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战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战略报告范文1
一、战略管控型模式的理论基础
国有企业集团是指大型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和内部组织的变化,根据国资委的部署,通过产权安排、人事控制、商务协作等纽带,与众多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企事业法人共同组成的多层次经济联合体。集团管控模式是指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或部门实施的管理控制和资源协调分配采用的方式,由于组织规模、发展战略、业务特点和领导风格的影响,主要分为战略管控型、财务管控型和操作管控型三种模式。战略管控型模式是指集团根据外部环境和现有资源能力,制定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通过控制子公司的核心管理层,核准下属公司经营计划或预算,使子公司的业务活动服从于集团整体战略活动。下属公司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公司的战略规划,掌控公司经营活动的节奏。使用战略管控型模式的企业集团,集团总部规模一般不大,下属企业经营活动相关性比较高。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做强做优的要求促使国有企业集团逐渐从与主业不相关的行业退出,强调经营范围的相关性,集中资源或并购重组做大做强主业。同时,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员工持股机制的引入,民企优势、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需要国有企业集团分权,所以战略管控型模式成为国有企业集团管控的首选模式。
二、战略管控型模式下财务分析框架构建
由于下属企业财务报告是企业集团获取频率最高和最及时的资料,财务分析为企业集团控制下属企业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在战略管控型模式下,集团总部的管控关注点放在对战略、计划、预算、资产等多个方面,对下属企业经营活动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控制,所以财务分析框架侧重于战略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三个部分,并且对于三个部分分析在报告频率上也有所侧重。
三、战略管控型模式下财务分析报告框架构建
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分析体系的核心,出发点和落脚点定位在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股东价值的最大化目标服务。在战略管控型模式下,财务分析报告重点关注战略目标的实现,尤其是经营业绩的实现。因此,笔者以F国有企业集团(简称F集团)为例来讨论如何设计财务分析报告框架(如表2),以满足国资委和集团决策者的根本需求。F集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属全资、控股和参股各级企业85家,业务范围涵盖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多个方面,战略定位于做大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通过选派董事和产权代表、核准预算、重大投资备案、签订年度经营业绩责任书、报送财务报告等方式控制子公司,其中财务分析报告是控制子公司经营活动的决策依据之一。
四、结语
财务战略报告范文2
一、引言
上市公司通过财务报告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资本市场运行是否有效则依赖于投资者对财务报告信息的信任度。财务重述是对前期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虚假性、误导性或遗漏的信息进行修改的一种事后补救行为[1],它表明公司以前年度财务报告的低质量和不可信,会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后果。近年来,资本市场上的财务重述现象日益普遍,对财务报告信息质量造成了严重损害,财务报告使用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逐渐降低。已有研究表明,财务重述会造成负面的市场反应[2],导致融资成本上升[3],企业价值下降[4],甚至引起股东集体诉讼[5]。因而,财务重述问题成为会计学及公司治理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而如何抑制财务重述行为的发生需要从其影响因素入手。??施不同战略的公司,在企业目标、盈利模式及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尽管包括财务决策在内的一系列公司决策均须以公司战略为基础,但是关于公司战略对财务行为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6]。
现有关于财务重述影响因素的研究,忽视了公司战略的异质性。本文考察公司战略与财务重述之间的关系,参照Bentley et al.[7]和孙健等[8]对公司战略的定义及度量方法,选取2003―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有显著影响,公司战略越激进,财务报表被重述的概率越大,且民营上市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显著强于国有上市公司;进一步研究表明大股东监督和高质量外部审计能够有效抑制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
本文的潜在贡献在于:第一,丰富了财务重述的相关研究。目前少有文献从公司战略这一全局性和长远性企业规划层次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发现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具有显著影响,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的原因。第二,从财务重述视角考察公司战略的经济后果,拓展了公司战略对财务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第三,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提醒监管部门、审计师、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关注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为监管部门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提供借鉴。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公司战略是确定公司基本长期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约定和行动[9]。在Chandler提出的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后续学者对公司战略类型进行了不同的划分。其中,Miles et al.[10-11]的公司战略分类方法可以通过公司的财务数据实现,而其他几种划分方法则需要利用对公司管理者的访谈或调查方能实现。因此,Miles et al.[10-11]的分类方法在现实中被广泛引用。
Bentley et al.[7]参照Miles et al.[10-11]的分类方法,利用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从六个维度构建了公司战略的度量指标,并考察公司战略对财务报告违规和审计投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战略越激进越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违规行为,且外部审计师投入的审计力度较大。此后,有学者借鉴Bentley et al.[7]的度量方法,对公司战略如何影响财务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Higgins et al.[12]从上市公司进行税收规避的成本和收益两方面分析了公司战略对税收规避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税收激进程度明显更高。利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孙健等[8]发现公司战略会影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公司战略越激进,其盈余管理程度越高。王化成等[13]考察了公司战略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与实施防御性战略的公司相比,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具有更为严重的过度投资行为。刘行[14]从会计稳健性视角考察了公司战略对盈余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司战略越激进,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越低。孙健等[15]则发现公司战略的激进程度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正相关,且这种关系在民营上市公司中更为显著。叶康涛等[16-17]还研究了公司战略与行业战略的差异度对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和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影响。
诚然,关于公司战略与会计及财务行为这一跨学科的研究逐渐增加,但是作为决策基础的公司战略会对公司的会计及财务行为产生何种影响,仍需进一步地探究。近年来,资本市场上财务重述的数量和规模日益上升,引起了投资者和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财务报告是上市公司向外部利益相关者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转取决于投资者对财务报告的信任。然而,财务重述这一对财务报告“打补丁”的行为,给资本市场和利益相关者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后果。因此,为有效抑制财务重述的发生带来的不良后果,学者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研究。Dechow et al.[18]研究发现董事会的独立性越高,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越低,而“两职合一”则显著提高了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在股权结构方面,分散化的股权和国有股权因对管理层的监督力度较弱,因而更可能导致财务重述的发生[19]。管理者存在异质性,根据“高层梯队理论”,高管团队规模、性别和年龄均与财务重述显著相关[20]。公司财务特征亦是影响财务重述的重要方面,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成长性以及盈利能力等因素与财务重述的发生密切相关[21-23]。亦有学者从外部审计的视角,分析并考察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任期及客户重要性对财务重述的影响[24-26]。然而,鲜有文献从公司战略层面探讨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公司战略既是为实现公司目标而计划并实施的约定和行动,又是公司决策的基础,理应会对财务重述产生一定影响。
Miles et al.[10-11]认为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会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这主要是通过研发和营销两种手段来实现公司的业绩增长,因此,此类公司的业绩成长性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波动性;防御性公司则更加关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它们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往往较少,也较少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因而这类公司的成长速度缓慢且稳定。正是由于不同战略之间的差异,致使实施不同战略的公司发生财务重述的概率不同。一方面,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通过开发新的产品和市场来保持较高的成长性,而这种高成长性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来保证,因此相比防御型公司,进攻型公司的现金流水平较差[27],往往具有较高的融资需求[10-11]。高成长性公司通常对未来盈余增长具有较高的市场预期、更高的资产负债率和外部融资需求,这类公司倾向于采用激进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盈余操纵以满足市场预期,从而获得较低成本的外部融资,结果导致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更高[21,23]。
另一方面,尽管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往往通过研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来保持业绩增长,但研发新产品和开拓新市场成功与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这类公司在制定管理层薪酬契约时,倾向于激励管理层进行风险承担,以期通过较长时间的研发创新实现公司成长。具体的,Rajagopalan[28]发现进攻型公司倾向于通过薪酬契约鼓励管理层进行更多的风险承担,以应对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因而进攻型公司的管理层薪酬契约更注重长期视角,即更有可能以股票期权来确定管理层薪酬。而防御型公司管理层的薪酬大多基于财务业绩指标,更多以固定薪酬的形式存在,激励薪酬的形式则较少。尽管基于股票期权的管理层薪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但同时亦增加了管理层进行盈余操纵以提高短期股价的自利动机。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管理层可能会通过操纵盈余来影响公司的股价,从而从股票期权中获得巨大的利益。然而,这却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发生盈余错报的可能性,于是财务报表在以后年度被重述的概率也随之增加[29]。
此外,不同类型的公司战略在组织结构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进攻型公司往往拥有较多的高度分散的分支机构,并且员工易于发生更换,因此组织结构不够稳定;而防御型公司的管理控制系统更加集中化,且运行更加高效,员工任期相对更长[10-11]。进攻型公司的这种修改频繁且不稳定的内部控制体系,致使公司内部控制较差,管理层操纵盈余的机会增加,最终很可能会发生财务重述。基于上述分析,提出本文的假设。
H:限定其他条件,公司战略越激进,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3―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遵循研究惯例依次进行以下样本筛选程序:(1)剔除金融保险类上市公司;(2)剔除当年被ST或PT的公司;(3)剔除关键数据缺失的观测值。经过上述筛选之后,最终取得了22 764个有效的公司年度观测值。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数据经手工逐一对上市公司年报以及重述公告进行搜集获得,其他所有数据均来源于CSMAR数据库或经过手工计算和整理得到。同时,为了消除极端值对本研究结果的影响,还对所有连续变量进行了1%与99%分位的Winsorize处理。
(二)变量定义与度量
1.因变量:财务重述
RESTATE为财务重述虚拟变量,若当年财务报表在以后年度被重述,则RESTATE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
2.自变量:公司战略
借鉴Bentley et al.[7]和孙健等[8]的研究方法,从公司特征的以下六个方面构建公司战略离散变量:(1)研发投入与销售收入的比值;(2)员工人?涤胂?售收入的比值;(3)销售收入增长率;(4)销售费用与管理费用之和与销售收入的比值;(5)员工人数波动性;(6)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具体计算过程为:将上述六个变量取过去五年的均值,对于前五个变量,在每个“年度―行业”样本中从小到大平均分成五组,最小组样本赋值为0分,次小组样本赋值为1分,以此类推,最大组样本赋值为4分;而第六个变量的分组方式则完全相反,即最小组样本赋值为4分,次小组样本赋值为3分,以此类推,最大组样本赋值为0分。对于每个“公司―年度”样本,将六个变量的分组得分相加,即得到0―24分的公司战略变量STRA。STRA取值越大,表明公司战略越激进,反之越保守。
3.控制变量
参照何威风等[20]的相关研究,本文还控制了公司规模(SIZE)、资产负债率(DEBT)、总资产收益率(ROA)、流动比率(LIQUID)、存货比率(INV)、应收账款比率(REC)、总资产净现率(OCF)、上市年限(AGE)、董事会独立性(INDR)、是否两职合一(DUAL)、是否亏损(LOSS)、审计意见(OPINION)等变量可能对财务重述产生的影响。此外,本文亦在模型中引入了行业和年度虚拟变量以控制行业及年度固定效应的影响。具体的变量定义和度量方法见表1。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
表2列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该表中各变量的均值、中位数以及标准差等数值可知样本数据分布较为合理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中,RESTATE的均值为0.115,标准差为0.319,表明财务报表以后年度被重述的上市公司占总样本的11.5%,且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行为存在一定差异;STRA的均值是12.260,中位数是12,标准差为3.697,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4,分布较为均匀,且与孙健等[8]的结果基本一致。
表3则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由此表可知,财务重述变量RESTATE与公司战略变量STRA的相关系数为0.023,且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RESTATE与STRA显著正相关,即当年公司战略越激进,财务报表以后年度被重述的可能性越大,本文假设得以初步验证。但这仅仅是初步证据,更可靠的分析还需要在控制其他变量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
(二)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更加系统科学地检验假设,本文进行Logit多元回归分析,以控制其他因素可能对财务重述产生的系统影响。表4的Panel A列示的是主测试模型1的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由表4 Panel A可知,公司战略变量STRA的系数为0.017,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公司战略与财务重述之间显著正相关,公司战略得分越高,意味着上市公司实施的战略越激进,也就越有动机和机会操纵盈余,最终导致财务报表以后年度被重述。这与本文主假设的预期一致。
(三)进一步分析
1.不同产权性质下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
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的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差异。国有上市公司因存在天然的“政治关联”,可以通过政府干预银行信贷决策来获取更多的长期贷款[30]。民营上市公司则面临着较大的融资约束,其在通过建立“政治关联”来缓解融资约束,从而获得更多银行贷款的同时,更有可能操纵盈余以达到再融资的市场监管要求。此外,由于政府部门难以观察到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很难与国企高管签订有效的激励契约,即使一些企业对高管实施了股权激励,也只算作一种福利而不是激励,而且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薪酬管制现象,在薪酬管制情况下,国企高管通过操控经营业绩来获得激励的动机有所降低,采取激进的会计政策或手段的可能性降低,反而变得更加稳健。因此,国企高管通过操纵盈余来获得薪酬激励的欲望小于薪酬与业绩密切相关的民企高管。总之,在实施的战略较为激进的情况下,民营上市公司更有可能操纵盈余,最终导致财务报表以后年度被重述的概率更大。
对此,设置变量GOV表示上市公司的产权性质,以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的性质划分,国有企业GOV取值为1,非国有企业GOV则取值为0,并对模型1进行分组检验。由表4的Panel B可知,在实际控制人为国有企业的样本组里,STRA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而在实际控制人为民营企业的样本组里,STRA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上述分析得以验证。
2.内部治理对公司战略与财务重述关系的约束作用:控股股东视角
如前所述,实施激进型战略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存在更大的利己动机来操纵盈余。以往研究表明,缓解这一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强化大股东的控制权,这样可以促使大股东进行有效监督。原因在于,较为集中的股权结构能够赋予大股东较高的剩余索取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股东对管理层利己行为进行监督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可以有效缓解第一类问题。王化成等[31]的研究也发现,当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较高时,更有动力发挥其对管理层的“监督效应”,进而缓解了股东与管理层之间的冲突,最终降低了股价崩盘的可能性。由此可知,较高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能够促使其监督作用的发挥,从而有效约束管理层出于利己动机而进行的盈余操纵行为,财务报表以后年度被重述的可能性也相应较小。那么,较高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能否有效约束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
为解答这一问题,将全样本分为大股东持股比例高和低两组,并设置变量FIRST,若某个样本的大股东持股比例高于全样本的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均值,则FIRST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由表4的Panel C可知,在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的子样本中,STRA的回归系数为0.011,但在统计上不显著,而大股东持股比例较低的子样本中,STRA的回归系数为0.020,且在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这表明,较高的持股比例能够激发大股东发挥其内部治理作用,有效地约束上市公司实施进攻型战略的情况下管理层的盈余操纵动机,最终降低了财务报表以后年度被重述的概率。
3.外部监督对公司战略与财务重述关系的抑制作用:高质量审计?角
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更可能识别和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重大错报,并督促上市公司及时修正,最终降低公司在以后年度发生财务重述的可能性。一方面,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胜任能力较高,其具有专业化的培训和审计水平,能够采用更为先进的审计技术以识别和发现被审计单位的错报或盈余操纵,而且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具有较高水平的行业专长,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积累了丰富的审计技能和经验,更加了解实施进攻型战略的公司与行业内其他公司的差异,可以更有效地评估前者的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恰当的审计计划,实施正确的审计程序,从而发现被审计单位激进的会计处理。另一方面,高质量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较高的声誉,在业界拥有良好的口碑。为维护声誉,其更可能保持较高的独立性,在发现被审计单位激进的会计处理时,有更强的动机要求被审计单位进行修正。总之,高质量会计师事务所能够从专业胜任能力和独立性两个方面来抑制进攻型战略公司的盈余操纵行为,从而降低财务报表在以后年度被重述的可能性。
对此,设置变量BIG 4表示高质量审计,若上市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为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则BIG 4取值为1,否则BIG 4取值为0,并对模型1进行分组检验。由表4的Panel D可知,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样本组里,STRA的回归数为负向不显著,而在非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样本组里,STRA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上述分析得以验证。
(四)稳健性测试
1.考虑到2007年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为避免公司战略对财务重述的影响因会计准则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本文剔除2007年之前的所有数据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1)列所示,与先前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2.对于一家公司而言,其实施的公司战略在一定时间维度上通常是较为稳定的,因此同一家公司在不同年份的STRA得分应当接近。为避免因数据波动较大的公司在相邻年份公司战略得分差异较大给实证结果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公司战略变量滞后一期,重新对模型1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2)列所示,基本与前文的研究结果保持一致。
3.为缓解与截面相关和时间序列问题,本文在公司层面与年度层面进行双重Cluster处理,回归结果如表5(3)列所示,与主测试基本无异。
4.考虑到公司战略与财务重述的关系可能受到公司层面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公司文化或理念等,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文中假设进行再次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4)列所示,与主测试的结果基本一致。
5.本文可能存在一定的自选择偏差问题,也即某一因素会使公司更有可能选择进攻型战略,且这一因素又影响了财务报表被重述的可能性。对这一问题,我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进行解决。首先,将总样本中公司战略得分大于等于18分的样本定义为进攻型战略公司,小于等于6分的样本定义为防御型战略公司,处于二者之间的样本定义为分析型战略公司。我们对进攻型战略公司样本(处理组)和防御型战略公司样本(控制组)进行分析,并设定变量DSTRA,若样本为进攻型战略公司,则DSTRA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0。其次,利用倾向得分值(Pscore)为处理组样本寻找特征相近的对照组样本,匹配过程如下:第一步,使用Probit模型2估算倾向得分值(Pscore),即上市公司实施进攻型战略的概率值;第二步,使用近邻和半径匹配等多种匹配方法为每个处理组公司匹配出控制组公司,其中,近邻匹配使用11匹配,半径匹配使用0.01半径匹配;第三步,使用配对出的子样本重新估计回归模型1。
五、研究结论
财务战略报告范文3
关键词:财务;决算;会审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 A
一、财务决算会审的发展阶段
财务决算会审是财务管理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集团企业通过年终财务决算报告及时掌握成员企业经营业绩、管理水平并发现经营管理薄弱环节并提出整改意见的一项审计工作,旨在通过为企业管理层提出审计意见,促进企业持续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提升企业经营业绩和强化内部管理而为企业创造价值。财务决算会审工作重点依据企业设立的管理目标不同而不同,服务于企业的管理需求。因此,财务决算会审在中国铁物系统内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财务报表复核阶段。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承担计划性铁路物资供应时期,企业的管理目标为政治性的物资保供任务,管理目标单一,业务种类单一,会计核算简单,尚未形成严密的财务决算报告体系,决算会审工作只对《资金平衡表》(相当于现在的资产负债表)等少量的管理类报表进行准确性和报表之间逻辑关系的复核。可以说,在此阶段的会审工作是根据总账对财务报表编制正确与否的核对工作。
第二阶段为查找问题阶段。随着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特别是从铁道部(现中国铁路总公司)剥离后,中国铁物原有的行政职能也在逐渐弱化甚至消失,企业的职能也由原行政职能向经营职能转变,企业管理不再是以单一保供任务为目标,除保留原有部分铁路物资保供任务以外,则需要完全顺应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求得生存实现发展。随着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的外延,经营范围逐步拓展,经营品种日渐增多,精细化管理的不断深入,财务报告体系日渐形成。在此阶段,决算会审工作重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会审工作重心不再是报表审核,而是依托于财务报表、会计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的财务报告体系而开展审计工作,发现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形成会审意见,在决算会审结束时将审计意见告知被审企业,要求企业落实整改,促进企业从整体上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第三阶段为防范风险阶段。随着企业的经营规模与资产规模的不断增长,经营模式的形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层出不穷,企业管理难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风险管理的作用与地位被推向前延。为确保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管理由事后管理转变为过程管理,所有业务纳入风险管控体系,内部控制得到强化。在此阶段,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的重心,从通过查缺补漏式的发现管理漏洞再落实整改向事前管理和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是否有效等防控风险管理方向转变。
总之,无论企业肩负着怎样的使命,制定怎样的战略,设立什么样的目标,而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的重心永远都是企业战略实现,完成企业使命的驱动力量。
二、财务决算会审的作用
财务决算会审已经历十余年,随着会审工作内容的日臻完善,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发挥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1.不断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当企业确立使命、描绘企业景愿、形成战略目标后,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使命、景愿和战略的实施而展开。年度财务报告则是对近期战略目标实现的综合概述,在财务报告中会清晰地阐述财务指标的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的偏离度、投融资情况以及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等,而财务决算会审就企业战略目标和管理目标而制定会审内容,将侧重点放在发现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问题,分析经营活动特点,对重大风险事件以及管理缺陷发表会审意见,决算会审意见的形成,不仅为集团公司管理层掌握成员公司经营状况提供有利的信息,也为集团公司管理层为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下一步的工作部署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当中,财务决算会审对企业向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了修正与推动作用。
2.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进而提升企业的公信力。
诚信经营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许多企业特别是公众企业对外披露财务报告不仅是遵循法律,更是企业树立良好形象的有效策略,高质量的财务报告是树立企业诚信经营的良好形象与提升企业对外公信力的最佳标志。财务决算会审工作是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最后一道关口,会审工作组将对财务报告进行交叉立体式复核,审核的内容即包括技术性审核如报表的编制、逻辑关系、完整性正确与否,还包括管理问题的审核,如重大事项在报表报告中如何反映,披露事项是否完整,是否如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管理的现状等,并遵循现场疑问现场解决的原则,对财务报告进行完善修正,以此不断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为企业对外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高企业公信力夯实基础。
3. 不断促进业务规范化,提升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创造价值是企业追求的目标,风险与收益是一对孪生兄弟,在企业追求创造价值的过程之中,必然要应对风险,特别是在经营品种的多元化,盈利模式复杂化,经营风险在不断增多。财务决算会审是站在第三人的角度以独立性及其职业的审慎性客观地分析成员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其职业判断能力对业务的管理流程、经营管理薄弱环节乃至于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提出较为公正的审计意见,促进企业不断增强防范风险意识,促进业务模式不断优化,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同时创造企业价值。
4.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执业能力,促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升华。
随着企业贸产融物流一体化的经营发展,盈利模式的复杂化,对财务人员的执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财务人员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财务人员深入的了解业务实质,全面掌握业务发展动态,促进业务不断规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对会审人员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会审人员不断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对集团公司的整体影响,完善和优化知识架构,不断的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在公司内部充分发挥其领军带头作用。通过决算会审搭建的平台,增强会审人员与参加会审企业的财务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拓宽财务人员视野,冲击其固化的思维模式,创新管理方法,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推动财务人员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变。
三、财务决算会审还需要完善的环节
1.将财务决算会审纳入制度,使其“合法化”。
每个年度终了企业集团层面都会对决算会审工作人员配置、工作内容、准备资料以及时间部署等做了详细的通知,但,尚未制定相应的决算会审管理办法。笔者认为若财务决算会审工作要发挥更强大的财务管理功能,承担更多管理任务,应该提高决算会审管理级别,制定决算会审管理办法,明确财务决算会审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使之纳入财务管理制度体系,使其成为一种管理制度而不是一种管理习惯。
2.还需建立建全财务决算会审的组织结构,实现流程化管理。
集团财务部会根据决算工作进展情况,拟定决算会审工作日期,从各个层级公司抽调会审人员,制定会审工作内容并下发财务决算会审通知,并在会审期间组织协调开展会审工作。鉴于财务决算会审并不是一项日常的管理活动,具用周期性、短暂性的工作特质,使得这项工作在集团企业内部缺少稳定组织架构和开展工作的管理流程。因此,在提高财务决算会审工作管理层级的同时,也应该配置稳定的组织框架,建立建全财务决算会审管理流程,通过对财务决算会审组织、审计目标、审计要点、工作要点以及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程序等环节进行流程管理、规范管理,促使财务决算会审工作开展能够和谐有序,提高其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促进决算会审工作质量持续提高。
3.完善信息平台的构建,借用强大信息手段提高财务决算会审的效率。
ERP系统引进与使用已基本构建了企业的财务业务一体化整体架构,凭借信息化平台的搭建,部分财务决算报表已基本实现从数据库中自动提取数据功能,但是,由于各个成员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和财务业务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使财务决算报表提取数据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大打折扣;尽管在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体系中设置了海量的审计公式,但是,仍不能完全解决报表错报与漏报等情况。强大的信息系统未能充分发挥审核作用,导致从各个企业抽调出来的业务精英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核对报表错报与漏报上面,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决算会审工作效率难以实现质的突破。因此,需要不断完善ERP与财务报表的对接功能和财务报表体系的技术性审核功能,利用强大的信息平台和技术手段,将会审人员从核对报表错报与漏报的技术性审核解放出来,而将审计工作重点放在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方面,提升财务决算会审的效率与效果。
4.借助中介力量提升财务决算会审的质量
在某种意义上,企业是为了取得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一纸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报告而被动的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在配合外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而消除的截止性错误便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中介机构对于推动企业完善财务管理体系,推动企业管理提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鉴于财务决算会审工作与外部审计服务的对象一致,工作内容与时间有重叠,集团企业可以完全信赖于权威性与专业性并重的会计师事务所,将会审与外部重复性的工作交与外部事务所去完成,以提高决算会审工作效率,此外,还可将双方发现的管理问题相互交换,一方面借助外力推动企业对管理问题的整改,另一方面也拓展财务人员视野、提升执业水平,促进决算会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财务战略报告范文4
关键词:石油企业 财务管理 发展趋势
一、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的必然性
面对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国石油企业面临着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必须打破传统模式,大胆进行改革,实行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这将有利于规范企业财务行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我国石油企业作为面向全球的现代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自身各方面管理。将财务管理从财务核算中分离出来,参与企业决策及重要活动,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和必然要求。
我国石油企业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是社会经济形势和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一致需要。财务工作从核算发展到直接参与管理,是一种进步,是一次质变。财务管理和财务核算分离,有利于推动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使两项工作更加专业化,使财务目标和会计目标更加明确,进而使财务核算脱离领导主观影响而实现真正独立,为企业提供出更加客观、真实、详尽的数据。此外,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分离,还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管理工作和财务工作的落后状况,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财务工作质量,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二、石油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会计公司
我国石油企业所提供给出的会计信息,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公共商品”,而且是作为会计行为主体的“个人劳动成果”,其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某种程度上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发展。社会要求会计从业人员以身作则,恪守职业道德,不为领导职权所左右,不为个人私利所诱惑,不做假账。但现实工作过程中,财务人员往往是在企业的直接领导下,企业又没有相关的救济机制,此种情况下,财务从业人员很难避免“舞弊”行为的出现。这就使得在石油企业内部设立独立的会计公司变得十分必要,从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会计行为独立。
保持会计行为独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指物质上的独立,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与其所进行的工作之间不存在任何物质上的利益关系,能够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是指精神上的独立,就是说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精神上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毫无顾虑地开展工作。所以,若想实现会计行为的独立,必须首先实现会计从业人员的独立。与此同时,企业可以对会计公司管理实行信用等级制度,从而完善监督管理。
三、石油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
我国石油企业在全球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会计核算的内容更加丰富,核算程度更加精细。
首先,在核算内容上,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形势下,各国都十分关注相关企业的会计信息的披露。就发达国家经验而言,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的同时,与之相关的利益人对该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大幅上升,如果仅靠财务报告或编制社会责任报表(例如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增值表等)披露企业社会责任信息,已经无法满足相关利益人需求。该种情况下,社会责任报告形式的多样化及内容的多维化成为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发展趋势。2008年,国资委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基本原则、内容和依据、主要措施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2010年5月,财政部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4号――社会责任》,对于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促进就业和员工权益四个方面的内控制度做出了详尽的应用指引;“全球报告行动”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s)是全球第一个关于经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三重底线”可持续发展报告的框架; 2006年10月,GRI了最新版的G3指南,给出了企业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内容上给出了衡量企业三方面表现的框架,包括环境(包括营运程序、产品及服务对空气、水质、土地、生物多样化和人类健康的影响等)、社会(包括工作场所健康与安全、挽留人才、劳工权益、人权和薪酬,以及外界承包作业的施工环境等)、经济(包括薪酬、福利、劳工生产力、创造就业、外界承包作业的开支、研究发展的开支及培训与其他人力资产的投资等)……2002年,中石油了“健康、安全和环境报告(2001)”,该报告也是我国企业公开的第一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0年4月30日,沪深两市共有471家A股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的同时,同步披露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包括要求强制披露的396家企业和75家自愿披露的企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披露数量呈急剧上升趋势,从企业构成来看,以大中型企业为多,其中金融保险业、采掘业、制造业企业相对较多。由此可见,我国石油企业构建社会责任核算会计体系是必然趋势。
其次,在核算程度上,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国内经济联动效应日益明显,精细化管理成为石油企业不断提高效益、防范风险,可持续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要求会计核算更加精细,尤其是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会计核算精确到每一个点、每段流程,实现会计核算与生产经营同步,并且人力资源精细核算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公司独立后,必将采取精细核算的方式构建核算体系。
四、石油企业战略管理会计的兴起
近年来,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在石油企业中的应用迅速兴起,其最终目标是使石油企业实现总体战略目标,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并制定出顺应企业发展的行动蓝图。其主要面对的问题是怎样适应不断变化的内部和外部环境,怎样使用和处理企业内部资源,怎样实现企业行动一致,从而达到最佳战略效果。战略管理会计具备如下基本特点:
(一)外向性特征明显
战略管理会计的视角已不仅局限于企业内部管理,而是着眼于影响企业发展的整体外部环境,具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法律等等,这些因素将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战略管理会计不会满足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内部管理,其会针对企业根本矛盾,统筹兼顾整个市场发展及竞争对手趋势。在比较中寻找问题,及时调整或改变战略战术。故此,战略管理会计对各类指标特别是相对指标特别关注,例如相对成本,相对价格,相对市场份额等等。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
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追求的目标。有研究表明,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顾客满意程度,生产水平,产品品质,市场占有份额,信誉,企业财务业绩等。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业绩只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这就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必须超特定期间限制,注重长期竞争地位的变化,抓住公司未来发展方向。
(三)注重风险管理
战略管理会计必须高瞻远瞩,把握企业发展命脉。无论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还有与之相关的各类活动,都要予以高度重视。把握机会的同时,还要用敏锐的目光察觉各种风险,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程度提升企业的盈利和创造价值能力。
(四)科学评价企业效益
今后的商业竞争是基于知识和人力资源为根本的整体素质的竞争,知识和技术将成为竞争优胜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要科学合理地评价企业效益,立足时代前沿,面向国际市场,从企业长远发展出发,加大智力投资力度,加快技术创新步伐,重视培养知识型员工,利用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实现价值增值和利益最大化。使其对企业经营成果的评价从利润转向增值,对企业整体效益的评价从财务转向综合。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面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战略管理会计的特点决定了其在石油企业的应用必将迅速兴起,因此,加快建立我国石油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是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战略决策。
综上所述,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应对国际大石油公司的竞争挑战,我国石油企业财务发展应当进行一场伟大的变革,核算与管理分离,实现相对独立,构建新的会计核算体系,形成一套具有石油企业特色的战略管理会计。
参考文献:
[1]陈文军等.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中财会问题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2]温德诚. 精细化管理Ⅱ―执行力升级计划.新华出版社,2005
[3]冯巧根.全球化竞争的挑战与管理会计的创新[J].财会学习,2009
财务战略报告范文5
关键词:企业;财务;转型升级;路径
企业财务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活动,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面临很多挑战,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建立在传统经济基础上的财务管理工作加以变革,构建集团化财务管理体系,推动财务功能由会计核算向价值管理转型,通过转型实现管理创新,提升财务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功能,实现价值创造,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转型升级的特殊时期,企业财务职能转换成为企业财务管理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一、传统企业财务职能现状
在传统会计理论和实践中,财务职能集中在提供财务信息、参与对经营活动的管理以及在上述过程中实施的会计控制管理。
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社会环境、商业环境以及企业本身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理财的内容也有了巨变。以会计核算为中心的传统财务职能越来越无法完全与新形势、新环境下的要求相适应,从而无法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尽管我国企业财务工作与十年前相比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远远落后于当前企业发展和综合管理的迫切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财务管理职能定位窄,目前主要还是传统的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其财务职能主要提供决策支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其传统的交易处理和财务报告只占40% 左右,而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职能基本上处于记录交易的账务处理阶段。由于中外财务职能的定位不同,导致工作内容以及侧重点不同,所能输出的价值也不同。
二是财务“孤岛”现象严重,与业务发展缺乏沟通。通常而言,财务在面对企业内部提出的管理需求时,需要先从精确、严谨、与合规的角度来考虑可行性;而业务特点是鼓励创新、随机应变。业务需要自由,财务却要时时刻刻设置一些限制;业务需要快速变化,财务却要谨小慎微、按部就班。财务和业务的立足点和进程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必然产生冲突。此外,财务的一些概念对非财务人员来说晦涩难懂,这也会造成财务与业务之间的沟通障碍,有时甚至会使冲突激化。
三是传统财务管理缺乏战略视野。当前企业中太多复杂的预算和差异分析,太多的成本中心和成本分析,太多不相关的计算和报告,导致低价值的财务工作产生。大多数财务部门对企业生产流程、产品结构、新技术研发、新市场开拓等不太熟悉,没有能力提供更高财务价值的支持决策、风险控制功能,更谈不上创造价值。
四是传统财务管理抑制了企业高价值创造能力。由于财务部门大量的时间精力局限于传统的交易记录处理和财务报告,被传统会计业务缠身,难以关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成本效率和价值创造,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敏感,大大抑制了财务部门高价值活动的提供。财务部门应参与到公司的各个业务单元中去,与业务部门共同决定产品领域、价格、毛利和风险控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现代企业财务转型升级的路径
(一)加快转变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
企业财务发展趋势是以“业务处理”和“业务控制”为主的传统财务职能逐渐向以“决策支持”和“全球战略发展”为主的现代财务职能转变。财务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者正在从“账务处理者”提升为“利润管理者”甚至“价值管理者”。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CIMA)对全球范围的企业进行研究,发现了财务职能的许多变化,尤其在降低成本和减少人员方面,同时财务部门提高了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朝着支持“企业战略、决策制定和企业运营”的方向转变,财务更关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成本效率和价值创造。在美国,多数的财务管理人士把自己视为设计和执行战略的主要参与者。当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的全球化需要财务人员加快转变观念,切实转换财务职能。
一是加快企业财务角色转换。以往,财务在业务价值实现中也更多被外界看做是“后勤员”、 “看家人”、“守门员”等边缘化角色,现在则需要主动、积极地融入业务定价管理、ERP管理、合同管理、绩效管理、合规管理等更广泛的公司经营领域,通过参与业务活动,加大与业务的沟通合作,特别是从业务前端介入,参与到业务价值创造中,分享业绩成果。
二是加快企业财务职能转换。要全面发挥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职能,根据管理需要,随时、随地、随需提供管理所需要的财务信息,提供形式丰富、内容充实的管理建议报告,这是财务职能转换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让财务战略渐成为公司战略的依托与核心。目前,许多西方国家已将财务战略作为加强企业管理、构建企业核心能力并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财务部门应当更深度参与产品及客户策略、投融资及并购策略等全局性重大战略决策,通过效益评价、财务分析等形式协助管理层及业务部门进行决策,充分发挥财务战略资源的最优效益。
三是加快企业财务方式转换。对于基础记账、会计档案管理等处在产业链低端的会计基础业务,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从而让财务人员的精力转移到战略决策支持上来。2006年财政部修改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对接,会计已成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为发展财务与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语言基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财务外包提供了技术平台,计划、预算、支持、核算、现金流管理、应付和应收账款管理等财务业务流程都通过IT工具贯穿起来了;全球服务业转移,为财务与会计服务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延伸传统企业财务职能
价值链会计、无形资产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研究等非传统财务信息与企业价值具有相关性,且对各财务指标均具有增量的解释能力。尤其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越来越关注财务报告披露中非传统财务信息对公司未来经营及公司价值的影响,这促使企业财务职能从以传统财务信息管理为主逐步过渡到企业全面信息管理为重点的模式上来,也有利于财务体现自身价值。结合应用“价值工程”与“作业成本法”。根据财务工作对资源耗费的情况,通过分析“财务工作”动因与最终产出的联系并判断“财务工作”的增值性,将其区分为增值“财务工作”和非增值“财务工作”,有助于财务工作流程的改进,提高财务工作效率,降低财务资源的投入。
(三)运用现代信息化新技术服务企业财务
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带来的是高效、低成本和快速响应。比如,我们可以利用网上银行系统、网上报销系统、网上资金审批、网上会计核算、网上单据传递等,不仅使使用者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而且节省了财务人员的操作时间。
(四)建立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以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靠成本,现在是靠科技创新,将来是靠风险管理。新形势下的财务职能应发挥自身严谨慎行的优势,参与到公司风险管理中。从公司运营层面:一是通过使用现有企业资产管理风险,比如重新使用企业已有设备、提高现有系统和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内控程序等。二是通过变革来管理风险,比如提高内部制度和程序的安全性、增加IT系统地安全保护等。三是通过制定企业应急预案管理风险,比如承认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以减少风险出现时对公司的影响。四是增加新的资源来管理风险,比如通过购买新的设备及引进新的技术应对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风险等。从管理方法层面,战略风险管理过程包含风险识别、评估与控制三个阶段。风险识别与评估两个阶段明确战略风险分析的内容,而风险控制则是在分析之后采取的对策。风险控制措施是否经济、得当以及其实际效果也是战略风险分析的内容,其核心目标就是实现风险综合收益的最大化或综合损失的最小化,最终提升企业绩效。
(五)加快传统企业财务国际化进程
财务职能从“会计核算型”向“价值创造型”转换,正是财务管理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从知识结构来看,财务人员需要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管理知识,如财务战略、税务筹划、分析与预测、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等;从业务能力培养来看,财务人员特别是领导者要更加着重于战略的规划布局能力,资源的整合、配置和引进能力等;从沟通角度来看,财务人员要更多地关注协同以及如何更好地领导本部门做出适宜的创新等。就国际化战略而言,由于其独特的复杂性和重要性,财务人员首先应积极参与对包括国际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分析与行业环境分析,以确保战略决策的制定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有效地控制战略风险对企业财务的影响。其次,财务人员应积极参与国际化战略的实施,特别是相关业务的发展与国际化融资、投资和财务管理之间的联系。如果收购作为达成战略目标的一种手段,财务人员要参与收购目标的选择,对被收购对象的尽职调查以及筹措资金达成交易等。
总之,传统企业财务职能转换、延伸已成为一种趋势和历史必然。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平台,积极成为业务部门的合作者、管理者,将财务职能触角、视角放在业务的前端,通过流程再造和精细化管理等方式,提供增值的会计服务,完成企业转型升级中财务职能转换的终极目标和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王永梅,于淑霞.关于实施财务职能转变的思考[J].财经界/管理学家,2008(05).
[2]吴剑波,黄昌勇.论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EB/OL].中华会计网,2009-09-15.
[3]戴福祥,吕利平,石银萍.财务外包风险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2009(10).
[4]李春缓.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价值工程,2010(32).
[5]杨允栋.浅谈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的融合[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
[6]王健朴.企业国际化经营财务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分析[J].财会通讯,2011(23).
财务战略报告范文6
【关键词】 财务集中; 价值管理; 财务转型
中国电信是资本密集型的国有大型电信运营企业,全集团推行的财务管理体制从集团、省、市、县四级逐步收缩为集团、省公司两级管理体制。通过建立统一、集成的省级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集中向全省各利润中心提供统一、规范、标准、专业的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报告编报、票据管理和服务支撑等会计服务,实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职能分离;围绕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目标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工作重心从侧重交易处理向参与运营、支撑战略决策转变;强化财务对全网高效运作的保障,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成本节约,提升整体效益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中国电信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的背景
根据国家财税体制改革和国资委对央属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企业由“利润驱动”向“价值驱动”转变,要求企业发挥集团资源的规模效应。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通信服务行业竞争加剧,传统运营商服务价格水平不断下降,客户获取和挽留成本加大,用户需求变化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中国电信的平均利润率远低于腾讯、携程、百度、阿里巴巴等新型互联网公司,变革时期传统运营商面临巨大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集中控制风险、集约化资金运作、共享财务信息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强,全球500强企业中近70%的企业建立了独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近期提出“去电信化”,要求各级企业跳出传统思维,打破电信围墙,拓宽发展思路,遵循互联网规律,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建设智能管道,打造综合平台,积极向信息服务领域延伸,不断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配置资源,提升企业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继续做好3G智能机和固移融合发展的基础上,着重突破重点信息化应用。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移动互联网下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多样化、服务差异化,中国电信为适应全业务经营的需要,由广东、四川、青海、山东试点到全国推广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
二、中国电信财务集中、财务转型的涵义和模式
中国电信以省级公司为单位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SSC),集中向全省各利润中心提供统一、规范、标准、专业的会计服务,包括统一的会计核算、统一的资金结算、统一的报告编报、统一的票据管理、统一的服务支撑。财务共享服务平台由SAP会计核算系统、财务辅助系统、影像扫描系统和银企直联四大系统组成。财务共享服务主要内容为:整合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报告编报资源,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专业会计服务,提升聚集客户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实现会计服务的集约化、规模化运营;持续优化省级共享服务的制度规范、业务流程、服务平台,实现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报告编报的统一化、标准化、专业化;统一会计政策、税务政策、统计政策执行,确保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报告编报的口径一致、信息可比;强化省级共享服务的风险管控,有效防范和控制会计核算、资金结算、报告编报的财务风险;集成财务、业务数据,提供高质量、标准化的会计统计信息,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有效地控制经营风险,有利于提高财务的决策支持能力,为构建先进的财务管理模式奠定基础,助力企业战略转型和财务价值创造。
财务管理围绕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目标来开展工作,财务管理前置,全面参与企业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客户管理、产品管理、投资及资产管理等经营活动,强化对企业经营全过程的决策支撑和价值管控,财务管理的工作重心从侧重交易处理向参与运营、支撑战略决策转变。创造价值从财务的角度上就是要追求现金流和盈利的持续增长。通过收入的增长、成本费用的控制和成本结构的优化,保证企业EBITDA和EVA能够稳定在合理的水平上,使企业保持效益的持续增长。
实施财务共享(SSC),将标准财务报告和基础财务作业分离出来,并实行省级集中,提高财务作业效率,降低风险,使财务管理集中于决策支持。SSC后本地网财务分析工作地位得到提升,弱化核算支撑,实现价值提升,主要是预算管理、风险管控、资产管理、资金管理、业务支撑、价值管控、效益评估方面,使财务成为企业价值的把关者和总管家。
三、中国电信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的初期困惑
财务组织在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初期可能会没有方向、没有目标,价值管理工作不知如何实施,单纯作业般地进行既定数据收集、整理工作,无成就感,价值管理工作量难以量化,岗位设置可能不合理。要经历阵痛重生:主动介入,参与营销活动和政策的制定,对重大营销活动进行评估,重点分析执行情况,从企业整体价值进行分析评价;敢于亮剑,以数据、数字为基础,对运营中存在的有损企业价值的经营行为进行客观分析和评价,敢于说不,争取管理层的支持,针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重在服务,对重大的经营行为,主动服务,对业务部门要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主动帮助业务部门;化蛹为蝶,要和市场前端和网络维护等业务管控部门站在同一战壕,结成“战友情”;嵌入业务流程,从事后分析向事前、事中介入,并逐步形成事前介入、事中管控、事后评估的良性机制,财务切实进入决策流程;形成专业品牌,业务部门高度认同价值管理理念,主动寻求财务服务。
四、中国电信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下的财务队伍建设
按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序列进行专业化分工、岗位分离是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的前提。促进财务人员暂时丢掉其账务处理的看家本领,摆脱程序性的财务核算工作,围绕非程序性和标准化的财务管理任务事项在实践中重新定位其核心能力,更大地发挥决策支撑作用。会计核算序列旨在提供高效、准确的报账服务和及时、规范的会计报表信息;财务管理序列旨在建立面向战略、业务、服务的价值管理型财务体系,为管理层和业务部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与决策支持。
首先,省市县整合。财务人员逐级提升集中,省市公司力量大大加强,以更大地发挥财务管理作用,而县分公司财务人员占全省财务人员比例下降到25%。通过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分离,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向省市集中,攥紧拳头、团队作战、发挥协同效应,使财务的专业化、精细化得以实现,待财务管理团队成员整体能力得到提升以后,再实施派驻嵌入财务管理架构。其次,人员结构多元。形成财务管理团队优势,由不同财务岗位的人员组成,引入技术背景专业人才进行工程资产管理。专业支撑团队,协同分工,形成预算管理绩效考核、前端支撑、后端支撑等专业支撑团队。最后,提高关键胜任能力(KCI)。KCI包括:(1)财务专业能力(综合运用会计、财务、金融、市场、法律、管理等专业知识);(2)业务技术能力(熟悉业务、了解技术);(3)综合运用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文字能力、学习能力)。此外,提供有价值的管理建议。
五、中国电信财务集中和财务转型工作要求和措施
财务转型需财务组织具备更高的业务前瞻性和业务洞察力,更好地参与公司战略制定和决策;更深度的业财融合,应对新兴业务和新的商业模式,基础业务的精确化管理;更为高效的资金资本运作,为业务发展筹措所需资金;更具运作效率,为战略、投资、市场等决策提供基于事实的依据。
面向客户、面向业务,担当起基于客户的资金流程再造职责。财务职能转型,支撑业务发展,按产品、客户进行资源配置,发挥财务作为管控者的价值引领作用;搭建面向业务的管理会计体系,体现财务作为业务伙伴的参谋支撑作用,盘活资产,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面向战略,按照企业战略转型要求,积极探索财务管理创新,紧密围绕价值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价值提升观念,价值管理融入企业发展全过程,抓住价值驱动的关键因素;参与企业整体战略制定,提供战略成本信息,进行产业价值链、商业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推进财务规划,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层层分解落实责任。
面向运营,实施财务集中管理,提高集团管控力度;缩短资本链条,简化管理级次,推进法人结构集中;实施财务一本账,财务信息集中,管好账本,增加集团管控力;资金集中管理,提升资金运作效益;建立省级财务共享中心,处理好灵活运营与财务管控的关系,有效支撑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实现从核算型向价值管理型的财务管理转变,引导和协助相关部门对经营活动进行全员、全过程的价值管理,促进企业经济增加值(EVA)不断提升。全面整合财务系统,有力支撑财务转型:分析应用层,为风险揭示和决策分析提供支撑;数据监控层,通过科目监控和数据校验监控财务和统计信息的质量;财务报表层,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和财务管理报表,以解放财务人员从事更多的管理工作;基础作业层,通过财务基础、辅助、管理等系统,完成财务核算、报表等基础作业。
数据质量管理,建立财务管理报表体系,对业务、运营、财务等信息进行整合,建立财务管理报告体系。报告体系包括财务预算执行、企业运营管理、价值链合作管理、财务风险管理、社会责任、标杆管理、社会经济等方面,以反映公司财务结果,监控企业运营状况,加强财务风险管控。
财务管理者将从高效支撑、有效管控、价值提升等方面提供保障与支持,控制企业风险并推动效益实现价值提升。结合优先级有效配置资源,提供有力的决策分析支持,跟踪并推动提升效益,高效支撑资产运营管理、业务的核算与处理,满足内外部报告与信息需求。财务组织工作重点由侧重交易处理向重视决策支持转变,由过去交易处理到现在管理控制再到决策支持。加强预算管理,建立多视角评价的多维度预算管理模式,分客户群维度、产品维度,关注重点产品、地域维度预算管理发展引导资源配置、业绩考核,参与产品和营销套餐定价,评估营销活动,负责CP/SP等价值链合作管理。
中国电信不断完善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全面实施省级财务共享平台(SSC),逐步实现财务与会计职能的适当分离,完善决策支撑的岗位体系,逐步建立一支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复合型财务人才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财务信息系统和模型工具库,将财务管理活动嵌入主要业务流程,基本实现财务对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和产品管理等经营活动的有效支撑,实现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财务管理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