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学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学校教学建议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1

通过集体打造的优秀教学设计不仅会在参赛中获得荣誉,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节精品课堂,可以作为研究对象,作为榜样应用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其次,团队中的教师能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参与竞赛的老师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实际参与了教学设计,更见识了团队中的优秀老师的教学思想,与自己平时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形成对比,再经过反思平时的教学,则会有相当大的改进。出谋划策的老师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教学设计,让自己的想法推陈出新,更与时俱进,具有先进的教学设计头脑,永远都是优秀的教师之一。课件制作的老师则可以将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一次又一次提高。后勤保障老师则在保障这次竞赛的同时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通过一次竞赛,不仅可以让多个老师同时成长,更可以提升整个学校教学水平。再次,活动增强凝聚力。在班级建设中,为了增强班级凝聚力,老师会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可以让原本松散的班集体增强凝聚力,让学生紧紧的团结在班主任及班干部周围。而老师通过参加教师教学竞赛团队,也同样有了集体意识。这更证实了“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也就形成了“个人与集体的合力”。最后,促进教师的学习研究。通常为了在教学竞赛中获得好的成绩,竞赛团队中的老师们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观摩获奖作品、听优秀老师的课等等,还会做一些在平时教学中不会做的尝试。这些活动对于老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教学竞赛团队的组织建设

(一)团队的成员选择为了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在成员的选择上,应该选择教学基础功强、接受新信息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乐于奉献的老师,因为这里的每个成员都不可能去参加比赛,而是要帮助其他老师参加比赛。当老师获奖后,幕后的团队也没有一张证书,因此,这个团队的老师们必须要能承受当配角时的默默无闻,更要用比自己参赛时更多的精力、智慧去辅助参赛教师。同时,教学方法随着时代的不同、学生的不同是有差异的,因此,团队中的老师不能墨守成规,要学会学习,勇于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才是使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二)团队的责任第一、教师竞赛团队中的成员,必须对参加竞赛教师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指导教师参加竞赛和自己的教学工作同等重要;第二、每学期指导4名教师参与教学设计,即每学月一次。使团队始终保持战斗力;第三、团队中的每名教师每学期制作一个教学设计。

(三)保障措施为了组建教师教学竞赛团队,学校必须在制度上给予保障。首先,参加这个团队的老师作为学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团队成员之一,在经济上可以给予一定的补助,对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起到认可和激励作用。其次,团队中的成员具有学校评优评先的条件之一,若团队辅助一个老师参赛获国家级奖励,对应加分,其加分的比重低于参加竞赛的老师分值。通过制度保障,充分发挥“主角与配角的合力”。

三、教学竞赛团队的运作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2

关键词:教学方法;高校教学;教学改革

一.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

政策是否到位,制度是否配套,都将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持久性。建立和完善高校教学环境和管理体制,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实现最终目标的必要保障[1]。

(一)完善教学相关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

一切理想都是依托一定的物质来实现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离不开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场地、教育设备等物质条件。高校要加强各种实验室及设备、图书馆等相应的助学场地的投资,以促进现代教学方法的实施运用。同时要增强教学设施建设,教学方法的创新,必然涉及到方法创新的物质技术条件和创新方法的应用环境问题。必须结合教学的长远发展规划,配备必要的教学方法创新的硬件,以及新教学方法使用的环境。因此完善教学设施,提供有效教学媒体,是保障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有效措施。

(二)加强师资力量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赖于教师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高校在引入师资时,要严格把综合素质关,选拔有真正学时、有能力、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进入教学第一线。同时,加强对教师教学方法的相关培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的基地,是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源泉。首先要强化人才引进机制,其次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提高[2]。学校可以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培训班,开展上岗教师试讲、示范课观摩、教学培训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并采取校教学督导团整体监督与老教师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积极进行教师校本培训。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加强师生的交往与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现场教学与实验教学等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

营造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研究所需要的良好环境,需要合理的教学管理,需要高校教学管理层的努力。据调查,阻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因素和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途径,大多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关。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教学方法创新的物质支撑条件问题及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的问题尤为突出。就教学与科研而言,高校的教学领导者应处理好两者关系。大学教学应体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同样,高质量的学术研究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学。创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二.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

首先,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方法的重要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更需要加强教育学、教学方法等理论学习,提高教学理念。教师要突破传统角色,做好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倡导者,发挥表率作用。同时,高校教师要随时发现新思想、分析新思想、接受新思想,做好运用的准备。高校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学科领域的信息,也要关注学科领域外的世界变化对本学科的影响,这样会使自己在教学时有更多更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课堂就会有时代感和广博的魅力[3]。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很高的育人责任感。

(二)保持专业能力的发展

教师要保持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可能走在学生的前面,起到启发、引领学生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必须努力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人格。首先高校教师应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其次高校教师应该努力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成为知识构建和知识创新的探索者。教师还要具备并实践基本的组织教学等相关技能。在使用现代教学方法时,除了需要现代教学理念作为指导外,还需要一定的技术能力、组织能力,这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实践和敢于创新。

(三)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是一种职业,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相关的职业道德素养。在职业道德方面,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仅是其与学生交往的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而且是教育职能的要求之一。因此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学识和较强的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相应的师德[4]。

三.加强学生综合素质

(一)树立正确学习观

高校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学习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和改变自己,一个人的学习观念对其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身处以终身学习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社会形势,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来指导大学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

(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各院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大学新生的学习方式和转型教育。在教学技能策略上,教师要注重实际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加强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追寻问题答案,使他们具有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包红刚.试论大学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1

[2] 刘秀岩.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7):119-120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3

高职院校的督教体系存在各类瑕疵。笔者认为,其中应重点关注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督教人员职能定位偏差提高督导工作的效率是学校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都聘请了不同背景的督教人员以监督和指导课堂教学,督教人员也确实试行了很多的方法,但督教人员对职能定位的偏差,影响了督教的成效。有的督导人员将自己定位为检查人员,例行巡视课堂,很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有的针对教学内容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希望任课教师能够模仿这些方法和技巧。督教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帮助任课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不是想方设法挑出缺陷,二者是相生而不是相克的。通过访谈,基本可以认定,有相当一部分督教对工作内容和性质定位不准确,督教工作仍存在传统上“督大于导”的问题。

2.指标体系不合理笔者收集、整理了上海部分高职院校正在使用的督教人员对课堂教学的记录。虽然样本有限,也可以窥见一斑。督教基本采用评分表的形式。第一,部分高职院校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对审核点定义不明确,评价过程中督教人员的个人经历与喜好对评价结果影响较大,可能导致主观性较强。比如,对于“学生掌握了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在没有笔试或口试等考核的情况下,不同督教人员会给出不同的判断;部分审核内容,过于表面化,评分结果一目了然。其次,督教审核主要集中在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秩序的规范、教学环节的全面等方面,但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度、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和内容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审核则缺乏关注。第三,审核指标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一个环节,对于课前准备与课堂教学的结果缺乏必要的监控。比如,部分督教记录显示“是否有备课教案”,但对于因课堂教学情况发生变化,而导致的教案更改情况则缺乏跟踪。第四,每所学校所有的督导使用统一的表格,没有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督教内容的区分,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课程在督教指标体系上雷同。总之,笔者认为,大部分督教记录对课堂教学考核的内容之间缺乏足够的关联度,考核标准设置片面,不能对课堂教学效率做出完整公正客观的评价。

3.缺乏即时信息反馈大部分学校采用二级或三级督教体制,即在主管校长与教务处领导下,院系层次为一级,教研室为二级,班级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为第三级,且基本为单向信息传导模式。督教人员来自各个院系,接受教务处的行政领导。基本的督教流程是,督教了解课堂教学情况,填写记录表后与任课教师做简单沟通,将记录表上交教务处统计、备案。在此过程中,一级督教机构可能没有将结果反馈给二级机构,一般情况下,二级机构也不会把督教信息反馈给一级机构,而三级机构的信息更是不能够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及时的反馈与调整。最重要的是,没有由相关部门和人员,共同分析总结收集到的督教信息的过程,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反馈,或者反馈的意见不具有建设性,只有问题,没有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另一个问题是,信息反馈不够及时,比如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或者即使是在学期中间形成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到任课教师手中,也接近课程教学的尾声,没有充分的时间做出教学上的调整。导致的结果是,任课教师的小错误、小缺点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不断重现,影响到一批又一批的学生。

二、从实然到应然的改革途径

重构督教工作课堂教学指导的内容,需校内督导管理人员和督教人员转变观念,明确督教任务,理顺督教关系。部分高职院校的督教实践仍过分强调监督、检查的功能,所以应尽量弱化督教人员的行政层级观念,加强其引导、辅助的职能。比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与岗位迁移能力变化带来的新的教学要求等。导向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正确方向的重要职能,比如,人文素养的提升比专业知识更重要,但对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努力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长期地贯穿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而条块分割的专业知识教学任务容易使任课教师忽视对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影响,督教人员适时地提示与指导,则会帮助学生和任课教师,使教学活动的主体均终生受益。督教监控点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督教的质量成效。所以,为优化课堂教学质量,应将对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方法的指导作为督教指标体系的核心。督教人员在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指导时,避免随意性的选择,应根据督教人员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督教课程结合。

从专业课程内容的角度,充分利用督教人员的专业特长和执教经验,有针对性和系统性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等,与任课教师共同、深入地探讨,以找到更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理论与实践内容教学方法,比如新旧知识点之间如何衔接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新的理论内容如何引入可以让学生更轻松的掌握,如何控制高职层次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教学实践等,而不是一般性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浅层次说明。各职业院校可以结合督教人员和任课教师的要求,实行督教人员与任课教师“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或多对多”的导师制,以便在每一学期,每位任课教师都能够在至少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指导,而非蜻蜓点水、形式大于内容的监督。大部分高职院校应理顺督教流程关系,充分利用各部门、各时期收集整理的课堂教学记录情况,与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调动任课教师的创新能力,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而不是只将督教记录整理备案、束之高阁。没有经过分析、整理并被再利用的数据,是没有价值的数据,不能被称为信息;收集整理无用信息的过程也就毫无价值可言。

三、结论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4

【关键词】就业指导;就业制度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模式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确立了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制度,这一制度改革很好地适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市场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力地支援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时至今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又一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那就是如何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产品”,亦即人才培养的市场化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而这项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何在此过渡情境下,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才培养的市场化效果,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无疑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重新认识就业指导课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开设名副其实的就业指导课,成为各个高校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种现实选择。

一、目前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普遍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未设立专门教研机构,缺少专业师资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至今,人才供需已基本实现了市场化的配置方式,但由于人才培养制度并没有随就业制度的改革而进行配套改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国大学生产的人才“产品”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通过专业师资对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能够在现行体制内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人才培养市场化的问题,使高校生产的人才“产品”能够更加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讲,大学阶段开展就业指导课教学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事实上,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伊始,即要求各高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改变过去“象牙塔”式的培养模式,更多地专注培养应用型人才,并通过在校生普及教育使大学生关注社会用人需求。时至今日,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但对就业指导课统揽全局的重要作用却大都认识不足。最明显的特征是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机构,缺少专业的教学师资。目前一般的方法是就业指导课教师都由学校辅导员或做学生管理工作的行政人员兼任,这样带来了两个非常大的弊端,一是这些人员由于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储备和从业经验,不能够传授对大学生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方案,即不能有效地进行就业指导,二是这些人员一般都忙于处理一些事务性工作,缺少对就业指导课持续教研的精力和兴趣。因此,在大部分情况下,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其实已经形同虚设。老师教的不知所以,学生当然也没有学的兴趣。人人都知道重要,却人人都是漠不关心的局面已然流行开来。

(二)教学内容随意,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就业指导是一门课程,却不是一个专业。就业指导课,就其本质来说,是培养学生具有顺利实现就业的素质和能力。满足就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当然不是一个专业那么简单。我们都知道一个大学生要想在毕业时实现顺利就业,在没有跨专业就业的前提下,他首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其次要有比较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除此之外,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还需要其他的一些比较具体的素质和能力。显然,这都不是一门学科所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一般来讲,我们的就业指导课程涉及到职业规划知识、人力资源知识、心理学知识、社交礼仪、就业政策等等。如果分门别类,单独地讲授这些知识,不但不现实,也不能很好地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如何将这些内容很好地综合到一门课程当中其实是一个难度非常大的问题,这个工作很少有学校专门去做。目前通行的做法都是由兼职的任课教师逐一讲授,关于其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前面已经提到,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就业指导更多的时候只能是形式大于内容,失去了它的本来意义。因而,制定统一的、科学合理的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三)教学模式固化,缺少改革创新

前面提到过,就业指导课不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它是由多门学科有机综合在一起的一门课程,也由此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应该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该在教学模式上有所创新,形成某种具有自身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法。就业指导课的主要任务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多少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具备这样几种意识,即规划的意识、未雨绸缪的意识和自信的意识。依据目前各个高校配备的就业指导课师资情况,课程教研活动几乎都只是象征性的存在,缺少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无疑将使授课的效果大打折扣。以传统授课或讲座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大学生了解若干关于就业的理论性知识,但这种收获距就业指导课的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仍然相去甚远。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当中,更应当研究如何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如何将学习的理论更好更快地应用到自己的实践当中。

(四)过于专注“就业指导”,缺乏全程教育观念

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理解当中,就业指导就是针对毕业生们提供的关于就业方面的一些服务内容。这种观念其实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这一概念的十分狭隘的理解。就业尽管是所有大学生毕业生们面临的最主要的任务,但针对就业开展的指导工作却不见得必须从应届毕业生才开始。事实上,将就业指导课只安排给毕业年级已经使就业指导的功用削去了绝大部分。仔细研究过发达国家教育体系的学者都知道,国外的就业指导教育其实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以美国为例,在小学里就有“职业日”(Career Day)的概念,在这一天,社区里各行各业的人轮流为小学生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使他们很早就对各种职业形成了初步的认识。在以后的学生生涯中,从中学到大学都有各种形式的职业实践课堂,所以美国的大学生们对于选择合适的职业比他们的中国同龄人会显得更加从容。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欧美国家的就业指导教育给我们的启示是应该树立一种全程教育的观念,教育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有用的人才,所以在教育开展的各个阶段都要让学生们懂得如何规划设计自己的未来职业。对于国内的大学生们来讲,大学阶段的就业指导教育是学生们了解各种职业并做好关乎一生的职业规划的最后机会,所以对于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者来说,树立全程教育的观念,就是要从大学新生入学开始就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们能够及早地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乃至人生目标。

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应从战略上明确开展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意义

就业指导将为大学生规划职业理想、选择职业目标提供重要的人生经验,也是培养以满足市场人才需求为目的的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保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就业指导课的开展,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将这一思想贯彻开来。就业指导最重要的是要完成对大学生们三个方面的指导,即思想指导、政策信息指导和行动指导。思想指导是就业指导课的重中之重,思想指导开始于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当中,主要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引导,并教会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方法,树立规划的意识。在择业的过程中,思想指导还体现在引导大学生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并树立正直诚实的职业道德。政策信息引导主要针对毕业生们在择业的过程中,为其提供必要的大学生就业政策信息、企业的招聘信息以及应聘需要掌握的其他信息等。谁掌握信息,谁就掌握了制胜的先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并没有随着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而消失,尤其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所以高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网络,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行动指导是指在毕业生们寻找工作的过程中,就业指导老师持续跟踪,并经常与毕业生们交流心得,从中关注他们求职过程中的现实或心理状态,并适时进行必要的指导。

(二)设立就业指导教研机构,配置专门师资

就业指导课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门专业课,所以有必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配备专业的任课教师,并成立专门的教研室。教研室首先应在详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使就业指导的授课内容既能够适应社会的人才需求形势又能够很好地兼顾学校的教育特色。其次,教研室应从企业、政府机构及其他高校等途径搜集有效进行职业指导所需要的授课资料,编制或选择适合的授课教材。最后,教研室要具有一定的科研力量。为跟上迅速变化的社会形势,应主要聘用优秀的青年教师,并定期对从业教师进行培训。一般来讲,还应邀请各大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员担任就业顾问,或聘请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资深退休人员担任就业指导任课教师,因为这些人员对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都具有更具体更权威的理解,由他们给大学生们上课,可谓对口又对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无论是多么完美的实施方案,都免不了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就业指导专门教研机构的设立同样如此。无论是培训就业指导教师,还是实地调研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充足的资金支持是就业指导工作获得良好开展的基本保证。高校需要在年度预算中拨出专门的资金用于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三)积极探索创新授课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基于对高校就业指导课重要性认识上的不足,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的授课模式基本上流于传统的说教形式。教师只管在讲台上讲,将学生需要了解的一些知识一股脑儿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一如既往地对课堂缺乏兴趣,自顾自地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这是许多高校课堂上常见的现象。也许用一些同学缺少对某个专业的兴趣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但如果说学生们对就业缺少足够的兴趣就是十分牵强的解释了。很少有人不会考虑自己未来的出路问题,因而也就不存在学生们不愿意知道自己如何才能找到好工作这一情况。问题只在于我们没有找到教师爱教、学生爱学的教与学能够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授课方法。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不在于学生,而在于聘用的教师能够具有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精神,所以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师应该在如何创新改进教学模式上下足功夫,使这门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爱学、学而有用、学而能用的侧重于指导实践的实践型科目。案例型教学、互动型教学、体验型教学这三种模式由于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应当成为就业指导课从业教师重点采用的授课模式。另外,每隔一定时期邀请校外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或相关管理人员来校作就业指导讲座也是能够为更好地发挥就业指导课指导作用起到重要补充效果的途径之一。这些人士因其更接近社会实际且更具权威性的对职业和就业的理解会更易获得大学生们的青睐。

(四)树立服务意识,强化学生就业工作主体地位

就业指导,名为指导,实际上是服务,服务于广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如果对于大学低年级学生还是以思想指导为主,那么,对于毕业生就应当更加突出服务性工作。对于毕业生教学,要突破课堂的限制,不要让学生感觉是在上课,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为一件不可避免,即将到到来或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要通过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独立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工作,让毕业生们明白个体之间的差异,就业不是一刀切,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职业,完全按照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和个性去选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们必须放下学术权威的身份地位,去试图了解学生尤其是毕业生们的需求,从而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地服务。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大学生们思想成熟的程度,逐渐地树立他们就业主角的身份地位,在这个过程中,就业指导教师也逐渐从严师的角色逐渐过渡到大学生们良师益友的角色,不断拉近与大学生们心灵上的距离,并能够如实地获取大学生们求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而给予他们更具针对性地帮助,获得师生共赢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绍俊.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之完善[J].许昌学院学报,2010.

[2] 韦良.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路径选择[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9.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5

关键词:教学诊断;制度改进;校企合作;影响

0 引言

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有利于企业资源与高校资源的有效结合利用,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在学生毕业后还可以招收优秀毕业生,校企合作是高校与企业间优势互补的合作行为。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一些中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却遇到了瓶颈,暴露出来一些问题,加强教学工作的诊断与制度改进被更多的关注,以为校企合作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是巩固中高职院校教育水平的重大举措。

1 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意义

我国提倡以教育为本,加快发展现代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教学工作事关人才的培养,而且目前一些中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虽然推动了人才的质量培养,但是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存在的问题也日渐暴露,这使得加强教学工作诊断与制度改进成了促进校企合作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推进教学工作诊断对当前校企合作模式的教学发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教学工作诊断中发现的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不健全 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对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缺少明文规定,只是指出了一些规范性的建议,一些支持校企合作模式的地区虽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是落实力度很低,大多只是在空喊口号没有实施,而且规定的也比较模糊,没有对参加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一些优惠措施,使企业在参与中没有确切的参照规章同时也没有积极性。

2.2 院校教学模式较局限 目前我国缺乏高技能高技术人才,纵观各地的招聘现场,一些高技术性的岗位前寥寥数人,究其原因是一些中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企业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了解。在课程教育上重理论轻实践,学科划分明显,基础与专业课程都只是进行理论的传授,没有针对实际工作中的岗位进行深入教学,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缺少方案和措施。

2.3 校企合作发展不够平衡 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学校好于地州市的学校,工科类学校好于文科类学校,工程类专业好于管理类专业,另外,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专业特色也体现不够等。现阶段而言校企合作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加强学校的教学工作诊断与制度改进作为推动校企合作新发展的路径,下面我们从教学工作诊断和制度改进这两个大的方面来着手进行改进的影响分析。

3 改进措施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3.1 进行教学工作诊断及其对校企合作的影响 对教学工作进行诊断,可以发现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缺乏对企业所需人才的定位与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对于此诊断,高校可以与企业进行沟通安排一些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岗位需求参与,让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和技能,给企业价值的创造献力,同时教师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以及此岗位技能要求。回到院校中,教师可以将自己了解的企业岗位的需求与学校专业课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技能传授,以企业需求的标准来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可以很快的进入企业工作,不仅节省了企业的培训环节,也有利于推进企业与院校长期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学校可以向企业输送老师进行参与和实践,同样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专业的技术人员担任外聘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具备良好的实践经验和技能,聘请他们来院校授课兼职,将企业的工作模式、理念以及工作流程传授给学生,对学生的教育十分有利。

3.2 制度的改进及对校企合作教学的影响 国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法规、规章、制度的完善,鼓励企业参与院校合作,地方出台优惠措施调动企业参与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减少。可以建立一些组织或者协会作为企业与院校的平台,让其在这个平台中了解彼此然后建立合作关系。

3.3 创新校企合作思路,扎实推进校企合作的开展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应该作为中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要素,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措施。校企合作中虽然存在许多不可避免的问题,有的也不完全是学校自身的问题。针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校企合作思路。学校把开展校企合作作为中高职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主动寻求合作伙伴,以合作谋发展。

4 结语

校企合作办学是培养适应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进行教学工作诊断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制度改进以更好的推动校企合作的新发展。国家应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高职院校也要主动与企业保持联系,共建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企业参与到教育实践改革当中,使校企合作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促进双赢局面的形成,推动教育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年10月.

[2]李澎林.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耦合模式研究――兼论浙江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9月第三期.

[3]蔡春红.基于价值导向的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可持续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27期.

对学校教学建议范文6

论文关键词: 高校青年教师 教学常见问题 解决措施

论文摘 要: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受教学经验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会遇到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与教学评估双重形势的感召下,青年教师的数量激增,迅速成为高师队伍中人数最多的一部分。根据教育部统计,2005年高校3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是29.3%,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重为68%。[1]可见,高师队伍正向年轻化的态势发展,这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教育未来,本文主要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教学常见问题

1.教学任务繁重导致“高能低质”问题凸显。

青年教师大多学历高,知识新、观念超前、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高,年轻、有朝气,易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这些是他们固有的优势。但是,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无深度、无广度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教学经验从何而来?答案很简单,主要从日常的教学中来。于是,“年轻人多干点”就成了青年教师承担一门或者几门课程的指导思想。我曾经走访过一些身在高校的青年教师,发现“18节课很平常,20节课正常量,再多加些也无妨”的情况在各高校已经司空见惯,青年教师俨然成为“讲课机器”。以这种方式来丰富教学经验,无异于杀鸡取卵。青年教师的大部分时间被花费在教学上,没有或者很少有时间去充实和提高自己,从而导致“高能低质”(能力高、教学质量低)。

2.长期从事基础课教学,缺乏系统的理论课知识。

在高校,青年教师主要承担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以外语专业为例,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课程有综合英语、阅读、听力等,有机会开展理论课教学的青年教师少之又少。长此以往,他们在大学时代所学的理论知识便遗忘殆尽,偶尔在教授基础课时遇到一些理论知识也只能以“现买现卖”的方式教给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不敢展开深入的挖掘。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会记得“转换生成语法”是何物,亦不知乔姆斯基为何许人也,更不用说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了。虽然有一些青年教师怀着炽热之心,利用课余时间研读理论课,但是书籍不经过实践教学的洗礼,他们的热情终究会“随风飘去”。还有一种现象在正从传统专业向新兴专业转型的高校较为明显,这种涉及青年教师的现象就是青年教师刚刚大学毕业就从事一门甚至几门主干课程的教学,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就是一例。根据2008全国第四届商务英语研讨会的信息,我国商务英语教师的年龄结构普遍不合理,有些高校50%的商务英语教师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30—45岁的占30%,45岁以上的占10%;商务英语教师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往往占到60%以上。

3.重科研而轻教学。

高校的职能在于通过教学培养人才,这一点有别于科研院所。教学理所应当是高校的首要任务,“教学为主科研为辅”才是高校的立身之本。然而,高校职称评定重科研而轻教学的事实让广大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不知所措。于是,“科研课题大家抢,教学任务是负担”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早日实现自己晋升职称的梦想,处于职称金字塔底层的“青椒”们不得不“找门路发论文,赔笑脸请课题”,从而无心教学。另外,科研成果带来的“名利”也驱使青年教师弃教从研,这对高校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不仅是高校的悲哀,更是青年教师的悲哀。

二、对策

1.教学任务繁重导致“高能低质”的问题的对策。

首先,实行校、院(系)双重监督机制,纠正“年轻人多干点”的思想,严格控制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量,从而在为青年教师赢得“充电”和“自身提高”的时间的同时也保证教学质量。 转贴于

其次,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比赛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的同时,客观上起到丰富教学经验的作用。

最后,贯彻落实“助教制”和“导师制”。[2]

2.系统的理论课知识匮乏问题的建议。

首先,青年教师要积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有目的地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为将来教授理论课打好基础。

其次,学校有关部门要搞好教师梯队建设,实现课程建设的“老、中、青”共存,为青年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再次,德国教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3]因此,教育领导者们应该把握教育的实质,发挥好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最后,学校应该本着“送出去,请进来”的思想,将青年教师分批次地送出去进修学习,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出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青年教师。另外,还可请一些知名学者、教授来校为青年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

3.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首先,正确引导青年教师对科研的态度,树立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观念,使青年教师在集中精力搞好教学之余适当地从事科研。

其次,完善职称评定机制,加大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在职称评定中的比重,不给科研“牵着教师鼻子走”的机会。

最后,青年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淡泊名利。

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就是关注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黑龙江日报[N].200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