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自评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自评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自评报告

风险自评报告范文1

一、组织健全,目标明确

为保证“评星选优”工作稳步有序开展,我局成立了绥中县农电局“评星选优”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工作的组织策划。下设党群办为“评星选优”活动办公室,负责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监督落实。并结合我局工作实际,形成可行性强的实施要点和工作细则,明确工作目标,抓住工作重点,理顺工作思路,确保活动实效。

二、制度完善,保障有力

为使“评星创优”工作有顺进行,我局完善了多种工作机制。

1、责任管理机制。将行风建设和优质服务作为局长与各部门、各供电所签定的《2010年管理责任书》的重要考核指标,并对发生服务事故,行风暴光事件和严重的违法违纪案件,均实行“一票否决”制。

2、完善行风工作考核机制。坚持实行月季考核制度;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坚持聘请行风监督员,进一步完善行风监督员建档归档工作,确保有序、有效、便于工作开展。深入开展大客户走访和基层所互查互评,组织召开了基层所行风工作经验交流会,汲取经验,形成互补。

3、健全行风建设奖惩机制。(1)对服务窗口及行风建设工作实行年底评先选优制,对“标兵单位”和“服务之星”进行奖励。(2)对敬业爱岗先进典型进行褒奖。(3)与中层领导干部及基层所长签定《2010年纠(党)风及精神文明建设责任书》,将行风工作细化量化,责任落实到人;并与奖金挂勾,实行重奖重惩。以此提高领导干部重行风、抓行风、管行风的主观能动性。(4)建立问责制。严肃查处员工的违法违纪行为。(5)严格业务技能考核奖惩机制,对成绩优异的集体和个人给予重奖。

4、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内部监督。我们采取的是每月有抽查,季度有检查,半年有初评,年终有总评;实行明查暗访制度和定期走访制度相结合。具统计,我局全年共走访客户152次。组织大型检查3次。进行不同层次的暗访6次,使客户意见和建议得到真实、有效的反馈。二是外部监督。(1)公开“十项”服务承诺、服务标准和服务流程;(2)坚持重大客户走访制度,并发放连心卡500张。坚持客户满意度调查,发放问卷调查1000份,了解客户的期望和需求。(3)及时向政府及有关部门汇报工作,主动邀请县人大领导、县政协领导视察农电工作,让他们了解农电工作,支持农电工作。(4)基层单位公开服务热线、投诉举报热线,实行无周日工作制,确保咨询电话、报修电话24小时开通。坚持所长接待日制度,认真对待客户的投诉,利用客户投诉这面镜子,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工作。确保电费张榜公开率100%。

三、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1、加大新闻报道工作管理力度,建立员工投稿奖励机制,鼓励干部职工向各类报纸、书刊、网站投递稿件,积极宣传我局行风建设优质服务成果,增强企业健康向上的社会形象,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充分利用企业宣传媒体,推进“评星选优”工作良性发展。加大绥中农电信息网站建设力度,对新闻资讯进行及时更新,对“评星选优”工作进行实时报道。在绥中农电动态工作简报中设立专栏,为“评星选优”工作搭建交流经验、互助提高、共同学习的平台。

四、选好载体,突出实效

1、加大窗口建设力度。在局客户服务大厅及各基层供电营业所服务窗口统一国网公司标识,加大环境建设力度,确保服务用品齐全,窗口标志、图表统一规范。对服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切实规范人员服务行为,确保办事效率高、业务水平强、行为养成好、服务态度佳。完善服务工作体系,规范服务流程,实行真正的“一口对外”。

充分发挥客户服务热线作用, 进一步完善局客户中心投报受理职能,实行24小时值班值宿制度;与邮局联网,在部分供电营业所实行邮储电费代收业务。

2、提高优质服务水平。首先,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建设、职业纪律和优质服务行为规范的教育,深入推行“三个十条”和《国家电网公司员工守则》,增强员工的优质服务理念。其次,健全服务机制,坚持局(所长)接待日制度,定期接待客户走访。基层单位坚持实行周日工作制,确保咨询电话、报修电话24小时开通。继续实行首问负责制、换位思考制,明确首问内容、标准,了解客户所想、所需、所求。再次,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两率,提供电力供应可靠系数。增强“大行风、大服务”意识,不断加强电网建设,构筑坚实网架,增强供电可靠性。合理安排检修,扎实开展春、秋检,实现安全、优质、可靠供电,抓好安全生产,搞好线路日常维护,确保安全稳定运行,不断提高两率指标。

五、不足之处:

1、人员对“评星创优”活动认识不够,在下步工作中,加强教育学习,使“评星创优”工作真正深入人心,做到“人人参与,个个有责”。

2、载体不够多样,没有完全将活动与工作完全结合。在下步工作中,我们将打造全新的活动载体,确保活动与工作有效切入,完全融入。

风险自评报告范文2

关键词:操作风险 管理机制 商业银行 基层分行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8-036-04

引言

2006年巴塞尔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将操作风险作为一项单独风险纳入第一支柱,随着新资本协议的推广实施,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开始逐步实施操作风险管理,但是一方面,操作风险不同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其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涵盖各业条线和基层机构,涉及人员、流程、系统及外部多因素,另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普遍架构为多级总、分支结构,管理链条长,总行对分支行的控制能力逐级下降,基层分支机构具有较强的“内部人”特征,操作风险管理落实的有效性重在基层,因此要强化操作风险管理,除了要搭建合理统一的管理体系外,如何在全行,尤其是基层网点层面落地管理体系、在第一线业务运营中应用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基层分行全面普及和培育操作风险管理文化,仍然需要一个摸索的过程。

一、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操作风险内生于业务和机构,与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运营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需要在银行经营和管理的多个层面来展开。基层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它是全行操作风险管理向分行各业务经营单位实施的关键纽带,是总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在分行的一个本地化应用。因此基层分行的操作风险必须是在全行统一的操作风险体系下,结合分行业务和管理实际,确定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定位、管理内容和组织机构等机制设计。

(一) 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基础

区别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新资本协议操作风险管理要求建立统一的操作风险治理架构,应用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标准和工具,从银行内部管理来说,虽然具有本地化特征,但众多基层银行的操作风险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以便全行的汇总、比较和管理。因此,建立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是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

一个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操作风险治理和偏好设计、操作风险管理标准统一、操作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及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内容的有机体(见图一),应具有“完整的组织、统一的标准、全面的流程、通用的工具、集中的系统、循环的管理”六个核心特征。

完整的组织,是指建立了满足监管要求的操作风险管理各级组织和报告路线,包括董事会、高管、总行、分行、经营单位等个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

统一的标准,是指建立了操作风险的分类标准、评估标准、风险容忍度等统一的规范;

全面的流程,是指对全行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和梳理分析,为后续的风险评估,建立了可靠的基础;

通用的工具,是指引进了国际通用的风险与控制自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收集LDC三大工具,作为管理操作风险的基础手段;

集中的系统,是指通过建立集中的信息管理系统,对操作风险的各类信息进行集中管理;

循环的管理,是指在日常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二)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架构

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是总行统一管理体系的具体应用,有众多具体细致的管理和操作内容,涉及各业务条线,因此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应设有分行领导层和管理实施层,建立起操作风险管理专岗和联系人兼岗制度,深入到各业务线及第一线网点(具体架构建议见图二)。

分行领导层,主要由分管风险的行长和会计、公司、零售、国际、风险等业务的负责人组成,对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具体进行总体性领导;

管理实施层由分行的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组成,它们是操作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力量。风险管理部是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牵头者,指导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和业务经营单位进行操作风险各项管理应用与实践。业务管理部门负责本条线的操作风险管理,开展本条线相关的管理工作。

在分行的各级经营单位中,应设立操作风险管理联络员,分行风险管理和业务管理部门,通过操作风险管理联络员,将操作风险管理的各类要求,落实到分行的每一个经营单位。

(三)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

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由风险管理部门(专业的操作风险管理)和业务经营管理部门承担主要的工作,这两个部门在操作风险各类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可以归纳如下表:

二、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内容

基层分行承担着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些职责和管理内容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即操作风险日常管理、操作风险体系的本地化实施。

(一) 操作风险的日常管理

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团队承担了总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相应职责,是总行操作风险管理职责在分行的延伸和深化,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制度办法的制定、三大工具的运用、培训、报告等职能,具体为:

1.建立涵盖下辖分支行经营机构、业务经营部门和业务管理部门及分行风险管理部的操作风险管理机构、及日常的联席工作机制。

2.制定分行层面的操作风险管理办法,根据总行制定的操作风险管理政策和实施办法,结合分行当地业务实际情况,制订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制度细则,包括: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实施办法,分行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细则,分行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细则等。

3.组织收集分行范围内的操作风险事件,对分行层面发生的操作风险事件进行确认,按照总行统一的信息收集模板,收集操作风险事件的数据和信息,通过操作风险管理系统及时向总行上报,同时,组织相关部门对此业务流程从流程、制度、人员培训,IT系统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优化、整改的方案并付诸实施。

4.组织分行层面的业务流程风险与控制自评估,按照总行的自评估要求,确定分行的自评估工作计划,开展自评估工作,抽查相关部门的自评估结果,对自评估的总体结果,进行确认,对发现的存在重大风险的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5.撰写操作风险评估报告,每季度末,汇总全行的操作风险情况,撰写整个分行的操作风险评估报告,重点反映操作风险事件的统计和重大事件的分析,反映分行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的结果,对分行所采取的操作风险措施进行汇总,并给予评价,对分行面临的主要操作风险点进行揭示,并提出相关的对策、措施和建议。

6.组织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培训和文化建设,对业务经营部门及辖属行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做好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工作。

(二)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本地化

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的本地化,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将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推广到分行层面的一个必不可少环节,也是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在分行层面落地生根的一个重要因素。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本地化的目的,是使分行能够按照其实际的经济环境和经营情况,对其操作风险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估和管理。操作风险体系的本地化工作,有以下几个部分:

1.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办法本地化,根据分行的经营情况和业务管理的特点,制定或修改与操作风险管理相关的制度和办法。

2.业务流程和RCSA评估问卷的本地化,在总行标准的业务操作流程和业务制度办法基础上,根据当地行的特点和特色化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流程和制度上的微调,对评估问卷进行相应的本地化调整。但为保证全行风险评估问卷的统一和完整,分行层面对问卷的调整主要是限于:一是业务流程的调整,删除分行没有开展的业务,增加分行的特色业务,对特色业务按照总行的模板进行问卷的生成;二是控制措施的增加,分行可根据本行对此业务的管理制度,增加相应的控制措施,但不允许删除总行模板中原有的控制措施。

3.风险容忍度、风险地图的本地化,由于各分行的风险偏好、业务规模、业务的获利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的情况,因此,各分行对操作风险的容忍度也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不同分行对同一业务的风险地图中红、橙、黄、绿之间的三条边界线是不一样的,总行在下发标准模板时,已经考虑不同业务的风险容忍度的差别,因此,分行应根据本行的经营情况和当地的经济环境,对每个业务风险地图的边界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主要有以下的三种:一是财务指标法,根据此业务的盈利或支出数据,按照一定的比例,来设定风险地图的边界值。二是管理目标认定法,根据此业务的管理目标值,如会计核算业务中的差错率指标,来设定红、橙、黄、绿各区的边界值。三是主观认定法,由业务专家来主观认定其风险容忍度的边界值。

三、基层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保障措施

操作风险管理的特点,决定了推广至各基层分行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把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顺利地推进到分行。

1. 制定合理的整体方案和计划,是工作成败的关键。事先应仔细规划好向分行推广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并按照轻重缓急来组织安排,同时考虑到在全行范围推广,将这些分行分片分块,使得各块的推广工作交叉进行,这样,既提高了推广工作的效率,又减轻了总行推广工作的压力。

2. 专项和日常工作相结合,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工作逐步深化。通过专项工作方式,集中推进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推广层面上的工作,如组织机构的建立、政策制度的制定、集中培训、体系的本地化工作、风险与控制的首次评估等,而在项目工作结束后,应及时将操作风险事件收集、风险自评估、季度评估报告等工作转入到常规化的状态,这样,在分行建立完整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

3. 强化培训和文化建设,使操作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要进行形式多样的、多层次的操作风险培训,如实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多种渠道,对全行员工进行培训。同时,通过网站专栏、手册折页等多种形式,专门宣传普及操作风险管理知识,还可以开展多形式的操作风险管理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

4. 纳入绩效考核,以考核来引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应将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成效纳入到总行对分行的绩效考核指标中,通过考核,来促进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考核的指标,可以是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础建设情况、风险与控制自评估的工作质量和及时性、操作风险事件收集的质量、操作风险管理评估报告的完整性等。

结论与展望

分行操作风险管理,是整个银行操作风险整体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只有通过分行管理这个纽带,才能使操作风险管理渗透到全行每一个经营单位,才能有效地防范各类操作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必须要充分重视基层分行的操作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应用各种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工具,在基层分行第一线业务运行中强化操作风险管理,保证业务的健康发展。

风险自评报告范文3

关键词:内控自评工具 公司治理 应用

国内公司长期以来使用以职务分工及账户核对为主的牵制制度,公司内部控制的管理制度零散且不系统,内部管理较弱且成效低。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加快,竞争多元化和决策低层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后。市场经济需求公司内部控制能够实现现代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目标。内控自评工具的产生和应用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能够强化公司管理,提高工作管理效率,改进公司的业务流程并提高公司的风险控制。

一、内控自评的内涵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Control Self-Assessment,CSA)简称为内控自评,指一种公司的内部为了完成风险和目标控制的实现,进行内部系统控制恰当性及有效性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新型工具。内控自评将传统专门内部审计工作转变为公司各部门的参与业务人员的亲自评估,进而加强公司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责任感。内控自评工具属于公司内部控制的动态管理,能够提高公司的风险控制,并进行公司内部控制适应性的评估,实现内控自评对内部控制的风险和目标控制。

二、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性

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能有效地进行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使公司内管理和审计工作者共同参与风险控制的评估,能培养公司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还能降低公司内部审计的成本。内控自评使得公司内部的审计工作人员成为推进公司发展的改革者,将传统事后评价体制转变为动态控制形式,进而实现公司的内控的完善。

内控自评工具的应用,能够帮助审计师进行公司内部控制全面信息的收集,进而完成更客观和全面的审计报告,提高审计资源的利用率;且能帮助管理人员提高对风险控制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利于风险的及时发现、判断和处理。内控自评能使管理层加强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促使风险的防范措施能够有效落实,进而完成公司业务目标的实现。

三、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的常用方法

(一)问卷调查的方法

内控自评通常使用问卷调查方法,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公司的经营类型、业务类型、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等情况。将公司相关内部控制必要的项目,如能保证会计工作可行性、准确性和资产完整性相关项目作为问卷调查的内容,系统地呈现在表格中,就是调查问卷的应用表。受访人员需要进行问卷项目的填写或问题回答。内控自评工具通过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公司的内部控制的管理,问卷调查属于进行公司内部控制评估重要的方法。

(二)研讨会的方法

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使用的研讨会的方法,指将公司的管理层及相关工作人员组织到一起进行某个问题的讨论方法。研讨会的方法能够加大公司各层次对于内部控制的全面了解,便于公司各部门的员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合理评估和改进。对于加强公司的内部管理,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及提升工作效率,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且成效显著。

(三)管理结果的分析方法

内控自评工具的管理结果的分析方法应用,指除调查问卷和研讨会方法外的方法。对于工作人员进行公司经营流程的学习具有较好效果,公司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够将工作人员的学习成果及相关信息整合,提供公司内部控制有效的分析方法,利于提高公司内部控制成效。

四、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

(一)内部环境的评估

公司的内部环境通常包括机构设置、结构治理、内部审计、责任分配、公司文化等方面。公司的内部环境属于完成内部控制实现的基础。公司中的内部控制实施均在某个特定内部环境前提下,内部环境不仅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造成影响,而且会对内部控制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内控自评工具对内部环境中结构治理、机构设置、责任分配、公司文化等进行重点评估。

(二)信息和沟通的评估

公司对内部控制中的信息和沟通进行评估,有助于准确、及时地收集内控自评相关信息,且保证信息能够在公司和外部间及公司内部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属于公司进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依据,信息的准确收集和传递对于公司的管理决策产生直接影响。且及时准确的沟通,能保证管理层及时发现经营中存在问题并有效地解决,能进行各部门工作的客观评估。内控自评工具能够进行公司的信息系统有效性、安全性和及健全性的评价,保证公司能够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

(三)控制活动的评估

公司内部活动控制,指公司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把风险控制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控制活动主要包括,会计系统的控制、授权审批的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的控制、绩效考评的控制、运营分析的控制、不相容的职务分离的控制等方面。控制活动的实施形成了公司内部控制相关制度,内控自评工具主要对公司内部的活动控制进行严格审查和有效合理的评估。

(四)内部监督的评估

公司的内部监督指公司对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的情况进行检查及监督,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公司的内部控制属于动态管理的过程,因此对于公司内部控制制定和执行需要进行动态的实时监督和评估,进而保证内部控制相关系统的合理、有效和完整。内控自评主要进行公司监督机制有效性执行的评估。

(五)风险的评估

公司中的风险指对公司实现业务经营目标造成不利影响相关威胁,一般分为发生可能性及影响程度两方面。公司的风险评估能够及时进行风险的识别,并进行合理系统分析,便于公司能够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内控自评主要对风险识别充分性、风险分析适当性、风险应对的有效性和充分性进行评估。

五、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的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充分发挥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者的作用

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公司内部控制中审计重点、范围等成效。但是,在公司具有项目审计中,内部控制的评价结果不能进行审计范围的量化指导。现今国内公司的审计工作者,只是凭借经验进行判断,会增加公司审计的风险。所以为了对审计结果进行充分利用,需要重视并加大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者的作用,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公司内部控制的持续性参与并监控,实现内控自评的有效执行。

(二)选择合适的内控自评方法

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的有效应用,还需要重视内控自评方法的合理选择。内控自评工具属于新型方法,公司员工对于内控自评工具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到实施的效果。只有内控自评工具和员工的接受力处于一个文化结构中,内控自评才能够有效的实施和改进,因此,公司需要结合内部文化环境选择合适的内控自评方法。进行合适的内控方法选择时,需要首先进行公司职能和目标等问题的决策,从而保证内控自评能够在公司治理中高效实施。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自我评估能应用于公司治理中,能够很好地满足公司内部控制相关系统改进和完善的需求,还能够有效地保证公司的内部控制安全且高效运行,进而实现公司的持续快速发展。内控自评工具在公司治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内部环境、信息与沟通、控制活动、内部监督和风险评估等方面。为了实现内控自评的有效应用,需要进行合适的方法选择并加强对审计人员的重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有效应用,对于有效进行风险控制、预测和防范,保证公司的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钰.论我国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自我评估的应用[J].当代经济,2012,27(12):126-128

风险自评报告范文4

一、考核范围

局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各股室、下属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二、计分方法和考评内容

(一)计分方法

考核采用百分制,按照各单位自评得分、局廉能风险防控办公室(以下简称防控办)考核得分、局领导评价得分,分别占20%、60%、20%的原则综合计算考核结果,排出名次。考核结果分为三个等次,其中90分以上为优秀,90—89分为达标,80分以下为不达标(具体记分方法见考核标准)。

(二)考评内容

⒈组织机构发挥作用。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实施此项工作。(5分)

⒉工作机制完善健全。按照工作方案要求,按期查找单位、个人廉能风险点,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并按月检查、考核落实情况。(15分)

⒊公开内容及时全面。按照局《局务公开实施办法》和《廉能风险防控标准化作业规程》规定内容及时限,公开相关工作结果。(10分)

⒋防控措施落实规范。坚持使用办照明白卡、便民联系卡和各类服务指南,规范使用各种防范登记表和登记台帐。按《廉能风险防控标准化作业规程》规定,履行相关上报审批手续。(40分)

⒌工作人员廉洁自律。无因落实防范工作不到位而引发的群众上访投拆,无被上级明察暗访或局查处的工作人员违纪行为。(20分)

⒍群众评议成绩优良。企业、群众调查满意率90%以上,在地方政府组织的民主评议行风考评中,成绩优良,位于优胜档次。(10分)

三、考核方法

为体现考核的客观和真实性,对单位考核实行以季度考核为主,与年度目标考核同步进行,与单位自评、领导评价结合,以考察档案、资料记载和现场抽查的方式进行,对个人考核每月进行一次。

四、考核结果使用

年度形成考核报告,纳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考评结果作为单位、个人当年评优评先、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为优胜档次的予以表彰,并作为年度目标考核的加分因素计入总成绩,考核结果为不达标档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先、评优资格。

五、组织领导及要求

风险自评报告范文5

一、 研究意义

随着证券市场的日臻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对于利益相关者们也越来越重要,单一的财务报表已不能提供给他们足够的信息,内部控制方面的信息对他们来说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用的信息很有必要从公司披露的内控自评报告中读取。上市公司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时,应按照规定进行,达到真实、准确、客观。本文以我国内控自评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以期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有助于上市公司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二、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存在的问题

1.内控自评流于形式

如今,“过关”、“零缺陷”是我国绝大多数公司追求的目标,流程目录、风险库、流程图、控制矩阵、测试模版等这些有形成果显得尤为重要,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仅仅是被模拟成了检查清单,而现实情况并没有进行按部就班的实际操作,最后增加了一笔额外成本。

2.内控自评工作太仓促

为了响应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往往于11月、12月匆匆开始对内部控制进行自我评价,他们事先并没有很好的去规划,也没有给这项工作留有足够的时间,这样的公司不在少数。

3.内控自评工作没有全面化

现如今,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在我国各企业的内控自评工作中占主导地位,但是《评价指引》一直要求公司在执行实施内控自评时要实现全面化,而不仅仅是与财务报告有关方面的内部控制。

4.内控自评报告格式不统一

内部自评报告在我国依旧没有形成规范且统一的报告格式。并且采用简易格式的上市公司,报告内容各不相同。与此同时,内控缺陷的判断标准也不尽一致。

二、完善我国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建议

《基本规范》和《评价指引》为我国内控体系的建立及其自评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理论框架。沪市从2006年开始推进内控自评工作,加上实施《控制指引》已有多年,因此,就监管而言,我国已经具备了强化企业内控自评的基本条件。但我国目前上市企业内控自评方面信息的披露并不是很乐观,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源于公司自身监督和外部监督两方面。因此,必须从这两方面出发进行改善,一是进一步加强公司内控自评及其信息的披露,二是加强监管部门对内控自评和信息披露的监管。

(一)强化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

1.明确内控自评报告的责任主体

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出台的《内控指引》明确指出董事会及公司所有员工是本公司内控的责任主体,负责内控体系的构建、实施和监督,并进行逐步完善,确保其自评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由高管牵头开展内控自评

高层管理人员在内控自评中起着带头的作用。组建跨部门组织进行总体负责是企业管理当局必须执行的,高管带头,积极参与,是顺利完成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非常关键的一步。

3.以“奖”为主落实内控自评

对于内控自评结果要进行综合评价,不能一味的追求完美,“零缺陷”只会造成报告的失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把奖励和惩罚相互结合起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对主动察觉内控不足的业务部门给予奖励,并带领其查缺补漏,使内控自评不断完善的同时使其作用达到最大化。

4.公司要加强内控自评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专业水平。

目前,我国内控自评实施的实践经验不足,自评主体不是很了解此方法,同时,公司职员的专业水准不高,从而很难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内控自评工作和其报告的披露。所以,公司必须通过加强培训和指导来提高公司的自愿性和积极性,相关机构应该组织管理层及公司员工学习内控自评的方法和其他相关知识。

(二)加强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监管

1.完善法律法规,统一评价标准

目前,我国相关机构对上市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出台很多法律文件,各个文件对内控各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定都参差不齐。这样不仅导致了上市企业难以做出选择,而且造成他们会基于自身的情况,选择那些利于自己的规定来进行评价并披露报告,从而有效规避了某些不利的因素,有碍于投资者真实、客观、全面的了解公司的内控状况。

2.规范对内控缺陷及整改措施的披露

关于上市公司内控缺陷方面的信息,一般都是企业自己清楚而投资者们并不清楚,并且有关这方面的信息投资者难以从其它渠道获取。掌握足够真实且可靠的内控缺陷信息决定着他们决策的准确性;故意不报重大内控缺陷或者只是披露虚假内控缺陷同时会损害上市公司的利益。因此,及时准确的认定并披露公司内控缺陷大大提高了内控自评的效率,有利于投资者和公司利益的实现,应当得到公司管理层和投资人的重视。

3.强制鉴证内控自评报告并统一鉴证标准

目前,我国对内控报告的鉴证也不具有统一的鉴证标准,并且没有明确的鉴证范围,绝大多数企业实际上只是对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方面进行了鉴证,并且只有少数企业对这一点进行了明确说明,这样就会使投资者误以为内控鉴证工作是出于管理角度进行的整体鉴证,内控鉴证工作及其报告就起不到真正的监督效果。因此,必须对鉴证标准进行统一,确保鉴证报告的质量与可信度。

参考文献

[1]潘淡:《内部控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朱荣恩:《内部控制评价》,北京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3]陈汉文、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其评价方法》,审计研究,2008

[4]张立民、钱华、李敏仪:《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与改进――来自我国ST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审计研究,2003,(5)

[5]陈关亭、张少华:《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及其审核》,审计研究,2003,(6)

风险自评报告范文6

【关键词】青春期发育;肥胖症;回归分析;学生

【中图分类号】R589.25 R339.35 R1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81-02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的改善,伴随生长发育呈现“旺盛”的长期趋势,同时儿童期脂肪重聚的年龄提前,提示着这一群体体重增速相对快于身高,因此儿童期的超重、肥胖成为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脂肪的过度积聚是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重要因素,这在国内外的诸多研究中已被证实:如Lee等在对354名美国女生的生长发育进行长期观察后发现,36个月的体质量指数(BMI)值以及36个月至小学一年级间BMI的增速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呈显著正相关,并假设肥胖可能是美国女生青春期发动年龄提前的重要原因。青春发动时相的异常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效应――增加心理行为障碍的风险,为学校卫生工作带来挑战。青春期发育的客观评价需要专业知识的辅助,大多数青少年往往无法做出准确评价。为了解超重或肥胖是否影响青少年自评青春期发育水平,并为研究和制定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运用横断面调查法,于2010年10月整群选取蚌埠市某初中初一至初三年级在校学生1693名,其中男生906名,女生787名;年龄为10~17岁,平均13.45岁。

1.2方法与指标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自愿原则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学生自评发育水平指标为“你认为你的发育水平与同龄人比较是?”。其中有5个选项(明显要早、较早、同步/一致、较晚、明显要晚),分别赋值为:同步/一致=0;明显要早和较早=1,较晚及明显要晚=2。

身高和体重为主要体格测量指标,由事先经严格培训人员完成。测量前要求学生脱去外套和鞋,测量时身高精确至0.1cm,体重精确至0.1kg,测2次取平均值。根据所测身高、体重值,计算个体的BMI。依据中国肥胖工作组制定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l分类标准”筛查超重和肥胖。

1.3统计分析利用X2检验反映各人口特征青少年自评发育水平分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超重肥胖与自评发育水平的相关性。

2 结果

2.1青春发育提前和延迟报告率学生自评正常报告率为65.1%,发育较早报告率为14.6%,发育较迟报告率为19.8%。虽然发育评价在各人口统计学特征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也呈现一定的趋势:男生较女生更易报告发育较晚;自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学生自评发育较早或较晚的构成比均高于自评经济状况中等或较好者;自评肥胖或超重的学生认为发育较早的比例为19.2%,显著高于自评非超重或肥胖人群。2.2超重、肥胖检出率学段和性别分布初中生超重发生率为16.2%,肥胖发生率为9.5%。肥胖检出率最高为12岁组(11.7%),其次为11岁组(11.1%);超重检出率最高为14岁组(18.8%),其次是12岁组(15.9%)。男生超重检出率为21.3%,肥胖检出率为14.1%;女生超重检出率为10.3%,肥胖检出率为4.1%;男生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女生。

2.3超重和肥胖组自评发育水平报告率比较男生和女生超重、肥胖以及正常组间自评发育水平报告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其中,超重女生组自评发育较早的报告率为35.00%,肥胖女生组中自评较晚的报告率为36.67%。

2.4超重、肥胖与发育水平的相关性见表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育较早与发育正常相比,与非超重或肥胖学生相比,超重组青少年更倾向于报告发育较早。发育较晚与发育正常相比,肥胖组学生比非超重或肥胖组更倾向于报告发育正常。男生比女生更易评价发育较晚。

3 讨论

近年来,青春期发动时相提前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而肥胖作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儿童青少年中流行被认为可能是青春发动时相提前的重要环境因素。为满足青春期发育的营养需求,青少年总体摄入能量增加,如缺乏正确的膳食指导,肥胖的发生也随之增加。一项女童健康多站点合作项目研究结果显示,147名年龄为8~10岁的美国已进入青春期的非洲裔女童BMI≥95%的风险约是同年龄尚未进入青春期女童的8倍。本研究中,女生自评发育较早的肥胖发生率为36.67%,远高于自评正常组(12.13%),肥胖与青春发动时相提前关联是否同样存在于男童中,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仍存在分歧。此次研究中,男生自评发育较早组的肥胖检出率为12.5%,低于非超重肥胖组(14.19%)。Vizmanos等在西班牙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青春发动时相年龄以及BMI的相关性同样存在于男童中。LaFon研究表明,男童肥胖组与非肥胖组、胡须等第二性征发育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