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传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信息传播

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1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科技期刊正在尽力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形式等新的载体形态,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提升知识信息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诞生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第一份高校学报《利济学堂报》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纪以后,人们传播和交流知识信息的主要媒介是书籍,然而,用书籍交流存在实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缺陷。17世纪之后,信函交流成为人们传播新思想和新发现等信息的热门手段和主导传播方式,同时以此来确立知识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到了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印刷商、书商、出版商等职业化的信息传播者,科技期刊赖以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日渐成熟。到18世纪末,科技期刊开始向行业化、学科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到19世纪,专业性科技期刊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20世纪以来,科技期刊(高校学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的种类以每50年增加9倍的速率发展,使科技期刊逐渐演化为科学交流的一种主要的知识信息媒体。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模型概况及结构

(一)通用的信息传播模型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奠基人香农(Shannon)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高度概括了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人人、人机、人物、物物之间的通信都适用于该模型,因此该模型也适用于物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无论是什么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都应该包含四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

同时,⑴信息传同时,⑴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可以同时为许多个个体拥有,这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信息在经过传播之后,对受传者来说,增加了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传播者并不因为该信息为受传者所获取,自己就失去这一信息,而是与受传者同时拥有这一信息。⑵信息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活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只要有信息传播活动出现,就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信息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成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还会创造新的社会关系。⑶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传播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传播者总是由于某种目的向受传者传播信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之后也总是要考虑所接收的信息与自己的关系:接受、部分接受还是不接受,而这一点正是传播者迫切需要知道的。⑷传、受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信息传播实现的前提。信息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才能实现,而符号的含义必须是传、受双方“共通”的。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的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各有优劣的传播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分析,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另外,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以及卢因的“守门人”模式等等,对于信息传播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主要依据Shannon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

根据高校学报对知识信息的编辑加工处理和出版发行过程,对照香农的通用信息传播模型,具体分析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可以得到:传播内容(即信源)包括论文全部的创新性内容及其相关信息(如参考文献等);传播者应该包括论文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印刷者;传播媒介包括:纸质期刊和发行渠道等;受传者包括:审读专家、一般读者等。由此分析可以得到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如图2。

1.信源:知识信息。这种知识信息是客观实在的,知识产品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这种知识信息由问题、事实、假设和理论等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每一种知识信息都有自己的内核,或表现为一种逻辑结构,它们在变换中是不变的,但是内核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校学报要传输的知识信息包括:传承科学理论,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传播工程技术,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知识集合及文献信息。

2.编码:信源的编码涉及论文作者、编辑加工、专家审稿及印刷出版等多个方面的方法、技术和规范,编码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源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其中论文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相互的交流研讨决定并给出知识信息,因此其在高校学报传播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编辑部包括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其主要责任在于把作者提供的初始文稿信息进一步选择、处理、分析、加工、完形等,保证知识信息的质量和提高知识信息的强度,以求达到知识信息出版发行的目的。

3.信道:纸质媒介或网络传输,其主要功能是将作者和编辑部处理转化过的信息符号,依照适应性和媒介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和编辑(诸如划版、标注、排版、校对、改版等),使之进一步具体化、畅通化和对应化,并最终通过完整化的期刊文章的文字转换(由手稿转换成印刷符号)。而这其中只是将学报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一个通道。

4.译码:对传输的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接收分析,主要涉及读者或读者群等。通常,读者意味着高校学报传播功能价值和功能意义的直接承接者、呈现者和评价者。

5.信宿:对信息传输的结果、效果进行评估,读者经过理解和分析得出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知识信息熵的大小。信息熵是反映论文价值高低的量度和读者对论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体系结构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可简单定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包含两层涵义: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第二,物联网用户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可以说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特定的协议,把各种物品与互联网实现连接,进行信息处理、传递和交换,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一种网络。为了实现物联网的功能目标,其中的“物”应该具备:(1)要有唯一的身份标识码;(2)要有存储功能;(3)要有被感知的数据接口;(4)要有处理数据的能力(CPU);(5)要有数据传输通道(含协议)。否则,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系统,其中的“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知识源的真实性、科学性相关的所有“物”,如:实验地点、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的原始记录,还有分析检测的、实验验证的相关信息、论文作者的背景信息等等;二是与信息受众相关的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电视和其它阅读设备等等。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宏观与微观、定性和定量地分析高校学报承载知识信息、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的水平、信息传输效率等功能的物联网系统(具体如图3),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了解论文作者的创新过程,增大受众的信息量,又可以方便验证论文数据的真伪,防止实验结论造假。该体系结构模型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感知层实现知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验证性,在网络层实现知识传播的实时性和传播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应用层实现多媒体手段的知识信息获取和高校学报的综合评估认证。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对各种科学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感知和实验数据的汇集,以及对这些设备唯一身份的编码标识,对论文作者研究背景数据库的建立和作者知识背景的溯源分析;还有高校学报知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关于知识逻辑的云计算模型分析等等。无论怎样,这些关键技术的逐步解决,对于高校学报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提高高校学报的协作效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2

论文摘要:互联网络在给人们带来越来越多便利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现实社会;而信息作为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关键因素。它以不同的传播模式在网络中传播,会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根据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点,把它的传播模式划分为“传统模式”和“新模式”,并着重分析和预测了“新模式”下信息传播的各种因素将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并提出适当的建议。

进入21世纪,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我国的互联网事业蓬勃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了1.37亿人,其中使用ADSL、Cable Modem、专线等宽带上网的网民达到10400万人,占网民总数的75.9%。而新兴上网方式——手机上网也初具规模,达到1700万人。另外,计算机软硬件环境的不断完善、网络设备性能的提升以及上网费用的下调使得越来越多的网民可以用宽带形式在网络上从事学习、研究、工作、娱乐等事务。

网民大规模地从窄带网络向宽带网络迁移是我国互联网事业不断发展的标志。相对于窄带网络,信息在互联网中有了更多新的传播方式。在这些传播方式中,有些我们已经有所了解,有些对于我们来说还是新生事物,需要去深入探索研究。本文结合目前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对其作了深刻的分析。

一、信息在互联网络中传播的传统模式及社会影响

在窄带网络时代,人们上网方式多数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其一大特点就是速度慢。对于当时普通的33.6kbps或者56kbps调制解调器而言,计算机终端无法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信息传播方式以文字为主。因此,该时期网络上的信息载体以电子邮件、论坛、邮件列表和静态网页为主。这一时期的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呈现出专门化、区域化、非扩散性等特征。这是因为该时期的网民大多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社会阅历,上网尚未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网络速度限制,他们上网很多时候是为了获取某种专门的信息,信息来源不多、渠道单一,而且信息多与其感兴趣领域有关,一般在获取信息之后即离开网络。在这一时期,信息在网络中呈现良性传播,即使存在部分恶意信息,但由于受到网络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限制,无法在大范围内造成社会影响,恶意信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自我失效1。

宽带网络普及之初,上述这种窄带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还一定程度上地存在,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相对于采用56kbps调制解调器上网的网民而言,宽带如ADSL、Cable Modem等上网方式,其接入速度可以达到512kbps以上。带宽的加大使网民单位时间内获得的信息数量必然增多,而网络中提供信息的媒介也不断丰富。在这个阶段,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如大规模门户网站的兴起、搜索引擎、点对点信息传播等。另外,硬件、软件、服务的完善,使得上网的技术门槛大大降低,普通百姓也能体会到互联网对其生活的影响。信息,无论是良性信息还是恶性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范围和速度都迅速增大增快,不再限制在某个区域或者某个领域,而是借助各种传播模式呈发散状传播。在这一时期,各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传播模式在考虑了其技术效应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其社会效应,加之国家立法的滞后,管理措施的不完善,网民的素质开始参差不齐,因此出现了大量的恶意信息传播,造成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如各种谣言在网络中散播无法知道其真假、各种非法信息的出现等诸多表现。

本文之所以把以上窄带时期和宽带兴起初期互联网络中信息传播模式称之为传统模式是因为其本质上与其他媒介对信息的传播形式无异,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普通网民在互联网络中大多是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上网如看电视、听广播一般。在这种模式下,网民被动接受大量信息。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搜索引擎,其提供的信息量巨大,但是不一定提供有用的信息。这也带来了“信息垃圾”、“信息过量”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同时,网民面对大量的信息,在选择信息的时候也处于被动地位;面对大量的信息时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无论有用无用,无论对错,无论真假。诚然,部分高素质人才能够很快从大量无序的信息中分拣出自己需要的部分,但宽带网络普及速度以及普及范围所带来的超额信息量常常会超出普通人的鉴别范围,从而导致信息的接受者无所适从。

归根到底,传统模式下网络信息的传播存在两个大的缺陷:(1)未能够考虑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而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2)未能在网络中发挥人的作用,人在网络中属于被动的主体。这两点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

二、信息在互联网络中新的传播模式及其社会影响

人们对互联网络中的信息获取要求日益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的完善,近年来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传播模式有了较大的变化,个性化服务、聚合技术、博客、网络视频、问答搜索等形式日渐兴起。从技术上看,计算机处理能力的增强、网络速度的提升以及网络技术的成熟为这些新式的信息传播模式提供了优良的设备环境;从社会效应上看,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多及对学习、工作、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促使信息提供者提供更加优的服务。同时,网民们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体越来越多地加入到信息传播的媒介中去,而不仅仅是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从人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转换成人与人对话模式接受信息。信息传播模式也呈现出多样性,从传统模式中的以文字为主的信息模式转化为以文字和声音、动画、视频并存的模式。

互联网络中新兴的信息传播模式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两个问题: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不再利用大量的冗余信息来满足信息接受者的需求,而是在把信息交与接收者之前,通过个性化技术、搜索技术、聚合技术等对信息进行分类,把接受者关心的信息送出;同时,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充分利用网络中人的主体作用,通过博客、播客、圈子、网络视频等方式,使网民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为其他信息接受者提供个性化的信息。

互联网络在这个时期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也随之而有所变化。

首先,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以个性化服务为基础,利用每个人的差异来提供具有不同针对性的信息。搜索引擎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可以在越来越多信息前找到最需要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罗列;聚类技术可以按人们个性化要求把信息分类,只提供某些关心的领域;问答搜索提供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对话,从而避免机器判断带来的信息错误;网络点播为每个使用者提供个性化的订阅内容等。以上这一切都可以使信息接收者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效信息。

其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博客、播客、圈子等web2.0元素的出现使网络应用愈发简化,以往许多需要用代码实现的环节现在可以在可视化环境中完成。这样,部分网民就彻底转换为信息的提供者,并且这部分人大多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之时也把自己的知识向网络中传播。点对点通信的广泛应用不仅使传统通讯模式下的QQ、MSN等即时通讯软件继续流行,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技术,例如点对点下载、点对点视频播放等。人们基于点对点通讯技术可以在网络中只获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网络广播、网络电视也均是基于该基础上建立。它们的出现颠覆了传统信息传播模式中人的地位;人不再作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寻找信息然后获取或者作为信息的主动提供者。

再次,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革新。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体同时拥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特点。其特点之一便是网民的参与性。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这个虚拟的社会中。互联网络中传统信息传播模式是简单地把书本、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传播的内容搬到互联网上,其只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而新型的传播模式有网民的大量参与,使得互联网信息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网民发表的信息大量存在于互联网中,因而也出现了各种信息水平参差不齐、虚假信息借此散播、盲目跟风等时有发生的现象。但是,理应该是越辩越真,如网络中存在不同领域的用户,他们基于对自身利益的不同要求,发表了维护其自身利益的言论;但这些言论往往在经历不同领域的互联网用户辩论或者经历必要的信息引导之后能够得到去伪存真的答案。另外,在政治、经济、科技或者是日常生活等领域都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研究和评论,且无论其正误。这样的环境能够造成一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使各个领域的决策者能及时了解现实社会的信息,对监督国家机关、社会机构的运行以及对公民整体文化素质和信息判别水平的提高都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互联网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下,由于信息的可定制和可约束,人们虽然获取的信息量比宽带网络兴起初期获取的信息量也许会相对减少,但因目前互联网信息量巨大,如何对各种信息作出有效鉴别,防范恶意信息对社会袭扰的问题仍然有待解决。早期的信息传播以文本方式为主,对转播的信息基于关键字的过滤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因此,对于恶意信息,其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其传播范围。但是,新型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发展到以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为主体的信息传播。现阶段基于这些领域的识别技术能力也有限,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银行账号盗用、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洗钱等还时有发生。在上网门槛越来越低的今天,网民的素质以及鉴别能力亟需得以提高才能处理网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应受到某种制度的约束才能使虚拟社会得以正常运行。因此,针对网络中各种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的出现,在法律法规的制定方面仍需要加快步伐,制定出适合该发展模式的法律。

三、信息在互联网络中的其他传播模式的预测

随着移动设备的发展,移动设备大规模接入互联网是大势所趋。如果说现在的GPRS等2.5G的技术在接入互联网属于窄带技术的话,那么3G、WiMax等技术已经使移动设备流畅接入互联网络不存在任何障碍。基于移动设备“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传播将成为该模式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同时,精确获取信息、信息可定制化等技术将进一步发展;以人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将更加突出。互联网络将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虚拟的社会中也会融入更多的现实内容。因此,我们现在有必要未雨绸缪,针对信息传播新的趋势,分析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从技术上和法律上制定相应的措施,引导其良性发展,防范其危害社会。

互联网的每次变革伴随着的都是信息传播模式的改变,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我们要看到,信息传播模式越来越高效对提高社会效率、促进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协作是非常有益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利用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以完成需要的工作,如事务办理、资料查阅、物流跟踪等。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能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但也要看到,在各种信息中也夹杂着一些恶意信息,若任其传播将会对现实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我们对此应该区别对待和处理。总的来说。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的革新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作为互联网络中的主要元素,是产生此种影响的主要因素。技术本身并没有对错,但是用在不同人手里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效应。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分析网络中不同的信息传播方式对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正确使用网络,以产生更高的社会效益,也使中国的互联网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巢乃鹏,黄娴,网络传播中的“谣言”现象研究[J].情报

理论与实践,2004,(6).

[2]曾建平,网络传播个人化与虚拟社区的社会学思考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3

[关键词]云计算云传播移动互联网

1引言

当前网络传播模式存在诸多问题:部分用户难以接触网络,“数字鸿沟”问题依然严重;海量“语法信息”过载,用户的阅读时间、“关注度”和“注意力”严重短缺;互联网不能理解页面内容的语义,人们通过基于“关键词”的信息搜索模式,较难精确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内容;基于PC计算的信息传播系统中,人们面临永无止境的系统升级和软件更新等问题;各终端的数据不易同步和共享,用户较难找回丢失手机中的通讯录、短消息等重要信息,不易恢复“崩溃”或“硬盘损坏”的台式机中的重要数据;用户较难在出差的途中等移动状态下处理急需修改和发送的某个文档,不便与他人保持实时的信息传递与共享。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作为一种新型的计算模式,将变革基于PC计算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基于云计算的信息服务将成为新媒体的主流发展方向,深刻影响网络用户的生活娱乐方式和工作方式。

云计算的基本原理可概括为互联网上某些节点强大的信息资源,以服务的方式,变为动态的、可伸缩的虚拟资源,为广大用户共享和使用,其本质是利用互联网上的计算机和服务器形成一种超强的计算能力,为全球各地的个人和组织服务[1]20-34。云计算具有移动的、以用户为中心的、强大的、智能的、自动化的特征[2]15-20。“云”就是“真正”的互联网,一台由计算机网络级联而成的无边无际的计算机[1]12-16。“云计算”的基本应用模式包括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Web服务和utility computing(实用计算或按需计算)等[2]29-31。云计算能把个人用户的数据和程序从个人电脑移到“云端”,让用户像用电一样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种各样的资源和服务[3]。如在云计算模式下,科学计算所需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应用软件资源,都可通过付费的方式按需获取,当使用完之后就可以释放所有资源[4]。云计算将改变组织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大幅降低政府和企业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的重复投资[5]。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变革,将对我们身边的一切带来革命性变化。云计算通过提供位置透明性和协议无关性的“云服务”[6]10-12,将颠覆传统互联网的服务模式。云计算通过“解放”终端,将改变人们使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方式,用户只需根据自身的需求获取服务,无须关心该服务是由谁提供的[7],移动互联网应用将成为主流模式[8]。移动互联网是相对于目前的固定互联网而言的。从技术角度看,移动互联网和固定互联网的主要区别在于终端和接入网络,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应用和服务的差别。用户可以用手机、PDA或者其他手持(车载)终端通过移动网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享用公众互联网上的服务,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音乐、移动TV、视频、游戏、即时通信、位置服务、移动广告等应用增长迅速,并仍在继续衍生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业务深度融合的其他应用[9]。移动互联网继承了互联网的体系架构,是对互联网的继承和发展[10]。因此,云计算能为用户的信息传播和管理活动提供先进的计算模式和基础架构,将革新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本文将这种云计算环境下的新型信息传播模式界定为 “云传播”,将探讨其基本内涵、传播模型及变革性影响。

2云传播概述

云传播是云计算环境下人们传递和分享信息的一种机制。云计算环境下,人类信息传播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交织而成的“互联云”。云传播的本质是信息在“互联云”上的流动过程,基本原理可通过其系统模型和层次结构模型进行描述。

2.1 “云传播”的系统模型

云传播的系统模型主要从宏观层面描述云计算环境下人们通过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活动的社会总过程,是对云传播环境下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规律的总体描述。云传播的系统模型的本质是对用户、云终端、云服务、云计算中心等云传播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的整体描述,如图1所示:

图1云传播模式的系统模型

由图1可以看出,云传播系统基于云计算技术构建,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在云传播系统中相互交织,浑然一体。4种传播类型均以云终端为工具,以云服务为媒介,以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平台。云传播系统环境下,人类传播、共享和管理的信息资源全部集成到云计算数据中心,承载于公共云和私有云之上,将有效促进人类信息传播和共享的效率,整体提高社会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同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通过云终端时,会自动产生位置数据,内容数据和位置数据的绑定传递机制可为用户提供各种基于位置的信息服务。

2.2 “云传播”的层次结构模型

云传播的层次结构模型主要描述单个云传播系统的结构、环节、要素和内部机制。云传播系统的基本要素包括云传播用户、云传播终端、云传播服务、云传播平台、云传播资源、云传播基础设施等六大要素,其构成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2所示。

图2云传播的层次结构模型图

2.2.1云传播用户层由云传播的参与者,也即云传播系统的节点构成。用户是整个云传播系统的核心,如何更好地满足人的信息传播需求是整个云传播系统架构和设计的核心。用户需要普适的文档访问、实时的群组协作,需要通过基于Web的桌面掌控一切,需要基于Web的数据库,需要在线编辑和共享照片[2]69-199。

2.2.2云传播终端层由用户开展云传播活动的工具构成。用户只要在云传播终端上安装浏览器,就可以通过账号登录使用Web操作系统,能在线进行用户管理、网络存储、文件管理、安全管理等操作,可访问和使用各类云服务[11]。现有的智能手机都具有移动导航、移动证券、号码管家、移动搜索、移动词典、移动视频、移动电视等多种信息服务功能,已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工具之一。

2.2.3云传播服务层由各类支撑用户云传播活动的软件构成。云传播服务是信息传播的基本媒介,是云计算环境下媒体的主要存在形式之一。一般来说,用户的云传播行为主要包括三类:①用户自身的信息资源管理行为,主要包括用户对“云端”私有数据的访问、添加和修改等维护管理,也即对个人“私有云”的访问和管理;②用户与其它传播节点之间的信息传递行为,包括发送和接受各类数据和文件,主要表现在个人“私有云”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分享;③用户的信息资源共享行为,主要包括用户搜索、浏览各类“公共云”上的可共享数据。云传播服务软件主要为上述行为提供运行软件和存储服务。按照服务对象和领域,云传播服务主要包括个人软件服务、家庭软件服务、社区软件服务、媒体软件服务、企业软件服务、政府软件服务。

2.2.4云传播平台层主要由支撑云服务提供的各类平台构成,与云计算体系架构中的PaaS(平台即服务)相对应。云传播平台层是开发和搭建云传播服务的支撑系统,主要包括云服务开发接口和云服务开发工具。按照服务领域,云传播平台主要包括移动门户平台、移动游戏平台、移动电视平台、移动社区平台、移动商务平台、移动政务平台等。基于云传播平台,各信息服务提供商和媒介机构可在“云”中自动搭建其面向用户的资讯内容门户、网络社区系统、移动电视系统、移动商务系统等,可有效降低其技术门户门槛和运营维护成本。

2.2.5云传播资源层主要由计算资源池和存储资源池等虚拟资源构成,与云计算体系架构中的IaaS(基础架构即服务)相对应。云传播资源主要包括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宽带资源和数据资源。其中数据资源按主题可划分为电视节目资源、新闻资讯资源、多媒体信息资源(视频音频),企业信息资源、政府信息资源和社会信息资源。云传播模式下,各类信息资源能得到最广泛的传播和最大程度的共享。

2.2.6云传播基础设施层包括移动通信网络、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传感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各类数据中心、服务器集群、超级计算机以及各类存储设备、网络设备在内的所有硬件设施,是云传播的物理层。

3“云传播”将重构人类信息传播的体系结构

云传播将从信息传播节点、信息传播关系、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等4个层面重构人类信息传播的体系结构。

3.1信息传播节点

云传播环境下,任何有信息传播需求的用户都可随时随地加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成为其中的一个节点。云传播中每个节点都是平等的,没有信息传递者和受传者之分。云传播模式下,信息传播节点将呈现如下三个特征:

3.1.1基于云计算信息传播的计算过程由“终端”转移到“云端”传统的PC计算模式下,节点的所有计算任务都在本地完成,用户一旦离开本地计算机,则较难完成信息传播活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的全部或主要的计算任务在“云端”完成,这将打破用户对“固定终端”的依赖,有效提高信息传播活动的便捷性。用户通过拥有基本计算能力的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等简易终端,便可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播活动。

3.1.2基于云计算信息传播节点的信息资源存储由“终端”转移到“云端”传统的PC计算模式下,节点的所有计算数据都存储在本地电脑,用户的本地硬盘或机器一旦损坏,便可能导致重要数据丢失。同时,用户一旦离开本机,则不方便访问、获取和维护其中的数据。在云计算模式下,用户可把全部或部分私人信息存放在“云端”,这样通过“移动终端”可随时随地访问和传递。用户可通过各种终端维护同一份数据,确保用户数据的“同步”,避免传统计算模式下,多终端多版本带来的“数据冲突”和“数据不一致”。如 “LiveMesh”系统能整合和互联各类移动终端,让用户跨越不同设备完成个人终端和网络内容的同步化,将数据存储在“云”中[12]。

3.1.3“云服务”模式将成为节点获取信息服务的主流方式传统的网络传播环境下,Web站点的分割性和独立性会导致一个个“信息孤岛”,用户的网上信息资源难以同步和共享。在云传播模式下,用户通过“云服务”可整合网上的信息资源,集成不同的信息服务和应用软件,有效提高信息传播和管理的效率。如云服务能提供丰富的手机数据备份功能,可自动上传手机拍摄的照片并与好友分享,也可用手机访问在PC上存储的文件内容;能将各类社交网站内容显示在同一个界面上,用户可以同时访问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双重社交关系网络[13]。

由此可见,云计算将全方位再造信息传播节点的信息传播行为和方式。

3.2信息传播关系

云传播模式下的信息传播连接是一种灵活的、动态的关系。这种传播关系在需要时可以随时建立,信息传播完成后随即解除:①云传播模式下,某节点可以根据自身的信息需求,跟任何一个节点建立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②节点间的传播关系是双向的、互动的,具有较高的对称性;③节点间传播关系在时间上具有良好的持续性,稳定性较高,不会因为节点地理位置等空间变化而受到影响。云传播模式下的信息传播关系包括用户与用户之间、用户与云服务提供者之间、云服务提供者之间等多种类型。

3.3信息传播网络

云传播模式下,云计算能重构信息传播网络的基础设施,重构信息基础设施的架构和应用模式。传统互联网环境下,节点间能否建立信息传播连接受限于计算机网络的连通性,如果两节点间没有物理的通信网络连接,则理论上二者之间将无法通过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云传播模式下,无线的移动互联网可全面普及,理论上拥有手机等无线网络终端的任何两个节点可以随时随地地建立连接,构造出一个全连通的信息传播网络结构。

3.4信息传播媒介

云传播模式下,云计算技术可让大量的计算任务都由“云端”完成,将催生智能手机、上网本、平板电脑、电子书等新型媒体终端,创造出各类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介和商业模式。

3.4.1“云服务”创新将涌现各类新型传播媒介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包含云计算数据中心(硬件平台)、云平台和云服务:云服务是互联网上使用一种标准接口来访问一个或多个软件功能;云平台提供服务开发工具和基础软件,是云服务的运行平台,能为云服务的开发者提供开发服务[6]10-14。在云传播模式下,各信息传播媒介无需构建自己的硬件平台和云平台,只需应用云平台的开发工具和接口,就可快速创建和部署多个信息服务平台。这种应用服务构建机制,能有效降低新媒体系统搭建的技术门槛,信息服务提供商只需专注于内容创造、应用模式创新和信息传播,将释放传播媒介的创新潜能,各类新型传播媒介将逐步涌现。整合移动搜索、语音搜索服务、定点搜索、手机地图[12]等新型媒体平台已逐步兴起:整合移动搜索能实现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信息有机整合;语音搜索服务能搜集不同的口音和词汇,形成超大规模的虚拟数据,并利用云计算平台快速地对数据进行大量复杂的运算,提供更为准确的语音搜索结果;定点搜索及手机地图能识别用户的位置信息并根据地点的变化提供相应的搜索结果,实现精确定位,可提供驾车路线等服务[12]。

3.4.2“按使用量付费”的收益模式能为新媒体运营商构建可靠的盈利模式新媒体运营商通过“按使用量付费”使用“云平台”,可节省大量的硬件成本和系统软件成本。同时,客户“按使用量付费”享用新媒体运营商提供的信息服务,能为新媒体运营商提供稳定的经济收入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将结束“免费是硬道理”的传统互联网服务时代。云服务能以用户登录为基础进行收费,也可以通过一个基于Web的用户界面制定详细规则,按照用户需要自动组合服务和扩展存储容量,用户只需根据使用量进行付费[14]。

4“云传播”将变革人类信息传播的模式

云传播具有移动性、实时性、“全信息”内容、个性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显著特征,将变革人类信息传播模式。

4.1移动传播

移动互联网是云传播的基础网络平台,能实现任何地点和位置相关的信息传播。移动互联网有两种:一种是宽带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通过宽带无线通信网络采用Http协议接入公共互联网;另外一种是采用wap协议的互联网(窄带移动互联网),终端主要是手机――由于可以移动接入,因此具有更强的无处不在的能力,可以演绎出更多的传统互联网所不能提供的应用[15]。任何用户可随时随地接入无线网络,实现无处不在的信息传递;通过移动性管理,可获得相关用户的精确定位和移动性信息[16]。由此可见,移动性是云传播模式最基本的特征。

4.2实时传播

基于PC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下,用户一旦离开台式机等固定的终端设备,则较难开展大规模的信息传递和信息管理活动。云传播模式下,用户只要携带轻便的移动终端,就可与其他用户实时分享自己的现场信息。如游客可以通过摄影机向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直播途中的所见所闻。

4.3“全信息”传播

依据信息论,认识论层面的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外在信息、内在含义和效用价值的“全信息”,同时计及语法信息、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语法信息是仅仅计及形式因素的信息,语义信息是计及含义因素的信息,语用信息是计及效用因素的信息[17]。传统网络传播的内容主要是语法信息,由于信息传播系统无法理解网络媒体页面上的语法信息内容的含义,用户较难准确搜索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语义网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18],能理解人类语言的含义,可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交流一样轻松,能实现语义搜素,将逐步替代当前的万维网。云计算能为语义网提供先进的计算平台,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层面从语法信息扩展至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实现“全信息”内容传播。

4.4个性化传播

传统的网络传播可满足一定程度的个性化需求,云传播可实现更全面、更彻底的个性化传播服务。针对不同用户的云服务需求和传播需求,云计算模式可为用户提供“即时按需”的个性化云服务。一方面,可支持用户对需求进行准确且方便的描述,从而实现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服务资源的发现、匹配与推荐;另一方面,通过对云计算中可用资源的状态、用户的情境等信息进行感知,提供能够主动适应这些状态信息变化的云服务[19]。

4.5自动化传播

基于PC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下,用户需要执行大量复杂的操作才能完成某信息的传播过程,需要反复地拷贝才能保持不同终端设备中同一文件的数据同步,需要复杂的版本控制机制才能保持项目组文档的同步。如某学术会议的会务组要将会议的实况录像分发给每个参会人员,一般要经过导出文件、拷贝文件、刻录光盘(或上传到网上)等多个复杂的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耗费较大的人力物力。云传播模式下,不同的用户、不同的设备可维护管理同一份数据,可实现信息的自动化传播和管理。如基于云计算平台的流媒体应用系统,利用局域网广播与多线程处理机制,能实现流媒体在局域网内不同移动终端之间的即时切换;利用其消息管理机制,能实现流媒体的断点续播功能,实现媒体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在不同终端之间媒体播放可以一键即时切换,实现用户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设备间的媒体信息的传播和共享[20]。这样,可实现新闻视频点播管理的自动化,传统的视频网站较难实现这一点。

4.6智能化传播

云计算技术能实现信息传播的智能化。所谓智能化,就是深入分析收集到的数据,以获得更加新颖、系统和全面的洞察力来解决特殊的问题[21]。也即,信息传播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获取大量的信息,而是从海量原始信息中再生出有价值的策略信息,为人类自己的行为提供决策依据。但信息传播系统只有通过数据挖掘、语义搜索等技术手段,通过复杂的数据分析、汇总和计算,实现智能的数据访问[2]5-6,才能从海量信息中提炼出有用的决策信息。基于PC的传统网络传播模式下,大量的计算任务都需在本地完成,难以完成海量数据的处理。在云传播模式中,上述复杂的计算任务由“云端”完成,能实现智能化传播。

由此可见,云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机制,将创造新一代人类信息传播模式,与传统的网络传播具有显著的不同,如表1所示:

5结语

综上所述,云传播具有移动传播、实时传播、“全信息”内容传播、个性化传播、自动化传播和智能化传播等显著特征,是一种新型的人类信息传播模式。云传播将对以下方面产生深刻影响:①新闻媒体内容的生产流程、承载形式和传播机制;②各类信息资源的存储方式、维护管理方式、传播方式和共享方式;③个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方式。总之,云传播将构建一种全新的人类社会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 Fingar P.云计算:21世纪的商业平台.王灵俊,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 Miller M.云计算.姜进磊,孙瑞志,向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3] Sheu P,Wang S, Wang Q, et al.Semantic computing, cloud computing, and semantic search engine. Semantic Computing,2009, 51(9): 654657.

[4] Vecchiola C, Pandey S, Buyya R.High-Performance cloud computing: A view of scientific applications.Pervasive Systems, Algorithms, and Networks (ISPAN)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2009, 151(10):4-6.

[5] Minutoli G, Fazio M, Paone M,et al.Virtual business networks with cloud computing and virtual machines.[2011-01-20].ieeexplore.省略/xpl/freeabs_all.jsp?arnumber=5345440

[6] 杨正洪.企业云计算架构和实施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7] Buyya R.Market-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of delivering computing as the 5th utility.[2011-01-20].省略/portal/web/csdl/doi/10.1109/CCGRID.2009.97.

[8] Liu Q F, Jian X, Hu J C, et al. An optimized solution for mobile environment using mobile cloud computing.[2011-01-20].dl.省略/citation.cfm?id=1738800.

[9] 伍佑明,杨国良,丁圣勇.IPv6技术及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电信科学,2009(6):18-23 .

[10] 何宝宏.移动互联网是第三代互联网.中兴通讯技术,2009,15(4):35-38.

[11] 任怡,管剑波,尹虎哲,等.面向瘦客户端的WebOS研究.计算机科学,2010(6):164-167.

[12] 刘越.云计算综述与移动云计算的应用研究.信息通信技术,2010(2):14-19.

[13] 袁楚.手机云服务开始兴起. 互联网天地,2010(10):72 .

[14] 房秉毅,张云勇,程莹,等.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 电信科学,2010(8A):1-5.

[15] 陈德华,席利宝,唐守廉,等.基于科技接受模型的移动互联网营销策略研究.移动通信,2009(10):78-82.

[16] 吴伟,王志勤.移动互联网技术标准.中兴通讯技术,2009,15(4):24-27.

[17] 钟义信,周延泉,李蕾.信息科学教程,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27.

[18] Pinsonneault A, Kraemer K.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middle managers. MIS Quarterly, 1993, 17(3): 271-292

[19] 熊锦华,虎嵩林,刘晖.云计算中的按需服务.中兴通讯技术,2010,16(4):13-17.

[20] 曹彬,程久军,闫春钢.基于云计算Live Mesh的流媒体应用研究,计算机科学,2010(11):92-96.

[21] 朱近之.智慧的云计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2-13.

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4

>> 流动与多元:互联网传播中的女性身体审美 家庭暴力的多元形式与主体流动 自由与秩序: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法律价值冲突与协调 全球传播中的互联网文化建设与管理 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的信息选择与倾向 互联网信息在农村中学师生中的传播与渗透 浅析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的传播力与价值取向 城乡人口流动与农村文化多元格局的形成 移动互联网下的媒体传播与信息传播 互联网时代下的劳动力流动与工资收敛分析 分化与融合:互联网环境下科技传播的变革与创新策略 互联网:民意的集结与影响力的网状传播 文学的互联网络传播与专业文学批评的命运 后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事业的特征与趋势 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文化的创造与传播探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普App与科学传播 用互联网思维改革新闻的生产与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微电影与城市形象传播 “互联网时代的医疗健康信息传播与利用”专题导语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林树明.消费文化中的女性身体[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6).

[5]郑兴东.受众心理与传媒引导[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冯务中.网络环境下的虚实和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7]校花纪.百度百科[EB/OL].,2014-5-8

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新媒体

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让人们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最新消息,提高信息传播的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媒体也在发展着变化,未来的互联网新媒体行业发展会更加先进,给人们带来的帮助也会更加多。

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无线设备成为新媒体重要的载体

目前,我国已经创建了较为全面的移动网络,而且互联网和移动网络也实现了有效的结合,这样不仅提升了新媒体的自我整合能力,也拓宽了新媒体的使用范围,久而久之,这些“移动”的新兴媒体必将会成为新媒体发展的主要力量,群众可以直接使用自己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能够获取信息和信息。使用移动设备上的软件客户端,用户们可以切身体验到和电脑功能类似的功能,信息交流、信息传播等将更为方便,这都是未来互联网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很多企业都开始着手研发各种各样移动设备软件客户端,满足人们对手机的需求,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都能够获取信息、信息,也能够及时了解到自己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这样新媒体的出现而改变。

二、现代新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信息的内容结构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也开始朝着图像化、声音化和直播化的形式发展,这就使得信息内容结构发展了改变。从视频技术的发展来讲,在线直播是目前最影响网民的传播方式。与传统的在线直播方式相比较,这种兴起的直播方式需要借助其他的工作进行运作,但是其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视频清晰度方面,在这方面充分满足了人们的图像的要求。另外,在信息内容结构方面也更加的多样化,不仅有来自用户的社会现象,也有一些传统在线直播的新闻和事件,例如游戏直播平台上的熊猫TV、斗鱼TV等,很多有关户外运动和游戏的内容也都包含在直播当中。而且随着引擎搜索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完善也更进一步提高了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当前使用的搜索引擎都是选用了数据挖掘技术,这种以数据挖掘技术为中心的搜索媒介势必会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专业性和便捷性,提高用户的使用率。

三、新型信息传播形式改变了受众的信息传播方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对于受众来讲,其的发展途径和进步是很影响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纵观互联网发展历史,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互联网刚开始发展的时候,主要是以网站为主,人们经由网站来了解信息,然后在网站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沟通,这种传播方向属于单向传播,很受限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QQ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了年轻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形式,然后以QQ为基础发展了很多信息传播方法,例如QQ游戏、QQ空间和微信等。从2003年开始,论坛开始兴起,很多年轻人开始关注论坛,他们在论坛平台上信息、观点,了解网民的需要,接受网民的信息,实现了以平台为基础的信息交流。最近几年,微博开始兴起,微博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同时其也是一种高效的信息传播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QQ、微信等通讯工具垄断交流平台的局面,而且其非常方便,深受年轻网友的喜爱,现在微博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方式和交流方式,还成为了百姓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微博出现之后,很多人开始关注微博,习惯从微博上获取信息,当前我国的微博用户已经高达2亿多,微博不仅仅是个人的交流平台,同时也是政府部门颁布政策措施信息的主要途径。

四、互联网新媒体已经成为媒体产业的核心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新媒体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网购这个词已经不是一个新的名词,但是不管是网购还是网络广告都离不开媒体的参与。以前的商务形式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影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安全保障,(比如电子加密措施,其可以保障客户的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为电子商务进行提供更多的方便(例如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在线支付方法,其的存在增强了用户支付的便捷性)。这些情况都证明一点,就是电子商务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商务手段。五、结束语总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就互联网新媒体来讲,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突破当前信息传播的现实,也能够拓宽信息传播的途径,为人们使用互联网新媒体创造新的技术支持和空间支持,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信息传播服务的载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新媒体的进步,非常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即使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华伟.网络服务提供者的刑法责任比较研究[J].环球法律评论,2016,(04):41-56.

互联网信息传播范文6

[关键词] 互联网;传媒产业;转型升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07. 075

[中图分类号] G2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07- 0157- 03

在“互联网+”时代的引领下,“互联网+”行动计划已经深入到各个领域当中,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此同时,中国传媒也深受影响,其理念、形态、呈现方式等方面表现的越加丰富。就比如媒介融合曾以技术融合、产业融合、产消融合为主,而今天的媒介融合则想向更纵深的方向发展,呈现了多方面、多渠道融合的特点,使得传媒已经较大规模渗透到各个产业领域中。由此说来,“互联网+”对传媒产业的影响是非常深入的。为了良好的发展传媒产业,应当基于“互联网+”进行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思路,促进传媒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1 “互联网+”背景下原有传媒产业发展困难之处

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重要组成部分的今天,“互联网+”对人们方方面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例如百度“干”了央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沃尔玛的事;阿里巴巴“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移动的事等。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发展趋势已经改变传统运行法则,使得我国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1]。而基于传统价值模式、消费模式,所规划的传媒产业发展思路,在执行的过程中遭受多方阻碍,主要是因为:

1.1 读者阅读方式的转变

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在发生着改变,即从纸质图书阅读转化为电子书阅读。因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书阅读弥补了纸质图书阅读的缺陷,可以使读者随时随地的进行图书阅读,使读者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因此,读者对电子书阅读尤为青睐,在阅读方面逐渐以电子阅读为主,相应的纸质图书阅读的读书者越来越少。

1.2 企业营销方式的转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只采用单一的营销方式难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互联网的应用,打破了企业单一的营销方式,使得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设计多元化、多样式的营销方案,展开不同形式的营销,如信息流广告、“秒杀”等,使得企业开展全新的营销活动,吸引消费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2]。所以,互联网的应用,也改变了企业营销方式。

1.3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

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是指所有与产品相关的内容,因为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一定转变。例如,在以前人们的意识中“编辑”是非常专业的一个职位,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才能够胜任,而今天在网络环境中任何一位网友都可以是编辑,创作文章,发表文章。因为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遍,传统意义上的内容生产方式,转变为“众包”生产方式。

1.4 信息传播方式的转变

其实,互联网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传播快速、高效。以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纸媒、电视、收音机,并且传播的信息也非常有限。而互联网在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日益普遍。互联网具有的信息传播快、信息存储量大、信息共享等特点充分发挥作用,使人们可以随时获取想要知道或了解的信息。所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普及,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提升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准确性。

1.5 传播规则的转变

互联网所带来的不是通路、不是平台,而是一种新的传播规则。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新媒体,其是一个新的传播平台,同时还是新的传播通路、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并不是单一的朝着某个方向传播,而是多渠道、多方向的传播,如此可以使信息传播的受众性大大增强。由此可以确定,互联网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播的构造、规则以及逻辑。

2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关键

按照传统媒体人的思想,互联网是传统媒体的价值链上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其所创造的种种传播形态,辅助了传统媒体的推广,有利于良好的发展传统媒体。其实,这种思想是犯了战略操作上的错误。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领域的基础性设施。因为从传播学角度来说,互联网更相当于一种基础设施、一种支持社会的全新技术形态,合理的改造和调整,可以使其在传媒领域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为:

2.1 正确理解互联网逻辑的关键词

2.1.1 连接

连接是互联网的本质。互联网应用之所以能够越来越普遍,主要是其能够将各种事、物以及人类整体进行有效的连接,改变了传统意义上“资源”无法整合与利用的局面。回顾我国互联网的发展,不难发现其形成了内容网络、人际网络、物联网络三张大网,实现了各种资源整合,改变了人们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发展初期,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海量存储、超级链接,可以将毫无关联的内容互联互通,形成了最初的内容网络,尤为突出的就是新浪网、搜狐网等。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其体验方式增强,使得某些内容服务与人的需求相连接,为人们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满足人们的应用需求,例如百度、淘宝等。而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已经实现了“人际沟通无阻碍”的目标,也就是形成了人际网络,使得人们可以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各种沟通,例如微信、微博、QQ等[3]。

2.1.2 开放

基于基本生存和发展法则,开放是互联网的第一要义。因为互联网需要以“网状存在”的方式存在,如此凡是利用网络的人,都会与互联网形成网络关系,作为网络的关键点。只有“开放”了互联网,才能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在网络环境中应用网络。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指观念的开放和自我的开放。

(1)观念的开放。传统媒体运行的过程中,其传播的范围、运作的格局都是非常局限的,相应的媒体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基于互联网的新媒体,以在扩大市场空间,尽可能的激活、整合资源,实现产业整合、市场协同,不仅能够促进媒体产业发展,还可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当然,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做到观念开放,从思想观念上充分意识到媒体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充分利用媒体融合和市场“碎片化”所创造的机遇,良好的发挥媒体产业。

(2)自我的开放。按照互联网逻辑,自我的开放即为社会情感资源、关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可以创造巨大潜能。当然,要想做到资源有效整合,需要保证互联网的精神是开放的,尽可能的利用互联网来给传媒创造机会,使之把握机会,良好发展。

2.2 改变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纸媒之所以会衰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对互联网的认识误差及不开放的心态。传统纸媒在受到数字化媒体冲击的情况下,整个纸媒行业并没有积极了解互联网,也没有适当的调整媒体投放方式、宣传营销方式等相关方面,使得纸媒逐渐走向衰落。基于此,在认识到纸媒衰落根源的情况下,要想使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成功,注意正确认识互联网,并保持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今时今日已经是一个以互联网,尤其是以社交媒体居于领导者地位的传媒市场,其尽管没有成为人口覆盖最大的媒介形式,但数据显示可以充分说明,社交媒体传播的影响力。为了真正意义上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对当前社交媒体有全方面的了解,清晰的认识到社交媒体的影响力之大。在此基础上,需要注意保持开放的心态,改变传统媒体自我封闭、自绝于产业发展的状态,使媒体运行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逐步提升媒体的市场占有率及影响力[4]。

3 “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基于以上内容分析,可以确定互联网对我国媒体的影响较大,科学、合理的优化调整媒体,需要利用传媒产业转型升级。那么,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呢?

3.1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创新

3.1.1 传播规则的创新

在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内容网络、物联网络、人际网络三张大网的情况下,重构媒体与用户之间的权力关系,使其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则,如此可以促进互联网应用作用,支持媒体良好运行,有效的进行信息传播。而基于互联网传播规则,对媒体传播规则进行创新,应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引导,提升用户的地位,使用户具有传播权利、浏览权利,如此在新媒体传播的过程中,用户可以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浏览、信息传播、信息共享。

3.1.2 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的创新

在“互联网+”时代,对传媒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注意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使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市场版图与价值资源进行重构,扩大媒体推广范围及市场占有率,使得媒体运作可以在社会上起到很大反响,达到媒体传播的目的。那么,如何对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进行创新呢?自然是互联网的传播结构、传播规则、传播形态,对媒体可以渗透的领域进行分析,结合媒体特点及其他领域特点,合理的进行跨界整合,改变媒体传播形式、形态,以便传媒产业优化发展。

3.1.3 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

这里所说的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就是以“关联――节点式”的价值对接方式为主,对互联网条件下的媒体运作的盈利模式进行重构,使之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来扩大盈利空间,为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奠定基础[5]。

3.2 传媒产业需要明确需求与供给连通的节点

3.2.1 跨媒介的整合

传统媒体最大的弊端之一就是局限性强,无论是格局还是资源整合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这个媒体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例如媒介的渠道比较单一、用户群针对性强等,此种情况下利用媒体来进行某些社会现象的传播,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微弱。而基于互联网的作用,进行跨媒介整合,将本媒体资源与其他媒体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可以使媒介的渠道增多、受众群体增多、传播方式增多,再结合媒体传播内容,规划设计出适合的媒体传播方案,可以使传播内容通过网络快速的传播,被他人所熟知,进而达到媒体传播的作用。

3.2.2 跨行业的整合

传统媒体也不要只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内容提供者,由于内容而造成的影响力、品牌和资源使传统媒体处在一个中介位置,即第三方位置。其实,网络平台是一个可以实现多方面资源融合的平台。科学、合理的利用这个平台来进行媒体运作,可以充分借助其他行业的资源来优化媒体运作的某些方面,提升媒体运作效果,为其创造较高的价值。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互联互通中创造价值。有效的利用互联网这一特点,促进媒体资源与其他行业资源整合,形成需求与供给对接,可以从中创造巨大的价值与利润。

3.3 传媒产业需要做好两方面的转变

3.3.1 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

传统媒体是以内容为中心,将内容传播给受众群体,使读者能够在浏览、阅读之后有行为上的反应或思想上的转变;而互联网则是以服务、技术为中心,意在通过技术服务来提升用户体验效果,使用户满意。因此,互联网更受用户青睐。基于此点,在“互联网+”背景下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应当基于互联网的特点,将媒体视为个性化传播和分众传播中标准内容产品的供应者,也就是了解用户的需求,利用网络来展开个性化的内容产品传播或分众传播。

3.3.2 构建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

众包生产作为互联网重要生产方式之一,其能够打破传播者与受众者之间的接线,使得资源多次转移或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基于此,在传媒产业升级转型中,应以经济分享为中心,改变以往内容产品运营的方式,而是采用众包生产的运营方式,使得内容产品可以使用、传播、共享,提高内容产品的应用价值,促进传媒产业良好发展。

4 结 语

身处于“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的应用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人们以往所认知的价值模式、消费模式发生了变化。此种情况下,按照传统的媒体发展思路来推进传媒产业发展是比较困难的。唯一的出路就是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达到媒体传播规律创新、跨界整合的产业形态创新、系统协同下的盈利模式创新,同时注意跨媒介整合和跨行业整合,做好供应者转变、运营方式的转变,使传媒产业可以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良好发展。所以,基于“互联网+”来进行传媒产业转型升级是非常必要的。

主要参考文献

[1]喻国明,刘D.“互联网+”背景下传媒产业创新的五力模型[J].新闻与写作,2015(5):10-13.

[2]李晓琳.三网融合背景下传媒产业的创新发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8):113-115.

[3]郑玉倩.价值链视角下互联网时代吉视传媒产业转型研究[J].北方文学:中旬刊,2014(5):2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