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文1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功能区;生态平衡;自然生态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s discuss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Suggest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Functional areas; The ecological balance; Natural ecological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城市生态规划的基本内容

城市生态规划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促进和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城市的生态规划必须从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完善系统的功能两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一是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二是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

1.1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可持续城市生态空间规划主要是城市土地的生态规划,其内容主要包括:

① 城市土地各要素与土地结构单元之间的关系分析;

② 根据城市土地适宜性,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

③ 土地利用生态分区及其结构和功能分析;

④ 进行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

1.2可持续城市生态关系的调控

根据目前学界的观点,这是一种软规划,是在对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背景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对城市系统的生态关系和生态行为进行辨识、模拟和评价,找到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因子、机制和机会,从而不断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关系,增强系统的活力。

2城市生态规划的深层理念

城市生态规划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城市的空间格局,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城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于人居聚。关于针对生态问题提出的一些规划方法,传统和目前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问题 对策 方法 目标

资源低效 技术改造 生态工艺 提高效率

系统关系不合理 关系调整 生态规划 和谐关系

自我调节能力低 行为诱导 生态管理 强生命力

人类是自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的发展使人们不断转变观念,重新审视自身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逐渐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生,树立起正确的生态观。城市规划的核心是生态,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从人本的角度,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对城市进行美化、功能改善及生态可持续性为目的的规划,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城市规划将各要素做为一个整体,优化配置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区域尺度上,各城市如区域嵌块,分布在区域基质内,其规划遵从地方性优先,同时考虑区域整体协调,即整体优化,协同共生,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区域城市群乃至全球城市群的规划更加充分体现整体观与系统观,区域生态框架,为区域内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过程连续性提供支持,也将区域内的自然和文化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巨大的资源生态系统。大系统的稳定与均衡利于各子城市系统的优化与完善。

3城市生态规划的构建分析

城市生态规划可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研究,首先将城市做为一个面,研究其内部要素的组成、变化及规划组织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将城市做为区域中的一个点,研究多个城市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及规划组织方法。即从不同的空间尺度进行规划研究。城市个体的发展与群体的发展互为环境,对城市空间的研究应包括城市内部、城市外部、城市群体、区域整体,乃至更大尺度的空间,它们之间是连续承接、不可割裂的。

3.1城市单体的建设

一个城市的生态规划,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宜人、和谐的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对于单个城市的研究,是将其做为一个整体,内部包括基质、廊道、斑块,对城市的建设不单是营造物质空间形态,同时应融入社会、文化、科技、居民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度等因素。

(1)城市基质、廊道和斑块

城市区别于其他的关键在于其主体为各种类型、体量的建筑体,交通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形成城市中高度的通达性,这些建筑和硬质地面街区构成城市中的硬质本底或基质。城市中的廊道,主要是人工廊道,即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是城市整体形象的骨架,通常是城市中物质、能量、信息及生态多样性集中地区,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增加廊道绿化率,可以形成城市完整的绿化网络。城市中的斑块主要是散布其中的公园、公共绿化地、休闲广场及建筑周围绿化等,共同构成城市的绿化系统,同时能够调节局部地区的微气候,减少环境污染。

(2)城市功能区划分和布局

城市功能区的划分从空间结构产生,以满足生态系统的环境服务、生物生产及文化支持三大基础功能为目的,并与周围的空间格局相联系,形成规划区合理的空间格局,实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规划区可持续能力的增强。城市空间规划首先应满足功能需求,为居民提供进行各种生产生活活动的场所。各种类型的本底、廊道、斑块组成的人文和自然氛围,共同构成城市功能区,在生态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功能区所需条件、居民的心理生理要求等,合理安排功能布局,比如居民区附近应安排相应的学校、商场等以满足人们的配套需求,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及物流、能流的高效流通,同时展现一定的城市文脉及满足人们对艺术与美的追求。

(3)城市绿地系统

做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城市内部的绿化空间的规划应重点考虑,做为人文理念的基础及支撑。城市空间有限,应充分利用空间进行多层次绿化,乔、灌、草复层绿化体系以及垂直绿化,将绿化与建筑结合起来,并合理选择和搭配植物种类,将城市建在绿地中。合理的绿地规划才能有效发挥其生态意义,绿地斑块与生态廊道共同组成城市生态基础,并融入整个区域绿色生态网络系统。

3.2 区域背景下的城市格局规划

城市与区域本质上是分不开的,考虑城市规划离不开其与区域的联系,即区域内城市群间的格局以及区域整体格局。区域背景下的城市格局主要分为城市实体空间和区域基质空间两大块,亦即城市群体空间与其所处的自然生态大空间。基质空间在人类的城市化过程中,不应是被动的消湮,而是主动地实现对城市群、整个区域持续良好运行的支撑。

区域背景下城市群体存在着各种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合理的城市群体空间组合有利于实现空间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如何优化区域城市群空问组合,也有一些相关理论。美国规划师H.Wright提出“区域城市”的概念模式,设想改变从纽约到布法罗之间的城市蔓延发展势头,将新的城市居民点限制在一条广阔的带型地带,并限制其规模的扩散,使农田和自然地区集中扩大并保持低密度的建设方式,城市与自然保持平衡关系,各级城市问以新的公路网连接起来,形成区域整体的交通网络,从而将城市平衡的概念扩大到区域平衡的概念。

良好的生态格局有赖于功能完善、运行健康的生态支撑网络,保证生态流之间通畅,维护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区域基质与城市实体内部的绿化体系应形成一个内外相连的绿色生态系统,或者称为绿色生态网络。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的绿色空间格局,加上合理的区域城市群布局,营造出最佳的区域生态组合。

四、结束语

城市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竞争与共生、改造与适应的过程,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城市规划已将生态纳入核心体系,这一理念将有助于建设更为合理的、可持续的城市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黄光宇,陈勇.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J]1996(6)

[2] R・福尔曼等(肖笃宁等译).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3] 朱明德.生态系统是非平衡系统[J].林业资源管理2000 No.1

[4] 张京详.城镇群体空间组合[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5] 沈清基.对城市规划几个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汇刊1994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文2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人是城市的主宰和主体,城市因人类的需要而诞生、发展,城市的生态建设发展归根到底要围绕人的各种需求进行,城市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创造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活动空间和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是一种手段,而人生存、发展需求的满足是目的。因此,基于城市本质的认识,城市规划应坚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为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人的生存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创造满足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人工环境。

一、基于城市规划现状的生态建设

城市空间机理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不断呈现出新的变化,具有了工业区、居住区、商业区、行政区、文化区、旅游区等多种功能划分,且每个分区的建筑密度、高度及布局方式都不尽相同,形成了不均质、粗犷的整体空间肌理。面对当前城市规划和城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现状,生态城市的建设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呈现出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受到不同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城市建设规模、特征也各不相同,各地人们对生态城市的理解自然有所差别。但是,综合国内外各地区生态城市的建设情况来看,生态城市具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必须维持生态城市系统的健康和协调。简单地说,在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还要注意城市空间的分布,保证城市具有高效的物流、人口流、信息流,使城市具有持续的发展和消费能力。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原则

1、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规划的生态建设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是净化大气、保护水源、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和温室效应等内容。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应当以人为本,将城市建筑设计从重视视觉效应转为满足生态环境要求,强调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

2、系统优先,重视城市规划整体效果

城市中所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因而,城市规划应当一直秉持着系统优先的原则,重视城市规划的整体效果。不能只为某一子系统的超前发展而忽视了城市系统的整体发展。因此,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科学配置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程度扩大生态数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提高城市的总体功能。

3、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不同地区拥有着不用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而生态城市的规划应当应当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突出本土特色。因此,生态城市规划应当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确定城市结构,选择合理的城市结构布局。这样才能较好地优化城市结构,合理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空间的布局也会更加完善和完美。

4、引入植被,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

近年来,为了净化城市大气、减少荒漠化引起的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绿化带在城市建设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基于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强大作用,生态城市规划中应当持续坚持这项建设措施,充分利用生态植物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引入多样性生物,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维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和谐与平衡。

(二)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的规划内容

在城市规划中,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规划及城市空间规划是其最主要内容。鉴于逐渐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不得不在建设用地和城市空间规划中加入生态设计理念,大力发展生态建设。从当前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来看,建设用地的突出问题就是利用率低、城市空间狭窄。因此,城市规划前应当充分利用城市测绘得到的信息合理编制城市规划方案,用它科学指导城市建设,减少规划区域内建设用地的浪费。与此同时,还要在因地制宜、注重生物多样性建设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建设主旨。

三、我国城市规划与生态环境现状

(一)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城市规划作为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方案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城市空间分布的合理性和城市用地的利用效率。但是,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应用过程中,土地利用率低、缺乏统筹规划等一系列问题逐渐凸显出来,限制了城市规划的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城市建设实施前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测绘工具和手段获得足够真实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较为精确的数据和资料,在基础上编制而成的城市规划方案才会更加科学与合理。

由于城市建设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可预测的经济发展因素和工程变化因素。这些不可预见性因素的出现,使得城市规划增加了更多可变更的影响因素,严重影响了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性,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对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尤其,缺乏统筹规划的城市规划直接导致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率低。比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用地的利用往往没有严格按照“先规划、后建设”原则,都是先征地后规划。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远离城市道路的建设用地既不能被城市建设利用,又不能继续耕种,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建设用地浪费。

(二)生态环境现状

当前,我国城市进入了现代化高速发展时代,生态环境的恶化也愈加剧烈。虽然党和政府采取了“边污染,边治理”等防治措施,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从当前防治效果来看,总体而言“局部在改善,整体在恶化,治理效果赶不上破坏速度。”尤其,近年来沙漠化及工业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十分不利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究其原因,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但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人口压力和工业化压力。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加剧了城市空间的紧张,对自然生态的索取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支付能力和承受能力。因而,人口压力成为了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在工业方面,为了追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由于受到粗放型生产方式高消耗、高消费的影响,重视近利,失之远谋,用生态环境换来了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为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结束语

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城市规划中应当特别注重生态建设,大力建设生态城市。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改善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维持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引入生态建设,有利于利用生态理念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规划用地的使用效率。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中生态建设对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斐吴琼.生态型城市规划标准研究[J]城市规划.

【2】 邓瑜颖. 浅谈建筑规划与建筑设计[J]. 科技风. 2008. (09).

【3】蔡琦. 对城市建筑规划存在的问题探讨分析[J]. 知识经济. 2009. (07).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文3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规划工作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生态城市”是 197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 届会议上”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中提出的。1987 年, 前苏联城市生态学家雅尼茨基提出了一个理想的城市模式, 那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建立一种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 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 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城市化程度的明显增长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 造成城市居民与自然日渐分离, 特别是在城市无节制的膨胀和人工设施高容量的聚集建设, 所产生的城市生态问题, 已受到越来越普遍的关注。因此,加强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改进工作的研究势在必行。

1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规划改进的认识

生态城市理念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具有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的城市规划只考虑城市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也不仅仅局限于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城市环境规划中, 而是将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各个方面。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 简单地说它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 。体现在城市具体的发展目标上就是既要达到城市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系统之间的和谐, 不断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追求最大效益的社会经济目标、满足城市居民本身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需求, 还要形成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运行机制, 建设公正、平等、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城市众多子系统之间保持高度的协调以求城市发展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性。

2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改进工作的原则

生态城市的结构在城市总体布局层面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结构、河湖水系结构, 还包括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绿地系统结构等, 以形成城市与自然交融的生态景观格局。

生态系统规划必须建立在摸清城市自然本底系统状况的基础上, 对自然环境的适宜性及城市的开发容量作出正确的分析与评价, 保证城市生态支持系统主构架的连续性, 形成城市生态体系。这种连续性、系统性对自然生态系统发挥生态效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也是城市生态设计的基础。把生态学用在城市设计上,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1) 生态系统可以承受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压力,但这承受力是有限度的。因此, 人类应与大自然合作, 不应以大自然为敌。

(2) 某些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特别敏感,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安危。应把自然价值观带到城市设计上, 强调分析大自然为城市发展提供的机会和限制条件。

现代城市规划除了城市的性质、规模和产业结构等因素外, 用地大小、地形地貌、山脉、河流、气候、水文及工程地质等自然要素的制约因素在城市总体布局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生态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改进工作的措施

城市规划设计改进工作,主要侧重于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空间布局和整体形态设计的改进等方面。具体改进措施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构筑城市――区域一体的生态大环境措施

生态城市理念是以城市经济学和城市生态学的理论作为指导,通过协调城市建设过程中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使之和谐一致,在此基础上完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布局,形成城市――区域一体的生态大环境。在城市规划中曾经甚至现在仍残留有经济发展至上的思想,由此只重视经济建设,漠视生态建设,结果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恶果,因此要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发展,就需要充分平衡与协调城市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中的各种因素,并在规划的全过程中加强多学科、多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共同参与到城市规划中来,通过优化规划方案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促进城市良性健康地发展。城市规划工作最核心的问题即土地使用,基于生态城市理念,应当从更大范围内的城市―― 区域生态系统出发,强化城市内部生态结构与区域生态格局网络的衔接,包括湿地空间与区域湿地空间的联通、水域特征的保存与延续、生态廊道的构建、以及城市防洪防暴和大气流动的生态流的控制等。

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特殊国情,必须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坚持集约、高效地使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合理确定组团布局,依据步行和非机动车的出行距离,采用组团式布局,通过生态廊道界定组团边界;强化公交引导,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交通站点周围适当提高开发强度;倡导混合使用,充分利用现有地形,综合考虑土地使用、交通组织,通过平面和竖向的合理设计,减少土方挖填,实现高效的土地使用,创造丰富的城市景观。

( 2) 建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倡导空间节能思想实现永续发展措施

城市开敞空间是在城市的建筑实体以外存在的开敞空间体, 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 它包括自然风景、河流、森林、山体等的自然空间及城市的广场、道路、庭院等的自然与非自然空间。城市开敞空间的系统性构筑, 有利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系统、城市景观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一系列城市子系统的综合协调,

空间节能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理念,通过合理的空间规划可以实现建筑节能,如优化选址、朝向和布局以利节能,尽量减少体型系数以降低热损耗,围护结构采用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少热传导等。其次,采用节能照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智能建筑系统都可以显著节能。再次,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技术等也是节能的有效措施。保护城市重要的自然生态资源,如湿地、湖泊、河流等,更是实现生态节能理念的重要举措。通过空间规划的控制作用,充分利用城市地形地貌形成城市风廊、生态廊道等,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 3) 建构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措施

城市的园林绿地是城市自然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 城市绿地系统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本底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 应重视城市生态格局薄弱和缺失环节的弥补与重构, 重视绿地的镶嵌性和绿地廊道的贯通性, 不能把绿地作为城市实体布局之后的填空部分。

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近些年,一些建筑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认识到了生态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逐渐的将绿化概念融入自己的设计中。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将植物与建筑设计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建筑物的更全面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扩展建筑景观,还能同时为建筑物降温,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不利影响。在水文方面的优势则表现为,能够有效的锁住降水,防止水土流失。此外,建筑物周围的植物还能够有效的改善周围空气质量,降低污染。因此,城市绿化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规划质量的考核指标,并在城市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成绩的绿色容积,即综合绿化面积,已经成为有关部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就目前来看,城市绿色容积率的确定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可以根据设计师的对整个城市规划所期望的绿化效果来确定;其次,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绿化功能的比例来确定;再次,可以根据地块未来发展方向的绿地面积指数来确定。在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中, 以城市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为原则, 把街道绿地、公共绿地、单位绿地及大小公园、郊区林带和区域大范围的自然山水等相互结合、相互渗透, 充分发挥绿色生物系统的生态功能, 通过合理的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保障城市生态机制的良性运作, 优化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 促进城市和自然的和谐与共存, 增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能。

(4)科学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措施

从根本上讲,生态城市理论的出现,源于对传统粗放型城市发展模式的批判,以及对新的、良好的甚至是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的一种期待。

①加快城市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城市节能减排。对于城市工业结构升级,要分类指导。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的资源型城市,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做好资源、加工类产业的调整和转型工作。相对综合型的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应考虑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业,调整、改造传统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资源性城市,可根据城市发展特征采用不同的方式,如处于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可以采用优势延伸模式,重点发展加工业主导产业;依托条件好的资源型城市,宜采用优势组合模式等。

②以低碳生态化为目标,实施城市工业空间转移和布局优化。城市内部,大城市工业可在城市功能分区规划下进行合理的布局调整,可以进行三要素(研发、制造、销售)分离布局;中小城市优化工业空间发展,可在城市某一区域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按当地比较优势确立主导产业。城市群之间的工业空间转移和优化升级要综合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确保整体最优。东、中、西部城市之间的工业空间转移,要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建设低碳生态型城市的发展目标,可建立一种技术转移为主导的结合地域优势的工业空间转移模式。

③以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城市工业发展,为城镇化预留空间。要通过市场和企业的力量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构建清洁、循环的生态工业体系,政府要从多个角度提出合理的政策并加以实施。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工业体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结语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自然基础,以打造宜居的城市生态环境,这是生态城市规划的重点。通过对生态城市理念的认识,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改进的工作,将生态城市的思想、理念充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的生态化与低碳化的发展进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尤其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将生态和环境因素同规划方案的制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

参考文献:

[1]张玉霞.生态城市规划的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09).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文4

【关键词】城市控规;生态规划;方法

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相对于城市总规阶段生态哦规划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要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选择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使生态规划建设高效开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开发生态新资源,增加生态多样性,使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更加完善,促进城市化生态建设的美好进程。

一、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所进行的城市生态规划一般都是针对城市总规阶段,并没有对城市控规阶段加以重视,然而城市总规具有周期长及空间尺度大等多种局限性,其规划中所涉及的诸多内容也较为粗略,只是对其进行宏观上定义,无法对城市生态环境进行科学治理及控制。

现在城市控规的生态规划建设的法定地位已经逐步确立,部分城市局部地段的生态环境急需控规的引导及治理,进行城市控规阶段的生态规划已成必然趋势,它能够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破坏,让生态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对城市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城市控规阶段生态环境要全面落实开展,需要从两个层面展开,分别是城市总规及城市详规,保证城市控规生态规划的有效实施,与城市总规阶段相比不同的是总规阶段是从宏观上看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控规阶段则是以一种中观尺度的方式看待生态状况,城市控规生态规划能够对生态资源进行合理分配,降低生态建设中的土地及能源消耗,对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方法

1.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方法

就城市详规阶段而言,城市详规建设忽略了土地资源其本身的特点,忽略了场地等自然条件,难以形成良好稳定的生态局面。在城市控规生态规划中运用景观生态规划的方法,全面考虑所规划区域中自然因素及生态服务等,比如水系、景观、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因素,对于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对于一些地区可以采取空间规划的方式,始终保持绿化系统与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另外,在规划区周边还可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物种多样性,使整个生态环境呈现一种稳定的格局。

空间规划策略是由四个规划策略组合而成,分别为保护策略、防卫策略、创建策略及机会。保护策略是指保护生态环境原有的、未损坏的核心区及廊道,此策略部分城市在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中已经被采用;防卫策略就是在生态景观设定缓冲区,从而达到维护生态景观核心区的目的;创建策略是对于不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的,在生态景观周边设置直通核心区的廊道,在其设置缓冲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会是对于急需重建及修复的生态系统来说的,在景观周边设置缓冲区及廊道的同时,在每个廊道间设置具有支持性的景观基质。

2.综合资源规划方法

综和资源规划方法主要是针对生态资源利用率较低这一问题提出来的,综合资源规划是根据开源节流的方法,从而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及维护生态多样性的,它在生态规划中更加注重生态可再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避免了生态资源的短缺现象。综合资源规划在传统生态能源规划的基础上加入需求侧管理的概念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是保护生态环境,确保生态资源有效利用的有效方法。基于综合资源规划方法的诸多优点,应将其广泛应用到城市区域生态规划建设中,在区域生态规划中应用此方法时,需要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生态规划建设,选择适合的生态设计手段,从而实现生态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合理分配。

3.生态补偿方法

目前我国城市总规生态规划,对生态环境建设并没有太大的导向性作用,而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不仅能够节约资源,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生态规划一定的指导性。在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建设中对于一些生态破坏问题要及时进行生态补偿,生态补偿贯彻的是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理念,从社会角度出发,生态补偿为了维护生态环境各资源之间的利益对生态环境中存在问题进行调整,使整个生态系统更加系统化,科学化。

三、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具体步骤及城市控规方案

在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过程中,并不是毫无规律可循,在生态环境建设修整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来规划实施,保证生态规划建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减少生态环境治理误差,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生态调查与评估

在城市控规阶段及西宁生态规划之前,首先,应对所要规划的区域进行生态调查,全面了解该区域的生态现状及特点,主要对区域生态环境及人工生态要素,将调查结果在区域生态规划之前进行分析与研究,从而确定合理科学的生态规划方案,保证生态规划方向的正确性。其次,应该对该区域的总体规划及局部区域规划进行合理划分,使其适应区域特征,充分利用生态规划治理方式,旨在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完善生态环境建设。再者,需要对生态规划区域整体的生态状况进行有效分析与评估,从而生态规划区所应该运用的生态规划方法,运用合理,因地制宜的规划方法,有利于保护生态多样性,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控规方案及生态规划方案的确立

城市控规方案与生态规划方案的确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在城市控规阶段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时,需要对城市7个生态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这样才能实现生态规划的有效性及普及性。7个生态系统规划分别为土地资源利用生态规划、生物多样性规划、水资源保护、绿色交通规划、能源规划、绿色建筑规划以及环境保护规划。另外在方案确立之前还要对以往各生态系统规划所采取的措施及成果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城市控规方案及生态规划的实施方向,规划方案要有一定的可实施性,能够带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形象。

3.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指标的确立

各城市对其内部的生态环境指标都有一定的要求,在生态规划建设之前,应确立生态规划区所在城市的生态规划指标,原因在于生态指标直接影响着生态规划方法的使用,必须准确了解城市生态指标,才能更好对城市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合理解决,使其与该城市生态规划指标相适应。将城市生态指标与生态规划方案进行有效结合,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生态资源利用率,实现生态环境建设的循环发展。

四、总结

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现如今虽已有一定的法定地位,但并非法定规划,在规划实施中没有法律约束力,易形成规划中流于形式的局面,我国要使城市控规阶段生态规划有效开展,就要制定相关的法律,让城市生态建设者引以重视,从而更好的贯彻落实生态规划建设,提高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率,建立完善的生态系统,使城市生态呈现一片生机之相。

参考文献:

[1]马世骏,王如松.中国低碳型生态城市规划趋势探索[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低碳城市,2010,3(2):89-90.

[2]饶 戎.基于城市规划的生态规划方法[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08):167 -170.

[3]顾朝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J].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10,8(11):118-119.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文5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根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常说和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更是为人类提供各种日常所需的主要手段和控制方法。在当前人们发展的过程中,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已成为制约人类发展,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手段和措施。在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条文中明确的将环境定位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更是对当前各个成分的总概括,其中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各种古代遗物和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城市乡村概念都输与环境体系中。在这些体系中,对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当前城市体系和乡村体系,其中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自然因素和各种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总体。在环境概念中有两层含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毁灭。同时,环境又不是泛指人类周围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客观事物整体。比如,银河系,我们并不把它包括在环境这个概念中。所以,环境保护所指的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环境,是作用于人类并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界事物。

(二)随着当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各个概念和物质需求认识的不断加深,环境作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重心和重点逐步成为人们建设的前提基础,更是影响当前因素和自然保护的基础前提。

二、环境问题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破坏和污染所引起的。WWw.133229.COM如:火山活动,地震,风暴,海啸等产生的自然灾害,因环境中元素自然分布不均引起的地方病,以及自然界中放射物质产生的放射病等。

另一类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破坏。在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污染物(或污染因素)进入环境,超过了环境容量的容许极限,使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超越了环境自身的承载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出现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这些都属于人为造成的环境问题。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多指人为因素造成的。当前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于是人们呼吁“只有一个地球”,“文明人一旦毁坏了他们的生存环境,他们将被迫迁移或衰亡”,强烈要求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环境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伴生产物。具体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人口增加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2.伴随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

3.人类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造成的生态破坏的不良变化;

4.由于人类的社会活动,如军事活动,旅游活动等,造成的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破坏,珍稀物种的灭绝以及海洋等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破坏与污染。

三、环境治理和保护

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郑州市这几年下了很大的工夫。对于母亲河的治理就已经略见成效。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的破坏,黄河两岸的环境一度非常恶化,绿城经常在开春的时节会经受一次又一次沙尘暴的洗礼,而我们的母亲河也在很多河段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环境优化的今天,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和环境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激化了。

经过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多次探究和研所,就当前社会环境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更是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正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设计领域的一种战术回应,是将城市规划路线结合当前环境实际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创作的方法技巧等方面都必将得到重大的发展。此间,“生态经济”,“生态产业”,“生态美学”及“生态建筑”等新概念应运而生,冠以“生态”的各种词汇频频出现在各行各业的文本中,然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实现城市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设计绝非易事。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是在城市发展战略或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指导下相对独立的规划体系,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进行。从宏观到微观可分为: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规划———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环境设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含空间性质,功能,生态质量,绿化,环卫,人群特色及景观风貌等研究内容。

1.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生态平衡质量,绿化水平,社会服务及特色风貌等指标,在定性的基础上逐步定量化,使目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转贴于

2.城市人群休闲行为的研究和预测。其中包括价值观念,心理需求,文化取向;人口规模,人口特征(年龄,职业,性别,消费层次等等);人群在城市空间系统中的流动,集散和停留时间等规律;休闲方式选择与休闲文化取向。

3.城市生态环境空间序列规划。对城市的生态绿色空间进行调整,空间规划从用地规模,空间规模,空间序列组织,空间视线及环境效益等方面综合研究,形成“点,带,场”相结合的空间系统。这些空间包括有:城市广场,主要步行街道,城市滨水地带,公共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大型建筑庭院及市郊农产品绿地等。

4.城市空间环境功能规划。包括生态效益功能,活动利用类型(游憩,娱乐,运动,集会,展示,分隔,交通……),人流及文化艺术表达等各项功能。规划同时要对城市各主要空间作出系统的主次功能的认定。

5.城市特色风貌的规划。在总体特色风貌目标的控制下,充分考虑环境主要空间的艺术风格和文化主题等方面的规划。

6.绿化规划对空间进行全面的指标控制。基于各空间功能,生态指标,建设条件确定各空间绿化指标时效要求。绿化指标包括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郁闭度及叶面系数等。绿化规划要对各主要空间值等特征加以规定。

城市生态空间规划范文6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规划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于1980年由自然保护国际联盟(IUCN)首次提出。1983年由五大洲多国官员、科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对全球发展与环境问题进行了三年大跨度、大范围的研究,于1987年出版了著名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其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发展”,1987年后便被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广泛接受,并逐渐作为全球首脑会议的重要议题(Agenda 21,1992),至此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也逐步开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以长期持续的城市增长及其结构进化,实现高度发展的城市化和现代化,从而既满足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满足未来城市的发展需求,实现城市由不协调剑协调、由非可持续剑可持续的变化过程。它包括经济系统、环境系统、社会系统和制度系统的可持续。其中,环境可持续性是基础,经济可持续性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性是目的,制度可持续是保障,四者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性的关键(城市生态规划是依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斑块、基质、廊道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居聚,其既要最佳利用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美景度和丰富度。目前,城市生态规划的逐步拓宽,工作领域覆盖到从宏观城市整体环境规划到微观的细部环境设计的全过程,可以分为城市总体景观、城市区域景观与城市局部景观等三个层次。

2. 可持续发展模式下的生态城市规划途径

可持续城市意味着在现代观念的基础上实现一种价值转换,城市建设更关心对自处环境承担责任的生态价值观,关心所有生命的神圣性和后代人的福利。可持续发展对规划方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就此众多景观学者提出了可持续生态城市发展的相关途径。

美国学者认为城市的无序蔓延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因为将土地的潜在经济价值置于生态过程之前所致,率先提出环境优先思想(Honachefsky,1999),主要包括:

(1)重新恢复总体规划的核心地位,不应过分依靠区划来确定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开发;(2)在城市总体规划当中,应将生态置于先行考虑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制定土地利用和开发规划; (3)对环境状况进行长期的科学监测,建立适合当地的生态指标,从而对自然资源的健康予以评估和监控; (4)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来辅助规划决策;(5)将各个方面的利益主体和人员纳入土地利用决策当中来,尤其对何种环境应该受到保护予以协商。

而通过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定义的理解,以及相互间关系的进一步解释,我国学者也针对中国的快速城市化问题和国土生态安全,从自己角度对城市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做出了自己的理解,如廖日红等(2006)人《在论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一文中提到几点原则:自然优化原则、多样性原则、持续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生态美学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俞孔坚等从概念到方法及实施途径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城市生态基础设施战略(俞孔坚,李迪华等,2005),其强调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空间格局与景观战略,就此而提出十大规划战略,主要包括:(1)就是要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2)保护和恢复城区和城郊河流水系的自然形态;(3)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态系统;(4)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5)溶解城市;(6)开放专有绿地、完善城市绿化系统;(7)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之树;(8)非机动车绿色通道;(9)林网建设;(10)建立乡土植物的繁育之地。

由以上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城市开发的真正难题在于其开发模式并不是本身,适当的地方进行适当开发才是关键。只有保证生态系统的健康,才能实现城市建设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局面。它强调不是将土地保护与发展孤立或对立起来,而是充分考虑土地开发、城市增长以及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的需求。因此,不同于传统的开放空间规划途径,可持续的生态城市规划途径被认为是先见性而非反应性,系统性而非偶然性,整体的而非零碎的,多权限而非单一权限,多功能而非单一目标,多尺度而非单一尺度。

3.讨论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经过了西方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后,对于人地关系的客观发展态势和规划的主观意识走向有着深入思考。但我国的人情、地情以及主观意识较之十分不同,但却正在面临着更为严峻的人地关系危机的现实。而我们不得不意识到无论是何种目标为前提得可持续规划模式都是非常困难的,一定程度上指出了规划得非绝对的、非唯一的,其既非经济决定论的,也非环境决定论的,它具有多样化、可替代、可辩护可选择等特点;再者由于环境对发展的限制,一定程度上规划导致规划中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

现代可持续型生态城市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规划手段建设优化景观格局及过程,减轻热岛效应、水资源耗竭及水环境恶化、温室效应等环境影响,旨在达到物理形态、生态功能和美学效果上的创新,遵循整合性、和谐性、流通性、活力、自净能力、安全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等科学原理。因而可持续的生态城市建设途径探讨绝非追随时髦概念和照搬国外理论,恰恰在于为中国人地关系危机所迫,对于重新审视中国国土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重要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