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智能化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智能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现状;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经济飞速发展,汽车保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城市交通枢纽受建设周期长等因素,造成的交通压力逐渐增加,交通拥堵及事故频频发生,许多城市平均行车速度已经下降到20km/h以下,甚至更低。与此同时,由于车辆行驶缓慢,汽车尾气排放量大大增加,使得空气质量大大下降,同时也使气温增加。为了缓解经济发展给交通运输带来的巨大压力,使有限的交通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我国加大了对城市智能交通的研究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 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发展现状的介绍
目前,我国在智能交通的研究当中ITS领域的起步相对很晚,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全球范围之内的智能交通体系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专家的重视,加强了对其的研究力度,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加快了对智能交通的研发力度。1999年11月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同时交通部也在“九五”期间提出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段地开展交通控制系统、驾驶员细心系统等5个领域的研发,和工程化与系统集成的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将已经成熟的科技成果应用于实际的交通发展当中,工程研究中心也在逐渐成为我国智能交通系统产业化的基地。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国际合作,国家科技委员会于1998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我国首届ITS应用研讨会,国家计委也将ITS列为100个重点科研的的领域。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组织成立了全国交通领域和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起草了构建我国智能交通体系的基本框架,现今,我国在智能交通领域也取得了包括导航技术和先进的交通管理系统等成果,并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2 我国智能交通发展面临的问题
经过了多年的研究发展,目前我国交通建设在智能化领域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步,然而由于受到时间短、技术基础力量薄弱等条件的影响,我国智能交通建设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2.1 我国智能交通的建立缺乏统一性,各个省、市和地区都各自为战,缺少相互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2.2 是固有的发展模式,科研与生产脱离。使得一些先进的技术不能第一时间推广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的浪费重叠。
2.3 是我国智能交通的建设仍处于不被广泛重视的境地,不被传统的交通业所接纳,许多的城市没有将智能交通体系的建立作为城市交通发展的目录之中,而且各省市之间的发展内容不一致,这些都导致了智能交通技术不能够及时推广应用,制约了发展速度。
2.4 是我国目前智能交通领域的人才资源短缺,智能交通体系的构建需要技术为支撑,智能交通将传统的交通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交通行业的人才要求增加,而我国目前对于这种人才的短缺,严重的制约了智能交通体系的发展。
3 对我国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构建规划与设计
现阶段,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建议政府更应加强对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建设,与国际社会同步,建立和谐的,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应对目前经济发展给交通带来的压力,积极推动智能交通体系的研发和建设的进程,建立全国统一的发展规划,加强区域合作。有效的整合利用现有的资源,使其发挥最大的功效。
3.1 打好ITS发展基础,特别是应加强ITS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目前,国际上ITS理论仍不完善,还处于发展时期,我们应积极加强与ITS开展较先进国家的交流,在国际ITS现有发展水平上结合中国特点,深入细致地进行理论研究,尽快接近或达到世界水平,以迎接21世纪ITS发展的挑战。否则将成为别国的追随者,成为他们不成熟技术的推广试验场。
3.2 顶层制定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规划,为行业发展提供导向。建议结合我国交通、城市规划等部门的相关发展规划,并整合现有标准体系,制订《智能交通标准化发展战略》,系统规划,出台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同时,建议将智能交通行业标准战略作为省级地区技术标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发挥各级标准化技术组织职能,争取标准话语权。一方面,要继续利用好ITS标委会等现有标准化技术组织,充分发挥标准化技术组织在智能交通标准的组织制定、推动实施、效益评估、信息沟通等标准化公共服务工作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协调统筹、引导扶持有条件的省份积极成立或承担相应的标准化技术组织,更大范围地争取标准话语权。
3.4 注重人才的培养。随着ITS的进一步发展,21世纪交通运输将会发生重大变化,而与之相应的是对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与以往大不相同,为此应加强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交通运输领域与国外ITS的交流合作,派出人员学习培训,走出去、请进来,将最新的ITS技术溶入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内容和科研之中,以高素质的ITS人才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5 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在标准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标准研发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企业研究智能交通技术标准的配套政策,在科研经费安排、工程项目招标活动、行业规划等方面对重视标准化工作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标准化工作的自我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协会为纽带,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为支撑,政府组织为支持,全方位系统化的标准化推进体系与工作机制。
3.6 国内科研机构企业高校加强合作。我们国家有许多世界著名的交通大学,专业人才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政府应该提供的学习环境,协调他们的工作以及他们,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环境,提供技术改造所必要的孵化器,就能在将来推动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
3.7 凸显交通科技的先导地位。我们需要不断改进交通通信设备,依托数字化管理、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等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用科技解放警力的目的,提高交警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具体做法:一方面可以在主要交通路口设置交通控制电子设备,并逐步整合交通信息资源,建立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以实现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可以建立出租车呼叫调度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物流智能交通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来提高智能交通管理与控制系统以及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当前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从事智能交通技术研究,全国已经有2000多个,应用发展非常迅速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我国城市智能交通体系的规划设计,既要借鉴各国先进的发展经验,又需要从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最能体现中国优势的项目,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来发展中国自己的智能交通事业。这需要社会各部门的思想统一,积极配合,并制定分步实施的步骤,让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插上智慧的翅膀,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岳建明.我国智能交通产业的发展及技术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软科学,2012(9).
交通智能化建设范文2
(扬州市公安局警务保障处车管科,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本文结合我国当前道路交通实际特点介绍并分析了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的实践应用及所存在的问题,从建设现代化城市交通的宏观角度出发,具体剖析了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详细结构框架,并注重展望了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在今后的城市建设中将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城市建设;结构框架
作为发展中国家领头羊地位的中国,近些年来我国在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同时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一线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愈发严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交通负载给现代化城市的交通建设提出了巨大的挑战。随着我国道路交通的蓬勃发展以及汽车的逐渐普及,新型技术的革新与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的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智能化的道路车辆管理,为需要灵便、大量、迅速、安全的城市交通提出了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1 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的设计理念
1.1 资源共享、信息整合
对于庞大的交通负载,其根源在于人口的不断密集,及人流浮动的巨大信息难以把握和处理应对。智能化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能够整合多元结构的信息数据并加以处理分析,把握住了车辆与人流的交通数据就把握住了交通运输的命脉,有了基础信息的导向就可以决策出车辆的优化调度,资源的有效分配,安全事故的预判预防。
1.2 创新管理机制,实现高效运营
在智能化的管理系统中,大部分的冗杂工作将交由计算机或相关设备处理完成,而简化的人事部门将主要完成信息的融合分析,技术监测和维护,突发现象的及时应对。在人机交互的管理系统中将降低不必要的行政批报,改善工作流程和作业方式,人员及车辆的调动完全由现场采集的实际数据做出分配,以最快的时间、最优的方式、最简洁的流程实时动态管理。
可见,车辆交通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越是先进工作人员的负荷将越是减轻,但工作的效率却将得到提高。所以,进一步加深公司、企业乃至一个城市的交通智能化程度,集成管理各部门各系统的信息数据,整合全部的交通信息建立健全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调整优化管理机制是完善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的核心理念。
2 目前智能化在车辆道路管理方面的应用及各方面的技术难关
目前,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系统已经涉足到社会车辆管理的各个层面。如我们前面所说,一个高效的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系统需要最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最为完整的交通流信息。智能化交通管理、交通枢纽管理、停放车管理等为社会各行业及个人的出行提供了最完整的社会车辆服务平台,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出租车管理、物流管理等则充分利用智能化的便捷、高效、安全特性综合实际需要服务社会。这正是一个庞大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由设计理念向实践运作的尝试,在各个操作环节我们所遇到的技术难关也正是今后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2.1 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
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交通管理系统可以说的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一环,因为他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能否运转良好。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是一个严密复杂的集合,它包含了信息采集、信号控制、交通监控、违章抓拍、智能安全、通讯传输等等方面。在车辆的调度管理中,信息的采集是实时做出应对的基础,而信号控制作为整个交通管理系统的核心正是通过及时给与车辆信号指示来调节管理道路状况的,对于宏观全局的把握及突发事件的应对通过交通监控系统我们便可以处理。在和谐的城市建设中,违章处理、安全提示、通讯服务都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智能化的交通管理整合了人们对人性化、科学化、安全高效的需求。
但是,该管理系统在我国的进一步完善和加强却面临着诸多技术问题亟待解决,如信息采集系统薄弱,由于国内加工技术的欠缺,整个市场的采集系统损坏严重;公共交通流信息资源共享有限,因采用的国外信号控制系统都含有开放协议,这极大地限制了整个系统的运转;信号控制系统大部分还依靠国外技术,在该方面国内既缺乏技术又缺乏人才,导致系统长期处于简单的控制状态无法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而且其中的路况处理模式均适用于国外交通流情况与国内实际的混合交通匹配极为不佳。
2.2 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在人口密集的发达城市中,70%以上的人会因为经济、时间、方便等原因选择公交车出行,而建设和谐新城市更是对主导公交绿色交通提出了要求。智能化公共交通管理系统同样包含了车辆自动调度系统、公交站台服务系统、公交自动检票及公交行驶诱导等子系统。
(1)智能公交的运营管理
公共交通公司对于公交车的智能化调度管理既可以提高企业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又可以提高公交服务质量。通过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分析,公交信息管理中心可以根据站点实际需求状态和公司车辆运行信息作出自动合理优化的分配调度,该系统是采集了各公交站点客流量和道路状态信息,实时的做出车辆路线规划,由此一来在节约车辆磨损和耗油的基础上又灵便快捷的响应了乘客的需求。
(2)智能化公交检票系统
在大部分城市已经普及的公交智能卡借助自身储存量大、使用方便、保密性高、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作为公交管理系统的信息载体帮助我们建立起了智能化的自动检票系统。通过智能卡的推广使用我们可以得到最实惠的两点:一是,解决了公交发票与货币的兑换繁琐问题,减轻了乘务员的工作量也缩短了停车时间;二是,实时的刷卡动作直接帮助公交信息采集系统的数据统计工作,促就了公交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可见,完善的智能化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2.3 智能化的出租车管理系统
曾引起一阵轰动的“的车大战”恰恰是现代信息化智能管理出租车的行业发展缩影。当年“滴滴”与“快滴”两家公司大肆的发放钱包鼓励人们采用手机订车,直接下单的打车模式,试图彻底颠覆以往的道路拦车。尽管“打的”的方式革命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我们真切的看到了信息时代给出租车的调度管理带来的冲击。她改变以往乘客被动的道路等车方式,将其推进为乘客主动叫车,司机实时应答的高效模式。其出发点和核心价值就在于既节约时间符合了乘客的“赶急”心理,又节约成本提高的的车的成单量。而今,又一波专车服务平台登上激战的舞台,究其实际我们不难看到,的车的新型调度模式是借助高度发达的信息科技完善一种智能化的管理系统。就像“滴滴打车”首席运行官柳青所说的“我们的目标是,为国内智能交通市场铺一张地网”。
3 展望智能化车辆调度管理系统的未来应用
随着高新技术的基础条件不断发展,车辆的智能化交通管理也势必将向着功能完善、管理优化、模式创新的方向扩展。
(1)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将进一步完善新型的特勤系统,特勤系统将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交通的劳动强大;
(2)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统将会在信号控制系统方面有更大的发挥空间,通过国内技术的钻研以及人才的培养,适合我国道路情况的信号系统将应运而生;
(3)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将大有作为,通过结合多方面的先进科技,道路的交通的监测检查手段将不断完善,微波、红外、遥感、视频等各项技术都将被沿用到道路信息服务系统中来,而数据的采集、储存、运输、处理分析、共享将变得快捷安全有效。
4 结束语
交通智能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 公共交通 管理 应用
2012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我国城镇化加速发展,优先发展城市交通的重要性。城市公共交通具有集约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转变城市交通发展方式、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选择。
“智能交通发展”是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重要举措。按照智能化、综合化和人性化的要求,推进信息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服务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建设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车辆运营调度管理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和应急处置系统。同时要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提高服务效率。如何让智能化技术在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发挥作用,成为了课题。
1 国内外公共交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对于国外利用智能技术发展城市公交的研究,我们选取了城市规模类似,同样经历了城市高速发展的香港和首尔为参考。
1.1 香港城市交通智能化建设促进了公共交通的发展。现在香港89%的市民出行依靠公共交通。城市地铁是香港公交的骨干,专营巴士是香港公交的主体,非专营巴士等提供辅助服务,有轨电车是游客浏览香港岛市容的上佳选择。全世界的公交运营都面临亏损,但香港公交系统不仅为市民提供了畅通便捷的服务,而且实现了盈利,特区政府及公交体系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推行电子化、智能化,提供公交资讯服务和自动缴费服务。“八达通”自动收费系统的建立大大提高了香港公交机构的服务效率,减少了成本,也方便管理。乘客上下车的速度快了,客流周转加快,减少了拥堵。随着“八达通”的广泛使用,用硬币付费者大大减少,公交搬运和计算硬币的人力也可节省不少。“八达通”卡还有收集信息的功用。公交机构通过“八达通”卡可以精确地统计出每条线路不同时间的客流量,有助于公司分析和预测趋势,及时调整路线和行车时间表。
1.2 首尔50年城市发展人口增长4倍,私家车作为一种出行方式迅速赢得了许多人的青睐,使首尔交通越来越拥挤。首尔政府发动了公交改革,重组公交线路,建成由快线、干线、支线以及区间线组成的公交网络,集成使用多种电子自动收费系统和集成交通运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智能化技术平衡公共交通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提高了公交的运营效率,增加了乘客人数,减少了公交运营企业的亏损,减少了政府的补贴,改善了公交运输的交通条件,产生了一个更好的决策制定过程。
1.3 深圳市为国家公交都市试点示范工程的试点城市,连接了香港和珠三角城市群,深圳市实有人口约1500万,公交分担率已达到53%,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深圳市已经初步建成了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为补充的一体化公交体系。深圳将着力实施公交提速、多元网络、枢纽支撑、智能公交、慢行交通、服务整合、低碳交通、示范引领、需求管理等九大工程。深圳市综合交通运行指挥中心是以深圳智能交通重点建设项目,包括了“智能公交、智能设施、智能物流和智能政务”四大应用平台,实现了“数据管理、运行监测、决策支持、信息、应急协同”五大功能,打造了智能交通案件的信息处置、车辆监管、场站和道路视频联网监控、道路交通实时监测和交通指数、综合交通信息和基础数据挖掘利用。
2 公交智能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公交智能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信息服务,提高行业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过智能公交系统准确掌握市民出行需求,以多样方式向百姓提供实时准确的公交信息。②通过智能公交系统掌握区域的OD流向,科学规划线网,分析调整和优化线路车班。③通过智能公交系统安排科学调度,充分调动线路车辆和人力资源,提高公交运力投入。④通过智能公交系统实时掌握场站运转情况,管理好车辆机务计划实施,处理车辆故障的救援和应急,做好机修和仓库管理等后勤保障工作。⑤通过智能公交与智能交通等外部系统的协同互联,利用城市交通设施和信息数据,为市民出行提供出行帮助,提高社会综合效益。
3 目前公交管理存在的问题
公交主要产品是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属于基础性便民服务,具有公共的特性和难点问题。
3.1 公交主要业务是组织好资源,以较快的速度,适宜的成本向公众提供适当的公交服务。要提供相关服务,就必须准确掌握社会公众的出行需求,了解整体性的出行需求和对公交服务的质量要求。通过公众详细了解全面的出行需求较困难,一方面,并不是出行人的所有出行需求都是有规律性的,出行者个人很难表达完整的出行需求。二是公交服务是个普遍,线路和车辆是共用资源,即使出行人个人参与服务需求的表达,不一定就能够得到公交服务;三是表达需求的渠道效率不多,公众提出公交意见,多为投诉和表达不满情绪,可作为整体性需求参考的价值不大。公交公司了解社会公众出行需求的另外一条办法是要掌握市民工作、学习、消费的分布及总体人群数量和出行方式,宏观掌握出行的总体需求并按需求量分配供给能力。但由于这方面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的共享性弱,一直未能有可靠的OD出行需求数据。
3.2 由于无法得到详细准确的出行需求,线路调整优化周期长,优化的绩效评估较难,通过线网的优化来提高公交出行服务效率的效果不明显,公交出行分担率往往不能与车辆和驾驶员投入成正比关系,企业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公交车辆和配套的场站资源。公交车辆的增加即使高于已经是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快速增长速率情况下,也无益于直接解决道路日益拥堵所造成的行进速率越来越慢的问题。目前公交公司的线网规划和线路优化多半是被动型的,主要依据公共交通院校专家和规划设计研究院人员的外部智力,对线网规划;规划的质量和实际运行效果难以直接定量评价;线路优化也主要出于大型市政建设和大型活动进行临时性被动的调整。公交公司和行业主管部门期望利用公交载客通行能力远大于社会车辆的特点,通过智能公交系统中的辅助支持系统,帮助规划设计人员根据历史数据、策略模型模拟不同的线网方案,选择较优的方案试运行,并能够对线网实际运维效果进行评价,并做出相应的优化方案以持续改进线网质量。
3.3 公交出行“潮汐”现象是公交运营特点,该时间段的公交出行效率低,公交准点率低,延误多,给乘客和公交企业带来压力。公交多投入资源就容易造成车辆和人员浪费,影响正常的班次执行和驾驶员的正常休息,不安排临时加班车就无法应对需求波动;出行人员如果早上班或者晚下班就影响正常作息和时间和经济损失。通过公交智能化建设缓解公交出行早晚高峰波动导致的波动,吸引更多百姓依靠公交环保出行。
3.4 公交企业特点驾驶员多,管理人员少,应对日常复杂的行车管理与监控已消耗大量人力和普通管理人员精力,靠手工方式来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考核非常困难。在外部因素方面,公交场站、车辆和司机自然增加,而各岗位的管理人员不会同比增加,而且人员分布会越来越分散,管理的压力自然加大;二是面对城市交通环境越来越来越差,所需要投入运营监控和紧急事件应对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在内部因素方面,精细化管理和考核需要内部管理和考核制度,需要有历史统计数据支持,管理与考核制度本身也有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建立考核指标体系,需要有行业对标和内部合适KPI指数。
3.5 如何提高人员、车辆、油料、维修物资等公交资源利用率,如何提高公交车辆周转率和运营管理的效率、降低调度和监控人员的劳动强度,让管理人员有更多时间投入到业务研究,从日常繁杂的一般性事务工作解脱出来,提高管理有效性和效果。信息化系统能够快速实时采集信息,及时在不同业务流程环节中处理和传输大量信息数据,信息化系统有利于固化常规的业务流程,这也是智能公交对于公交企业形成较好的内部收益的关键点。
4 智能化在公共交通中应用需求建设
4.1 面向出行人的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的用户既包括公交出行人,也包括虽然本次未采用公交出行但获取公交出行信息进行决策的其他出行人员。公交出行信息服务的时间和场所不限。涉及公交出行基本信息、公交出行动态信息、综合交通信息和面向特定人群的个性化公交信息。
4.2 面向规划人员的客流信息采集与统计系统。客流统计和分析系统是监控客流时间状态,掌握客流分布和OD需求,预测客流变化趋势,进而做好线网优化的基础系统。
4.3 面向设计人员的线网管理与规划系统。公交线网规划辅助支持系统,面向线路设计人员提供线路规划支持和线网优化调整辅助支持服务,需要运用系统工程、计算机模拟、GIS等方法与工具,采用对比分析和多种规划模型等理论研究方法与手段,在区域功能布局和现有路网和公交线网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结合OD需求,产生并优化公交线网调整方案。
4.4 面向调度人员的智能调度管理系统。智能调度管理系统的出现解决了传统单纯依靠人工的低效率调度模式,实现通过系统自动收发的调度信息。
4.5 公交信号灯优先控制系统。公交优先是解决城市拥堵的一项实施策略,公交优先策略包括公交优先发展和公交优先通行两个层面,公共交通优先通行就存在道路优先和信号灯优先两个方面。
4.6 面向监控的公交运营监控系统。公交运营监控包括多方面,包括车辆监控、场站监控、收费监控、运营监控等。
4.7 面向高级管理层的运营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公交运营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主要涉级两个方面,微观指标的数据监测,包括线路客流量统计、日常运营收入和成本统计、运营质量统计。宏观指标的数据监控,包括基础设施总体指标和运营服务总体指标。
4.8 面向场站支持人员的机务后勤管理系统。机务后勤管理系统、燃润料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
4.9 面向全员的安全管理系统。面向全员的安全管理系统,是在完善的安全管理组织下,对重要场站、车辆、人员及消防设施的安全管理。
5 小结
公交智能化的建设投资所带来的总效益远大于建设投资成本,社会综合效益远远高于公交企业的收益,印证了国家反复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信息化系统促进智能城市运营的政策的科学性,符合社会民众利益,是项利国利民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参考文献:
[1]姚楠,王晓武.电网污区图中智能化技术应用[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7.
[2]周涛.电弧防护及其智能化技术应用[J].低压电器,2012.07.003.
[3]王超.现代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应用的研究[D].长安大学,2009.
[4]李培.“绿色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创新的发展方向——由天津市行政许可中心论智能化工程创新[A].//第四届国家信息化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283-289.
[5]张永祥.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应用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106.
交通智能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
0引言
近年来,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蓬勃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新建了一批现代一体化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建设目标。然而,由于在信息系统建设时对一体化运营考虑不足,多数国内建成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难以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1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概述
1.1枢纽的定义
从词义上讲,“枢”本义为门上的转轴,可引申为重要或中心的部分;“纽”为器物上可以抓住而提起的部分,可引申为有关全局的关键。“枢纽”在《辞海》中解释为“比喻重要的地点、事物的关键之处”。
1.2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及管理活动
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客运交通枢纽功能的划分较为模糊且层次不清。为此,本文对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将其划分为核心功能和附加功能两类。核心功能指枢纽的交通功能,而除交通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则统称为附加功能。
1.2.1核心功能
⑴换乘“换乘”就是人员转换运输工具的行动。枢纽功能中“换乘”定义为旅客在不同种类交通方式之间转换的过程。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同种交通方式间的转换,涉及旅客再次安检及检票(如浦东机场转机时,从一号航站楼至二号航站楼转机),亦视为换乘。上述定义的核心在于,旅客转换交通工具的过程中,是否会通过枢纽公共区域。⑵集散广义上“集散”可以说是客流从需求点到枢纽的汇集和从枢纽到需求点的分散。而枢纽的“集散”功能则特指车辆及旅客步行从枢纽外汇集到枢纽;车辆及旅客步行从枢纽到需求点的分散。故而集散可分为车流集散和旅客集散两类。即除换乘以外的枢纽其它交通活动。
1.2.2附加功能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在其交通功能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人流的集散,而旅客的大量集散必然会衍生出除交通以外的许多需求,从而产生了枢纽的附加功能。总结起来,现代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一般还担负着一定的商业、旅游及公共服务方面的附加功能。
1.2.3管理活动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实现必须依赖于有序、高效的管理措施,即通过多种管理活动,以提高旅客集散和换乘效率、乘客满意度,保障枢纽安全、高效、有序的运输过程,最终实现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零距离换乘”。结合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功能,将其管理活动总结如下:⑴客流组织客流组织功能主要包括组织旅客有序乘车,诱导乘客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为乘客提供票务、候车、行李托运和提取、信息咨询以及检票等基本服务。⑵停车服务停车服务指的是为公交、出租、长途以及社会车辆的停车服务,包括停车诱导、停车服务、寻车服务等,同时也需要为机场大巴、旅游大巴提供相应的服务,方便到达旅客的快速疏散。⑶旅客信息服务为旅客出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以满足乘客出行和中转换乘的要求。主要包括路径导航、换乘查询、运营信息、商业信息、旅游信息等⑷设施设备管理对枢纽服务设施设备进行统一管理维护,实时监控其运行状态,为旅客提供舒适的候车环境。⑸周边道路交通诱导对枢纽周边道路进行实时监控,与市内交通信息平台对接,获取市内主要干道交通信息。通过对进入枢纽及驶离枢纽的车辆道路拥挤、通畅信息以及路线诱导信息,实现枢纽周边交通诱导功能。⑹应急管理实时监测枢纽内运行状况,及时发现异常状况并迅速确认处理,维持枢纽内的运行秩序。⑺行业管理综合交通枢纽行业管理部门涉及政府部门、交通指挥中心、行业管理部门,枢纽管理部门在日常管理中需要与这些部门进行信息共享以及对行业发展进行规划等。
2信息需求分析
构建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智能化管理系统,首先应对其信息需求进行分析。信息需求的产生源于系统的服务对象。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服务对象可以分为管理者、旅客、车辆三类。其中管理者通过使用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枢纽运营管理、协同调度、应急指挥等枢纽管理业务,也为旅客、车辆提供相应的信息化服务,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还需要向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提供支撑其行业管理的交通信息;旅客通过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得所需的服务,实现自身的乘车、换乘、商业、资讯等信息化服务;车辆通过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获取所需的服务,实现车辆停车诱导、路线诱导等信息化服务;同时,服务提供者(枢纽管理者)与服务对象(旅客、车辆等)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有利于提升枢纽运营管理、乘客服务水平,促进枢纽智能系统的健康发展。
3系统功能模块分析
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需要满足两方面的要求:①各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信息需求;②枢纽管理活动的实现。所以,在分析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时,需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内容,需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一方面,需要从服务对象信息需求产生的角度,分析业务流程,得出相应的功能模块;另一方面,需要从枢纽管理活动的角度对其功能模块进行检验及完善。
4系统状态
作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在运营过程中应该存在两种状态,日常状态及应急状态。由此可知,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运行也应存在两种运行状态,常态模式及应急模式。常态模式下,枢纽人流到发均衡,故而系统运营目标是为枢纽内旅客提供满意度最大的信息服务;应急模式下,枢纽目标是引导枢纽内旅客的快速消散或到达指定点,故而应以枢纽系统最优为目标,通过日常运行监测、应急指挥、多交通方式协同管理等手段来实现;这两种模式状态是相互转换、相互联系的。日常运行监测发现突发或异常事件,系统自动触发应急模式,同时,应急模式下需要多交通方式协同调度的支持。系统状态转换如图1所示。
5结语
近年来一直不乏对于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智能化管理系统的研究,然而,在系统的分析中往往脱离了枢纽的功能及服务对象,从而导致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中逻辑不清,思考不全面等。同时,由于未考虑枢纽的实际运营状况,对于智能化管理系统不同状态间的切换也缺乏考虑。
作者:王书玲 杜豫川 刘新 单位:1.同济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林国鑫,罗石贵,苗聪.综合客运枢纽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和框架体系研究[J].公路,2012(5).
[2]田苗,丰伟.综合换乘枢纽信息协调平台建设框架研究[J].铁路信息化,2011(5).
[3]覃,龙俊仁,宗传苓.深圳市福田站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1(5).
交通智能化建设范文5
【关键词】建设目标,共同点,调度,算法
【中图分类号】TP2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405―01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行各业的智能化建设已经越来越普及。智能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是各个行业都必将面临也必须实现的一个历史新阶段。那么面对这个科技浪潮,我们武警部队当然也将做出自身的调整和改进。
一、智能化建设的目的
所谓智能化是指,将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现代智能控制技术与相对应的本行业专业技术汇集结合的一套针对本行业的科学化、信息化、人性化的运作管理模式。所以,智能化建设可以说是一项适应性广、进步明显、细节针对性很强的现代化建设手段,是适合我们积极去开发和研究的一个进步方向。
武警部队勤务基本分为八种:内卫、水电、森林、黄金、交通、防边、消防、警卫。其中细分又可以划分出很多不同的工作岗位和对应职能规范。比如,内卫武警勤务包括:制定执勤制度和方案、警卫勤务、守卫勤务、看押看守勤务、守护勤务、城市武装巡逻勤务、战时内卫勤务等;消防武警的勤务包括:消防监察、火灾预防、火灾扑救、灭火指挥、火灾原因调查和鉴定、火灾事故处理等。
如果我们按照常规的智能化建设流程对待武警部队勤务管理的智能化建设,那就需要对其中每一个勤务职能都按照智能化建设的标准流程来实行,那么如此之多的具体勤务岗位必将花费我们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和科技力量投入在其中,这样不但占用大量资源而且收效缓慢,即使建设完成也要面临不同岗位系统在同部队中难以沟通协作的巨大难题,到时甚至要花费更大的时间精力去解决这一联动难题。
所以,我们应该换个思路、换个角度去重新认知和分析,不是盲目的想着如何去实现这个智能化建设,而是理性的思考,在我们武警勤务之中,是不是所有环节都适合智能化,如果不是,究竟哪些环节需要实现智能化,这些环节需要通过智能化建设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这些目标是不是能够一步到位实现,如果不能,又应该分几个阶段分别实现,每个阶段的小目标又是什么。就像实业界很著名的一个理念,“用户的需求才是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不光如此,在智能化的硬件基础完备之后,比如科技产品、电信程序已经完成之后,现役人员又是否能够熟练掌握和操作这些程序设备,能否很好的与之互动并得到帮助,这都是我们需要在开始智能化建设之前认真考虑和分析的问题。
只有想清楚了这些问题,我们的部队建设之路才会省时省力,畅通无阻。
二、合理的建设方式
武警勤务虽然职能岗位众多,但是其中其实不乏一些互通性和共同点。我们的智能化建设如果抓住这些共同点进行基础研发,再按照各个岗位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拓展的后续研发的话,就能节省大量的资源在这些雷同单元上,也因为同源开发的原因,避免了后期的联动问题。
例如调度问题,就是一个在各勤务类型都会涉及到的广泛问题,它受突发状况直接影响,人工解决费时费力效率低下,所以非常适合进行智能化改造。
1)基本方案
调度问题中最简单的是人员调度。某人因突发状况不能及时就位解决问题怎么办,根据智能化方案,我们提前对所有人员信息入档分类存储,当遇到此类问题时,就可以从信息库中找到所有能处理当前问题的人员,并在其中找到一个没有紧急任务且能最快赶到现场进行问题处理的人员进行调用。其他的诸如物资调度,团队集体调度都是建立在人员调度基础上的管理方案,让我们举例说明。
2)电子设备
就拿消防来说,消防勤务是一项非常需要快速反应的工作,反应稍有怠慢便会酿成大祸,消防人员、设备和团队的调度就变得尤为重要。那么智能化建设就要有针对性的在调度效率上做文章。如某地发生火晴,所在管区内分队都在出任务怎么办,我们提前对每辆消防车安装GPS定位,规定出勤人员携带有GPS信号的微型终端如手持机,并通过GPRS/CDMA无线网络传输系统接收各个车载、手持终端的信息,然后以地理信鼠系统GlS加以处理,并呈现在调度中心大屏幕显示的即时电子信息地图上。于是哪里发生险情,附近谁能最快速的就位处理就变得一目了然了。其他勤务如公安系统人员车辆调度也是如此。
3)原理分析
简单情况并不能突显智能化建设的价值,下面我们对更复杂的情况进行分析,如果如某地发生火情,所在管区内分队都在出任务怎么办。我们可以根据已出勤的所有分队所面临的险情大小和处理程度带人预先设定好的智能调度算法中,让计算机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所谓调度算法,就是根据系统的资源分配策略所规定的资源分配算法。比如按照时间优先级,那么最快完成手头任务的分队将赶往火情现场;按照路程优先级,那么距离最近的分队将在完成手中任务后赶往现场,按照险情优先级,那么当前所处理灾情最小的分队将赶往现场。这些都是简单的调度算法,实际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就可以根据火警的勤务执行方式和火灾险情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一套最高效的综合算法,以应付复杂情况。
4)联动收益
在此基础之上,更复杂的问题也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某处发生人为爆炸,就需要同时出动公安、消防、交通封锁、甚至防暴武装等多种勤务部队。如果按照本文一开始说的常规建设方案,这时的多部队合作就会产生调度混乱。但现在因为各个勤务都是基于同一套智能管理方案,只是后台针对各智能特点运用了不同的调度算法,所以成立专项调度中心将变得简单高效而且协作力强。
结束语
武警部队勤务管理智能化建设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根据国情,有目的性的进行建设。先找到多勤务之间的共同点,然后以点连线,通线成网,形成多勤务之间的网状智能管理。这样不但能节约研发资源,还能加强各勤务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可谓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王欣,郭颖.GPS技术在公安勤务管理中的应用[J].辽宁警专学报,2007,(1)
交通智能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住宅智能化;特点;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P2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在这个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高速发展的时代,现随着信息化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对住宅的安全性、舒适性、方便性、经济性要求逐渐提高,现代住宅的智能化要求日趋迫切,各类智能化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如何合理应用智能化技术,是当今建筑智能化过程中存在的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1 住宅智能化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随着 21 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智能化将会成为住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建设部不久前制定并颁布了《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将住宅小区智能化系统示范工程建设分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三个等级。一星级示范小区应具有安全防范子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对讲与防盗门控、住户报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子系统,包括对安全防范系统实行监、远程抄收与管理和卡、车辆出入与停车管理,供电、供水、电梯等主要设备监控管理,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信息网络子系统,包括为实现上述功能科学合理布线、每户不少于两对电话线和两个有线电视插座,建立有线电视网等。二星级示范小区除具备一星级的全部子功能外,同时在安全防范子系统和信息管理子系统的建设方面,其功能及技术水平应有较大提升;信息传输通道应采用高速宽带数据网作为主干网;物业管理计算机系统应配置局域网,并可供住户联网使用。三星级示范小区智能化建设系统在有可能条件下,应实施现代集成建造系统技术,实施住宅小区开发全生命周期的现代信息集成系统,达到提高质量、有效管理、改善环境的目标。住宅原本是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栖息地,是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场所,是人们辛勤劳作之后温馨的归宿,现在她由于“SOHO”,即在家办公的出现,更是工作、竞争的战场。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不再仅仅是遮风避雨,不再仅仅是宽敞明亮、功能分配合理以及解决通风、采光、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等实用方面的单纯追求,原有的标准、模式、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住宅本身也应该有生命和生命的感知能力。 要让静态的、冰冷的硬件变成温馨、变成趣味、变成小区生命的节拍和韵律,让人们对于各方面资讯有快速、准确的反映,将生活的人性化、未来化、舒适化、休闲化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让家与家庭、办公室、谈判桌、交易所、娱乐场成为统一体。住宅智能化不等于自动化,仅仅安装若干具有自动化性质的设施设备远不能称之为智能化,住宅智能化也不等于写字楼的 SA。住宅智能化应具备以下功能:a.网络高速接入功能。b.家居办公功能,符合人们在家办公的需求。c.家居安全监控功能,如火警燃气泄漏、红外探测防盗系统等。d.家居管理功能,如物业管理、小区电子公告牌、水电气、卡抄表补充等。家居商务功能,如网上购物、网上商务等。e.家居娱乐,如远程教学、交通式电子游戏等。
2 住宅智能化的基本技术要求
(1)先进性
住宅是一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件商品。在为住宅选择智能化系统技术与设备时,要充分考虑一定的超前性,避免住宅被过早地淘汰。
(2)成熟性和可靠性
在考虑先进性的同时,要注意技术的成熟性和可靠性,保证系统运行的稳定和可靠。
(3)开放性和兼容性
无论是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还是操作软件,都应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兼容性,避免因硬件种类多而采用多种网络操作系统,给系统集成和应用带来困难。
(4)可升级性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规模、功能与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用户的需求也会不断变化 ;因此住宅小区智能系统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未来拓展的可能性及服务水平升级发展的需要。
3 住宅智能化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住宅最重要的功能是提供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小区建设应当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而不能将住宅小区建设成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的办公室的延伸。因此,小区智能化应以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的智能化为重点,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此外,有些智能小区过分强调安防,安装了太多的摄像机,使小区居民感觉个人隐私得不到必要的保护和尊重。这也是智能小区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 住宅智能化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智能化住宅的发展离不开楼宇自控系统,楼宇自控系统,即BAS指的是将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变配电、照明、空调、供热、给排水、等众多分散的运行、安全状况、能源使用状况及节能管理实施集中监控、管理和分散控制的建筑物管理和控制系统。目前,住宅中比较广泛应用的智能化技术有: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小区监控系统、巡更系统、智能化停车系统、智能化照明系统、恒温空调系统等,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便利,但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集中反应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智能化设备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比如在有的新建小区中,开发商按消防要求在高层住宅中安装了自动火灾报警系统,其区域报警器安装在一层电梯厅内,交房验收时通过了消防验收使用正常,但当小区居民逐渐入住后发现电梯厅的区域报警器24小时在报警,液晶显示屏上不是这家有故障就是那家有火灾,警报声吵得每天必须从此经过的居民不胜其烦,物业公司对此束手无策,最后不得不关闭了整个报警系统,使得整个系统形同虚设。原因何在,经过调查,发现问题有很多,其一是居民在装修的过程中,拆除原先已安装好的燃气报警探测器等终端设备,待装修结束再重新安装上去,但由于装修工人对相关知识了解的缺乏,在接线及安装过程乱接乱装,导致整个系统混乱;其二:物业公司缺少懂得相关知识的日常维修保养专业人员,在系统出现问题之后,只会给原安装单位打电话报修,但有大部分情况是系统本身并无故障,安装单位在多次往返之后也不胜其烦,以非其质量原因为由置之不理;其三:大部分业主不知道系统的作用且不懂得如何正确使用,使得设备有所损坏。
(2)智能化产品维修成本高及技术更新换代导致投资浪费。作为小区住宅智能化系统,它的使用其相当长,因为从住宅交付到基本全部入住一般都有3~5年的时间,而众所周知智能化设备的技术更新周期一般为2年左右,现行规定的电气设备安装的保修期也为2年,这就带来了问题,往往有的业主刚刚入住原设备保修期就已过,在更坏相关智能化设备时,被告知原产品已经不生产或已被新产品取代,要更换设备就需出高价,或者出现局部损坏就需重新安装整个系统,因为新旧产品不配套。由于有的开发商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住宅的高度智能化,在建造过程中为了增加房产在同行间的竞争力,上了一系列智能化设备,据说采用了很多新技术,可是在销售过程中并没有引起购买者的兴趣,原因是有些功能大部分用户并不十分需要,而且由于成本的提高,销售价格比周边的楼盘要高出一截,结果销售情况反而不理想。
(3)存在各智能化设备系统之间不兼容。虽然目前的大多数智能化设备均具有数字通信功能,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统一的一致性及互操作性测试,协议不统一,通信兼容性差,给整个住宅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带来问题,也给操作及使用者带来麻烦。例如,在智能化住宅中一般存在自动火灾报警系统、防盗系统、智能智能化照明系统等,各系统设备及线路均为单独安装,且各系统设备品牌不一,技术标准也不尽相同,导致线路繁多,设备复杂,占用空间大。
5 加强智能化技术合理应用的措施
(1)加强智能化技术的普及。现居民小区智能化设备的维修与保养者一般为物业公司,可以采取由设备厂商或安装单位专业人员对物业公司维修人员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上岗,并编制日常维修及使用指南,把系统的简单原理及组成、一些常规的操作使用及问题处理列入指南,在房屋交付时发至每一用户手中;在房屋装修过程中,尽量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施工队或请物业公司专业人员进行一些智能化设备的移位,拆装及调试;在社区宣讲栏和社区活动中加强对智能化设备知识的宣传,物业公司专业人员应按相关规范和系统及产品要求定期对设备及系统进行检查与维修保养。
(2)从合同的角度加强对智能化设备使用及更新成本的控制。在安装单位或建设单位采购智能化设备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能及技术水平状况,选择稳定性好技术先进的产品,并且将产品维修更换的价格在合同中逐项列明,制定合同产品在使用期的供货的长久性及确保产品升级的兼容性,用合同形式确保使用、维修、产品更新换代的可持续性和经济合理性。其次,在选用产品时,不能盲目追求产品功能的多样性,应根据实际需要来选择,对于一些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功能坚决不要,以确保产品的稳定性为最基本的目标。同时,要考虑到采用系统的经济性及受众的接受能力,比如在青年公寓与老年公寓的智能化系统及设备的选用侧重点就应有所区别。
(3)尽量选择同系列的产品,呼吁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相关兼容标准。在智能化设备产品的选择工程中,尽量采用同一品牌或厂家的产品,采用集成化程度高的系列产品,对不同品牌或厂家的产品用于整个智能化系统内的,在选定前充分了解拟采用的不同品牌或厂家产品之间的兼容性,或者将拟采用的产品的方案交给相关生产厂家要求其对产品作适当的调整以求达到整个系统所需的兼容性。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住宅建设中要经济合理地应用智能化技术,让智能化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们,让人们充分享受现代化技术发展带给我们的舒适、便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