建设。

(二)建立和完善各项帮扶制度,推进教育扶贫工程。要认真落实做好省对农村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免交工作。并做好“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广泛发动和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区政府对捐资助学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在全区倡导助学为荣的良好风尚。

认真做好中小学生的防流控流工作,加强中小学的学籍管理,落实中小学生防流控辍工作责任制,巩固“普九“成果。

(三)强化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农村中小学管理是全面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学校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这一中心,加强管理,依法治教,从严治教。要加强学校班子建设,坚持以绩为准,强化考评考核,推进校务公开,调动教职员工积极性,坚持勤俭办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不断提高学校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中小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实际,更新教育教学思想,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结合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积极推进农村“绿色证书“教育,在高中开设职业教育选修课程,或利用职业学校的资源,开设以实用技术为主的课程,鼓励学生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考取职业资格证书,金塘职业中学要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就业市场预测,推行“订单”培养,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大力搞好就业服务,推进我区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城乡分段和职前职后分段完成学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加强对我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构建我区教师终身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区教师进修学校,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开展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的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对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师资培训工作力度,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的培训。到2*0年,我区小学教师大专学历要达到80%,初中教师本科学历要达到50%,高中教师本科学历要达到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