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实践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个人实践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个人实践计划

个人实践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丰富的教研活动,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目标: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努力提高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在比较中学习,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三、主要工作:

1、认真完成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工作,做到按时上课,不轻视每一节课。注重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听评课等教研活动为基础,备好、上好每一节课,与全组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专业素质。积极提高教学艺术水平。

3 、通过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从中学到知识,陶冶情操,提高品位,营造浓厚的学习及动手操作的氛围。

4、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和组织的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一批特长生,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学好,从而全面提高技能。

5、强化课堂纪律,良好的组织纪律是才会有良好的开端,因此本学期要抓好课堂纪律,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行为中。

四、主要措施:

个人实践计划范文2

收稿日期:2012-08-1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2316);广州市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作者简介:丁云飞(1967-),男,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暖通空调技术的研究,(Email)。

摘要:文章在分析“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探讨,并结合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新要求,提出将传统的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制订了融合递进式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计划”;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工程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8-05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门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计划”。“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卓越计划”要求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1],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即3年在校培养,1年进入企业联合培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专业调整时将原土建类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和“城市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的[2]。该专业经过1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3],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创新能力不足[4]、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等问题[5]。文章以建环专业为例,对“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方案

“卓越计划”要求面向行业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新要求。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见图1)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方案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对学生从事社会服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要求。该方案实施“3+1”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图2是广州大学在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拟订的融合递进式实践环节培养体系。该实践教学体系结合社会对建环专业人才能力的新要求,将生产实习环节细分为设备制造生产实习、设备管理生产实习和设备安装生产实习三个阶段。各阶段的生产实习与理论课程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互为一体,内容循序渐进。如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概论、建筑概论及专业导论课程后安排认识实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的了解,而且可以为其后续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在学习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后到设备生产企业学习设备制造工艺,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通过理论课程与实践过程的融合递进式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融合和促进。

图1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图2 广州大学建环专业融合递进式培养体系

二、 “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卓越计划”强调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1.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深厚的理论素养

“卓越计划”的实质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卓越计划”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贯穿整个培养过程的系统化过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加强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环节。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注重授人以“渔”,教育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岗位的就业需求。

2.工程能力的培养需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并不意味要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卓越计划”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增加实践环节的同时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内容,但理论教学的地位并未改变。因此,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科学安排和优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基础理论和实践训练的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互相融合,互相补充。

3.建环专业学生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建环专业的人才培养面向各类建筑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企业、制冷空调设备制造企业、造价咨询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等,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施工安装、运行管理、技术经营、建筑节能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及检测等,而学生在校期间不可能对所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学习,这就要求该专业的学生要有系统化的基础知识及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教学过程应着重培养学生使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所从事的工作。

(二)“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程能力的培养

1.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环专业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认识实习(1周)、生产实习(2~3周)、课程设计(附属于各专业课,共计4~5周)、毕业实习(2周)和毕业设计(13~15周),存在着实践环节时间不足、系统性差等问题。而且实习环节又多以参观为主,学生缺乏对实际工程的深入了解,达不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要求;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也未能有效地与实际工程接轨,存在“闭门造车”现象。作为应用型工程类专业,建环专业的学生不仅应满足实用性与工程性的要求,还要满足国家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卓越计划”实行“3+1”培养模式,明确要求需有1年的企业培养过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明显增加了实践环节的教学时间,使教学实践环节更加系统化,彻底改变了实习环节多以参观为主的现状,使学生能系统地深入实际工程,加入企业设计队伍,真正地参与工程设计,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工程设计过程,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目的;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对实际工程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应建立稳定的企业培养基地

与传统的以校内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卓越计划”强调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在人才培养上校企联合。除了校内培养方案以外,还要制订企业培养方案。为了保证企业的有效参与和培养质量,应建立稳定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这是“卓越计划”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

3.应重视教师工程能力的培养

“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要建立一支具有较强工程能力的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专业课程教师必须具备工程实践经历,青年教师必须到生产单位实践、学习,了解工程动态,积累工程实践经验。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执业资格考试。此外,应借鉴国外“实践教授”模式,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实践教学,建立一支稳定的、来自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教师队伍。

(三) 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卓越计划”的灵魂

1.打造创新训练平台,强化创新能力考核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整个培养过程,逐渐形成一套适合学生能力拓展的培养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方案,将创新能力培养落到实处;要建立大学生科技训练基地,充分利用课程实验、课外科技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等,为学生的创新学习和专业实践提供平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创新能力学分,即学生完成规定的创新能力训练内容,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强化创新能力的考核,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真正纳入教育教学的中心内容。

2.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大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利用国家、省、学校各级部门设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行业组织的各类知识竞赛、设计大赛等平台,引导学生成立项目研究小组,自觉参与项目的研究工作,逐渐形成教师高度重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保障条件的良性机制。同时,鼓励大学生自主提出各类研究课题,包括研究性项目、创造性设计项目等,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3. 鼓励教师将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积极引导教师将科研课题转化为学生的创新型实验,形成科研带动教学、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鼓励教师吸收学生参与实际科研课题,充当科研助手,让学生有机会了解科研过程,学会数据采集方法和实验技术,懂得利用网络电子资源收集文献资料,在科学研究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索性研究能力。

4.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

实验课程应增加设计性、研究性实验内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探究实验结果,积极开设体现“开放性、探索性、研究性”的实验课,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改革教学方法

在重视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的同时,增加有关科学研究理论和方法的课程;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有关的学术论点、争论性问题、当前学术动态等向学生作引导性讲解,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相互讨论。

(四)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是实施“卓越计划”面临的最大挑战

“卓越计划”要求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要使学生具有未来“卓越工程师”素质,必须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能力,但目前在高校,特别是广大地方高校实施国际化教学的条件不够,经验不足,渠道不畅。因此,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

国际化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这方面可借鉴交换生、联合培养“2+2”或“3+1”等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此外,可充分利用港澳优势,全方位加强与香港、澳门同类院校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另一方面应重视“本土国际化”的培养,利用在国内举行的各类国际性展会、学术会议等平台,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接受国际化训练。同时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与国际接轨,加大双语教学力度,提高学生获取本行业国际先进技术信息的能力,使多数学生在国内也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国际化训练。

(五) 质量监控体系是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

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主要立足校内,各高校都有一套完善的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质量监控体系。“卓越计划”要求学生到企业接受一年的培养学习,人才培养的重点在于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企业培养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1.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

“卓越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而且培养过程涉及学校、企业、社会等多方面,因此,严格的质量监控是保障“卓越计划”实施的关键。由教务处牵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生教学信息员等组织协同,建立“全员”(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企业指导教师)参与的质量监控组织机构,对教学“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效果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包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第二课堂、企业培养环节等)的监控,并确保质量监控的有效实施。

2.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监控

“卓越计划”要求学生经历一年的企业培养过程,学生到企业接触实际工程,真刀真枪地做毕业设计。与传统的实习环节不同,“卓越计划”企业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培养过程,学生在企业学习时间长,学习内容多,这对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尤为重要。在学生进入企业培养环节之前,要制订详细的企业培养方案。企业培养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对企业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过程编制详细的大纲,建立质量监控体系、管理制度及考核标准,逐步做到企业培养过程的管理与学校管理的接轨。

3.建立完善的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基地负责人制度,细化各负责人的职责

专业负责人要组织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专业建设规划,落实实习基地建设、课程负责人、骨干课程教师的安排、学生专业思想教育、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教学方法研究等工作,加强学生和任课教师的沟通,了解和跟踪本专业教学实施过程。

课程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建设,课程负责人要承担课程建设规划、组织制订或修订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规范等工作。

基地负责人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负责制订基地建设规划及企业培养方案的实施工作,并负责企业培养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企业培养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施是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卓越计划”强调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卓越计划”在建环专业的有效实施,除了要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外,还必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制订与建环专业相适应的企业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培养落到实处,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质量监控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肖勇全.深入进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J].暖通空调,2003,33(3):49-51.

[3]王海涛,沈恒根,程海峰.注册工程师制度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制冷与空调,2012,26(5):521-525

[4]邹国荣.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育改革思考[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09,90(1):72-74.

[5]董春桥,杨家宽.建环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6):49-52.

Talent training mode reform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quipment engineering

specialty based on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alent cultivation plan

DING Yunfei, WU Huijun, ZHU Chihui, XU Xiaon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个人实践计划范文3

MM、男、汉族、37岁,大专文化,1996年4月参加工作,现在mmm工作。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作为指导自身工作的核心思想,将“人本潞安、科技潞安、绿色潞安、平安潞安”当作自己工作的追求目标,2008年度,以“为生产经营服务,为职工生活服务”为宗

旨,把构建平安、和谐矿区做为我工作的指导方针,在治安保卫方面,能立身本职工作,为全矿的治安安全稳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和全矿职工家属的人身、财产安全,为构建和谐矿区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正确认识,强化责任,完善自我

一个单位有效的管理在单位的领导者,一个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单位的管理办法,只有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更能明确自己的职责,才能更好的完成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会有自己去年共配合长潞分局刑警大队侦破刑事案件11起,配合民警处理治安案件34起,处理小偷小摸等违纪人员140人次,调处民事纠纷20余人次的可喜成绩,在处理的案件中无一起案件复议,无一名群众上访,在维护全矿和谐稳定,职工家属安居乐业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绩.

二、明确目标,准确定位,做好奠基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集团根据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和规划企业文化6S管理的内容。为了深入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结合本职工作对企业的文化、精神、理念进行了学习,感受中国潞安“当机必断,言出必行,务实高效”的潞安作风,体会潞安的远大前景,也就更加坚定了自己工作的信心,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始终将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只有得到职工群众的认可,自己的工作才能说做踏实了,更好的发扬以安全文化为重点、以创新文化为动力、以服务文化为手段、以视觉文化为载体的潞安企业文化建设,为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一块“奠基砖”的作用。

三、提高素质,相互帮扶,共同进取

个人实践计划范文4

(赤峰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结合我校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实际及生源情况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现进行了改革尝试.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关键词 :实验教学;应用型人才;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99-02

作为赤峰地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等院校,赤峰学院2010年就明确提出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尚品德、厚基础、重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如何以“应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重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上如何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进展.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实验和有机理论两门课程呈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关系.但实验教学又有其特殊性,发挥好实验教学,扬长避短势必在“应用”人才培养上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有机化学实验知识与化工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工业“三废”处理、安全生产、火灾与爆炸事故的分析都有很大关系.如何把这种关系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加以体现,落实对于“应用”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给予高度重视[1].为此,有机教研室依据学院确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对化学化工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各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四大块进行了有机整合.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改革切入点.突出了安全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绿色环保理念.

1 精选内容、突出重点,促进学生应用能力提高

本着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重”的理念.在新修订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框架内,科学合理的设计了课程体系.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性质实验、合成实验是独立进行的.为突出“应用”主旨,侧重基本技能.我们对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组合.考虑到我们的生源,我们是非重点院校,学生基础相对差一些,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学生在高中阶段基本没有接触.有机化学实验涉及到易燃、易爆、低沸点、有毒、有害及腐蚀性强等试剂和操作[2].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出现意外情况.因此,要想有效的提高学生科学“应用”能力,就必须从基础抓起.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精髓说到底还是基本操作[3].为此我们在有限的学时中删掉了无机实验中做过的简单玻璃工操作,适当增加其它基本操作学时,加大加强了最基本蒸馏、重结晶提纯、熔点的测定、沸点的测定、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等操作训练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等基本操作融入到制备合成实验中,如环己烯的制备、肉桂酸的制备、“三乙”的制备等.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高低既影响着实验的成败,也决定着实验的安全性,一个接受瓶错误的使用、一种试剂违规的加入,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特别是学生对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及潜在危险性认识不足,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实验中不能很好地训练自己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存在应付实验心理[4].而这就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为此,我们把强化操作的规范性和实验的安全性教育有机整合,顺势引导.教学中小到双顶丝、试管夹、喷灯、电热套,大到整套实验装置组装都加以规范.让学生在实验中先动脑、后动手、先观察、后思考,多设问题,多问为什么.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通过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感性认识到其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激发其求知欲以及锻炼其总结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创新意识和良好的思维习惯及安全观,为应用能力的获得打好基础,使其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

我们的毕业生大部分要到企业工作,安全教育至关重要.最近报道的江苏昆山某轮毂生产企业粉尘爆炸案,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究其深层次原因其中之一就是管理层没有安全生产意识.有机化学实验是在一个特定的教学场所完成的.而我们正好发挥了这一优势,把安全实验、安全生产教育贯穿始终.实验中也尽量不用、少用有毒有害试剂,尽量不制备有毒有害化合物,体现安全、绿色、环保理念.

适当减少性质验证实验的学时,经典的验证实验对于有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有机化学性质实验,内容陈旧乏味,且偏多、偏杂有些现象并不明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对此,我们本着“少而精”的原则,选取了现象明显、无毒低毒经典的验证实验予以开设并保持与理论课知识同步进行,做到理论和实验很好的衔接.

增开了酸性橙﹙Ⅱ﹚染料的合成及织物的染色、咖啡因的提取等实验.通过实验的应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将不愿意学变为我要学.既开阔了视野、又让学生看到了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有机实验的重要性[5].自觉的形成了渇求新知识的意识.

传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因缺少开发性综合性实验,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综合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6].通过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简单合成、多步合成的训练,使学生的实验技能在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基础上,在有机实验课的后期我们开设了跨学科的亲核取代反应的动力学测量、电化学方法制备碘仿综合设计实验.同时也把新技术、新仪器引入实验教学.构建了适合化学化工学院培养目标的“两基、一验、一宗”的课程体系,为提升有机实验课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2 改进方法、多头并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1 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唱主角”,学生“做配角”.老师讲、学生听,听完重复经典的实验内容.不但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地位,自主权小,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发挥.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同时也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

学生预习方法的改进.成功的实验,离不开实验前的预习.“给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每个实验命题,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实验目的,领会实验原理,了解实验操作方法、步骤以外.还要求学生查文献;想实验设计;写内容组合;议分析结果.并找到操作的注意事项.通过课前预习报告的检查,课堂互动式交流给以监督.这样的预习,学生就会积极动脑,用心领会.同时也是学生文献查阅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升的过程.不懂的问题学生也会带着疑问进入实验室,这就为做好每一个实验奠定了基础.

教师角色的转变.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7].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每次实验课都由2-3名学生依据自己预习情况,分别根据老师的提问来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等.教师做出必要补充、纠正、解答.部分实验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对比,如改变某些反应条件(温度、时间)看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将探究式方法揉入教学中.使学生受所讲课程的“感化”而去钻研和探寻.正是这种“感化”,才可使学生得到如何去献身未来事业的方法和应用本领.

实验课的讲解既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巩固理论知识,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还要学会用类似的方法,解决类似的问题.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认知过程比掌握学习的结果更为重要,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长效性.具有广泛的迁移作用.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也是“应用”能力提高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进入实验课堂.传统的“一本书、一本教案、老师满堂灌”教学模式已跟不上现在的教育发展趋势.因此,教学手段必须现代化和信息化.多媒体教学的引入,充分利用了网络教育资源.不但增大了课堂信息容量,而且还节省了老师的板书时间.特别是在安全教育方面还有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PPT的演示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看到爆炸、燃烧等现象.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绿色环保贯彻始终.无论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验证实验、还是制备合成及提取等实验都用到大量有机试剂.在保证实验现象和效果的前提下,我们都采用微量或半微量的模式来完成教学.既经济又环保还达到了教学目的.制备合成实验中得到的产品有一部分直接用于性质实验和基本操作训练(如苯甲酸、环己烯等),对实验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和废液统一回收统一处理.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

2.2 考核方式改革

考核既是对学生学业成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督促.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不但可以全面综合的评定学生实验课成绩.而且还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证.为此,我们逐步建立了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平时成绩由:实验预习、实验操作、纪律、出勤、卫生等构成占40%,实验报告占30%,包括实验记录、数据处理、结果、讨论等.期末成绩:由实验理论、实验技能操作构成占30%.实验理论考试在上学期完成,实验技能操作考试在下学期完成.实验技能操作考试,有机教研室全体教师都参与,学生随机抽题独立操作来完成.初步建立了实验理论和实验技能操作考试的试题库.

3 结束语

几年的实践表明,通过对有机化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改革,不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特别是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一点已在毕业生考研和就业中得到了体现.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基础有机实验中我们还要不断引入一些新的仪器、新的科研成果.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而不懈努力奋斗.

——————————

参考文献:

〔1〕易运红,吴功庆.应用型本科有机化学实验改革的尝试[J].广州化工,2013,41﹙16﹚:233-234.

〔2〕王清廉,李瀛,高坤,许鹏飞,曹小平.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8.

〔3〕杨德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3,41﹙21﹚:212-214.

〔4〕曾造,王伟,李玉华,刘红.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毕节学院学报,2014,32﹙4﹚:116-120.

〔5〕张来新,陈强.师范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1﹚:149-151.

个人实践计划范文5

我们不止一次地反复说明,临床知识、临床经验、临床思维三者之间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可以将其中的某一方面作为切入点予以深化,但是,最后得到的将是整体构建的提高。这里谈到临床思维,除了必要的逻辑、方法、程序、理念之外,丰厚的临床知识作为基石是不可忽视的真谛。

沿用上一个题目的思维方法。我们将再一次通过病例讨论予以强化。

诊治过程提示

鼻咽癌的共性(常见症状)鼻咽癌最常见的早期征象是:①耳症状:肿瘤堵塞咽鼓管引起耳鸣、听力下降;②鼻症状:肿瘤堵塞鼻后孔引起鼻塞、涕血。

本病例表现出的鼻咽癌的个性症状(少见症状)①眼部症状:比较典型的眼部症状——复视。②颅神经症状:颅神经中第5对——三叉神经症状(牙痛)。

本例患者接诊思路不完整,暗区多,自然在诊断过程即或遇到十分典型而明显的临床征象,也是“视而不见”,闭目直行,思维僵直,导致错误的诊断接二连三不断出现,十分可悲。如此教训,尤为深刻。

最简便,常用的确诊检查:检查鼻咽部,取组织行活检,病理诊断。

心得与感悟

从本病例的坎坷经历过程中,应该汲取的另一个教训是,临床医生的知识面要宽阔,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不仅本专科的临床知识面,而且其他相关专科的临床知识面同样要拓宽。当然,这种拓宽要有一个“度”,不能与对该专科医生所要求的层面与深度混淆,否则就难以实现了。

知识链接

鼻咽癌三联征 鼻出血、上颈部淋巴结肿大、复视。

这里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要抓住“知识点”。知识点扎实,能够牢记,自然会以其自身的闪亮,消除隐藏的鼻咽癌诊断之临床思维暗区。

鼻咽癌的眼-神经症状

前几天,在闲暇之余,信手翻阅一些有关临床思维和临床误诊的书籍,从中发现一个深受启迪的亮点,“鼻咽癌的复发”。附有这样一个病例,转抄如下。

病历摘要

患者,男,55岁。1988年5月出现复视,伴有流泪、畏光。在某医院眼科诊断为“交感性眼炎,眼肌麻痹”,给予中药口服,局部注药、理疗、针灸等治疗,病情无缓解,且症状逐渐加重,出现视野障碍。再次就诊,被转到神经内科,诊断为“颅神经麻痹”,口服药物(维生素、谷维素、安定等)治疗,病情略有好转。同年9月因牙痛到当地医院口腔科就诊,诊断为“三叉神经痛”,口服卡马西平、麦角胺咖啡因等药物,因无效果而行三叉神经切断术,术后仍无好转,无奈,到另一个医院就治,处置类似。

个人实践计划范文6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3]谢春艳.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与战略,2005: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