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文1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以农业为传承的农业大国。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和农村劳动者对农业生产的态度是一致的;在那时,农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当然农业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所以,那时我们的国家非常重视农业。同样是那时,农业生产的收入也是我们农村劳动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回看历史,我们会惊人地发现,国家和农村劳动者都重视农业的这种状况持续了数千多年。

可现在,改革开放短短三十年,随着国家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已急剧下降到了百分之十五以下。如果单独讲GDP,那么我们国家对农业这个产业是完全可以忽视的,可是社会再怎么发展。人们还是要吃饭,如果没有农业,这饭从哪里来?所以在今天,农业作为国家和社会稳定基石的作用依然存在。因此我们的国家也仍不得不重视农业。而在农村和农村劳动者方面情况却大有变化;也正是由于国家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原故,我们农村劳动者有了大量外出打工,经商等机会。也就是在这打工和经商的过程中,我们农村以前的所谓副业收入,已大大超过了主业——农业生产的收入,另外,我们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促进了我国城市的急剧扩张,而这扩张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征地,那么,这时我们的许多沿海开发区农村和城市周边农村也就有了转让土地得以分享工业成果的机会,在这丰厚的土地转让收入面前,农民的农业收入那更是少得可怜。所以自温饱以后,我们的农村劳动者就普遍不再重视农业,这在农村的具体表现就是。今天,我们的农村出现大量的土地抛荒的现象。

那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在当前农业生产这个问题上,国家和农村劳动者的态度已不再一致。而为了实现一致,所以国家不仅取消了农业税,而且还制订了农业补贴政策,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国家的农业补贴支出还会大量增加。

在当前,我们国家仍然重视农业,而农村劳动者却普遍不再重视农业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谈新农村的农业发展规划,那当然我们既要保证国家农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要考虑到农村社会情况的实际变化。那我们具体应该怎样做呢。

现在我们还是先回到普通农村(庄)的系统改革方案中来。当普通农村初步完成村居点的建设任务后,村集体就必须马上重新划分承包地(方案应早定,早公布),同时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新的农业发展规划。其具体举措是:

第一.原则上全村土地,集体所有;在集体面前,人人平等。但对多年土地承包过程中遗留并产生的某些个人既得利益,集体仍保证村民十年以内收益。

第二.在土地重新承包之前,集体将每家每户的宅基地,自留地,现有承包地全部丈量登记,同时还要将各生产队的水库,山林等公共用地重新丈量登记并折算到户。在这里,宅基地,自留地是当作承包地来丈量,而重新土地承包时,这些地仍会优先承包给该村民(除非自己不想要,如自留地就可能会这样;另外是水库,水库应按水面积丈量,但在折算到村民时,就可变成承包田。至于山林,除了有石头,有树木的山林外,山林其它未垦的土地做为承包土地折算到个人(折算标准应可协商)。

第三.集体将村民的所有承包地收回,然后,根据当前绝大多数农户的承包能力和承包意味,同时也考虑到村农业市场化,现代化的需要,集体在重新分包土地时,并按村民承包权的百分之七十的标准返包给村民。余下的百分之三十,由集体在距离村居民点较远的地方一次划出,经集中整治,并改造成若干个集体农场,然后再公平发包给部份村民,目的就是;集体要在村内建设农场,把小数村民培养成农场主,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实现全村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这个话题我们需要另外讨论).莲山课件

第四.集体重新分包土地时,集体可将村内土地分近地(即离村距民点较近),远地和村农场用地这三类,而在远地方面又分远地,远田。经协商后,距村居民点较近村近地,所有村民承包量一致,且不论田与地,一律当田来承包(因为土地分包后,近田也大部份会被村民当地种菜)。至于远地,远田,则大家也是一样多。对于多交地给集体的农户,在集体承包村农场,山林时可多按比例多分承包费(至于多收年限,侧应在十年左右加以讨论)。

第五.需要注意的是;1.短期不打算入住村居民点的农户,集体可视情况,将该农户应有的承包地,尽量全部划到该农户的房前屋后。2.有村民土地抛荒时,集体除通过土地调整将抛荒地转给村农场承包外,集体也可考虑将村承包地让给其它村民承包3.村水库以及一些水塘周围水田,一律应当村农场用地优先一下性划出来,以便建设村的水库农场,这对水库的立体开发,水库的扩容,水库堤坝加固都有好处,另外这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全村的农田水利工作。4..每个农户承包地按面积,尽量只分四块地。5.这些年有的农家人口增加,有的农家人口减少,集体应一并清算,但前提是,这些数目应按原规矩先在各自的生产队算好,摊匀。6.非本村居民入住村居民点,在有村民抛荒的前提下,也有机会承包村的近地,但必须交纳相应的承包费(农民自己承包却有补贴)。7.在村居民点外,村集体应划出若干土地供村老人协会使用。8.村民在村居民点的建房面积和公摊面积都按水田面积来冲抵村民的承包权。但这些面积可完全市场化,私有化。9.村民土地抛荒一律交集体处置。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村镇规划;规划创新

1. 对城市化快速推进地区新农村建设内涵的认识

“都市里的村庄”、“半城市化村庄”、“工业化初期村庄”、“传统自然乡村”―― 它们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的针对政策应该是不一样的,事实上这些不同的农村地区的制度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因而农村建设所而临的问题是综合而复杂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强调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1.1 产业园区周边的村庄 ―― 产业园区发展带动型

依靠周边产业的发展,带动村庄开发建设,通过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村貌,使村庄逐步成为工业园区的生活配套区,为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1.2 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村庄 ―― 郊区化房地产带动型。

村庄区位优势明显,紧靠城镇,依靠城镇的发展带动村庄的建设。重点是整合村庄发展用地,鼓励村民“上楼”,集中开发郊区化大型住宅区,满足城市空间拓展带来的新居住服务需求。

1.3 城市中心地区的村庄 ―― 城市综合改造

型。

村庄已经发展为城中村,存在较为严重的交通、住房、环境卫生等问题,应将其与城市的整体功能发展统筹考虑,并纳入城中村改造体系,以有序推进整体改造工作。

2.4 农业发展地区的村庄 ―― 农业产业服务型。

村庄位于农业发展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远离城区,各自然村之间交通联系不便,空间距离较大,村庄发展的动力不足。此类村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发展农业服务,突出特色,特别是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

2. 新农村建设中规划问题的反思

3.1 地域特色缺失影响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

规划在提供合理方案的同时,必须激发实施主体的操作积极性。对城市规划而言,激发积极性的因素也许有很多,但就村庄规划来说,笔者认为规划内容的地域性是影响实施主体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农村地区是地方民族特色的发源地和传承载体,其保留了相对固定的人群关系和生活习惯,是经岁月沉淀而形成的特色空间。如果规划不注重对地域特色的挖掘,不注重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单纯灌输、借鉴先进的理念,就不能引起实施主体的认同感,也就不能激发其积极性。

3.2科学性缺失影响实施的合理性

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主观意志干扰过大,现状调查不够细致,技术手段过于单一等方面。在村庄规划设计的过程中,最终方案的形成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规划设计人员主观意志及村民自身眼前利益的影响。规划师与规划享用者(村民)之间对规划目标认识上的分歧致使规划更多地关注于两者主观意愿的妥协均衡,而较少地从当地环境容量、村庄面貌等角度进行客观分析、科学规划。而基于主观推断的规划很显然是不能指导村庄规划科学实施的。同时技术手段的单一带来了村庄规划科学性的缺失,科学性的缺失加剧了方案实施的不可能性。

4.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创新

4.1从物质建设规划走向社会发展规划

综观我国当前的城镇规划与村镇规划,规划的工作对象主要在于物质建设规划,即规划是依据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目标和计划进行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并作为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是综合的社会发展规划:

4.1.1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划的精神。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可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角度看,这是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空间等多方面对建设成果的综合概括。这说明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完整的社会发展规划。

4.1.2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社会发展规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工作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社会发展。规划是通过把专业知识付诸于实践来改良社会,在落实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具有人本发展的内涵。具体地说,社会发展规划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整体,涉及物质建设、经济发展、社区发展及社会福利等多方面的问题,并不只局限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社会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本质是主体参与,在新农村建设中就是农民参与。

4.2从自上而下式规划转向上下左右联动规划

4.2.1以往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方法

现有的物质建设规划是政府经济发展在空间上的落实,涉及到发展目标的层层分解、层层控制与分层实现,是一个自上而下式的规划控制方法。下一层次只要完成了上一层次交予的任务,就万事大吉了。目标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操作,符合经

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为我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上下各层次之间的沟通的问题,下达信息量存在缺失及信息解读的偏差,这种自上而下式的发展模式蕴含着较大的问题,往往在完成了上一层次预期目标的同时,也带来了下一层次的各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目标完成的前提下很难被有效地传达到上一层次作为下一工作阶段的规划参考。

4.2.2新农村建设规划应采用各方联动规划方法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明确,建设方与受益方都是农民。农民主导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规模与质量。换言之,居所的主人明确了,居所的建设就要听主人的了。其他的无论是政府、规划人员,还是市场,都要从农民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引导农民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协调,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并采纳农民的合理化建议。让农民能在自愿的原则下参与到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不做“顶门杠子”,政府、开发商则不做压人的“棒子”。农民、政府、商人、规划师等能互相协调、互相沟通,切实解决问题,促进规划目标的实现,我们称之为联动性规划。

3. 总结

国家“十一五”规划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重要内容。“十一五”规划提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由此可见,我们规划师必须不断更新村庄规划的观念,不断丰富规划设计手段,从制定公共政策的角度,以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编制具备极强实施性的村庄规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仇保兴.我国农村村庄整治的意义、误区与对

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6,(1).

[2]汪光焘.认真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

[J].城市规划学刊,2005,(4):1-3.

[3]张庭伟.中国规划走向世界―从物质建设规划到社会发展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1997,(1):5-7.

[4]叶齐茂.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5,(8).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文3

>> 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分析 NGOs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促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西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西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新农村建设研究 乡村旅游的特点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对新农村建设任务之“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思考 农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新模式:发展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分析 发展乡村旅游促新农村建设 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促进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 乡村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个关键问题 论新农村展示设计对民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试论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论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1-06-15.

[2] 陈佚生,张存立. 合山煤矿的前世今生[N].南国今报,2010年5月13日第35版.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合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Z].(桂政发[2010]35号).

[4] 合山市政府.合山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EB/OL]. http:///show.asp?id=862.2011,12,20.

[5] 何志文,吴海强.合山,让红水河俯首折腰的山城[J].广西城镇建设,2011(4):89-93.

[6] 马鸿斌. 2008广西合山赏石节、柳州国际奇石节文化之旅[EB/OL]. http:///u/2371.shtml.2010-01-14.

[7] 合山市旅游局.合山市旅游局十二五发展规划[Z].2010,03,21.

[8] 吕敦玉,周建伟,余楚,等.开发建设广西合山国家矿山公园-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战略的探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1,18(5):6-9.

[9] 王建喜.乡村旅游开发对当地农民就业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166-169.

[10] 兰宗宝,苏晓波,莫彬,等.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三农建设[J].广西农学报,2009,24(2):75-78.

[11] 王娟,李文兵.浅析发展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6,2(2):28-31.

[12] 宋瑛.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4):107-111.

[13] 刘战慧.韶关市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2(3):179-181.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文4

关键词:保定市;新农村;调查;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62-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1]。保定市作为全国第四人口大市,河北省第一人口大市,其新农村建设尤显迫切。近几年来,保定市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的要求和部署,深入研究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方式方法,不断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保定的新农村建设,相继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为了更好地了解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发展需求,我们按照山区和平原、距离城市远近、发展水平高低等标准选取了10个村庄进行调查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和新农村建设现状

1.保定市概况。保定市位于河北省中西部,太行山北部东麓,冀中平原西部,北纬38°10′~40°00′,东经113°40′~116°20′之间。北邻北京市和张家口市,东接廊坊市和沧州市,南与石家庄市和衡水市相连,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全市总面积22 190平方公里。市中心北距北京140公里,东距天津145公里,西南距石家庄125公里。保定市辖4个县级市,18个县,4个区和1个白沟新城。全市2011年末常住人口达到1 119.4379万人。全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分山区和平原两大类[1]。

2.保定市新农村建设现状。从 2004 年开始,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保定市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了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文明生态村的内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有一定的相似性。到 2006 年底,第一、二批创建村达到1 53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25%,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 2006 年,保定市新农村建设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环境的节水灌溉、农村沼气、农村医疗等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增加。建设农业产业化项目160个,完成投资22.9亿元。在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投资2 950万元建设农田节水设施,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21.8 万亩;投资 2 453 万元,解决了 136 个村、8.6 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投资1.3 亿多元,建成了52 590个沼气池;投资3 801万元,对 75 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造,新增病床 1 431 张;投资 1.2 亿元,改造 186 个村的乡村公路 568 公里;投资 1 331.8 万元,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321 个,28 890 平方米。此外,还推广了一批农业生产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 210万亩,推广旱作农业综合配套技术 172.8 万亩等。

2007 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1360”工程(每个县(市)打捆编制一个中心镇总体规划及所辖村的村庄规划;编制三个乡的总体规划和 60 个村庄规划),争取县域、乡镇和村庄规划的编制率分别达到 35%和 25%;2008 年完成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的中心镇总体规划及其镇域内规划编制,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率均达到 60%;2009 年完成所有乡镇和村庄的规划编制,基本形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为主体的村镇规划体系,实现全市城乡规划全覆盖。

从 2009 年开始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保定市实施“五十乡和百村”示范工程。在全市选择了56 个乡(镇)和 106 个经济基础强、班子基础牢、群众基础好的村作为全市新农村建设联系示范点。下发了示范点工作方案,2009年底前所有示范点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准备用 三至五年时间完成试点村的示范村改造计划,重点开展以“五新一好”(建设新村镇、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组建新经济组织、塑造新风貌、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活动,积极探索多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方法 [2]。

二、保定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村庄建设布局混乱。没有制定村庄发展规划的村子,村民盲目建设住宅,老旧民宅与新建民宅相互交错,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有的村庄以道路为主线,沿路随意而建,在调查的村庄中满城县石井乡的苑庄村就属于这种发展结构;有的村庄以原宅基地为中心散落群居,布局随意。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村子,村民见缝插针地盖房子,造成道路曲折,村内多数道路不通畅[3]。毗邻保定市的新市区南奇乡南奇村就属于这样的村子。

2.现有规划存在诸多问题。有些村庄规划是多年前编制的,没有预计到村庄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未及时进行修编,明显滞后村庄发展的需要;有些村庄规划没有结合农村实际,没有考虑到农村居民点的特殊性,未考虑经济水平、生态条件、地形地貌、民风民俗等条件的不同,随意改变地形地貌,耗费大量土建工程来建设城市型社区,丧失了地方特色;有些村庄规划为了达到图面美观效果,要求道路横平竖直,房屋整齐规划,缺乏文化休闲场所、给排水系统、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规划。

3.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和城镇相比,被调查的许多村庄在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明显供给不足,部分村庄由于村庄规模小,村庄内部未设置小学和卫生医疗机构,造成了儿童入学难、村民看病难等现象,尤其是西部山区村庄,此种现象最为普遍。此外,农村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给排水系统严重缺乏,该问题甚至在一些近郊型村庄也很普遍。随着社会发展,农村生活和生产垃圾也渐成问题,要么随意堆积,影响村容村貌;要么随意填埋,造成地下水等的污染。

4.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存在较大偏差。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被调查的县乡干部、村级干部和部分村民都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一些县乡干部将新农村建设错误理解为建设中心城镇,盲目实施撤村并庄,认为这样既可以节约耕地,减少基础设施投入,又可以推进城镇化建设。然而过多地强调建新村、盖新房,则会造成耕地浪费,形成“城中村”和“空心村”,导致村民自我积累资金浪费,使大量用于生产发展的资金沉淀到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上。村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也存在很大偏差,被调查的村民都知道新农村建设,但对于如何进行新农村建设,有的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部门完全负担所有费用;有的村民则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一场行动,走个过场;还有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变相集资,然后搞建设。

5.农村规划的制订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传统的农村规划是一种偏重于物质建设规划上的规划,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规划控制方法,缺乏公众的有效参与,所以制订的规划不能体现满足村民的普遍愿望。即便在现有村庄规划中存在公众参与,也仍然是被动的、初级阶段的参与,也只能算作出席。如此一来,由于公众参与范围小、广度和深度不够,较少涉及参与主体利益平衡等深层问题。而且目前的技术手段多为问卷调查、一些意向性的选择和规划成果展示,公众的参与仅被作为辅助设计手段,起不到协调、平衡作用。

三、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良性发展的对策

1.加强农村管理体制建设。村民自治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对本辖区进行经济、社会等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更好地服务于村庄的发展。所以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就应该在县乡政府相应机构的指导下,由村两委组织全体村民进行本村的经济、社会等的规划和管理工作。

2.因地制宜做好村庄规划工作。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在规划上会存在差异,不同区位的村庄在规划的制订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城郊型村庄和远郊型村庄在村庄功能定位上就不一样。所以村庄规划要在规划机构的领导和组织下,吸纳村民的建议,反复论证和修订,最终形成适合村庄长远发展的规划。

3.逐步完善村庄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村级基层组织应在村庄规划的指导下,依据本村经济条件逐步改善村庄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尤以道路和村庄面貌的改善最为重要,起到了先导的作用。村庄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要吸纳全体村民的建议,既要做到符合全体村民利益,更要体现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可维持性,以便长久地为村民服务。

4.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做好宣传工作,让广大农村领导干部和村民熟知新农村建设涉及的国家及所在省市级的方针政策,对新农村建设进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其次应该在乡镇驻地及中心村镇,设有相应的宣传场地,并借助于电视、广播等相关媒体,既进行理论解读和宣讲,又展示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功案例,全方位提升辖区居民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认知。

5.强化新农村规划中的村民的有效参与。新农村建设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要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果要充分发挥村民在村庄规划建设中的能动性,就要充分征求广大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对涉及村庄规划、建设和管理多个环节上的重要事项,要切实让村民参与进来,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提高村民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村民贯彻落实各项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和建设中,应该赋予农民一定的决策权,才能够使规划更好地被实施。

参考文献:

[1] 保定市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报告[R].2012-04.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文5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在新农村建设中,该局印发了《九江市人事局关于为加快建设新农村提供人事人才服务的实施意见》,把农村人才服务工作纳入“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农村实用人才开发由2005年的2.6万人,每年按12%左右的增长速度递增,到“十一五”规划期末,使全市的农村各类实用型、人才、“能手”型人才,总量达到5万人。通过政策引领和服务机制完善,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一线创业发展,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建设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善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从而奠定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智力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

启动“三支一扶”紧贴新农村建设

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解决当前农村基层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该市面向高校公开招募126名毕业生从事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工作,跟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为使招聘工作有条不紊,落到实处,他们成立了全市11个县(市、区)“三支一扶”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收集乡镇招募需求和信息反馈工作。制定“三支一扶”实施方案,从7月上旬开始,开展招募工作的统一报名、资格审查和笔试等工作。对招募者在志愿服务期间,每人每月将享受800元的生活交通补贴,统一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服务期满后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愿意留在原服务单位就业的,由县级政府人事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办理接收手续;也可根据本人意愿到其他地方工作;进入市场自主择业的,有关部门协助推荐就业。此外,还在自主创业、小额贷款、职称评定、报考乡镇机关公务员及省内高校研究生等方面,给予“三支一扶”大学生多项政策优惠。

依托“国外智力”跟进新农村建设

依托“国外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是条既快又好的有效途经。九江市人事局充分发挥引智部门职能作用,大力引进国外智力。仅今年上半年,他们就引进法国、荷兰、加拿大五批次外国专家来浔指导引智项目,先后执行了花卉苗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兽用生物制品新型佐剂研究及生产车间建设、猪品种改良、生猪健康饲养与疾病防治技术、万头种猪集约化饲养、薇菜孢子繁育、锅炉排烟除尘等七个项目。申报并确定九江县新合镇涌塘村、瑞昌市白杨镇连山村两个“农户安全储粮仓”为引智成果示范基地。至6月底各自完成100户建仓任务,给每户建仓农户补助300元,成为人事部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服务的一大亮点。稳步推进“一村一品”工作,全市的一个一村一品示范县、四个一村一品示范点分别完成了各自的三年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范文6

2月,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我被选派到忙怀乡村党支部担任第一书记,机会难得,到任后,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就在今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进行了调研。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基础环境和条件恶劣。一是地理劣势。山区群众常说“看到屋,走得哭”,真实地反映了山区沟渠纵横、山高坡陡的地理特征,这一特征使农业生产生活异常困难。二是土壤贫瘠。土壤肥力差、保水能力弱,不少地方仍沿袭刀耕火种,产出效益低。三是自然灾害频繁。山洪、干旱、风雹、地质滑坡等自然灾害年年发生,仅丫口组目前就有15户农户居住在滑坡危险地带,而农民抗御灾害能力较差。四是人居分散。山区大部分人口多为散居,密集度不高。据实地调查,村的人口密度仅为168人∕平方公里,很显然,村新农村建设的聚集动力非常弱。

(二)社会服务体系不到位。一是基础建设落后。由于多年来投入不足,导致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问题比较严重,普遍存在吃水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二是社会保障不完善。村卫生室形同虚设。山区群众无钱治病,大多数农民生了病也是硬撑,小病酿成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突出。据实地调查,村农村妇女只有15%的人生了大病才去医院就医。同时,由于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养儿防老仍然是村最主要的养老模式,家庭成为重要支撑。三是文化生活匮乏。由于缺书少电,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情况较为普遍。“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是村现状的真实写照。由于文化生活的匮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败坏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山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四是城乡人民权利不平等。由于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为了阻止农民进城找工作,实行了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使农村人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在教育、就业、卫生、社会保障等多方面受到与城市人不平等的待遇。这个问题在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并没有真正解决,现在农民进城打工还是受到同工不同酬的歧视,甚至还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收入,同时又造成了和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三)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但由于历史原因,村的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低,综合素质不高。据实地调查,村全村共2019人,大专文化程度的只有3人,中专的只有7人,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有12人,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06人,小学文化程度1390人,文盲102人,未读书的儿童199人。贫困山区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部分有文化、有技能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难以承担起建设新农村的重担。同时,农民培训机制在贫困山区难以建立,有培训点也是流于形式,使农民的发展技能、思想水平与新农村还存在较大差距。山区农民普遍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和党员干部的事,争取政府下拨资金踊跃,自己出资出力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性不高。

(四)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年来,乡党委、政府加大对村的扶持力度,采取了多种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村自然经济成份较重、农户经营规模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信贷困难、农资价格高质量低的市场调控不力等原因,农民增收仍然十分缓慢。村地处大山深处,全村有513户2019人,可耕地面积3749亩,其中:水田只有522亩,多数为旱地(山坡地)。由于自然、地理、历史和人口素质低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山上农田水利设施难以配套,交通状况极差,雨天山体滑坡时有发生,村民缺乏教育,整体素质偏低,群众生产生活困难,虽然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300元,但发展不平衡,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067元以下的达1373人,占68%,这一现状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为突出的矛盾。

二、村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一)抓组织,发挥党员干部作用。贫困山区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关键要建设一个富有战斗力的村级班子,一支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干部队伍。一是要建好村支部。建设战斗力强的村支部,带领贫困山区农民艰苦创业,建设新农村。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三培养”,把优秀村民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和村级后备干部,解决接班人问题。二是完善干部激励机制。健全村干部工资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完善村干部正常离职后一次补发补贴机制,积极探索村干部“职业化”及养老保险制度的新途径,使村干部在政治上有盼头,工资上有保障,正常离职后有依靠,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抓规划,引导科学有序发展。贫困山区的现状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因此,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制定规划着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一是科学制定区域规划。对地理特征基本相同,经济发展基本一致的贫困山区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发展定位、村庄布局、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战略研究,突破自然村界限,科学编制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社会公共事业发展规划。二是统筹制定村域建设规划。突出山区特色,找准每个村的优势和劣势,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产业方向,村庄布局、服务设施和住宅布点,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三是妥善把握规划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要突出农民的主导地位,认真听取农民建议;要体现和谐性和包容性,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顺从山地势,做到基本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要严格控制占用耕地,要合理确立示范点,并实行动态管理;要选好切入点和突破口,量力而行,首先从农民最关心、最容易见成效的事情抓起,如实施安全民居建设、人畜分居和安全饮水建设等;要整合资源和项目,将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办好事。

(三)抓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树立“没有新型农民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大力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一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健全农民教育责任制,改进教育方式,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文明村(户)评比等,开展农民思想道德、法制文明教育;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政策措施,营造新农村建设氛围,引导农民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励农民群众发挥好主观能力作用。二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农民培训机制。要以村小学为依托,运用农民技校等形式,对农民进行种养加工业生产操作技术培训,使年满16周岁的山区劳动力基本掌握1—2门农业实用技术和非农领域就业技能,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守护型”农民中的种养大户、个体经营者、产业化带头人、返乡创业等进行重点教育,着力培育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三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事业。从现状来看,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下一代,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山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事业,使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得起学,都能受到最基本的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