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金融发展前景

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文1

    关键词:民间金融;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2010年3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业内人士在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民间金融组织有望取得合法身份。早期的金融理论中,作为非正规金融的民间金融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是政府打击的对象。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许多国家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民间金融之所以能够产生并长期存在,在于它在资源的调动和分配活动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能解决许多正规金融系统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融资问题,民间金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现状

    (一)形式和渠道具有地区性差异

    传统农区,农户的生活性借款多于生产性借款,民间金融保持着自由借贷的传统,资金主要靠亲戚朋友提供。张家口坝上地区,当双方关系亲密时一些临时性借贷一般不付利息,即使支付利息,其利率也比其他形式的民间借贷低。在新型农区,如种植暖棚蔬菜、特色水果等的农区,农户多为季节性借款,民间金融趋于组织化。张家口的涿鹿、崇礼地区借款的利率要高于生活性借款的利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民营中小企业对民间金融的需求占较大比重,民间金融体现出规模化的特点。张家口的宣化、沙城地区,该借款的利率较高,金额也较大。

    (二)借贷方式相对比较单一

    农村民间金融的借贷方式主要为信用借款,民间金融的主要形式——私人借贷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信用形式。资金持有者一般只向周边熟悉的农户放贷,通常局限于一个村或邻近村的农户。民营中小企业的借贷主要发生在有经常业务往来、借出方对借入方的经营情况十分了解的企业间。借贷双方由于十分熟悉和了解,贷款一般不需要抵押和担保,多为信用贷款。通过对张家口农村地区的调查,60%的农村家庭在需要借款时首先考虑的是向亲戚、朋友等借款,大大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比重。

    (三)利率相对较高,借贷期限较短

    民间金融的利率一般由资本市场上资金需求和供给关系决定,并参考借款人的信用、借款期限以及与借款人的亲疏关系,平均利率水平高于银行同期的利率水平。借贷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产急需时,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会面对较高的利率,一旦渡过难关,会立即偿还贷款,贷款期限一般较短,以6—12个月期限居多,月利率平均在2%~3%,利息支付方式以按月支付和按季支付最为普遍。期限越短,利率会越高。

    (四)交易成本低,融资金额不断上升

    中国社会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村民间金融也具有乡土性,多发生在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内部或是朋友乡邻之间,彼此非常熟悉,借出者对借入者的经营情况和收益状况很清楚,对借款人的人品、资信情况等也有深入了解,因此信息成本很低。借款后彼此能保持较频繁的接触,对借款者的生产活动和资金使用状况等信息也很清楚,收集和处理贷款的监督成本和跟踪成本也较低,从而降低了整个金融活动交易成本。农户发生的民间借贷金额普遍较小,一般都在万元以下。而企业的借贷规模一般较大,一般在10—30万元之间。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民营中小企业的规模日益扩大,需要的资金不断上升,融资金额也随之攀升。

    (五)金融覆盖率高

    民间金融由于其特有的优势,在农村广泛存在着。调查发现,在张家口的农村地区,不管是经济较繁荣的地区,还是位置偏僻的地区,民间金融都普遍存在,有的地方还十分活跃。在农副业发展较好的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的市场覆盖率更高,如蔚县东辛庄村,201户农户中多数家庭从事养猪、养羊和经营小煤厂,2006年有90%以上的农户发生过民间借贷。

    (六)规模与民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贷款需求满足度密切相关

    农村的中小企业贷款大多缺乏必要的抵押和担保,而对资金的需求规模却比较大,正规金融出于对风险和成本的考虑,一般不愿意将资金贷给他们,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主要依赖于民间金融。因此,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高而正规金融对其资金需求的满足度低的地区对民间金融的需求越大,民间金融也越呈现出组织化和规模化。

    (七)公开程度逐渐上升

    随着农村资金需求的不断扩大、政策管制的松动和金融改革的推进,民间金融内部和外部的环境都已有所改善,社会承认和认可的程度提高,以借贷为主要收入来源,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满足较大额度农村资金需求的民间金融组织大量出现,民间金融正在由隐蔽的地下状态向半公开化甚至是全公开化程度转变,农村民间金融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二、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

    通过对民间金融现状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民间金融能够在夹缝中生存下来,说明它本身就有市场。随着市场的发展,正规金融体系远远不能满足整个经济发展的要求,就会出现一支新的金融体系,一些新的金融组织,或者一些新的金融形式。民间金融的特点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融资安排,不是对正规金融的拾遗补缺,而是一种必要的金融方式。笔者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对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前景作出以下几种设计。

    (一)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这些小额贷款试点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经营,主要是强调公益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其商业性,所以绝大部分没有维持太长时间,能赢利者不到1%,其中大多是因资金困境而中途夭折,这也与政府当时严格控制金融业的背景有关。政府对金融业的严格限制在2005年发生改变,央行第一次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建立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同年12月27日,第一批正式注册的新型民间商业性金融组织“晋源泰”和“日升隆”两家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在山西平遥县率先成立。通过对这两家小额信贷公司运行一年多的观察可知,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一定要体现盈利性和商业性,机构由市场和股东会说了算,而不能只由政府或监管部门决策。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为促使小额贷款组织广泛地为农户服务,还应该规定单户贷款最高金额以及农户贷款占资本金总额的比例。从国际经验来看,小额信贷公司多会受到资金缺乏的困扰,要想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允许其吸收存款,逐步拓宽其融资渠道。

    (二)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该机构是由资金所有者各自为了自身融资方便自愿组织起来的机构,进出自由,每个人可根据出资的多少承担相应的责任,简便的手续和快捷的方式以及低于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的利率使其可帮助急需资金的机构成员解决资金困难。近年来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扬的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是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该银行由接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孟加拉学者穆罕默德·尤努斯于1976 年创办,其宗旨是向农村地区追求自我就业的穷人提供小额流动资金贷款。从国际经验来看,合作金融事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国的合作金融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具体模式,各自的合作金融机构本身也随时间和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改革过程中应吸收民间金融的资金,根据当地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农村信用社的经济实力和当地民间金融的规模来选择各自适宜的合作金融模式。

    (三)成立社区银行(或称为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Community Bank)源自美国,由当地移民社区中的农民或商人建立起来,并一直以住户、中小企业和农场主为主要的服务对象。其业务领域较为广泛,主要涉及商业银行各种业务,以及客户中介金融服务。美国独立社区银行协会(ICBA)定义的社区银行是独立的、由当地拥有并运营的机构,其资产少于1 000万到数十亿美元不等。由于其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具有坚实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三农和民营中小企业,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四)发展民营银行

    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综观世界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比重都在持续上升。在世界上少数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多是一些比较贫穷和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国家。在经济发达的工业国家中,国有银行所占比例都低于10%,而且其比重还在下降。中国民生银行的董事长经叔平曾表示:民营银行是我国未来间接融资需要大力发展的主体。民营银行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开放民营银行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还能加强金融市场的竞争,从而促进国有银行的改革。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相当程度上是银行业垄断程度过高,真正能够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商业银行数量太少造成的。可通过引导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规范化的民营银行,民营银行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民营中小企业,为其提供灵活的专业化服务,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农村;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关系

一、引言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经济所占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对其予以充分的控制,实际上,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和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只有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其他的产业才能得到发展,农副产品行业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所以要想农副产品生产行业得到显著的发展,就必须要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发展。

二、相关理论研究概况

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领域,一直都是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分歧的,国外的研究按照时间顺序去划分,通常可以将其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一个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前者通常被我们称作是发展和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当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详细的指出了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率之间是存在着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的,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很多研究都缺少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理论论证,同时在实际的工作中也没有指出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关系发展方向。而后者通常被我们称作突破和创新阶段,很多学者在这一过程中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还引进了其他研究人员研究的先进成果,这样一来就为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理论基础。此外,当前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这项技术的创新使得人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更强,信息分享的平台也更多,统计分析技术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所以这都给实例分析工作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具体来说,国外的研究当中分成了完全对立的两个观点,一个是经济决定金融理论,这一理论当中认为是经济的发展带动了金融服务行业的进步。金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其作用被有意夸大。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学派在这一过程中通常比较强调的是金融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所以二者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

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和国外相比开始的比较晚,但是我国的金融体系改革在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金融部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成为了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下了很大的功夫。按照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我们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大类,一个是对我国进行整体的研究,一个是对我国各个地区进行对比研究,最后一个是对特定的省市或者是某一个案例进行研究。

在对检验方法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国内的很多学者都会选择以下几种方法,一个是回归分析检验,一个是协整关系检验,一个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还有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等等。如果站在政策的角度来讲,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增长成为了我国整体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人们也将自己关注的目光渐渐的放在了农村的金融投入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果经济决定金融,农村的金融改革只能是比经济增长慢,所以,必须要客观的看待金融的作用。如果金融在发展过程中的前期投入能够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到达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还能形成一个和谐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话,金融支持就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我们必须要用最客观公正的眼光去看待这一问题。

三、搞好农村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建议

针对我国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而言,我们应该在农村金融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正确的把握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采取有效的措施,搞好农村建设,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十分关键的农副产品生产提供更好的条件。

1.完善多层面的政策支持体系。首先是一定要尽快的去颁布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三农问题当中金融机构应该负有的责任和承担的义务予以详细具体的规定。其次是考量农业资金投入,尤其是农副产品生产投入较大,但是资金回收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同时收益也并不是很高,在投资的过程中还会承受着非常高的风险,所以相关的部门可以通过对涉农的金融业务进行减免营业税,当然也可以对所得税的税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支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三是要重视农村的信用社改革,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切实的落实好国家对农村信用社财政和税收等各个方面的政策,对相关的部门做好扶持工作。最后一点就是要对我国的消费信贷政策进行适当的改进和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信贷产品的创新,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不断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消费信贷的发展予以支持,让农村消费市场尤其是农副产品的消费市场更有活力,从而也就进一步的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

2.建立多元化的竞争性金融组织体系。应按照多元化和竞争性标准优先开放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重新整合现有金融机构体系,明确各自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职责和分工,并尽可能地促进正规金融组织在农村金融业务上的合作,规范发展已有的互助担保、信用评级等中介机构。从另一个层面上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革和尝试性进行市场放开,进行改革式发展,对于一些小的信贷机构进行合理的管控,只有通过政府将管理的制度进行完善,才能真正促进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健康发展。对于农村而言,能够鼓励和监管好涉及到农业的金融保险服务,也会起到积极作用,对我国农业经济也能产生推动力。

四、结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农村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对农村金融行业的发展予以高度的扶持,这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消费水平的提升都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这对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二者的和谐共赢,在保证农村金融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詹传捷,辛立秋.黑龙江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4(01).

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文3

论文摘要: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可喜的是,二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使中国农村乃至全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伟大实践和成果,无论其深度、广度、规模都是史无前例的。可以预见,从中国农村改革实践中产生并被实践不断修正的发展理论,必将为世界发展经济学说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1.概括地讲,本课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市场化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村金融的地位愈加重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单是一个金融问题,必须把金融同国家发展战略、制度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结合起来。否则,金融的作用将十分有限;农村金融改革要采取渐近方式,不断地融入和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转轨和转型:农村金融改革必须注意制度创新和结构调整,重新构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体系。

2.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虽然有中国特殊的国情,但这种发展毕竟寓于世界经济发展之中。应该说,我国与其它国家的发展还是有一些共性的东西,这点不能否认。西方若干发展理论对我国农村经济与金融的市场化改革缺乏指导意义,但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其中,二元经济理论、农业制度及农业资本理论,特别是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3.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在很大程度上受马克思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思想影响。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成因,主要源于集权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制度与微观经济制度。其中,超越国力的发展战略和强制性的人民公社制度是突出表现;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金融压制的性质是制度性压制,金融活动完全是被动和消极的。农村资金运行非市场化的结果是大量农村资金无偿流向工业,尤其是无偿流向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偏斜运行,使农村经济更加落后;传统体制下我国农村经济的非市场化运行是有特定历史背景的,当时的这种选择,一方面使国家迅速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另一方面使国家为长远发展付出了沉重代价。

4.农村金融改革不能脱离农村经济和国家金融整体改革而单独进行,其市场化改革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需要的指导理论在改革前后的实践对比中得到了确认和创新,即我国任何经济部门的改革都有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制度安排的市场化选择,在此基础上才可能考虑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变革;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否则,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仅在总体上难以深入下去,即使一时取得了某些成绩,其代价也必然是丧失国家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后劲。

5.货币化是农村经济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切入点。应该从农村货币化的广度和深度出发,研究农村产业结构、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收入等基本问题;市场化条件下的农业资本投入与融通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物质资本投入要注意数量界限和劳动、技术对资本的吸纳能力,同时,要特别重视对人力资本的开发和投入;市场化改革将会引起资金供求的迅速变化,农村资金运行格局将改变传统体制下“国家、集体”的框架,而演变为“国家、集体、农户、外资”的新框架,在这种变革中,金融将逐渐成为新框架的核心。

6.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具有先导性作用。因为国有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将从根本上动摇传统经济体制对农村金融的影响,并对其它金融渠道产生示范效应;农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同其它国有银行改革具有联动效应,但我们更要强调农行自身的特点和弱点,以寻求改革的突破口;农业银行商业化改革要关注社会效益,现阶段主要是处理好这种改革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互动关系,使农村商业金融改革同农村经济改革协调配套。

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文4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攻坚政策的实施,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实行了新的金融政策,据有效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农村用户的贷款金额都在同比上升。这说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稳定的业务发展。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数占据总人数的多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将会带动我国整体经济的稳健发展。因而,农村金融能够有着好的发展趋势,必将会引领我国实体经济走向更加广阔、充满希望的未来。下面笔者将会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

二、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农村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也正在逐年提升,农村金融体系构建与完善总体向好,但是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角度上来看,我国的农业金融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地域性问题,特别是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例如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性金融机构与本土金融组织之间的资金流动量小,信贷资金追逐利润客观存在单方向流入城市的现象,不能够满足当地农村人们的实际应用。除此之外,很多农村金融机构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内部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一些较为偏远的农村地区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也不够突出,这些都是我国农业金融现阶段所存在着的主要问题[1]。

三、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核准相应的风险补偿计划

由政府财务部门尽快偿还拖欠农村信用社的贴息,同时剥离由于政策原因造成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当地有关政府应该尽快的完善现有农业机构的信用评级工作,这样才会为农村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机构的改革和深度调整,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会更好的实现创新式的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调整与改革持续深化,区域性的农村金融机构会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风险补偿计划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稳步转型,从而为降低金融机构风险,完善现有的信贷工作流程给予有利的保障。由此可见,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中建立核准相应的风险补偿是非常重要的。相关探索:天津市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放大作用,于2015年设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和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风险补贴资金,完善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客观上促进了信贷资金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建立合理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在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时候,还应该对农村资金回流机制进行发展与完善,避免出现农村信用贷款资金跨区域外流的情况,让农村资金回归当地建设,支持农民创业。所以,在实际的农村资金管理中,有关部门一定要对农村建设、创业进行引导投资,这样既能够保证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还能够协同实现新农村建设。保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在农村范围内投资建设小额创业保险组织也是可行的,积极鼓励贷款客户为贷款资金买保险。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就应该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资金回流机制的完善性[2]。

(三)畅通资金双向流动渠道

我国农村金融机构面临资金不足的现实困境,可考虑由大型商业银行参股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或由大型商业银行向农村金融机构提供批发贷款或委托贷款等共同开展业务的方式让资金从商业银行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可将闲置资金存入商业银行,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双向资金流通渠道,既降低了大型商业银行资金空闲的成本,也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益。

(四)制定农村金融投资的相关法律

我国有关部门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有着明确的规定,首先规定农村金融投资在安全的前提下,应该增加一些比例的信贷产品,这样对于推动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在实际的农村金融发展中,应该建立以县为单位的机构,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具体的措施,对于贫困县和非贫困县都应该对其进行适当额度的减税。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完善,金融机构建立不健全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有关部门一定要给予重视,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符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体系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不断的完善现有的法律机制,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经济体系的建设和发展[3]。

(五)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是非常重要的,与传统的金融体系相比,我国农村金融环境还存在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如何能够在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对其进行改善已经成为了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有些地区的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农村金融网络支付体系没有完全得到百姓的认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传统“存贷”金融可能还存在着一些经营风险,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销量滞后等,这些都是需要有关部门改善的主要问题。只有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的运作、协同方式,才会更好的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六)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的审查制度

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审查制度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从宏观上看,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金融市场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局限性,无论在制度方面还是在竞争方面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农业金融必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前景。在制定农村金融市场审查制度的时候,对于民间借贷不要有着太多的干涉,但应该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机制,在保护正当经营的同时,应该最大限度的鼓励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建设[4]。

(七)依据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特征进行变革

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中,应该根据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变革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处理,尤其是对于一些金融机构和资源进行变革和重组,自从我国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之后,我国农村金融行业已经开始准入新的金融机构,这对于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我国有一些农村机构的金融产业存在着发展不均匀的情况,或者是建立资本市场不完善的情况,这些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金融机构的长期发展,只有加强金融服务机构自身的竞争化建设,才会更好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回报率,为发挥出金融机构的作用奠定基础。

四、西方国家农村金融发展对中国的几点启示

(一)鼓励金融机构创新

鼓励金融机构实现创新性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国而言,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和发展将会关系到我国整体的经济建设。所以,在实际的规划中,相关部门应该根据农村、农业、农民的现实情况对农村金融企业进行建设和发展,并且根据有关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来实现信贷等产品的长期创新,这些对于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整合

我国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在金融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方面,改制后的农商银行核心竞争力不足,缺乏很多智能化的业务,产品创新还相对滞后,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为了提升我国现阶段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就应该从根本上对其进行创新式的整合发展,将核心竞争力构建和体制转型提升到新高度。加强地方农村的金融建设和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引导我国农村信用社资金、邮政储蓄资金回流本土,实现“三农”的可持续性发展[5]。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征信制度,建立本地农民信用档案

西方国家的信用服务的市场化运作时间长,分工明确,信用管理行业已经非常成熟。信用服务公司对信用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处理,建立起庞大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使数据贯穿银行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例如:工商注册、税收、统计、法院、商务活动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目前,中国农村人口信用意识还相对较低,农村的信用环境比较差,经营者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征信制度是提振农村金融市场的关键。在全社会征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的条件下,金融机构可以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收集信用信息,也可利用金融往来数据获得,并为每位本地农民建立信用档案。

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期望理论 农村金融市场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183-01

1 “期望理论”框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1.1 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在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激发员工的努力;(2)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只有达到绩效的要求就可以得到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也即这个绩效是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可以实现的。激励公式是:激励力=期望值×效价,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过程模式表示即:“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绩效) 组织奖励(报酬) 个人需要”,要激励员工,实现高的激励力,期望值和效价都必须高。

1.2 期望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原理

(1)期望值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关系。“期望值”应用在人才培养中,就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评价,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学校与企业对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要求,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是否具有激励力,即期望值是否高,就在于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否一致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是否明确,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否达到这样的目标。

(2)效价与就业岗位、报酬及职业前景的关系。“效价”应用在人才培养中,就是学生对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相对应报酬的评价。效价是否高,就在于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与相对应的报酬是否明确,对学生是不是具有吸引力,就业前景是不是明确并具有吸引力,学生是否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样的岗位与报酬,并能实现自己各阶段的职业目标。

(3)激励公式与人才培养的效果。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设置状况直接反映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上,学生的就业前景与获取的报酬状况就是这种效果的体现。要实现对学生的学习激励,就需要激励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即期望值与效价都高。这就需要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同努力才可以实现。

2 “效价”不高的广东农村金融人才现状

落后的管理模式,不合理的人才结构,使得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对职业前景缺乏信心。近年来学历结构虽有优化,但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以广东农村信用合作社及改制后的农商行来看,近年来因改制,吸收了大量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但专业五花八门,缺乏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谈不上《意见》中要求的具备现代金融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管理、市场运作和业务创新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的要求。

工作环境与薪酬缺乏吸引力。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信社、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为主体的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地理位置、待遇和体制等因素,十分缺乏研究型、应用型高端人才,广东作为改革的前沿阵地,虽然地理与待遇条件略好,但同样面临着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三农”教育的缺乏,使得高素质人才对农村金融市场就业的意愿低下,据调查,广东高校包括本科和高职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很少有把农村金融市场作为主要的就业目标。

缺乏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农村金融机构在人才的培养上,一是寄希望于从各高校招聘各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新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任何银行工作经验。真正培养村镇银行发展经营所需的专业人才还需要很长时间;另一方面用传统的短期培训的方式来提高员工的素质,但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大多应付了事。

3 “期望值”与效价不对等下的广东高职金融专业的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上,“期望值”过高。因为招生人数和报到率方面的考虑,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希望设置得具有一些吸引力。而这些行业中的一些大中型机构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严格,高职学生渐渐不能适应它们的发展需求。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目标难以实现,降低了“期望值”。广东高职金融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因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所以课程设置的内容广,每门课程学时少,很多知识点到为止。很少有课程完全是针对农村金融市场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与技能。

4 学校与行业企业联手,共同推进高职激励力的农村金融人才培养

改变思想,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来自企业,让学生去企业学。企业与学校一个是人才需求体;另一个是人才供给体,本就是可以互相配合,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减少人才培养成本的目标,但是因为各种因素,使得这两方面一直没有达到很好的融合。校企双方都要改变思路,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委托培养的模式新用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让学生来自企业有两个思路,一是企业让部分员工进高职院校进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结合业务特点,企业在在本地高考生源中选取优秀的人才,进行委托培养,基于人才结构的特点,可以在专、本、硕不同层次加以委托培养。

加强示范教育,方便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生的眼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要让学生相信学校与企业是在共同努力为他们打造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学习环境,那么已经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与职业发展是最好的说明。所以校企要共同培养并宣传已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与工薪水平,特别那些通过自身的努力后获得职位晋升的学生更应该作重点宣传。

广东农村金融机构需要能适应目前农村金融市场改革与发展的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就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不断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员工队伍,而广东高职院校的金融类专业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就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只有人才培养的期望值与效价同时提高了,具有高激励力的人才培养方案下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促进广东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三多.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农村金融发展前景范文6

摘要: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区域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而均衡区域的金融发展是目前一项重要内容。金融资源是基础资源,金融发展对农村的整体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导致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落差大、缓慢等现象产生,阻碍了金融的整体发展速率,造成了巨大损失。金融区域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下面进行主要针对因当前形势而产生的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农村;区域差异;金融发展

一、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背景

目前,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衡量社会均衡发展的一把标尺,是改善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均衡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切入点。2013年国家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脉和发展前景。如何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是目前主要探讨的一个内容,也是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概况

目前,大部分农村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对比差异大。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虽有足够资金却无法有效运转,而西部地区却恰好相反。东部落的某些发达地区在金融方面大力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农村信用、信贷公司等,自然而然带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也产生了资金阻碍的问题。西部地区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发展,由此也产生农业对资金产生较大需求而导致资金的短缺。农村的区域发展差异对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对经济的损失也是相关联的,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速率,由农村产生的经济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金融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均衡金融发展和合理配置资源是目前调节农村金融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途径。

三、影响因素

地区金融教育水平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地区的金融健康发展。目前,百姓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金融方面的消费产品,能清楚了解到这个领域的用途对百姓的生活提供便利。农村对金融知识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地区的金融发展障碍,阻碍了经济发展。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方面也应做足金融教育,以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错误导向。提高农村金融深化程度,让农民懂得如何使用金融方式来完善自己所需,如何只用自己的经济权益来发展。地区金融教育水平的深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地区金融的健康发展,是造成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农村金融缺陷造成农村发展滞后,导致区域的差异性。金融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越来越大,东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落差越来越明显。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在服务上存在不足。就农业发展银行来说,服务范围小,业务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小,主要呈现一种封闭式的金融管理。农村信用社也有严重的制度问题,如资金规模限制、业务品种单一、结算条件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金融制度的缺陷也导致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完善地区金融体系能避免农村金融发展的大起大落,对减轻地区金融差异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地区性金融发展差异明显。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有地理位置、人口素质、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区域发展的先天条件,不同的地理条件主导着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人口素质间接地带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应有深刻认识和领悟。思想观念的加强对区域的经济体质的完善至关重要,百姓的带动作用对对区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家政策的改良和实施力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需全方面的发展经济,加大人才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能有效监督管理金融的发展轨迹,改善欠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各地区金融发展。

四、结语

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想要迅速缩小地区差异是很难的。当务之急是尽量避免差距的扩大,控制住局面的恶化,然后采取措施减小区域性之间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对中国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减小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性差异能有效改善中国的整体发展状态。需要通过完善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机制、加强金融教育、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改善金融缺陷等措施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小到村民个体,大到国家政府,各个阶级的相关部门都应关注整体的发展,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各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同等提升。

参考文献:

[2]黄燕君,钟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9(4).

[3]王定祥,李伶俐,王小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化逻辑与改革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