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制度的核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制度的核心范文1
[关键字] 公共政策 创新 和谐社会 制度支撑
全面理解、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需要从不同的学科视角进行深刻剖析。从公共政策角度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政策合法化程度高;公共政策体现社会公正;公共政策体现利益平衡;公共政策保障弱者。每一个时代都有与时代环境相适应的公共管理模式,国家的公共管理制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整体变革对公共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在改革传统的公共管理制度,取得了很大成绩:初步遏制了政府机构不断膨胀的势头;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开始调整和转变政府的职能,政企分开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初步理顺了政府部门之间职能交叉的局面;政府的行政程序正在
不断简化,行政行为正在不断规范化;等等。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公共管理制度仍然不能完全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如何创新公共管理政策,协调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音符,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制度支撑,是摆在我们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
一、 重新界定公共产品的范围
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公共政策,公共产品是关键。对于公共产品的划分和厘定,相关论述已是汗牛充栋。但公共产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停调整,尤其在转型时期的中国。因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共产品也需要重新界定,以避免公共产品供给方面的"越位"、"缺位"和"错位"现象。首先,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公共产品如今已属于市场调节的范畴,如价格管理、工资管理等,因而应减少或取消公共政策的干预;其次,当前社会矛盾比较集中和突出的一些领域迫切需要公共产品的供给,如农村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医疗服务等,如食品安全监管(传统上,这方面的公共产品是监管食品卫生),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公共卫生防御体系,以及环境保护等;再次,也有一些领域的公共产品供
给存在"错位"现象,如基础教育、网吧管理等。
二、 定公平的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普遍性和非排他性;人们也往往把政府视为公平和正义的化身。公平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政策是由政府的性质和公共服务的性质所决定的。其基本的涵义在于,社会中的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不应该被排除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乃至整个社会的机制之外。具体而言,它意味着政府要维护和发展一切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平等的;政府要尽可能地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创造公平的机会,尽管每一个人掌握和利用机会的能力存在差异;政府在其行政行为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重要的是,公平和具有社会包容性的公共管理,核心体现在政府对社会困难群体提
供的服务上。政府要扩大公共服务的受益面,保护困难群体的权利和利益,使其能够享受到
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医疗健康、环境卫生、教育文化、住房、社会保障等),分享发展的成果
三、 政策诉求的表达机制
公共管理要从以机关为中心转变到以公民为中心。公共部门和公共管理者要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促进公民权利的实现为要务,倾听公民的呼声,为公民的参与、诉愿和救济提供必要的途径。公共管理者要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谁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他们对政府机关所提供的信息和服务有什么要求?如何做才能满足公民合法的期待和要求?我们是否为公民提供了方便、快捷、满意的服务?政府的施政是否以公民的利益和公共的利益为出发点?公民对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有选择权?我们是否为公民权利的保障提供了救济的途径?等等。政策诉求的表达是政策合法化的重要过程,也是现代政治体系的民主要求。健全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不仅使所有社会主体有机会向政策主体表述对问题的关切和各自观点,而且能产生诉求表达的互动效应。当前我国的政策诉求表达机制亟需梳理:第一,继续深化政策制定的民主参与。虽然关于政策制定在效率和公平方面的争论甚多,但从公共政策的可持续性角度看,二者并不矛盾。听政会制度作为现代政府治理的一种重要工具,在我国的某些政策领域已被采用。但从总体上说,完全发挥听政会制度的效用,取决于公共权威能否真正地、快速地和尽早地举办听政会。第二,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仅给公共政策的传导带来了便利,也给公众参与政策过程提供了新的手段。政府应完善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使社会主体的政策诉求不仅可以快速地表达,而且能与政府在政策诉求上进行互动沟通。第三,坚定从过程上公开政策的取向。政务公开实施近二十年来,公共政策在内容和规则方面的公开都已逐步展开并不断深化,但在过程上公开却始终相对滞后。而公共政策的裁量权设计往往又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走样"或"肠梗阻"现象。因而必须坚
程公开的理念和取向,通过民主旁听等形式使整个政策向社会主体公开。
四、 理性应对利益集团的参与
有关利益集团的描述是西方公共政策学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的研究却是这一两年的事,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特殊社会情况。在市场化改革逐步深入之时,利益集团及其对公共政策的广泛渗入是我国公共权威必须正视的客观事实。在公共政策领域,利益集团以影响政策取向为宗旨,有社团型、机构型、非正式型等类别。对于利益集团,国外的经验证明,公共权威首先必须正视其存在,其次必须引导其合法的政策参与活动,控制和约束其非法的政策参与活动,再次在接收其政策诉求之时必须提高甄别能力以及协调能力。
五、 完善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顾名思义是具有社会性的政策,它以增进社会整合、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集中于促进社会生活福利和协调发展的各方面,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医疗卫生服务,房屋政策,教育政策,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的福利,社区与非营利组织发展等等。社会政策起源于工业社会初期的社会管理实践。社会政策虽然属于公共政策的范畴,但有满足社会主体多层次需要的多元性,也有集中于"公平"和"权利"的本质属性,因而是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公共政策成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过去只有政治政策和经济政策,少有从社会性角度考虑和制定的社会政策。完善社会政策,首先要使社会政策集中在政府关注的公共福利活动方面,实现社会引导以保障满足社会需求这一社会传统上;其次,要把社会政策从传统行政中释放出来,但是其主要努力方向是强化经济政策和经济机制的自发作用;再次,转向需求的社会合作机制,即政府、企业与社会部门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
以缓解社会矛盾,适应日益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叶海卡•德洛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王满传等译,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社会制度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10-0024-04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理性地分析现有的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农村养老模式,如何在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收入水平、文化观念等条件下构建适合河北省省情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愈加必要。为此,笔者在分析国内其他养老保险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设想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一、国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典型模式案例及分析
(一)北京模式
1. 北京模式制度设计。根据《北京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指导意见》文件精神,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以个人账户为主,建立待遇调整机制,形成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即:三方分担的个人账户+待遇调整+制度对接。北京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实行补贴,还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待遇调整储备金。制度还明确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问题,对农转非、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如何转移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2. 北京模式的制度特点。(1)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方式设立基础养老金制度。基础养老金所需资金由市、区(县)财政共同筹集,分别列入市、区(县)财政预算。市财政资金根据区(县)功能定位向远郊山区(县)适度倾斜,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2)适应参保人多种需求实行弹性缴费。考虑到了参保人的个性需求,尤其是远郊及近郊农民的承受能力,同时最低缴费标准更容易被大龄农民接受。(3)制定制度衔接和转换的新办法。新制度为新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衔接和“城保”和“农保”之间的转换制定了新办法。
(二)青岛模式
1. 青岛模式制度设计。青岛市按照坚持“一个相适应,三个相结合”的原则,稳步实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试点工作。具体的制度设计为:制度覆盖除在校学生和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外所有本市农业户口、年满18周岁及以上人员;养老保险费按年或按季缴纳,缴费基数为各区(市)上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个人缴费比例各区(市)可划分若干档次并确定下限和上限,由参保农民自主选择;保险费由个人、村集体和区(市)、街道(镇)财政共同承担,村集体补助比例由各区(市)根据当地实际确定补助的下限标准,区(市)、街道(镇)财政根据负担能力对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分别给予适当补助,所需资金从本级财政收入和土地收益中列支;采取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模式,个人缴费和村集体补助费全部记入个人账户,用于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区(市)、街道(镇)财政补助用于建立统筹基金;养老金按月领取,待遇发放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
2. 青岛模式的特点。(1)全覆盖和全口径。制度明确“凡具有本市农业户口、年满18周岁及以上人员,除在校学生和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员外,均可参加当地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全口径是指对参保对象参保的条件中只有年龄的下限而没有上限。(2)政府主导、参保灵活。该市将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列入了对区(市)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建立了社会保险储备金制度,保证了资金来源的长效性;为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建立了纵向、横向的联动工作机制。(3)引入多元化筹资机制,规定个人、村集体、市(区)、镇(街道)四方共同筹集资金,各地区在青岛市出台的《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意见》的基础上,都明确规定了各自缴费和补贴的比例或范围。(4)分步骤、分层次、有差别。针对农村不同地区存在生产水平、收入水平、消费水平差距较大和农民群体生活方式类型多样化的现实,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分步骤、分层次、有差别的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
二、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引下,经过20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障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取得了不少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但是,由于河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之一,总体经济水平偏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参保率低,覆盖面狭窄
河北省农村覆盖区域广阔,不同地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这一定程度上造成参保人员年龄和地区结构上的不均衡。
(二)缺乏社会保险应有的社会性和福利性
民政部《基本方案》和省有关文件明确规定,资金筹集应遵照“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扶持”原则,但由于经费落实等多种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国家政策扶持并未体现出来,甚至连管理费也要从农民缴纳的保险金中扣除,至于集体补助,多数农村地区由于集体经济落后,乡镇企业不发达,集体根本无力或不愿提供补助。
(三)制度上存在不稳定性
河北省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农村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是在民政部颁布的《基本方案》的基础上稍作修改形成的,这些办法普遍缺乏法律保障,造成各地对养老险的建立、撤销、保障金的筹集、运用以及养老金的发放等都只是按照地方政府部门的意愿来执行的,甚至有一些地方把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当作政绩的突破口,凡要求县改市乡改镇、要求扶贫济贫款和参加双拥评比的农村基层,都必须完成社会养老保险的任务。此外,在少数富裕地区实行集体补贴方面也存在着执行上的随意性,干部与群众在享受集体补贴方面差距过大。
(四)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金流失严重
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不仅难以保证保值增值,而且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有的将社会保障基金借给企业周转使用,有的用来搞投资,更有甚者利用职权贪污挥霍,致使农民的“保命钱”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基金的正常运转,基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给基金的发放工作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五)保障水平低,难以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由于受多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以及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居民对养老保险制度体系信心不足,多数农民投保时都选择了低保费投保,使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目前只能发挥基础性的最低生活保障作用,难以起到真正的养老保障作用。
以上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影响了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建设进程,迫切需要根据河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现状,深入调研,仔细研究,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借鉴兄弟省份成功经验,探索河北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步骤、体系结构,以期形成一个更加合理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新制度体系。
三、进一步完善河北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
1. 在国家总体框架下,建立河北省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制度框架,规范农民参保的渠道和获得保障的社会权益,使农民全面参与并分享到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的成果。一是要在农村建立全面的农民个人信用系统,用法律的手段为每个农村居民建立基本的个人账户或家庭账户,构建以统一的个人信息系统为基础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账户。二是要注重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与过渡性的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三是要通过立法,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与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扶持机制。
2. 进一步明确国家、省、地市、县乡等各级政府的职责,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政府应分担农村养老保险的风险,必须在明确个人缴费责任的基础上,明确国家的注资方式和责任。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付力度,有意识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基本制度的建立和体系建设。
3. 及时颁布法律和条例,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障,形成明确、稳定、长期的法律关系,建立彼此之间的契约关系。只有法律的保障、政府的支持和农民的信任,才能确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顺利建立和有效运行。
(二)拓宽基金筹资渠道,多渠道筹资融资
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是整个制度的起点和首要环节,对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创新,必须要多渠道、多形式地筹集基金。
1. 国家财政投入作为社会主体,具有不可推卸的投入责任。从“七五”时期到“十五”时期,财政收入分别比上期增长65.89%、82.74%、126.25%、125.55%,逐年增长的财政收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支持能力,为农村建立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
2. 集体、用人单位缴费。集体或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有责任为其成员提供必要的养老保险资金,特别是对使用农民工的用人单位。从理论上讲同工同酬,实际中民工应该同城镇工一样享有必要的社会保险待遇。
3. 农村居民个人缴费。针对农民收入来源不稳定、可支配现金少的特殊情况,可以实行弹性缴费的原则。
4. 其他方式。如:计划生育奖励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土地出让金补助、社会捐助、公益资助等筹资方式。
(三)建立农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
1.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采用“账户+统筹”基本模式,允许统账比例多样化。采用“账户+统筹”农村养老保险模式,易于和现有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模式组合衔接。考虑到农村的现状和社会保险所应发挥的作用,目前不易实行完全个人积累制,而应实行个人账户为主、社会统筹为辅,充分发挥个人账户自我积累、自我保障的功能,同时发挥统筹金的互助共济作用。
2. 建立灵活多样的缴费方式和支付方式。(1)针对农民收入不确定的实际情况,应连续采用原制度模式中成功的作法。(2)实行弹性领取时间。对农民的养老金领取时间不作硬性规定,而是根据本人情况灵活掌握,并对延后领取的农民实行待遇支付方面的奖励,应得部分并入个人账户。(3)建立待遇调整机制。改变过去完全靠个人账户积累,待遇一经确定终生不变、难以长期保障参保人员基本生活等问题,从而使社会养老保险发挥更大的作用。(4)灵活的个人账户管理模式。允许个人账户基金作为个人资产可以转移、继承和进行金融活动,保障农民的养老金能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有效流转。
(四)在统一的框架下选择渐进式和多样化的经办模式
考虑到河北省内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应当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策略,做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
1. 在地域上,可从经济发达地区率先突破,逐步向次发达地区延伸。按照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根据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可先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待各方面试点较成熟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新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2. 在人群上,建议先将处于城镇化边缘的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和有条件的地方的农民为重点,实行新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覆盖到所有农民。
3. 在参保年龄上,建议以已超退休年龄和临近退休年龄的农民为重点,逐步扩大到所有适龄的农民。
(五)健全管理体制,完善信息系统
1. 建立健全农保经办机构,补充经办人员,为建立和实施新型农保制度提供保证。同时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启动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调整充实农保经办机构工作人员,建立必要的工作网络。
2. 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开发河北省农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信息系统,构建新型农保制度的基础平台。
3. 加强宣传,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促进农民真心关心农村养老保险工作。
4. 创新基金运营模式,让养老保险基金成为农村生产发展基金,积累财富,形成良性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海江.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挑战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J].人口学刊,1998,(6).
[2]陈香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J].西北人口,2001,(3).
[3]陶勇.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中国农民社会保障制度透视[J].财经研究,2002,(11).
[4]“Averting the old Age Crisis”.A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Report,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P.5.
社会制度的核心范文3
关键词 独立学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Path of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Leading Independ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AN Cao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68)
Abstract With the spread of the debt crisis, the world situation unrest, social mutual agitation of various ideological and cultural ideals and beliefs on people and everyday life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lea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role of independent colleges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new force, played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at people train, how to train people,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new education system must be solved good fundamental problems facing independent colleges also must address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priority.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s to build spiritual power and ideological basis for a harmonious socialist society. Following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 to search path of building the core value system.
Key words independent colleg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ath
0 引言
“核心价值体系”一词为我国的首创,首次提出始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立为战略任务。紧接着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分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重要理论指导。我党在“十报告中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有机体中,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指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的价值认同,从根本上说,是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应将切实贯彻。独立学院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是结合践行“文化强国”战略这一“宏伟蓝图”的大背景下我国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肩负着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培育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
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1.1 从理论层面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指的是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化最新成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凝练,将过去较长的表述精简为24个字。用贴近老百姓的精炼语言,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从实践层面看
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反映一个社会意识的本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并且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意识形态、价值取向,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引领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抓住社会主义价值需要、价值创造、价值实现的关键,是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突出重点、抓住根本,保证正确的方向。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的一个支系,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有责任与义务在引领大学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是党和人民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更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内容。独立学院也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了核心价值、贯彻树立和实践、取得丰硕的建设业绩,才能影响社会、引领社会,才能真正适应社会发展,才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由于独立学院的特殊性,学生大多来源于城市,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学生多数备受宠爱,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三观”需要正确引导。独立学院的发展方向如何确立,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教育、树立、践行工作。
2 高等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状
当今时代,是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全面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重要时代,在这一新的条件下,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身份,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人自身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但科学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等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引起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当前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和内容都多样化了。特别是互联网发展非常迅速,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尤其是独立学院一项极为紧迫的重大战略任务。
3 独立学院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
(1)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深刻理解并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首先坚持教育为主导思想。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其次,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一是融入课堂教学,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力,引领独立学院的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打下坚实的理论功底;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发挥其政策性强、现实性强的优势,通过分析,引导使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加强实践锻炼,思想与行为相结合,引领独立学院的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的锻造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弘扬主流文化,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坚持把素质教育放在突出位置,以人为本,独立院校作为新兴群体,当前独立学院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着文化积淀不深,学院领导重视不足,面临着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挑战等问题,应该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地位进行历史积累,首先引导学生应该懂得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批判什么,弘扬什么,摒弃什么,吸收什么、抵制什么等等,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和观点,主动建设出特色校园文化,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优势,把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组织成精品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再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新兴媒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力,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校园文化的形成。
(3)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从观念上、方法上、手段上进行创新。通过丰富的社会活动去感受,引导大学生培养荣辱观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分清教育主体与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第二课堂、实践学习、科技竞赛、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阅历、锻造他们的意志、提高他们的素质、增长他们的才干、发挥他们的才能,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付诸现实,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成一种意识,一种自觉遵守。
(4)打造一支道德高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组建一支既能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辅导员队伍。联系平时思想教育工作中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各方面的表现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职业核心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组织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进行教学,让政治理论课、实践课、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就业指导的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培养辅导员专业化。为此,辅导员要努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出一流班风,用自己的科研精神带出一流学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出一流学子。
高校作为争取社会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养成是重中之重。独立学院多年来已经获得了中国社会的认可,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持续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很好地补充了中国青年培养覆盖面问题。从另一层面看,独立学院的学生综合知识水平要略低于普通公办本科院校学生,他们的奋斗起点较低,困难更大,思想变化也更加复杂,及时引导、正确的教育既可以有效地帮扶他们成功、成才,更培养了他们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沈壮海.党的十报告解读之十一――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兵团建设,2012(22).
[2] 袁贵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2008(1).
[3] 刘明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8(7):45-46.
社会制度的核心范文4
一、基本情况
从目前督查情况来看,全县各党(工)委、各单位在履行各自工作任务和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工作扎实有力,效果明显。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各种宣传全面铺开,范围广,力度大,成效明显。
从乡镇看,大部分乡镇领导高度重视,把宣传核心价值观工作当成目前重要的工作认真去抓,通过电子显示屏、制作版面、张贴宣传画、刷写标语等多种形式在乡镇直属单位、基层站所和各行政村营造了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各乡镇下发宣传画5000余张。特别是马圪当乡,领导认识到位,工作扎实有力,宣传覆盖面广,沿路各村都在醒目位置刷写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标语,对广大群众的认知认同起到了极好的宣传作用;杨村在南湖主题公园张贴“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喷绘图10多块,并在政府门前刷写醒目标语,图文并茂,更易于老百姓接受领悟;夺火乡在旅游风景区凤凰村制作“图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类灯箱40余个,在积极宣传的同时。也为最美乡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从县直各党(工)委来看,教育工委工作做的最实,也最有成效。9月1日,教育工委组织各中小学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开学第一课,紧紧围绕“我的价值观”、“你准备好了么”等主题,组织师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诵读、升国旗、观看视频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寓学于乐,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导他们在学习成长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各学校还制作具有校园特色的公益广告,利用校刊校报、宣传栏、校园网、LED显示屏等载体广泛传播,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少先队会、绘画等集体性活动,营造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平城教办独具匠心,组织学生自己手写绘画核心价值观版面,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也让24字核心价值观深深地烙在了学生脑海中。住建局在各建筑工地完成围挡50幅,城管办在古陵路、黄围街制作大型公益广告牌12块,充分发挥了公益广告弘扬主旋律、集聚正能量的重要作用。各新闻媒体按照文件要求,高质量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电视台制作“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20条,关于诚信、和谐等主题公益广告24条,在电视节目中播出近2700次,并开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栏和“共建文明”专栏。陵川报社在报眼显著位置登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25次,刊登相关公益广告4次,开辟专栏。陵川政府信息中心在陵川县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首页显著位置,设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的大幅图片,已分期分批登载了“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作品120幅。县直工委、公安局党委、企业工委也都进行了安排部署,取得了一定成效。省运、地税局、农村信用联社、财政局、环保局、供电公司等沿街单位、窗口单位和金都商场等宾馆、商场,也都利用电子显示屏、宣传画等多种形式开展了适度宣传。
(二)形式多样,载体灵活,各种活动主题突出。
全县各党(工)委、各有关单位都按照陵宣字[2014]6号文件安排的工作任务进行了积极认领和落实,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团县委,共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我心”、“中国梦”等各类大型主题教育25次,参加活动的青少年达到25000余人(次),通过教育引导、典型带动、文化引领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坚定了广大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促进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工委组织学生开展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节日”、“经典诵读”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自觉实践和自主参与中增强道德意识,强化道德养成,践行道德规范,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供电公司的义工服务队常年深入社区、农村为孤寡老人进行义务服务,树立起单位员工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精神。
二、存在问题
在督查中,我们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改进。
一是部分乡镇和单位重视程度不够。如:潞城、崇文、西河底、秦家庄、附城、古郊、六泉、平城等乡镇仅仅是在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个别村做有少量标语或版面,宣传氛围还不够浓厚。个别乡镇目前还没有安排部署此项工作。个别县直单位推诿扯皮,致使宣传覆盖工作留下死角。县城内的公交车站台、候车厅外以及城乡公交车上没有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内容,小公交和出租车的宣传覆盖比例也很小。在梅园街,除沿街大商场、宾馆、单位的电子显示屏滚动播出24个字以外,在棋源广场、崇安公园等群众活动较频繁的地方,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版面几乎没有。金融机构除农村信用联社外,农行、建行、村镇银行等各商业银行均无宣传内容。
二是部分公益广告不规范、不达标。王莽岭景区未按标准制作版面,凤凰欢乐谷景区虽完成了作品数量,但大都集中在售票口,景区内无宣传氛围。县城廉租房工地部分公益广告设在工地内部,地税局工地公益广告太小,不符合标准,鸿生上城工地围挡有破损。
三是志愿服务意识和诚信制度建设还有待加强。除市级以上文明单位注册志愿者外,目前,全县没有一个在民政局注册备案的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诚信制度建设也只有县法院正在着手准备诚信“红黑榜“。
三、督查建议
各乡镇党委、县直各党(工)委、相关单位要按照陵宣字[2014]6号《陵川县2014—2016年组织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分解方案》和《陵川县“图说我们的价值观”公益广告工作安排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狠抓贯彻落实。
一是要突出主题。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主题,在县城主要街道、人群聚集地广泛宣传,形成声势,提高影响力。
二是要全面覆盖。针对银行、公交车站、小门店等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三是要加强维护。加强常态维护,对陈旧、污损的广告牌尤其是工地围挡广告,要及时撤换更新,不得粗制滥造。
四是要广泛开展各种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特别是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和诚信建设制度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细落小落实。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是今年文明创建工作的重点内容,各党(工)委、相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针对问题,迅速整改落实。10月份全国文明办和市督查组将进行督查,对在工作不到位的单位和责任人要进行通报批评。同时,常态督查情况将计入对各级文明单位的年度考评计分,希望引起相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
社会制度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哈耶克;诺齐克;罗尔斯;社会正义问题
1.罗尔斯与诺齐克之争
罗尔斯和诺齐克的争论主要是围绕正义问题以及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展开的。罗尔斯主张,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正义意味着平等。他提出,所有的“社会基本善”都应该被平等地分配,除非某些不平等地分配有利于“最少受惠者”。罗尔斯的基本思路是:最重要的现代政治是自由和平等,对于西方发达社会,自由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已经解决了,现在到了应该解决社会不平等的时候了。诺齐克赞同正义的首要性,但是他主张正义在于权力,而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诺齐克承认不平等是一种不幸,但他认为:第一,不平等是不可解决的,任何平等地分配最终都将导致不平等;第二,不平等并不意味着不公正,而平等也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公正的。
罗尔斯确立了一个以“正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个人权利应该服从平等原则。诺齐克划定了一个“权利”为核心的体系,包括平等在内的任何东西都不得超越“权力”这个雷池一步。罗尔斯赋予平等以价值的优先性,而诺齐克则高扬权力的价值优先性。政治价值与政治制度和社会基本结构密切相关。对于罗尔斯,解决不平等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税收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从而平等要求一种具有更多功能的国家。对于诺齐克,任何再分配都意味着对个人权力的侵犯,而最好的国家是管事最少的国家。
罗尔斯和诺齐克之争的关键是平等对权利。也可以说是,罗尔斯和诺齐争论的关键是平等和权利的优先性问题。罗尔斯主张,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从而不平等是应该而且能够加以纠正的。诺齐克则认为,正义与平等无关,正义在于权利,而不平等并等于不正义。对于罗尔斯,作为平等的正义是首要的,至于“最少受惠者”如何处于最少受惠状态,这无关紧要。相反,对于诺齐克,坚持个人权利是首要的,至于不平等的社会文化条件和自然天赋如何再生产了不平等,这与权力无关。
诺齐克对于罗尔斯的批评是全面否定性的。诺齐克依据个人权利建构起一个正义理论,是与罗尔斯依据平等为核心的社会分配正义理论相抗衡的。个人权利的概念贯穿于诺齐克的理论。罗尔斯和诺齐克是尖锐对立的,这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正是这种对立支配了当今西方关于价值问题的争论,确定了西方政治哲学的主调。
2.罗尔斯与哈耶克之争
2.1对于正义是社会制度还是个人行为的争议
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善之德。在他看来,社会制度的正义规则和个人行为的正义规则是分别存在的,而首先应关注的是社会制度的正义问题,这牵涉到个人遵从其要求进行行动的合理性。社会制度的正义价值观问题始于价值多元社会的冲突,对正义进行政治建构的目的在于多元社会的稳定性。罗尔斯为社会制度设计了两个正义原则,即平等自由原则和机会公平平等和差别原则。第一个原则用于确定与保障公民的平等自由,第二个原则用于调节社会和经济利益的分配。在对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被确定之后,有关个人的职责和义务才能被确定。罗尔斯将个人正义原则主要归纳为公平原则和自然义务原则。哈耶克认为,在市场经济汇总,只存在一种个人行为的正义,而绝不可能存在一种独立的“社会正义”,社会正义是人类的幻象。哈耶克所主张的这种自由主义正义观明确指出,在自由市场秩序中,唯有人之行为才能被称之为是正义的或不正义的。在哈耶克看来,自由市场秩序是通过两个基本原则发生运作的,“第一,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在一个力图运用多于任何一个人或机构所能掌握的信息的过程中所获得那些结果,其本身就必定是不可预测的,而且也必定常常会与那些决定着他们努力的方向和强度的希望和意图相违背;第二,只有当我们允许负反馈原则发挥作用――这意味着某些人肯定会蒙遭不该遭受的失望的时候,我们才能够有效的运用那种广泛的分散的知识。
2.2对正义是实质正义还是程序正义的争议
罗尔斯提出了两个正义原则,以求实现其对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追求。他把对法律和制度的公正一致的管理成为形式的正义,形式的正义是对原则的坚持和对体系的服从。但形式正义并不保证实质的正义。在罗尔斯看来,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是可以统一的。为此,他试图找一种可以把二者同一起来的纯粹程序正义以及可以保证其实现的社会基本结构。不过在现实中,这种情况是很难实现的。在哈耶克看来,“正义绝不是那些在某个场合中遭遇的利害攸关的特定利益所做的一种平衡,更不是对那些可以确认的阶层的利益所做的一种平衡。”哈耶克反对为了制造实质性平等而放弃一个自由社会的基本原则。在他看来,任何人具有先天或后天的优势,都会使整个社会获益,因此没有必要消除因为出生和继承所带来的不平等。只有利用市场关系竞争来决定应得的报酬,才能激励人对社会总资产的贡献。
2.3对罗尔斯社会契约论的争议
罗尔斯选择了社会契约论作为理论的建构和论证方式。在罗尔斯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体系中,无论是从原始契约论中引申出两个正义原则,还是将正义作为制度的首要价值,都体现了他的建构论理性主义精神,前者体现了理性主义方法的证明力量,后者体现了理性对制度设计的能动趋向。在作为公平的正义中,平等地原初状态相应于传统的社会契约理论中的自然状态,适用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原则正是原初契约的目标。哈耶克拒绝契约论,将滋生自发秩序轮作为其正义观的论证依据。哈耶克从道德进化论出发,从根本上反对罗尔斯的那种经由预设人是一完全的理性存在而建构一种试图界定个人权利的有关社会正义或分配正义原则的道德理论或政治正义原则。哈耶克坚决反对建构论理性主义,反对那种认为秩序、各种制度是人之理性审慎思考和设计的产物的观点,认为它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集权主义。
参考文献:
[1]赵祥禄.论哈贝马斯与罗尔斯对公共理性的争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社会制度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村寨经济 经济发展 经济结构
国力的增强与经济整体的发展,对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转型起到了推进的作用。然而在增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针对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动力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资源约束的强制性在中国民族村寨的经济转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经济的转型关系到人们生活方式是否转变,所以在转型时,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一、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结构的特点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除汉族外,世居地少数民族有苗、布依、侗、彝、水、回、仡佬、壮、瑶、满、白、蒙古、羌和土家等17个。
在八十年代以前,我省少数民族的村寨经济结构是主要以粮食种植为主,产业结构等同于“农业”,也可以认为村寨经济的结构构成非常单一,主要的构成形式即为农业,由于受到了地理条件的影响严重,少数民族村寨中也很少有其它产业形式,对于林业、牧业、渔业发展都很缓慢。后来,中国改革开放,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市场经济已经在贵州省少数民族村寨当中初现成效,将单一的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更加复杂的产业结构转型,村寨经济结构的构成模式,已经由最初的二级结构转型为三级结构,这种结构的主要模式是由生产结构、类别结构、产业结构这三大类型组合而成的。
二、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的产业结构特点
关于产业结构,至今为止,除了发展特别落后的村寨以外,大多数村寨已经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并协同二、三产业一起发展的产业模式。工业和服务业的出现,为村寨经济发展带来了机会,加快了村寨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步伐。从生产结构上来看,农业的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林业、牧业为辅。重点从事种植业,主要是因为在少数民族村寨中,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是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人们发展副业的出发点仅仅是为了获得货币,以换取生产资料,以及急需的日用品。少数民族村寨的第三产业结构主要是以商业、饮食、服务、运输业为主。在第三产业中,劳务以及运输业,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三、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实现两大阶段的结构转型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是依靠小农经济结构来进行推广的。一方面,使中国的传统经济体制以一个多民族、多样化的情态存在,另一方面也有力的推动了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多层次、多结构的历史转型。
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转型,主要是把政治作为出发点。国家从少数民族村寨的生产模式和生产关系这两大方进行了总体改造。在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性质的认识基础上,以集中的形式对各民族传统经济类型进行强制性转型。在以国家为核心力量的转型过程中,随着传统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社会组织的改变,村寨经济的整体结构也开始瓦解。
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第二阶段的经济转型,出发点已经开始从政治转向了市场经济。虽然转型的核心仍然是围绕生产方式与经济组织两方面展开,但与第一阶段不同的是,第二阶段的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转型是在环境生态与资源约束、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变迁等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得以实现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为中国民族村寨的经济转型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经济转型增添了动力。
四、我省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社会约束
对于少数民族村寨而言,社会约束在两大层上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其一,在现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政治与经济制度变革的力量,通过对少数民族村寨的生产模式、资源配置的全面重新构造,进而构成的外生性的社会制度性约束。其二,不同的少数民族村寨共同体,依赖传统社会组织对经济要素的结构性操作,所延续的内生性的社会制度性约束。可见,在国家与市场强大的外部力量的主导下,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因为传统经济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极大丧失,进而发生了根本性质的转型。但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传统的经济体系并不是因为这种转变从此就土崩瓦解了。少数民族村寨社会结构的延续,不仅仅从根本上保证了它经济要素的继续存在,而且还在与现代因素的相互交织、融合中,让经济转型呈现出长期的过渡状态,不断趋向于更为多样化模式的发展。
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在现代转型中所遇到的困难,可以充分的从两种约束力量中得到解释。但是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不只是相互抵触,更多的还是相互融合。将约束力化为少数民族村寨经济发展动力,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转型是传统与现代、经济与社会相互交融碰撞的,充满多重色彩,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五、总结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的现代转型是在社会制度性约束的指导和制约下开展的,它不单单体现为国家与市场主导的、外生性的现代化改造机制,更体现为这两种制度之间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正因如此,解决少数民族村寨经济现代化转型问题的关键便是两种制度之间的相互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积极探寻解决制度之间相互约束的方法。我们必须在对外生性制度的持续反思和审视中,不断的去尝试、认知并且积极发展内生性制度中的合理方面,从而在有效降低相关社会成本中增强制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群体也需要更主动地参与社会主流,从而制度的约束中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型。
参考文献:
[1]高发元.民族调查专题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