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金融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金融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
金融业务,是指金融机构运用货币交易手段融通有价物品,向金融活动参与者和顾客提供的共同受益、获得满足的活动。按照世界贸易组织附件的内容,金融业务的提供者包括下列类型机构:保险及其相关服务,还包括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
我国的金融业务主要由金融行业开展。现代金融业务具体涵盖如下,银行业,如: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证券业,如: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保险业,包括: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和保险辅助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活动,包括: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和典当等。
2.信息化工具推动金融业发展
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沟通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特别是在当今信息时代,金融业既面临着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行业壁垒被高科技企业和综合服务机构攻破之后的激烈竞争,传统金融行业面临向现代金融服务业转变的艰巨任务。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现代金融行业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业务开拓以及客户服务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
2.1从“一卡通”到“一网通”,信息技术创造银行业神话
信息网络技术已经成为招商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基石,是提高内部控制与管理水平的基础。招商银行在建行之初,就明确提出“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即“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需求、统一系统”的科技研发原则。当其他银行还在忙于本省、本区域的电子金融信息化开发时,招商银行就已经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系统开发平台。正是由于站在“四个统一”的高度,采用国外先进的客户管理方式,招商银行的电子借记卡“一卡通”,才能够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柜台的通存通兑、所有POS机和ATM机的联网,被誉为我国银行业在个人理财方面的一个创举。信息技术应用于银行业务开始显现巨大效益,初步树立起招商银行“技术领先型”银行的社会形象。
如今,金融全球化成为国际金融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而金融全球化得以实现的前提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数字化、网络化等环境的构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拉动下,金融服务要在全球范围内不间断提供。我国的金融企业,早在2002年就已经迈出了迎接金融全球化的第一步。2002年6月,中国银联成为VISA、MasterCard两大国际组织的主会员,其清算系统同VISA、MasterCard的全球清算网络系统连接,中国银联的成员机构可以通过全球清算系统完成国际交易。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金融企业中,一半以上的企业和机构都在全球各地开展了相关业务。
2.2数据大集中技术提高了金融业内部的管理效率
目前,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行业已经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建设,在经过了单机批处理阶段、联机实时处理阶段、经营管理信息化阶段之后,目前金融行业的信息化已进入银行再造与虚拟业务阶段,走在了国内行业信息化的前列。SAP公司全球金融服务业高级副总裁贝尔德认为,整个金融业务流程都可以实现信息化,金融服务需要信息化管理的支撑。
各类信息系统激发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活力,为金融企业向现代金融巨头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美国银行再造专家Paul?H?Allen统计,1980至1996年,美国平均每年有13家大银行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再造计划,银行再造之后的平均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从原来的1%和14%上升到1.5%和20%,而平均的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50%~55%。另据数据显示,在美国100家主要银行中,有70余家已经或正在实施有关CRM(客户关系管理)的项目;市场研究机构Datamonitor的一份调查报告也表明,42%的欧洲银行在2002年继续加大了CRM的投资力度。
2.3电子商务的应用提高了金融业全面服务客户效率
信息化的应用对金融业服务客户效率的提高,人们是深有感触和体会的。简单的排队管理系统、小小的银行卡、快捷的电子银行口令,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客户。在依靠信息技术提供全天候服务方面,网络时代新的生活方式促使了银行推出更多新的服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抓住优质客户群,为其提供最符合要求的服务,赚取最为丰厚的利润,将成为金融服务未来发展的重点。因此,随着我国网络基础环境的极大改善、电子商务的整体复苏,金融业的信息化服务必将成为金融业发展前进的重点。
3.现代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从金融业务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业务创新始终伴随着金融发展的全过程,货币的出现、信用创新、金融组织及业务创新,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等,都是金融业务创新的结果。所以,金融业务发展的趋势在一定意义上为其创新的方向。
3.1金融交易创新集约化
制造业很流行的组织方式现在开始引入金融业,金融产品的分拆过程已推动了金融产品生产方面的专业化与社会分工。金融机构在契约的基础上将金融产品的零配件生产分包给其他金融机构承担。通过这样的分拆和分包,小的金融机构可以获得他们本来自身难以实现的规模经济效益。如在金融衍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不仅各市场的联合会有所加强,而且市场参与者集中的现象也会日益突出,甚至可能出现少数规模较大的、信用风险较低的金融中介。
3.2金融功能融合个性化
客户崇尚与众不同,他们之间可能有同样的需求,但他们的具体要求越来越独特,越来越变化多端,这就使得金融业不能再以消费群体是否足够大作为产品创新的前提,他们甚至必须经受从单个产品中获得较低利润这种损失,为一个小群体客户甚至是单一客户提供他们恰恰需要的产品。将产品裁剪或个性化以满足客户的特殊需要,求得财务顾问或财务软件的帮助,开发并提供这类组合产品。如保险产品可让现金收益流与股票投资组合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其具有共同基金的性质。现有的投资管理公司也可组成一种新型的金融中介机构将货币管理、金融风险管理和人寿保险结合在一起,以扩大其服务范围。
3.3最终业务产品一体化
随着金融业内部与外部分工的发展,未来新的金融业务创新与最终产品一体化的趋势会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寻找现有金融产品最佳的一体化生产和销售机制;二是信息技术是产品合成或一体化的机制。可在个人电脑上运行的财务规划软件可以帮助客户和它们的财务顾问更熟练地根据具体财 务状况来设计和选择金融产品组合。
3.4金融产品竞争高层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市场和客户需求特点较之以往有了显著的转变。同时,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又刺激了需求目标的提高,甚至形成独立的推动力,创造出新的需求,这些都导致了金融产品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取向:一是多功能化。功能单一的产品将逐渐被多功能的“包裹式金融产品”所取代。二是高附加值化。客户在选用银行提供的某一产品时,客户寻求的是包括各种附加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的实现。三是自助化。技术的进步使时间节约的概念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人们希望能随时随地自助获取金融所提供的各类产品,金融业将做出抉择去面对这一发展新取向。四是风险非对称性。如期权等工具则属于收益与损失非对称的工具。利用非对称性工具进行动态调整,其灵活性要比利用对称性工具更高。这样,风险非对称的金融工具的交易量将会上升。
现代金融的发展范文2
融资租赁创新
首先是融资租赁的功能创新。准确的功能定位是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融资租赁业能否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融资租赁的功能创新就是要在功能上充分挖掘、放大除融资以外的其他功能:从宏观上讲,融资租赁还具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调节宏观经济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引导资本合理有序流动等三大功能;从微观上讲,融资租赁还具有扩大投资、促进销售、节税、表外融资、盘活存量、推动技术改造、缓解债务负担、增加资产流动性和强化资产管理等九项功能。
其次,融资租赁的模式创新。融资租赁的基本方式是三方当事人(出租人、承租人、企业)间的两份合同(购买合同、租赁合同)所确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从最基本的直接融资租赁,可以诱导出多种变体,如转租赁、售后租回租赁、杠杆租赁、委托租赁等。近年来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创新模式,如分成合作租赁、风险租赁、结构式参与租赁、捆绑式租赁、综合性租赁等,综合这些创新方式的特点,社会上有许多经济业态,如果能和租赁结合起来就是租赁创新。
第三,融资租赁的租期与租金设置创新。应该对租期和租金的设置上变刚性为弹性、变静态为动态、变规定为协商,即应该弹性地根据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来调整租金支付形式;如果企业确实是因不可抗力而出现偿还困难,出租人应酌情减少本期支付额;在期限上如果企业投资项目确有巨大发展潜力,只是短期内不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则可适当延长支付期限。
第四,融资租赁的标的物形态创新。应将无形资产纳入租赁标的物范围,如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般都较为敏感,而采取租赁方式,商家让渡的仅仅是无形物的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产权),这样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无形资产的租赁期间,承租人可以享受到商家的租后服务,而厂商也可以搜集到用户的反馈信息。
第五,融资租赁的交易退出机制创新。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中小企业融资租赁必须遵循的经营原则,租赁证券化由此产生。租赁证券化是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的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流通的债权的过程。租赁证券化盘活了租赁公司的资产,增加了资金流动性,加速资金回流,从而为其新项目的运作提供了保证。
人才租赁创新
人才租赁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租赁标的物形态的创新。传统的租赁标的物总是被界定在有形资产范畴内,而实际上,除了已经兴起的软件租赁外,像商标、品牌等特许使用、管理模式输出以及特许经营等,本质上都可归结为无形资产作为标的物的租赁。无形资产能否租赁,关键的问题是能否对其定价。由于人才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定价,所以人才租赁的出现自然也就是市场需求的结果。
实践证明,人才租赁能够克服中小企业分散管理人力资源的不少弊端:对中小企业而言,通过人才租赁可以实现“企业用工、社会管人”,从而有效地控制员工人数,明显地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和运作成本,而高级人才租赁更实现了高级人才资源的共享;对租赁员工而言,专业化的系统管理能够提供系列化和规范化的工资、福利、保险、劳动保护以及税收代缴等周全的服务,让他们即使是为中小企业服务也能得到与大型企业水平相当的人事方面的保障。随着我国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人才租赁这项新兴业务在我国各大城市也相继展开,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社会保险尚不完善等原因,人才租赁业务在我国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面向中小企业的人才租赁创新主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人才租赁的模式创新。基于人才能力与工作的双向多样性和特殊性,人才租赁的模式不可能采取固定模式。中小企业应该在现有人才租赁模式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和创新,而不应该简单地接受或抛弃某种模式,一定要结合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岗位性质、人才环境等诸多因素正确评价,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人才租赁模式。
另一方面,人才租赁的激励机制创新。与传统的用人模式相比,人才租赁涉及到用人单位(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与租赁员工三方的关系,甚至还可以扩展到用人单位(人才租赁公司)、用工单位、租赁员工与高校四方的关系,人才租赁管理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人才租赁过程中,由于委托双方存在信息不对称,方可能凭借自己比委托方占有更多的信息而侵犯委托方的利益,而在实务中方有可能是上述三方或四方中的任一方,如何在上述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中做好激励工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新问题。
租赁交易方式创新
现代金融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产业融合;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中图分类号:F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6-0118-0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已经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解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有助于把握产业发展的规律,调整修订现有产业政策,促进我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一、先进制造业的内涵及发展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世界各国纷纷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发展凝聚现代科技的先进制造产业。早在20世纪,美国鉴于其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被严重削弱的现实,就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计划。1990年、1993年、1997年和1998年美国分别实施了“先进技术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下一代制造’行动框架”以及“集成制造技术路线图计划”,提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六大时代特征,即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保护和资源有限、科学技术发展加速、信息大量广泛分布、用户需求高及个性化、产品与技术的知识含量高。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更是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推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美国国会于2004年5月通过了《2004年制造技术竞争能力法》,强调要通过财政手段支持发展新的制造技术,提高美国的制造能力。同样,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也极为重视各自的先进制造产业,均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加以扶持。
发达国家之所以关注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是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尤其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制造业为了赢得市场,其竞争核心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时间、成本和质量三要素矛盾的统一。为了实现这三大要素的有机结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全球化和网络化
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越来越激烈地竞争以及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全球化制造的首要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
(二)自动化和虚拟化
当前自动化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代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的虚拟化和智能化。其中,制造过程中的虚拟化是其核心之一。
(三)绿色化绿色制造通过绿色生产过程 、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二、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及其发展特点
现代服务业产生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阶段,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产业的发展,依托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相比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服务业,具有“三高三低”的优势,即高技术密集度、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物耗、低污染。简单来讲,现代服务业就是包括建立在信息基础上的新兴服务业和一部分经过改造“再现活力”的传统服务业所组成,它的核心是为生产者提供服务的产业,即生产服务业。自后工业化社会以来,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正在不断提升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趋势。许多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和转移,让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的生产服务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如今,现代服务业不仅成为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服务业在世界各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多数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在整个国家的经济活动中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据统计,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30个成员国就基本确立了服务经济的产业结构。近十几年来,OECD各国的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创造的增加值在GDP所占比重均有大幅度提升。2004年,美、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几乎都达到了70%或以上。同时,生产服务业不仅是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若干中等收入国家和某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逐步向服务经济转型, 如表1所示。其中,乌克兰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31.3%提高到2007年的52.79%;同期,印度因积极承接国外软件服务外包业务,服务业比重由1980年的36.64%迅速提高到2007年的53.21%。
此外,全球服务业就业比重也一直呈现稳步上升态势。例如,以21世纪初各国服务业就业比重的平均值和1997年的比重相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3~4个百分点,高收入国家的比重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服务业吸纳就业人口的比重,发达国家达到了60%~78%,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为45%~62%,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为30%~45%。(二)经济全球化和生产服务外包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工业生产的国际化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出口和国际间的服务外包。一方面,当跨国企业在国外发现新的市场后,需要高级专业服务为之甄别开发潜在的商机,管理控制复杂分散的生产和分配网络,并与国外分支机构和贸易伙伴时刻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所以,很多现代服务业的扩张都是伴随着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为了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追随其顾客而进行的全球化扩张;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服务外包逐渐成为了生产服务业国际转移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纷纷将商务业务、研究开发、咨询分析、顾客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务外包给专业化的服务供应商来完成,以降低企业获取生产服务的成本,促进企业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发达国家生产服务业的强劲发展,推动着全球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更多地转向生产服务外包。生产服务外包成为外包业务的核心。从外包涉及的服务来看,主要包括金融、商务流程、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软件设计、研发设计、财务管理、数据管理、呼叫中心、后台服务、客户交易以及专业服务等。从外包涉及的行业看,软件、金融等行业的外包发展突出。比如,2007年全球软件外包市场规模达560亿美元,并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快速发展。
(三)创新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成果的应用,创新对现代服务业的推动作用日益显现。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创新能力以及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反应成为决定现代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新兴科技开发所衍生出的新兴服务产业,大幅度拓宽了传统服务业的服务种类和服务途径,并且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成长。例如,信息产业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出现的,这些企业主要为顾客提供计算机软硬件、网络和通讯服务以及IT咨询,其在整个现代服务业收入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同时,信息技术还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新的服务途径和互动方式,降低了现代服务业的沟通成本。因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创新始终都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近年来,随着企业对于服务需求的迅速增加,以及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作用的提升,世界各国为了推动服务业创新,对服务业的研发投资在整个研发支出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比如,2007年,加拿大投入研发的经费占服务业总支出的比重为37%,挪威和丹麦达到32%,法国11%,OECD国家平均值达15%。
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趋势
国外关于制造业和服务业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代表性的理论观点主要有:“需求论”、“供给论”和“融合论”。
“需求论”认为制造业是服务业(包括生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服务业发展处于从属地位,经济增长尤其是制造业的扩张将引致对服务业需求的增长。它是前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时期的产物。“供给论”与需求论的观点完全相反,认为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发达的生产业,就不可能形成具有竞争力强的制造业。换言之,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换代,而不是制造业孕育了服务业。“融合论”认为生产服务业和制造业部门表现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补性关系。一方面,随着制造业部门的扩大,对生产业的需求,如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会迅速增加,这将提高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另一方面,生产业部门的增长也要依靠制造业部门中间投入的增加。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将加深,二者高度相关,互为补充。尤其是在信息通讯技术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以来,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之间原本明显的界限被密切的依存关系所打破,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趋势。
以上理论观点中,融合论代表的是产业的未来演变趋势。随着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出现,需求论和供给论无法解释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互依互存的关系。科技和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让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已经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唇齿相依的双向融合互动关系,二者的融合才是未来产业政策的方向和核心,并且已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趋势。
产业融合让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产业及其支撑体系形成彼此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关系。即制造业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业的产业附加值的增加和服务业的整合;服务业整体水平的上升,又会提升制造产品的价值并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在二者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参与企业虽然是各自独立的,但它们又完全受利益机制驱动,所有合作都是在双方协商合作的基础上达成的,通过市场交易,相互获得收益。
首先,产业融合有利于提高制造业的生产附加值和生产效率。现代生产服务业所体现的各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隐含性知识,作为制造业的高级要素投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嵌入制造业的生产环节,特别是嵌入机器设备这类工作母机,通过技能的提升降低了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装备制造业以及用其所制造的轻重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的特点是报酬递增。国际经验也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靠生产服务业的支撑,现代经济增长其实就是由服务业主导下的制造业不断增值的过程。
其次,产业融合降低了制造业的交易成本、扩大了现代服务业的范围。一方面,生产服务业融入产品制造过程有利于制造业降低各种交易成本。制造企业在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中所接受的各类生产服务,如金融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对于降低制造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战略清晰度、增加市场份额、收购兼并等,往往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制造业反过来也为生产服务业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扩大了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制造业生产网络和国际营销网络的形成,就是聚集专业人才进行产品研发、广告、保险、会计、法律服务和运输储存等活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环节都伴随着对服务的需求。实践表明,制造业越发达,生产服务业就越发达;反之,制造业越落后,生产服务业也越落后。
最后,产业融合有利于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优势互补、共生发展。生产服务业的创新活动可以增加制造业的知识水平,扩大制造业的赢利能力,为制造业带来较高的外部性知识收益;同时,制造业自身溢出的行业经验和产业知识,也源源不断地为生产服务业创新提供着动力。在产业融合过程中,现代服务业所提供的创新服务有助于制造业的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有专业化、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现代生产服务业中的大多数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商务服务业,具有较强的产业创新能力。现代生产服务业所提供的各种产品研究与开发服务,如生产前的市场和定位调研服务等,研发中的设计服务、创意服务、模具服务等,生产中的工程技术服务、设备租赁服务等,营销中的物流服务、网络品牌服务、出口服务等,都具有增强产品差别化和区分竞争对手的作用,可以强化企业的定价能力和控制市场能力。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各类生产服务业进行产业链合作,共同进行研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知识的交流与互动,提升创新机会。因此,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制造业企业为了求生存、求发展日益重视生产服务的投入。
随着全球制造业中间投入中的服务投入不断增加,企业从外部获取服务资源的规模和深度不断扩大,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越来越大。表2所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OECD中9个成员国制造业对服务业的依赖度基本上呈上升趋势,制造业中间投入出现服务化趋势,并且这种趋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制造业对生产服务业依赖度的大幅上升所致。从表2中还可以发现,除美国以外,其他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对生产服务业的依赖度较上一时期的数据均有较大增长,尤其是英国,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1.67%增长到90年代早期的11.02%,到90年代中期则为16.71%,增长了9倍。其他国家,包括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等,90年代中期的依赖度比70年代早期都增长了1~4倍。
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我国产业政策的启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尤为迫切。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不是制造业强国,在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并将先进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尤其是在重大装备制造与高性能机床制造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9月,总理提出,未来中国要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走上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轨道,确立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第三代移动通信、三网融合产业化、低碳经济、绿色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在这些产业中,例如第三代移动通信以及物联网、互联网与移动网的三网融合,都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2008年底国家推出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也包括了现代物流业。可见,未来我国产业发展需要走产业融合之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理应成为我国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战略路径之一。
由于产业融合不仅会让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的边界趋于模糊,而且产业演进的规则也将随之变化。所以,我国的产业政策的重心理应从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进而向第三产业转移,转向促进产业结构由低水平、低效率状态向高水平、高效率状态的动态发展。从具体内容看,产业政策应向以市场为主导,通过技术进步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调整,推动传统制造业与新型服务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此,政府应该致力于以下两点:
一是要加强基础研究的投入和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是技术与产业融合的先决条件和根本保障,政府应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为产业融合创造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平台。同时,要鼓励企业采用信息技术,优化业务流程,实现服务手段多样化、服务产品个性化,以及服务范围和服务效率提升。通过加快现代服务行业公共技术及信息交流平台建设,重点建设金融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商务、科技信息、技术产权交易服务等专业平台,实现各专业公共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应采取有关措施促进相关行业基础研究与开发的合作,加速制造产业和服务产业融合的进程。要通过高新技术的技术渗透、产业间的延伸分工、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产品和服务融合等各种方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资本密集、技术密集、清洁环保的装备制造业和基础工业,尤其应注重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引导制造业向加工与设计相结合转变,不断提高设计、工艺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从而推进产业升级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09财政年度项目《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时,获得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面上项目(批准号SM200910038008)和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的资助。
注 释:
①OECD, Historical Statistics, 2008, Paris.
参考文献:
[1] 高传胜中国生产者服务与制造业互动发展[J]中国经济问题,2008,(02)
[2]李庆杨,孙秀秀刍议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J]经济问题,2009,(10)
[3]聂清凯,李京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11)
[4]魏后凯中国产业集聚与集群发展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5]夏杰长等著高新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6]顾乃华我国转型期服务业发展滞后现象研究――兼论人均GDP与服务业比重的相关性[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07)
现代金融的发展范文4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体现
互联网金融借助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延伸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推动了现代经济的发展。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金融领域具有具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对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市场信息虚拟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货币和资金的虚拟与信息化。在市场经济活动刚刚出现时,人们采取的交易形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货物和资金都是现实的物品。但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交易的数额不断增加,有时无法通过现实的交易达成,所以互联网金融出现了[1]。这种交易形式的本质,是资金或货币所有权的交易,人们在银行存在实体资金,然后进行交易,随着交易的进行,银行存入的资金会相应的变化。这种交易形式,是货币的实体与功能的一种分析,是现代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经济运行更加高效
传统的金融模式会受到技术、信息、安全等因素的限制,在实现单笔交易中,其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我国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其更加多样化,交易形式更加人性化,并在服务中体现出较高的自动化水平,从侧面提升了经济运行效率。目前互联网金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济运行的节奏也得到加快,为社会经济提供了新的动力。
(三)交易信息对称性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中,比较严重的问题是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金融机构本身获取的主体信息不对称,这种情况体现在金融机构对资金需求主体信息的获取上。大型企业的信息相对比较完整,在获取中比较全面,金融机构获取的成本比较低。但是小微企业刚刚起步,资金较少,金融机构获取其信息的成本较高,所以一般情况下,金融主体对小微企业的服务都一般[2]。除此之外,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比较小,金融机构的获利比较低,更加剧了这种情况。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要借助广域的互联网技术,获取其他主体信息,确保交易信息的对等,解决金融机构在信息获取中入不敷出的情况。
二、互联网金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体现
(一)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
人才是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在互联网金融中,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比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所以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重视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提升,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更新的速度较快,需要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发挥其实效性。互联网金融企业应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形势和新问题进行学习和分析,确保工作人员能够一直走在互联网发展的前沿,共同推动互联网金融的健康高效发展。
(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业的监管
相关单位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这种手段并不是限制互联网发展,而是更好的推动其发展,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监管的有效实行,电子货币发行主体的监管情况有所放松,逐步完善了法律法规[3]。我国经济与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这种监管形式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政府允许非银行机构开发电子货币,这种方式推动了信息技术企业与银行合作开发电子货币,从监督角度来看,相关单位对非银行机构,采取了与银行一样的监管机制,从而保证主体政策的有效性。国家应针对互联网金融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制定有效的政策及法规,为互联网金融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实施环境。
(三)完善互联网金融应用技术,维护网络系统安全
目前,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重视度比较高,国家为了解决并完善金融业的网络安全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根据网上支付清算的需求,运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建立了一种安全处理异地支付等业务的应用系统――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内容有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境内外币清算系统、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等。使用这个系统能够有效解决各大中型城市之间的金融领域信息传输的问题,确保金融行业能够高效高速发展。
现代金融的发展范文5
管理作为相对独立的科学研究领域起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然而,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在人类历史上却早就出现了。它伴随着人类共同劳动或劳动协作的出现而出现,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中西管理思想史是古今中外有关管理的观点和理论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是中西管理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理论化、系统化。从学科的角度说,中西管理思想史是研究和揭示中西管理思想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西方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流是秉承客观的历史观。管理思想就是流传后世的前辈管理思想家的理论著作和管理实践。西方管理哲学是一种理性化的、操作化的、明确的,定量化科学式管理;而中国管理哲学则是一种整体性的、模糊性的、不确定和非优化的混沌式管理。二者的这种技术与操作层面特征区分来源于它们在管理价值观上的不同。中西管理哲学思想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二者各自不同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历史作用。出于这种差异,现代管理思想已经出现了人文管理和科学管理两种路线的分歧。
二、科学分析中西管理思想史的学科特点
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既包括管理实践,又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以及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辨证关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管理思想演变的相互关系等。
(一)中西管理思想史是一门边缘学科
所谓边缘学科是指一门学科与另外一些学科有交叉关系,同时属于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研究范畴。显而易见,中西管理思想史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管理学概论都或多或少地介绍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历史学,特别是人类文明史等学科必须反映人类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的发展水平。然而,就学科内容比重及习惯性分类而言,中外管理思想史基本上属于管理科学范畴,因为它是用史学的方法来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主要向人们展示的是管理科学的内容。
(二)中西管理思想史在研究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史学特点
中西管理思想史展示的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从泰勒、法约尔等人的古典 理理论和梅奥等人的行为科学理论,到巴纳德等人的社会系统理论和西蒙等人的决策理论,再进而到卡斯特等人的权变管理理论和明茨伯格等人
的经理角色理论,管理理论处于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具有动态性。研究中外管理思想史,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管理科学丰富的历史遗产,用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
(三)中西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反映人类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不仅应该详细研究管理思想演变的来龙去脉,同时也介绍了与之相对应的管理实践发展水平;为了清晰说明某些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深刻内涵,了解该思想理论的应用要求及其效果。对于尚未形成管理思想体系和管理理论体系的中外早期管理思想,除了从政治、经济、教育、学习、宗教等多角度反映当时的管理思想精粹外,还通过对当时重大而典型的社会管理、政治管理、工程管理实践的介绍,来折射和揭示管理思想的发展水平,从而加深对当时管理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四)中西管理思想的发展完善
到了近现代,发展经济、富国强兵成为各国的普遍追求。美国企业界的精英们最先看到管理对经济发展的突出作用。1911年,被西方管理学界公认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科学在美欧得到较大发展,管理思潮迅速席卷了整个西方,随后又蔓延到世界各地。在亚洲日本认识到,引进外国先进管理思想和管理技术以改善自己的管理,他们抓住管理作为其重建经济的中心动力和关键因素,在日本掀起了管理热潮。这股热潮逐渐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后又进入到社会主义国家,成为冲击世界的一种发展潮流。社会各阶层、各学科的专家学者都投入到管理的研究与运用中来,人们对管理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逐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成为当代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到了现当代,国外许多管理界人士都十分重视对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研究,最突出的是日本的企业界。自日本的明治维新时期开始,就有“《论语》和算盘珠相结合”的主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将美国的科学管理和中国的古代管理思想相结合形成了日本式经营管理的“两个轮子”。中国的一些古文献,尤其是《论语》、《老子》、《孙子》、《三国演义》等,都受到日本企业界和经营管理学者的重视,有些大企业甚至将其用作培训经营管理干部的教材。应当承认,国外企业界、学术界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兴起和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创建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启发作用。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杨先举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粹”系列,包括《孔子管理学》等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开始陆续出版。管理思想史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的史学观的指导下不断引向深入。进入20世纪中叶以来,管理思想史的著作相继诞生,标志着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由美国的管理思想史学家小乔治(Claude S.George)撰写的《管理思想史》于1972年正式出版,这本书篇幅不大,写作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全面地介绍了外国管理思想(主要是西欧和美国的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丹尼尔‘雷恩博士所著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也于1979年出版,该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其影响非常广泛;我国学者李明新、孙耀君、郭咸纲等先后撰写了管理思想史方面的多部专著,在管理思想史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
三、中西管理哲学走向触合的趋势
现代管理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与稳定作为一种人类社会进程的两个因素,是符合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的。因此,在当今世界,发展和稳定已成为人类社会新发展的共同价值目标。在当今世界出现的一股试图融合东、西方文化的潮流,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发展的稳定的关系的理性思索和重新定位。
中西管理哲学思想在管理价值观和管理哲学及其由此所决定的管理方法论和手段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之不同。在世界意义上考察,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从19世纪起受到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冲击。但是在20世纪和21世纪,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经过具有理性分析的操作行为的西方管理思想的冲击和洗礼后,再回到本身的起点,会反过来去对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造成冲击。中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将会汇合与互补,形成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这个趋势一方面在西方管理哲学思想遭受危机,寻找出路的情况下显露出来。另一方面也来源于中国古代管理哲学思想所独具的深厚智慈和管理经验。可以肯定21世纪中西管理哲学必然要走向融合,管理哲学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
参考文献:
[1]姚威.从人性假设的演变看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J].
[2]宋刚,冯茹等.管理哲学的学科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对策[J].
[3]彭贺.论东方管理的研究策略[J].
[4]赵翰清.关于中外管理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几个基本问题[J].
[5]蔺博.关于中西方管理差异分析的文献综述[J].
作者简介:
现代金融的发展范文6
民间借贷在我国历史悠久,基于互联网的民间借贷信息化服务平台迅速崛起,出现了一个新兴的行业———P2P(Peer-to-Peer lending)网贷行业。面对瞬息万变的民间借贷浪潮,风险控制是一个永恒的难题。
一、网贷平台是民间借贷规范化、阳光化发展的重要出路之一
民间借贷的规范化、阳光化发展一直是历届政府不遗余力推进的重要金融改革之一。2014 年7 月25 日,银监会正式批准深圳前海微众、温州民商、天津金城三家民营银行筹建申请。
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变革,民间借贷从脱离“三缘”等传统借贷纽带到众多实体融资中介纽带后又一次实现突破———P2P 网络借贷,即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资金流动。虽然网贷行业于2011 年下半年开始进入发展阶段,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统计,全国网贷平台继续增加,截止到2014 年6 月,约达1184 家,月复合增长率为6.11%,同时预测至2014 年底,平台总数将达到1500 家,2014 年全年成交量约2020 亿,增长速度不容小觑。从目前看,P2P网贷行业是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的希望所在,也是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又一重要出路。
二、以网贷平台为载体的民间借贷暴露的风险
近年来政策的允许和互联网技术的变革等诸多良好环境促使网贷行业井喷式发展,资本的逐利性将可能导致盲目追求高收益,加上民间资本显著的“聚沙成塔”特点,一旦资金链断裂,极易呈现多米诺骨牌效应,容易诱发崩盘。在网贷业务成倍增长的同时,不断有P2P 平台关闭或甚至跑路,负面影响极大。高收益的网贷平台也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对网贷平台准确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前提。总的来说,P2P 行业面临严峻的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
1.外部风险
外部风险指非因个体行为且对整个行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风险,是个体无法有效管理的风险。主要暴露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法律风险。目前我国在金融领域的立法比较滞后,根本没有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现有的P2P网贷平台的日常运作只能借鉴涉及民间借贷的公司法、合同法等传统法律,对于我国P2P 的界定、行业准入、信息披露等都处于立法空白的境地。因此,一旦出台相应的法律规定,对整体行业和业务风险加以规范和约束,届时对不符合新法新规的平台必然产生较大冲击。
二是监管风险。目前,P2P 网贷的法律身份不明确,业界对P2P 平台都自我界定为为个人之间的借贷提供中介服务,而个人借贷属于民间金融范畴,受法律保护,但不需要审慎监管。因此适用于P2P 网贷的监管体系几乎没有,造成目前整个行业处于基本无监管状态,因此没有对P2P 的业务范围、业务标准做出规范,上文提到了网贷平台的迅速增长和大量平台关闭甚至跑路的事实,正是对缺乏监管的现实写照。
三是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行业必须面临的风险,涉及民间借贷的主要是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变动给投融资主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利率风险将更加凸现,尤其对像“陆金所”那些项目期限较长且采用基准利率加成法确定贷款价格的运作平台的冲击更大。当然,由于网贷平台承袭于民间融资,项目定价普遍远远高于基准利率,因此投融资主体承受利率风险的能力相对会更高。
2.内部风险
内部风险是指由于个体行为引起的风险,只与特定的个体或部门相关,不影响整个行业和社会,理论上该类风险容易管理和规避。主要暴露的有四个方面:
一是自律风险。可以细分为恶意欺诈和责任缺失两类。前者主要指从创立就是以骗局为目的,以最低的成本上线,设置种种骗局,一拿到投资款就失踪,福祥创投跑路事件就是最典型的案例。后者主要指缺乏谨慎负责义务,盲目扩张或一味追求短期暴利。具体表现有自身综合素质尚不具备,带病上线;对贷款人审核放松,压缩成本,同时增加项目供给;追求业务扩展,超比例担保,夸大安全承诺等等。
二是结算风险。当前P2P 平台有两种结算方式,一种方式是网贷平台为投资人和借款人分别建立一个虚拟账户进行登记结算,真实的资金划账通过平台自身的机构账户进行,这种方式的风险极大,极有可能出现跑路、非法集资和放贷等严重后果。现实中这种方式的平台正被投资者抛弃。另一种方式是通过依托于银联建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进行结算,成立专用账户存放资金和办理往来结算,这也是各界长期呼吁和认可的。但由于缺乏监管,大部分平台都有直接支配专用账户资金的能力,风险隐患很大。另外,对于账户资金,目前几乎没有一家平台能支持实时取现,风险不言而喻。
三是技术风险。这个是所有互联网相关行业都必须面临的风险,但是对网贷平台似乎尤为重要,安全、有效的交易软硬件环境是其业务开展的必要保证。但现实不容乐观,一方面是部分平台受资金限制或降低成本,主观上降低软硬件标准;另一方面是缺乏行业标准,致使各平台在技术风险控制方面良莠不齐。
四是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的违约风险,这是所有资金融通中都面临的最基本的风险之一。在目前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诚信环境不佳的大环境没有有效改善之前,各平台把信用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将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
三、加强风险控制,以网贷平台的规范运作带动民间借贷的健康发展
风险控制是当务之急,如何做好顶层设计,选择正确的发展路径,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管理体系是以网贷平台为载体的民间借贷能否长远规模发展的决定因素。
1.我国网贷平台运营模式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网贷平台的运营模式基本都是国外模式的延伸,主要有三种:纯中介型、复合中介型及非营利公益型。从民间资本的逐利性出发,非营利公益型模式本文不作讨论。纯中介型的显著特点是无抵押无担保模式,复合中介型主要指无抵押有担保和有抵押有担保模式。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对总成交前十的网贷平台进行归类统计后发现,除人人贷采用了纯中介型外,其余九家都是复合中介型。见表1:
从现实选择中我们看出,目前我国的网贷平台几乎一边倒的采用复合中介型,这和我国的现实国情相契合。目前我国征信体系还不完善,导致社会诚信欠佳,网贷模式进一步弱化了投资人自己辨别风险的能力,同时网贷平台尚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投资者希望获得资金安全的保障成为必然需要。但是“担保”是一把双刃剑,正因为有了担保才有今天网贷平台的快速发展,同时担保又是制约网贷平台规模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我国《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融资性担保责任余额不得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所以,“去担保化”是网贷行业发展不可阻挡的大趋势,以人人贷为代表的纯中介型是绝大多数网贷平台的未来必然的转型路径。关于主要所涉及的市场风险和行用风险也不需要担心。其中,市场风险对于定位于个人小额信贷的网贷平台是可以承受的,因为个人小额贷款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小,根据大数法则,是可以通过收益覆盖风险办法予以消化。对于信用风险,随着我国征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严格的贷前审核评级,完善的“风险备用金制度”就可以承担起隔离风险的责任。另外,网贷平台如果超越个人小额信贷的领域,进入市场风险较大的小企业贷款就必须有担保甚至有抵押或质押了,例如红岭创投的有抵押(质押或担保)的大额融资,当然,严格的讲这已经超过了P2P(个人对个人)的业务范畴。
2.专设监管部门,创建监管体系
互联网金融目前迅猛发展,几乎天天有新产品或新服务产生,对于监管带来新的挑战,确实也很难判断哪种方案更适合未来的发展,不同部门或同一部门在不同时间的态度也不相统一,这也许是目前监管长期缺位的重要原因之一。P2P网贷也显得尤为复杂,罗扬在其文中也概括到:“P2P网络借贷从互联网新形态、新技术的角度来看,应归属央行监管,同时有涉及影子银行的体系,也是目前央行重点关注的金融监管内容;从产品涉及债权包、资产证券化、债权转让角度看,可由证监会监管;从归类信贷业务看,又归属于银监会;从平台注册登记成立看,又是工商局的审批范围;从业务媒介是互联网看,又归属工信部。”因此包括罗扬在内的众多学者、官员等建议:“建立由中央人民银行主导,联合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商部、工信部等部门成立监管委员会进行协作监管。”作者认为这种监管模式是低效率不合理的,是对整个互联网金融的大趋势认识不清的陈旧做法。一方面,在目前高度融合的大金融环境下,混业经营是必然趋势,金融领域的特殊性要求监管改革先行,政府应该适时成立金融大监管机构,银监、证监、保监等为其下属部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为混业改革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及其创新性等特点,迫切需要成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监管部门,针对不同产品及时创建对应的监管体系。对于P2P网贷行业要建立行业准入、交易规范、信息披露、风险监测、违规惩罚等一套完善的监管体系,有效隔离结算、技术等风险。
3.成立统一的行业协会,构建自律体系
行业自律是行业自我规范、自我协调的重要行为机制,也是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维护行业利益的重要措施。可喜的是目前我国把P2P 行业纳入自律组织的有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和上海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等。两大联盟相互独立,所覆盖的区域不尽相同,制定的行业标准也有所差异,这样不利于投资人做横向比较。互联网的无地域性更要求一个统一的行业自律组织。2014 年4 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已正式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正在积极筹建之中,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有关文件目前正处在行文阶段。协会的成立,预示着未来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业务将纳入到监管中来,先从行业规范、自律开始。在政府行政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其任重而道远。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课题“新形势下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JSJMY030)。
参考文献:
[1]黄震.信息技术助推民间借贷规范化[J].中国金融,2013年10期.
[2]赵勇.中国民间借贷风险研究———风险表现、成因剖析与对策建议[J].南方金融,2012年02期.
[3]白澄宇.P2P风险暴露[J].新财经,2013年03期.[4]罗扬.我国P2P 网络借贷的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