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的利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网络媒体的利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网络媒体的利弊

网络媒体的利弊范文1

【关键词】 多媒体网络技术 大学英语教学 优势 弊端 应对策略

2004年1月, 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试行)》中明确指出: “各高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改革要求不但肯定了多媒体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更代表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1.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发立体化教材

多媒体教学即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 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把其各要素按照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并通过相配套的设备投影显示出来。近50年来 , 网络化、多媒体化已渗入教学课堂, 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一大特征。

情景是学习者进行学习实践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在我国,学生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 最缺乏的就是生动的听说和便捷的情景英语交流环境。与一位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的传统课堂截然不同, 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集合各种影音元素,并作用于学生听、说、视等各感官。教师授课时,则可利用多媒体平台穿插情景会话、新闻、原声电影片段等影音资料,使学生在细节上了解到最形象、真实、口语化的多维信息,从而极大地弥补我们日常教学活动中英语环境的缺乏。

2. 充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认为,好的教学需使学生学得快些、愉快些、透彻些。应用多媒体技术正是将枯燥的学习材料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 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并最大限度地实行个性化学习,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学生还可以按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自由选择不同级别的学习材料,自己设定目标,不断做出调整。

此外,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摈弃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被动教学,使学生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这种角色的转换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过程。一旦学生间的交流空间被打开,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将会大幅度的增加。例如,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进行多人即兴对话、听写练习、小组讨论等课堂活动,一方面,解除了学生在用英语交流时存在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全班或个别组的活动情况,并做出适当的指导和调整。可见,它不但顺应了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更将引导高校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方向发展。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及其应对策略

1.过度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危害

英语有别与其他学科, 它有着很强的交际性和使用性, 因此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它不是简单的把信息技术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堂课中尽可能多地使用多媒体,甚至误认为,多媒体用得越多,学生参与率就越高,所教授的语言材料越易于掌握。殊不知,如果一味地追求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的展示,就会把本应由教师讲述的内容变为多媒体演示;把师生之间在特定的情境中富有情感的交流变为通过网络的信息交互。

应对策略:诚然,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可替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多媒体可以完全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每位教师都应形成自身固有的、为学生所适应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应首先明确:媒体是教学活动的辅助设施,而不能反客为主; 是否使用多媒体,应取决于具体课堂教学的需要。同时,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应亲自创作,把自身的风格融入其中,体现自已教育思想的同时,又让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的辅助作用。

2. 华而不实的使用方式的危害

多媒体技术的一大优势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多种感官的综合作用对学生进行合理刺激。在具体实践中,有些教师盲目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用上现代化信息技术,掺入大量的图片、声音和动画等文件,使课件华而不实。这样过分追求形式的作法,不仅冲淡了课堂主题, 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表面上看,学生的兴趣似乎很浓,但实际上是处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看热闹。教学信息在传递给学生过程中受到的干扰比传统课堂要多得多,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摄入就小得多。

应对策略:在设计课件时,教师应“有的放矢”地编排内容。首先,要根据具体课程的需要去挑选材料信息,做到课件重点清晰,主次分明,内容简洁得当,装饰自然得体。其次,教师应适时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应变思维,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另外,要注重启发学生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使学生在交流中有话可说,从而提高互动的积极性,达到教授与接受的和谐。

三、结论

多媒体网络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手段,改变了长久以来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多媒体为辅助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同时,它又是一把双刃剑, 教师应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 严格遵循实用性、恰当性、综合性、辅和启发性等原则, 使之更好的为大学英语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大学英语教学基本要求项目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 行)》[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志强,蔡平.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教学[M].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2(208).

[3] 李艳玲.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教育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5, (4): 68-69.

[4] 高瑛瑛.大学英语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湖南农业大学学 报,2007(2).

网络媒体的利弊范文2

关键词:网络媒体;法治观念;立法监督

法之所以圣神,在于其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通过法律程序保证实现的社会规范。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深入人心,在社会的各个阶层,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理解程度存在于民众的观念中。法以其不可估量的能力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在保障其权威性的前提下,法律的严肃与严谨也给执法与立法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执法者处于这样一种两难的境界:一方面是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社会管理与监督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是日益纷繁的法律环境,层出不穷的法律问题,不断涌现的社会新领域,让立法与执法的滞后性突显。正如当下,网络媒体的发展在一个短短的时期内似乎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其中的利弊不言而喻,执法者该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何种方式与程度介入值得思考。

一、网络媒体的现状

(一)发展迅猛。网络媒体和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一样,都是传播信息的渠道,是交流、传播信息的工具,信息载体。商业化运行以来,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截止到2005年全球互联网用户达到13亿。研究人员经过几年分析观察,总结出互联网用户数增长的规律:摩尔定律。但是,互联网来到中国后,没有按照摩尔定律模式,而是爆破式发展。目前,我国互联网网民数量达到近3亿,雄居世界第一。网站数量近200万家,并且继续以每天1000家网站的速度增加。网站编辑360多万,超出传统媒体100万人的从业数量。互联网在中国出现打破国际规律的爆炸性增长现象,原因有三条:一是网络媒体信息自由、言论多元化特性,迎合了新时期中国网民追求民主自由的心态;二是网络媒体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无边界性等特性,迎合了中国人不做出头椽子,但又愿意背后发点牢骚的性格;三是中国数量巨大的小康阶层,形成了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经济基础。

(二)影响广泛。互联网从一定意义上讲,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并进而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方法。当然,在传播大量有用信息的同时,也鱼龙混杂,传播着大量有害的信息。综合以上情况看,网络媒体在舆论传播上有7大特点:一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二是复制成本极低,传播速度极快。三是放大效应。四是二次传播效应。五是负面报道发表频率远高于传统媒体。六是可补救性:删除新闻或者调整位置。七是删除后可再发。传统媒体对新闻严谨性要求较高,而互联网这方面要求相对低的多。就从近期的新闻中来看,上海复旦大学投毒致死案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轮热议,网友与运营商纷纷发表言论,带着各式各样或同情、或批判、或义愤填膺或拭目以待的情感,将本是监督与反思的舆论,硬生生的扣上一项非专业的“舆论审判”的帽子,将嫌疑人林某在接受执法机关调查与审判前就扣上了一顶杀人的帽子,不管日后案情的结果如何,至少在当下,林某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已经被公众舆论“杀死”了,其个人乃至整个家庭的隐私都被公众舆论搬上了显示屏,任人评头论足。这其中应该不乏热情有余而理性不足甚至别有动机的成分,网络舆论当然到了该管一管的时候了。任何的自由都不是无边际的自由,自由的泛滥也是对他人的伤害。监督不能让人人自危。

(三)管理困难。第一,网络舆论监督不断升级。网络监督有三个特点:一是监督“三公”,即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公职人员;二是涉腐、涉权、涉富等三类事件;三是涉及“三公部门”负面信息时往往出现一边倒的批评热潮。第二,网络媒体的触角不断向基层延伸。第三,网络自由撰稿人与非主流媒体空前活跃。第四,网络管理权限分散与越来越严峻的网络管理形势不适应。

二、从立法与执法角度解决互联网问题

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问题似乎像互联网本身一样,让人有千头万绪的感觉,很多边缘化的问题很难界定,相关的立法执法步伐远远赶不上其发展的步伐。执法部门为维护网络舆论合法有序发展应从以下几方面做文章。

(一)从网络媒体从业者入手,规范媒体准入制度,治理整顿网络业市场,激浊扬清,优胜劣汰。

网络媒体的建设要不仅仅为商业化的目的服务,而是更多的关注网络规范化与安全性的考虑,防止网络的病态化发展。传媒业的准入制度是国家规制传媒业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区别不同国家传媒管理体制的重要要素之一。我国的新闻传媒业的准入制度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主体资格的限定性和程序上的审批制。改革现有传媒准入制度可以解决现实中的许多矛盾。通过立法,对传媒进行分类规制,并且规定创办商业传媒的条件,允许业外资本创办商业传媒,并用法律手段规范商业传媒的经营行为。国家相关部门要下大力气整治网络业市场,取缔那些违法违规的网络企业,为那些优秀的网络企业鸣锣开道,让其脱颖而出,从而保证网络媒体新闻的真实性,杜绝虚假新闻的出现。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民众法律责任感,自觉远离与抵制违法行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深入人心,规范社会秩序平稳健康。然而,与网络媒体相关的法律对于公众来说仍存在很大的空缺,以至于对于一些已经触犯法律的行为浑然不知,如浏览黄色网站,传播流言蜚语造成重大影响等行为。正所谓,法制诛行,而不诛心。当前执法者只有加快立法进度,明确法律条文,给广大媒体运营商以及受众以行为的指导与约束,才能使法治观念在网络行为中深入人心,自觉维护网络舆论新秩序,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应当意识到,“网络世界不是法外之地”,网上的言行也会有意无意触犯法律,对个人以及社会造成的伤害,也不是仅仅存在于虚拟世界当中。那些受到欺诈、侵权、攻击的受害者,痛苦并不比传统形式伤害减轻分毫。

(三)对合法行为进行立法保护,排除违法行为窜空补漏。例如:由于我国的网络媒体只有新闻刊播权,而没有采访权,传统媒体就成为其最主要信息源,因为缺少传统媒体的把关机制和自身传播功能极强的特点,虚假新闻在网络媒体上实现得更方便,危害程度也更大。另外,传统媒体在大众急于知道的新闻事实报道上的滞后和主动性不强也给网络媒体产生虚假新闻并得以传播创造了机会。网络媒体必须加强自身行业规范和行业管理。现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网站编辑往往以个人的判断和选择来新闻,把关人的责任由一个人来承担,这是一种很不科学、很不安全的把关模式,可以直接成为虚假新闻产生的诱因。网络媒体应该借鉴传统媒体的采编机制,要建立科学严密的“把关”制度和操作流程规范,确定网络新闻价值的判断原则及实现方法,尽可能地减少虚假新闻的产生机率。对于,赋予符合条件的网站采访权等一些与传统媒体相对等的权利,既是对网络媒体的一种支持同时也必然对其提升了要求。

(四)以现实中的法律为依托,对照建立并逐步完善网络法规。有这样一个实例:某人游戏帐号被盗了,损失了相当于人民币200块钱。由于损失的钱很少,警察说太少不予立案。而其中的问题是,像这种帐号被盗的情况,每天都有很例发生,虽然每个人损失的都很少,但是加在一起就会很多。其中的利益空间可见有多大,这样子这些违法犯罪的行为越来越多,这些犯罪分子也很确定警察不会管,就更加的猖獗。这样职业盗号人也就出现了。像这样的情况是不是也就不管了?任由其发展,网络玩家的利益被侵害,法律也管不着?就是说损失少就不管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目前的法律中不属于刑事案件,由于金额太小无法立案。是的,200块的金额是不足以立案,但是如果同一个犯罪嫌疑人盗取了多人的帐号,那金额就不是200块了,有可能是2000,20000甚至更多,那么还不值得立案吗?本人思考的是,盗窃的罪名也可以用于网络,需要改变的可以是收集证据或者定性的方式。针对网络的虚拟和分散,同样可以采用网络的办法来解决。我们可以建立一套案件管理的软件系统,对所接案件(哪怕是金额不足以立案,性质上比较恶劣的案件)都输入数据库,当某一领域的犯罪达到危害程度较大的时候就能够统计出来,让我们的执法者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打击犯罪,防止犯罪分子的猖獗。这样一方面是对合法利益的保护,鼓励广大的受害者积极报案,挽回损失;也是对犯罪分子侥幸心理的打击,有效遏制犯罪。

网络媒体的利弊范文3

从这些网站合并来看,都是具有强大传统媒体资源的报业集团“吞”下没有传媒背景的新闻网站,例如中安网起初以行政命令方式由筹资成立的,网站的管理权经过几次变动,但产权的归属问题一直十分模糊,管理体制上的障碍难以克服,此外网站没有自己的新闻资源,知识产权问题也是困扰网站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安网的继续发展非常艰难。

尽管这些网站的合并一般都是行政命令的“中国式”合并,而并非资本意愿,但合并对于没有传媒资源的新闻网站来说是有利的,网站有了自己的新闻资源,尤其是在市场有限的格局下,几家网站的投资无疑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其实合并更能有效促进报网互动,将虚拟的网络世界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点,也使平面媒体的传播延伸到网络上来。平面媒体有着丰富的采编力量,加上网络编辑的新锐力量,这方面大有可为,应该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各级宣传部主办的新闻网站投资一般都是事业经费,随着经费的减少生存面临考验,在自身不能造血的前提下,其发展更是更是雪上加霜。地方重点新闻网站通常是一个拼合体,它们通过公司制或股份制形式组建,开办资金和人力资源基本靠省级主要媒体机构共同捐助和贡献。产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划归到报业集团之后明晰了产权,报业集团也可以有目的进行投入,不必像以往管理方担心自己的投入是在替别人喂孩子,因而总是尽量设法减少或避免投入;合并后报业集团将旗下新闻资源的互联网传播的版权授权给新组建的网站,这对网站的内容建设意义重大。

网络媒体的利弊范文4

(一)在法制文明中的作用

社会公共利益是代表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公共利益观在新闻传播应用中,对我国的法制文明起着重要作用。以经济法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为例,社会公共利益的核心理念是经济法,并通过它来保护。公共利益在法律概念上,其重心在于“公共”,强调的是整体的意义,而非个人。

(二)在网络文明中的作用

现代网络新闻传播,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现代社会公共领域的可以表达自己意见的一个平台。大众要充分利用好网络媒体,加强与政府间的双向互动,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政府网络机制。

二、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利弊

(一)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优势

公益广告所包含的“正能量”给人积极向上的动力和希望,能鼓舞人不断地去追求幸福生活。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公益广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下面介绍公益广告一般具备以下功能,即:教化和价值导向功能,它会让人们在不注意的情况下就接受了公益广告所要体现的内容,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它更容易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视听调节功能,制约商业广告的发展,不让人们过于注重金钱效益。公益广告能够代表全人类,以及一个集体的利益,它通过有寓意的表现方式,让人深思给人启迪,有教育和启发的作用。据有关调查显示:最受人们喜爱的广告是公益广告,其次是食品广告、汽车广告。据相关数据统计,有83%的人是喜欢广告的,97%的人认为公益广告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有好处。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公益广告对我们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二)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弊端

个人利益一旦膨胀扩大,将本来于国于民的好事,变成了坏事。一些人通过权势、金钱、假公济私,使得公益性的新闻传播变了“味道”。虽然“公共利益”本来意味着所有人的权利,但如果运用不当,用人不善,很可能会阻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甚至由于竞争的压力,媒体集团之间的分歧和幕后操控,将会严重损害人民的利益。

三、加强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意义

(一)加强舆论监督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理念中,民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局面,很大程度没能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性。针对基于公共利益观的新闻传播的弊端,我们应该加强舆论监督,充分调动人民大众的能动性,使得公益性的新闻传播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监管,完善网络传播的法律体系

建立健全网络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首先要重建网络用户间的诚信,然后可以在校园、网吧后台等地方,实行实名制,来有效圈定了责任人的范围。并且在技术层面上,也要加强管理,培训出一批“特别”的网络技术人员,实时监控网络变化,消除恶意攻击,维持网络环境的和谐。

四、小结

网络媒体的利弊范文5

[关键词] 网络谣言;大学生;对策

网络提供给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获取信息的手段,公众在享受生活服务、创造和分享健康文化的平台的同时,也承受着网络化负面效应的冲击。近年来国内外网络谣言事件,如“碘盐防辐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谣言甚嚣尘上,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一、网络谣言的含义及特征

网络谣言是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列表)、电子公告(包括电子布告牌、电子白板、电子论坛、网络新闻组、网络聊天室、留言板等)、即时通讯等网络工具传播的,旨在使人相信的信息,一般与时事话题相关,在网络中广泛流传的未经证实的信息。根据概念的界定和分析,网络谣言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虚假性

网络谣言的含义是在“谣言”内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辞海》对谣言的解释为:“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消息”。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越来越接近,使网络成为了滋生谣言的温床,对身处信息时代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着重大影响。

2、快速性

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提高了人类信息和资源的利用率。据CNNIC第27次报告,“2011年,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个小时,较2010年同期增加0.4小时……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每一天网络上都产生数量庞大的信息,采取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形式,以“爆炸性”信息或“趣味性”信息吸引网民眼球。

3、破坏性

“技术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特别是那些未知的风险,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利弊共存的问题。”新兴的网络媒体是极重要的战略阵地,对国家安全、社会人心影响巨大,在纷繁复杂的网络谣言世界中,久而久之,民众失望的不仅仅是网络本身,而是网络背后的现实世界。

二、网络谣言对大学生影响

当代大学生“反思与批判意识,不愿再一味地信任权威的意见、服从父母的安排,而希望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思维空间、个性特色和处事风格”。网络呈现的弊端对大学生危害主要体现在:

1、主流价值观的偏离

“不同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的碰撞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历史转型必然促使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冲击原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标准。”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身心尚未成熟、思辨能力简单,对网络世界的多元化思想尚不具备准确的判断力,容易遭受负面事件和网络风险的冲击,价值取向出现偏差,自身陷入到迷惘与现实冲突的困境。

2、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2011年3月伴随日本地震海啸的发生,有学生就通过QQ平台相互转发因海啸造成核辐射泄漏致食用盐短缺的谣言消息,引发全国抢盐风波,酿成人心恐慌和社会秩序不安。过度依赖网络的行为让大学生思想意识越来越偏离现实社会,夸大个人意识,漠视集体主义观念,逃避责任约束和道德约束,这些现象折射出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淡薄,毫无社会责任心可言。

3、网络行为的失范

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是指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切违反道德和违法犯罪的非理包括网络失德、网络违法、网络犯罪。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阅历和是非分辨能力,法律意识淡薄、从众心理较强,当谣言中包含负面信息时,大学生的非理性情绪逐步凸显,甚至出现有意无意散布传播网络谣言的犯罪行为。

三、治理网络谣言的途径

面对网络谣言这一网络软暴力,如何对治网络谣言,成为当下亟须正视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和媒体共同努力,构造健康网络环境。

1、政府应强化监督管理,规范网络体系

政府及其部门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干预和管制的程度。首先政府要对网络进行宏观管理,建立起网络监管的日常工作机制,让造谣者无机可乘。其次需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立法、审查、执法三方面打击恶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最后需加大政务信息公开的力度,挤压谣言传播的空间,在谣言形成之后,政府应第一时间澄清谣言,并主动权威信息和事实处置结果应对网络谣言,消除民众的误解。

2、高校要加强学生教育,提高网络道德

学校要做好网络谣言治理,应多管齐下,强化管理。首先要通过系统的网络道德与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认识,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和法制观。其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通过论坛、BBS、微博、QQ群等社交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制止并澄清不良言论。最后应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一支“反谣联盟”,让正面的声音占据高校网络舆论阵地。

3、媒体需注重自身建设,维护网络环境

媒体工作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和社会导向性,首先公信力相对高的传统媒体在获取网络新闻时,应通过严谨的审核机制和流程来核实新闻的来源及内容的真实性;而作为重要的战略重地的新兴网络媒体,要及时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正向发展。其次,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守法律法规和行业公约,做到不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平台,并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治理谣言。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甄别机制,发挥好“防火墙”的作用。

网络媒体的利弊范文6

关键字:网络 恶搞 反思 亚文化

2006年初,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轰动一时,引起了中国网络视频的一次恶搞潮流。它以中央电视台法制节目“法治报道”为主线,充分利用了当时并不是很受大众好评的陈凯歌作品《无极》,把电影的基本线索加以改进,变成当下社会的离奇血案。整个短片没有任何丰富深刻的内涵,充其量是对《无极》的另类演绎,然而,这部非正统的小短片却掀起了网民的追捧狂潮。

一、网络恶搞文化的兴起

“恶搞”文化本来是日文词汇,是网络传播的一种亚文化,体现了颠覆经典、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具有强烈的草根性和平民化色彩。“恶搞”文化最初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再经由网络传到香港、继而全中国,成为一种经典的网络次文化。这种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现在在优酷网、土豆网、酷6网等视频网站不乏这样的“恶搞”视频。

“恶搞”文化在当下可以说是十分走红。它到底有什么魅力呢?可以说,恶搞运用模仿的技巧,以电影、音乐、历史中的故事为底本,加上现实社会中的流行词汇,将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以夸张、幽默的方式表现出来,表现的是社会中的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或者说是一种另类创新。但是,恶搞文化无论是反映社会还是抵制主流文化,我们仅仅看到了表面,那都仅仅是一种仪式而已,网络恶搞的实质是在思想解放的社会氛围中表现出的一种宣泄自我的冲动,一种表现自我的欲求,一种张扬个性的狂欢。

按照该片制作者胡戈的理解,“恶搞是一种新型的开玩笑的方式。恶,并不是坏的意思,也不是恶意,而是表示程度很夸张,搞得比较过分。”

二、网络恶搞文化出现发展缘由探析

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产品,网络“恶搞”文化伴随着网络“恶搞”视频在大江南北迅速走红,受到大众的喜爱,尤其是青少年的追捧和竞相模仿。那么,网络恶搞文化何以以一种万夫不当之势如此受青睐呢?

1.网络恶搞文化的出现及迅速发展,得益于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我国社会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许多人对此还无所适从,从而产生紧张和压抑感。网络恶搞文化适逢其时,抓住了市场缺口,获得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一文中提出了大众传播的“四功能说”:⑴社会化功能;⑵环境监测功能;⑶解释与规定功能;⑷提供娱乐功能。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例如艺术的、消遣性、游戏性的内容等。恶搞作为网络传播的一种亚文化,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娱乐与消遣功能,恶搞制作者在“恶搞”过程中自得其乐,受众在接受“恶搞”作品的过程中享受娱乐。

2.网络的出现给大众网民提供了一个表现自我,表达自我的平台。我们至少在制作者胡戈那里可以看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矛头首先就指向了其“母本”电影《无极》,表达了作者对电影的“讽刺、调侃、批评”。影片《无极》耗时3年、耗资3.4亿人民币,终于“穿上”了好莱坞式的华丽外衣,而其内在则是逻辑混乱、语言滑稽,“败絮其中”自然无法获得公众认可。《馒头》可以说就是对其霸权的颠覆。

3.网络恶搞文化也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成名的新渠

道和新形式。在网络社会中,一些网民经常有意识地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或渠道去表现自己,以期引起别人的关注,达到成名的目的。他们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望,会通过网络恶搞等极端方式,引起受众关注,以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

4.传统媒体“把关人”作用在网络媒体上的缺失,网站出于自己的商业利益推波助澜。像传统媒介的编辑记者一样,网络也有网络记者、编辑在充当“把关人”的角色,但由于受众的主动权极大,所以,那些传统意义上的“把关人”似乎已褪色,某种程度上使得那些“草根英雄”及“草根文化”得以自由地在网络上传播恶搞文化。

三、网络恶搞文化利弊分析

1.网络恶搞文化之利。首先,网络恶搞文化从某种角度上讲,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作为娱乐时代的产物,恶搞自然顺应了当下社会的某种需求,恶搞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虽然这种反应未采取直观的方式,但夸张、幽默的视频等形式更能引起大众注意,更具有启发意义和警醒作用。其次,网络恶搞文化一定程度上改善当下大众的生活质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市群体进入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紧张的工作、快节奏的生活不免使都市人群在过于紧张的压力下喘不过气来,作为网络一道可口的凉菜,网络恶搞文化引起了大众的强烈反响。从现实意义上讲,网络恶搞文化可以让大众快节奏的工作步伐和紧张的都市生活变得轻松幽默,同时,网络恶搞文化容易引起网民的竞相模仿,因此,还可以帮助大众发挥创造力,促进大众个性的张扬。再次,网络恶搞文化也是一种时兴的亚文化。当我们回到《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所表现的这个真实世界再反观它时,我们看到的则是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抵抗。

2.网络恶搞文化之弊。首先,恶搞从某些方面是对大众主流文化的抵抗和冲击,易导致大众道德观的异化和人文情怀的消解。网络具有虚无性和自由性,网民可以随心所欲地在网上大显身手,从而导致一些低俗的网络恶搞作品在网上大肆传播,严重影响着网民大众的身心健康。其次,网络恶搞易造成对人身名誉权利的“模糊”侵犯。就拿《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来说,很明显,是制作者对陈凯歌导演的影片《无极》的一种不满和指责。其中对某些不合逻辑的情节,竟谈到“在导演的安排下”,这不是对陈凯歌的谩骂,倒也有讽刺与指责之嫌,更容易引导大家对《无极》的鄙视。再次,网络恶搞容易引起著作权的纠纷。我们在优酷等网络视频网站上不难发现,很多恶搞作品就是在别人的影视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了粗糙加工制作而成。《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在央视《法治报道》和《无极》的基础上进行的。

四、网络恶搞文化之对策

首先,从大众网民来说,就是要强化道德自律和媒介素养。大众网民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恶搞的各种利弊,既要看到网络恶搞有利的一面,也应认识到网络恶搞消极的一面,努力使自己的网上言行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我们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其次,从社会机制来看,要完善网络法观和监督机制。政府要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网络恶搞作品的审查,提高把关力度,充分提高警觉度,对不法网络恶搞作品要严加惩罚。同时,通过立法规定网民的上网言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和氛围。再次,从网络媒体来说,要加强技术监控,提高“把关”力度。我们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及时删除不良网络恶搞作品。同时,提高网络净化技术,通过过滤式的选择,提高作品的质量。此外,网站经营者要以社会的责任感去传播恶搞作品,把握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网站的文化价值内涵。

五、总结

不管网络恶搞作品是对主流文化的冲击,还是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表现,它的出现及迅速发展,足以值得我们去关注和解析。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还是抵制了大众文化的进步,网络恶搞文化必将在网络大浪的潮流中逐步找到它的合理定位,必将引导网民朝良性方向发展,也必将成为大众文化论坛中不可不谈的响亮话题。

参考文献:

[1]李径宇:《胡戈:我的内心充满搞笑的念头》,《中国新闻周刊》,2006.8。

[2]姜 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求索》,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