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特点

农村发展特点范文1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其不仅能够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还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实力。但要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要清楚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以此来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此,笔者将在下文中就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及相关政策制定予以重点分析。

一、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不断深化改革,促使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发生一些改变,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之所以说,农村经济主体趋于多元化,主要是农村的农户已经从单一的耕种者的身份转化为经营者、耕种者等多重身份。因为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户意识到农业经济利益的获得不仅仅有耕种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来获取经济利益。所以,在很多地区农村出现农户经营土地或成立农业企业等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使得农村农业经济的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二)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在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以往农村的自给经济逐渐向商品经济转化,这使得原本单一的经济体系向多元化经济体系转变。而这也就意味着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所以说,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产业结构趋于复合化这一特点。复合架构内的新颖产业结构,被划归农业经济范畴的侧重部分,支持着群众平日之中的常规生活以及日常生产。基于经济进展的态势下,应能明确复合产业之中的若干要点,在这种根基之上,拟定最适宜的、完备的有关机制。唯有这样,才能支撑住总体框架内的经济进展,不断改善生活,提升综合竞争实力。

(三)农村经济关系趋于市场化。随着市场经济新形势的到来,我国以往农业计划经济发展的形势逐渐消失,而市场化的农村农业产品生产经营正逐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农村农业经济市场。同时,这也标志着传统的农村经济关系被改变。在现代化的今天,各种农业资源优化配置逐步迈向市场化。经济关系特有的市场化倾向下,应当变更偏旧的认知及思维,接纳新颖的市场思维,才能促进增收。采纳新颖品种,依托新型种植测验来让农民体悟出市场化架构下的创新理念。与此同时,还可设定定期特性的专家讲解,为村民解析新式技术特有的必要价值,接受科技兴农。建构市场化特有的培育基地,让村民亲身来感悟新式技术,真正体会出新颖技术独有的生活及生产便利。这种市场化之中的典型做法,可以渐渐转变认知,提升认识水准。

(四)农村农业经济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是增强国民经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举措。基于此点,我国政府在近些年中出台了多项支农扶农措施,如降低农业税、实施农业补助等。这使得农户耕种或生产经营得到良好发展,相应的农村农业经济实现了持续增长。

二、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

促进农村区域之中的经济进展,应当拟定适宜的完备政策,促进信息互动。信息技术时代之中,建构农村区域特有的总体网络,有助于在最短时段内,让村民接纳新近的科技信息,例如作物信息等,以便指引村民来做出适宜的经营决定。采纳科技兴农这一根本指引,助推宏观范畴中的农村经济进展。与此同时,着力提升现有的村民素质,让村民了解多层级的经营法规、经营中的科技思路等。

(一)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利用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促使广大劳动人民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那么,如何树立科技兴农思想观念呢?首先,应当是解放思想,也就是通过农业科技产品展示、新型品种种植实验、专家座谈讲解农业新技术等活动来使广大农村群众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其次,建立实验基地,让农户参与到农业新技术使用当中,促使农户真切的体会到农业新技术的作用。进而逐渐转变农户的思想观念,使农户逐步树立科技兴农的思想观念。

(二)重点培育特色产业。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各地区尤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各地区充分利用天然资源,培育与之相适应的优质农产品,这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因为,在信息发达、交通便利的当下,种植和生产特色农产品,这可以使其在农业市场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并且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相应的农业经济将不断提升。所以说,把握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将有待实现。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构建完善的农业经济体系是实现农村农业经济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现阶段我国很多地区多存在农业经济体系不完善的现象,或存在规章制度不健全,致使市场运作不规范,买卖无序的情况;或存在质量标准欠佳,不能科学合理的规范农业市场中的农产品质量等现象。所以,为了促进我国农村农业经济持续良好发展,进一步完善农业经济体系是相当必要的。对于农业经济体系的完善,笔者认为采用如下方法:其一,加快农业信息网的建设。在信息技术越来越发达的当下,构建农业信息网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农业信息,并对农业信息加之以分析和判断,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条件,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科学、合理的实施,这将大大推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其二,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对农副产品基地中的农民或农业企业中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促使农民或工作人员在农业生产、生产经营、法律、商贸等方面有新的认识和了解,相应的农民或工作人员在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实施,这对于促进农业发展非常有利。

农村发展特点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发展机制

一、农产品物流的概念和中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农产品物流的概念

农产品物流指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农产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具体是指,通过对农产品进行运输、存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以实现农产品的空间价值和时间价值”。

2.中国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1)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需求量巨大。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农业发展,用世界耕地面积的7%,养育了世界上22%的人口,中国生产的粮食持续排在世界的首位,成为了大型的农业产品物流市场。

(2)农产品物流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主要是受温度,气候,土壤,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农产品绝大多数是季节性和周期性。

(3)农产品物流专业性强。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以及整个流通过程所需的设施设备无不需要具备专业的规范化的操作,运输过程中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也需要专业的技术,对人的专业知识要求也颇高。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在包装上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信息网络也应进一步的完善,形成一个系统。

(4)多样化和贸易多样化中国物流主要农产品有: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民营企业等。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除了买卖交易的传统方式,也有期货,拍卖,订单等的出现”。

二、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和设备落后

(1)运输和装卸搬运水平落后。我国农产品综合运力不高,铁路运输不能完全满足农业运输,公路运输尚未形成网络。有些地区交通不发达,而且收费站林立,这又无形之中增加了物流成本。在运输过程中,车辆大多采用敞篷车,没有制冷技术。农产品多为鲜活易腐产品,需要配套的运输工具,但目前农产品专用工具缺乏。装卸搬运大多是手工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叉车、托盘、堆垛机等设备有限。

(2)仓储设备水平相对不足。我国农产品仓储条件差,多为露天,导致霉变、陈化,鼠虫害严重,粮损率高达8%――10%。大多数批发市场服务功能比较单一,只有部分批发市场拥有冷库等设施。

(3)流通加工和包装落后。中国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损耗大,效率低,一个分销渠道,尚未形成一个多渠道的营销体系,无论在时间或空间无法形成在新鲜农产品的鲜售形式。因此,相当一部分新鲜产品损耗巨大。农产品分级和包装技术水平低,甚至没有包装,过量使用保鲜剂的现象比较普遍,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卫生标准很不合格,污染比较严重。

2.信息化水平无法适应现代化农产品物流的需求。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多、规模小,分散经营,对生产信息的获得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信息化建设不完善,农产品需求信息传递被扭曲。信息获得的渠道,以自己的信息渠道为首,依靠同行的传播为辅,其他渠道如政府、媒体、网络欠缺,资源无法共享。

成本高,再增值能力不强

农产品的流通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者批发商产地市场销售市场零售商消费者。物流节点众多,对运输过程中运力的专业性需求导致成本较高,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巨大,包装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再增值能力不强,市场上农产品的价格逐年增高。

3.专业的农产品物流人才稀缺。现代化的农产品从种植到收获以及整个流通过程中,都采用先进的设施设备、技术手段,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人才也就十分紧缺,然而目前我国各高校还没有农产品物流相关的专业课。

4.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不足,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欠缺。农产品物流数量多,范围小,竞争力弱,成本高,目前国家没有完善的市场机制,相关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三、针对农产品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建设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和设备的建设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物流的运输能力,加快农村公路网的建设,不断完善运输网络。改善仓库储藏设施,对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所需的温度、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提高农产品的分级包装、保鲜技术,装卸搬运技术等的创新,强化农产品物流的标准化水平。

2.增加农产品物流额外服务业务

服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适度加工后分类包装、保鲜增值服务,农产品配送增值服务,特种农产品运输、仓储和管理增值服务。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半加工包装的产品,对农产品分量进行洗净、去皮、切断、保鲜的处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也获得了更高的利润。拓展农产品物流的增值服务,提高物流效率和效益。

3.整合农产品物流资源配置,构建完善的信息系统

建立农产品供销,交易价格等信息,整理和传播机制,加强在流通过程中的农业信息传递,规范农产品市场标准化全国统一集合。改善农业生产和市场信息平台的整合改造,通过种植,收割,运输,储存,流通加工,搬运,包装,配送等资源,及时分析形势,预测信息台建立,为市场提供服务。

4.加强农产品物流专业化人才培养

在物流中的主要院校投资办设农产品物流专业,支持相关领域的研究及活动,支持和鼓励企业和民办教育机构的培训教育,以实现农业物流人才的培养计划。

5.积极引导农产品物流主体,发展第三方物流

培养农产品物流第三方物流主体,使第三方物流形成运输、仓储、流通加工、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一系列活动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在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降低损耗的同时又能增加收益。

6.构建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

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具有较大的综合优势,可以设计专门的灵活的物流网络,建立一个合理的路径和物流节点,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7.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扶持力度

在建设的高效绿色通道网络,降低运行费,简化物流流程,降低运营成本。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安排一部分专门资金,鼓励支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只有完善农产品物流市场,为农产品物流市场创作良好的大环境,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结语

高效的物流可以降低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产品流通的速度,以保障城乡居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整体效率。中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农业和和设备落后,信息系统不完善,成本较高,损耗率较大,再增值能力不强,主体竞争力低,缺乏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农产品物流的特点进行分析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提出了“诸如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培养第三方物流主体和专业人才素质,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及运作模式,构建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等针对性建议;探索适合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路径,为我国农产品物流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对活跃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雷蕾.我国农产品物流成本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

农村发展特点范文3

关键词:农村消费;资金需求;绿色金融

2005201020142015农民可支配收入448676631282913882农民生活费支出325056791111411952表1莆田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生活费支出情况单位:元资料来源:2016年《莆田统计年鉴》。近年来,随着城乡物流、信息流的逐步对接,以及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金融消费呈现新的特点与变化,人均消费逐年提升,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特别在当前出口疲软、市场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市场正处于一个持续做大做强的阶段,其刚性消费增长强劲,市场潜力巨大,并日益成为拉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一、农村消费呈现新特点

(一)消费市场容量巨大。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市场广阔。以福建省莆田市为例,2015年末,全市农村人口213.0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1.9%,农村消费群体很大程度影响着当地社会消费总量,消费潜力也逐步释放(见表1)。当前,我国农村消费总体滞后于城市,但近几年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阿里巴巴、京东、顺丰等电商物流巨头积极打通城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彻底改变了以往集市购物消费的形式,农村消费呈多样化、便捷化趋势,消费市场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二)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以及幸福家园建设的快速推进,带动了大量的农村增量资金需求。农民消费从过去“空调、洗衣机、电冰箱”老三件,逐步向“住房、汽车、教育”新三件及旅游、通讯、交通、餐饮、医疗卫生等消费领域扩展,并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以莆田市为例,近年来当地农户大量购房、购车及翻新住宅,带动了数十亿元的庞大金融消费需求(见下表)。(三)呈现绿色、低碳等特点。农村居民生产型消费具有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特点,是当前国家大力倡导的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为迎合市民旅游休闲的需要,目前农村的生产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农家乐、家庭旅馆、乡村游等产业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同时,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现代化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生产型消费逐步向现代化转变。80%以上的农户由传统人工劳作转为机械化耕作,并向高附加值、规模化生产发展。以莆田市为例,为了达到优质高产目标,当地渔民将渔船进行小改大、木改钢改造,并大力发展鲍鱼、虾蟹类养殖,推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部分枇杷、龙眼、荔枝、度尾柚等种植大户通过承租果地,成片开发种植,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

二、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的必要性

农村消费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庞大的资金需求。金融支持农村消费既是拉动内需、激发经济活力的需要,也是金融机构主动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能的需要,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推行差异化发展,实现蓝海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具有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一)有利于促进“三去一降一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持续开展“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对于落实该项政策具有积极作用,特别是对“去库存”有立杆见影的效果。目前,农村消费潜力的释放,吸纳了大量企业库存产品,如家用电器、洗涤、食品等生活日用品,农资、农用机械生产物资,以及水泥、钢材等产能过剩建材产品,为这些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弥补了我国出口市场下降带来的影响。(二)有利于推进我国城镇化进程。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量,金融机构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城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金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由于财政资金来源有限,仅依靠征地获取财政收入的方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因此,新型城镇化中的金融支持在未来将更加重要。以莆田市为例,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累计提供2.7亿元的信贷资金支持,助力当地农户整村、整片翻建住宅,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三)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农村生产方式也逐渐发生变化,生产性消费日益向资金密集、技术密集、智力密集方向发展。如,近年来莆田市优势产业发展迅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对此,莆田市农村商业银行顺势而为,积极支持辖内优势产业发展,先后为辖区鲍鱼产业链生产主体、花蛤养殖业、渔船改装项目、农村家庭旅馆及当地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等提供信贷支持50余亿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四)有利于打造绿色信贷投放体系。相较于支持工业企业发展,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具有绿色、低碳和无烟的特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能够聚焦林业、绿色农业、水产健康养殖、生态旅游、绿色城镇、美丽乡村、节能减排、水土治理等重点领域,持续开展绿色信贷投放,助力环保产业发展,营造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

三、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市场定位与农村消费发展不相适应。长期以来,大企业和优质客户始终是各银行相互竞争的对象,而支持农村消费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依靠农商行、农村信用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由于近年来受经济下行等因素的影响,大型商业银行银行竞相拓展零售业务,大力发展消费贷款业务。但受制于农村地区人员网点缺失,及对农户信息掌握不全面等客观因素,农商行、农信社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消费方面仍显薄弱,无法满足多样化的农村消费需求。(二)存在担保不足的现象。虽然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大力颁证确权,各商业银行也积极稳妥推进两权抵押贷款,推广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持续盘活农村沉淀资产,扩大农村信贷投放。但受制于农村房产、土地、林权、海域使用权等变现能力差、流动性差等因素,商业银行介入的积极性不高。另外,针对农村住房、教育、医疗卫生、婚嫁等消费支出巨大,仅靠农户个人资金积累难以承受的现状,亟待金融机构创新担保模式,进一步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三)农村信用环境有待加强。金融支持农村消费要实现可持续,必须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当前,农村消费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农民获得贷款的难度不仅远大于城镇居民,且贷款数额也低于城镇居民,农村资金饥渴症直接导致农民消费、发展生产缺乏资金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农村未真正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农民契约意识薄弱,农户贷款违约率相较于城镇居民仍然较高。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环境建设,持续完善信用惩戒机制,此举对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金融支持农村消费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村消费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引导

培育农村消费群体。目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7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其中,农村消费是消费增长的重要力量。金融机构应紧跟农村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创新推出一系列契合消费升级、安全便捷的金融产品,通过加强跨界合作,积极开辟农村消费市场的蓝海。要加大信贷投放,培育农民消费倾向,重点关注“衣食住行”和家电、交通工具、信息、健康养老育幼、旅游等消费热点,针对当前农村消费情况,大力推广以下几项信贷业务:一是住房消费信贷。农民对建造住房的信贷需求最为强烈,但农村住房消费信贷与城市住房消费信贷明显不同。农村房产的流动性差,且房产抵押变现难,同时农民收入不固定。对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和宣传方面要加大力度。如,针对农户需求特点,灵活设置住房消费信贷担保方式与还款周期等,积极开展农村住房消费信贷业务。二是农用车辆机械消费信贷。主要包括农民生活和生产使用的农用机械车辆等。由于该类业务属经营性的资本投入,加上金额较大,大多数农户往往无法完全通过自身积累购买。三是综合性消费贷款。即可用于多种消费用途的贷款,如家庭耐用消费品、子女上学、婚嫁丧娶、医疗卫生等。由于这类贷款综合性强,容易得到农民认可,可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缓解其流动性约束,提高消费倾向。对于农民消费性贷款,央行应从政策上积极引导和推动。四是“美丽乡村”消费信贷。要主动对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稳妥推进“统规统建”农房建设项目,逐步推广“美丽乡村贷”“乡村旅游贷”“农家乐”等贷款品种,持续为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信贷支撑。五是农民市民化消费信贷。通过做好代收代付、增设自助机具及推广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手段,加大对农业转移人口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的金融配套支持。

(二)加大生产性消费信贷投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扩大在设施农业、种养业、闽台农业、农业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现代农业项目和高科技农业项目,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农民创业园及示范基地的信贷投入。持续做好农村“米袋子”“菜篮子”工程金融服务。2.扩大绿色生态农业信贷投入。围绕福建“生态省”“生态美”的建设要求,积极扶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支持节水、循环、品牌、科技及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创新林权、海域权融资模式,支持林权、海域权制度改革与发展。3.支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抓好精致型、集约型、高附加值等特色农业金融服务,支持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与水果、茶叶、畜禽、水产、花卉苗木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4.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宜场则场、宜户则户、宜企则企、宜社则社”的原则,将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纳入重点服务范围,主动对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通过建立特色化授信体系,根据不同主体生产规模、投入产出情况,实行差别化授信,探索创新“龙头企业+农户”融资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型联结机制。5.支持海洋经济发展。福建是海洋大省,渔业生产在农民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因此,要关注沿海农民生产性消费,重点支持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与流通、远洋渔业及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等,支持传统海洋渔业向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的现代渔业转型。要继续拓展船舶抵押和海域(滩涂)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积极探索沿海、沿江资产抵押贷款业务。

(三)优化金融服务,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1.培育农村年轻消费群。要着力培育农村年轻客户群,重点挖掘农村高校毕业生、电子产品消费群体,适时推出小额信用贷款、消费分期贷款、电子银行等业务,增强农村年轻客户群的粘性,积极培育挖掘农村消费潜力。2.结合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和种养大户自身管理能力,大力拓展零售业务;遵循农村居民生命周期消费规律,围绕个人不同时期构建涵盖教育、创业、购建房、婚嫁、医疗、养老等较为完备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在不同人生阶段的需求,培养具有终生性、高粘性的客户群。3.优化担保结构。一方面,目前诚信建设已上升至国家层面,诚信体系持续健全,失信违约成本不断提高,“一旦失信、寸步难行”已成为共识,在开展农村开展信用贷款对各金融机构来说是利好;另一方面,融资担保难已成为部分业务拓展的瓶颈。因此,金融机构除继续拓展房、地、林、海等传统抵质押贷款业务,还要结合当地经济情况、贷款额度、信用环境及市场竞争状况等,因地制宜地拓展小额免担保贷款业务,进一步优化农村担保体系。

(四)发展互联网金融,创新农村消费金融业务

1.创新网贷业务。利用互联网金融及大数据,提升农民贷款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如,福建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结合互联网科技,创新推出“农e贷”业务,客户只需5分钟手机申请,就能获得消费信贷授信,大大简化了手续,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贷款建档,客户需要贷款时便可通过手机或电子设备办理;二是线上自助,即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就可自助办理贷款;三是随用随贷、额度循环使用,贷款结清后可根据需要即可重新办理贷款手续;四是有用付息,息计算按实际使用天数计算,随借随还。2.创新金融产品。围绕新时期农民生产性消费特点,针对农村资金需求具有短、急、频、快的特点,加之农民对贷款手续繁杂存在畏惧心理等现状,金融机构研发产品时应遵循简捷实用的理念,适度降低准入门槛,创新推出审批速度快、手续简便、贷款期限合理的农村金融产品。如,莆田农商行根据农户资金需求特点,相应推出了普惠金融“三张卡”(平安卡、惠商卡、惠民卡),分别定位于乡镇公职人员、个体工商户、农户群体,授信额度5万~20万元,并实行免抵押、免担保、免配偶签字、免提供收入证明等,2个工作日完成审批。普惠金融“三张卡”推出后,市场反馈情况良好,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大幅提升。3.开发系列生产性消费贷款。创新推出适合现代农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的涉农产品,持续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财产权、农业设施等贷款业务试点,逐步扩大农村抵押物范围。稳妥推进“年审制”“循环贷”等无还本续贷业务,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小微企业发展。

(五)合理进行金融产品定价,激活农村消费

市场。建议实施减费让利政策,严格执行《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和相关监管政策要求,完善服务价格信息披露机制,提升服务收费透明度。推进“价格套餐”项目建设,综合考虑农户分类、优惠渠道、优惠周期、优惠比例等因素,通过产品灵活组合和打包定价,为农村不同区域、不同生产主体量身定制多样化、低收费的服务套餐。综合考虑农民承受能力、贡献度、潜在价值以及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成本等因素,科学合理定价,适度下调贷款利率,切实减轻农户消费贷款负担,实现业务的商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丽水 单位:莆田市农村商业银行

农村发展特点范文4

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污水治理技术;发展方向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ural sewage has become the influe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endanger the countrysid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even damage the farmers the main factors of physical health. Combining with the author's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analysis in rural domestic sewage produce way on the ba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 extremely, introduces the current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rural sewage treatment proces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situation, and sewage dispos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spects and the discussion.

Keywords: rural sewage; Sewage dispos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中图分类号: [R12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农村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以往相比,农村生活污水的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逐年增加,一直没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和有效的控制。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每年产生量超过80亿吨,90%以上的村庄缺乏污水处理设施,超过3亿人面临着生活用水不安全的状况,农村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阻碍新农村建设的绊脚石。因此,分析我国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进而研究并推广先进的、有效的、适宜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及其特征

1、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途径

农村生活污水的来源主要包括厨房污水、清洁污水、人类粪便及生活垃圾产生的渗滤污水等。由于农村缺乏科学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各种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或者采用的污水处理技术落后,导致各种本可以被有效处理的生活污水最终成为危及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及农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

2、农村生活污水的特征

和城镇相比,农村的居住人口较为分散,多数的人口聚居点缺少专门的、完备的排水及收集系统。从排放形式上讲,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就地就近排放,缺乏有效的约束和正确的引导。从水质成分上讲,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简单且浓度较低,污水中的成分以氮、磷居多,通常会在雨水的作用下带来水资源富营养化的问题,许多藻类灾害便是有机物含量过高的生活污水造成的。

此外,农村生活污水的产生量一般较小,但水量变化波动较大,具有持续但不稳定的特点。

二、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技术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的主要治理技术包括人工湿地净化技术、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等。

1、人工湿地净化技术

人工湿地净化技术是结合农村生活污水独有的特点,依靠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实现半生态净化治理。具体做法是在人工湿地中种植各种沼泽植物,借助沼泽植物根系和微生物的过滤作用,实现多层过滤消除污染的目的,从而完成对生活污水的净化。由于这种技术充分利用了湿地的缓冲作用和植物的吸收作用,不仅净化效果较好,而且净化方式自然,不会带来新的污染。人工湿地的剖面图如图1所示:

图1 人工湿地剖面图

目前用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主要形式有表面流和潜流,这两种湿地运行费用较低,建造、运行和维护简单,同时具有水力负荷与污染负荷较大的特点,卫生条件好,少有恶臭和滋生蚊蝇的现象。

2、地下土壤渗滤净化技术

该技术的原理在于依靠碎石、沙土等土层的过滤和微生物的作用,使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的过滤和降解,达到可供灌溉使用的标准和要求。操作方法是几户人家统一进行污水收集,选择合适的地点设置集水、渗水设施。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对水质的治理效果较好,并且技术简单易操作,设备少,成本少,不需要大量的维护,还不会产生异味。然而该技术还存在一些弊端,例如需要处理的生活污水量较大时,该技术就难以满足污水治理的要求。

3、好氧生物处理技术

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好氧生物来消耗污染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常用的工艺有生物接触氧化、生物滤池、生物转盘、序批式反应器(SBR)等。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生物接触氧化法。

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之间的处理技术。它是在填料表面上培养微生物,形成生物膜,并采用与曝气池相同的方法向微生物供氧,污水流过时与填料上的生物膜接触,通过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降解污水中的污染物,从而达到净化的目的。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对冲击负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间歇运行条件下仍能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对于水量不均匀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更具有实际意义。然而对于农村生活污水来说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的投资和运行费用偏高,所以此工艺适合在我国南方及东部城市化速度快、比较富裕的农村推广应用。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的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分散、水质单一且浓度低、水量不大但变化幅度大等特点,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现状,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的总体发展方向应满足以下要求:建设及管理运行费用低、操作管理简便、处理稳定、低耗能、耐负荷冲击等。

1、厌氧生物处理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潜在方向

厌氧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氧的条件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细胞物质。厌氧生物处理适用于处理不同浓度、不同性质的污水,其污泥产率低,所以可节省污泥处理费用。同时厌氧生物处理还具有低耗能和运行管理费用低等优点。

2、生物-生态组合工艺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发展的主要方向

组合工艺是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不同的单一处理工艺的组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取得更好更高效的处理效果。例如对于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地下渗滤、人工湿地等)因其建设运行费用低、能耗低、运行管理方便等特点而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好氧生物处理工艺则可以弥补生态处理工艺受气候影响大,处理效果不稳定的缺点。

四、结束语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尽快研究开发出新的有效的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工艺和技术,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已有的治理技术各有特点,能够在适宜的情况下取得较好的治理效果,未来应着重加大厌氧生物处理及组合工艺的推广应用,同时应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在国内因地制宜引进和消化吸收,以全面推进我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事业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梁卓, 何国富, 刘伟, 王凡. 城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5)

[2]姚铁锋, 程永玲, 赵树冬.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J]. 广西轻工业, 2009,(08)

[3] 白晓龙, 顾卫兵, 杨春和, 金胜哲, 姚进一, 花海蓉, 乔启成.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26)

[4] 刘呈波, 樊娟, 石静, 李国良. 净化槽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 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7,(05)

农村发展特点范文5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农村教师;农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5-0009-0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师范生实习支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1YJC880052)。

[作者简介]李国栋(1976―),男,汉族,江西泰和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的基本力量,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厘清当前时代背景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探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外部动因,并从多学科视角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进行审视,是认识和理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一)知识经济赋予了农村教师新的历史任务

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智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中,教育与经济的互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为密切。一方面,教育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它可通过生产、传递知识,培养、提高人的创新能力来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它内在地要求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和方法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转变。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教育与经济的互动在农村并未得到充分的显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分离依然是农村社会的一种“常态”。农村教师作为农村教育的基本力量,既肩负着培养农民子弟的传统使命,又承担着促成农村教育与经济融合的新型任务。因此,知识经济时代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而且关系到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互动质量的提高,并将对社会体制的整体转型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终身教育呼唤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21世纪还是一个教育贯穿人的一生发展的终身教育时代。古语中的“活到老,学到老”是对当今这一时代特征的最好诠释。在终身教育中,农村教师既是终身教育者,又是终身学习者。作为终身教育者,农村教师需要不断地更新教育内容、调整教育手段,以满足农村不同年龄、不同对象的教育需求;作为终身学习者,农村教师自身的思想和观念需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紧随知识的更新步伐和社会的变化节奏。可见,无论从教育者视角来看,还是从学习者视角来看,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在终身教育的时代语境中都是一个重要且紧迫的议题。

(三)城镇化推动着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果说知识经济、终身教育只是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宏观的社会背景,那么城镇化则为之刻上了具体的时代印记。城镇化是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的量化过程以及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同化过程的有机统一”[1]。在城镇化影响下,农村教育已产生了许多“突变”甚至是“异化”的新问题,如优质教育资源和生源的批量流失,留守儿童的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教育隐患。面对这些汹涌而至的变化,农村教师唯有在专业上获得既与城市教师同步,又与农村文化兼容的发展,方能在城镇化的浪潮中具备“处变不惊”的品性和能力。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因

(一)外部驱力:新课改与教育均衡发展的殷切期待

新课改从正式推行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新课改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许多问题亦不断涌现。当人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和归因时,几乎不约而同地将教师推至这一风口浪尖之上。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处于农村一线的教师来说,更是被卷入了舆论关注的“漩涡”之中。新课改总体上是否得到了农村教师的内在认同?新课改理念是否落实到了农村教师日常教学行动之中?新课改的要求是否高估了农村教师的回应能力?对于这些问题,无论是位居“庙堂”之高的决策者,还是身处“江湖”之远的执行者,都难以做出确定性的回答。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批评新课改有关政策对农村的适切性的同时,又不得不将期待的重心回落到农村教师身上。

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战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十报告特别强调,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从这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教育、与农村教师发展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教育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而农村教育质量能否达到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二)内部动因:教师专业化与教师“赋权”的愿景诉求

自“教师应被视为一种专业”的口号提出以来,旨在提高教师地位的教师专业化运动已成为众多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教师专业化主要包含两个向度:一是群体专业化,即教师职业由普通职业向专门职业转化的过程;二是个体专业化,即教师个人通过持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从而获得他人不可替代的专业地位的过程。对于农村教师而言,无论在群体层面,还是在个体层面,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教师专业化浪潮的冲击。群体专业化意味着农村教师需要对其职业、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和适应,进而获得“共时的”专业发展;个体专业化意味着农村教师必须对自身固有观念和习惯进行质疑和反思,进而获得“个性化”的专业发展。

教师赋权一词源于人们对大学与学校合作的研究。有学者从“知识―权力”的视角分析大学教师与学校教师在合作中的互动,发现二者由于知识占有方式的差异,话语权力和地位也不同。大学教师被认为是创造、阐释教育知识的“生产者”,而学校教师则是应用大学教师研究成果的“消费者”,由此生成的关系是一种指导与被指导、权威与服从的非对等关系。[2]欲破除这种非对等的关系,关键在于如何赋予学校教师更多的权力。概括说来,教师赋权分为制度赋权和自我赋权。制度赋权是指在“权力共享”的理念观照之下,创设平等、多元的合作文化机制,赋予教师参与决策的权力。自我赋权是指教师自我意识到作为专业人士,需要丰富对自己所在场域的认知,敏锐地从具体现象中抽象出潜藏问题,并对之作出反思和改进。必须注意的是,两类赋权对于农村教师而言,都有一个共通性的前提,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上升到一定的自主程度,因为真正的权力从来都不是被赋予的,而是博弈的结果,博弈中又充满着实力的较量和竞争。

三、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一)社会学视角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在中国,“教师是社会的代表”这一观念有着牢固的历史根基。有鉴于此,探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可先从社会学视角来进行分析。相对于农村其他成员而言,农村教师由于掌握着更多的文化资本,长期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因而往往被视作为农村社会的“文化代表者”;相对于城市教师而言,农村教师由于长期置身于相对落后的农村环境之中,在专业规范制定上通常扮演着“受支配者”的角色,往往被看成教师专业中的“规范服从者”。前一种形象具有“内生性”,因为它主要源于农村教师自身的影响力;后一种形象则是“外源性”的,因为它更多地源于城乡社会环境的差异。

从这两种意义不同、特征各异的社会形象来审视,我们可看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以下含义:一方面,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为了农村”的发展,它具有代表、引领、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又是“追随城市”的发展,特别是在城镇化的大环境之下,这一含义将会在长时间内被凸显出来。尽管“为了农村”和“追随城市”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但这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并非必然地起着“阻抗”作用;倘若能设法化解农村教师遭遇的迷惘和困境,这一矛盾亦有可能转化成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能量源泉。

(二)教育学视角下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从教育学视角审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可将其分解成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的内涵。

横向层面的专业发展主要指向于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完善,具体涉及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内容。专业信念是指农村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理念或观念;专业知识是指由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以及关于教育哲学与历史渊源的知识等七大类型知识构成的知识整体系统;专业能力则主要涉及沟通、诊断、管理、调控、评价等方面的教育能力。

纵向层面的专业发展则更多地指向于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程度与特点,对此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当属司德菲所提出的生涯发展模式。该模式将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划分为五大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特点都进行了解释说明:(1)预备生涯阶段,其特点为理想主义,有活力、富创意、进取心强;(2)专家生涯阶段,特点是具备较高专业水平,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3)退缩生涯阶段,特点是观念较固执,有抵触变革的情绪;(4)更新生涯阶段,特点是反思前期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调整应对;(5)退出生涯阶段,或对教学工作眷恋不舍,或因倦怠而准备颐养天年。[3]

农村发展特点范文6

一、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

1.服务于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村镇银行定位于经中国银监会有关机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农村资金互助社定位于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农村地区的乡(镇)、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出资参股组成的股份合作组织,同时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等的社会支持,主要面向会员提供储蓄、贷款和结算业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不能用于“农业、农村”当地以外的地区,仅限于县级行政或乡(镇)和社区一级的目标管理,不允许交叉业务,村镇银行不能授予异地贷款。

2.注册资本金较低

其他金融机构的设立相比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的资本金要求及门滥要求,要低得多。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不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即可。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要求更低,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即可。而农村资金互助社的注册资本要求最低:在乡(镇)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不低于30万元人民币,在行政村设立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注册资本不低于10万元人民币。

3.股东持股比例较集中,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

村镇银行都是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构成的,其最大股东(有时是唯一股东)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一般都在20%以上,而单一自然人股东及单一非银行金融机构或单一法人实体和非金融机构和企业持有股份通常都较少,分别不超过10%。

4.治理机构设置简便灵活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治理机构设置简便灵活,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实用性。根据银监会的相关规定,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形式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必局限于“三会”的式,主要着眼于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优越性及生命力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供了灵活多样的符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使农村地区的金融产品供给呈现多样化趋势,农民的信贷需求得到更大程度满足。当前伴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既有传统的农户小额需求,也有乡镇中小企业融资需求,还包括大型龙头企业的融资需求,原有金融体系很难兼顾到各个方面。新型金融机构以其贴近农村、服务农村、适应农村的特点有效弥补了原有金融机构的不足,一些内生于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如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公司等因地制宜,提供灵活多样的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市场交易成本有所降低。农户和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通常具有紧迫性和临时性特点,传统金融机构由于总分支机构的管理模式使交易手续和流程相当繁琐,贷款审批时间较长,变相提高了交易成本,迫使农民往往选择民间金融作为替代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特点在于其组织结构单一,机制灵活,决策迅速,贷款的审批发放相对其他金融机构更有效率。

3.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十分灵活。银监会和人民银行放宽了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限制,政策上赋予这些机构以更大的定价权,很多调’查也显示新型机构在利率上要更为灵活,符合市场的需求。

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要经济功能

1.降低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有效满足农村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交易成本大致包拜四类:因农村基础设施或地理位置等引起的交易成本(简称签约成本)、为减少信息不对称引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形成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金融机构内部的管理成本及产权形式相关的成本。我国农村自然交通条件落后,加之农村金融交易关系逐渐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信息成本不断上升,促使农村金融交易成本攀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通过征信系统等专业手段,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准确充分的经济信息,使各经营主体能够自主科学决策,对市场价格信号做出合理反映,保证经济主体的生产符合社会的需要。

2.优化农村市场的资源配置

即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金融业务开展,优化农村资源的配置结构并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从而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带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与目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3.为农村贸易发展提供有效的结算方式和支付手段

任何商品或劳务交易的实现,都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或支付手段来完成,而且支付方式越有效,所耗费的成本就越低。在农村地区,由于金融机构少,快捷有效的支付方式普遍缺乏,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