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实践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实践计划范文1
关键词:居住社区;规划设计;建筑策划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经济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城市的居住社区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本载体,是社会发展的最具本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社会管理的微观基础。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能够反映出当前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所要面临的种种矛盾与挑战。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是体现一个地方的意愿、发展的蓝图和行动战略,它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强化基层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提高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积极举措,对于整个城市规划设计来说,它是有规划制度和方法的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尝试。
1、城市居住社区的设计观
1.1做好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
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可以为城市居住建设的模式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建议,就拿我国目前的城市建设模式来看,大体可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以城市的公共交通为基础建设,构建新型的城市结构,该阶段的建设时城市建设的重点组成部分,通过对公共交通的建设来方便人们的出行和生活,与此同时也带动了运输产业的发展。
(2)可以将居住建设和其他产业相结合,实现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城市居住建设能有效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为社会经济建设提供便利。
(3)合理选择城市居住建设的位置,该阶段属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工作中的最后一项内容,在进行具体的实践时必须做到合理设计、有效控制。城市居住建设位置一般都要选择在市场潜力大、利于住宅产业发展,并且公共交通方便的地方,这样才能满足居住者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1.2突出整体性观念
在城市居住区的设计过程中,要立足居民、社会和自然环境三者的有机统一,完善楼群的建筑风貌,增强建筑楼群布局的艺术性,避免出现兵营式的呆板的住房布局格式。此外在建设居住区时,还要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布局构建,增加植物景观规模;充分考虑居民购物、休闲等各方面的需求,实现居住区文化、生活、消费的融合。总之要立足全局,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因地制宜,使居住区设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1.3追求小区中的审美和谐
将和谐与协调的主题作为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建设追求的目标。与此同时,在确保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要遵循自然,将规划设计融入到自然中去,以此来作为自然演进的一个重要部分来看待。例如:在进行流水别墅设计时。就是把建筑物作为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来衍生的。其次,在居住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也是相当重要的。家庭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分割和或缺的组织,人类居住的景观环境也是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所以,要营造出以家庭为基本单元的居住生活环境,将此作为居住规划建设的基本目标,应该以人的需求为主,以适合人的尺度为前提和出发点,规划设计出人性化的居住社区环境氛围。最后,在追求居住社区规划与经济利益的协调中,还要利用自然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来减少城市社区排水系统设施的建设。
1.4满足居民多元化的需求
在建造城市居住区时,要结合全新的设计理念,丰富小区的建筑形式,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人群的需要。诸如可以将全新的材料、色彩、装饰风格等应用到小区的设计上。此外,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可以建立不同户型的房屋,如小高层、别墅、花园式住宅、宾馆式住宅等,确保在私密性、安全性、舒适性的原则指引下,最大可能地凸显小区的人文理念。再者,小区设计建造时应该将住宅的商品化、智能化、以及房屋类别的多样化充分考虑在内,实现人们对小区宜居的需求。
1.5结合当地地形进行居住社区设计
在进行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以尊重自身的场地特征为前提,由于以前的居住区域都是以空间形态为切入点展开相关规划设计的,其结构布局都是按照美学原则的设计形式、尺度、轴线等形态来进行的。然而,在目前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中,一定要结合社区自身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对居住区域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利用模拟居住区域环境来确定最佳的建筑建设布局,从而可以使人们的居住生态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善。整个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还要设计场地的自然生物生长的因素,从而做到有利于动植物的正常生长,是自然原生态能够保持平衡稳定。还有在进行建筑立面上可以结合具体的情况来分析最佳风压位置,然后设计出住宅建筑的合理开窗位置,结合住宅的建筑布局及不同组合方式,使建筑南、北立面上产生风压差而形成过堂风这样有利于解决居住社区的通风环境。最终可以实现对冬季寒风的有效阻挡、阻止生成强风带、使夏季凉风能够正常引入的效果。
2、对我国社区规划的建议
2.1建立社区规划的组织构架和平台
当前的社区规划仍不为普通居民所知,为了给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使之能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社区规划设计的作用,这将是一个贴近居民利益的、草根化的行动方式,建立社区规划的公共平台,宣传社区规划的目标、作用、工作方式和成果等,并为社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咨询服务功能,这样才能为居民所用。
2.2结合政府项目,推动社区规划的开展和实现
目前,城市居住社区的规划设计的开展和实施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执行有计划的居住社区规划并将此与政府扶持的项目进行结合,这样既有利于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实现,又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开发项目的效率和效应。随着城市居住社区规划设计的逐步推进,在进行综合规划设计城市居住社区中,可以将不同部门提供的机会和资源整合到一起,并将此进行综合调整,合力应对城市居住社区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将规划型社区的作用发挥出来,实现社区建设的整体优化。随着我国非政府组织和社会慈善项目的发展,以及城市居住社区自身能力的增强,居住社区规划的资源依托也将逐步多元化。
3、城市居住社区建筑设计的原则
3.1要满足居住者的心理要求
住宅是我们每个人生活起居的场所,所以不仅需要舒适、安全,而且还要有亲切感和归属感。这就要求在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住宅使用者的家庭状况及文化素质,针对家庭对生活空间不同的要求为基础,从而住宅内的各个功能空间有效的联系起来,同时又相对独立,这样即不相互干扰,同时又实现了有效的联系。
3.2解决居住社区建筑的协调性
在城市居住社区的建设中,建筑群除了要满足整体的景观设计,同时还要兼顾不同楼盘、不同户型的采光问题。例如,在进行独立房屋的设计中,我们一般会选择坐北朝南的朝向来进行房屋的建设。不论是什么样的建筑群,我们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建筑与建筑在间距中可以布局景观空间,来增大自然的舒适度,在城市建筑的空间布局上一线贯穿,高低错落、此起彼伏弥补,从而更好的增加建筑建设的采光问题。
3.3要满足人体工效的需求
居住空间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居住者的健康需求,这就需要在进行设计时要确保室内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厨房、卫生间范围内,更在充分的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在尺寸和布置方式上要适应人体的尺度,而且在声、光、温、湿和洁净度方面也要满足保健卫生及人体舒适的标准。
4、城市居住社区建筑策划的概念设计
4.1建筑概念的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含有图纸和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一般图纸部分的内容简单的建筑体块形式,并没有对建筑形体和细部进行过于细致的刻画,一方面这是由于淡化时间进程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造成的,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因为建筑形体的复杂表现而减弱了设计理念方面的表达。在概念设计的成果中,文字说明也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的内容主要有:设计分析、设计构思、设计规则、开发建议、管理建议等一些阐述性的文字表达理念。局建筑工程建设的策划前期调查、基地评估等一系列的程序结论得出,如果将多家的设计单位做出的概念设计进行总和,就可以为开发商或者是政府提供出关于项目处理的不同方案,这会给开发商或者政府提供最优的设计决策。一般来说,概念性的设计方案可以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如何能够设计出最好的且可以满足建设地基和项目的总体要求,能够满足城市居住社区开发及其建设的要求,符合既定的城市居住社区设计规划 理念。
(2)能够体现出哪一种设计方案在具体的实施中更容易实现,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方案却往往不是最容易实施的方案,因此,一方面就要继续深化城市居住社区的设计方案,另一方面则要考虑向行政管理部门提出问题,要对地块的规划怎样重新规划。
(3)考虑那一种方案最能够符合城市居住社区开发的预算目标、怎样才能够形成和其他的居住社区较为优越的居住特点,相当于城市居住社区的核心竞争力。最终的研究成果应该是多次反复对比不同的城市居住社区设计方案的优选成果,由此结果进行反馈,进而确定正式的设计任务书,深入进行详细设计和施工准备等。
4.2整合城市社区建设的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首先,政府要进行适当的投资建设。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因此,不管是城市居住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设备的维护,还是在居住人员的培训、活动经费上,政府都应该对此作出适当的资金投入;其次,利用自身拥有的资源,来减少社区人民活动费用的支出。
5、结束语
城市的居住社区建设是当今社会的基层单元,是国家和城市的基层建设、是政府和市民之间的粘结层,因此,被赋予了多重使命和期望。由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的转型期,城市正面临着社会管理方式从“政府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转型,城市居住社区的改造模式从推平式整体更新转向渐进式,市民维权意识高涨,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等诸多转变,面对这些挑战,城市居住社区规划和发展必须在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寻找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创新型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 谢梦茹.中小城市社区交往空间“无意识”设计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3.
社区实践计划范文2
“十二五”期间要把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和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区域医疗卫生需求的调研,结合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规划我区卫生发展蓝图,明确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和职责,优化规模、结构和布局,形成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功能互补、信息互通、上下互动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卫生应急、采供血、健康教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促使我区卫生事业发展更加适应和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加快步伐高标准建设我区公共卫生基地,进一步夯实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积极推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照公务员管理,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制定的公共卫生项目,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拓展我区公共卫生项目范围,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遏制结核病、性病、艾滋病的蔓延,降低乙肝患病率。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重点加强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扩大防控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对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精神卫生和心理疾病防治能力,加强重点职业病防治,切实减轻职业危害对人民健康的威胁。加强卫生监督,积极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明确区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性质的功能定位。建立完善以区妇幼保健院为网顶,由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妇幼保健网络,加强我区重症儿童救治中心和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的建设。创造条件开展保健专科服务如遗传病筛查、胎儿先天心脏病筛查、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防治、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儿童心理等服务项目,免费为流动人口孕产妇建立围产保健手册,使流动人口孕产妇享受与本地孕产妇一样的围产保健服务。继续为15周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继续为妇女孕前和怀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不断提高妇幼保健水平。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加快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标准化建设,力争2011年底前完成鱼珠、穗东、大沙、文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到2015年底前完成南岗、荔联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黄埔街荔园站、文冲街万科站、长洲街长洲站等3间社区卫生服站的建设,按照市的标准完成业务用房建设和配备必需的医疗设备,建成比较完善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科学合理核定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人员编制。逐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独立运作机制,理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举办医院的管理,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健全社区首诊制度和双向转诊制度,全面开展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通过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多种形式加强社区卫生队伍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行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执行《广州市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包》规定项目,继续推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的建档率和建档质量,为开展居民健康管理打好基础。继续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用药,减轻医药费用负担。加强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绩效管理和监督,保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落到实处。实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工资水平与我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当,确保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更好地为居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加强医疗资源规划整合,结合我区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滨江城区的目标,编制我区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按照三级医院一小时服务圈、二级医院半小时服务圈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十五分钟服务圈的要求,构建方便快捷的应急救治和转诊网络。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将区中医院建设成为广州市中医名院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优势,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区红会医院建成二级甲等医院,成为我区东部的区域医疗服务中心。继续支持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黄埔院区、广州医学院港湾医院等驻区医疗机构的建设。调整充实120急救医院的布点,让急救网络有效覆盖全区,加强应急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急救水平。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积极稳妥推进院长年薪制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绩效工资改革工作。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政策,逐步解决“以药补医”问题。大力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实现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坚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办医原则,建设我区结构合理的、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加大医药卫生人才建设力度
把卫生人才工作放在突出位置。编制我区卫生人才发展规划,把卫生人才规划纳入我区人才规划和卫生事业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重点加强公共卫生、社区卫生和高水平的科学带头人的建设。制定加快卫生人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卫生人才引进、培养、管理等环节,建立一个尊重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的科学体系。按照学科建设的需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学科带头人和急需人才。积极推进卫生人才工作的创新,加强医院管理人才和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探索科学有效的人才使用管理激励机制,营造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氛围。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加大卫生系统人才引进的自,对于引进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急需的实用人才,采取特殊政策的做法,进一步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让医疗卫生机构及时引进急需的人才。力争在3年内,把我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结构进一步合理、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队伍。
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
社区实践计划范文3
文章通过对比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建设状况,找出了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探讨了发展趋势。指出大众性仍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特色文化将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
【关键词】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社区(community)一词伴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而来,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滕尼斯在他的《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提出,在1933年由中国的等燕京大学的年轻学者翻译成汉语而引入中国。社区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形态,是人们在工作之余的最重要的生活、休闲、娱乐场所。社区文化的发展,在很大意义上体现着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社区文化是否健全,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社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目前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社区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基层组织,是每个人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较而言,国外发达国家的社区文化发展比较成熟,有着相对完善的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体系,管理也比较规范,设有许多面向居民的各种培训机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不仅如此,国外发达国家的人们对于社区的重要性的意识也非常高,他们把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自然地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早在1997年,英国的社区已经在人们生活中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单从外语服务中心来说,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此类社区服务中心就达到1.9万,为缓解居民的外语需求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很多国家的社区,也在日常生活和就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是政府、学校等机构的重要补充。与之相对的,我国受经济发展缓慢、人口众多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一直比较缓慢,社区文化发展具有起步晚、发展慢、没有特色等特点。多数居民一方面缺乏在社区内部进行活动的意识,认为社区就是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相近小区的家庭住所而已,对社区内部可以组织活动没有概念。另一方面即便有一些活动概念,也只是局限于强调社区的内部环境,如绿地面积、公用面积、健身器材等最基础的设施建设,除了最简单的个人在社区内的活动外,多数社区居民并不知道有哪些其他活动是可以在社区统一组织下、在社区居民之间进行的。社区文化发展的不完善,又从另一方面让人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了社会的休闲、娱乐、教育等机构上,社区活动无吸引人之处,活动少而又少,多数社区居民根本意识不到社区的作用。作为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最基层组织,不能很好的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区居民增加理解、增进联系、加强沟通的机会,也减少了人们得到更多信息、享受更多教育和享受更好生活的机会,与我国现阶段城市发展步伐加快的现状不相符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我国现阶段城市社区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认识不足,空洞无物,实际规划不明确,缺乏有意义的具体活动;二是流于形式,实际效果差,减少了人们的兴趣。通过对社区居民的调查发现,居民对社区活动并非漠然置之。多数居民的生活条件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高,他们对精神方面有一定的追求。好的社区活动可以给他们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不用专门去社会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场所和机构,在自己熟悉的邻里朋友之间,便可以很快、很方便的做到,这既是对他们时间和金钱等各方面的很大节省,也是凝聚社区居民和谐关系的纽带。因此,对于他们每日生活于其中的社区文化建设,绝大多数居民不但持肯定态度,而且非常支持。如何唤起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文化活动的这份热情和支持,是每一个社区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达到这一目的,社区工作人员必须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兴趣做细致的调查,将大众化和知识性、实用性融于一体,组织切合实际的、贴近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的社区文化形式。基于我国目前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未来的社区文化建设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第一,大众性仍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核心。不论何时,社区文化面对的始终是多数人群。抓住多数人共有的兴趣和爱好,也便吸引了多数人的参与意识。符合大众性特点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多数人均可参加的类似全民健身、养生、娱乐等项目,这些活动对参与者的文化背景没有特别要求,而且具有永不过时的特点,多数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比如建立社区活动室,组织社区居民进行舞蹈、健美操、歌曲、乐器、书法、太极拳、下棋、厨艺切磋、游泳、谈心、茶艺、种树养花、家庭装饰等活动。在忙碌的工作之余,如果有这样一个几分钟就到的方便的修身养性的场所,相信每一位社区居民都能找到自己兴趣点,并使之成为茶余饭后的常去之地。因此,社区服务人员,要围绕这些项目,经常为居民做好这方面的服务。当然,做到这点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社区可以通过社区志愿者、社区热心居民、社区退休人员带头等方式,吸纳更多的人员共同参与这一工作。只要能够让大家确确实实感觉到社区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一定会有众多的社区居民伸出热情之手,为共同的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特色文化将是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现阶段,人们的知识、教育水平较以前有极大的提高。在满足日常的健身、养生等娱乐项目之外,人们必然会有更专业些的、针对某一领域的精神方面的追求。因此,特色文化建设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契机。相对于大众文化,特色文化具有更专业的特点。然而,这种专业并不是将某一领域做到多么高深,因为社区文化活动无论从人力,还是从物力总是无法取代社会上的专门教育机构。然而,这些特色文化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初级或中级专业知识普及的重要场所。当然,这些特色文化也是多方面的,如专门提高自我修养和身心愉悦方面的科学养生、餐饮文化、乐器演奏技巧等学习班和与多数家庭升学就业有关的各类外语培训项目等,都是符合时代特色和要求的很有潜力的特色活动。以建设英语特色的社区文化为例。社区可以考虑如何指导家长们掌握早期英语教育的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盲目性,这也是推广英语早教的有力途径。对于中学学生的家长,他们都知道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可是能够辅导孩子英语学习的家长却少而又少,多数家长连一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都无法完成。因此,针对中学生英语方法辅导的社区课堂以及直接辅导中学生英语学习的高质量的辅导班也会大受居民的欢迎。特色活动虽然受到专业人员素质、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但是,社区居民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库。一旦开发好社区居民中的专业人员,充分利用社区的自身资源优势,那么,特色文化必会成为广大社区居民热衷于参加的重要场所。
总之,分析我国社区文化现状,寻找新的社区文化发展点,建立融大众需求与特色文化项目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将会充分发挥社区文化在人们工作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未来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和方向。
【参考文献】
社区实践计划范文4
【关键词】:生态建筑设计;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生态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重大工程也被人们称之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就是将建筑整体看做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依靠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和物质进行有效循环,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生态建筑能够很好的降低建筑对外界环境的破坏,低效、节能、无废无污,是最理想的建筑生存环境,也是对我国未来建筑工程的生态建筑主要发展。
一.可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原则是生态建筑设计的精髓所在,是生态建筑所必须能够达到的标准,才能保证生态建筑的有效性和持续性。所谓可持续原则,就是在生态建筑设计时,能够针对建筑内部的自身生态循环做以准确的规划和制定,确保建筑工程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一)舒适性原则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生态建筑必须满足舒适性原则。所谓舒适性原则,就是在保证建筑可持续应用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进行合理优化,使建筑内部环境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打造舒适的内部空间,舒适性是建筑运行的基本保障,是使人们接受生态
建筑的前提条件。
(二)节约性原则
节约性原则就是在满足建筑自身能源消耗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能源节约,减少建筑对外界能源的依赖性,以自身能源生产维持建筑的正常运行。节约性原则是对可持续原则的有效补充,以突出生态建筑的建设意义。
(三)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所体现出的经济性,不是在于对建筑施工中的材料和技术进行经济性约束,而是在强调生态建筑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性。生态建筑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应用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配合先进的施工材料,保证生态建筑的有效运行,节能化运行和低消耗运行,使生态建筑对于环境的破坏大为降低,对外界物质能源的消耗降低,从而达到经济性的运行优势。可以说,生态建筑是一种持续性的经济工程,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建筑设计中的先进技术分析
(一)清洁能源的使用
生态建筑能够合理的利用新能源技术,减少有限能源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和能源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这是生态建筑较传统建筑来说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体现。生态建筑中所涉及到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能,太阳能是目前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太阳能技术也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开发;风能在生态建筑中也得到了合理的利用,虽然风能对于环境要求
较高,但风能技术目前比较成熟,因此,在部分生态建筑中常被采用;生物能是生态建筑中比较实用的能源之一,在生态建筑中需要植物进行室内环境的调节,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会伴有落叶的生成,因此,合理的利用废弃有机物,能够进行生物能的生产,为生态建筑提供有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
(二)高新材料的应用
高新材料的广泛应用,能够使生态环境室内空间更加满足符合的需求,在创造优异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减少的能源消耗,是保证生态建筑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热反射性玻璃,吸热玻璃的应用,能够减少高温对内部环境的影响,使室内环境保持相对的稳定;水循环系统和防水材料的合理利用,
能够将水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应用,以冷水冷却建筑,达到降温目的。
三、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化,人们对生态建筑的关注程度也随之提高。由于生态建筑的各项优点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证人们对生存环境的高度需求,因此,生态建筑相关技术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并且其他类建筑模式也在向生态建筑思路靠拢。
(一)建筑结构的生态化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支撑建筑整体的作用。目前,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开发和研发有了非常大的突破和进展,促进了生态建筑的发展,促进了其他建筑施工项目的生态化发展。如轻质墙体、轻钢结构、薄壳结构及拉索结构,在减少建筑结构施工材料的同时,提高建筑结构整体质量水平,对于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建筑能源的生态化
建筑能源的生态化,就是大量应用可再生能源来维持建筑的运行,减少对非可再生资源的使用率,有利于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地热能,这些可再生资源的有效使用,对环境影响非常小,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未来获取能源的主要途径;在保
证新能源利用的同时,节能技术也有了非常大的进展,自然通风、自然光采集、隔热设备的应用、保温材料的有效使用,使建筑能够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目前在许多发达国家中都得到了有效采用。
(三)建筑利用生态化
废旧建筑拆除是目前处理废旧建筑的常用手段,以确保更多的使用空间,以确保城市建设进程,和保证人类正常的活动的开展。但是废旧建筑拆除不仅仅会对环境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大环境污染,从环保角度讲,也是一种对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废旧建筑的合理化改造和保护,减少建筑拆除工作,对于环境保护工作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对于生态化发展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生态建筑设计原则分析
生态建筑设计是生态建筑施工前的重要环节,用以对生态建筑内部构造进行统一部署,合理统筹,确定生态建筑内部的有效循环系统,确保生态建筑建成后能够正常行使相关功能。生态建筑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涉到建筑技术、社会经济、自然循环和人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最终保证生态建筑运行状态的稳定
性,生态建筑功能的有效性。在生态建筑设计中,需要遵循以上几点原则:
结语:
生态化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建筑是未来建筑的重要发展方向,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在推动社会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生态建筑,合理应用生态建筑,保证健康和谐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周朝晖. 低碳生态建筑设计策略与实证分析――以某低碳展馆为例[J]. 建
筑, 2011,(09) .
[2]田华,赵文学. 生态建筑初探[J]. 山西建筑, 2010,(10) .
[3]陈芸艳. 浅析绿色建筑的生态规划及设计措施[J]. 企业技术开发,
社区实践计划范文5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地域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体现空间范围的一种文化类型,主要表现在语言、饮食、婚丧礼俗、民风民俗、节庆、信仰与民居等方面。是地域范围内的民众在一定的时期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文化。地域传统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性与强大的影响力,成为众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在联系居民沟通、社区参与与提升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地域间人口流动加剧,浙江绍兴作为千年古城,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明显跟不上时展的速度,目前正面临着地域传统文化认识弱化,居民参与度低,传统文化建设乏力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如何将地域传统文化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一、地域传统文化与社区文化建设
(一)地域传统文化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先生指出:“社区建设是建设一个守望相助、尊老护幼、知礼立德的高尚精神文明的过程,也将是社区居民共同营造一个和睦成风、安居乐业、其乐融融的美好生活环境的过程。”因此,从本质上来讲,社区建设实质上是一种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核心内容。社区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主要通过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载体来呈现,而不同的社区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地域特征与传统特色。浙江省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应根据社区居民的自身特点,选择居民们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类型,构建本社区的特色文化。因此,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应因地制宜地体现本土特征。而能体现本土文化特征的来源恰恰是地域传统文化。地域传统文化是一种根基文化与传承文化,是地域范围内的人们通过世世代代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绍兴作为千年文化古城,其独有的水文化、桥文化、酒文化、名人文化等等都体现出了绍兴人民的独特的气质与秉性。而这些沉淀下来的经典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因此,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地域传统文化”。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融于地域传统文化,培植社区居民的共同价值观,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
(二)地域传统文化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1.规范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影响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地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具有空间特征的文化类型,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同时具有约束性与继承性。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起到影响与调节的作用。绍兴地域文化中的典型文化特色如鉴湖文化、名人文化、纺织文化、黄酒文化及民俗文化等,这些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与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着绍兴人的日常生活行为,统一着绍兴人的价值理念,规范着绍兴人的传统秉性。这种传统文化作为持久性的特征,对构建和谐、民主、向上的社区起到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2.熏陶社区居民的思想,调节居民的精神生活。绍兴历史悠久,地域传统文化内容非常广泛。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同时还拥有“江南风情看绍兴、江南古城看绍兴、江南文化看绍兴”的美誉。这是绍兴文化的根脉所在,也是绍兴文化的魅力之源。在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应大力挖掘以鲁迅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越都为代表的古越文化,以黄酒为代表的物产文化,以越剧为代表的戏曲文化,以兰亭为代表的书法文化,以乌篷船为代表的民俗文化,来打响绍兴城市社区文化的品牌建设。这些地域传统文化内容涉及到学识、品德、技能、文化、精神多个方面,这些良好的文化教育资源在社区文化中有意或无意的渗透,对社区居民起到很好的榜样、教育作用。3.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增强社区居民的凝聚力。绍兴地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从大禹治水、兰亭序、造酒工艺、纺织工艺到书法节、黄酒节、大禹祭祀节等等,每一个节日与事件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绍兴民俗乌篷船、打花鼓、唱大戏、猜谜语等等都是绍兴地域各种传统文化传递、表演的重要载体与舞台,社区通过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不仅能提高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还能很好地提升社区居民的审美观与鉴赏力。久而久之,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与归属感也会培养起来。
二、绍兴城市社区地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绍兴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方面,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在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方面仍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问卷调查,实地了解了绍兴城市社区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地域文化认识弱化。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剧,现代思维观念与传统文化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人们对地域传统文化中的观念、节日、民俗等诸多内容出现遗忘与淡漠的现象。在课题组的实际调查中关于绍兴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时,其中不了解的占27%,不太了解的占38%,一般了解的27.75%,了解的占7.25%;当问到您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绍兴地域传统文化时,通过学习了解的占23.5%;听别人讲述了解的占38.2%;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占30.75%;通过相关活动了解的占15.72%。从实地调查的总体情况来分析,绍兴城市社区居民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不尽人意。从调查的统计数据来看,老年人对传统文化了解的整体情况比中青年人要好,而在参与问卷调查与访谈过程中最不了解的是中小学生。这说明绍兴民众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模糊,越来越淡化。2.地域传统文化参与度低。对绍兴地域传统文化参与程度的考查,笔者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活动开展实地走访两个方面来了解。在城市居民参与娱乐文化活动的问卷调查中,选择跳广场舞的占32.5%,选择看电视娱乐节目的占58.73%,选择其他活动的占8.77%。这说明绍兴城市社区居民的精神生活内容单一,质量有待提高。在问到你参加过的绍兴地域传统文化的活动时,选择参加过越剧、绍剧、莲花落的占2.82%,参加过大禹祭祀活动的占1.83%,选择参加过兰亭书法节的占3.2%,参加过黄酒节的占2.1%。这些最能凝聚居民的地方代表性文化活动本应该成为民众联络情感、增加凝聚力的桥梁与平台,但每年举行的这些活动实际发挥的作用并不大,居民偶尔参与,很多都是迫于任务与形式,实际主动参与的少之又少。3.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期有效性。地域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从实际调查与访谈来看,绍兴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从整体上缺乏长期性的规划,而实际开展的文化活动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政府层面来看,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仍不够完善,特别是文化建设人才的严重缺乏,地域传统文化建设后继无人,文化断层情况严重;从社区层面来看,实际有效的文化建设活动开展不多,现有文化活动的开展无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从居民方面来看,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在于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缺乏长远性的规划,相应的文化建设配套建设跟不上,文化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立竿见影,自然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效果就不尽人意。
三、绍兴地域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地域传统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多方力量的联合行动,如何使得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绍兴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有效结合,需要政府主导、社区策划、民众参与等多方式、多手段进行,这也必将成为社区文化建设重点关注的问题。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地域文化的认知。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地域传统资源,首先,要意识到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要加大社区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使得领导干部与社区居民意识到: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特别是建立在以社区居民为基础的地域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地域传统文化是培养社区居民共同归属感的源头与起点,地域传统文化是社区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社区居民相互交流与促进情感的纽带。其次,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宣传绍兴地域传统文化,让民众意识到地域传统文化在城市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第三,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文艺宣传画册、地域传统文化专业人士宣讲等多种方式,并让这些形式活动的开展成为一种常态,深入到社区居民生活之中。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久而久之,社区民众的地域传统文化的意识就会逐渐地形成。2.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文艺演出、娱乐健身、读书看报、休闲交流的场所的设计要符合社区居民的喜好与地方特色。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社区文化人才结构,特别是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专长人才,建立兼职与专职相结合的社区人才队伍。有条件的与地方高校联系,建立校企合作,尽可能地挖掘文化人才。最后,要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形式要多样,内容尽量丰富,同时要充分挖掘地域传统文化,将民众们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文化采用多样的形式进行传递与表达。只有在思想上重视,设施上过硬,形式上多样,内容上丰富的社区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热度与激情。通过多手段、多样式,让地域传统文化扎根于民众,不断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3.建立长效机制,将地域文化建设融于社区文化建设之中。社区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需要从政府制度支持、文化设施硬件完善、社区实际操作完善等多方面进行配合。首先,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相关社区文化建设的制度,并能定期投入文化建设资金,保证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其次,以制度的形式规定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作为一种常态。在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社区居民共同熟悉的传统文化为起点,培育与发展社区居民的共同归属感。这是建立社区文化发展长效机制的重中之重。要以社区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社区居民年龄、性别、身份、职业不同,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尽相同。以社区居民共享为基础,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拓宽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必须建立在共享与喜好的基础之上。为此,社区可以充分挖掘社区的显性资源与隐形资源。显性资源主要包括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等,有些资源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能够很好地激发社区居民的归属感。社区的隐形资源是指社区居民职业、身份不同,他们自身所隐含的文化资源也不尽相同,将这些资源充分挖掘,与居民共同分享,以提高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者:李茂松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濛等.浙江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马仲良.社区文化与教育[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1
社区实践计划范文6
关键词:城市建筑;数字化;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0-0201-01
城市是一个包罗万象、复杂的社会现象。城市建筑,作为构成城市的主体,有着复杂的发展历史。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的以及网络数字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它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建筑设计。21世纪的今天,种种迹象表明:历史政治正在另一个层面上展开一个全新的循环。计算机技术的突飞猛进正在建筑设计、制造和建造领域中掀起又一场革命。
一、城市建筑的现状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和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现代城市中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越来越复杂多样,建筑所涉及的空间领域也越来越向城市靠拢,彼此交织,关系越来越密切。而建筑的形式也愈发的多种多样,从混凝土到玻璃幕墙,从简约线条到有机形态,从简单的方盒子到愈演愈烈的异形建筑,城市建筑一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变。
二、城市建筑设计的科技化发展趋势
科技飞速发展,网络和计算机的应用正无比迅速的扩展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建筑设计也不例外。其中,数字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改变着建筑设计的形式与功能。
(一)数字化与建筑
数字化生存时代的最主要特点就是计算机与网络,它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状态。从而影响建筑。信息革命的浪潮,也为建筑带来一次新的转变的契机。
数字化对生活的影响,带来了一些新的趋势。首先是Internet的普及,这让信息的传递更加迅捷方便,从而使得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即在家办公的产生。其次是E-business,即电子商务。这项技术的普及,极大程度的节约了建筑资本,甚至可以完全取代建筑。这些新的趋势可能会给作为功能载体的建筑带来不少变化,例如办公建筑等信息集约化的场所可能会一定程度上失去其价值,一些建筑类型甚至可能衰退甚至消失等等。另一方面,熟悉花在其具备优势的领域可能会分担一部分建筑的功能,但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建筑功能要求和建筑类型。生活在一个数字化的社会里,脱离了形式的束缚,城市建筑可能会向着分散化低层化发展,很多公司的办公楼迁至郊区正证明了这一点。
(二)计算推进建筑革命
借助于当前的计算机图形分析技术和数字化控制制造技术,建筑师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形式表现力。
1. 计算使建筑形式空前解放。
我们可以看到,3DS MAX,AUTO CAD,PHOTOSHOP,SKECTHUP等的设计软件是设计学科学生基本掌握的软件。电脑设计软件的普及,极大的提高了设计效率,为设计师展现设计理念,修改设计方案提供了极大的助力。作为后现代的城市建筑,更加人性化的外观,更有亲和度的结构,亦或是更加有机的形态,单纯靠旧式的手绘图形是不够准确也难以表达的,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给了建筑师们更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挥余地。
2.计算树立全新建筑工业体系。
20世纪的建筑工业的原则是批量生产(mass production),21世纪初的今天,计算机技术的大范围普及,使得批量定做成为可能,既降低了残次率,节省了成本,又使得异形构件的生产更加便捷。批量定做的概念和技术会渗透到设计、制造的每个方面。因强调重复和标准化而造成的单调、呆板的人类生存环境将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3.计算式建筑性能达至最优化。
计算机解决了如何建造问题后,另一个问题是如何更好更合理的建造,即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设计,使建筑的综合性能达到最优化。
通过诺曼・福斯特的伦敦瑞士再保险公司总部大楼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特定的计算机程序,通过严谨的数学公式生成各种几何形式,经过反复微调和反复测试,最终可以得到这种新颖的、物理和美学性能俱佳的形式。
4.计算引发建筑材料革命。
在多种现代科学基础上和强大的电子技术支持下,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计算和操控能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电子技术、材料科学与生物工程的合作开发出了形形的高性能的材料。建筑不再是单纯的水泥钢筋,建筑师已经开始了用碳纤维编织40层摩天大楼的畅想。
三、结论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推进了后现代建筑的发展,使得设计师能够更加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高新技术的应用,拓展了建筑材料的使用,开拓了设计的空间。然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过分依靠电脑技术,某种程度上会抑制设计思维的拓宽。建筑更多的还是应注重人性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