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发展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发展的概念

农村发展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农村 家长 教育观念 改变策略

教育研究表明“父母是第一任老师”,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了学生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帮助作用。在偏僻贫困的农村地区,学生家长只知道让自己的孩子读好书,而不知道怎样读好书,更不知道素质教育对学生成长进步的作用。因此,一味地督促孩子把书念好,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而光宗耀祖。在自己的学生考出好成绩后激动不已高兴万分,给孩子物质、生活、经济各方面提供优惠给予奖励;在自己的学生考跨了的时候,非打即骂,甚至骂老师“只吃食不叫鸣”在学校误人子弟,不去查找孩子考试失败的原因,甚至有的家长从此不管孩子的一切,走人失望陷入盲目;还有些家长平时不抓孩子的学习,不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才树立远大理想,临近考试给孩子许愿,致使孩子考试操袭作弊,违反考试纪律,还有的孩子私改分数,蒙混过关;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胆小孩子面对家长的暴力行为,考分不如愿时不敢回家结伴逃跑,吓坏了家长急坏了老师,造成了不应有的精神伤害和经济负担。象这样的现象农村小学家庭出现的比较多。

这方面的问题是农村教育中家长素质过低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在学生的教育上给学校起不到相应的帮助作用、辅助作用,相反地给学校教育工作添麻烦、加乱子、造不幸。所以如何提高农村家长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相关作用的素质,已是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一、农村学生家长也应该学点教育管理知识

很多家长对家庭教育比较重视的家长说:“老虎不下狼儿子,人家的先人手里就聪明,咱门学不上”,纯粹用遗传学的理念作以解释,自叹“苦树结的苦果子”;悲观失望地说:“让娃娃在学校里把个子往大里长,长大了去打工挣钱混个人的口。”听了令人叹息。那么照这些人的逻辑说,世界上伟大人物的父母都是伟大人物了?因此我认为农村学生家长应该学习教育管理知识,来重视和教育下一代成人成才,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益。学的途径主要有:1.国家提倡重视办短期家庭文化教育培训班;2.由政府与教育部门联合研究编辑教材,由学生向家长读解新时期教育理念;3.组织实实在在的农村农业学校办学。

二、农村学校教师应该向学生家长讲解教育管理知识

在部分学生家长对教育理念认识不明时,老师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察觉到,这时候老师要怀着关心学生的满腔热忱及时家访,指导家长更新陈旧观念,教育学生勤奋学习,使这样的家长懂得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智力比较差的孩子通过努力是可以补救的,也能够成就。相反,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使用方法不正确,聪明的孩子也难以成人成才的。

三、农村学生家长应该利用电视改看电视剧为教育台节目

农村发展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农村非正规金融;民间金融;地下金融市场

文章编号:1003-4625(2011)03-0008-05

中图分类号:F830.6

文献标识码:A

在美国学者麦金农(1973)的金融发展理论中,曾把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系统划分为二元式金融结构,即一部分是以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有组织的现代化金融组织及金融市场,另一部分则是以私人借贷、合会、钱庄等为代表的传统金融组织和金融市场。对于麦金农所说的传统金融市场部分,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也相应地提出了不同的概念,尤其国内研究更是如此。称谓亦是多种多样,如有非正规金融市场(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灰黑色金融市场(Gray and Black Finance)、地下金融市场(Underground Finance)、民间金融(Folk Finance)等。这些概念的研究对象大体一致,但其侧重点和观察的角度又有所不同。其中国内普遍使用的是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两个概念,为了避免这两个概念的混淆及研究的需要,在此有必要对它们进行相应区分。

一、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概念辨析

非正规金融概念与正规金融相对应,在国外文献中使用的较普遍,有时也将二者称为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而民间金融概念在国内学术界以及媒体中使用得较为普遍。事实上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因经济交易的需要,由下而上自发形成,即都具有内生性。而区别则表现在对其概念界定的角度不同。首先,从相关的文献上看,正规与非正规金融主要是从法律或者政府监管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某一金融组织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而国有(官方)金融与民间金融则主要从所有制的角度进行分析,即由某一金融组织的产权主体归谁所有进行界定。其次,两者的差异与国内外的习惯用语有关,在国外主要是从“法”的意识上界定;而在国内很大程度上包含着原有的意识形态成分即“所有制色彩”,长期以来在人们的意识中国有(官方)与民间是一个鲜明对立的概念,非国有的则就是民间的,如我们在经济体中有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称谓,因此相对应地在金融领域就使用了国有金融与民间金融的概念。

因此非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概念实际上是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具体的金融组织形式上看,两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是重合的,如私人借贷、钱背、合会、互助会、私人典当、私人钱庄等既属于非正规金融又属于民间金融。但两者又存在不一致之处,如民生银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所有制或产权角度上属于民间金融,但是它们已被官方承认,并纳入了官方的监管范畴,因此它们又属于正规金融组织;而如20世纪90年代我国商业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形成之初的行为,初期并没有纳入官方的监管范围,属于非正规金融活动的范畴,但是它们又不属于民间金融,因为其行为主体本身是以国有形式存在(如四大国有银行)。

按照以上思路,我们认为非正规金融并不代表就是民间金融,同时正规金融也并不意味着就是国有金融,两者之间概念不存在等价关系。为了保持与国际上的学术惯例相一致,以及避免公有或私有等国内意识形态上的争论,我们运用非正规金融这一概念。在本文中我们把非正规金融理解为由于市场主体交易需要,在经济体内部由下而上自发形成,但不被监管当局所认可,并以隐蔽的方式进行经营活动来取得收益的金融中介组织及其行为活动。对于参与赌博、贩毒、洗钱等地下违法交易活动的黑色金融活动既不能得到现行制度规则的许可,更不具有经济合理性,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演变分析

我国非正规金融活动历史悠久,分布广泛,而且组织形式多种多样。依据各种形式出现的历史时间先后顺序,相对应的组织化程度,以及与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的功能演变,农村中非正规金融经历了民间自由借贷、各种合会、钱背、钱庄等由简单组织到复杂组织的历史演变过程。

在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变迁的过程中,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两种功能属性即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的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在民间私人借贷阶段,其起源于农村乡土社会,主要表现为亲戚、朋友之间的交情借贷,这种借贷方式几乎没有利息。可以认为在私人借贷方式中,交情借贷是源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的最原始意义,这个阶段的借贷需求基本上是以平滑生活需求为主,生存性借贷是其基本要义。因此这个阶段,刚从农村乡土社会中脱胎而产生的农村非正规金融,其社会属性远远高于它在高利贷所表现出的经济属性,其社会属性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但伴随着农村经济逐渐发展,农村非正规金融开始以合会形式出现时,其经济属性日益突出,而且开始超过原有的社会。在这个阶段,合会分成了两种不同模式,一种是互质如轮会等,这实际上是从民间私人借贷中的社会属性发展而来。另一种是以赢利性为主要目的抬会等形式,这种形式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区,其规模影响越大,如在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农村非正规金融逐渐脱离了原来“乡土气息”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日益重要。

当农户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大多数交易者将倾向于节约人情成本,更愿意通过支付利息的商业行为来完成交易,于是原先的友情无息借贷逐渐向有息方向发展。因此当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到钱庄形式时,原有的社会性属性已基本上不存在,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性组织。所以农村非正规金融变迁的历程是其从乡土社会中产生,由最初的社会属性为主导,然后从其社会属性中衍生出经济属性,最终又脱离原始的社会属性演变成为具有经济属性的金融组织。

同时伴随这一过程,也是信用类型发生变化的过程。在起初,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中所表现的只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交易基本以口头协议为主,我们可以把这种信用类型理解为简单的关系型信用。当农村非正规金融以合会的形式出现时,由于市场交易规模扩大和其经济功能逐渐增强,原来依托于社会属性的“简单关系型信用”将难以保证交易任务的完成。于是出现了一些简单、松散的章程安排,原来的口头协议也逐渐转变为签字协议,与原来的相比,可以理解为“复杂的关系型信用”。当其进一步发展到钱庄等形式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属性已经主要表现为经济意义上的属性,在这一

属性下形成的信用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今天金融现代信用所具有的功能,可以认为是“准契约型信用”。因此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化的进程中,实际上是其属性由以社会属性为主,发展到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并存,最后转变为以经济属性为主;信用类型从简单的关系型信用,到复杂的关系型信用,再到准契约型信用的过程,具体如表1所示。

三、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分析

由于非正规金融交易活动具有隐蔽性等特征,使得对其资料和数据的搜集十分困难,因此其真正的市场规模也就难以确定,目前大部分数据主要是通过调研获得。表2显示了亚洲发展银行和世界银行在1990年的一组数据,这些数据表明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农村非正规金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而且在各国农村金融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非正规金融主要存在于农村和中小城市,尤其在沿海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更为普遍,国内学者大部分通过案例调查的方式进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推算,近年来部分学者的调查情况如表3所示。

此外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2003)对全国20个省份的实地调查,发现全国地下信贷的绝对规模在7450-8300亿元之间;若按照郭沛(2004)年估计,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从1997年到2002年,按窄口径计算大致在1802亿元至2001亿元之间,按宽口径计算规模大概在2238亿元至2750亿元之间。我们根据农村固定观察点的数据,可以得到关于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的一个更为长期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发现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地位在不断加强。

上图中反映了自1986年以来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趋势,从地区差异上看,可以发现非正规金融在农户整个借款比重中,东部地区的比重最高,中部次之,西部较低,而且从1989年开始东中西部各地区所占比都已超过了一半。从全国趋势上看,农村非正规金融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充分反映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在平滑农户的消费与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显示出其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散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中,非正规金融基于在信息和履约机制上的相对优势,使得它与正规金融相比更能节约交易费用,降低违约率。在一定程度上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有利于农村社会资本的形成和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正如IFAD(2001)指出,在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四倍,对于农民来说,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

四、政策选择分析

(一)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变迁的三种可能方向

从各个国家和地区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发展经验来看,大致有三个可能的演化方向(姜旭朝,2004)。第一种方向是一部分非正规金融组织继续保持其互助合作的“原始形态”,如以轮转会等形式,作为一种临时性松散组织,只在约定的时期内存在。这主要是由于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现代主流正规金融组织不愿进入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而国家实施的政策性金融尚不完善,使得这些具有传统互质的非正规金融组织得以存在。

第二种方向是由互组织演变为非法的地下金融,以诈骗或洗钱等为目的的各种合会,则其形成机制和背景较为复杂。这种形式在经济发展较快而政府金融监管缺乏效率的地区比较普遍。严格地讲,这种形式属于本文定义中的广义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形式,已经脱离了经典意义上的非正规金融,属于非法范畴,不是本文讨论的对象。

第三种方向是从具有合作性质的非正规金融逐渐演变为带有商业性质的正规金融组织。其运作机制在转变过程中也会发生较大变化,如从轮转模式(Rotating)转变为非轮转模式(Non-rotating);从短期金融组织转变为永久性金融机构;从只存不贷变为存贷结合;从定期运营转变为每日运营等(Seibel,1999),这种存在形式有如日本的“无尽”、韩国的“契”、中国台湾地区的合会公司等。

(二)政策选择

中国的金融制度变迁历程已经告诉我们,其并不是简单的遵循节约交易费用和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路径,而是与按照政府的偏好密切相关。显然政府的介入要么推动金融制度向更为有效率的方向演进,要么阻碍这种进程(官兵,2005)。因此,政府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甚至决定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变迁方向。与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变迁的三种方向相对应,政府亦有三种政策性选择。

第一种是政府采取放任自由政策,在农村非正规金融演进中充当无为之手,无所作为。在这种政策下,政府完全不干预,任其自由发展。但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基于特殊信任基础上的,当其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存在社会资本“失灵”现象,如发生的各种倒会风潮,都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这种形式长期得不到法律认可,交易契约又不能受到政府有效保护,这使得农村非正规金融很可能被一些食利者或金融诈骗分子所利用,偏离其原有的发展轨道,严重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

第二种政策选择是采取强行干预政策,无所不为。事实上,这种强行“拔高”做法亦会中断农村非正规金融原本正常的演进方向。经典的案例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农村中兴起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农村合作基金会曾在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等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在1990-1996年间全国农村基金合作会的支农资金合计达63.2%,远远高于农行、农信社同期支农的比重,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强行行政干预导致了其最终失败(温铁军,2000)。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地方政府强行介入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行为,打断了农村非正规金融演进的正常路径,正是这种不正当干预造成了农村合作基金会的最终衰弱。

第三种是政府采取有所作为的政策。前面分析了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变迁,政府采取“不作为”或“无所不为”的政策都不能使其从“关系型信用”演变成“契约型信用”。因此,政府应当意识到既然执意打压非正规金融和任其自由发展都无法解决问题,那么可考虑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发展状况,适当降低市场准入条件,引导并扶持农村非正规金融发展,对各种不同形式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交易给予法律上的有效保护。将其信用关系纳入到正式制度的调节范围,使其最终成为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论性评语

农村金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的脱节。现在农村金融组织机构中遇到的问题是:已有的正规金融组织由于产权的模糊性,难以有效行使所有权、控制权与监督权;同时非正规金融组织的产权虽是独立完整的,但却得不到法律应有的保护,而正是因为这种不被认同使得这种组织只能以非正规或地下的形式进行隐蔽活动,这种不规范的交易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市场中的交易成本。

农村发展的概念范文3

关键词:村镇宜居社区;农村社区建设;PESREI

前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日程,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村镇宜居社区”只有本课题组的些微相关研究,因此文章基于村镇宜居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等相关文献研究和建设实践,提出并明确界定了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概念及其内涵,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和实践指导性。

1 相关研究

1.1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国际社会很早就开始各类社区建设工作,但未使用“社区建设”这一概念,而是更多地采用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工作、社区福利、社区照顾等。联合国1995年发表的《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一书中,将社区发展定义为“一种经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创造力,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在我国,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并推行社区服务,到9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和推进社区建设。由此我国“社区服务”的提法进一步延伸扩展为“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相当于国际上所流行的社区发展概念。关于社区建设的含义有不同的界定,但大多强调社区建设是全方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建设必须利用社区资源,依靠和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等[1]。

从区位和内涵上来说,社区发展则是社区建设的外部要求和保障;社区建设是社区发展的局部任务,社区建设的成效取决于社区发展的水平,依赖于社区发展的培育;解决社区建设困境的出路在于社区发展[2]。细究二者的区别,社区建设着眼于“社区”这个小范围,社区发展着眼于“区域”这个更大的地区规模;社区建设侧重于硬件设施以及社区眼前的任务,社区发展更侧重于软件设施以及有关区域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建设。

1.2 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

对农村社区建设,国内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李增元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社区真正成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承担起促进农村政治民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载体[3]。黄小晶(2006)分析了农村新社区的五种主要功能,即发展社区经济和福利功能、传承社区文化和情感功能、促进社会文明和稳定功能、提供社会保障和共济功能;认为农村新社区建设应包括涉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六大任务:社区经济建设、社区设施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治安建设、社区组织建设[4]。陈建胜(2011)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把农村作为一种自然型的社区而进行的整体性的建设,包括经济发展、基层政权构建、文化团结建设及其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广义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乡村社会发展建设,在很多国家又叫做农村“社区发展运动”、“社区复兴运动”、“社区重建运动”、“新村运动”等。而狭义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借鉴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而在农村社会“移植和嵌入”的社区化管理和服务模式[5]。

国外对于农村社区建设,一般采取农村社区发展的概念。如Cavaye,D.J.(2001)分析了乡村社区发展的内涵,认为从根本上来讲,发展是财富的衡量标准――财富意味着人们珍视的事物。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改善。而农村社区发展取决于多个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1)支持经济活动和社区生活的充足的基础设施;(2)新业务或建立新的行业和企业、可获得的风险资本、高效率;(3)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竞争、社会公正和环境负责任的政策;(4)维持就业、人口和农村地区生活质量的社区服务。但长久的农村社区发展也依赖于更多无形资产的发展,比如社区所有权、地方领导权、行动、“反思”和动机[6]。

2 结束语

由村镇宜居社区的内涵得知,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包括农村宜居社区和小城镇宜居社区。相应的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亦包括农村宜居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宜居社区建设。即相比较村镇社区建设而言,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本质体现在社区的宜居性上,即社区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村镇社区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区的软硬件设施。

总之,我们认为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主要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如住宅、市政工程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而广义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不但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更包括涵盖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软件设施建设,意即村镇宜居社区发展运动。文章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指广义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涵盖如下几个方面:社区人口(people,P)、经济社会(economy & society,E&S)和资源环境(resource & environment,R&E),简称PESRE。另外如果为了强调社区软硬件设施的区别,突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可以把基础设施进行单列,即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内容亦可以细分为社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I)四大方面,简称PESREI(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张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平.问题与思路从社区建设到社区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2.

[3]滕玉成, 牟维伟.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0(6):86-95.

[4]黄小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4):47-49.

农村发展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低碳;高碳;农村

一、引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正在兴起并且迅速发展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提倡可持续发展,在保持现有水平并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统一协调发展的形态。乡村是经济地域系统的重要组成单元,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大,经济迅速发展,引起农村内需扩大,生产生活资料需求增大,生产活动迅速增加,导致农村的碳排放迅速增加。为了减少农村的碳排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要符合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增碳汇减碳排放,低碳经济在现代农村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相关概念及其内涵解读

低碳乡村的概念是在欧洲1924年提出来的,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不断变化的概念,是低碳发展模式在乡村地域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求保证现在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科学规划、监督实施,提高农民的低碳意识,在乡村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始终贯穿低碳节能、环保意识,采取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模式、减排增汇、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环境友好、食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低碳乡村是低碳经济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和实现形式。

碳汇,是从大气中清除CO2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我们说的碳汇主要包括森林碳汇、草地碳汇、耕地碳汇、海洋碳汇。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将CO2和:H20在各种光能的作用下转变为氧气和糖分。人类的最基本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都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光合作用的过程就起到固碳效果,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即碳汇。

森林是碳汇的主力军,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统计,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储存约25000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系统中的碳大约有1.15万亿吨,约占总碳汇量的46%。森林每生长一米生物量,可以吸收1.83吨CO2,碳汇功能很强大,所以森林碳汇是目前最为经济的碳汇手段。

农田碳汇、耕地固碳也是是重要的碳汇方式。大气中的CO2被农作物转化为化合物固定下来,耕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被消耗,固定的碳又释放到大气中,秸秆的一部分在农村被燃烧,只有作为农业有机肥的将CO2固定到土壤中,所以耕地固碳仅涉及农作物秸秆还田固碳部分。

海洋碳汇是指一定时间周期内海洋储碳的能力或容量。海洋储碳的形式包括无机的、有机的、颗粒的、溶解的碳等各种形态。海洋中95%的有机碳是溶解有机碳(DOC),而其中95%又是生物不能利用的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目前世界大洋中RDOC的储碳量大约是6500亿吨,储碳周期约5000年,它们与大气CO2的碳量相当,其数量变动影响到全球气候变化。海洋是地球系统中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是大气的50倍,陆地生态系统的20倍,现在全球大洋每年从大气吸收CO2约20亿吨,占全球每年CO2排放量的1/3左右。草原碳汇是另外一种重要的碳汇方式。依靠广袤的草原吸收大气中的CO2。

三、低碳农村的发展阶段

低碳农村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从传统的农村到低碳农村是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在《经济成册的阶段》和《政治与增长阶段》两本著作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所著,在以上两本著作中根据社会政治制度、人的心理因素、产业主导部门、生产技术及组织方式四个方面,将低碳农村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发展的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根据罗斯托的这个标准和方式,我们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基层低碳意识、能源结构、碳排放情况、单位产值碳排放为六个指标,从静态指标和发展趋势两方面人手,均将低碳农村分为六个阶段。

(一)静态指标方面

1.传统农村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较为落后;人们不知道低碳概念更没有低碳行为;完全使用生物质能源;碳排放极低;单位产值碳排放很低。

2.低碳认识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开始起步并且使得传统结构受到冲击-部分人知道低碳概念但是并没有低碳行为:能源结构仍然以生物能源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少量使用石化能源: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也比较低。

3.减排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有些结构问题露出端倪:人们熟悉低碳概念但是低碳行为还是较少,人们没有自觉低碳意识:科技发展,能源结构多样化,但是仍以生物能源为主;碳排放逐渐增多,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较高。

4.低碳起飞阶段。这个阶段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政府和人民群众都注意到结构问题严重:人们有了低碳意识,较多低碳行为:生物能源比重降低,石化能源逐渐增多变为主要能源,有少量的清洁能源出现:碳排放空前的高,达到峰值;单位产值碳排放极高。

5.低碳成熟阶段。本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增速减缓,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优化:低碳行为不断普及,延伸到生活和生产领域:使用石化能源比例不断降低,清洁能源开始占主体地位:碳排放较低:单位产值碳排放仍然较高。

6.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是低碳农村发展的最高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成熟并且结构合理;低碳观念深入人心,低碳行为普及到各个领域,低碳行为无处不在;完全使用清洁能源,低碳环保;碳排放很低;单位产值碳排放较低。

(二)发展趋势方面

1.低碳农村阶段。这个阶段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基层农民低碳意识没有变化:能源结构也没有变化:碳排放量增速非常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

2.低碳认识阶段。该阶段社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基层低碳意识有所增加: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石化能源增多:碳排放量增速缓慢:单位产值碳排放不变或者稍有提高。

3.减排实施阶段。本阶段经济开始快速增长;基层低碳意识提高,低碳行为增多:生物质能源减少并且能源出现多样化:碳排放量增速较高: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4.低碳起飞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最快;人们的低碳行为逐步增多,增速加快;生物质能源慢慢减少,其他能源比重慢慢增加;碳排放增速很快;单位产值碳排放提高。

5.低碳成熟阶段。经济基础增速减缓,结构较合理,趋于优化:基础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增速很快:生物质能源占主要,清洁能源出现,但比例较低:碳排放量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6.低碳农村阶段。本阶段经济增速减缓平稳,结构合理:基层低碳意识和低碳行为完全普及:生物质能源逐渐退出,清洁能源占主体地位:碳排放量连续降低:单位产值碳排放降低。

四、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现状

(一)关键指标情况

从广东农业现代化历程可以看出,广东农业发展基本上走的是“石油农业”的路子,即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等石油制品来达到单位面积产量显著增长的目的。农业生产消耗的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无不与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关,据统计(如下表4所示):广东农业机械总动力从2000年1764万千瓦,到2010年的2253万千瓦,10年间增加27.7%,增至到2013年的2498万千瓦,13年间增加41.6%:农业用电量从2000年405亿千瓦时,到2010年的1044亿千瓦时,10年间增加157.7%,上升至2013年的1235亿千瓦时。13年间增加204.9%:化肥使用量从2000年611吨,到2010年的740万吨,10年间增加219%,增加至2013年的776万吨,13年增加27.1%:农药使用量从2000年的8.47万吨,到2010年10万吨,10年增加18.1%,增至2013年的11万吨,13年增加了29.9%。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预示着石油农业的所占比例增大。这条“石油农业”的路子削弱了生物间有机质循环利用及有益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亟待向低碳经济转型。

(二)低碳,村发展水平评价得分

根据郝华勇2014年在《我国省域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实证研究》一文中构建的评价体系,从乡村能源结构、乡村生产结构、乡村空间结构、乡村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经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低碳乡村发展水平得分是0.2879,在全国31个省市中排名第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排在前6位的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广西、天津等在总得分分别是0.5654、0.4811、0.4693、0.4502、0.4156、0.4118,从总分方面看,广东低碳水平与这六座城市相差甚远。

(三)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动态评价得分

吴贤荣、张俊彪等于2014年采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排放进行动态测算,运用DEAP Version 2.1软件测算2000年、2005年、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农业碳排放效率指数:在此基础上,利用Malmquist指数分解法,从时间序列维度进一步剖析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动态变化,将AMCPI分解为技术效率指数(EFFCH)和技术进步指数(TECHCH),得出的结论说明广东省的农业碳排放排名第15位,居于全国中等水平,

综上所述,根据已有研究成果的数据分析可以说明,广东省低碳农村发展正处于实施减排阶段,因此要分析优劣势和所处的国际国内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向低碳起飞阶段迈进。

五、对广东发展低碳农村的建议

(一)加强教育指导,让农民全面了解低碳经济,开展低碳生活方式

建设低碳农村,与每个农民和农户密切相关。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法规政策、举办低碳经济讲座、加派宣传车加强宣传,通过各种途径宣传低碳经济,让农民更全面的了解低碳模式,让他们知道低碳经济与低碳生活是更经济环保、更安全健康、更时尚的生产生活方式。让农民逐渐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接受节能、环保的低碳消费观念,养成节能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积极引导农民过低碳生活,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建设生态和谐、环境优美的新农村。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引进低碳生产技术

实训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发展的、实现向可持续农业技术顺利过渡的途径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低碳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的各个方面,加强节电、节油农业机械和农产品加工设备的生产和使用。要用科技支撑低碳农业发展,把低碳科技引入到农业实践中,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速度。

(三)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适时开发与利用生物质能源

农村能源建设关系到广大农村群众的切身利益,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主的新型能源,可以实现农村能源结构的优化、农村环境的美化,推进新农村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在适宜地区农村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能源技术。

农村发展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农村电商;痛点;教育孵化;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引言

随着“互联网+农村”、“双创”等概念的普及,政府对农村电商的重视、电商巨头的纷纷下沉,农村正在被电商所改变,农村电商的发展又影响着城镇居民的生活。

农村电商是相对于城市电商而言的,即与“三农”相关的电子商务,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农产品如何通过电商卖出去;二是如何通过电商将日常需求的商品通过网络卖到农村。

一、农村电商发展现状

随着电子商务在一二线城市市场的趋于饱和,农村电商俨然成了行业发展趋势,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网民数量的攀升增加了农村市场的消费潜力。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农村网民在整体网民中的增长速度是城镇的2倍。农村电商市场保守估计约有10万亿元的市场,农村电商注定将成为下一个电商巨头争相抢夺的市场。

二、农村电商发展的痛点

1.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农村地区高等级公路数量不多,很多道路仍为田间土路,道路状况差,难以有效构成完善的网络交通;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建设普遍落后,农村宽带普及率低,速度慢资费高,安装费用高,甚至大部分农村存在连不上网的问题。

2.用户习惯尚未建立

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计算机操作能力很低,网购、电子支付等概念对农村居民来说还十分陌生,对于绝大多数的农村居民来说甚至都没有网上银行,他们宁愿到小卖部或集市消费,也不愿网上购物;缺乏电商理念和互联网思维,对电商的理解还停留在开网店层面,离真正的电商概念还有很长路程,这是电商推广的一大障碍。

3.人才问题

任何的行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建设,但对于贫瘠的农村来说,农民为改善生存状态进城务工,尤其是一批熟悉互联网的年轻人往城市迁移定居,农村“空心化”的问题突出,很多农村多以老人和留守儿童居多,农村电商发展面临人才缺乏,特别是缺少既懂种植养殖,又能经商,还懂电商的复合型人才的困境。

4.标准化和品牌化问题

农产品不像工业产品,产品标准很难统一量化,现在网上销售的农产品主要是地方特产,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的包装缺乏统一的要求,土质的污染、农药的滥用、残留和超标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农产品在运输保鲜的过程中添加甲醛等有毒的防腐物质,危害到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意识弱,品牌性的农产品少,商家陷入了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

5.物流配送问题

尽管电商巨头在斥巨资打造物流生态体系,但仍然无法很好解决乡镇“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由于农村地域辽阔,分布较散,几十公里范围内的快递数量或许也不过寥寥几个,无法覆盖到广泛的农村地区,如何实现物流资源的集中利用,降低物流成本是农村电商物流争夺的焦点。农产品容易腐烂变质,对冷冻连技术有更高的要求,而物流技术落后也是制约农村电商发展的一块重要板块。

三、农村电商的解决对策

1.改变农村居民观念和购买习惯

要破解农村用户习惯尚未建立这个难题,首先联合银行机构,宣传推广银行卡的普及,培养农民使用网上银行的意识,提高使用率;其次要让农村居民真实的感受到网购带来的好处,通过网购可以让他们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更能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销售出去;再次通过墙面广告宣传、建设农村电商体验店的形式,让农村居民对网上购物不再陌生,让网上购物成为他们购买商品时的重要渠道。

2.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大型农电商务平台

政府一系列帮扶农业举措的落实,十三五规划中“实现村村直接通邮”的工程计划可基本解决农村公路建设的难题;政府配合当地电信部门加快互联网的普及工作,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持续提高农村宽带普及率;政府加强对农副产品电商平台的发展给予扶持或补贴;由于市场供求信息的不对称,当地可建立中小型农副产品企业,企业对接农户指导农户种植,再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走专业化发展之路。

3.通过教育孵化培养农村电商人才

发展农村电商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应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从返乡创业,鼓励电商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财政上给予补贴和奖励。地方政府可成立临时部门,向农民宣传电商知识和理念,教给他们网上购物和网上开店,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完善人才培养和增长机制,依托高等院校、电商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筹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和创新孵化基地,扶持农村电商创业,鼓励大学生去农村发展,培养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服务于三农领域的新农人群体。

4.加快农村电商品牌化建设

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仅靠价格战,农村电商很难发展强大,应加强农产品的品牌化建设。在销售过程中将品质优良的农产品精选出来,重点宣传推广,打造成品牌,以品牌博利润,避开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在品牌管理上,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并加大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使消费者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设备实时监测农产品的种植和管理,让他们吃的放心安心。

5.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现在农村电商物流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增加快递网点布局,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配送效率。现在的电商巨头纷纷下沉农村,竞争加剧,本土物流企业应整合资源,寻求差异竞争,必要时开展合作共赢。农产品本身是季节、地域性非常明显的商品,企业应不断优化冷冻链物流技术,力求用较低的成本提高更优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林浩.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研究[J].南方农机,2015,01:94-95

农村发展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城市郊区 农村幼儿 社会性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重要的发展领域,是一个幼儿从一个生物人,掌握必要的社会生活技能,实践与内化社会道德行为规范,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独立适应社会的过程。幼儿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逐渐掌握所处情景中所要求的各种行为规范,并形成与同伴交往、与他人相处必要的各种态度、习惯和能力,为以后适应更复杂的社会生活做好准备。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应试教育实践及科学早期教育理念的缺失,使得幼儿社会性发展被严重忽视。笔者在湖北省襄阳市郊区建制镇中心幼儿园开展一定范围内的调查走访,以期在了解掌握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基础上,提出促进其发展的对策。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抽取襄阳市襄州区东津镇中心幼儿园和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中心幼儿园共计741 名 4-6 岁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741份,回收711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673份,其中男性儿童351人,女性儿童322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以陈会昌《4岁―7岁儿童社会性发展量表》为主要调查工具,该问卷制定有全国常模,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较好。问卷调查15个因素由60个小项目构成,并且全部为正向题,适合一定规模的调查。具体的调查过程为,通过幼儿园集中将问卷发给幼儿家长,列有较详细的填写要求和注意事项,再由幼儿园集中回收,同时,配合指导家长回答问卷的需要,并辅之以走访等方式。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以年龄、性别、是否因留守等情况作一定分层处理,在SPSS19.0进行数据录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样本一般情况

表1 样本一般情况

从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看,在673份统计数据中,其中男性351人,占52%,女性322人,占48%,留守幼儿占29.7%。

(二)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现状

表2 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得分

将本研究对象在量表 15 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与常模比较,统计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社会性发展总分的平均分为201.14,标准差为 26.12,与常模比较,数据显示幼儿社会性发展总分较好级别的比例最高,占35.2%,其次为中等,占30.1%。与常模比较,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整体分值较低,但基本符合常模一般分布。

具体而言,在意志、同伴关系、独立性和好胜心这四个维度上,达到较好的比例分别为42.1%、41.9%、47.3%和42.1%,而在生活习惯、情绪稳定性和自尊心这三个维度上较差的比例较高,分别占20.2%、15.2%和12%。这表明在这三个维度上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较差。

(三)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性别差异与分析

表3 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性别差异(本表格只显示有显著差异维度)

数据显示,农村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总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遵守社会规则维度和无侵犯性维度上,男孩和女孩存在显著差异,显示女孩更遵守社会规则,男孩反之,有更多的攻击及在遵守社会规范维度上得分较低。但是在自我概念维度和好胜心维度上,男孩与女孩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男孩发展更好于女孩。

(四)留守与非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差异与分析

数据显示,在遵守情绪稳定性维度、自我概念维度、好胜心维度上,非留守幼儿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幼儿,其他维度上则没有明显差异。

表4 受调查幼儿社会性发展与留守状态多重分析(本表只显示有显著差异维度)

四、结语

1.本次研究样本为城市郊区建制镇幼儿园幼儿,留守幼儿约占三分之一,反映中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专业转移,农民工能够在家乡附近就业,郊区农村幼儿留守现象有所缓解。但是数据显示,农村幼儿社会性发展整体水平偏低,家庭、幼儿园、教师及社会应当积极关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女性幼儿在遵守社会规则维度和无侵犯性维度上,显著差异优于男性幼儿。这一特点符合一般的调查结论。

3.调查显示,在自我概念维度和好胜心维度上,男孩发展要优于女孩,这与一般结论有所差异。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般家长在教养过程中会更注重男孩的观点和意见,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存在类似的情况,因此男孩相对于女孩有着更多的自我意识发展锻炼的实践机会。对此家长和幼儿园应当更新教育观念,切实关注女孩自我意识的发展。

4.留守幼儿在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好胜心等维度上急需幼儿园、教师及家长的关注与干预。

参考文献:

[1]李颖,李敏.预防“留守幼儿”社会性发展异常的几点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06:16-18.

[2]张莅颖,孙敬.学前流动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及其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