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工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传播工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传播工程

信息传播工程范文1

【关键词】 微波传输基站 移动通信工程 勘察 选址要点

微波传输是移动通信基站主要传输方式之一,占据重要地位。微波传输基站的设计要综合考虑,既满足技术条件,又满足资金条件。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工程发展迅速,微波传输基站的构建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勘察选址技术要点如下。

一、勘察准备阶段技术要点

微波传输基站的勘察准备工作与普通基站的准备工作保持一致,包括图纸的时福相关技术条例的准备,施工工具和施工资源的准备。设计人员需要进行基站的预选址,预选址的基站数量要大于基站最终确定的数量。分析基站设计施工的全部要点,包括该地区移动通信流量,话务密度,基站周边的环境以及旧的基站的分布情况,确定传输路由设计方案。对周边环境进行考察,尽量减少电磁污染的影响。包括周边的交通、温度、电力等条件,做到合理选址。另外,还要与勘察设计单位协商确立勘察时间、勘察内容和勘察注意事项,要求各个单位和部门相互配合,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微波传输基站勘察选址内容分析

1、站址位置、标高的测量。准备阶段确定基站的位置,但还需对其进行现场的勘察与测量。利用在GPS表和测高仪测量所选站址的经度和纬度,确定其是否符合建址条件,如不符合需要重新选址。主要考虑因素为是否有合理的天馈线安装位置,是否具有合理的信号覆盖面积等。将标高和站址位置符合要求的做好标记,准备施工。

2、基站地形勘察与测量。首先,确定基站铁塔设计的基本资料,包括铁塔的根开,机房的建筑面积等,通过基本参数确定基站的设计。基站多为无人值守站,因此测量数据满足基本的设备需求即可。当然,要保证铁塔与建筑物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其次,对于可以利用的建筑,需要进行相关参数的测量,包括承载能力、耐燃能力以及稳固性等,由于多是旧基站拆迁重建,因此多可以满足需求,但依然要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并将重点放在天线的引入上。在首次基站设计中,地形勘察要详细,且要作为整个工程的重点。对机房位置的结构、地理环境进行初步分析,保证基本环境可以进行基站设计。如无法满足性能需求,需要先进行加固、增高或者拆除重建等处理,要尽量少选民宅。

3、天线近场区的测量。天线近场区的测量是为了确定基站天线的安装方向、高度和夹角确定,检查其视通情况。主要采取线路垂直角测量法,确定发射端和接收端天线的海拔高度,使用光学仪器,并通过海拔高度计算两端的路径垂直角。具体的路径确立步骤为:将经纬仪架设于基站两端天线等高位置上,用来测量相对通信方向角,选择正确的参考点,对准移动通信方向。将角度范围调整为±1~2°,测量周边障碍物情况,并且要做好相关记录。如测量值小于计算值或者等于计算值,则说明障碍对信号不造成较大影响,路径是视通的。如存在障碍物,并且有处理的必要,那么需要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形态和高度等基本参数,并核查处理。最后,对周边地面的光反射强度进行测量和计算,过强的反射光将对通信造成影响。

三、施工总结阶段的技术要点

首先:根据上述勘察内容形成具体的勘察调查表,不仅要包括已确定基站站址,还包括候选站址的调查表,作为最终确定的参考条件。勘察表的内容要详细,且关键点清晰。包括基站名称、所属区域。站址经纬度或者横纵坐标、通信方位、天线辐射方向以及进场障碍物的情况等。对旧基站的拆迁重建,还需要记录可使用机房的基本情况,重点是电力支持和铁塔的性能与高度。根据测量结果和测量依据将站址分为可用、可调节和不可用三种。确定基站建设需要的设备,以及设备使用基本原则,最后确定基站天线的安装方针,包括安装高度、安装位置、安装走向以及与基站之间的倾斜角等。其次:是绘制正确的施工图纸。包括总平面布置图和机房走线架平面图。确定基站建设过程中,所有工程的位置,画出地形测量等高线,并标明磁记、建北方位及其夹角度数。确定安装顺序以及基本尺寸。绘制图纸将最终作为施工的参考,因此必须做到正确、全面。将基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机房区、铁塔以及天线。确定铁塔的位置,辐射方向等基本参数,基于此设计天线的走向。天线的勘察是主要内容,基站天线是确保信号而设计的,勘察处测量内容要包括室内天线或室外天线的走向,并形成具体的勘察报告;根据基站的测试结果确定最佳候选基站,确定各基站的设备参数;形成机房设计的总平面图,杆塔的高度、信号覆盖等基本参数。

总结:移动通信工程发展迅速,微波传输基站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做好勘察工作。本文对微波传输基站的勘察选址要点进行仔细的分析,计算相关参数,保证选址的合理性,避免盲目的设计选址和建设。另外,微波传输基站的勘察选址对技术有较高的要求,需要运营商施工单位不断的探究勘察技术,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将移动通信基站的信号影响因素降到最低。

参 考 文 献

信息传播工程范文2

当前各种媒介中网络媒介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是一种迅速崛起的新型媒介。档案部门在早期就已经意识到这一媒介的重要性,因此,我国已经全面开展“档案信息化建设”工程,不但要完成档案信息数字化,有利于档案信息的传播,同时建设大量档案网站,依靠这些网站传播大量档案信息。在经历十几年的网站建设后,已经拥有了数量庞大的档案网站,全国范围内自中央到地方已经建立了各级各类档案网站,已经开始在信息传播中应用网络媒介。但档案部门应用网络媒介的现状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和加强,其中就有依据网络媒介进行档案信息的传播工作。依靠网络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特点是:依靠超链接的信息组织方式进行传播、依靠多媒体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依靠信息反馈形式进行传播。目前,档案部门还不能熟练应用这些传播方式进行信息传播,还有的档案馆只将超链接作为档案信息堆积的主要方式。有的虽然设置了多种反馈渠道,但从来没有处理过服务人群的反馈信息,将档案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视频形式的档案部门更是凤毛麟角。档案部门要想发挥网络媒介的作用,则需迅速掌握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不断研究和完善网络媒介的应用方法和手段,使网络媒介在档案部门的信息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

2.手机。

随着手机的大量普及,手机也迅速成为一种新型媒介。当前,手机全部具有网络连接功能,因此,手机不但是一种通信工具,而且同时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媒介。由于中国3G技术的全面普及解决了手机流畅上网的难题,手机由此显示出了强大的媒介属性。对于档案部门来说,要及时认识到手机的媒介属性较之网络媒介更加普遍。要迅速对手机运用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手机的信息传播特点。如手机不但具有网络媒介的一般信息传播功能,同时还可能实现移动传播。发挥这些优点,档案部门可以随时将档案信息传到用户的手机上,手机使用者发出档案信息需求后,要用最快的速度将档案信息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对于用户来讲,也可以不受时间与地点的局限,随时随地利用手机上网登陆档案网站,查看各种档案信息。这种信息传播方式,将成为将来档案部门的主要研究方向。

但手机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屏幕小、收看的字数有限,在观看下一屏时需要数据的不断传输。所以,档案部门要认识到每一屏的字数控制问题,制作与手机屏幕相适应的信息格式,有利于用户观看。如把档案文章的小标题制作为超链接形式,用户可以通过确定小标题从而进入有关内容进行阅读,也可以在图片中加入少量文字。只要档案部门重视手机的作用,同时展开多方面研究,并在档案信息传播中大力应用,手机必将成为将来档案部门普遍应用的新媒介。此外,由于当前各种新媒介的迅速发展,如PDA、MP4等,档案部门也将审时度势,选择最有利于自己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进行应用,最终使其发展成为档案部门有力的信息传播工具。

信息传播工程范文3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但农村还有1.28亿贫困人口。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繁荣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成为新时期中央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中,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已经基本转入市场经济轨道,但是,以农户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经营着经营者经营规模小、地域分散、文化水平低,自身收集、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很低。产值的高低不仅取决于经济投入,也取决于信息流量。如果信息不畅,就难以准确地形成有关成本、风险和收益的预期。生产的盲目性,必然导致产品供给偏离社会需求目标和产品结构的低效,造成生产的大起大落和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后果。如前些年的“贵州西红柿滞销”、“海南香蕉卖难”、“广东白菜卖不出埋在地里作肥料”等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农业经济是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农产品作为一种经济物品具有相对有限性,存在稀缺性问题,这使得农业生产活动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而信息正具有消除不确定性的功能。

二、资料分析

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是传递中的知识差,存在价值,能够使决策者改善决策环境而获得预期收益。信息可以按以下两种标准划分:

(一)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

完全信息是指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拥有任何希望获得的信息,信息在参与这之中不受任何形式阻滞而广泛及时的传播。但在现实环境下,由于各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息的交流和有效传播都会受阻碍,因此参与者对于某种经济环境状况的知识是不完全的。不完全信息是绝对的,完全信息是相对的。

(二)对称信息和非对称信息。

对称信息是指某种相对应的经济人关系中,对应双方都了解对方所具备的知识和所处的经济环境。非对称信息就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做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与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多种社会因素有关。在经济关系中,如果某些市场参与者对于另外一部分市场参与者具有某些信息优势,就自然产生了对信息劣势的市场参与者的有利地位,由此形成市场权利构成构成的垄断的根本基础之一。

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市场参与者掌握的信息不完全、不对称是正常的。然而问题在于在农业信息关系中,农民在信息系统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这导致农民在农业生产及农产品交换过程都蒙受严重的损失。

三、研究意义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技术和农产品市场。农技的推广依靠信息传播,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也取决于信息传播的范围与质量。信息不仅对经济决策有重要意义,并且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资源和独立的生产要素。综合地讲,农业信息传播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信息传播使生产者明确生产方向。

市场信息的利用能使生产经营组织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减少,增强决策的可行性,使生产经营主体能提供消费主体期望的产品和服务,免除生产经营者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降低原材料消耗,减少人力、物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损失和浪费,使社会劳动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信息传播提高了经济效益。

农业技术的进步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增强经济效益。农业技术进步不仅依赖于农业技术的创新,也依赖于农业技术的扩散。技术的扩散首先取决于信息的传播,信息的有效传播有助于技术进步在更大范围内的实现。

(三)消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超额利润。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交通闭塞,信息接收量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信息弱势地位。“2008年农业局对若干种农产品从底头到大城市超市的价格调查,具体验证了“两头叫、中间笑”的问题。如寿光农民卖的一种西红柿1.42元/斤,北京超市4.70元/斤,中间环节拿走了3.28元/斤。”如果农民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就可能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消除超额利润,使处于信息弱势地位的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四)有效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有效指的是稀缺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而信息有效是市场资源得以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在农业生产销售过程中,存在着不少没被充分利用但却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即闲置资源。闲置资源价值的发现可能是由于新的需求的产生,,也可能是由于只是技术的进步,使得资源的开采利用价值上升。而潜在价值的实现有两个途径:(1)发现新的市场需求,需要通过信息的传播;(2)技术进步,也表现为生产技术的扩散,也依赖于信息的传播。

总之,市场信息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能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对经济运行主体的经济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在提高微观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整个社会的宏观经济效益。

四、推进农业信息传播的政策性建议

农业信息传播的核心在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农业信息化原则是效益,最基本的问题是找到信息化对当地发展提供什么机遇。针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农业信息传播工作。

(一)政府信息资源配置。

当前中国信息化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产业综合生产力较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信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信息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共产品”这一特性。因此在农业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处于基础地位。政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这个信息服务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营的发展目标和整体规划以及信息采集、加工、传播和等环节的标准。其实,农村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带有公益性质、投入大而回报期长,直接受益者为农民的工程。但这对于农户个体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的投入。因此需要依靠各级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在实行中重视农业信息补贴问题。最后,政府应营造有利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促进全社会对农业信息化的持续、稳定投入,达到提高社会信息化福利目标;规范各类信息化建设活动,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以及广大农民的利益,制定信息化发展急需的法律、法规条文。

(二)商业运行模式。

农业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只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显然是不现实的。农业信息具备成为商品的经济条件,且成本集中于它的原始拷贝成本,可以以低增量成本大规模生产拷贝,因此存在巨大的商业机会。商业运行模式的引入有助于提高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的社会化水平,可弥补国家在农业信息建设和发展中的不足。因此应当整合资源、政企互动,主张多特色特色、多手段的商业运行模式。

1、通讯公司的商业运行模式。

电信运营商利用自身优势,可以提供通畅的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服务的多样化,对于农业信息化具有直接的拉动效应,我们以 “天府农业信息网”为例:

“天府农业信息网”是中国联通四川分公司在四川省内建立的以手机短信为主要信息传播方式的综合性信息传播网络。“天府农业信息网”在全省1000多个乡镇建立了信息工作站。每个信息工作站配备一名信息员,赋予所有信息员在天府农业信息网上传下达信息的权利,使他们可以在获取网上信息以后以短信的方式为工作站所在地区的所有联通手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把农户的经营信息转发到网上,供全省、甚至全国相关农户查询。

农民加入“天府农业信息网”的成本并不高,而从通讯公司角度考虑这个项目的运行成本,也是一种可持续、可盈利的商业模式。这种“无线通信+互联网+信息站”的独特运营模式结构是农业信息化中的一次创新。

2、农企合作模式。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涉农企业起到了模范作用。企业联结农户与市场,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以技术培训的方式提供信息,有益于农户在生产中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在农产品销售阶段,企业利用信息化优势把握市场价格,采取比市场收购价略高的价格进行收购,一方面确保农户利益,另一方面确保企业下一季度的货源,企业和农户在合作上实现“双赢”。

由于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生产出来的优质原料通过加工变成高质量、高档次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提高经济效益。只要能建立其合理的利益机制,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此模式对市场化具备很强适应性。

商业运行模式下的农业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信息资源的外部效应是导致其市场非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应通过法律、行政等手段保护商业性质农业信息的产权,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信息的传播运营,实现信息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高效率。

(三)与教育信息化有机结合。

在基础设施较落后的地区,如西部欠发达省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讯设施特别是网络计算机普及率低,实现信息进村进户,突破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变成了一个瓶颈问题。

借鉴甘肃省金塔县首创的金塔模式,笔者认为可以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两个已经初步建立的信息化工程,解决基础设施落后地区农业信息化“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整合现有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充分利用乡村学校远程网络教育的人才和设备资源,以较少的投资,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作为连接千家万户的纽带,来解决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难的问题。这样,政府便可以以较低的投入,搭建农村信息化平台,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快速传送信息的条件。

五、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步地向农业渗透,农业信息化将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同时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应该说,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大成果,但我们仍应该继续研究,探索出能够大范围推广、能够深入到更广大农村的信息化模式,真正使农民脱贫,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顺利进行。

(作者:陈佳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经济学;郭青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税学院,研究方向:税务。)

参考文献:

[1]陈建斌,郭彦丽.信息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7.

[2]秦向阳,潘瑜春,李瑾等.中国农村信息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2010.

[3]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

信息传播工程范文4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方式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科技期刊正在尽力借助各种网络传播形式等新的载体形态,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提升知识信息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期刊在科学技术知识的传播方面,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学报目前的信息传播模式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世界上第一本科技期刊诞生至今已有340多年历史,第一份高校学报《利济学堂报》至今也有100多年的历史,在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传播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5世纪以后,人们传播和交流知识信息的主要媒介是书籍,然而,用书籍交流存在实时性、互动性等方面的缺陷。17世纪之后,信函交流成为人们传播新思想和新发现等信息的热门手段和主导传播方式,同时以此来确立知识发现时间的先后顺序。到了18世纪,由于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印刷商、书商、出版商等职业化的信息传播者,科技期刊赖以发展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日渐成熟。到18世纪末,科技期刊开始向行业化、学科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到19世纪,专业性科技期刊几乎遍及所有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领域。20世纪以来,科技期刊(高校学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期刊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科技期刊的种类以每50年增加9倍的速率发展,使科技期刊逐渐演化为科学交流的一种主要的知识信息媒体。

高校学报的信息传播模型概况及结构

(一)通用的信息传播模型

1948年,美国数学家、信息论奠基人香农(Shannon)提出了信息传播的一般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型高度概括了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无论是人人、人机、人物、物物之间的通信都适用于该模型,因此该模型也适用于物联网的信息传播过程分析。无论是什么环境下的信息传播,都应该包含四大要素: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

同时,⑴信息传同时,⑴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信息共享活动。信息可以同时为许多个个体拥有,这是信息的共享性特征。信息在经过传播之后,对受传者来说,增加了所接收到的信息,而传播者并不因为该信息为受传者所获取,自己就失去这一信息,而是与受传者同时拥有这一信息。⑵信息传播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播活动的“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我们所研究的对象是发生在人类社会中的。只要有信息传播活动出现,就必然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发生的。信息传播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成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工作环境,还会创造新的社会关系。⑶信息传播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信息传播是在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进行的,传播者总是由于某种目的向受传者传播信息,受传者在接受信息之后也总是要考虑所接收的信息与自己的关系:接受、部分接受还是不接受,而这一点正是传播者迫切需要知道的。⑷传、受双方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信息传播实现的前提。信息传播必须以符号为中介才能实现,而符号的含义必须是传、受双方“共通”的。

共通的意义空间指的是传、受双方必须对符号的意义拥有相同的理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对于信息传播过程,一些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各有优劣的传播模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分析,提出“5W”模式:谁(Who)说什么(SaysWhat)通过什么渠道(InWhichChannel)对谁(To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另外,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以及卢因的“守门人”模式等等,对于信息传播研究和应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同时也有一定的理论缺陷。本文主要依据Shannon传播模式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

根据高校学报对知识信息的编辑加工处理和出版发行过程,对照香农的通用信息传播模型,具体分析模型中的各个要素可以得到:传播内容(即信源)包括论文全部的创新性内容及其相关信息(如参考文献等);传播者应该包括论文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和印刷者;传播媒介包括:纸质期刊和发行渠道等;受传者包括:审读专家、一般读者等。由此分析可以得到高校学报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型如图2。

1.信源:知识信息。这种知识信息是客观实在的,知识产品是客观的,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且这种知识信息由问题、事实、假设和理论等组成,具有复杂的结构,每一种知识信息都有自己的内核,或表现为一种逻辑结构,它们在变换中是不变的,但是内核的具体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高校学报要传输的知识信息包括:传承科学理论,如: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综合评述;传播工程技术,如: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新设备、新材料等相关的知识集合及文献信息。

2.编码:信源的编码涉及论文作者、编辑加工、专家审稿及印刷出版等多个方面的方法、技术和规范,编码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信源的传播质量和效率。其中论文作者通过自己的学习研究和相互的交流研讨决定并给出知识信息,因此其在高校学报传播模式中居于重要地位;编辑部包括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其主要责任在于把作者提供的初始文稿信息进一步选择、处理、分析、加工、完形等,保证知识信息的质量和提高知识信息的强度,以求达到知识信息出版发行的目的。

3.信道:纸质媒介或网络传输,其主要功能是将作者和编辑部处理转化过的信息符号,依照适应性和媒介性原则进行有效的技术处理和编辑(诸如划版、标注、排版、校对、改版等),使之进一步具体化、畅通化和对应化,并最终通过完整化的期刊文章的文字转换(由手稿转换成印刷符号)。而这其中只是将学报作为知识信息传播的一个通道。

4.译码:对传输的知识信息的理解和接收分析,主要涉及读者或读者群等。通常,读者意味着高校学报传播功能价值和功能意义的直接承接者、呈现者和评价者。

5.信宿:对信息传输的结果、效果进行评估,读者经过理解和分析得出学报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知识信息熵的大小。信息熵是反映论文价值高低的量度和读者对论文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体系结构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可简单定义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具体包含两层涵义:第一,物联网是互联网的核心和基础,是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化和扩展;第二,物联网用户终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物品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播。因此,可以说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各类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特定的协议,把各种物品与互联网实现连接,进行信息处理、传递和交换,以实现物品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一种网络。为了实现物联网的功能目标,其中的“物”应该具备:(1)要有唯一的身份标识码;(2)要有存储功能;(3)要有被感知的数据接口;(4)要有处理数据的能力(CPU);(5)要有数据传输通道(含协议)。否则,难以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基于物联网的高校学报信息传播系统,其中的“物”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知识源的真实性、科学性相关的所有“物”,如:实验地点、实验设备、实验数据的原始记录,还有分析检测的、实验验证的相关信息、论文作者的背景信息等等;二是与信息受众相关的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电视和其它阅读设备等等。这样可以构建一个宏观与微观、定性和定量地分析高校学报承载知识信息、编辑加工和专家审稿的水平、信息传输效率等功能的物联网系统(具体如图3),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了解论文作者的创新过程,增大受众的信息量,又可以方便验证论文数据的真伪,防止实验结论造假。该体系结构模型包含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在感知层实现知识信息的可追溯性和验证性,在网络层实现知识传播的实时性和传播信息受众的广泛性,在应用层实现多媒体手段的知识信息获取和高校学报的综合评估认证。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对各种科学实验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感知和实验数据的汇集,以及对这些设备唯一身份的编码标识,对论文作者研究背景数据库的建立和作者知识背景的溯源分析;还有高校学报知识资源共享平台的建立和关于知识逻辑的云计算模型分析等等。无论怎样,这些关键技术的逐步解决,对于高校学报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和发展,特别是基于物联网的数字化、网络化的应用,提高高校学报的协作效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均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信息传播工程范文5

关键词:媒介;信息;传播;农村受众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7)-06-0030-02

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就像空气、水一样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时刻地享受着信息时代的快捷和便利。现代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互联网的产生,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人类生活在这个“大村庄”里,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传播。而在人类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农村,却在传播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一)构成农村信息传播的要素

传播是信息的流动过程,通常由传播者、受众、信息、媒介、反馈五大要素构成。这五大要素组成了农村信息传播的复杂系统。农村信息传播可以分为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这里所谈到的农村信息传播,主要是指农村的大众传播。

一、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信息

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信息包括新闻信息、宣传信息、文化和娱乐信息、知识与科技信息、服务性信息等。调查显示,在农村传播的信息中,比较受欢迎的是新闻、文化娱乐信息以及服务信息[1]。

比如天气预报,与农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如《焦点访谈》,在呼吁社会公正、惩恶扬善、减轻农民负担方面的宣传,深受农民欢迎;文化娱乐节目、电视剧等在农村的收视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这也与农村的其他文化生活一直比较匮乏有密切的关系。

农业科技信息是农村信息传播的重要内容,而很多农民反映,对于农业节目介绍的科技信息,一是对一些术语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敢实验;二是对节目宣传的效果半信半疑;三是对一些效益好但投入高的科技项目望而却步。[2]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农村传播中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虚假性和不可操作性,可供农民选择的有价值的信息的量不足。

二、农村信息传播者

大众传播的传播机构及传播者主要处于城市信息圈中,必然导致大众传播媒介对信息的选择或“把关”带有特定的城市的传媒立场和价值标准,很难站在农村的角度对信息进行特定的传播。因此,媒体在栏目设置、时间安排、内容取舍等方面,导致农村传播的边缘化。

中国有9亿的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2%。农村人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平均达到166分钟,比城市人的平均时间长46分钟[3]。但是,由于受到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制约,现实的栏目设置与中国农业大国的国情严重错位。越来越多的外语类节目、流行时尚类节目和国际时事类节目与文化程度较低、理解能力差较的农民的口味相差甚远。而且本来就少的农业类节目在数量上、时间上压缩再压缩,造成农民想看一档自己的节目很难。2003年6月,央视开始推行“末位淘汰制”,12个频道淘汰的10个栏目中就包括《农业新闻》。上世纪80年行量一般都在几十万甚至超百万份的农村报,现在却为生存下去而苦苦挣扎。在广大农村,还有八九千万农民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4]

在农村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大多处于城市,他们不仅是城市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农村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由于对农村了解甚少,传播的信息并非农民需要的信息,农业节目办得四不像,农村受众对这种农业节目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使农业节目陷入发展的困境。

三、媒介

媒介是信息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媒介的参与,大众传播很难实现。随着农村传播中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信息传播媒介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广播、电视、报刊,甚至网络都有所建设。但根据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王玲宁、张国良所作的调查[5],农村媒介的分布呈现很不协调的格局。

调查数据表明,电视、报纸、广播三大媒介是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主流,其中电视占了绝对主导地位,成为一方“霸主”。无论从受众的收看时间还是收看频率上都大大超过了其他媒介,成为农村信息传播中发挥作用最大的媒介。

由于农村自身文化程度的局限性,和农村报业的整体的惨淡经营,使得报纸在农村的分布情况令人不容乐观。而曾经一度辉煌的广播,由于电视的普及,它的“老大哥”地位也一去不复返,在农村信息传播中的作用也逐渐淡化。至于网络这个新兴媒介,虽然在中国已迅猛发展,但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对网络媒介的接触几乎是空白。这种媒介“畸形”的分布格局,使农村信息传播的缺位更为突出,城乡之间的信息鸿沟越拉越大。

四、农村信息受众

在农村信息传播中,信息的接受者的主体无庸置疑是农民。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民有9亿,农村受众在信息传播受众中占了绝大部分,在信息接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些信息消费的“大客户”由于“消费能力”不强,无可奈何地走上了信息传播接受的边缘化道路。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在全国8507万文盲人口中,有6665万文盲在农村,占农村人口的8.25%[6]。由于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他们与媒介接触的有限性。虽然国家近年来大力推动“村村通”工程,但普遍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些偏远乡村仍然对电子媒介可望而不可及。

农村受众有信息选择的自由权力,但相对于城市受众,他们的这种权力的实施范围非常狭窄。农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可供他们进行选择的信息本身不足,使他们自我选择的空间十分有限。再加上他们选择信息时自身的价值判断和思维能力,对大众媒介提供的信息中,大量、有价值信息被忽视,这使农村接受者在整个传播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

五、反馈

反馈是传播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反馈的完成被认为是一个传播过程的结束,也是对传播效果的检验。反馈一般被认为是受众自主性的表现,但在农村信息传播中,由于受到反馈手段、渠道、积极性等主客观的因素影响,往往缺少了这一重要环节,传播到了农村受众这一结点就戛然而止了。这使得传播者很难把握信息的传播效果,也就很难改善他们在传播过程中的缺失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信息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特别是中国农村信息的传播更呈现为一个复杂的系统。以大众传播为例,广播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媒介,不仅仅是农村信息的集合和扩散中心,甚至成为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催化剂”,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推广农业科技信息和促进“三农”发展方面,新闻媒介和其他传播渠道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可是,农村信息传播还是远远落后城市信息传播。特别是现代技术的发展,导致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的信息鸿沟也越来越深。一方面是城市发达的信息传播设施,城市受众享受着最前沿的信息;一方面是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传播设施的匮乏,媒介的忽视,受众自身的局限,信息传播处于空白和无奈中。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一轮“赛跑”中,城市和农村不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长此以往,“赛跑”的结果也只能是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二)解决之路:多方共同努力

施拉姆在论述大众传播事业的责任时认为,对大众传播事业的现状与希望今后促成变革的责任,他认为应由三方共同承担。“单单是政府、媒体或是大众,是无法完成这一项使命的;同样的,三方面之中也不能有任何一方面对之有所诿卸。”[7]

政府在媒体的发展,农村信息的传播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基本的当然是发展农村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收入提高了,才能为农村受众接触媒体提供物质可能。在满足市场化媒体经济收益的同时,还要强调“三贴近”原则,要服务农业,服务农村,服务农民。政府还应进一步普及九年义务制教育,提高农村受众文化素质,加强农村受众接触媒体的意识。

媒体是农村信息传播的主要传播者,提高媒体的质量对完善农村信息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体不仅要重视关于农村信息的栏目设置、时间安排、内容取舍,更要注重农村信息传播的传播效果。特别是市县级电视台,需要切实加强电视节目与农村受众的关联度,把镜头多聚焦到农民自己身上。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增加推广农业新技术、致富新路子的节目数量,多播放涉农电视剧品。广播应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已在农村拥有的地位,配合集体广播等形式,加重涉农内容,为农村受众提供更多的新鲜、实用的信息。在办报上,应更多地挖掘农村新闻,重视调研,了解农村读者的问题和心理,办好农村报。

农村受众在农村信息传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怎样来改变农村受众在传播中的被动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知识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受众积极要求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农村受众应转变信息观念,重视自我知识水平的提高,这样才能摒弃自身的一些思维的局限性,对媒体的信息有更好的判断和反馈。

虽然农村信息传播之路任重而道远,但相信经过政府、媒体、受众的多方共同努力,农村信息传播会越来越完善,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2] [3] 谢咏才,李艳红.中国乡村传播学.[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4] 广电总局实施“农村服务年”的主要任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5年第1期.

[5] 王玲宁 张国良.转自我国农村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分析(J).新闻记者.2003年第11期.

信息传播工程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通信领域;应用价值

一、我国计算机通信的发展概况和工作原理

(一)计算机通信的发展概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当前的网络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计算机通讯技术拥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通过计算机网络渠道展开日常信息交流与传输,不仅可以对已经接收到的各项信息数据进行科学的数字化处理,又可以加深对于计算机技术实际管网搭建和通信运用领域的变革。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即时网络通讯工具有腾讯公司(Tencent)的微信语音(WeChat),人们可以使用他的电脑版本(DNweixin)与公司上下员工展开即时信息交流。还包括腾讯QQ,这是目前我国电脑企业办公和个人实时通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款的聊天软件。还有在美国上市的新浪公司通信软件产品微博(microblog),国家大量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开辟了自己的官方微博,最为处理大小事务的即时性平台。

(二)计算机通信的工作原理

计算机通讯技术可以利用互联网二值信号将通信领域中,编辑处理的各类复杂的信息数据利用数字化技术转变为语言、声音片段和图片信息,实现多媒体形式下的讯息传播。通过计算机网络化信息处理,可以使得通信方式更加丰富和多元。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传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计算机工具的使用,可以极大提高通讯的信息含量,以往移动媒体的通信方式只会局限在语音传播和文字片段传播,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使得通讯的广度和深度均得到了提高。我们国家的互联网建设人员通过多媒体通信技术的革新,大力发展光纤网络技术,不仅开发出了三网融合的多媒体通信,也使得计算机通信方式信息含量更加丰富。其中,数据影响和语言传媒技术使得计算机通信技术用户普及率大大提高。

二、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优势与实用价值

(一)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主要优势

一般情况下,一条语言模拟信息传播的速率可以达到大约每一秒钟2400bt.通俗来讲,使用计算机技术一分钟传播的字符数可以达到大概一万九千个。但是,相比较语言模拟信息传播的速率来说,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的数字化信息传播的总体数率可以达到每秒钟64000bt,换句话说,使用计算机信息传播技术,可以使每一秒钟的字符数达到480000个。通过数据统计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十分可观的发展前景。

一般来说,计算机通信往往是运用二进制的通信方式对十分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传输和有效处理,具有很强的消除噪音的能力。并且,计算机通讯的方式,可以通过改变码型的方式对传输的信息数据进行加密化运算,从而保证网络信息数据的安全、即时传播。使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保证讯息传播的高保真,将信息数据准确无误地传输到用户的手中。目前,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已经在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广泛而高效的运用。网络化计算机技术在我过的银行内部核算体系和工业产业的基础性运用别广泛、深入和具体。在银行的使用方面,银行内部的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远程遥控和操作,实现ATM柜员机的远程操纵,可以使用金融核算软件对每日进项和出项数据展开有条理的整体工作。

(二)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的实用价值

在医疗方面,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更是得到了广泛而纯熟的运用,对于医护工作者来说,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高于一切。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多方会诊的方式,针对患者的各类X片,CT扫描结果进行精准的分析,为病情的治疗和手术计划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工业和建筑业领域,计算机通讯技术更是能够实现各类复杂图纸的远程协作,建筑方面的优秀工程师通过在线信息交流,实现建筑工程的准确设计和合理规划。工程监管人员在通过多媒体通信技术进行建筑施工管理时,可以在编制各个施工技术用表时通过计算机手段进行处理,就能够得到各种施工技术用表的详尽统计情况。同时,建筑工程的质量管控人员还可以通过Internet在线引擎搜素平台,通过信息导入接口,与上级工程指挥部取得实时联系,导入最新的操作细则规范要求和上级部门的最新标准等文件。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催促建筑施工方面必须要深化管理技术的信息化改革,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可以实现质量管理人员能够完全参与到建筑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的品质管控中去,实现质量验收的远程操作。

三、结束语

内部计算机信息化通信设施项目负责人,应该高度重视本企业内部的智能化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注意培养公司内部的信息化管理操作人才。 计算机通信项目的管理和技术要点涉及到很多专业的信息软件知识和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和工作方法必须通过不断更新和发展,让内部人员都能熟练掌握,才能实现通信活动的即时和高效。对于公司内部的重要计算机通信管理岗位,领导层应该聘请具有高精尖操作技能的人员来担任,帮助公司计算机通信内部团队对改良日常工作方法做出最佳的抉择。我国的计算机通信技术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必须要加大计算机技术在通信领域应用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付常林.关于高速公路中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1).

[2] 戴贵龙.关于计算机移动数据库的应用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7):15-16,153.

[3] 孟尧.关于计算机多媒体制作的实验应用报告[J].信息通信,2013,(7):129-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