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务员实习心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乘务员实习心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乘务员实习心得

乘务员实习心得范文1

从2001年教育部批准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试点至今已有14个年头。公共服务体系协助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开展网络教育,拓展了远程教育的范围,对规范学习中心的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如何搭建一个远程教育的公共平台做了有深远意义的尝试。十余年过去,公共服务体系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新形势下,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和机遇,新时期的使命是什么,这是业界都在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公共服务体系要以为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服务为己任,创新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适应变化,引领潮流,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关键词】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使命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5)09―0046―05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远程教育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提升使远程教育的作用开始从补偿教育变为终身教育,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真正提上日程;在线教育产业的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快速成长,使学习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在各类教育中的应用日新月异,促使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持续更新;学习者对学习的诉求从单纯的证书逐渐向学到真本领等多方面变化,对远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远程教育生态环境的变化使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以下简称“公共服务体系”)面临着新的挑战,也恰逢新的机遇。在新时期,公共服务体系要重新定位、创新发展,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技术模式和经营模式,适应变化,引领潮流,建设新一代的公共服务体系,为我国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服务。

一、显性作用和深远意义

公共服务体系应运而生在“网络教育的春秋战国时代”(丁兴富,2001),公认的显性原因是为了规范学习中心的管理,为现代远程教育的试点助力。

1999年3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4所普通高等学校首批举办现代远程教育试点。2000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主要是明确了高等学校开展试点工作的主要任务、试点学校的基本条件、管理方式等等,由此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政策体系架构(教育部办公厅,2000)。在教育部的指导和推动下,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快速发展。笔者认为,试点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两个,其一是探索应用新技术开展高等教育,其二是尝试利用网络教育试点这样一个特殊的载体进行教育管理改革,因此赋予高等学校很多办学自。由于试点工作是个新事物,在试点初期阶段,少数试点高校思想观念不适应,转移办学权,管理制度亦不健全,办学条件相对滞后,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对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力度比较薄弱,从而影响了高校网络教育的正常秩序。

2002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旨在规范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行为,促进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保证办学质量。文件要求试点高校提高认识水平,并进一步明确了试点的主要任务,“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要以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为主,要减少并停止招收全日制高中起点普通本专科网络教育学生”,试点的内涵出现了重大变化。文件要求试点高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保证网络教育学院的教学质量。要健全网络教育学院年报年检制度,加强质量监控。文件还提出要加强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校外教学支持服务水平,提高校外学习中心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公共服务体系从无到有,开始了边建设、边发展、边研究、边完善的进程。十余年来,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网络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和体系,协助试点高校开展网络教育,对规范学习中心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如果仅仅看到公共服务体系助力高校开展远程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教育公共服务事业的建立是一个创举,它对如何搭建一个终身学习的公共平台做了有深远意义的尝试;它促使远程教育形成一个产业链,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教育,而且提供了专业化、专门化的服务;公共服务体系还打破了学校自己所有事“包天下”的格局,对高等学校今后的管理格局产生了影响。上述这些内容,都为下阶段公共服务体系的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十余年来,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国家对教育的宏观指导思想及政策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201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超过35%。可以预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2020年达到40%的目标会提前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大幅提升预示,我国各类高等成人学历教育的补偿教育作用开始弱化,而以提升技能、更新知识、专业转行以及满足各类人群兴趣爱好等为主的继续教育将逐渐成为主流。2014年,国家启动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如果仅仅把这个目标理解成对高考的改革是远远不够的。这个目标是一个全面促进教育公平、建立一套新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总体目标,吹响了进军终身学习社会的号角。2014年,我国教育领域还有一项重大活动就是召开了全国职教工作会议。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职教体制的改革也是大手笔,打通了从中等职业教育到研究生上升的通路,形成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在决定中还强调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的关系,要求“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建立有利于全体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上述这些国家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和政策变化无疑给远程教育带来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远程教育的形势也发生了重要变化。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推动教育体制改革。通知要求“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之后,教育部先后批准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5所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的建设打破了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的旧格局,其目标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广播电视大学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广播电视大学的这一变化势必给公共服务体系带来影响。201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措施,取消和下放70项审批事项,其中包括取消利用网络实施远程高等学历教育的网校审批。业内人士认为,“取消网络教育审批权”将使更多的大学得到网络教育的入场券,我国将有可能再出现一批可颁发学历的网络大学,进一步激活远程学历教育的市场竞争。非试点高校兴奋于网络教育开禁而跃跃欲试,很多成人教育学院都高度关注本单位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取消网络教育审批权对公共服务体系来说是一个新的重要机遇。

此外,信息技术也在快速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1月的报告显示,我国网民的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以及手机网民的规模在逐年提高。截至2014年12月,网民规模达6.4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类网络应用也发展迅速,渗入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巨大的用户和广泛的应用表明使用者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撑,MOOCs、移动学习、翻转课堂、微课、大数据、混合学习等在各类教育中的应用层出不穷。信息技术是公共服务体系所有业务的基础,公共服务体系必须跟上技术发展的潮流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相关的产业迅速发展,在线教育产业有异军突起之势。2014年在线教育营业额达到了800亿元人民币,有人预测到2020年,将要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在线教育企业将成为公共服务体系新的竞争对手。

三、公共服务体系新使命

既然整个远程教育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公共服务体系的使命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公共服务体系要有新的使命感。

1999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它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一个讲话里也提到,“远程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手段”,要“建设社会化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高等学校以及国内外其他教育机构开展远程教育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在15年前公共服务体系的使命就已经明确了,只不过限于历史的原因,公共服务体系在前一个阶段主要的作用是在高等远程学历教育领域。而其现阶段的新使命就是要用终身学习社会这样一个目标来引领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使命的回归。我们要为这个事业不懈努力,这既是公共服务体系的责任,也是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公共服务体系提出“图变”,这是适应形势、自我革新、再谋发展的创新之举。如果公共服务体系把“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转变到“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能够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转变就成功了。

公共服务体系应该怎么变?严冰给出了基本原则:更新理念,丰富内涵,扩展范围(严冰,2012)。

从主要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服务,协助开展学历补偿教育,转向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服务这样一个新的阶段,理念的更新是必不可少的。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有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管理和运营模式。但是,这种定式可能会成为改革创新的羁绊。自我的改革和转变是痛苦的过程,要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同时应该看到,对公共服务体系来说,改革也是有条件和有基础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广泛的合作伙伴和深入基层的学习中心,优势在于能发动集体的力量,可以做单一院校做不成的事。公共服务体系有技术研发、资源开发的团队和经验,有支持服务的理念和团队,也有公司管理的体制、机制,更有先走一步的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体系不是从零做起,只要能够切实转变观念,这些优势都可以在转变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内涵建设是公共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要素。作为一个教育企业,质量是核心,管理是保障。教育质量是个永恒的话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是衡量教育服务企业的终极指标。公共服务体系要完善学习中心服务质量标准,开展常态化的服务质量测评,更好地开展远程教育支持服务。要研发新一代的远程教育教学与管理平台,探索与创新移动学习模式,开发新型教学资源,推进远程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要用常态化的数据分析支持提高学习水平,O2O模式促进混合式学习,开发MOOC吸引更多学习者。此外,还要与时俱进,创新管理体制和架构。

在现有的业务范围之外,公共服务体系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进程中有很多领域可以去做。业务的扩展意味着更广泛地介入教育服务业,包括:在成人函授领域开展学历教育;积极参与区域性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学习型社区的建设;探索行业服务的可能性,开展学习型行业的建设;积极介入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建立远程教育的行业标准;注重学习成果积累与转移,开展学分银行建设;利用第三方优势,寻找与政府合作开展服务的机会;研究在线教育市场,寻找切入的机会。公共服务体系也不会是现在的单一的形式,可以有很多新的不同的类型。下文谈到的“MOOC中国”联盟的构想,其实也是一种新的公共服务的模式。

四、“MOOC中国”联盟的构想

2015年1月,由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牵头,联合37所著名高校组建了“MOOC中国”联盟。高校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到联盟的筹备和建设进程中,并对联盟报以很高的期望。高校希望通过联盟的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创新奥鹏与高校之间的合作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拓展继续教育的业务空间,为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应该认识到,建设好“MOOC中国”联盟对我国的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对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MOOC中国”联盟是一个尝试新一代公共服务体系的载体,是一个试验田。通过这个载体,可以更新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服务理念,创新合作模式,拓展业务范围,深化公共服务体系内部的改革和建设,全方位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笔者与部分高校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同仁共同勾画了一个联盟的框架(见图1)。这个框架的愿景是为国家终身学习社会建设服务,面向各类人群开展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需要说明的是,这个框架还是很初步的考虑,还需要不断地细化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

“MOOC中国”联盟业务框架的主要特点:

1. 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平台

联盟服务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学习者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课程和服务,包括从免费到收费、从单门课程到系列课程、从学生支持到全方位学习支持、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适合继续教育、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各类教育形式,为各类教育提供互联互通和上升通道。

2. 实现学习成果累积与转移

学习者在联盟内的所有学习成果均可累积。联盟制定规则,实现联盟成员之间、联盟成员与非联盟成员之间的学习成果累积与转移。联盟设计并提供以多门或系列课程为基础的职业资格认证。能够对学习者在联盟内、联盟外的学习成果提供独立认证,建立联盟的核心竞争力。

3. 实现联盟成员之间的资源共享

联盟充分发挥众多合作伙伴以及品牌的优势,开发多种类和形式的名师、名校优质资源,以适应不同的学习者。联盟制订资源认证标准,对所有入盟资源进行标准化认证,保证资源质量。制订成员之间以及联盟与联盟外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的规则,实现无偿或有偿的资源共享。

4. 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保证教育质量

联盟运营要提供先进的技术平台、优质的课程资源、人性化的服务和健全的管理,保证较高质量,建立质量品牌,吸引学习者。

5. 建立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管理模式

联盟实行完全学分制,由以专业为中心向以课程为中心转移,建立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组织管理模式。联盟积极尝试开放教育模式,学习者可以随时从任一层次注册学习,学生从注册到全部学习过程都通过互联网完成,面向全世界的学习者提供服务。

五、结束语

在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进程中,公共服务体系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中国的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的远程教育要成为终身学习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可以充满信心地说,公共服务体系在今后应该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教育的公共服务事业大有可为。

(本文根据笔者在“‘OPEN 百年 图变’――2015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峰论坛”的发言整理而成,文中的“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专指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丁兴富. 网络教育的春秋时代及其对策[J]. 现代教育技术,2001,(1).

[2] 教育部. 关于启动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普通高校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电[1999]1号.

[3] 教育部. 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 教高厅[2000]10号.

[4] 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2]8号.

[5]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国发[2014]35号.

[6]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国发[2014]19号.

[7] 国务院.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2010]48号.

[8]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 国发[2014]5号.

[9]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5.

[10] 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1999.

[11] iReseach.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发展报告. 2014.

[12] 严冰. 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13] 奥鹏研究院. “MOOC中国”联盟设计方案. 2015.

收稿日期:2015-04-15

乘务员实习心得范文2

在我国,保险业在近20年间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而我国也在1995年颁布了《保险法》,随着加入WTO所带来各方面的挑战,我国2002年修改了原有的保险法,将诚实信用原则单列出来规定新的一条,即第5条:“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此次修订中总则部分唯一一处的修改,该基本原则所受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法律的制定只是法律适用中的第一步,如何具体实施这一法律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这一重要原则如何在具体的保险业活动中发挥其基本原则的作用,这是下文要探讨的具体内容。 

一、最大诚信原则的总领性作用 

毫无疑问,诚实信用原则是现代民法中的帝王条款。我国在《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中都规定了该项原则的纲领性地位。而该原则结合保险业的特性,又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保险是指为了确保经济生活的安定,通过建立保险基金,对因特定危险事故或特定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损失给予补偿,其目的在于分摊损失于众人,使损失消失于无形。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保险制度已经演变为决定侵权责任赔偿能否实现的基本条件。介于保险制度的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协作精神,平摊风险于众人的制度特点,其对双方当事人的诚信程度的要求更为严格,冠以“最大”的原因正是在此。 

最大诚信原则在保险实务中作用的发挥,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其作为基本原则指导性、补充性和兜底性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在民法总则中规定了诚实信用原则的重要地位,在无效法律行为的认定上,具体合同条款的认定上均以其为准。而且缔约过失责任的法理依据,合同中法定义务的出现均以这项原则为基础。那么最大诚信原则能否切实发挥其在保险业实践活动中的总领性地位? 

在此笔者认为该原则至少可以发挥三大方面的作用:(1)作为法院判案的核心标准。在具体的案件中,情况往往千差万别,但是笔者认为只有紧跟这一大方向,才能保证案件的公正判决。(2)作为相关任意性内容的判断标准。虽然在实务中,保险合同采用格式合同的形式,但是对于个别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允许双方自由约定的部分,这一部分是否有效的认定,以及失效后的处理方面,诚实信用原则都是最为重要的判断标准。(3)弥补法律本身缺陷的作用。具体分析可知,法律的语言难以做到完全准确,因而在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应从诚实信用的角度出发处理双方的争议。而且法律总是有滞后性的,新的情况的出现,在法律还来不及规定时,由该项原则进行规制,加以解决相关诉讼。 

由此可见,这一核心原则的行使,不仅有利于督促人们在订立保险合同时的谨慎态度,同时也发挥了兜底性的作用,弥补了法律缺失。 

二、最大诚信原则在具体法条中的体现 

从总体上而言,笔者认为整部保险法的制定,都从平衡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利益的选择出发,根据最大诚信原则制定的。因而从整体角度而言,最大诚信原则体现在几乎每一个法条中,如《保险法》第三章关于保险公司的设立要求和运行规范,很明显,符合资质的主体是其是否能坚持本原则来指导自己行为的第一步。而第四章对于保险业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与确保行业的诚信运作有着极大的联系。[3]进一步而言具体到相关条文中也是一种显著的表现,在此笔者以保险合同为线索,讨论在合同订立、履行这两个方面,选取典型的法条进行分析说明。 

(一)《保险法》第16条——订立阶段,如实告知义务的遵循 

根据《保险法》第16条第一款的规定:“订立保险合同,保险人就保险标的或当事人或者保险人的有关情况提出询问的,投保人应如实告知。”如实告知义务是投保人向保险人提供的危险判断依据,因此,投保人告知的内容应当全面、真实、客观、不得隐瞒或欺诈。告知的内容一般为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承保及承保条件的重要事实,如有关保险标的的风险状况、保险标的风险增加的事实、保险事故的发生以及保险标的有无重复保险等。在此,将投保人如实告知的范围确立为保险人的询问,笔者认为是合理的。保险人作为有特殊资质的相对人,关于保险标的的认定,风险的评定等方面具有全面专业的认识,因而这种范围的限定是合理的,但在投保人自愿提供的情况下,法律当然也不会禁止。

但是笔者认为在如实告知的主体方面的规定有待完善。如实告知义务是最大诚信原则的直系产物,它虽然在产生之初的确用以规范投保人,但是随着具体实践的不断发展,加之保险人的行业优势,应将此范围扩大到保险人。从笔者身边的亲友来看,大都认为保险经纪在介绍保险业务时天花乱坠,而当具体履行中发现确实普遍存在内容被有意隐瞒的情况,以至于保险业信用度处于极低的程度。如实告知义务的确立,正是对这种现象的有力修正。 

另外,当然此条款存在着大多数我国法条规定的通病——规定的过于简略,在实际操作中存在问题。笔者承认在此条款中对具体救济方式规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必须指出其存在着如实告知的程度,当时不知而后知等具体实践中经常出现事项的缺失。 

(二)《保险法》第51条——履行阶段,被保险人的注意义务 

现行《保险法》中对于保险合同的正确履行有着大量的规定,包括对被保险人、投保人和受益人事故发生的及时通知义务等。此处选择该法第51条进行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能切实地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 

而且基于人类正常心理状态的分析,保险制度的建立会引起道德危险(即被害人故意行为)的产生。根据美国某科研机构的调查结果的表明,安全带的使用并未带来驾驶者死亡人数的减少。这正表明了出于相对安全状态中,当事人容易麻痹的状态,尤其在财产保险中,由于对其财产的投保,使其在使用财产中变得粗心大意,即使财产损毁也没有关系。这种幸灾乐祸的状态大大增加了保险的风险。而这种风险只有靠被保险人的自我道德约束才可避免。如何将这种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最大诚信原则的确立实为唯一途径。 

乘务员实习心得范文3

信息资源规划是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

第四,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搭建好信息共享与基础信息校核平台,确保信息的同一性。其别要注意每一类以事件为主关联的信息资源主题应用都需要通过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与城市基础信息资源包括人口、法人、宏观经济与基础地理信息等,进行校核比对,构成城市的基础信息资源支撑,将分布在不同机构的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切分、聚合并服务化,并按照新型管理模式,形成按需服务的能力,形成智慧城市的数据模型体系框架。

乘务员实习心得范文4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而职校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随着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改变,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学生的就业竞争显得日益激烈。因此中职学校面临这样一些问题:如何深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如何突出学生的各项特长,如何适应市场的需求等。因此,开设计算机综合实训课,做好就业前的综合实训在中职学校教学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的就业岗位与在校所学专业毫无关系,例如,学计算机网络的学生,去做火车乘务员工作;学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学生,到纺织厂工作等。因此,就社会整体而言,出现了:用人单位找不到理想的人才,应聘的学生要么缺乏实践经验或扎实的专业技能,要么专业过于狭窄,难以适应社会需要。其主要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课程改革不到位。许多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的是理论性、知识性、系统性,课程设置陈旧,范围广泛,学生学的都是每门课的基础知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能够真正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及社会的实际需要。(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协调。大部分职校开设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环节欠缺,造成了学生动手能力较低,没有发挥职校生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只靠书本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如平面设计类课程,除了多看软件书,多上设计类网站,如视觉中国、中国艺术设计联盟等,还要多看优秀作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然后模仿做些设计,积累一些平时的习作。(3)教学手段及方法滞后,课堂教学效果不佳。教师主要以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主,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达不到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

因此,编写一套适合中职学校且跟上国际形势,跟上企业步伐,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计算机综合实训教材成为当务之急。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整合所学知识。中职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对设计软件的理论和操作技巧都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师指定的各项简单任务。但知识单一,不懂得充分利用和链接各个知识点,形成统一的线和面。因此,当面临实际创作时,没能发挥所学的理论和操作知识。例如,要求学生完成庆祝教师节的主题展板设计,他们就不能熟练地利用各种专业设计工具,结合自己的专业理论,完成这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在综合实训的课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多种软件的配合使用,强调以实践应用为目的。计算机综合实训课,可按以下章节进行编写:

第1章:网站设计类(24课时)

第2章:广告设计类(24课时)

第3章:多媒体技术类(24课时)

第4章:作品集(8课时)

尽可能展示出本校学生近几年在网站设计类、广告设计类、多媒体技术类的作品,要求作品主题明确,内容新颖,版面布局合理,并配有文字介绍,引导学生模仿创作。

四、计算机综合实训课的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综合实训课,应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为目的,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例如,广西中越旅游网的设计,随着广西东盟博览会的不断发展,中越之间的旅游不断扩大,基于这样的形势,要求学生开发中越旅游网站,方便广大群众了解相关的旅游信息。在网站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应该知道:如何实现每个页面的设计,达到什么样的一个效果。

同时,要不断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修改,实现岗位需求的衔接;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训课程管理体系,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在管理体制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突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实行严格的实训考核制度,对学生的实习实训进行全面考核,使学生真正掌握有关生产实践技能。

2.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设计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科学化、系统化,充分挖掘实践教学的作用和潜能。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活动层次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技能训练实用化。

参考文献

[1]邓雪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