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1
关键词: 家庭教养 青少年 人格发展
一、引言
人格,我们通常称之为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从心理结构来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能力、气质、性格、兴趣、需要、态度、信念、价值取向等因素。
人格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面貌,左右着一个人人生的发展道路和自我实现程度,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前提条件。所以,培养个人健康强大的人格对个人成长发展至关重要。
完美的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个人在后天的发育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需要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熏陶。影响健康人格形成的因素众多,有先天的遗传,也有后天的培养,有生物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在青少年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中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青少年在人世间所面临的第一个环境,也是最重要的环境,是青少年人生的起点,也是其人格成长的主要基地和出发点。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对于青少年来讲,他们的全部活动就是他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内容和方式的总体,可划分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三个方面。社会学认为,家庭在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特殊价值和作用,它可以教导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培养社会道德情操,指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培养志趣,培养社会角色,形成个性。家庭形成了个体的早期经验和最初的人格特征。家庭生活的最大功能就表现在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上。研究表明,良好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别是其人格的完善,而不良的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父母是青少年所有接触的人中最主要的人,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的人格发展有密切关系。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家庭教养是以家庭生活为场景,以亲子关系为核心,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下一代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家庭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对子女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它体现了亲子交往的实质。家庭教养的效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由父母与子女的相互作用决定。其中有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更有父母的教养方式的影响。良好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中,可以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分类,如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按照不同的教育方式把父母分为权威的、专制的、不负责任的三种类型。原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关系概括为四种,即专制式的家庭关系、监护式的家庭关系、“和平共处”式的家庭关系与合作的家庭关系。我国有的学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归纳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矛盾型、分歧型,等等。
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人格发展和社会化能力的影响入手,把父母归纳为三种类型:权威的父母、放任的父母和专制的父母,形成三种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一)权威的家庭教养
父母以理性、温和的态度对待子女,他们站在引路人和辅助者的立场,为孩子制定合理的行为准则,并解释道理。既严格管控,又鼓励独立自主,既给孩子严格标准,又给孩子自由空间。这类孩子易与父母建立良性互动,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与同伴也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二)放任的家庭教养
父母以放任自由的态度对待子女。父母给予孩子充分的活动范围与自由,但不为孩子立下行为的规则与要求,奖罚不明,只给予物质上的照顾。这类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行为自主,但没有合理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自制力,在社会生活中容易违背社会规范,在人际关系中争强好胜,易出现攻击。
(三)专制的家庭教养
父母把孩子作为私有物,使孩子处于自己的绝对控制之下。要求孩子绝对遵循父母所订的规则,不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较少对孩子表现温情,并严格执行对孩子的处罚。这种类型的家庭教育简单粗暴。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由于缺乏独立自主行为的训练,又没有父母情感的温暖,他们在情感表达和人际关系方面会遇到较多困难。在社会生活中没有竞争意识,常处于被支配地位。
三、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
家庭教养是父母与子女的一种互动,既有父母对子女的主动调教,又有子女对父母调教的反馈。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来自父母与子女双方。
(一)父母的特征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调查显示,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其家庭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倾向于选择民主的教养方式。反之,文化程度越低,越倾向于选择专制的或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主要原因:家长文化程度越高,知识就越丰富,看问题更客观,处理问题更理智,在与子女的互动中能体现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注重他人的内心感受。因而,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能尊重孩子的个性,能结合孩子的自身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文化程度低的父母,由于视野狭窄,知识有限,易受封建传统观念影响,因此在家庭中多凭经验办事,对子女尊重不够,易处于自我中心的立场,不太能够以科学合理的态度和方法教育子女。有的虽有良好的愿望,但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目的。
研究显示,父母的人格类型对家庭教养方式产生显著影响。A型性格的家长,由于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对孩子的期望要求高,希望子女快速达到自己为他们设立的目标。这类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往往多采取专制的方式,强制子女按自己的要求行事,缺乏对子女的理解与尊重,子女也对家长多叛逆行为。B型性格的家长,由于性情温和,举止稳重,思考审慎,生活中有耐心。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合理,尊重子女的个性自由,在家庭生活中平等互动。这种父母多是权威型和民主型的,他们的亲子关系更和谐。
(二)子女的特征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1.子女年龄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是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不变的。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家长的教养方式也在不断调整,不同年龄段的教养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在婴幼儿时期,保障子女的生存和身体健康是父母的主要任务,受身体、智力发展的限制,父母不可能对这个时期的子女提较高要求,这个时期父母对子女比较迁就和溺爱,充分满足子女的各种需求。随着年龄的长大和个体社会化的进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越来越高,管束也越来越多,这时父母会倾向于权威型或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再随着年龄的增长,子女的身体和心理逐渐成熟,独立性和自主性必越来越强,这时父母倾向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2.子女性别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子女的性别不同,父母对其教育方式不尽相同,但这种分化在子女的婴幼儿时期并不明显。因为这时社会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分化要求还未开始,父母对子女不分性别都是一样的疼爱扶养。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社会化的发展,社会环境对不同性别的人提出了不同的性别角色要求。父母为了使子女成功社会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人,会对不同性别的子女提出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受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家庭往往对男孩寄予更高期望,也提出更高要求,相应地,家庭也对他们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男孩在家庭中受到的关注照顾较多,同时所承受的压力也大。父母对男孩多趋向于权威和专制的教养方式。相反,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庭中女孩承受的家庭期望较小,家庭对她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父母要么对其放任溺爱,要么对其淡漠,关注不够。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观念已经转变,加之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加,这种因性别不同而产生的教养方式的差异正在淡化,父母正在用同样的态度与教育投入对待不同性别的子女。
3.子女气质对家庭教养方式影响
在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儿童特征上,除了年龄、性别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儿童自身的气质性格。这个因素对子女与父母的交互作用的影响更直接,更强烈。子女的气质性格作用于子女与父母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决定家庭的教养方式。心理学家依据子女的气质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把孩子分为易养型、难弄型和缓慢型三种类型。
易养型孩子,他们从小就能建立起规律的作息时间,容易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能与父母及陌生人和谐相处。他们的表现也与父母的期望与要求相符,亲子关系相互协调,状态良好。父母的教养方式以民主型为主,少有专制型或溺爱型。
难弄型孩子,他们自幼睡眠、饮食就没有规律,对新环境、新事物不适应,心情不愉快,多反抗行为,父母难于对付。其表现也与父母的期望相距甚远,父母付出很大的努力也收效甚微。对这类孩子,父母往往会不耐烦而粗暴,多采取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或放弃努力任其发展而采取放任的家庭教养方式。
缓慢型孩子介于易养型与难弄型之间,他们对新环境总是适应缓慢,对新事物多采取回避态度。但他们对人温和,如果给予更多的机会与鼓励,就会尝试适应。由于他们看起来显得胆怯和安静,容易引起父母的保护和疼爱,家长多采取溺爱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四、父母常用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养方式是多种家庭教育方法的组合,虽然教养方式受父母与子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一些基本的教育方法是一般家庭中常用的方法,正确恰当地使用这些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父母们常用的教育方法如下:
(一)宽容与限制
宽容就是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的行为一定的自由选择,让他们的个性有充分发展的空间。宽容的教育方法对青少年的人格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环境宽容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活泼,求知欲强,创造性高,在社会团体生活中会有很好的表现,常处于团体的领导地位。限制则是在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行为给予约束和管制。过度限制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常常性格拘谨内向,缺乏好奇心和幽默感,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但限制的作用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可以将限制分为“严格合理的限制”与“惩罚性限制”。权威型家庭教养常采用“严格合理的限制”,这种限制明确合理,指明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既给孩子一定的自由与独立,又给孩子以规则与纪律。这种限制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自尊心,促进孩子人格的健康发展。专制的家长常采用惩罚性限制,甚至是身体上的强制,这种限制目标不明,理由不足,让孩子无所适从,结果使孩子性格软弱,逆来顺受,或叛逆反抗,性格暴烈。
(二)奖励与惩罚
奖励是指在孩子表现出好的和家长希望的行为时,父母给子女予物质和精神上的鼓励与赞扬。适时适当地奖励会强化孩子的好行为,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但奖励过度,尤其是物质奖励的滥用,往往会产生相反的结果,阻碍孩子对行为标准的内化及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惩罚则是孩子做了错事后给予的一种心理或身体上的处罚,它与奖励的作用恰好相反,是为了抑制某些行为在孩子身上再次发生。惩罚在家庭教育中几乎普遍使用。惩罚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强制和爱的收回。强制是一种外在的、身体上的管制与约束,不恰当的强制教育方式反而会阻碍孩子道德标准的内化,破坏孩子良知的形成,导致攻击和其他不良行为。而爱的收回则是一种内在的心理上惩罚,如父母常对孩子讲“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这类语言就是爱的收回。这种惩罚也须适可而止,否则,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上的伤害,经常使用爱的收回并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发展。在权威型家庭中爱的收回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起积极作用,而在专制型家庭中则起消极作用。
(三)关爱与温暖
这不是一种具体的家庭教育方法,而是一种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与情感。在家庭生活中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这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关爱备至、充满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具有安全感、自信心,对社会也充满同情心,在集体生活中,乐善好施,人际关系良好。而在缺乏温暖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则没有安全感,不自信,对他人充满敌意,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父母要给予子女无条件的爱,这是父母的义务与职责。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将他们培养成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更应担当职责,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形成健康的家庭教养方式。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健康成长,成为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2.
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2
本次培训Julie Green主要展示了SPARK体育课程在美国初中阶段的实践经验,包括如何引导学生快速参与,如何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量,如何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展示尊重,如何开展篮球技能教学等。在讲授每一项教学内容时,Julie都会邀请40名左右的学员参与其中,让大家用身体来感受SPARK体育课程的魅力。
SPARK 课程源自美国,是一种融运动、游戏和娱乐活动一体的体育课程,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运动技能以及提高个人社会交往能力。自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课程研究团队将该课程引入我国并开展实验以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们的关注和接受。
本次初中阶段的培训从理念层面来看,与小学阶段基本一致,现场老师们的交流和小学培训时相仿,一直伴随着“规则、边界、音乐、团队、尽快参与运动”这样的关键词。“尽快参与运动”对应着SPARK课程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参与练习的时间达到50%以上”,这里的练习一般规定为中等或中等强度以上的练习。所以在现场,看似轻松的活动,其实运动量和强度很大,参与者们在不知不觉中就汗流浃背了。在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背景下,这种教学设计是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
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3
[关键词]青少年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 自我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2-0047-01引言
青少年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处于该时期青少年的正确自我评价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一旦成长中的青少年陷入某种困境或危机中,其优势发展和自我成长就会受到阻碍和限制。因此帮助青少年正确自我评价,从成长困境走向健康发展,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步,也是青少年社会工作关注的重要问题。社工的介入有助于青少年案主迈出成长困境,实现优势发展。
一、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定义
青少年自我评价,是指青少年对自身的思想、能力、水平的评价,是青少年的意识反映,青少年个体根据对自我价值以及社会价值的体验所做出的判断。主要通过他人的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言行来获得,它在影响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人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方面上具有重要意义。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会表现出寻求个性独立、新鲜自我,为了获得新的自我评价,青少年会通过多种方式方法重新认识自我。此时的青少年,若获取到了正确客观的自我评价,则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则阻碍了青少年的心理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二、青少年自我评价影响
青春期少年容易感情用事,不能客观地对自己做出评价,这个时期的青少年经常简单地依据几次偶然事件的成功或者挫败对自己做出不客观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自卑,觉得自己没用;二是自满,觉得自己什么都能成功。这样的结果直接影响青少年自我评价过低或过高。自我评价过低的青少年做事情都没信心,总觉得任何事情都做不好,什么事情都不会做,久而久之,这部分青少年就会产生消极心理,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自我评价过高的青少年会过高评估自身能力,甚至骄傲自满,最终影响自身发展。总之,青少年对自身的评价过高或者过低均会影响其健康发展,进而体现在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可见,只有正确客观地自我评价才能促进青少年身体、心理等综合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影响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因素
自我评价一方面来自青少年自身的评价,一方面也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生理等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经常通过他人对其的评价进而获得自我评价。
(一)学校因素
受中国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教师对他眼中“好学生”“差学生”的态度,青少年自身学习成绩的好坏等均与青少年自我评价有明显的联系。教师对他眼中的“好学生”和“坏学生”的评价经常影响着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自身成绩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好的学生有更高的自我价值感,且自我评价也更好,反之则亦然。
(二)家庭因素
那些父母双方经常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关心和照顾的青少年,如:单亲家庭,父母外出打工等,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照比正常家庭中的青少年要低,心理会有某种程度上的缺失感,敏感,易受挫败感影响,并最终体现在孩子的自我评价上。反之,那些生活在父母身边得到父母关心、照顾的孩子,幸福感和满足感较高,自然而然对自身进行较高的自我评价。
(三)个人因素
性格外向的青少年善于表现自己的优势,从而大多时候能获得他人的肯定和赞许,帮助这部分青少年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相反,性格内向的青少年不善于表现自己,或者少言寡语,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从他人那获取积极的赞许和评价。
四、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自我评价
优势视角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以利用和开发个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从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挣脱出来,最终达到其目标、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首先要明确,优势视角不是否认青少年案主的成长困境,而是相信成长的困境可以被转换为成长的机遇。优势视角介入青少年自我评价,一方面,它有利于案主把过去的苦难视作有益的、深刻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激发案主以积极的心态迈向复元和发展。无论青少年面临怎样的不幸或处于怎样的困境,社工不可怀疑、低估或忽视青少年案主所固有的抗逆力和其他保护性因素,或表现出对案主不屑、无奈、愤怒、失望、甚至冷嘲热讽。在介入过程中,社工会怀疑自己和反思自己的实务工作,这有利于社工调整自己的态度、认知和言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可见影响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因素既受传统思想、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影响,也受青少年自身性格特质的影响,进而造成青少年自我评价不同程度的偏差,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作为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调查、走访学校、家庭和社区,直接接触案主的方式获得一手信息。然后,根据相关信息制定服务计划,进行社会工作等服务活动,目的是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环境成长氛围,减少不客观不正确的评价标准对青少年自我评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墀成,黄河.社会工作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4
1 选题依据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竞争性的增强,使得家长和社会对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来愈高。中小学生除了日渐加重的学业和考试负担之外,来自社会、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精神压力也愈来愈大。长期的心理压力困扰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现象的产生,如:厌学、弃学、离家出走、焦虑、抑郁、早恋、自卑,甚至犯罪、自杀等。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仅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还会严重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时有报道。据中国辽宁省教育研究院的专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独生子女中,心理变态率竟高达50%以上,有35%的中小学生和20.3%的大学生存在有心理异常现象。香港也有调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学生试图自己来对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压力,然而,3.8%的人在过度压力的情况下想自杀。《新民晚报》1995年12月4日刊载张弘的文章“人才济济处,心病何趋多?”调查表明,大学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这些现象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和高度重视。
在国内外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文献中,对于心理压力的诱因还缺乏较全面的分析,同时,关于如何指导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怎样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认真探讨解决当前青少年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并努力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我们选择了“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一专题研究。本文旨在首先对造成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解决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并比较香港和北京两地的异同点,以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并分析了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不经常参加者在心理压力的诱因和困扰程度上的差别,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便寻找有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香港浸会大学张小燕博士提供的“青少年的生活情况问卷调查”对京港两地的200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该调查问卷已被社会和体育科研部门认可)。
2.2 统计分析对比法
调查所得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统计处理软件程序进行分析处理。
2.3 测试对象
北京4个城区的普通中学,从初一到高三年级的1040名12~19岁的学生(男506,女534),香港地区的969名10~19岁的学生(男427,女542),共计2009名测试对象。
调查中我们将那些每周除体育课之外,还参加体育活动2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受试者列为经常运动群体,不足上述要求者为不经常运动群体。对这两类群体进行测试分析对比。
3 结果分析
3.1 京港两地青少年心理压力的诱因及其困扰程度对比
我们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将有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压力的种种因素归纳为12种,即①家庭、②学业/功课、③考试、④同学关系、⑤师生关系、⑥朋友关系、⑦生理问题、⑧金钱/经济、⑨个人前途、10、11环境污染、12黑社会。让受试者根据每种因素对自己心理的困扰程度由轻到重按照1~10的等级标准进行回答。将回答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1 北京和香港地区之比较:
按地区来看,北京或香港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压力的人均在80%以上。从困扰程度来看(图1),除了环境污染一项北京学生得分高于香港之外,其余项均是香港学生得分高于北京。在1~9项和 第11项上两地相比均达到非常显著性差异水平(P
转贴于 青少年心理压力的几个主要诱因对比
除表明香港青少年受心理压力困扰的程度普遍高于北京外,还可看出香港青少年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依次为考试、学业、个人前途、金钱、家庭等;北京则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环境污染和同学关系等。前3位诱因完全一样。
3.1.2 男女性别之比较;
调查结果看出北京地区女生在12项心理压力困扰中有9项高于男生,其中在考试、生理问题、个人前途和环境污染项目上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性水平(P
3.2 参加体育运动与心理压力诱因及其困扰程度的比较
我们通过对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情况的调查,将受试者分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和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者两个群体。也就是说,那些除了必修的体育课之外,又能保证每星期参加两次以上的体育活动,每次活动30 min以上的人,列为运动群体;其他为不常运动的群体。然后再比较他们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的差别。图2是北京地区1040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9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前6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北京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是香港地区969名青少年不同运动群体心理压力困扰程度的比较情况,可看出在12项压力诱因中有10项是不常参加运动群体的压力困扰程度高于运动群体,并在第1、2、3、4、6、7、9项主要诱因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
表 对青少年心理困扰时最信任的帮助者的调查(占总人数%)
地区(人数) 第1信任者(%) 第2信任者(%) 第3信任者(%) 第4信任者(%) 第5信任者(%)
北京N=1040 朋友(81.3) 父母(63.8) 同学(56.1) 兄弟姐妹(34) 老师(25.2)
香港 N=970 朋友(80.3) 同学(64.8) 父母(60.7) 兄弟姐妹(45) 其他亲人(24)
香港青少年中运动与不运动群体主要心理压力困扰程度对比
3.3 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常寻求的解决办法
我们调查了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所寻求帮助的情况(见表),可看出他们最信任的帮助者首先是朋友,其次是父母或同学。北京只有1/4的青少年寻求老师的帮助,而香港青少年在首选的前5类帮助者中没有老师。这说明青少年大都与同龄人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同时也表明当前学校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和能力的培养都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智力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老师和家长都应关心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对青少年在心理困扰时解决方式的调查,可看出京港两地男生中大部分是自己想办法解决,而大部分女生是找人商量帮助解决。这说明男子的独立性相对高于女子。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给予女生更多的关心,同时也要加强她们独立性的培养。
3.4 对当前社会上出现的几个主要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3.4.1 对近期青少年自杀问题所持态度的调查
此次我们还调查了青少年对自杀问题的态度,结果表明,北京青少年中有28.1%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其中女生多于男生达30.3%,还有3.6%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香港青少年中有12.6%的人认为自杀者值得同情,2.4%的人认为自杀是对的。这一现象是不容忽视的。因为,青少年自杀的动机比较复杂,有人是为了表示对家庭或学校的抗议,有人是为逃避痛苦、压力和寻求解脱,虽然这只是少数人的反常行为,但却对广大青少年产生极其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青少年人生观的教育。
3.4.2 对几项特殊心理问题的调查分析
本研究又对当前在青少年中常出现的几个心理问题,如吸烟、减肥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京港两地青少年中的“烟民”分别有4%和4.3%,而男生多于女生。在当前世界范围的禁烟运动中,青少年吸烟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北京女生中有33.7%的人,香港女生中有47.5%的人参加了减肥者的队伍。而因不合理的节食减肥给青少年带来的身心危害经常发生。因此,社会、学校及家长都应更关心她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她们多参加体育运动,是最好的健身运动和减肥途径。
4 结论
4.1 北京和香港两地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存在心理压力。在困扰程度上香港青少年略高于北京青少年。造成心理压力的主要诱因是考试、学业、个人前途、家庭、金钱和环境污染等。
4.2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心理压力明显低于不经常参加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5
【关键词】同辈群体;青少年;影响;对策
一、辈群体的概念
(一)同辈群体的含义
“所谓同辈群体是指由家庭背景、年龄、爱好、特点等方面比较接近而形成的关系比较密切的群体。”青少年同辈群体是学生由于爱好、需求、观念等相同或相似而自由结合形成的群体,同辈群体作为一种初级、非正式群体在社会中普遍存在。在这个群体中,成员之间联系密切,彼此影响,同辈群体是一个自由组合的小型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群体意识。
(二)同辈群体的特点
同辈群体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和社区环境,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特点。
1. 自由性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可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通常在学校和社会组织中,人们的言行要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按照一定规则进行。青少年在学校中往往会不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些人,接触一些人。但在同辈群体中,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来自主选择交往对象,成员间交往不需要受束缚,在同辈群体里可以自由讨论,自由交流。同辈群体之间比同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爱好,享受到在学校和家庭中更多的自由。
2. 渗透性
同辈群体对人们的影响不同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而是潜移默化,无意中进行的,有时是不知不觉的。比如爱好钻研数学的同学形成同辈群体,那么此群体中成员会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都对数学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彼此促进共同进步。反之,如果群体中很多成员打架吸烟,久而久之,即使最开始不吸烟打架的成员也会无意中受影响养成恶习。
3. 独特性,有自己的亚文化
同辈群体不同于学校和社会通常向人们传递社会公认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而是有自己独特的价值标准。这种标准可能符合主导价值标准,也可能与其相反和对立。因此,如果群体中的成员是由健康、积极向上的爱好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群体会对成员产生正确的引导、积极的影响;反之,如果群体中成员是以不良目的为基础形成的同辈群体,那么这种错误的价值观会使成员发生认同,产生消极影响。
4. 一般有权威性的核心人物
在同辈群体中有成员会凭借自己卓越的才能、阅历、品德等因素获得成员的普遍认可,成为群体中具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同辈群体的核心人物依靠的不是任命和选举,依靠的是权威而非权利,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是人成长发展重要的阶段,同辈群体是青少年人格形成的重要环境,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1. 提供青少年人际交往的机会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而很多青少年又不愿与老师和家长谈心交流,导致一些学生出现不合群、自闭、抑郁等症状。平等的同辈群体交往为青少年提供了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使青少年的归属感得到满足,有利于青少年情感的健康发展,避免因情感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消极情绪。他们通过沟通来宣泄烦恼,在同辈群体交往中获得友谊,从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
2. 提供青少年社会角色的承担机会
青少年最终是要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角色。而在同辈群体中,每个成员都会担当一定的角色,甚至还有一个具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同辈群体也有自己相应的规范和规则,成员为了不受到排挤,会自觉遵守这些规范。这样会使成员积累经验,更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在一个和谐的同辈群体环境中,青少年获得了承担积极角色的机会,体会到角色的多样性,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角色,自觉地形成独立人格和责任感,为今后步入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亚文化是指包含于主流文化之中并与主流文化相区别的由某一群体所共享的价值和行为方式。青少年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亚文化,这种亚文化直接影响青少年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同辈群体文化是积极健康的,那么青少年在此群体中受这种积极文化的影响,会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完善和自信心的建立,因此,健康的同辈群体亚文化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同辈群体文化有积极型的也有消极型的,消极型的同辈群体文化是指同辈群体中形成了有与主流社会价值文化观念相反的群体。由于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低,认知能力不足,抵抗力低,因此青少年同辈群体交往中存在一些问题。
1.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养成
同辈群体是青少年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的重要场所,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和心理发展极其重要的时期,此时他们的心理不够成熟,身心在不断变化,易受不良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生活的群体环境好坏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形成影响重大。但现今校园中也存在着拉帮结派、以强欺弱等不良现象,青少年缺乏理性思考,易意气用事,不良同辈群体的产生,会影响身心尚未成熟、认知能力不足的青少年走上道德堕落的道路。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同辈群体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特定的地位,担当一定的角色。青少年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自律性较差。在这一时期,青少年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加之为了防止受其他成员的排挤,可能逐渐接受或认同同辈群体的一些错误观念和不良行为,并盲目效仿,进而往往会变得叛逆,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比如群体内出现逃课、吸烟酗酒、打架等不良行为,就会使群体成员彼此效仿,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导致青少年犯罪
积极的同辈群体亚文化可以促进青少年的成长,但消极的同辈群体亚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直接关系到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由于青少年自律能力和辨识能力不足,容易被影响。青少年亚文化隐含着背离主流文化的潜在危险,倘若不能加以正确引导,则会造成的可能。亚文化具有极强的诱导性,对青少年群体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同化功能。亚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刺激和挑战感,会使叛逆的青少年去实践亚文化中的犯罪因素,导致青少年犯罪。
三、同辈群体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
青少年同辈群体存在的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只有全面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教育,才能避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一)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营造什么样的学习氛围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至关重要,而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校过多重视学生成绩和升学率,而忽略了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教育。学校对于青少年非正式群体关注不够,对非正式群体的教育意识浅薄。有些学校对于消极的同辈群体只是采取粗暴强制的手段,比如写检查、停课、开除等,而没有去及时积极地监督、引导、教育,这对青少年同辈群体发展极其不利。学校应重视青少年同辈群体,做好监督和引导工作,使同辈群体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现如今大多家庭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过度溺爱,使得孩子缺乏与人分享和集体观念。很多家长为了保护孩子,避免孩子过多与外界接触受到伤害而减少其与同伴接触交流机会,导致孩子不易融入集体生活,缺乏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这些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交往易产生盲从性,如果融入了不良群体,会使得这些青少年产生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有些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关注不够,缺乏交流,没有对青少年同辈群体及时监督和引导,导致一些青少年误入消极群体且越陷越深。
(三)社会环境的熏染
“社会环境的氛围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交往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利于青少年正确交往观念的形成。”现在社会风气总体是良好、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比如媒体中的暴力视频、黄色网站等会侵蚀青少年的思想,青少年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易受不良风气的影响,产生错误的价值观,甚至引发犯罪。
四、辈群体影响下青少年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在了解同辈群体特点的基础上,正视和尊重同辈群体的存在,充分利用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只有与青少年同辈群体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理解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进而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正确的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青少年同辈群体多交流、多沟通,及时正确地引导他们,充分发挥青少年同辈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良好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教育和导向作用,是其它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积极的校园文化可以使青少年保持心理健康,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控力,规范他们的行为。另外,一些消极的同辈群体也会在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熏陶下,而朝着积极同辈群体方向转化。因此我们应注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如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作为宣传媒介,对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及时教育、引导,使校园文化环境不断积极向上发展,从而促进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健康发展。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讲座
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社会阅历不足,身体与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等问题。青少年要克服心理问题,需要借助外部力量,即心理咨询和辅导。因此,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讲座,可保障青少年同辈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开设的心理咨询室要在学生中有较高的知名度和信任度,真正成为学生净化心灵的港湾、倾诉情感的家园。定期开展青少年同辈群体相关的心理辅导讲座,及时与青少年交流,发现其心理问题并进行疏导。
总之,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关键时期,身体和心理尚未成熟,易受同辈群体的影响,我们要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环境的积极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同辈群体环境的消极方面,使青少年更好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万柏,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皮艺军.越轨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 张宝方.论同辈群体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观教育[D].河南大学,2010.
[4] 张月云.论同辈群体对中职生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7(12).
[5] 石明兰.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发展的积极作用[J].山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5).
[6] 陈玲,李化树.独生子女同辈群体交往缺失引发的德育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4).
[7] 陈建国.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消极作用[J].考试周刊,2008(34).
[8] 高中建,孙嵩.青少年同辈群体道德修养分析[J].教育探索,2009(2).
青少年健康发展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是家长在与子女朝夕相处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和利用家庭的环境氛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子女施以影响的活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意义深远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要素。
一、当前很多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误区
(一)认为教育孩子就是对孩子进行智的教育
家长很舍得教育投资。家长想方设法让孩子上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除了正常在校学习之外,家长还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希望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以后就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而自己为人父母的任务就完成了。在他们看来,成功的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智力教育。而这样做完全忽视了孩子爱玩的天性,使孩子觉得学习不快乐,生活没意思,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和对父母的逆反心理,甚至逃离家庭,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家长言传多于身教
有些家长对孩子说教不断,整天对孩子唠叨做人的大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不厌其烦。而他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却按不同的原则处理问题。如此表里不一,口是心非,经常使孩子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人做事和立足社会。
(三)对孩子物质要求的满足超过对孩子精神需求的关注
家长普遍认为再苦不能苦孩子。對孩子的物质要求,家长大都有求必应。如果孩子学习进步,成绩提高了,家长更乐于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和负面情绪,多表现平淡,只是一味督促孩子不要胡思乱想,好好学习,否则会影响成绩。虽然丰衣足食,但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理解、关心和爱护,觉得孤独无助。在家庭中孩子与父母的有效交流很少,这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情商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家长只重视青少年身体的健康、知识的进步,严重忽视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成长,忽视了要教给孩子如何与人交流、沟通、合作,如何为人处世……而这些才是让青少年受益终生的。
二、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长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关键作用。家长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做过攻击反应试验,结果发现孩子倾向于模仿成人动作。这一实验向人们证明了榜样行为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品德修养,一言一行,甚至神态表情,动作细节,无不对青少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示范行为会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二)良好的教养方式的作用
家长对孩子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对孩子多鼓励和引导。家长的关心和尊重使孩子真诚、自信、自尊,积极进取,有责任感,人际关系融洽,社会适应良好的民主型方式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有研究表明,家长教养方式对青少年人格特征形成及其对生活事件应对方式都有重要影响。家长良好的教养方式使孩子情绪稳定,轻松兴奋,自信开朗,能促进青少年人格特征健康发展和形成,使青少年形成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不良的家长教养方式让孩子或以自我中心、骄横任性,或自卑懦弱、敏感多疑,或自私自利、冷漠无情,人际关系差,适应能力差,主观幸福感缺失,导致青少年形成不健康人格特征,使青少年形成自责、幻想、退避、僵化等消极应对方式。
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智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孩子情商的教育和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要关心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与孩子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如何表达自己,如何关心帮助他人,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会很好地促进孩子心理的健康,为孩子的日后成功和一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良好家庭氛围的重要作用
家庭氛围主要指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气氛。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这里只讨论夫妻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夫妻感情是否和睦时刻感染着孩子,夫妻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成长有重大意义。一个充满爱的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乐园。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
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为了他们的快乐成长和一生幸福,父母应保持和谐的夫妻关系,这是家庭氛围良好的基础。夫妻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给孩子创造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健康快乐成长。夫妻间有矛盾分歧,应避免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使夫妻离异,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责,要让孩子感到父母仍然爱着自己。在爱的氛围中长大,孩子也懂得了爱,学会了爱,变得活泼开朗,积极向上,豁达大度,善解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