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媒体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互联网媒体特征

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纪录片;纪录片特征;网生纪录片;互联网思维

中图分类号:J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098-02

媒体纪录片,很多人认为是互联网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而已,并不认为与传统的电视或电影等媒介上播出的纪录片存在显著区别,但是近几年随着新媒体平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平台播出的纪录片逐渐产生出异于普通纪录片的典型特征,新媒体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纪录片类型。

一、新媒体纪录片的概念

新媒体是指除了传统媒体之外的,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发展而来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若我们将新媒体看作是平台,那么新媒体纪录片从简单意义上可以理解为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纪录片,但是这仅仅是新媒体与纪录片在简单意义上的相加。正如话剧在进入电视媒介之后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从而演变为适合电视媒介播出的电视剧一样,它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两种艺术形式的堆砌,而是两种深层次的属性之间的渗透和融合,新媒体纪录片也是如此,它是指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纯网生的纪录片类型。相对于传统纪录片而言,新媒体纪录片在内容、形式及传播方面都具有鲜明的特征,能够更加适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和欣赏习惯。

二、我国新媒体纪录片的现状

首先,依据智研咨询的《2017-2022年中国互联网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末,我国网民规模为6.88亿,同比增长6.1%,互联网渗透率已达50%,网民数量稳居全球第一。另据CNNIC的《2015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76.7%的视频用户选择用手机收看网络视频,手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3.54亿,手机已经成为网络视频收看的第一终端[1]。我国的网民数量正处于高速增长的阶段,互联网用户对于纪录片有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在国内较为著名的优酷土豆、爱奇艺PPS、腾讯视频三大主流视频门户网站可以看出,占据主流的是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纪实性节目只占据很小一部分比重,而且更新速度和宣传推广方面远远不及娱乐节目、电视剧和电影等。

其次,除优酷土豆、爱奇艺PPS、腾讯视频以外,凤凰视频、央视网也是网络纪录片播放的主要平台[2]。不论是三大主流视频门户网站,还是凤凰视频、央视网等在纪录片领域深耕的平台,其播放的纪录片大都是将传统纪录片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进行播放的,此类纪录片是依据电视的创作理念创作而成的纪录片类型,不论从形式上的50分钟左右长度、构图平稳以及色彩平淡等,还是内容上的题材宏大、节奏缓慢、讲究叙事的完整性和影片的教育意义,将影片在深层次的意义尽可能地呈现给观众等,这些都不是符合互联网下的受众欣赏习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碎片化、扁平化是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最直接的特征,那么只有符合这一特征,⒓吐计在内容和形式上符合互联网下观众的欣赏习惯才会获得观众的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部分网络平台除了在自制剧方面发力以外,在自制纪录片方面也取得不俗成绩,获得广大用户的认可和欢迎。优酷土豆的《侣行》《季录》《了不起的匠人》等纪录片,不仅制作精良,并且在内容和形式上较为符合互联网用户欣赏习惯,获得了一片好评。《了不起的匠人》这部纪录片被称为亚洲首部治愈系匠心微纪录片,在每集15分钟的影片中大量运用特写镜头,通过别具匠心的构图和柔美的灯光,配合林志玲独具特色的台湾口音解说,为观众呈现出一部温情、细腻又清新的纪录片,该片将主人公的作品与电商购买环节打通,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实时转化为消费者,完成影片中对应商品的购买,这种跨界营销行为纪录片的创作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将互联网的思维运用于纪录片当中。

三、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

新媒体纪录片是具有鲜明的网生特征的,将互联网的特性与纪录片这一类型深度结合起来。

1.形式上的丰富性被放大

新媒体纪录片符合互联网的碎片化、浅层化特征,影片的时长不再是电视式的50分钟左右,而是15分钟甚至是5分钟左右的长度,极大地压缩时长,满足用户在工作、移动等闲散时间甚至是通勤时间的观看习惯。影片在视听语言方面变得更加随意,晃动、虚焦等都可成为影片中的元素,色彩和灯光更加鲜明,将视觉效果置于前所未有的地位。同时,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也是有别于传统纪录片的鲜明特征,在新媒体纪录片当中,互动性融于纪录片创作的全过程,将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结合影片的选题策划、拍摄剪辑、营销传播等过程中,新媒体纪录片的互动性不仅体现在观看评论、留言回复等浅层次,而是将互动植入影片的进程当中,依据用户反馈、观众喜好等因素决定纪录片的播放内容等。

《遇见你》这部纪录片是由优酷土豆推出的一档温情类纪录片,讲述了男主人公丁一舟为了实现身患企鹅病的女友赖敏的梦想,在她生命的倒计时里带她周游全国,在旅途中遇到许多感动的故事。从形式中,该纪录片并没有遵循传统纪录片先拍摄再剪辑和播放的流程,而是以边拍边播的形式呈现,先将前四集连续播出,然后再依据网络平台的播出情况与网友进行互动,许多网友在观看该纪录片之后自发前往帮助两人,影片除了将主人公们偶遇的故事拍摄成片,而且将影片播出后观众帮助的场景也加入到后续的剧集当中,以平台的影响力为后续的播出增加了故事和感动。

除此之外,传统的此类题材纪录片只局限于表达关怀和传递温暖,以影片感动的力量来洗涤人们的内心,但在《遇见你》这部纪录片中不仅如此,更将影片与关注“企鹅病”这一群体联系起来,在观看内容过程中,右侧会弹出互动列表,展示关心“企鹅病”群体的爱心捐助入口,将影片的内容与爱心捐助平台打通,让感动实现“价值”。影片正是在互动的及时性、深度性以及多元跨界的互联网思维模式创作下才获得了较大成功。

2.内容上的深度性被削弱

新媒体纪录片的浅层化特征非常明显,影片不再追求深层次的探索,而是将浅层的、娱乐化的、新奇的作为重点,影片的叙事不再是宏大和完整的,力求在碎片化的时间当中为观众呈现出一种小而美的记录。叙事节奏和结构的安排更加突出互联网时代下影片的传播和网络用户的欣赏习惯,紧凑的节奏和多样的结构力求在短短几分钟时间内讲述一部完整的故事。在新媒体纪录片的题材选择方面变得更加多元,除了将镜头瞄准下层人群的生活,反映他们的生活状态,突出纪录片的人文关怀以外,表现不为人知的、猎奇的内容成为新媒体纪录片的一大倾向[3]。

在《遇见你》这部纪录片当中,将原本充满感动和泪水的题材故事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但是在轻松幽默的过程中又会收获更大的感动。在总共10集的影片当中,观众除了被丁一舟与赖敏两人身上的“勇敢”、“坚强”、“乐观”和“青春”所感动,还有被影片播出之后许多网友自发帮助他们实现梦想的举动所温暖。整部纪录片并没有同类题材纪录片在主题呈现过程中惯用的手法,而是突破性地以快节奏的处理方式,在较短的影片时长中传递更多信息,以内容上的丰富性实现影片本身的价值。

在影片的题材选择上,正是选取互联网上的热点事件进行追踪,利用网友最关心的热点为题材。在丁一舟和赖敏两人周游全国的故事被传递到网络上之后,才被发现从而拍摄成《遇见你》这部纪录片。同时该纪录片在题材上非常具有新媒体纪录片的特征,以两位情侣在旅程中所发生的故事为题材,赖敏患有“企鹅病”,她的男友丁一舟为她在生命的倒数日子里圆梦。以一辆自行车拉着轮椅与一只狗开始的旅程,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也正是因为话题性让丁一舟和赖敏这一对情侣才会在网上获得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众多网友的自发帮助,并且帮助了影片自身在故事上的S富性。该影片在剪辑与结构的处理上借鉴了影视剧的方法,在每一集的开始都会以快剪配旁白的形式开场,以快节奏的镜头画面将观众迅速带入故事本身,在影片当中将不同时空的镜头画面杂糅在一起,以不同时间地点的不同人物来衬托出二人去的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及心路历程。

四、新媒体纪录片与互联网思维

纪录片正是在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过程中形成独有的风格与创作流程。以热点事件为切入点,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包装,将跨界、互动、边看边播等元素融合到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将网友的反馈与参与加入影片当中,让观众在纪录片中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仅停留在“弹幕”、“留言”等形式上,而是体现到影响故事发展的深层次上,而且这种干预故事发展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并不影响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性。

新媒体纪录片是新媒体环境与纪录片交融结合的产物,因此该类型的纪录片不仅符合纪录片的一般特征,在传播规律、受众特点等方面与基于电视创作的纪录片存在着较大区别,在把握和认识新媒体纪录片的发展现状与特征的前提下,将互联网的思维深入融入到纪录片的创作过程,才能创作出真正符合新媒体环境下播出的纪录片类型。

参考文献:

[1] 张同道.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6)[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6.

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2

国际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标准

虽然网民数量已经颇为庞大,并且互联网广告价值也已经被普遍承认,但国内关于互联网广告效果的评估,却远没有被重视和完善起来。一般来说,互联网广告效果可以从广告计费形式上窥见一斑,目前国际上采用比较多的是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CPM(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 lmpressions每千人成本),是按照网络媒体访问人次计费的标准,指在广告投放过程中,按每一千人看到某广告作为单价标准.依次向上类推的计费方式。

另一种是CPA(Cost Per Action每行动成本/广告效果计费),是指按广告投放实际效果,即按回应的有效问卷或定单等等定义效果来计费,而不限广告投放量。

这两种形式使用份额最大,比例也较接近,是目前使用最为频繁的互联网广告计费形式,同时也是可以用以衡量网络广告效果的重要指标。CPM的原理与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评价体系有相似之处,注重广告的显示效果。而CPA则完全区别于传统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互动性特征的广告计费形式,在确定了广告主所需要获得的广告效果基础上,以效果的实现来衡量广告价值。

国内网络广告评估现状

现今,在国内除了CPM和CPA外,还有二个指标是国内广告主衡量互联网广告效果的重要参考――CPC(点击成本)和CPT(每广告位时间成本,譬如包天、包时等)。

通过CPC的广告点击数及点击率,广告主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自己投放的网络广告到底带来了多少宣传效果,大大满足了广告主对广告效果评估的需求。

而CPT(每广告位时间成本,譬如包天、包时等)则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广告计费形式的主导,CPT是传统媒体广告购买模式的延续,它使得网络广告的计费模式更趋近于和传统媒体的购买模式一致。广告主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特定时间段选取特定广告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换言之,CPT在技术上可以看作是CPM的变形,以适应国内广告主在广告购买上的方便,但由于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可记录性,CPT无法精确体现互联网便于衡量广告效果的优势。

由于各大媒体尚未能实时地公布其每天的不同页面的日访问量(DailyPageview)和日不重复访客数(DailyUnique User),因此,广告主在衡量广告投放效果时只能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进行估算,这种评估方法难以体现互联网广告所应有的精确性和实时性,而只是根据经验估算出广告所能传达到的用户数量及相应所需付出的费用。同时,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媒体页面访问量的不断变化提高,媒体却缺乏有力的第三方数据向广告主证明这种页面访问量增长的准确可靠性,只能被动地每半年或每一年调整一次价格,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CPT沿用几年,广告主渐渐发现这种计费形式缺乏说服力,或者说,广告主们越来越需要系统的分析互联网广告所产生的效果,对这一变化体会最深刻的是网络广告公司的客户服务人员。在提供的互联网广告监测预测数据和报告中,以往客户服务人员只是提供CPC(广告点击成本),但很显然,广告点击率并不是解释广告效果的唯一指标。对于将树立晶牌为广告目的的企业,广告位置和广告语言的优劣所导致的广告支出和用户对广告的印象数才是他们的最终需求,而这等同于传统媒体告知效果的需求。在过去的2004年,不少网络广告公司为了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也已经将CPM(千人印象成本)作为一种广告效果来进行评估。事实上,在国内网络广告市场不够成熟的环境下,CPM作为一种计费形式未被国内广告主接受和理解,一方面是由于CPM的计费方式与传统的包版位的购买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由于权威的第三方监测系统并未能广泛地应用,CPM尚未能获得足够的公信力。目前,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却期待改变。随着权威调研机构介入,CPM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广告效果监测的指标提供给广告主。

广告主的实际需求与点击后行为分析的意义

广告主在拥有CPM和CPC后并不满足,他们在不断的营销推广中积累了更多与互动有关的需求。他们想知道谁关心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在哪里、消费者的习惯是什么、消费者关心产品和服务的哪些部分、消费者为什么没有购买、消费者参与品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广告主们希望了解消费者在从认知到购买的整个思维和行为特征,希望了解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消费者反映特征,更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指导营销体系的完善。遗憾的是,过去没有一个媒体可以实现这一点,但广告主们知道互联网应该可以帮助他们实现。

互联网是一个互动的媒体,是点对点宣传的实现,这种传播特征使互联网的推广不仅停留在广告印象(用户被动看到广告)或者广告点击(用户主动点击广告)上,而且可以渗透到企业的营销全过程,这可以通过了解用户点击网络广告后行为的分析得以实现。目前,针对广告主的这些需求,一些公司已开发出相应产品,其中新好耶公司出品的网络广告监测系统AdForward就可以详细记录用户点击网络广告后的一系列网络行为,可以使广告主方便地了解目标消费群的主要网络媒体浏览习惯,转化成顾客的机率(Convefslon Rate)等,从而在目标消费群经常浏览的网站有的放矢地进行广告投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单的说,用户点击网络广告后行为分析的指标是CPA(效果成本),其中的“行动”(ACTION)可以由广告主进行自定义,譬如化妆品公司可以定义为试用装申请、银行广告主可以定义为信用卡申领、销售公司可以定义为购买、网络媒体公司可以定义为注册、电子商务公司可以定义为页面浏览数等等。并且当评估广告效果时,”行动”的定义可以是多方面的,譬如可以定义页面到达、注册、浏览页面数、购买四种行为,分别根据转化成顾客的机率来综合分析广告效果,以了解广告对哪些人产生了影响,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对产品感兴趣、他们对什么产品感兴趣、他们一般购买什么产品,一系列的指标加以分析,便可以优化广告主的广告计划,实施方向。

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3

互联网视听节目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行业已经正式被官方认可。按照广电总局和信息产业部2007年底联合下发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是指制作、编辑、集成并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视音频节目,以及为他人提供上载传播视听节目服务的活动。

互联网视听节目作为网络媒体中的新型传播方式,它符合网络媒体的公共定义,即以网络为传播载体,通过视听节目形式来进行个人、公共或商业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方式。这种新型的信息交流方式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都呈现出了异军突起的趋势。最直接的体现是,互联网视听节目市场整体规模在迅速扩大。由中国互联网协会、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的数据显示,2007年中国互联网视频点播/直播市,场营收规模达到8亿元。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预测,2010年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4亿元。

网络视频的传播模式

互联网视听节目发展速度缘何如此迅速?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由于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模式体现为一种多维的复合传播,因而具有其他媒介无可比拟的传播优势。这种复合的传播模式体现在媒介形态、传播主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方面。

在媒介形态上,互联网视听节目融合网络媒体的时空特性与广电媒体的视听特性,网络媒体突破了时空观念和媒介物质属性的限制,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网络中每一个成员可以平等地共享网上信息,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有计算机,只要与互联网接通,就可以获取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信息。网络媒体让受众感到了空前的平等与民主,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提供的享受与权力。

广播电视作为次于报刊媒体之后出现的电子媒介,第一次将信息传播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广播电视媒体兼具声画结合的视听特征,直观生动的视听传播形式天生具有吸引受众的魔力。

在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中,新媒体总会在一定程度上兼容旧媒体的既有特性,互联网视听节目从媒介形态的本质上讲,仍属于网络媒体。但它既具备网络媒体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又融合广电媒体丰富表现形式的视听特性,因此是目前为止最具复合性的媒介形态。

在传播主客体上,互联网视听节目汇合“点对面”的扩散特性和“点对点”的长尾特性,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从主体到客体,是一个“点”到“面”的过程。传统大众媒介机构这个“点”,向受众群巨大的“面”,进行传播,这种传播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着“面”的不断扩大,而使成本不断降低,收益则随之不断增加。“点对面”的最佳传播效果是“点最小,面最大”,这符合传统媒体所属工业时代的经济规律。

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长尾理论”取代以往的“二八定律”成为新经济时代的规律,长尾上不显眼的传播主体,也能对应数量庞大的传播客体。因此,互联网视听节目在传播信息时,两头都是个性化的独立个体,基本的传播结构是从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到另一个独立的信息原点。当很多人关注到同一个事件时,这些独立的点,将自主地汇集成一个巨大的信息面。

互联网视听节目的传播主客体,一方面具备“点对面”的扩散特性,另一方面更多具有“点对点”的长尾特性。前者如新浪网的播客,借助于具备强势传播优势的门户网站这个“点”,力图使更多的人能看到播客内容,形成更大的“面”。后者更多表现为垂直网站,例如视频分享网站、各种专业论坛、影视类网站等,受众群为各种小范围的共同爱好者,网络视听节目到受众群的传播过程为典型的“点对点”传播。

在传播方式上,互联网视听节目结合单向传播的即时特性与互动传播的反馈特性。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都是单向传播,即新闻机构向受众传播,而不能即时接收受众的信息反馈这一环节;受众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而缺少公开就信息发表意见的途径。传统媒体由于“单向传播”这样一个“先天不足”的因素导致了反馈渠道的微弱,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沟壑无法填平。

互联网在传播方式上的“先天优势”就是互动传播,即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受众可以直接进行信息反馈。网络视听节目在上传至互联网后,受众即可在第一时间内看到视听信息,同时即可发帖留言,进行有效及时的反馈。互联网视听节目结合了互联网和传统广播电视两者的优势,将互动传播与单向传播的优势结合,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在传播内容上,互联网视听节目整合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和个人媒介的原创性。借助于互联网,传统广播电视的传播空间将大大扩展,任何级别、任何大小的电台、电视台都可实现全球范围覆盖;广播电视稍纵即逝的不足将得到弥补,受众可随时点播,自主选择收听、收看、复制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具有专业水准的视听节目,将不局限在电台、电视台这样的平台上,受众通过网络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都能获得。

网络给受众带来了更多的原创空间,尤其是个人播客的出现,使得网络的原创性优势得到了升级。原创的网络视频需要摄制人员亲自赶赴现场,这更加突出了原创性,同时也增强了其个性化程度。

在传播内容方面,互联网视听节目内容由传统影视的专业机构制作发展到草根类个人网民短片制作的大量涌现;在平台形态方面,网络视听节目的展现从传统面向用户单向点播平台,转化到用户互动分享为特征的播客形态。因此,互联网视听节目既具有传统媒体的专业性,又具备草根时代所需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网络视频的产业价值链

互联网视听节目因其复合传播模式而成为人类传播史上的一大进步,在给公众增加通过在线视听形式发表个人意见的同时,还将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要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视听节目新产业必须建立新秩序,形成可循环的产业价值链和健康的生态系统。

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4

关键词 移动互联网 消费 心理行为

一、引言

当前,无论在哪一个地方、哪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影响力。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业务的不断发展,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数据资源的方式越来越方便,越来越及时,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消费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相较于以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对于市场发展走向和趋势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何抓住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无论是对于消费者而言还是商家企业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关于消费心理的介绍

消费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活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主要包括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性格特点、价值观念等,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消费需要、具有动机、搜集信息、购买准备、挑选物品、使用商品和后续评价。消费心理受到消费环境、消费时间、消费地点、消费引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可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而消费者也可以做到合理消费、科学消费。

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来讲,对于消费或者需要而言是消费者内部感受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从而产生消费欲望。而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来讲,可以从马斯洛需求层次进行分析。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体的心理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需求、尊重需求和实现需求。

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心理特征

(一)生理需求心理特征

随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受到移动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实现和满足需求更加方便。移动互联网除了传统的声音视频和收发信息以及游戏方面之外,对人体的衣食住行方面也在逐步渗透,像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使用地图导航、天气预报、酒店住宿、美食团购、医疗预约、网上支付等等,人们的日常生活受到极大地改变。

(二)安全需求心理特征

当然,移动互联网并不是绝对开放自由的平台,而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网络构建体系。在互联网应用背景下,PC客户端信息有的是作为共享信息的,是可以被检索查询的,但是手机客户端不用给他人了解和共享。同电脑相比,手机客户端更具有隐私性,像现在所实行的手机号码实名制验证,将手机信息作为一种身份识别标志,在很多银行或者支付系统中,通过手机信息识别成为重要的途径,手机信息传播相较于PC客户端更具有安全性能。

(三)情感需求心理特征

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有通过网络进行交流的存在。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距离无限缩短,“近距离”地沟通交流,无疑为人们的情感联通架设了桥梁。在过去,能够做到随时随地都能满足情感交流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可能性却已然“梦想成真”。在电脑PC客户端,即使功能再强大,也不能做到随时随地接受信息交流,只要不在电脑前,只要电脑关闭,就无法进行联通。而手机客户端却能改变这种情形,手机在手,就能及时交流感情,而且不用以往对于情感交流只局限于一对一的交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微信群发、发微博等实现一对多的沟通交流,扩大了人们情感沟通交流的空间和范围。

(四)尊重需求的心理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中,社交网络的出现和丰富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传统意识中的人们沟通方式和传播信息的途径,社交网络应用平台综合了移动网络、社交服务、手机客户端的优势资源。比如说,在微信朋友圈发表一条美好祝愿的心情动态时,会有很多关注的朋友进行回复或者点赞,对回复的祝福信息会感觉到兴奋和激动,这种心理感受就是尊重需求。

(五)实现需求的心理特征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通讯网络在网络上能够做到视频和声音的结合,并且对数码设备的支持也是PC电脑客户端所无法比拟的,像车载系统的运用,家电数码产品的组合,移动银行支付等。同时,手机客户端网络信息传输的方便,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投资理财、求职创业等活动要求,从而实现人们的梦想。

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行为方式

当前,移动互联网在媒体的影响力中已然成为“当之无愧”的第一媒体,“低头一族”的范围越来越广。有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25%的人每天要查看超过80次手机,超过30%的人没有手机或者没有使用手机会感到心慌和工作学习注意力不集中,有80%的人在起床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手机。手机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人体功能的延伸,成为人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更为方便快捷,让媒介“流动”、信息内容传播以及消费变得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移动互联网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有数据分析,我国用户每天接触媒体传播的有效时间大约为6小时,其中通过平板电脑和手机客户端上网的时间达到150分钟,占比为42%,远远超过占比28%的电脑互联网用户上网时间和占比18%的收看电视用户的时间长度。而在其中的手机客户端和平板电脑的上网时间中,手机客户端用户以超过105分钟的绝对优势成为最热门的移动媒体,移动互联网时代正以“狂风骤雨”般之势席卷而来,移动互联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也迅速发展。我国大约有超过40%的人主要通过手机进行上网活动,有调查表明,有70%的消费者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而且,随着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对于购买和支付功能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移动互联网用户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物将会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和使用。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营销成为广告发展的重点区域。有数据显示,在对广告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上,有超过55%的用户相对传统的电视广告更加欢迎和支持移动互联网广告,而其中,有24%的用户认为移动互联网广告是十分有效的。这说明,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广告营销有良好的接受度,对于的广告内容和广告内涵认为是有一定价值和帮助的。从广告的形式来看,有近一半的用户会关注手机客户端中APP的广告内容,移动网站、搜索引擎以及视频影响力位居其后。移动广告对于用户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影响力也正逐步扩大,移动互联网以45%的影响力超越电视成为仅次于PC互联网的第二大媒体,并且差距也在不断缩小。有80%的用户表示移动广告能够成为潜在的消费者,有60%的用户会通过手机客户端进行网络购买或者调整计划。而且,随着移动互联网作用和影响的进一步增加,移动营销中广告行业的竞争将是移动平台资源和创意的形式竞争,移动营销广告的受欢迎程度和受认可程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移动互联网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和消费行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五、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带来不同的消费心理状况。容易形成攀比,对购买的产品喜欢和他人进行对比。消费受到使用习惯作用和影响,往往会使用统一品牌或者是同一类型的产品。由于消费者之间性格因素和个人偏好的不同,会选择不同的产品。在消费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好奇心作用的驱使,对很多新鲜事物、个性产品会季度追捧。消费者自身会有潜意识的安全心理性,对购买的产品往往会选择有影响力或者是知名品牌。在消费行为中,会有从众和情感的作用影响。

(一)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多样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受到民族习惯、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和生活习性的影响,在消费心理上会产生多种“分歧”,有倾向于个人爱好但受制于收入水平,有倾向于生活习性但受制于情感因素等等。因此,消费者在消费心理上对于产品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提供的消费渠道也更加多样化,可以直接购买、可以分期付款、可以共同购买等。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供人们挑选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都能满足挑选,消费行为日趋多样化。

(二)消费心理与行为的个性化

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人们思维更加活跃,更加追求和彰显个性。受到个性化的消费心理影响,消费行为也呈现个性化,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为人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比如说,人们可以用手机客户端在APP平台上对陶瓷产品进行“私人订制”,有举行婚礼的情侣们可以在平台上将想法和创意传与商家,进行私人个性化产品定制。

(三)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引导性

移动互联网消费基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群体,而且信息和数据的传递快捷以及资讯的同一性,对于很多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都会起到引导作用。比如说,在某汽车微信公共订阅号上,对该品牌汽车即将的最新型号予以展示,在订阅号上将该型号汽车的各项技术参数予以说明,很多消费者在心理上会受到引导,从而在消费行为上对该品牌型号汽车进行购买。

(四)消费心理与行为的层次性

尽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使用移动客户终端的人群范围越来越广,无论是从年龄上还是价位上,都体现出消费的层次性。像在包制品购物平台,男性更偏向于黑色和深色的公文包,而女性更偏向于亮色的小包。即使是在女性消费群体中,年轻女性更加偏好于小巧玲珑、造型新颖的挎包,中老年女性偏好于稳重和气质型的提包。

六、结语

移动互联网具有传统互联网所不具备的要素和优势,在综合了传统互联网和其他媒介之后,具有更加强大的功能。因此,要从消费者的行为特点出发,深入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市场趋势和走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站稳脚跟,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作者单位为武汉商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洪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心理与行为[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15): 96-97.

[2] 张健.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行为与智能手机品牌战略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1.

[3] 杨云峰.网络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

[4] 吴延凤. E世代网络消费行为研究[D].延安大学,2013.

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5

但国内关于互联网广告效果的评估却远没有被重视和完善起来。

国际网络广告效果评估标准

一般来说,互联网广告效果可以从广告计费形式上窥见一斑,目前国际上采用比较多的是以下两种形式:种是CPM(Cost Per Mille,或者Cost Per Thousand;Cost Per lmpressions每干人成本),是按照网络媒体访问人次计费的标准,指在广告投放过程中,按每一千人看到某广告作为单价标准,依次向上类推的计费方式。

另一种是CPA(Cost Per Action每行动成本/广告效果计费),是指按广告投放实际效果,即按回应的有效问卷或定单等等定义效果来计费,而不限广告投放量。

这两种形式使用份额最大,比例也较接近,是目前使用最为频繁的互联网广告计费形式,同时也是可以用以衡量网络广告效果的重要指标。PM的原理与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评价体系有相似之处,注重广告的显示效果。而CPA则完全区别于传统媒体,是一种基于互联网互动性特征的广告计费形式,在确定了广告主所需要获得的广告效果基础上,以效果的实现来衡量广告价值。

国内网络广告评估现状

现今,在国内除了CPM和CPA外,还有两个指标是国内广告主衡量互联网广告效果的重要参考――CPC(点击成本)子BCPT(每广告位时间成本,譬如包天、包时等)。

通过CPC的广告点击数及点击率,广告主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自己投放的网络广告到底带来了多少宣传效果,大大满足了广告主对广告效果评估的需求。

而CPT(每广告位时间成本,譬如包天、包时等)则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广告计费形式的主导,CPT是传统媒体广告购买模式的延续,它使得网络广告的计费模式更趋近于和传统媒体的购买模式一致。广告主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在特定时间段选取特定广告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换言之,CPT在技术上可以看作是CPM的变形,以适应国内广告主在广告购买上的方便,但由于网络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广告效果可记录性,CPT无法精确体现互联网便于衡量广告效果的优势。

由于各大媒体尚未能实时地公布其每天的不同页面的日访问量 (DailyPageview)和日不重复访客数(Daily UniqueUser),因此,广告主在衡量广告投放效果时只能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进行估算,这种评估方法难以体现互联网广告所应有的精确性和实时性,而只是根据经验估算出广告所能传达到的用户数量及相应所需付出的费用。同时,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是,随着媒体页面访问量的不断变化提高,媒体却缺乏有力的第三方数据向广告主证明这种页面访问量增长的准确可靠性,只能被动地每半年或每一年调整一次价格,以提高自己的收入。

CPT沿用几年,广告主渐渐发现这种计费形式缺乏说服力,或者说,广告主们越来越需要系统的分析互联网广告所产生的效果,对这一变化体会最深刻的是网络广告公司的客户服务人员。在提供的互联网广告监测预测数据和报告中,以往客户服务人员只是提供CPC(广告点击成本)。但很显然,广告点击率并不是解释广告效果的唯一指标。对于将树立品牌为广告目的的企业,广告位置和广告语言的优劣所导致的广告支出和用户对广告的印象数才是他们的最终需求,而这等同于传统媒体告知效果的需求。在过去的2004年,不少网络广告公司为了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也已经将CPM(千人印象成本)作为一种广告效果来进行评估。事实上,在国内网络广告市场不够成熟的环境下,CPM作为一种计费形式未被国内广告主接受和理解,一方面是由于CPM的计费方式与传统的包版位的购买方式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也由于权威的第三方监测系统并未能广泛地应用,CPM尚未能获得足够的公信力。目前,这种情况仍然存在,却期待改变。随着权威调研机构介入,CPM至少可以作为一种广告效果监测的指标提供给广告主。

广告主的实际需求与点击后行为分析的意义

广告主在拥有CPM和CPC后并不满足,他们在不断的营销推广中积累了更多与互动有关的需求。他们想知道谁关心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在哪里、消费者的习惯是什么、消费者关心产品和服务的哪些部分、消费者为什么没有购买、消费者参与品牌活动的目的是什么等等,广告主们希望了解消费者在从认知到购买的整个思维和行为特征,希望了解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消费者反映特征,更希望通过这些分析可以指导营销体系的完善。遗憾的是,过去没有一个媒体可以实现这一点,但广告主们知道互联网应该可以帮助他们实现。

互联网是一个互动的媒体,是点对点宣传的实现,这种传播特征使互联网的推广不仅停留在广告印象(用户被动看到广告)或者广告点击(用户主动点击广告)上,而且可以渗透到企业的营销全过程,这可以通过了解用户点击网络广告后行为的分析得以实现。目前,针对广告主的这些需求,一些公司已开发出相应产品。

简单的说,用户点击网络广告后行为分析的指标是CPA(效果成本),其中的“行动”(ACTION)可以由广告主进行自定义,譬如化妆品公司可以定义为试用装申请、银行广告主可以定义为信用卡申领、销售公司可以定义为购买、网络媒体公司可以定义为注册、电子商务公司可以定义为页面浏览数等等。并且当评估广告效果时,“行动”的定义可以是多方面的,譬如可以定义页面到达、注册、浏览页面数。购买四种行为,分别根据转化成顾客的机率来综合分析广告效果,以了解广告对哪些人产生了影响,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对产品感兴趣、他们对什么产品感兴趣、他们一般购买什么产品,一系列的指标加以分析,便可以优化广告主的广告计划,实施方向。

互联网媒体特征范文6

[关键词] 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信息传播;特征

1、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的特征

1.1体育信息摄取和传播频度相对较快。新闻信息最大的特点就是快,和传统报纸媒体相比较,网络信息传播在传播时效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是报业媒体无法比拟的,各大型网站在完成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之后,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从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传播到另外一个角落,这种高效率的传播途径使得大众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到任何体育信息,包括赛事状况,调查发现,对于赛事而言,有95%左右的信息浏览人员都希望在第一时间甚至同步了解到赛事的状况,而不是之后的几个小时,大众对于信息及时性的要求就迫使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的获取时必须做到高效,另外,面对世界范围内的各种赛事及体育明星的重大信息,都必须第一时间告之世界每一个角落的体育爱好者,所以各大网站在体育信息更新方面更新频率非常快,调查发现在体育信息更新频数方面,基本上各大互联网站都能做到与事件发生的同步革新。

1.2体育信息的高度互动与参与性是网站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任何一个网站而言,免费的信息获取需要网站承担较大的支出,为了在收益方面有更卓越的表现,就有必要了解大众对于信息的兴趣程度和关注程度,所以几乎所有的网站管理人员都会对自己网站的信息参与和浏览人数进行及时的统计和分析,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首次允许运动员可以在奥运会比赛期间发表自己的博客,这为运动员会赛事观众及支持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观众可以了解更多队员在赛事期间的心得体会、情感变化,通过这个网络交流平台,也可以让观众对队员了解更多,反过来,队员受到观众的支持和关注,对于提升他们参赛的信心也是很有帮助的。

1.3体育信息的自由选择性为用户的信息获取提供了诸多方便。相比较报业而言,互联网信息的容纳数量是巨大的,任何一个网络用户都可以轻松的在各大网站搜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体育信息,这种便捷性在传统媒体中是无法实现的,传统媒体由于受到版面限制信息容量相对较小,这本身就使得二者在市场角逐中网络信息传播更胜一筹,比如对于赛事密集的奥运赛事和足球世界杯,人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关注的比赛和体育明星。

1.4娱乐化发展成为网站体育信息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伴随着体育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于体育所赋予的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在大众生活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所以,互联网站在体育信息传播中也具有明显的娱乐化趋势,以前的网络媒体受人们观念的影响,在体育信息报道中,主要集中在体育赛事的状况,这和传统媒体的风格是完全一样的,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更多的关注点在于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娱乐、体育健身、体育精神、体育明星、体育传奇色彩等方面的内容上,这就要求网络媒体在信息选择上需要注重这些信息的挖掘,信息的趣味性、可阅读性更符合大众的口味,所以带有故事情节的各类报道逐步占据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大多版面章节。所以体育信息娱乐化发展已经成为当今媒体报道的主流趋势。

1.5媒介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资源共享成为当今体育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即便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任何网站也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信息都能够及时地采集到,这需要传统报纸、电视台及其他互联网站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发展,所以在面对各种大型体育赛事时,这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一份报道,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搜狐网站与新华社、北京电视台及中央电视台等国内知名电视合全国众多卫星电视台、广播电台及平面媒体构建了一个专业的媒体联盟,而新浪、网易等知名网站与路透社、法新社、美联社等世界知名媒体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为体育信息的摄取和报道编制了一个立体式的网络联盟。这些短期联盟一方面可以提升各个媒体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加速资源的整合,提高工作效率。

2、互联网站体育信息传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措施

面对各大互联网站体育信息的传播与发展,我们在看到成绩的一面,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不间断观察国内外众多互联网站对于体育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我们发现信息的过于集中是普遍存在的通病,也就是说在现有的信息传播中,各大网站对于信息的选择和传播方面,可以选择的内容非常有限,各大网站在同一时间所报道的内容惊人的相似,这对于任何一个网页浏览者而言,通过一个网站就可以查询到所有的体育新闻信息内容,这势必造成网站资源的相互耗损。另外一方面,目前的体育信息传播大多数还是以国内重要体育赛事和体育人物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与体育相关的其他信息传播相对较少,这也反映出来,信息需求人员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内容相对较为简单,信息面相对较窄。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信息的选择方面,各大互联网站除了信息的共享之外,更多时候,应该拓宽体育信息的涉及面,这样对于信息获取人员而言,就不会把体育信息内容局限在某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这对于体育信息的获取和学习以及获取人员的可持续获得信息,都会产生深远的意义。

在体育突显娱乐功能的同时,更多的体育信息需要我们借助媒体来传播,而在众多媒体传播中,互联网的传播途径无疑是最快最便捷的,网站的发展使自己拥有了更多的用户,与此同时,也在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访问量,提升网站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国素质教育人才的发展战略势必会为网络用户的增加提供有力的保障,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在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中我们看到了取得的众多成就,但是在网站体育信息传播中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努力解决,为体育信息的传播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田慧.中国体育电视转播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