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农村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推动农村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推动农村发展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1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村经济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2007年7月1日施行,这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步入依法发展的新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沟通农民与企业、生产与市场的桥梁,是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农村经营制度的重要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近年来,辰溪县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文件精神,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辰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从事农业专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及涉农服务部门自愿以产品、资金、信息、技术、管理等为纽带,为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维护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增加成员收入,实行互助合作和对外参与市场竞争,对内搞好服务的一种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辰溪县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91家,对于辰溪县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发展现状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由于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管理运行机制尚未健全,发展成效不够明显。

辰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有:种植类中的水稻、蔬菜、草药、油料、柑橘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比如:水稻类有辰溪远大机械化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类有孝坪镇千里坪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庵乡蔬菜协会、长田湾乡高山蔬菜协会;中草药类有仙人湾乡仙峰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苏木溪乡鑫源金银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寺前镇桃花坪蕊鑫药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油料类有桥头溪乡新森优质油茶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庵乡鑫富油茶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养殖类有生猪养殖、山羊养殖、家禽养殖、峰业养殖专业合作社,比如:辰溪辰阳镇汪家桥永兴蜂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聚源生态波尔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类有辰溪永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城郊乡“梁红玉农业机械化服务合作社”、柿溪移民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

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不断增多,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龙头蛇尾”。一些专业合作组织轰轰烈烈成立,之后便没有“产、供、销、技术指导”等合作活动,表现为名存实亡,目前有6成的合作社没有运作。二是运行形式不够深入。合作的形式仅停留在生产环节、技术方面和销售方面的简单合作,没有农产品深加工的合作,比如,辰溪县三家金银花专业合作社由于没有产品的深加工,“金银花”生产的附加值低,市场价格不高,农户收益受到影响。三是组织化程度低。辰溪县91家农村专业合作社有60%处于“小、散、弱”状态,专业合作社带动力弱、稳定性差,服务功能作用的发挥还处于低层次水平。四是专业合作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目前,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社91家,没有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尤其是同类的合作社也没有联合,合作社各自为战,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不能获得规模效益。

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活跃在农业产业化过程,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提高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有效地解决了集体经济组织“统”不了、国家技术服务部门“包”不了、农民自身“办”不了的问题,对农村双层经营体制起到较好的补充和完善作用。

2、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品,组织农民从事专业化生产,带动了许多专业村、专业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在辰溪农村,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兴起,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比如,孝坪镇千里坪蔬菜协会,组织会员进行蔬菜生产,形成一定的规模,生产的蔬菜除满足全县市场需求外,还远销周边县市;辰溪县仙峰金银花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会员550户,拥有金银花种植基地2.6万亩,计划到“十二五”末,产地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以上,成为当地的拳头产业。日前,“辰溪金银花”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金银花”生产的规模化更加有利。

3、提高了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当前,一方面随着国内大中城市市场准入门槛的提高,国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另一方面,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要求越来越高。要有效应对这一局面,单靠农民一家一户是难以做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发挥其组织载体优势,对内有效地组织实施农业生产标准,对外统一质量、价格,有利于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保护农民利益。例如,千里坪合作社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产前培训、产中指导、产后服务,全面增强社员标准化生产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科技生产水平,有效保障了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

4、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挥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是调节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通过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运销服务,密切了产销关系,丰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容,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

5、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联合购买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通过直接进入市场促进了农产品增值,拉长、拉紧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使农民可以分享到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增值利益。比如,2010年辰溪县罗子山乡罗峰村种植金银花收入达80万元,全村人平增收1000元;2011年全县共收获金银花生花6百万公斤,金银花各类产品的总产值可达0.9亿元左右。

6、促进了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农民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内部发挥着教育、培训的功能,可以使农民在科技推广、分工协作、组织管理、市场营销、对外联系以及民主决策等方面得到锻炼,有利于培育和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还是农民学习法律政策、市场经济、科学技术、民主管理的好学校,对提高农民素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有效载体。例如,千里坪蔬菜种植合作社坚持每月不定期组织社员开展3次集中学习,邀请县蔬菜办高级工程师及蔬菜种植能人讲解示范,同时,还通过县农业局、科技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和镇农机站的衔接帮助,邀请省农业部门专家现场指导,实现提高农户种植技术和综合素质。

7、改善了政府对农业的服务方式。政府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落实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扶持措施,减少了农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农民通过专业合作组织把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及时反映给政府,并获得真实可靠的农业产销、科技和政策信息等,从而提高了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如,锦滨乡马溪油茶苗木基地2012年有200万株苗木滞销,县政府积极通过媒体信息,为农户寻找买主,贵州一买主一次就购买100万株,解决了农户的困难。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这一载体,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从而合法有效地支持农业发展和保护农民利益。

三、发展壮大辰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路

1、制定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辰溪县要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缓慢、运行不规范、发展意识不强、服务功能差的不足,尽快制定在前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及管理政策,在组织原则、管理机制、利益分配和运行规范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同时把农村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使全县上下都来关注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加强政策扶持,积极探索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农业产业化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

2、让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成为农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辰溪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已逐步壮大,服务作用初步发挥。例如,龙头庵蔬菜协会,已发展会员4000人,实行“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加强技术骨干培养,大力引进优质品种,协会蔬菜年产值达4000万元,带动了1000多户会员致富。再如,千里坏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冲出重围,异军突起,成为辰溪县重要的蔬菜基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协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党委政府不遗余力的资金扶持与技术指导。为此,党委政府要继续充分认识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重要意义、鼓励发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承担涉农项目,实行资金互助合作,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促进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县农业、科技、农机经营等业务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针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内部管理、资金运转、市场营销以及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着手开展服务引导和业务指导工作,帮助合作社健全服务体系;要加大财政扶持和信贷融资力度,强化涉农资金整合和资金投入,有效开展农民教育培训,为合作社快速、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保障和智力支持。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2

随着农村网建工作的深入,以“网上订货、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为标志的现代卷烟营销模式的建立更是顺应了农村卷烟市场发展的历史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配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一步步走向繁荣,经济收入的提高促使农村消费水平上滑,这无疑不显示出农村市场强大的购买力,也说明了决胜终端,我们不能忽视农村市场。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一直坚持农村卷烟市场的开拓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诸多因素制约尚有不少需要为之改进的地方。

如何进行农村市场的卷烟营销工作,如何把小组建设、终端建设、品牌培育、客户服务、市场监管向农村延伸,激发农村市场的活力,拉近农村市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缩短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之间的差距。这个话题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复杂,完全是考验一个地区是否拥有扎实的市场营销基础环境和能力的课题,很多人一提到“农村市场”就会把困难摆在前面,一味强调农村市场所面临的问题和压力,但是我们是否可以换个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问题呢?当然可以,毕竟农村市场的卷烟消费情况早已“今时不同往日”,其他快消品都在想方设法重新构建适合农村市场的产品营销模式,特别是面对县城、乡镇、村屯三种不同的农村市场环境吸引了诸多行业的创新目光。

先抛开卷烟营销不谈,很多快消品行业已经把农村市场看作是品牌发展和产品竞争的“下沉市场”了。所谓“下沉市场”,即“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市场”。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加快、城市消费圈逐渐固化、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成功,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剧,三线以下城市、县镇与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客观因素都决定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情况早已“今时不同往日”,我们要充分挖掘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释放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提高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

农村市场一直是“结构提升的洼地,品牌培育的难题”。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农网在优质资源、先进模式和成长发展等方面还不够充分,与城网的差距较大,对中低档卷烟的巨大市场需求让卷烟营销显得举步维艰。当农村人口逐渐萎缩,消费需求拉动困难、消费水平始终在低端徘徊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后,农村市场的卷烟营销究竟应该向何处去确实成为了当前的最大难题,想要破解何其困难,不能再用老办法去解决,只能尝试用新方法和新举措去进行大胆尝试和创新。

想要真正解决农村市场的卷烟营销问题,首先要认真正视问题,从根本上理清农村市场的真实发展环境。

一、农村市场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人口的外流严重,而人口又是所有商品消费的基础,当人口流失之后消费自然而然就会随之减少,这种减少的消费不仅仅只针对卷烟产品,而是对所有商品的需求都在减少。农村人口的移动是有它的路径,即:由村到乡,由乡到镇,由镇到县城,由县城到大城市。每一个环节都有一部分人口的流动,所以广义上的农村市场是包含了乡、镇所在地和县城市场的,狭义上的农村市场则是特指村屯为主的纯农村。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所谓农村市场由于人口外流而导致的消费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区分不同场景下的现实状况。

人口流动比例这个数据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具体数据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去研究如何挖掘那些从农村流到了乡镇、县城的人和消费,充分利用他们从低到高的地域潜移过程中悄然发生的消费升级来继续进行农村市场的卷烟销售和市场培育。

首先是摸清家底,看看到底有多少人口在流动,带走了多少消费。其次是在总量、结构提升等刚性计划上给予适当的松绑或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适合农村市场的卷烟产品进行精准定位,在确保总量流失可控的状态下去认真研究结构提升或者是结构维持不变的产品都有哪些可以供应给农网零售客户。第三是制定有针对性的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策略。需要细分农村消费人口的群体,对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特征进行精准定位,进而才能开展各种精准营销的相关活动。

二、对于农村市场而言,消费者有着比较相近的特点。首先就是十分关注“性价比”,对于烟草品牌而言,性价比依然很重要。如果比同价位竞品提供更好的品吸感受、更好的设计观感、更多的情感共鸣,消费者自然会选择你而不是它。卷烟产品对于农村市场消费者影响力最大的因素还是卷烟的口味,也就是吸食感受依然是核心影响要素。卷烟品牌的新品一直如雨后春笋在农村市场出现,除了那些不愿意换牌子的固定消费者以外,很多农村消费者对卷烟新品牌的评价往往是:“就换了个样子,还是不好抽”。这充分说明,农村市场的消费者更关注产品的核心且最直观的要素--品吸感受。所以烟草产品不能只有“花架子”还需要有“硬实力”,才能在日渐挑剔的农村市场消费者中打开知名度。

三、要充分发挥诚信互助小组作用,实现客户自我管理。客户发展是建设零售客户自律互助小组的根本,自律互助小组的存在价值就是维护客户利益和消费者利益。

自律互助小组有三个特征:一是需求导向性。只有客户需求得到满足,客户满意度达到预期,客户才会积极参与自律互助小组,并自觉履行责任义务。零售客户有市场规范、价格稳定的需求,有烟草服务、终端建设的需求,有信息共享、能力提升的需求,有赢利增长、规模扩大的需求。这些需求就是推动自律互助小组正常运行、健康发展、不断完善的根本动力。二是经营自律性。自律互助小组并不具备法人资格,在承担违约责任上效力有限。在抵制非渠道进货、抵制向未成年人销售卷烟、抵制“天价烟”、实行明码实价等诚信经营方面,主要依靠客户自律。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管理,确保自律互助小组成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承诺共守。三是客户发展性。零售客户既有盈利需求,也有发展需求,既关注短期利益,也关注长期发展。因此,客户也期望通过自律互助,规范市场,激活消费,促进发展。

四、下大力度推动农网发展建设的“四进原则”,即优质资源进乡村,先进模式进乡村,小组建设进乡村,配套服务进乡村,力求将农村卷烟营销网络建设与“我与客户共成长”“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工作相结合。在农网客户细分、货源精准投放、专项需求调研、农村市场动销状态分析、客户盈利水平分析、小组建设农网模式、品牌培育、新品研发与推广、客户服务、农网客户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形成一定的“农网工作模式”,就会带来巨大的推动力量,促使农网市场得到良性发展。

五、随着卷烟市场整治工作的不断深入,农村卷烟市场秩序有了根本性好转,消费环境得以净化,但由于农村点多面广线长,交通不便,农民识假、辨假能力不强,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得农村卷烟市场监管仍存在着不少问题。突出表现在:

社会监督意识淡薄。在农村,广大卷烟消费者对制假、售假等一系列行为而产生的权益受损不知道如何实施维权监督,只能见之任之。

明码标价、明码实价不到位。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外来客流量,经常面对的都是亲朋好友、左邻右舍,碍于情面,他们大多数不能执行统一的零售价格,造成你销你的、我卖我的,形成一个店一个价的局面,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卷烟市场价格秩序,影响了客户在卷烟经营方面的盈利水平。

假私非烟屡打屡现。随着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自身机制建设的规范运行,特别是在实行了订单供货、电子结算和网上订货之后,给处于交通、通讯不便和偏远山区的经营户带来了一些不便,促使一些销量小、进货少的店便出现了非法乱渠道进货的现象。

在今后一个时期还需加强对农村市场进行巡查监管,力求监管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利益不受侵害。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3

1、教师输入太少

从事农村英语教学的老师,大部分不是专业的,只是当时略知英语知识,完全靠自己的摸索,教师自身的口语就很差,因此在教学中就很少运用口语,也就是对学生英语语言输入太少,再加上我市中考没有设立口语,因而教师不重视口语教学,只是过多地强调语法与句型的讲解与练习,这样以来,学生根本不重视口语训练,片面地认为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关键,最终就成了,用汉语教英语,用汉语学英语的模式。

2、学生练习的平台少

农村面对的教育对象--农村孩子,其中大部份是留守儿童,因此,学生自身与父母交流过少,导致性格内向,孤僻,又因小学没接触过英语,地方口音浓厚,发音不标准导致学生自卑,封闭的心理,再加上没有得到练习英语口法的平台,也无法得到良好的语言环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开口的“哑巴”英语。

作为从事农村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问题,要充分地认识到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英语新课改的任务,因此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来突破农村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裹足不前的现状。

一、以教师为导向,让学生感知语言

《英语新课标》对学生的英语口语发展水平提出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并把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口语表达的目标要求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只有教师重视了英语口语教学,那么首先考虑的就是提升自身的口语水平,同时也会想方设法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经常就会用“hello,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Nice to meet you , see you”等与学生打招呼,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爱说英语的习惯,也激发了学生英语的欲望,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

二、以课堂为主绳,让学生互动语言

1、教师要打破用汉语来教英语的模式

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L.G. Alexander认为:“Nothing should be spoken before it has been heard. Nothing should be read before it has been spoken. Nothing should be written before it has read.”“有听才有说,有说才有读,有读才有写”,可见说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的农村英语教学中,绝大部份教师不能用英语组织教学,都是用汉语来教英语,我们要意识到用英语教英语是英语教学的关键,这样不但给学生输入了大量的语言,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口头模仿。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想说英语的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2、课前进行Talk show训练

要想培养学生爱说英语的习惯,对农村学生来说,要采取循序渐进,要让他们从理性上认识到口语训练的必要。训练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因此,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前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有利于学生思维、想象,应变能力及口语表达的培养。这个环节,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教师可以指定二名学生根据教材内容课后去组织对话。第二天上讲台表演;另一种就是随机抽一名学生上讲台自由说,内容形式不定,只要健康,可以为讲英语故事和笑话,唱英文歌,用英语复述课文,也可以讲述身边的事。不管是那种形式,学生都会去准备,因为他们就怕第二天抽到他,如果上讲台没什么说的,显得没面子,于是他们会去收集有关英语方面的信息,或摘抄精美的句子,段落,并将转换为口头训练,反复操练,从中掌握语音语调。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学生就会从怕说英语到想说,想说到爱说,爱说到善学,从而提高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语言交流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进行巩固练习,以教带学,以讲带练,表扬鼓励使他们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做到练习的多样化,现在的教材编排中,设置有购物、看病、饮食、交通等话题,这些话题贴近生活实际,有利于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如教材Go for it 七年级上册Unit7.How much are these socks? 这一单元主要是关于购物的日常用语,可以创设这样的场景,事先准备一些物品,让一位学生扮演店主,让另一位学生扮演顾客,学生就会用Can I help you ? Yes , please.How much is … ? It's… .展开对话,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很积极,他们根据教材内容配上自己的动作,语气,在欢快中学会句型。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运用语言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4

关键词:农机化;发展;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S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0-1

“十一五”时期,吉林省舒兰市认真落实中央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业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和产业化等项改革,使舒兰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为舒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生产条件。

1 建设新农村,农机化必先行

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决条件,发展生产要靠生产力的提高,而农业机械的应用掀起了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根本性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1.2 农业机械化为生活宽裕起到保障作用

我国农民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农民收入的提高能够影响整个社会的贫富状况。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可以提高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能够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的生产经营,增加了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1.3 农业机械化使村容整洁

一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推动乡村道路的硬化建设;二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改善农村养殖造成的脏乱差的局面,使养殖业进一步规范化和集约化,因此,这将大大地改善乡村庭院卫生环境,为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善提供必要条件。三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秸秆粉碎还田和再利用,减少了杂草、秸秆等乱堆乱放和焚烧带来的污染等问题;同时也能推动农村沼气、煤气、电力、太阳能等各种能源的使用,降低了生活成本,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2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2.1 农业机械化普及率逐年提升

由于近年来,国家的大力扶持,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的逐年扩大、补贴标准的逐渐提高,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逐年提升,并且会进一步提高,对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起到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2.2 农机具拥有量逐年增加

2010年,舒兰市购买农机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农户积极的购机态势导致舒兰市2010年农业机械化水平整体提高,同时能够看出农机具的拥有量逐年提高。

2.3 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机械化广泛应用于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业,贯穿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

2.4 农机新技术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机械耕作、机械播种、机械收获的技术创新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扬尘,减少侵蚀,保护环境,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3 进一步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几点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综合农业形势的发展,结合舒兰市生产实际,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舒兰市农机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农业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重点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机械化,因地制宜,示范引导,循序渐进,重点突破,以优化生产手段为切入点,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扶持农机大户和龙头企业,引导特色农产品生产走区域化发展之路,逐步提高舒兰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基础。

3.1 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

国家规定将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因此,舒兰市必须严格按照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的有关程序规范操作,确保农民购置农机具的补贴资金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购机积极性,使武威市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率和拥有量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3.2 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

一要创新工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二要进一步做好纳入政府补贴中的农业机具的鉴定评选工作,将各类机具的各种性能明确标注出来,为农民购买到先进合适的农机具提供保障。三要加大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产品,完善农机产品质量投诉监督体制,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的管理,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同时要维护农机作业市场秩序,为农机社会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3 加强农机培训

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培训的目标。同时,对农业机械操作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安全操作培训,以及经营培训,使农机手不仅会操作而且懂经营。通过组织各种农机培训班、举办现场演示会、发放宣传单等形式,让农民增加对农机的了解,激发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的热情。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农村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建设现代农业。农业机械化是构成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与必由之路,必须把它摆在重要的位置;同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为农业机械化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快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卜洪震.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吴海华.我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效益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

[3] 郝庆升.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动力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01).

[4] 刘佩军.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

[5] 吴彦红,严霖元,刘云.发展农业机械化 增加农民收入[J].中国农机化,2005(01).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5

一、农业机械推广重要作用

1.提高生产效率

相对于传统人工操作、机械化生产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节省劳动时间,这也是人工操作所不及的。此外,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有助于生产规模扩大,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形成产业化生产,在规模化扩大后对机械设备的需求也随之提升,进而形成良性循环;这正是工业不断前进的原因,农业也将沿着相似的路线前行。

2.提高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

立足于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分析,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推广,应用普遍,其农业发展越迅速,经济进步显著,农户生活水平有了根本提升,不仅解决了人们温饱问题,更达到了致富效果。农业机械提升生产效率后将会节约一定人力资源,这些人将自动投入到二、三产业中,从而达到产业结构调节以及农户经济收入途径的扩大。此外,机械化生产规模增加后调动了市场产品的流动,农产品附加值随之提升,进一步提升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3.推动产业结构重组

农业机械推广实现了产业结构重组,首先产业机械化水平提升,推动机械生产进步。同时,推动相关配套服务等第三产业进步,而二、三产业进步也可以反哺农业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连锁反应。其次,机械化生产范围扩大后,会融入相关工业与服务为其他行业提供了更多人力资源,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重组。

二、农业机械推广现状

1.农民思想意识滞后

受传统生产模式制约以及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对先进技术与生产理念接受较慢,缺少农业机械化学习与系统培训导致一些农村地区生产理念落后,落后现代农业发展。部分农户对先进技术与设备持有怀疑态度,不敢轻易尝试。加之,市场发展理念的变化与竞争意识加剧,人们对扩大生产范围与生产水平的提高缺少关注,机械化推广缺少推动力。由于思想理念的落后与意识创新导致农业机械推广受到较大影响。

2.农业经营范围小,投入大

由于我国农业经营范围小、土地分散使得农业机械规模扩大与其出现矛盾,大范围机械生产在偏远农村地区缺少基础铺垫。由于家庭联产承包方式使农村土地的分散化,造成农业生产范围小,形成以传统人工为主的农业生产形式;与此同时机械化生产经济投入较高,难以调动农民机械化生产主动性。

3.机械配备不科学

农业机械化程度需要借助机械装备数量与配套设施完善性评价,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机械化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机械配备不科学。第一,基于数量上来说,机械设备未得到推广普及,尤其是小型设备在种植中较为常见。第二,基于比重上分析,大中型设备使用较少,小型设备作用与效率不符合现代种植需求导致机械化价值难以发挥有效作用。第三,有关配套设施与配套技术不成熟,缺少机械维护单位,设备保养不及时、缺少系统指导与培训进而影响农业机械化程度。

三、发挥农业机械推广作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法

1.政府重视,政策倾斜

政府的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和宣传。政府作为农业机械推广的引导者,政府重视水平对机械推广范围与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还需要相关政府加强指导方式。首先,构建政策优惠与财政划拨为农业机械推广扩大资源。其次,加强宏观控制,科学利用市场体制加强引导与宏观控制,构建推广平台。现在的农业机械补贴政策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但对有些农民来讲,门槛仍有点高,农业机械补贴的范围还需扩大,农业机械化的大力发展还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2.提高推广人员专业水平

机械推广人员作为农业机械推广组成部分,加强人员专业水平成为机械推广的基础前提。第一,推广人员加强专业水平,扩大推广机械产品,尤其是先进技术、新产品的控制。第二,提高人员职业素养,提高责任意识并积累经验。第三,强化推广人员整体素养,例如:交流能力、售后服务等。

3.健全推广制度

政府单位应制定系统的主导工作,编制农业机械推广体制,针对相关体制如:农村信贷、补贴等可以推动农业机械化体制控制,为农业机械推广提供发展契机。只有健全推广体制才能为农业机械推广奠定基础。我国各地区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呈现北重南轻现状,因此在南方地区还应加强科学研究与投入,保证农业机械化生产稳定性。编制完善的机械生产质量体制,确保机械设备生产稳定与安全,确保机械质量为机械推广创造条件。

推动农村发展范文6

——石柱县“五结合五发展”打造渝东品牌教育

当今时代,是一个发展的时代,一个竞争的时代,一个强者的时代。总书记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拥有我们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民族核心品牌。品牌,成了我们价值的追求,实力的象征,交往的名片。曾几何时,石柱教育在渝东南片区独占鳌头,无论是教育规模还是教育成果都是渝东南片区的一张名片。重庆直辖后,渝东南片区很多县奋起直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石柱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如何振兴石柱教育,重塑石柱教育形象,是摆在县委、政府以及教委一班人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石柱县针对渝东地区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不足、教育结构参差不齐、办学行为认识不够等制约和影响教育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全面提高“普九”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狠抓行风和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坚持以“五个结合”为抓手,力促“五大发展”,着力打造渝东品牌教育,走科教强县之路。

一、坚持与教师自身建设相结合,促进内涵发展

在去年的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总书记的希望蕴含了教师应具备的素养,包涵了一个合格教师的全部内涵,即师德、师能、师风、师魂。充分反应了教师这个特殊群体的共同理想和愿望,也是教师个体和群体需要一生为之奋斗的从教境界。石柱县把抓好师风师德建设作为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实践载体。

一是铸师德。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从事教育活动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有道是“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良好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习惯是所有发展与成功的基础。为此,石柱县教委每年积极开展“师德标兵”评选活动,以充分发挥典型教师示范带动作用,号召全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关爱学生,做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二是树师风。师风,就是教师从业的职业道德作风。俗话说“风正一帆顺”,良好的师风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石柱县教委充分运用石柱电视台、报刊、网络等媒体,采取常规宣传、重点宣传、典型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党员教师的先进事迹。县教委也设立了热线举报电话,同时要求每个学校聘请社会监督员,加强对各校师风的监督。

三是强师能。强师能要求教师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做到热爱自己的职业,以能做一个人民教师而备感自豪,踏踏实实从教,从从容容做师。教育是一种育人的事业,只要肯学习,能创造,就能做出骄人的业绩来。为此,石柱县积极开展“领雁工程”、“青蓝工程”、“三名工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教育家工程”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先进教师外出挂职锻炼学习,着力培养一批教育的“领头雁”,创新和谐教育的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坚持与加强农村教育相结合,促进均衡发展

石柱县是一个集“老、少、边”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几年,随着政府教育投入的增长,该县教育有长足发展,学校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教育教学条件日益改善,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等重大历史任务已经完成,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服务城乡统筹的教育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是与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的不断增长还要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布有碍教育公平,城乡教育资源失衡,农村教育发展还明显薄弱。为此,石柱县教委针对农村中小学校硬件设施与软件条件不达标的实际,该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一是积极开展送政策、送设备、送温暖、送技术、送服务的“五送”活动,启动“一托二、一托三”教育帮扶工程。二是积极推动标准化学校建设。全面启动农村薄弱学校校舍、寄宿制学校、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规划建设10所寄宿制学校,面积5880平方米,总投资640万,目前已全部竣工。中央新增投资项目“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投入资金1603万改善了乡镇4所学校的办学条件。三是加强远程教育设施设备建设,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大装备投入,乡镇中心校和中学文秘站 域网覆盖率达到100﹪以上,帮助30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提高办学水平,着力打造一校一品,把品牌打响,提升质量内涵。四是拓宽农村教育平台,采取政府贷款、社会捐资助学等形式尽力做好“一帮一互助结对”活动。加强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回乡创业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帮困体系。五是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推行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县政府要求,会同纪检、监察、人事等部门,遵循“公正、公开、公平、择优选调”的原则,全面实行“阳光”操作全县的中小学教师考调

进城工作,同时建立城镇下乡支教活动,对支教教师在评职晋级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在教师待遇上,对农村教师实行适当倾斜,多渠道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了城乡师资统筹,建立教师城乡之间合理流动、资源共享的管理体系。三、坚持与规范教育收费相结合,促进和谐发展

近年来,石柱县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以规范教育收费为突破口,促进和谐发展。在治理教育乱收费中,坚持教育在先、防范在前、监察到位、处理从严,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一是媒体监督、增强透明度。全县各乡镇组织中小学校采取召开家长会、学生会和印发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收费标准、收费纪律,同时利用宣传栏、电视台、教育网宣传收费政策。在学校设立收费咨询台,解答家长、学生提出的收费问题。并充分利用石柱电视台“石柱新闻”时段对各中小学违规收费行为予以曝光,增强了透明度。二是深入督查、从严处理。采取多形式开展收费检查活动,将定期检查与平时巡查相结合,学校自查与上级复查相结合,一般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每年春秋两季都由县政府成立收费专项检查组,对全县32个乡镇学校进行重点检查,县纪委、县教委及时对全县学校收费进行逐校检查通报,彻底查处违规收费行为。三是完善制度、构建平台。采取搭建“规范教育收费与办学行为投诉平台”、构建县、镇(乡)两级联动的投诉查处机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学校收费预审制度、收费公示制度、收费监督员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的“四项制度”。四是整体联动、奖惩并举。建立治理教育乱收费台帐,实行两月一通报,一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同时向学生、家长发放“收费明白卡”;开展收费咨询进院坝活动和建设“教育收费规范年”活动等措施规范收费。今年以来,教育收费投诉明显下降,多数学校实现了教育收费“零投诉”。

四、坚持与优化教育结构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

职业教育面临教育办学规模严重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专业设施设备严重奇缺等矛盾和问题。针对职业教育发展的状况,该县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要契机,紧紧围绕石柱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增长升级的需要,创新专业设置,全面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精心打造渝东地区最大的劳务输出人才基地。一是整合职教资源。整合校内、教育系统内、外部职业教育资源。在石柱县城新城区周边另辟新址,新征土地150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834.80万元。总建设面积65490平方米,组建新的职业教育中心,目前,新建工程已全面启动。二是加强“双师”型培训。按规定的有关标准,配齐教学所需的师资,以保障教学必须,针对骨干、示范专业,确保“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采用外送内培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目前,成功举办全县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共5次,全面提升师生的职业技能。全县外出务工人员达15万,对返乡农民工加大了培训力度,建立返乡创业工业园1个,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三是学习借鉴促发展。通过选派教师到江津区挂职学习的形式,借鉴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从计划培养向市场要求转变,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和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四是不断探索新模式。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加强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实行工学结合办学模式。同时,切实规范招生行为,坚决查处对利用单位和个人职权买卖生源,谋取私利的行为。

五、坚持与推进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该县紧扣“建设全国民族地区现代品牌学校”的战略目标,以“五四”运动90周年、建党88周年、建国60周年等重要节庆为契机,在全县中小学中广泛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评选10个“石柱县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和创建10个“特色文化名校”。初步构建了“书香校园、数字校园、和谐校园”,积极开展了“读经典进校园”、“唱红歌进校园”、“讲故事进校园”、“传箴言进校园”、“廉洁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形成了一校一品、一校一特色、一校一亮点、一切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办学思想,树立了“德才至善,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和顺管理—和雅德育—和乐教学”办学模式,打造了“和谐教育”办学特色。二是改革评价方式,促进健康发展。出台了《石柱县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意见》和《石柱县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实施细则》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分别成立了教育质量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统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片区教研中心”的活动机制,加大了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督查力度。坚持科研兴校,强力推进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三级教研网络,全面开展教研活动,提高了教育教学中的科研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