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规划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空间规划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空间规划培训

空间规划培训范文1

一、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紧密结合乡村实际,聚焦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级规划,引领国土空间布局、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着力提升乡村级(以下简称“乡村”)规划建设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主要目标。指导全县乡镇形成一批乡村规划编制示范样本,以先行试点编制的示范村镇为基础,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应编尽编乡村规划,实现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全覆盖。建立健全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

二、重点任务

(三)加强试点示范

结合我县实际,以片区(经济区)为单元编制乡村规划。2021年5月底前选择镇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试点,选择7个产业发展试点村,6个乡镇振兴示范村。2021年6月底前完成试点乡镇、村规划编制需求摸排。2021年前完成13个试点村和1个试点乡镇的乡村规划编制初稿,力争12月底前完成审批;2022年,全面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村规划编制工作;至2025年,根据省市目标要求及县域发展,逐步推进编制余下村的村庄规划和乡镇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力争做到应编尽编。

(四)强化规划管理

一是完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机制,每个乡镇建立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按区域设置自然资源所,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2021年底前率先在已实施的镇和13个示范村所在镇先行各设置一名专职乡村规划师,所在村设置一名兼职乡村规划员。2023年底前,实现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委员会全覆盖,制定乡镇国土空间管理机构制度。2025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或片区配备专职乡村规划师,制定完善的乡村规划师管理制度。二是健全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2022年前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原则构建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初稿,完善审批、项目监督、验收等相关政策文件,2023年前完成乡村规划法规政策文件的宣传及试落实工作。2025年确定乡村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全县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督信息系统。

(五)把握规划重点

鼓励人才下乡,因地制宜编制规划,产业用地复合高效利用,科学避让自然灾害风险,推动乡村居民点适度集聚。

突出耕地保护。建立完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安排专人落实新增耕地核实认定和入库监管工作,2025年底前实现对全县13个乡镇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非农化”“非粮化”情况全覆盖动态监测。

三、保障措施

(六)加大统筹推进力度。成立自然资源局乡村规划工作领导小组,以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分管规划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及下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统筹力量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规划设计中心,由分管规划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县自然资源局加强日常评估和监督检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新情况,及时提供技术咨询、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服务,做好规划的动态完善。同时鼓励乡镇探索研究村民民主监督机制,实施村民对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全过程监督。

(七)多渠道强化资金保障。按照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原则,建立乡村规划编制和实施的财政保障机制,以县级财政为主,通过纳入预算、财政奖补、整合上级有关资金等方式提供必要保障,支持乡村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一是规划编制费用。目前我县2021年镇国土空间规划和13个规划编制试点村费用约405万元,其中编制村庄规划费约25万元/村,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费80万元/镇(乡),如连片建设,经费可适当降低,预计剩余乡镇和村还需投入资金约3000万元。二是培训学习费用,2025年前预计投入50万元规划培训费用,每年投入约10万元。

空间规划培训范文2

【关键词】城乡规划 统筹发展 问题分析

1桐庐县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规划问题分析

1.1城乡统筹发展问题

(1)城乡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

桐庐的农村工业化和小城乡化演变方式形成了与经典工业化、城乡化不同的演变方式,由此产生了当前面临的问题,如:土地资源集约度不高、乡村环境急需整治,人口未能有效向城乡集中,城乡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产业结构偏重,现代农业的实施力度不够,环境污染的集中处理难度较大。

(2)城乡功能亟待提升

农村的工业化导致城乡各功能用地混杂,存在布局不合理现象;城乡规模偏小,各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比较薄弱,存在功能不完善等问题。

(3)土地资源仍然十分紧张

城乡建设用地空间与资源十分紧缺。需要各级各层面进一步树立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意识,通过优化用地结构与布局,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加强调整、改造、挖潜等手段,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城乡风貌特色缺失

在过去的城乡建设中,由于缺乏对城乡风貌和建筑文化的研究,导致地域区别和建筑文化多样性的消失,使城乡的风貌趋于雷同,城乡和村庄面貌缺乏特色和鲜明的个性。

1.2城乡规划当前存在的问题

(1)规划理念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不够

统筹城乡、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尚未在城乡规划中全面落实。城乡规划的编制偏重于物质空间规划,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要素的规划研究不够,影响了城乡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控作用的发挥。规划制度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重城镇轻乡村的现象还存在。规划编制往往注重城镇发展速度,忽视提升城市功能质量,效率与公平难以兼顾。

(2)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欠佳

城乡规划是空间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要体现其公共政策属性,体现其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规划研究是规划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不仅要重视城乡空间形态的规划,更要重视形态层面以外的软性规划,如社会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层面等。因此,更要加强规划的先导性研究和综合研究。

(3)规划内容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待提高

城乡规划的质量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规划,特别是乡村规划的前瞻性不强。编制规划仅注重远期或远景的蓝图,忽视对发展时序的合理安排,没有很好地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远景控制的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问题,如市场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激增、老龄化社会迫近、小汽车进入家庭等,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合理的应对。缺乏规划实施的经济分析,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较难适应市场经济下规划管理的需要。

(4)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不足

城乡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除了政府、专家还需公众广泛参与。目前公众参与虽已涉及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的民意调查、规划方案的公示和规划实施阶段的公共监督等方面,虽然《城乡规划法》强调城乡规划的公众参与,但公众参与规划听证、规划决策机制、公众参与制度等尚未建立。

2 对城乡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2.1加强城乡规划的前期研究

(1)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科学制订桐庐县新型城市化“十二五”发展规划。

(2)加强城市功能品质提升研究。找寻未来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深入把握产业升级、城市升级的方向所在、动力所在,结合重大建设发展项目,布局城乡产业发展的重点空间,提升城乡空间品质和功能品质。

(3)加快区域空间协调规划编制工作。积极配合杭州市做好杭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各类空间规划,做好本县规划与都市圈规划的对接融合。

(4)利用杭州大都市圈轨道交通规划研究的契机,加快桐庐县轨道交通的前期研究工作,在两地空间规划中做好轻轨廊道的预留。

2.2 实现城乡规划编制全覆盖

2.2.1 科学编制城乡统筹规划

应在桐庐县域总体规划得指导下,组织编制《桐庐县城乡发展空间布局规划》,规划将桐庐全域作为一个整体,整合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布局形态,协调产业分工,明确一、二、三产业的空间布局;合理框定近远期城乡用地规模,明确划定城乡生态空间,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2.2.2 全面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认真落实城乡规划全覆盖任务,积极推进乡村规划建设。一是各乡镇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镇(乡)域规划、村规划的编制工作。二是加强对城乡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现全县城乡建设用地控规全覆盖。

2.2.3 重视城市设计和城乡风貌特色规划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城市设计的手法,编制风貌特色规划,进一步优化、提升城乡形象,避免“千村一面”,统筹与突出城乡建设特色。建议组织编制《桐庐整体风貌研究》,把握桐庐风貌特色,指导城乡建设。

2.3加强城乡规划管理

2.3.1、加快城乡规划队伍建设

现行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主要由乡镇政府或乡镇级国土资源所履行管理职能,这种管理以土地管理为核心,缺乏城乡规划的有效引导。建议在乡镇分设村镇规划管理办公室,或在现有基础上落实规划专职管理人员,保证每个乡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1名以上熟悉村镇规划编制管理的技术人员。负责协调规划的制定、实施和各方面的意见,从而真正实现规划管理的城乡全面覆盖。

2.3.1 拓展规划管理的手段,建立激励机制

鼓励规划管理人员理论联系实际,通过管理实践提升理论水平,建立规划管理论坛,开展有关规划管理调研的有奖征文活动;三是要加强学习调研。定期组织规划管理人员,尤其是基层规划管理队伍,向先进地区学习和交流,积累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经验,提升管理水平。

2.3.2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

建议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人才、技术支持制度。可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杭州市区对桐庐县的人才、技术支持力度。如对规划方案的编制、评审,或邀请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规划专家给乡镇领导和规划管理人员讲课培训、作为乡村规划发展的长期顾问等。

2.4 创新规划实施管理

2.4.1理顺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体制

依法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推进城镇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完善规划选址管理,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布局调控。建立城乡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规划工作重点由以城市为中心,向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转变。

2.4.2创新规划审查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桐庐县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提升城乡规划与设计水平,全面提高城乡整体建设水平,尽快提升城乡整体形象,建议按照“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这一原则的严格执行,完善设计单位库与专家库,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审查把关。规划与设计方案一旦形成,立即通过新闻媒体出具公告,向社会进行规划公示,通过向民众广泛征求意见、科学采纳建议来完善规划与设计水平。

空间规划培训范文3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发展思路;规划布局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背景概况

景宁畲族自治县是丽水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原因,景宁的土地资源紧缺,发展空间狭小,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工业化进程滞后,发展速度非常缓慢。为加快推进景宁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景宁畲族人民的生活水平,2008年5月16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景宁畲族自治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景宁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并从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财政支持、组织领导等方面制定了专门的扶持政策与措施。

景宁民族工业园地处丽水南城南端的七百秧区块内,地形地貌以低丘缓坡为主,根据《丽水市南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来空间发展格局为“一心、二带、二片”,区块范围位于二片中的七百秧组团范围之内,规划用地性质为二类和三类工业用地为主,其中工业用地4607亩、公建用地94亩、道路广场用地651亩、绿地399亩。总开发投资估算30亿元。

用地现状

现状用地相对简单。总用地423.86万平方米中,非建设用地达362.86万平方米,占85.60%,其中水域面积5.31万平方米,占1.25% 。本区块经过3年左右时间的开发,目前已经进行了两片区域的场地平整,两个主要道路正在建设,同时有六家企业已经入驻。现状建设用地主要有三类。(1)村庄建设用地。用地面积共11.37万平方米,占总用地2.68%。共包括三个行政村—陈店村、里坑村及章巷村。(2)道路用地。分类为两类,一为原有通村道路,二为在建的南八路、东九路。道路用地面积共11.67万平方米,占总用地2.76%。(3)工业用地。为娃哈哈、伊利等六家企业,现状用地面积38.00共万平方米,占总用地8.97%。

(现状用地指标表)

3、工程开发思路

规划形成“两轴、三点、五片”的规划结构。(两轴:1、南七路空间发展主轴,2、东九路空间发展次轴。三点:两大园区入口空间节点及中央河公园景观节点。五片:五大工业组团片区。) 规划在全区共设置五片工业组团,在南八路沿线布局两个工业组团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聚集点。规划在南七路与东九路、东十一路交叉口结合游憩广场用地设置两处园区入口门户节点。水系采用深、浅床结合方案,南九路筑路为堤,将在南环路以南局部形成小型水库。在地块内部水系沿线形成连续的滨水公共绿地景观带,提高工业区滨水空间的品质。

4、工程内容和具体要求

本次规划主要分为两大内容:第一,《丽水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研究评估报告。第二,丽水经济开发区景宁民族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修改成果,规划范围用地为4平方公里左右。

具体要求有以下几点:

(1)在原规划基础上结合开发区南部拓展用地规划完成规划成果。

(2)按“开发区拓展用地规划” 指导、丽水生态产业聚集区发展要求,衔接现状用地调整、空间布局规划、道路交通、发展时序等工作。

(3)对控规范围周边做好区域协调和梳理。

(4)是明确重点公共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网络的布局,为健康有序地推进本区域开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5)按国家新用地分类标准完成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控制图则。

5、工程实施情况

场地平整情况经过三年时间的规划实施,规划区块内部分场地进行了平整,其中一期地块场地平整位于东十一路与南七路交叉口沿线,面积为80.87公顷,目前已经通过了场地平整验收。二期地块场地平整位于南七路以南,东七路与东九路之间,面积115.69公顷。

(2)道路建设情况结合场地平整,也实施了部分道路,主要为东十一路不南八路,其中南八路实施长度为1500米左右,宽度为32米;东十一路长度为450米左右,宽度为24米。

6、存在问题

(1)道路方面道路网密度过密一方面导致道路建设成本过高,并占用了大量宝贵土地,导致土地利用率下降,另外道路过密导致地块划分过小,不利于大企业、大项目的引进。从目前招商形势分析,大企业、大项目是丽景工业园招商主流,因此需要合适的道路网密度。

(2)用地性质方面根据实际的招商情况,目前的实际用地安排与原规划用地布局存在一定的差异,原规划在胡村水库西岸布局教育科研设计用地,主要为本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孵化教育培训服务,现已调整为娃哈哈项目。

7、工程空间规划布局

(一)用地布局。在全区共设置五个工业组团,在东七路与南八路交叉口、东九路与南八路交叉口各设置一处产业服务核心,并在东九路与南七路交叉口、两个产业服务核心内设置绿化景观节点。

(二)规划全区的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总面积57.97万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的比例13.82%。其中各级道路总用地面积56.23万平方米;公共交通站用地面积0.61万平方米;社会停车场用地面积1.13万平方米,两者分别位于东西两个产业服务区内。

(三)规划布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总量7.87万平方米,占规划城市建设用地比例1.88%。主要包括开发区管委会及一所小学。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类:(1)商业用地—用地面积9.35万平方米。设置于东西两个产业服务区内。(2)商务用地—用地面积1.74万平方米。一般不商业用地结合布置。(3)加油加气站用地—用地面积0.49万平方米。位于南八路与东九路交叉口西侧南八路上。

(四)规划绿地与广场用地总用地面积37.8万平方米,占规划总建设用地比例9.01%。其中公园绿地1.6万平方米,位于南八路南侧,西部产业服务区内。防护绿地33.72万平方米,主要为城市快速路、主要道路两侧道路防护绿带。南七路两侧各控制50米宽的防护绿带,东七路两侧控制15米防护绿带,东九路两侧防护绿带20米,滨水景观绿带控制宽度15—20米。广场用地1.17万平方米,位于东九路与南七路交叉口,打造本规划区的入口景观节点。公园停车混合用地1.31万平方米,位于支一路北侧,东部产业服务区内,地面设置公园不广场,地下设置停车场。

8、发展策略与保障体制

8.1、理顺资金投入导向,启动开发区建设

丽水工程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要发挥自然资源与劳动力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借助外部资金、人才和技术的输入。其核心问题是,如何把基本要素结合起来,启动开发区建设,形成自我增长能力。一是资金投入的产业方向要立足本地资源;二是资金投入的空间方向要集中于培养区内的增长;三是要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和促进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打破封闭状况,促进人口流动,加快市场发展。

8.2、强化行政管理职能,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加大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要在扩大授权放权范围、体制和界定职能权限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使开发区成为地方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龙头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同时,全面推进丽景民族工业园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的改革,将丽景园作为县政府的派属机构,并直接受县政府管理,与政府下设的各职能部门平级,不受其它部门管理和干扰。

8.3、加强信息沟通,服务经济发展

丽水经济开发区相关单位与城市规划部门就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建设情况互通信息,及时跟踪经济建设的最新进展情况,尤其是旧城改造区、工业园区和城市建设新区等这些区域,只有加强信息勾通,才能及改善城市规划布局问题。

总之,城市规划一定要纳入城市建设的总体规划,规划部门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努力完善和推行经济开发区保障体质,把工作做到最好,使其能够更好的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空间规划培训范文4

关键词:软件园规划设计空间意向

中图分类号: G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软件园的概念及功能特征

软件园作为包容软件产业活动的科技工业园区,是发展软件产业的综合体,以生产知识和信息产品的产业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密集的创造性智力劳动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科技工业园区。密集创造性智力劳动的出现引发了企业对办公物业的新理解,进而催发了科技工业园区的出现。从国际上看,科技工业园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它诞生起,业态和空间都经历着不停的转变,这一演变按两条轴线进行,一条轴线是企业性质,企业逐渐从低技术含量的其工业向高技术含量企业演变,第二条是形态和结构,从小规模单一生产型基地项大型的集生产、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综合园区演变。在这一过程中,产业空间、商业服务配套、综合社区配套、绿地等开敞空间相继出现,并逐步完善,使园区成为兼顾产业发展及地域人文因素的自给自足的产业综合体。

在软件园这样一个特殊的产业综合体中,具体的功能设施可分为软件研究和生产、附属设施、社会网络等三部分:软件研究和生产是软件园最核心的部分,是实现创新的理念实施到产品和技术上的具体场所;附属设施是软件研究和开发中心发挥功能,进行生产的物质支撑体系,它不与软件的开发直接相关,但却不可缺少;社会网络是软件园外部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支撑环境,是激发创新的网络。

二、软件园的基本空间意向

2.1城市发展的标志空间

作为新崛起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软件园在城市的起步普遍晚于城市整体建设进程,所以大多数的软件园被选址于非城市中心区域,并成为政府推动区域发展及城市经济转型的重要触媒。因此,软件园的开发建设需要以城市发展框架为基础,通过整体空间的布局与组织,演绎全新的区域发展形象。随着软件园区开发建设水平的提升,软件区开始逐渐改变严格的功能分区以及一楼一天下的初级模式,开始尝试采用更为混合的空间布局策略,并且重点关注业态的复合和互补性、园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衔接,园区的文化主题与内涵,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标志性空间场所。

2.2多元立体的复合空间

软件园的三种功能设施反映在具体的空间上分别对应于生产创作空间:中小规模工作室、大空间商务办公用房、需要安装大型专业设施的专业工作空间;配套服务空间:满足会议室、展示中心、信息中心、宾馆酒店、等功能需要的大面积商业空间,提供餐饮服务、健身娱乐、金融服务、零售商业等服务功能的小面积商业空间,集中布置的SOHO公寓、LOFT住宅、居民社区等居住空间。交流空间——为交流、培训、学习等教育功能提供的中小型交流空间 ,作为开场空间的绿地、广场、空中花园等。

应对于软件产业的特殊工作状态,软件园区通常会成为24小时的工作与生活区域。园区在强化办公、研发等生产功能外,需要对综合配套设施如商业、餐饮、休闲、娱乐、居住、教育培训等加以拓展与补充,并且倡导多元混合的空间组合方式,从单纯的平面混合走向立体化的混合开发。建筑邻里之间、建筑单体之内的复合开发在有效提升园区公共设施获取的便利性的同时可以大大提升企业员工归属感与工作效率,并赋予园区动感与活力。

2.3分区协同的组团空间

软件园的各功能组团按照其与周边城市区域关联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公共性空间如商业服务配套、销售展示、休闲娱乐等设施、半公共性空间如产业办公、集中孵化、教育培训等设施、私密性空间如研究开发、居住公寓等设施。各功能区域应按照对外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其相互间的关联程度,成组团化落实于软件园区的空间布局之中。产业办公组团、商业服务组团、配套居住组团之间不仅应各成体系,而且需要相互渗透,形成有分有合、分区协同的组团空间布局模式。

2.4绿色生态的交流空间

软件研发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因此在软件园开发建设时应该更注重对人性化方面的考虑,尤其是注重将产业建筑和园区景观进行充分融合,营造宜人的空间环境,以缓解从业人员的工作压力,同时应提供以绿化广场为载体的多类型户外交流空间。

交流空间的扩充是软件园区整体品质提升的有效措施。面对面的首位交往需求应在园区内得到充分满足。交流空间既应该包含位于企业之外以商业、休闲、娱乐设施为基础的公共空间,又应包含位于企业内部的半公共及私密空间,并应形成网络状的布局结构,使其相联系。

受软件园的整体开发强度普遍较低等因素影响,软件园有条件在环境空间规划方面做出新的尝试:规划可以利用功能组团的边界,建立连续的生态网格系统,并赋予其特定的主题与功能,在创造舒适的园区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园区内部最为核心的外部交往空间。同时连续的生态网格系统有利于基地内部步行系统的组织,进而促进功能组团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2.5灵活多变的建筑空间

2.5.1适应不同企业发展需求的组合空间

根据软件园区发展特点,为适应不同规模大小,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发展需求,园区内将同时存在园区综合办公中心、集中孵化、大企业独栋、研发中心等多种办公类型。不同类型的办公企业在建筑空间规划设计时对空间尺度、外部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

针对这一特点,软件园在规划阶段应从建筑空间组合角度提供多种不同的空间模式。常见的建筑空间组合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2.5.2具有成长性的建筑空间

建筑空间设计需要对软件企业生产流程及企业成长方式给予充分关注。本文选取软件外包企业的空间来说明建筑空间的成长性问题。(所谓软件外包就是一些发达国家的软件公司将他们的一些非核心的软件项目通过外包的形式交给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的公司开发,以达到降低软件开发成本的目的。软件外包主要分为ITO(IT开发外包)与BPO(业务流程外包)。随着中国软件企业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软件外包形式正逐渐由劳动密集型的ITO向具有更高产业附加值的BPO转变。)

BPO所涉及的行业非常专业,不同组的人在空间使用和场所相关功能上都有不同的要求。相比而言ITO中软件编程员可以给很多部门做事,因为他们掌握的工具及技术是通用的。BPO则不同,假如要开一个呼叫中心就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但假如从事保健或医疗诊断信息,则需要另外一批人和一批设备。因此我们可以说ITO企业规模不管是人员还是用地上的增长模式是一种线性模式,而BPO则是一种跳跃模式。

为应对BPO企业的跳跃式增长,建筑单体平面应当具有灵活性,并适应于未来建筑群体空间的重新组合。因此,对于软件园的集中孵化区域,规划应建立基本的建筑单元模块,通过外部连廊、内部中庭等交流空间的设置将各模块相连。建筑单体间灵活连接,在群体结构上巧妙布局,使各楼宇在追求独立的同时,又可分、可合、可大、可小,可适应不同企业发展性需求的任意组合,强化建筑单体的可变性与成长性。

三、结语

在软件园的开发建设中,除了对空间意向的分析认知外,我们更需要加强对园区产业空间的开发管理,通过规划有效的约束与积极的引导促进其开发效率的提升,进而充分发挥产业集聚、设施共享的正外部效应。

此外,软件园开发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脉等多方面因素,单纯的空间意向分析仅能对软件园的物质环境优化起到促进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软件产业的发展。因此软件园区的开发应当在注重物质空间硬化资本优化的同时,强化产业定位等方面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敏、刘蓉,科技工业园区的新发展——软件园及其规划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

2. 杨冬梅,我国软件产业基地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3. 7

3. 王大伟、许茗劼、吴文浩,功能特质解析与空间形体表达——中兴南昌软件产业园概念性规划方案,华中建筑,2006.12

空间规划培训范文5

高技术的生产工艺,创造性的设计及优异的市场营销,使贝纳通公司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服装生产厂家之一。47岁的Alessandro Benetton是贝纳通(Benetton)时尚王国的掌门人,在哈佛获得MBA学位后,Alessandro Benetton在高盛做了几年关于并购的业务,2007年他回到家族企业担任常务副主席。掌控一个家族企业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这家企业是一家意大利时装行业的中流砥柱,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他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让我们来听听“Alessandro Benetton谈贝纳通的家族企业管理模式”。

Can Benetton be the World Famous Brand like Coca-Cola?

With the high-tech of production, creative design and excellent marketing, the company Benetton had become one of the world’s fastest growing clothing manufacturers. The 47-year-old Alessandro Benetton, son of Luciano Benetton, has a Bachelor of Science degree from Boston University. In June 1991, he obtained a Master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Harvard. He started his career working in London at Goldman Sachs International as an analyst in th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Equity Offering sectors of the Global Finance Department. He was executive deputy chairman of the Benetton Group since 2007, and has served on the board of directors since 1998. Control of a family business is not easy, especially when the company is one of mainstay of the Italian fashion industry. Under his efforts in the past few years, Benett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More stories inside.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陈列师?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陈列师确实不容易,因为陈列师不仅要多才多艺,他们往往还要身兼数职:要比服装设计师更懂产品;比店铺设计师更懂卖场;比卖场营销人员更懂销售。

优秀的陈列师可以称为是全能人才,因为他们通常是“五师”兼备。既要懂平面设计师的创意绘图,也要懂店铺设计师的空间规划,要懂服装设计师的色彩搭配,还要懂店铺营销师的销售技巧,更要懂人力资源的执行技能培训。“陈列师成长秘笈”告诉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陈列师。

How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Visual Merchandiser?

空间规划培训范文6

关键词:城市规划可持续性发展建筑节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从资源消耗上来看,全球约1/6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中国建筑能耗总量已占能源总消费量的27 6%,据能耗首位。研究表明,全球排放的二氧化碳约有50%是因建筑物建造和使用产生的。预计到2020年,我国由于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将取代美国成为排放第一大国。中国对于全球气候变暖和资源消耗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节能思想在城市规划中的宏观体现――从环保出发的可持续性城市规划

1.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利用自然环境

对城市规划的潜在影响要素主要包括土壤、水体、气候、动植物生态系统和景观空间5个方面。其中,土壤、水体和气候构成自然景观,是动植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和物质基础。在对自然景观的保护中,绿化与水系的保护至关重要。对于绿化,不仅仅将其作为景观对象.更要重视绿地的使用,强调建筑内部如中庭的物种多样性。对于水系 目前水资源的紧缺与污染已相当严竣,中国的情况尤为严重。据水利部统计,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2200m3,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同时,又存在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德国在水系保护上所做的工作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注重收集雨水,让雨水尽快地渗入地下,保护地下水系,以河岸的自然化处理取代人工化处理,既可降低水的流速.减少洪水灾害,同时,又给了动植物一个多样化的生存空间。就连建筑物立面随处可见的植物绿化景观,也不仅仅起着美化建筑的作用,它们还有利于雨水的收集。

在规划中如何尽量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简单地限制和减少建设量来缓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似乎是不现实的。如果说在自然绿地中建房,破坏了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那么就要在建成的建筑物中尽可能多地偿还绿地和环境,比如通过庭院绿化、屋顶绿化等方式。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给予规划相当大的弹性,因此,更适用于各种复杂多变的情况,可行性强。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城市空间规划与政府的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息息相关,或者说,前者是后者意志的体现。空间规划思想主导着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而决定了城市人口的主要交通方式。紧凑型城市布局的指导思想是:人类活动应尽可能紧凑,这样才能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污染,这也符合我国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倡导的“四节”原则之一――“节地”原则。

(1)分区域进行多中心建设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它以区域中心为核心,使区域内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得到有效的集成,以保持适当的规模与密度,高效利用资源。 (2)对城市间隙空问进行填补和功能完善,也具有节能的意义。加密城市已建成区域,如对已废弃的用地,如铁路、工厂及军事基地进行改建或更新,而不是一味地开发城市周围的未开发自然用地。如德国斯图加特市,通过Stuttgart21(图4)、Burgholzhof lmRaiser、Neckarpark等改建更新项目,提升了城市中即将废弃或缺乏活力的区域,形成高品质的公共区和生活居住区。 北京798工厂是1950年代初苏联对中国的援助项目之一,占地约2万m2和当时建造的许多工业建筑一样,具有高大敞亮的内部空间,明晰有力的结构形式。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沉寂的798工厂因其闲置的厂房、低廉的租金、充足的光线与安静的环境,吸引了一些艺术家们自发地聚集此地进行艺术创作。厂房空间被加以改造和利用,集公共展示、个人创作于一体,有了不同于普通民用建筑的韵味,甚至成了前卫和时尚的代表。渐渐地,越来越多的艺术爱好者云集此地参加各类艺术活动,一个新艺术家村诞生了。798工厂的成功主要依靠民间自发的力量。试想,在对城市低活力地区的改造中,如果政府能更多地发挥作用,前景应该是相当乐观的。 (3)提倡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紧凑型的城市区域应具有相当的人口密度与规模,居住、工作和各种都市活动机能应组织在大众运输系统沿线,大众运输系统与路网应采取棋盘式架构,而非传统的由高(快)速公路、主要干道、次要干道和地区街道所形成的道路系统。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使之成为大多数城市人口的主要交通方式。保障自行车道及步行通道的安全便捷,使之与大众运输系统有良好的连接。同时,加强静态交通秩序的管理,建设分布合理的机动车及非机动车停车场地。

3.我国可持续性城市规划的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节能思想的贯彻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们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建设量巨大。据统计,2004年北京的建设量约为90万m2而全德国在这一年的建殳量仅为14万m2。大量的开发建设使能原和可持续性的相关问题凸显出来。但另一方面,能源利用标准尚未在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得到足够重视。我国节能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浪费又十分严重。如我国的建筑采暖耗热量为气候条件窿近的发达国家耗能的3~4倍。建筑能耗增长的速度将远远超过我国能源生产可能增长的速度,从而不得不在未来组织大规模的旧房节能改造,这又将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可以说,中国目前建造的建筑将是“未来负担沉重的昂贵建筑”。“目前的建筑行为将影响后面100~200年时间”。

(2)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节能法规政策,但因缺乏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制约措施。 一系列配套性技术标准尚未完善,建筑能耗尚未成为决定性的评价指标,建造高能耗建筑不受税收等方面限制,因此造成节能措施在推广过程中步履维艰。同时,建筑节能的相关管理机构不健全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些问题虽然正在逐步解决,但仍需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

(3)国民节能意识较为薄弱,专业人 士也不例外,节能思想的贯彻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需通过教育、宣传、信息推广、培训等手段提高全民对节能问题的认识,对开发、购买和使用节能型建筑者给予资助,在贷款、收费,税收等各方面予以补贴,反之通过颁布标准、法规等方式在各方面加以限制。多管齐下共同推动.全民节能意识才能提高。

4.利用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建筑

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的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的太阳能城“内卡苏尔姆――阿莫巴赫(Neckarsulm--Amorbach)”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内卡苏尔姆市建造了目前欧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居住区.总占地51万m2,共有居民4000人。建筑类型有别墅、连体别墅、联排式住宅、多层公寓楼以及学校,幼儿园和商业中心等。小区50%的能源供应来自太阳能。到目前为止已建造了7000m2的太阳能板。这种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建筑物能耗的节能观念自从1990年代就开始被推行。到目前为止已在该地区深入人心了。当然.成功地推广这种理念,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支持。每个想在这里购买土地的私人开发商或居民必须和市政府签订土地购买合同,保证其建造的房屋保温隔热措施达到该地块特别的要求.并且建筑物由中央带持久储热容器的以太阳能为主的短程供热体系供应。另外,还必须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板等。有了先进的太阳能板,还得配备相应的储热设备,内卡苏尔姆有先进的储热设备――“地桩式持久储热容器”。这种储热方式的理念是夏季储热.冬季使用。具体地讲,在夏天,太阳能通过缓冲储热罐传送到地桩式持久储热容器中储存起来,到冬天,地桩式持久储热容器中的热能通过缓冲储热罐输送到短程供热系统中。缓冲储热罐起到热能配送和储存、相当于液压阀门的作用。其传热的媒介是水,储热的载体是土方。春天土方的热量并不很高,夏天,收集的热量除供使用外,多余的部分储存起来到秋天,经过一个夏季的收集,土方的热量达到最高(约80℃),就可以在冬天把土方中的 热量释放出来供使用,在系统供热不足的情况下,系统还会启动燃气锅炉供热。

5.从我国现状出发借鉴发达国家节能经

虽然节能建筑的使用维护费用不高,但早期投入的成本必然高于普通建筑,造价过高会使开发商对项目望而却步。在中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节能技术的推广从成本适中的项目入手,也许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当务之急,应在最大量性的住宅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首先,提高外保温系数,增加保温材料的厚度,以提高外墙保温性能,减少不必要的热损失。这种方法增加的造价较少而达到的节能效果较好,其次,改善窗户的性能。相对于外墙保温来讲,通过改善窗户的密闭隔热性能来达到更好的保温隔热效果需要付出较高的经济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进口具有较好性能的窗框,在国内组装玻璃(玻璃性能的差异较窗框少得多)的方式,从而以较低成本达到较高保温隔热性能的目的。在大量性建筑中推行较低成本与技术含量节能措施的同时,应加紧中、高端节能技术的研究,并在实验性建筑中检验论证其节能效果、成本与收益。例如对太阳能电池及其应用系统的研究、对通风系统热回收的研究,对窗户密闭性能的研究等等。德国的建筑节能走在世界前列,但仍十分重视实验和研究,在柏林市中心区就有一幢专门用于“零能耗建筑”研究的实验楼。我们国内低技术的建筑节能正处于加快普及推广阶段,更要注重新的节能技术的研究储备,才能跟上发展步伐。目前新建成的清华大学环境节能楼,对未来的建筑节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其使用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能源利用率达80%以上,天然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以及大量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材料的使用,使建筑的污染物排放量大为减少。

此外.节能建筑的开发和推广也需要社会和政府的支持。由于采用节能措施会增加投资成本,因此,需要有相应政策的扶持来鼓励和引导开发商开发节能建筑。在德国,来自政府和社会的优惠政策非常多,如使用太阳能板,每平方米政府就赞助1bO欧元,有的项目通过贷款优惠的方式来鼓励开发节能建筑。在我国,可以以能耗和排放指标为前提(但检查期应设在投入使用一年后),使开发商获得较多的优惠条件,如降低贷款利率、提高容积率等。当然.容积率的提高以适当的密度为限,与我们提倡的节地原则和紧凑型居住空间相吻合。

参考资料:

1黄斐编著,面向未来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持续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理论及案例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