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合理化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合理化建议

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1

关键词: 高一化学教师 践行新课改理念 五个方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起着独特的主导作用,高中化学新课改对高中化学教师,特别是高一化学教师的要求有较大的改变和调整。为了充分发挥新课改的积极作用,高一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践行新课改理念,在思想上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刚进入高中大门的高一学生,我们应该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现在的学习情况,以及掌握化学知识的状况。我是一名高一化学老师,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认为真正践行新课改理念,应该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做起。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现行版教材。

新课程改革为学生带来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同时也使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化学课程标准打破了化学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局限,在内容体系、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给教师留下较大的创造空间,为教师实施创造性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教师一方面要领会高一化学教材的编写内涵,熟悉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点,从学生学习特征出发对教材的安排进行调整,从更加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角度组织教学流程,提高高一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按教材内容讲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应呈红色。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们看到,溶液虽呈红色,但振荡试管后,溶液的红色很快就会褪去。学生观察后定会对实验的现象产生质疑。这时,老师在讲解时必须进行相应的延伸和拓展,应该强调,过氧化钠和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反应放出热量。

其反应生成的中间产物过氧化氢是强氧化性物质,具有漂白性,能使酚酞等有机色素因被氧化而漂白褪色。

二、在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中渗透STS思想。

化学核心内容的选择要尽量体现STS思想,以支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实现,让学生的学习从自然界走进化学,从化学走进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硫的转化”这节内容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处理和组织方式,教师在设计教案和教学时,应从认识硫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转化入手,到实验室里探究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再到酸雨及防治。教材中还安排了“身边的化学”和“化学与技术”等内容,让学生将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他们的学习紧密联系已有经验,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在高一化学的教学中实施STS教育,加强现实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就更高,因此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真正以实际行动践行新课改理念。

三、充分做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

就高中化学教材而言,无论是哪一种版本的,均是建立在初中化学教材基础上编写的。本地区中考总分为750分,而化学仅为60分,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小科”,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对其不够重视,甚至有些初中化学教师也在不自觉中弱化了化学教学,这些因素导致高一学生化学学习能力普遍偏弱。其实,对于高一学生而言,只有在深刻理解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之后,才能顺利地学习新的高中知识。为了保证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这些基础知识作为资源,适当适时进行整合到新的课堂教学内容中,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我在讲解鲁科版高一化学必修1“根据物质类别研究物质性质”的内容时,将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进行合理衔接。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甚至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仍然搞不清酸、碱、盐、氧化物等的定义,更谈不上对这些物质的转化进行整理总结。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效学习,需要复习和巩固初中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找出物质分类的依据,与他们共同探讨酸、碱、盐、氧化物等概念的内涵,从而实现物质间的转化,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这样还能为以后学习碳、氮、硫、镁、铝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转化规律打下基础。讲授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应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四、运用准确科学、丰富多彩、简洁生动的化学教学语言。

教师对教材要经过熟悉和精细加工的过程,要认真思考教材中每一个基本概念,甚至是每一个关键的字和词。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难点,要做到语言精练、精巧,同时还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学语言要具有启发性,要与现有的高一学生的思想、接受水平联系起来。上课时应随时接受学生情绪上发出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灵活机动地改变教学语言,力求使学生接受听讲的内容。如在进行高一化学必修1“物质的量”的内容教学时,可以举一些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曹冲称象是因为大象太大没有办法称,而把大象转化为相同质量的石块,思想是“化大为小”;那么,单个微粒不可称,我们就可以取大量微粒,也就是一个微粒集体――一堆,即“化小为大”,因此选用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作为标准,通过给出C原子的质量为1.993×10kg,让学生亲自计算,最终得出0.012kgC所含的碳原子个数约为6.02×10。

另外,化学教师的语言还要尽量做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增强感染力,让学生把听课当做一种享受,把教材中比较死板的语言变成浅显易懂,让学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识。如在进行“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内容教学时,强调只有“两易物质”才可以拆开,指出:“有些同学不看对象,不具体分析物质的性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把难电离或难溶性物质也拆成离子形式,有些需要拆开的物质却被忽略了,这种随意性拆分就像一些不法拆迁办的工作人员。”还有,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运用表情、动作、手势等,也会取得超出想象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化学平衡”的内容教学时,可以恰当运用肢体语言使学生直观感受平衡的含义。这时,教师可以单脚站立,两只手臂和另一条腿向相反方向平直伸展,并适时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分析讲述,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平衡,什么是化学平衡。

五、重视化学实验,通过实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现象,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联想思维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研究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高一阶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强烈的好奇心和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做一些未知的探究性实验,还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积极主动地对化学实验现象本质进行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提高,实践能力会得到增强,这也是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探索的化学教学创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紧跟时代的进步,以永不停滞的步履,当机立断的魄力,适时调整自己的视角、行动与目标,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践行新课改理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做一名合格的高中化学教师。

参考文献:

[1]吴海霞.高中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探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1-2):48-49.

[2]黄华玲.例析使用化学教材的层次。化学教学,2012,1:10-12.

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2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对高中化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探究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实践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领悟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紧密关系。化学教学过程和评价机制上的不断进步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一、引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多元智力理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地学习,学生的许多潜在智能可以得到良好的发展。它重视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化学教学可以从八个方面入手探索:运用训练认知策略,发展语言智能;运用空间表征策略,开发视觉—空间智能;运用科学方法,促进数理—逻辑智能发展;加强动觉训练,提高身体—运动智能;训练观察技能,培养自然—观察智能;开展合作学习,塑造人际—交往智能;营造音乐环境,培养音乐—节奏智能;认识元认知要素,开启自我—反省智能。

上述理论为我们的化学教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启发了新的教学思路。

二、重视探究性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性实验强调学生自始至终是实验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的追随者,提出问题后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各种各样的实验,学习才具有了主动探索的意义。通过学生自身的自主的思考活动,了解知识获得过程、经历知识价值生成过程,从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使知识、能力、态度得到统一的发展。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实验中的地位。要使学生实现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就必须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实验中,主张学生由主动经验和探索的实验中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等,新课程中的探究实验与传统的有明显的不同。

探究性学习进入学生的生活,打破了学生认识过程中的思维定势,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培养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动手、动脑、相互交流合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状态,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学、实践、合作等能力与技能都得以充分的发展。通过探究来学习化学科学,可以使学生把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问题解决之中,形成客观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懈的勇于探索精神,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努力进取的品质等,最终全面提高科学素养来促进人的发展。

三、STS教育理念在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的头三个字母。对STS教育,北京师大附中朱正威教授准确、简明的概述为“‘科学、技术与社会’(STS)是近年来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的构想,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简而言之,就是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既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生活所作的决策。相比较而言,STS比以往更多地重视技术教育,强调价值取向,重视从问题出发进行学习,突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它为中学理科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化学在“STS”教育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现代高科技领域取得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化学学科发展的结果。中学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完成三个任务:①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化学知识;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③使学生养成科学态度和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连一项指标都达不到,他们不是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而是让学生大量地背诵,靠死记硬背记下公式,会套公式算题即可,而新的教学观念认为背诵一些定理定律不是学习,能背诵,记住的东西并不一定能理解,而不理解的东西是学不会的。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不考虑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把中学生当作“缩小了的成年人”,不注意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认识过程和认识规律,一切教学活动都按教师的思路进行,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教学中要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地位完美结合,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让学生分析是非曲直,让学生辨别方法优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新型师生关系

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均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意愿、好恶、情感、价值取向和知识基础,教师只能激发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感受事务,自主观察、分析及思考,自主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充满主动学习的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与交往中获取知识与技能,在平等尊重的气氛中形成完美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过程教学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知识发展过程的教学。知识发生过程教学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结论,知识发展过程教学是在结论的指导下的运用,两个阶段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建立充足的感性认识,提供有结构的研究素材,概括上升,抽象出概念,适时强化,通过复试练习和建构型复习,促使学生多角度审视结论,并把结论纳入认识结论中使之内化,并为下次新授课做铺垫。

五、倡导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

教育评价观念的更新,主要表现在应从重视评价的甄选功能转变到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上来,让评价为学生发展服务,让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注意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调节教与学的进程,让评价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在教学的不同阶段,要采取不同的评价手段,但不论是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系统性评价,都应遵循心理学家布鲁姆所说的“评价作为一种反廓—矫正系统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每一步骤上判断该过程是否有效;如果无效,则必须采取什么变革,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在评价的方式上,适当地将学生个人自我评价的“自控”,小组同学相互评价的“互控”及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评价反馈矫正网络的“调控”三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生自身,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三维主体评价反馈矫正网络,促进教学中主客体适时的相互转换,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3

【关键词】 中医儿科; 教学实习; 量化管理

中医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医学教学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学以致用。同时中医专业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水平的高低,是评价中医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中医教学临床课间实习作为中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1],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学院是后期临床教学的主体,要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实习是关键。因此,北京中医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和附属医院承担着中医专业本科学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和实习工作。在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医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形势下,建立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毕业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至关重要。本院儿科教研室在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临床医学院教育处的领导下[2],于2007年申报了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课题——中医儿科授课与带教相结合教学量化管理新模式,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间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探索,尝试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摸索出了教学客观评价与监督机制的结合,以更好的保障教学实习质量。

通过调研以往的教学实习模式,结合目前中医医院的现状,对往届的课间实习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中医的教学、实习长期沿袭着西医的教学模式[3],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沿用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教学与实习缺乏连接,学生课间实习时由于时间短、与授课内容不连贯、老师不固定等,使学生在实习中缺乏主动思维过程,由于学生没有亲自参与诊查患儿的机会,导致缺乏学习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学习中医,从院校中培养出高质量的中医人才,必须从提高实习质量入手,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通过加强临床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中医事业的热爱,锻炼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和临床动手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以及加强中医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制定了中医本科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控制指标,应用于首都医科大学2003级、2004级、2005级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在本院儿科课间实习过程中的质量考核。

1 制定课间实习计划和进程表

根据教学内容及见习、实习的安排,每位带教老师制定出个人所承担的教学内容的讲课和带教计划。教研室组织统一备课,将各位带教老师编写出的教学带教计划汇总,大家集体讨论后做为儿科教研室临床带教大纲实施。每位带教老师在带教过程中都要按大纲进行统一带教内容,这与以往的带教有“质”的区别。

2 讲课教师与带教老师互动

在教学集体备课会上共同商议讲课与课间实习的内容及时间上的协调统一同步。在带教课间实习中,注意与课堂教学同步,及时提问讲课的内容来加深学生对课堂理论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提问,鼓励学生多动脑、多问、多思维,从而起到启发学生主动思维,提高他们自觉动脑、动手的能力。利用课间实习变被动观摩为主动思维,进一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培养学习中医辨证施治的思维方法。在课间实习中着力向学生灌输中医儿科临床实用的知识,比如儿科用药特点、煎服法及饮食宜忌等。在课间实习期间检查批改学生书写的门诊病历。

3 学生老师建立相互评价机制

在课间实习中着力于培养学生中医思维能力,以此做为沟通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确立正确的中医辨证思路。课间实习结束时,带教老师对学生形成评价表,在学生期末考试成绩打分时做为参考。学生对带教老师同样也有评价表,采用带教老师与课间实习学生互动的形式,提高带教实习的质量,便于教学带教监管。

通过目前这种新的课间实习模式,能够更大程度地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学习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法,能够把课堂所学知识及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使学生觉得课堂所学内容不再空洞或不易理解。通过这种新模式,能够很好地将课本内容与临床实践相呼应,巩固了所学内容,培养他们如何在临床利用四诊合参进行中医辨证。可以跟随老师的思路,理解老师立法用意、处方用药的辨证基础,学生反映收获较大。

通过近两年这种新模式的临床带教实践,一方面提高了老师的带教责任感,规范了课间实习的内容,使课间实习成为书本知识的延续和补充;另一方面,学生觉得这种新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能够通过与带教老师的互动交流,提高个人的辨证思维能力。使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形象,达到了预期研究的目的。

目前只是对中医儿科教学授课与学生课件实习的有机结合进行了初步探索,建立了学生课间实习质量指标体系的雏形,还存在许多问题,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摸索和修正。如在实施中存在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早期安排每批学生人数较多,造成推行新模式困难;实践时间较短,考核方法有些繁琐;对带教教师的评价标准还不够一致等问题。今后将在这方面做进一步工作,教学管理部门加强对课间实习全过程的监督考核,修订课间实习记录和考核手册,完善中医本科学生实习质量监控指标体系的内容,加强实习带教教师的岗前培训,使其评价标准更趋于一致。从而达到提高中医专业本科学生毕业实习水平的目标,为中医事业培养出更多临床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历军.加强中医儿科教学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的探讨与思考[J].中医药学刊,2006,24(3):520.

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4

关键词 中医文化 急诊教学 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44; R2-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6)09-0056-02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curriculum for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GENG Yun**, FANG Bangjiang***(Department of Emergency, Longhua Hospital,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0032, China)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ained relationship and contradiction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in current emergency medical environment, the courses f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tudents were set up. The students can be helped to establish a good idea for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 and patient and to train some mature skills fo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the cultu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 a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talents of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emergency teaching;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中医文化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孕育着丰富的人文元素及人文精神,漫漫历史长河里,逐渐形成了以“仁”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观,它以包容性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中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有观点认为,对中医学的认识,要从文化起步,从文化立论,这将成为中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振兴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然而长期以来,中医文化对于医患关系的作用却常常被忽视[2]。如何借助中医文化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使其服务于临床医师的成长,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新课题。笔者所在科室承担了近年来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急诊相关的本科、研究生、留学生教学任务以及学生的临床带教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近来,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急诊医患沟通相关课程的建设,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教会医学生了解病人的心理和需求、加强医学生对相关医疗法规的学习等来不断提高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取得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1 急诊医患关系现状

近年来,医患关系问题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据原卫生部统计,至2006年,我国恶性伤医事件共10 248起,到2010年上升至17 234起[3]。另据中国医院协会组织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显示,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事件的平均次数从2008年的20.6次增加到2012年的27.3次,发生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到2012年的63.7%。被调查的30个省的316家医院中,96%的医院有医务人员遭到过谩骂、威胁,64%的医院有医生遭受过患者的攻击并明显受伤[4]。恶性伤医事件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诊疗秩序,危害到医务人员生命安全,也打击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而急诊科作为医院24 h接诊患者的一线科室,医院的窗口单位,以接诊患者多、病种复杂、社会矛盾突出,且患者就诊时间无规律、病情紧急、发展变化快,以及工作风险性高、强度大、任务繁重等特点成为了医患纠纷的高发地。在急诊科人满为患的诊室里,各种争吵轮番上演,更有蛮横患者竟暴打医生。不知从何时起,治病救人的医生变成了高危职业。在这样的情况下,教会医学生如何解决好医患矛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尤其是在应对急诊这样高风险医疗专业的时候怎样面对,成为当前医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构建基于中医文化的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

2.1 中医传统医学文化优势

中医学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博大精深,不仅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经验,也蕴含了高尚的思想道德精神及医学伦理知识。在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儒家的“仁学”就开始向医学道德渗透,无数悬壶济世的“苍生大医”从中汲取营养,留下如“杏林春暖”、“橘井留香”、“一针二命”的佳话;春秋时期《黄帝内经》中已出现了有关如何处理医者与病家关系的阐述,如第二十九篇《师传》:“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呼?”唐代“药王”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更是对医德修养等作了精彩的论述,其卷首即论述了“大医精诚”的思想:“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侯,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即提倡在医德上对病患应一视同仁,在作风上不得炫己毁人、谋取财物,在诊治上亦应努力纤毫勿失。如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强调医生要多为患者着想,不应“竟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清代名医王孟英也认为应:“医以活人为心,视人之病,犹己之病,凡有求治,当不啻救焚拯溺,风雨寒暑勿避,远近晨夜勿拘,贵贱贫富好恶亲疏勿问,即其病不可治,亦须竭心力以图万一之可生。”由古至今,传统医学文化推崇医患交流沟通,体现了医学活动的正义、公正、尊重、理解、信任、厚德、仁慈、责任和同情,充满了人性的体验、人情的慰藉和情感的相互交融。?

? 2.2 发挥传统医学文化优势有效减少和规避医疗风险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孕育着医患和谐的思想,传统医学文化认为医患关系的指向理应是一种“为人之道”,而非仅仅是一种“为学之器”,这样的思想为现代医学人文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对于缓和现阶段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值得广大医学生从中汲取精华,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医德修养,规避医疗风险,从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目前,由于医患关系的特殊性以及急诊医患纠纷不断增加的现状,在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急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提出在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指引下,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医患沟通意识的培养、在急诊临床实践教学活动中培养医患沟通能力等来不断提高中医学生的医学素养。

2.3 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课程的实践

2015年起,我们聚焦于“立德树人”的目标,针对目前急诊医疗环境中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突出,开设了针对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医学生临床实习时期的急诊医患沟通课程,通过基于中医传统文化构建急诊和谐医患关系教学,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训练的综合性教学,尤其是通过开展模拟急诊接诊实训的教学培养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提升面对危急重症患者及家属时的临床沟通技能,具体方式如下:

1) 传统讲座模式 安排有临床经验的教师进行授课,将临床常见病例、医疗纠纷等与同学们分享,更能生动地体现实际工作中医患沟通的复杂性、重要性。

2) 急诊情景模拟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课前准备好若干个适宜的简单案例(情节简单),可课堂上临时抽取学生模拟情景表演。演示后,教师和学生围绕其内涵和学生的表现进行简短的评价。下课前,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3) 学生感受分享 在急诊科建立针对实习学生的“我想说的”留言册,收集同学们面对急诊复杂医疗环境以及上级医生进行医患沟通、医患矛盾处理的感受。

通过1年以来的探索与实施,急诊科留言册上留下了许多在急诊科实习的学生们的感受:有学生表示,古代良医的精神值得敬仰,要像他们一样,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付诸于医者治病救人的实践中;有学生通过情景演练后认为,在越险恶的医疗环境中,越应该秉持友好、善意的交流态度和患者及家属沟通,表现出中医学生独有的“中医气质”;有学生表示,在急诊这样特殊的医疗场所,通过参与真实的抢救工作,通过聆听上级医生与患者家属进行临终谈话等过程切实感到生命不易,想自觉地主动地学好专业来帮助更多患者……这些切身的感受,体现出博大精深中医文化对医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 结语

医学生的德育教育难以量化,但通过中医文化的传承,通过在急诊真实场景的体验与演练,中医文化蕴含的和谐医患关系得以体现,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思想逐步形成,医患沟通能力得以提升,通过中医文化倡导的“以人为中心”思想渗透,让医学生的诊治疾病过程渐渐充满人文沟通和文化认同,以培养出更多具有仁爱精神和济世情怀的大医。

参考文献

[1] 温长路. 中医药文化与中医学的中和观[J]. 环球中医药, 2010, 3(1): 58-61.

[2] 唐已婷, 王利敏, 赵歆. 融中医情志学说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的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5(8): 513-516.

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5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2011年全国已有99所左右的高校开设了这个专业,目前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已达136所,充分说明市场需求较大。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于2012年开始招生,主要学习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熟悉国内外文化产业的现状与动态,熟悉国家有关文化产业管理方针、政策与法规的知识;具有文化创意学、文化市场营销与管理、文化品牌学、策划学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文化产品创意、策划、设计、开发与营销能力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和初步的科研能力等;但由于各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较薄弱,造成毕业生不能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更不能为服务企业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文化产业经济学》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之一,课程教学还存在教材内容体系仍偏重理论性、教学方式相对单一、案例教学技术和手段相对落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了解、掌握并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现实文化产业结构演变、文化产业组织更替、文化产业布局等经济现象,有必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而且由于是新专业,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也各有偏重,笔者正是在此背景下立足于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际,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探索。

一、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

文化产业经济学作为新兴的应用经济学,是介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中观经济学,日渐成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为文化产业?M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等,教学对象主要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开设。该课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要求课堂教学必须立足于当前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组织、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等实际情况,解决我国和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1现有教材版本偏少,虽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但是利用现有理论解决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章节内容安排不够,与新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度低,理论与实践衔接性不强,学生接受比较困难。案例数量有限,内容较少,一些教学案例时效性较差,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在文化产业经济学科研团队在产业经济学领域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无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利用。教学课件制作不精细,内容不够丰富,有的仅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变成电子版课件。

1.2授课方法应用方面存在的挑战。一是案例教学应用不均衡。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教学中缺乏实践性较强的案例,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多媒体教学应用不够。尤其是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多媒体教学还未充分地发挥出应有的功能,课件与教材内容重复度很高,信息量不足。三是没有探索模拟实验教学。与内地发达省区相比,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实验教学发展比较滞后,模拟实验仍然是空白。四是互动交流式教学模式空白。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没有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教育形态,尤其是文化产业经济学没有利用慕课平台,不能进行互动式的在线学习。在新疆与各高校在产业经济学领域缺乏交流,资源不能实现共享。五是实习实践基地涉及领域有限。文化产业经济学实习、实践基地建 设涉及的领域不够宽泛,不能有效地通过实践教学和实践基地建设对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建设起到重要补充。

2.学生基础素质方面层次不齐

文化产业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数学、宏微观经济学、金融知识的基础之后,对文化产业内企 业之间的关系以及产业之间关系进行全方位分析和探讨的一门学科。要对整个经济运行的态势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问题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为文化产业经济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在这方面安排的课程较少,学生知识涉及面窄,学生在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没有掌握更谈不上连贯性系统性用理论分析研究,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较弱,导致学生接受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内容存在一定困难。

3.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

(1)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36学时,其中课程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管理不规范,资料保存不完整,未达到应有的效果。对实践教学缺乏完善的教学监督管理,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2)校外实践环节管理不规范。校外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最佳效果。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没有建立用于学生的调研实习固定的实践基地,现实情况是老师分配小组自行联系公司企业去实习调查实践,调查内容在各个单位差异较大,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3)师资力量在实践方面较薄弱。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不但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产业经济学理论知识时还要求教师本身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当前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师资虽为高校硕士博士毕业,但均为“出校门、进校门”的形式,虽然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没有从事过文化传媒类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存在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进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1]。同时,没有将具有文化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引进校园,新疆艺术学院也很少将教师送到企业进行挂职工作,导致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较薄弱。

二、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

1.健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整合实践教学方法。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分析,用经济学的理论对对文化市场、文化商品、文化商品价格、文化资源、文化投资、文化发展战略和文化经济管理主要范畴进行具体分析,理论应用能力和理论分析两部分,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文化产业领域经济关系分析和解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能力的培养。在《文化产业经济学课程》开设的学期中,将文化经济学课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课程实验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和校外的课程实验阶段。具体课时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分配。课程实验仍然是采用的基本实践教学方式,将课程进行模块化教学,根据每模块的内容配备与时俱进的新颖案例,通过完整的案例能够使学生掌握文化产业运动的特殊规律。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校内的课程实践阶段要求综合运用文化产业经济学的知识解决我国或新疆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是对课程实验的进一步和深化。引进目前经济类课程实训的沙盘模拟实训。将每个模块的课程知识进行文化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训,提高学生整体运用课程知识的能力。

校外实践阶段。校外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学生将课程知识落到实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推进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验室软件和硬件建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的实践教学需要在校内完成,例如文化产业财务管理,文化产业投资学等课程。建设ERP企业沙盘模拟实验室,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经营、决策和博弈等方式处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问题。同时加强实验室硬件设备电脑、投影仪等的更新换代,实验室的硬件条件为教学软件运行提供保障,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积极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自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办以来,每年均有大四学生去专业领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实习,其中在新疆比较有影响力的单位有:年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乌鲁木齐文化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世纪中天文化传播公司、新疆丝绸之路印象城营销管理有限公司、乌市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新疆顶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20多家公司,同时每年4月系部组织专场招聘会时,以上公司纷纷来校招聘。每年循环往复,但没有与企业建立固定的联系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校外实践时又让学生小组自行去联系,没有将以往的企业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削弱了学生的实践效率。校外??践教学基地必须由系部出面,与各类文化传媒企业、报社、银行等单位联系,签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保证实习实践的时间和具体内容,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实践的形式化。

教学合理化建议范文6

【关键词】转化医学 ; 胃肠外科 ; 病例讨论 ;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12-01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医学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年龄增加的同时,其病变原因和死因也在发生着改变。胃肠外科是抗击肿瘤的主阵地之一,但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的隔阂却逐渐扩,缺少基础成果转化为临床技术的方法[1]。转化医学的兴起使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紧密的结合至一起,其中再融入病例讨论教学,在临床教学中有着明显的成果。为此,本文特选取我院2010-2013年普通外科实习医师共60名采取转化医学理念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模式,分析其实践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2013年普通外科实习医师共60名,拆信封法随机将其分成实验组(30名)和对照组(30名)。其中男性38名(实验组21名,对照组17名),女性22名(实验组9名,对照组13名)。两组学生年龄,性别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进行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班:给予实验班学生采取转化医学理念结合病例讨论教学模式。首先编写病例讨论教学法案例。实施病例讨论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选择恰当的临床病例,由于教学对象是学生,所以所选择的病例不能太过偏难和复杂,病例临床表现要和医学理论相符。选取临床来源的病例并按照医学原理对其修改,在修改中成为标准化病例。制作图文并茂的PPT课件,诊断和治疗是开展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在其基础上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和思考。例如某女性22岁,8小时前被木块击中腹部,6小时来腹痛腹胀逐渐加重入院。查体:头颈心肺未见异常,腹式呼吸减弱,脐周可见挫伤痕迹,全腹均有压痛,肠鸣音甚弱,听不清。上述病情应选择哪一种诊断和治疗方法,有无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其次编写转化医学教学大纲。根据课堂教学单元设计转化医学教学内容。具体步骤为:①围绕肠胃外科提出问题,指出教学空白点。②指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③个人提炼,以4人为小组依据教学内容探讨交流。④总结提高。例如指导胃癌化疗转化医学教学,了解肿瘤的组织和分子分型,选择合适的化疗时机和化疗方案。第三统一培训实施转化医学结合病例讨论教学的胃肠外科教师,初步形成统一的教学思想和操作方法,预想各种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完善教学过程。第四采用医院定制的临床统一考试题库对学生进行考核,对比两组学生成绩。

对照班:给予对照班传统教学法。以多媒体为主导,理论和PPT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检验结果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学生成绩和相关问卷调查指标用%表示,用X2检验,如果P

2.结果

2.1 两组学生平均成绩对比

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为82.252分,对照班学生平均成绩为73.151分,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学生平均成绩对比

注:与对照班相比,P

2.2 调查问题指标对比

实验组30名学生中,有26名学生认为能增加探索临床问题的兴趣,占86.66%,有24名学生认为能提升从临床实践中提炼科研思路的能力,占80%。有25名学生认为能促进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占83%,有22名学生认为能增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占73%。与对照班学生17/30,56.67%、13/30,43.3%、15/30,50%,12/30,占40%调查比例相比,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转化医学最早在美国当地某杂志上提出,其定义是从实验室的研究发现转化为临床使用的诊疗技术。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快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临床实践应用的脚步。胃肠外科是普通外科的主要阵地,它包含胰腺癌、胃癌等在内的消化系恶性肿瘤。目前肿瘤学领域明显存在理论基础和临床脱节的现象[2]。转化医学作为连接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如在临床教学中将转化医学理念结合病例两者结合,能更好的解释复杂的临床现象。胃肠外科临床教学的特点则是需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其中的不足,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重点强调临床与科研的各取所需,进而实现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本文实验组采用的转化医学理念与病例讨论相结合,重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其中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提出分子层面分型,有助于选择特异性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效益。同时引导学生以全新的科研思路面对病例,提高转化研究意识。本文所研究的120名医学生中,采用转化医学理念结合病例讨论的60名学生学习平均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调查问题指标中不管是兴趣、个人能力提升等都高于传统教学法学生,两组差异对比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转化医学理念结合病历讨论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适合当下临床所需,同时也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要求,教学效果明显,值得在胃肠外科临床教学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