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养老金融生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养老金融生态范文1
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子女参保
一、引言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2009年9月我国开始试点新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老有所养逐渐成为现实。与老农保相比。新农保的亮点之一就是规定:“凡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有户籍老人,不用缴费,就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①国家出台这样的政策.一方面是要让农村老人都享受到由国家财力支持的养老待遇,另一面也是为引导更多中青年农民积极参保。但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却出现了虽处于同一试点地区的年满60周岁的农村户籍老人。有的没领到基础养老金的现象。
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之外.这首先就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而各试点地区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理解不同.导致各地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不同.从而又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乱。除此之外。通过子女参保作为附加条件而实现的高参保率.还将使地方财政本来就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的新农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所以,为保证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新农保的长期施行.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修正并完善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政策规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
1.有悖于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公
社会保障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是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普惠性”是其重要特征。啵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建立“普惠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便成为2009年推行新农保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在新农保的实际推行中,《指导意见》中有关“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的规定,却在事实上违背了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进而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平。
根据规定。若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未参保,老人就不能领取基础养老金。这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自动筛选机制.从而导致部分老人成为这一惠农政策下的“边缘人”。当然,这并不是国家设计该参保缴费机制的初衷。提高参保率。增加养老基金积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有国家财政支撑的社会养老保险才是其目标所在。但当面对这样一群因制度安排原因所形成的“边缘人”。我们就不得不对新农保所倡导的“应保尽保”或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目标提出质疑。因为这些现实与目标的偏差.已在事实上证明了这样的规定是有悖于国家建立“普惠式”新农保的初衷的。另外,社会保障还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可以达到促进社会公平的目的。但新农保中关于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却使得一些农村老人被排除在基础养老金领取范围之外.这势必将造成新的社会不公。因为恰恰是这些被制度“边缘化”的老人(如其子女是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参保)。无论是依靠自我还是子女养老都缺乏保障。所以,他们才是更需要国家这部分基础养老金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人群。
2.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不同,将给新农保工作造成管理上的混舌
据调查.由于新农保试点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理解不同。就导致各地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范围界定也不同。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所有与老人户籍在同一个村委会,年龄在l6---59周岁之间且没有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儿子、儿媳、未婚的女儿及入赘的女婿、女儿都属于老人应当参保的子女:第二种是老人所有的子女都应当参保;第三种是根据户籍登记情况,与老人户籍在一起的子女必须参保。又由于目前新农保还处于县级统筹。所以。即便在同一省份的各地对老人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的范围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必将给新农保今后的省级或更高层次统筹带来困难。
从政策执行效果看.三种范围界定标准是各有优劣。第一二种界定从短期看.有利于扩大新农保覆盖面,增加了养老金的积累。但从长期看,这样的规定(尤其是第二种)已带有半强制性缴费性质,破坏了新农保自愿参保的原则,也侵害了老人的权益,会给新农保的长期推行造成心理抵触和不稳定影响。第三种界定虽然对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界定要小些,但实际中,又出现了部分不愿参保的子女为不影响老人
领取基础养老金而提出与自己原本同一户籍的老人“分户”的现象。而且在有的地区
,这种“分户”现象还愈演愈烈,使得“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不仅没能起到提高新农保参保率的作用。反而给当地的户籍管理部门增加了工作负担。不仅如此,部分农民利用“分户”这种“搭便车”行为来逃避参保.还将造成一定的社会道德风险。进而给新农保的实际管理工作造成混乱。
3.通过“捆绑式”缴费机制实现的高参保率,使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地区参保缴费补贴不堪重负 已有调查数据显示.自新农保试点以来,部分地区新农保参保率已高达90%甚至接近100%。对于这样的成绩.我们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不能不思考:这90%或者近100%的参保率背后。“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带有附加条件性质的规定所带来的参保贡献又是多大?尤其是在那些经济不够发达.农民参保意识比较薄弱的试点地区。
事实证明,在这些地区,影响许多中青年农民参加新农保最直接或者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为了让自家老人能够领取到国家的基础养老金。而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提高了当地的新农保参保率。但是,当越来越多的农民都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参保时,则会导致当地财政的不堪重负。因为按照新农保<指导意见》规定。地方政府每年至少要给新农保参保人不低于30元的缴费补贴(也即通常所说的“进口补”)。在那些地方财政困难的落后试点区.按照每年最低30元的缴费补贴算,每年给参保人的补贴就不是个小数目。再加上通过附加条件来达到的高参保率。就更会远远地超过其实际的财政负担能力。这样,一旦形成养老金的资金漏洞,地方政府给参保人的缴费补贴也就难以兑现,那整个新农保政策的执行也会面临难以为继的危险。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虽然新农保试点过程中.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的做法出现了上述种种问题,但总的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农村目前实际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民不同于城镇职工.很多没有用人单位.故参保的随意性很大;二是我国农民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对新农保政策也缺乏了解。其对参保的抵触性也很大。如果国家不实行这种引导性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的参保政策.估计新农保在试点阶段就会遭到“冷落”,到老龄化危机真正到来之时.国家和个人都将无从应对。所以,在目前经济和社会条件下,不能对“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这一规定加以完全否定。当然,也不能对该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置之不理。关键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这一政策。
笔者的相关建议主要有:
1.缩小并明确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要求只要与老人同户籍的子女参保,老人就可领取基础养老金
这样的规定.大大降低了农村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的门槛,更多老人纳入领取之列.同时还可减轻因各地政策不一带来的社会不公和新农保管理工作的混乱。为使此建议真正发挥作用。笔者还建议配以三项具体措施:一是国家要在新农保《指导意见》基础上,以政策形式对新规定的老人应参保子女的范围加以明确.从而避免各地区再存在不同理解。二是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坚决杜绝与老人同一户籍的子女因不愿参加新农保而与老人“分户”现象的发生。三是各试点地区政府要重点关注被排除在农村五保户、低保户、残疾人优抚等范围之外的缴费困难群体.让他们不要总是成为优惠政策的“边缘人”。对这类人群,在实际调查前提下,可以为其代缴部分养老金.使他们也能够参加到新农保中来。
2.加大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快社会保险法等与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的法律出台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开始实施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大部分农民对此还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再加上老农保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部分农民还担心自己参保会重蹈覆辙。所以。在广大农村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乃当务之急。对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政策的宣传.一方面是要向农民讲明国家制定该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大家积极参保.同时还需向老人的参保子女说明,子女缴费是在为自己以后积累养老金,老人基础养老金并不会挤占他们所缴纳的保险费。这样让农民们了解到政策的有利性.更多的农民就会自党参保,也才能有效避免上述“捆绑式”参保所带来的种种问题。
加快社会保险法等相关法律出台也有利于解决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产生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法律对新农保的参保范围、基金筹集、养老金待遇以及基金监督管理等作出规定。所以,政策执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捆绑式”缴费机制下.即便是已参保的农民也还有许多的顾虑。如自己所缴纳保费的安全问题、养老金的待遇水平问题、新农保与其他养老制度的衔接问题等。这些顾虑,都可能成为今后已参保农民退保的影响因子。所以,通过“捆绑”带来的高参保率.并不能成为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长久之计。只有权威性的相关法律制定出来。才能给农民带来“定心丸”的作用。届时,即便没有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
挂钩”的硬性规定.农民们也会积极参保的。
3.充分发挥农村其他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让更多农民有能力缴纳养老保险费。这是解决上述问题走出“捆绑式”缴费模式的根本出路
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农民收入较低。缴纳保费对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来说。增加了经济负担。在温饱问题没有或者刚好得到解决的时候.很多中青年农民并没有为今后的养老问题作过多打算.他们更关注当前的问题.如:子女的教育问题、父母的赡养问题、看病问题、就业问题等等。所以。国家应充分发挥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补等现有惠农政策的帮扶作用,帮助农民解决好当前困难。同时,还应通过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的投入。增加粮食产量并帮助中青年农民充分就业等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只要解决好农民生产生活中的现实困难并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其自然就有参保缴费的能力。对老人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一做法也会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从而由被动参保变为主动参保。至此,上述种种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4.强化新农保基金的安全监管,确保资金保值增值,这是新农保持续稳定发展的长久之计
新农保个人账户上的资金积累.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个人年轻时所进行的养老储蓄。因此。资金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必然是每个参保人都要考虑的问题。而从国家层面来讲。对于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国家要拥有充足的养老基金,那就离不开农民的积极参保。所以,保证农民缴纳保费的安全性并提高其收益率则又成为了国家解决养老金积累问题的关键。而这样,也才可以使农民基础养老金领取与子女参保“挂钩”这种权宜之计被真正的长久之计所替代。
养老金融生态范文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万元GDP能耗由1980年的7.98吨标准煤降到了2003年的2.6吨标准煤,下降了近2/3。正是由于这个进步,中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我们在看到这个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的巨大差距和能源短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等问题的严重性。例如,中国每创造1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中国的GDP不到世界GDP的4%,但是石油和煤的消耗却分别占7.4%和31%。当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而且正在工业化的过程之中,能源消耗比发达国家相对高一些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当前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制约经济增长的地步。去年以来,虽然电、煤、钢材等主要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增长迅猛,但是消费量增长更快,有19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拉闸限电。由于国内资源供应存在明显的缺口,进口数量大幅增加,价格大幅上涨,国内铁路运输和港口紧张。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等世界第一消费大国和石油、电力第二消费大国。能源问题不仅制约了中国国民经济在当前一个时期内的正常发展,从战略上看也是制约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一个瓶颈。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的,未来20年,如果不解决能源问题,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生产方式很难支持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石油进口大国。2003年中国自己原油的产量大约是1.7亿吨,进口将近1亿吨,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石油进口量还会逐年上升。能源战略学者们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与美国目前的石油进口量相当。成为石油进口大国,不仅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国的国家安全问题提出了新的课题。能源问题是一个综合战略问题,应该从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上来解决这个问题。
1、引入绿色增长统计方法。现在的GDP统计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它将质量好的和坏的产出一视同仁地计算在国民财富之中,将不可再生的能源和生态环境看成是自由财富。中国科学院的一份研究表明,1985年至2000年的15年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GDP年均增长率为8.7%。但如果扣除损失成本和生态赤字,即自然部分的虚数和人文部分的虚数后,这期间中国的“真实国民财富”仅为名义财富的78.2%。这意味着,过去15年中国GDP的实际年均增长率只有6.5%。当然对这种统计方法还有不同意见,但是不少国家和国际组织已经在按照传统方法统计GDP的同时,也同时平行地采用这种方法。这样做有利于加强全社会对节约能源,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绿色增长意识。
2、在调整经济结构上狠下工夫,使中国的经济真正向高效、节能结构转变,尤其是要在发展能源消耗少、附加价值高的第三产业方面多努力。在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30%左右,这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大大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要争取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这个比重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上(联合国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标,2003年世界平均水平大约为50%左右),然后再向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靠近。
3、建立和加强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消费国应付石油危机的最重要手段,所以西方国家都把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作为保障石油供应安全的首要战略。美、日是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最早、储备量最多的国家,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是5.8亿桶,可供300天使用;日本拥有可供160多天使用的石油储备。显然,战略石油储备已超出一般商业周转库存的意义。它不仅具有保障供应、减少风险、稳定价格的作用,更着眼于石油的政治后果,力图使本国在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和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主动,避免受制于人。
4、实行节能和开发新能源并举的方针。中国应该采取包括控制高耗能产品、引进节能技术和采纳体现节能原则的价格政策等在内的综合节能措施,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使节能工作有一个全面的突破。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发挥更加积极的指导作用。新能源开发,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更是关系到占领未来能源利用制高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中国在本世纪头20年的能源开发战略之一,应该尽量使能源结构“多元化”,大力开发水电、核电以及太阳能、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赢得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替代能源,不仅可以减少中国能源系统的脆弱性,而且可以保证在未来的国际能源产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基础雄厚,却因为成本高、规模小、缺乏激励政策而发展滞后。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除了可以初步替代化石燃料的远期目标外,近期可以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边远和农村地区的用能问题。
二、中国银行系统的股份制改造问题
中国银行系统长期存在经营效率不高、资本充足率低下、坏账率高企不下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并为日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从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看,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例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那样,因为迟迟不实施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姑且不论国际上对中国银行业的评价是否危言耸听,单是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银行业自身所暴露出的问题就已经足令我们警觉。拿资产质量来说,到2003年9月底,已实行五级分类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为18.74%,其中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达21.38%,而股份制商业银行为8.4%,外资银行则仅为4.26%。这样的现状,不仅不利于这四家银行自身的发展,还隐藏着很大的金融风险。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承诺,在2007年将允许国际大银行在中国境内全面享受国民待遇。如果中国不能加快解决其现有的银行坏账等问题,国际大银行进入后,将会迅速争夺高质量的银行客户和储户。这样一来,中国的国有银行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央政府已经对加快银行业改革进行了部署,并且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了注资。目前这两家银行实施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已经全面展开。在这两家银行先行一步的基础上,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注资和股份制改造工作也将于2006和2007年进行。这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的核心是要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主要内容是:按照现代商业银行要求,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严明的内部权责制度,形成良好的财务约束和内在风险防范机制,同时要进行相应的财务重组,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建立良好的财务基础和严格的财务标准。通过股份制改造,使试点银行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针对中行和建行两家试点银行目前的财务状况,国务院已经动用450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等为其补充资本金。不同于通常使用国家财政直接注资国有银行,动用外汇储备一则可以减少中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之风险,提高中国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二则可以减少财政注资方式在法律政策上的障碍。因为,如果通过财政注资的方式,就得列入政府财政预算,经过各种程序的讨论通过,在法律程序上是比较困难与复杂的。而以外汇储备的注资方式,不仅完全是国务院行使的权责范围,而且注资后,国家外汇资产总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一部分外汇储备变为国家对中行、建行所持有的股份。也就是说,这种注资方式完全绕开了法律上的障碍。新注入的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是作为两大行的资本金投入而注入两大银行的。为管理好这部分资产,经国务院批准,依法注册成立了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向试点银行注资,并作为出资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改革措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力争股权资产获得有竞争力的投资回报和分红收益。此次注资使两家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8.01%和10.08%,达到了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8%的标准。
中央政府针对银行业采取的注资和股份制改造的措施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应该汲取6年前对银行注资失败的教训。1998年国家曾经用发行30年长期国债的方式为四大国有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资本金。设计方案时按照1997年底各行的风险资产规模,令其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法定标准,计算了注资需求,并确定了注资方案。但是,随着资产规模连年扩大,资本充足率逐年下降,四大国有银行的体制却没有实质性进展。
此次使用外汇储备注资能否做到安全、增值,取决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能否藉此机会取得实质性进展,即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能否实施股份制改造,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尤其要在注资之后,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的问题:
1、资本充足率的可持续性问题。注资之后,即使大规模核销不良资产,在适当补充次级资本之后,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在当年保持在8%是有可能的。但是,考虑到国有银行的资产扩张速度,每年都以20%、30%甚至更高的速度进行,国有银行的盈利能力预计不会显著高于2003年这样经济快速增长的年份,因而在注资之后不长的时间内,国有银行就可能再次面临资本金不足的问题。此时,国有银行的可能选择,或者是上市,或者是寻求新的股票发行的机会,或者是收缩自身的业务。如果要实行严格的资本充足率约束,那么,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不太可能明显改进的条件下,业务的收缩就难以避免。
2、银行不良资产处理进程中的监督制约机制问题。1998年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13000亿元,为了清理这些不良资产,专门成立了4家资产管理公司,预计进行为期10年的清理工作,尽管资产管理公司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但是进展并不如预期的那么乐观。反观这一次注资行动,也会相应伴随相当大规模的不良资产清理,而目前中行和建行都宣称在不长的时间内寻求上市,如果在上市之前大规模地清理、核销不良资产,可能会形成突击清理核销不良资产的,这期间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3、对不良资产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问题。此次动用庞大的资源用于国有银行核销不良资产,实质上动用的是公共资源来为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买单”,其理论基础是因为国有银行承担了改革的成本。那么,对于这些即将由公共资源买单的不良资产,就应当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加强公众的监督。实际上,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在时间段上主要是1992―1993年、1997―1998年等几个经济周期波动较为剧烈的时期,地区分布上以广东、海南等地区最为突出。对于这些时段、这些地区的不良资产,是否归结为承担改革的成本还有待观察。
4、注资之后的国有银行是否有合格的股东的问题。目前,中行和建行的股权由中央汇金公司持有,那么,汇金公司是不是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符合现代公司治理要求的股东,值得关注。例如,汇金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约束和激励来监督这两家银行的运营,是否有足够的决策机制来保证汇金公司行使股东挑选经营者等的权力,如何考核汇金公司的经营业绩等等。目前看来,汇金公司的职能类似于新加坡动用储备进行投资的国家投资公司,但是实际上新加坡的国家投资公司的投资效率是比较低的,并不是值得仿效和学习的样板。
5、大规模核销和注资之后的商业银行是否能够保持较低不良资产记录的问题。在中银香港重组上市过程中,海外投资者最为关心的,并不是动用了多少资源来冲销和剥离不良资产,也不是聘用了多么著名的投资银行,而是关心银行内部是否建立了足够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范新的不良资产的大规模发生。因此,要想赢得投资者的信任就必须在风险管理政策与流程方面作出切实而显著的改进。
三、建立现代化的和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
社会保障问题,不仅仅涉及到1.4亿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还涉及到8亿多适龄劳动人口;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安定问题,同时对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劳动力市场和完善的资本市场有着重要意义。过去10年来,中国成功地启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以社会统筹、个人账户和自愿养老金为“三个支柱”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具雏形。如果设计和管理得当,这三个部分将能够互相补充和加强,为未来数十年中国养老金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个基本构架。但是,在贯彻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是:管理结构分割;覆盖面狭窄造成了财务困难;社会保险系统不完整;由于社会统筹部分长期存在赤字,地方政府便经常挪用个人账户的缴费来填补,从而造成了个人账户“空转”;此外,为个人账户投资提供服务的资本市场也尚未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赤字的继续增加会要求越来越多的财政补贴,个人账户空转和其他系统性的问题将进一步损害整个制度的信用,从而使贯彻各项社会保障政策、扩大覆盖面越来越困难。为此,建议中央政府在四个方面进一步改进社会保障、尤其是养老金体系的工作。
1、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社会保障的两个重要目标是实现收入再分配和分散风险,而实行大范围的社会统筹是保证这两个目标的关键。中国现在的养老金制度名义上以省为单位,实际上常常是市、县各自为政。现在应该向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做法靠拢,尽快实行全国范围内的统筹。应该由中央政府在养老金缴费和待遇方面制定全国统一的规则。虽然应该允许各地区在待遇标准上存在差异,以适应价格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异不应该妨碍养老金权利全国范围内的转移和劳动力的流动。同时应该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养老金缴费和发放的管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一个基本要素是跟踪个人账户信息的全国性数据库。只有这样才能培育一个全国性的劳动市场,并且防止地方从全国统筹基金中任意地支付当地的退休金。全国性的养老金管理系统是中央政府的一部分,因此它的费用应该列入中央预算。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都应由这个系统进行管理。
2、改进和落实个人养老金账户。建立个人账户的方案是为了提高国民储蓄率和完善养老金系统,但是这个方案在绝大多数地区都流于形式,应该迅速扭转这种情况。当前有两个方法来改进和落实个人账户:一是通过发行政府债券来充实个人账户资金;二是通过国际上最近的一个新的养老金方式,即采用养老金缴费名义账户的方法来解决个人账户问题。它的做法是:每个人都通过逐年缴费在名义账户里增加信用,养老金管理部门每年在他们的账户里再加上按照预定利率决定的利息收入。这样,每个人在退休时都能得到根据他们注入的资金精算而成的一定数目的养老金。这个方法在瑞典、意大利和波兰都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实行这个方法,不用增加中央财政的负担,同时风险较少。
3、转国有资产充实社保基金。中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正处在一个变形的过程中。旧体制遗留下来了许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现有退休人员和很快就要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员,国家有着支付他们养老金的义务。这个义务构成了当前养老金体制的一个“隐性债务”。这个隐性债务应该由国家通过向社保基金划转资产的方式偿还。划转国有股充实社保基金具有两个方面的潜在优势:能够减少对政府财政补贴的要求(2003年为540亿元)并改进养老金系统的财务状况;只要社保基金持有这些股份并且依靠红利来支付养老金,它就有可能像一个战略持股人那样,通过公司监理、投票权和在董事会拥有席位等途径,来维护包括要求合理水平的红利在内的所有者的权利。在许多国家,养老基金作为长期战略持股人在监督公司运作和改善治理结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当初智利通过建立强制性个人账户来促进股市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样,中国的社保基金介入公司治理将给包括改进立法和管理等在内的企业改革进程带来更大的推动力。在划转部分国有股之后,由于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仍将继续是国有企业的大股东,所以国资委和社保基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互相补充。
养老金融生态范文3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新农保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林毓铭将可持续发展归结为三个特征: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并对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涉及多种因素、政策性很强,是一项非常系统而复杂的工程,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影响到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现状
1、法律机制不健全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不断地探索之中,其发展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而作为其立法依据的法律机制往往变化不及,地方性法规对新农保的一系列具体措施没有具体规定。从而会造成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这一现象亟待依靠行政力量来解决。
2、中央财政的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由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已使中央财政负担过重,省级财政也主要对落后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社会保障进行转移支付,从而基本上忽略了公共财政对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完全依赖于地方财政,但从长期发展来看,新型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要逐步体现中央财政和省一级财政的责任,这是新农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3、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依然存在
如今新农保相关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是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债券及存在银行。银行利率不高,养老基金保值都比较难,更不用提增值了。并且现在基金管理体制不够健全,使得基金分散,再加上缺乏管理的手段,规模不经济等弊端,使得基金保值增值问题更有雪上加霜的危险。
4、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缺乏弹性
个人账户的设计和管理缺乏弹性,农民不能灵活了解并处理包括参保人身份、缴费方式、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信息,而且在不同地域的流动也致使他们缴费不便,这就需要保证账户的可持续性,使农民随时随地可办理缴费及领取养老金的手续等。
5、新农保经办信息管理水平低,工作效率受到影响
在新农保政策开始实施以后,全国各区、县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了县区内应参保人员的个人信息的收集、整理、录入、建档等工作,不仅工作繁琐而且工作量很大。另外就是新农保档案管理压力也很大。新农保由区县、乡、村共同管理,每一个人的参保信息等大量的档案资料都需要录入,保存,但是由于缺少资金和相关工作人员,使得基层劳动部门的工作压力相当大。除此之外,大部分地区的档案资料还是纸质材料,受很多因素影响容易造成资料的损毁或丢失。
6、新农保基层工作人员监管力度不够
新农保的许多基层工作人员由于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工作过程难免出错,甚至于怠工、懈工的情况比比皆是。此外,在管理手段不健全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工作人员挪用、侵占养老保险费的道德风险。
三、对新农保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的对策
1、继续积极加强新农保制度的宣传工作
哪一种制度都必须在必须得到民众的认同之后才可以长久,当然新农保政策也不例外,所以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并以民众容易接受的方式向民众宣传新农保政策的实用性与优势,使他们用心真正的体会到制度对基本生活的绝对好处,进而去接受制度的存在。
2、加强法制建设
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发展不久,所以相关法制建设不完善。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遵循"立法先行"的原则和规律。首先,要明确新农保相关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确立新农保在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当中所处的地位。既是新农保制度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前提,还是广大农村居民基本权益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强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监督机制。因为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运营与管理是否规范,是养老保险基金的风险大小以及能否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保值增值的关键。因此,加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制建设,是保障以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
3、加大对新农保的公共财政支持力度
现阶段国家规定试点区参保居民年满60周岁,可按月领取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在内的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由政府全额支付,每人每月不低于55元,国家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变动等情况适时调整。不过这个标准确实过低,不足以维持生存。在经济发展与财政能力不断提高的现实情况下,国家应该大幅度增加公共财政在新农保方面的支出,加强以保障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时适度地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在增加企业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的同时,也应该相应提高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民众的养老问题,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并逐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4、进一步完善新农保服务体系
首先要选择具有良好信誉和良好服务的金融机构基层网点,为新农保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再者为加快推进新农保统一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既要做到可以为农民参保提供周密、便捷的服务,又要做到为新农保资金的使用管理提供保障,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和新农保制度的正常运转。
5、加强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管,并优化经办服务
在场地上、人员及设备上的配备方面尽量给予满足,增强新农保信息经办水平,并保证基层工作人员提高效率。其次要加大对基层管理力度,健全管理手段,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
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趋势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支撑,新型农村社会保险也不例外。经过努力,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所以,保障水平也会越来越高。
1、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会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为保证新农保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增强新农保与相关政策制度的配套措施,其次要在提高统筹层次的基础上,妥善解决新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的接续转移问题,为省际间农保与其他社保政策间的转移接续提供技术支持,规范切实可行的流程,解决具体操作问题。一系列的制度改革最终会加速城乡二元化的破灭。
2、继续扩大新农保资金筹集渠道利于增加新农保资金支持
国家努力将政府筹资与城乡居民筹资充分结合起来,一方面政府在参照国外经验增设社会保障预算,严格预算并明确各级财政的责任,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新农保的资金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健全城乡居民筹资机制,完善居民劳动收入向社保资金的转换机制。在相关政策指导下,雄厚的资金支持可以保证新农保制度更为顺畅地可持续发展.
3、社会养老会逐渐成为养老的主要制度形式
随着新农保试点范围的逐步扩大,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养老的比例也会逐步增加,那样人们会将个人财产用于消费,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提高至60%[N].中国保险报2011-04-22.
[2]张为民.基于城乡一体化视角的新农保制度构建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3]刘加东."十二五"期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面临的形势预测和发展任务初探[J].中国城市经济,2010,(12).
[4]刘振杰.河南省农村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研究[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养老金融生态范文4
成也汽车,衰也汽车。1896年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创建的福特汽车制造公司成就了这座城市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而伴随着后来通用、克莱斯勒公司总部的落户,底特律一跃而至全球汽车制造中心的显赫位置,其所承担的全美27%的汽车生产吞吐量让底特律赢得了“汽车之城”的美誉,同时美国也摇身一变晋级为“车轮上的国家”。然而,1970年代不期而至的“石油危机”让底特律在猝不及防的情况承接了产业成本的放大之痛,而此时日本等新兴汽车大国迅速崛起,底特律汽车业在遭遇对手正面交锋的同时,其本来并不强大的竞争优势日趋削弱,汽车业对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出现掉头向下的拐点。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石油危机”阴影弥散与日欧等汽车企业疯狂攻城略地的同时,底特律先后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种族冲突与暴乱。暴乱的结果是不仅让三大汽车业巨头全部停工停产,而且白人开始大规模撤出。历史资料表明,中产阶级的外迁与流失直接导致了底特律人口素质的整体下降,直到现在,底特律88%的市民没有大学学历,该比例位居全美之首。重要的是,中产阶级的逃离在削弱城市软性竞争实力的同时,也使得城市税收基础发生萎缩,自此之后,底特律开始从巅峰逐级滑落。
次贷危机与随后而来的金融危机给本已羸弱的底特律再次致命一击。在危机中,克莱斯勒和通用相继宣布破产,三大汽车公司共计裁员14万人。受此影响,作为底特律市财政主要收入来源的汽车企业经营所得税开始锐减,政府公共支出能力遭遇空前的钳制与削弱。资料显示,与10年前相比,底特律2012年度在医疗、教育、公共环境和文化建设等民生项目支出上大幅萎缩50%。不仅如此,高达18.2%的失业率以及31%挣扎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直接聚集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力量,底特律的犯罪率开始飙升,焦虑之中的企业与中产阶级开始大批撤离。数据显示,底特律曾经拥有200万人口,但如今只有不到70万人。人口流失就是政府税收的流失。资料表明,与10年前相比,底特律的市政个人所得税减少近一亿美元,减幅达1/4。
应当说,在税源残酷流失的生态下,政府应当通过其他渠道获取收益作为补充,然而,观察发现,除了汽车业外,底特律再也找不出第二条可以为财政“输血”的产业管道。统计资料显示,底特律80%的经济依靠汽车产业,产业的单一直接造成了财政收入风险的聚集。问题的关键在于,早已感受到汽车业力不从心的底特律市政府并没有像芝加哥和匹兹堡等工业老城市全力向金融和绿色经济转型那样,而是在缘木求鱼的同时试图通过增加企业税基以解燃眉之急。比较发现,底特律市的企业所得税率常年维持在40%的高位,而周边一些小城市仅为百分之十几,私人投资流失的步伐由此不断加快。
当然,底特律市政府也试图削减当地高额的雇员薪资、退休养老金和医疗保险来舒缓财政状况的巨大压力,但此举很快遭遇到力量强大的美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抵制以及公务员阶层的反抗。资料显示,底特律汽车工人的工资每小时基本都在70美元以上,比其他制造业员工高出30多美元,而且企业退休员工和现任公务员的比例超过2:1,相应地,政府必须每年拿出14亿多美元来支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而投放在公务员身上的薪水和福利每年达到57亿美元。
作为底特律市政府阻隔和扭转城市衰势的重要举措,当地曾将大规模的资金投放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更新改造上,如耗资5700万美元建造了乔路易斯球馆,耗资2亿美元铺设了三英里长旅客捷运线,耗资3.5亿美元建造了文艺复兴中心等等,但是,这些外表华丽的庞然大物不是利用率低下,就是经营亏损,政府的财政窟窿还因此越捅越大。最新资料表明,截止到2012年底,底特律市财政赤字膨胀到3.26亿美元。
养老金融生态范文5
一幅美好图景的诞生首先起笔于精准的全景构图。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依据何种原则、实现哪些主要目标,组合成了北京“十三五”时期城乡一体化这幅画卷的全景构图。
指导思想好比一幅画的风格、流派,表达画的整体意境。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指导思想,可以简述为“两个贯彻”“三个坚持”和“六个更大突破”。具体来说,“两个贯彻”,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三个坚持”,即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坚持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六个更大突破”,即努力在统筹城乡关系上、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上、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上、生态文明建设和共享绿色福利上以及实现农业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
基本原则如同作画用的笔墨、颜料,为整幅画定格色彩。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规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含五个方面。概述而言,一是以人为本,增进福祉。把促进城乡居民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规划编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市居民均衡分享更多的发展成果;二是明确定位、发挥功能。这也是当前北京市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城市功能疏解中,需加快京郊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提高郊区承载能力;三是统筹推进、协调发展。通过强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创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式,以及发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步伐;四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要科学定位郊区新城、小城镇、乡村和山区的功能,因地制宜推进一体化工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五是改革引领、创新驱动。在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引入新的建设经营管理模式,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同时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主要目标恰似一幅画的主体、内容,直接呈现画的主题。“十三五”时期,北京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三五”末,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基本权益保障更加有力,城乡公共服务更加均等,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更加均衡,城乡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城乡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农村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规划把主要目标分解成了8个具体的目标,使北京“十三五”城乡一体化的规划蓝图更加丰富,画面主题感更强。这8个方面主要有: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郊区在城市功能疏解和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建成一批功能性特色小城镇,建设1500个美丽乡村,进一步推进农转非工作,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提前实现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到2020年,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3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
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用新水减少2亿立方米左右。农业的生态功能更加凸显。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贡献率国内领先,农产品“三品一标”覆盖率提升到60%以上。全面建成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实现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福利养老金水平稳步提高,尽快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和即时结算,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实施农村“六网”改造提升工程。行政村集中供水基本实现全覆盖。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率达到100%。实现平原地区无煤化。行政村公共交通实现全覆盖。农村地区4G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从2015年的41.6%提高到44%,林木绿化率达到60%,平原森林覆盖率达到30%以上。山区主要水土流失区域实现全面治理。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提高到40%和45%,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年均增长3%。
养老金融生态范文6
关键词:农村人身保险 保险产品 创新
一、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市场的现状
第一,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医疗、养老保险有极强的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比城镇更严重。农村人口老龄化也会逐步改变人们消费及储蓄结构,提升人们养老的危机意识,为商业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开展留下广阔空间。此外,老年人群体是一个各种慢性病高发的群体,这不仅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由于农村家庭保障功能的日趋弱化,老年人护理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照料护理类的险种,将拥有广阔市场。
第二,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增加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村家庭结构小型化改变了人们“养儿防老”的观念。农民养老观念的变化,为农村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提供了需求空间。第三,特殊农民群体的人身保险需求。城市化使得大量农民离开相依为命的土地。因此,失去土地后的农民对养老保险提出了高质量要求:希望既能解决当前人口的养老,又能惠及后代人。也就是要为有限土地补偿费用寻找一个资金经营者,它可保证资金高效运行,能实现本金的保值和增值,由团体不记名地分享经营利益。失地农民也急需健康保险,以满足医疗保障需求。第四,农户对保单质押贷款的需求。当前的正规金融安排不支持农户资金借贷需求,农户借贷资金中绝大部分来自民间金融。从实践层面的反映来看,多功能的养老金账户,尤其是能够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急需提供灵活贷款支持的养老金账户,深受农民欢迎。新疆呼图壁“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证”质押贷款经验为保险业提供了较好的启示。
二、我国农村人身保险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真正适合农村市场的人身保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均不足
在当前阶段,风险保障是农民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但目前为农民设计的保险产品,一是产品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差异,同质化现象严重。二是保险产品价格相对较高,超出多数农民的购买能力。
2.农村人身保险在营销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创新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总体来看,农村营销网络的构筑还未成型,完整、有效的营销渠道体系的建立也尚需时日。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伴随着农村营销服务部的建设,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及时跟上,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仍有待提高,少数农村地区在客户回访、续期收费等方面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客户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此外,在业务管理体系方面,机构、人员、资金、单证等管理亟待加强,业务、财务和管理信息工作亟需改善,以进一步适应农村市场的内控机制和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建立。
3.农村市场相对脆弱,如果开发不当,极有可能出现从众性投保、群体性退保等非理性行为,严重破坏市场资源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民风纯朴,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市场传染性强,销售误导和无理拒赔的后果可能相对城市来讲后果要严重得多。正如监管机构所讲:农村保险市场的开发就像生态一样需要保护,如果开发得好,潜力是巨大的,农村保险市场就像一个聚宝盆,挖掘不完;如果开发得不好,由于寿险产品的替代性很强,农民可能就不会再买保险产品,保险在这个地区就无法发展,甚至绝收。
4.外部政策环境还不能满足农村人身保险的业务发展要求
广大农村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决定了发展农村人身保险业务的经营成本远远高于城市。同时,几乎空白的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村人身保险市场承担的社会责任也远高于城市。因而,政府的有效推动是发展农村保险业务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关于财政、税收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还不能满足业务的发展,部分地方政府主动利用保险和保险公司的意识亟需加强,对农村人身保险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我国发展农村人身保险的相应对策
1.积极开发真正适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力求做到条款简单、保费低廉、保障适度
各家寿险公司应加大农村人身保险产品的创新力度,针对农民的收入状况和实际需要,重点开发医疗、养老、意外等保障险种。有条件的地区可适当发展投资分红型产品,但应尽量控制在较低的比例范围内。在产品设计与推广上,要调整好趸交、短期和长期业务的比例,保持合理的结构,将寿险小额期交业务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以保护农村人身险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注意的是,产品开发上要特别引导以劳动力为主要参保对象,而目前农村市场参保对象多为儿童。
2.加大农村人身保险的营销网络构建和业务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力度
推进农村营销服务网点建设,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不断探索适合农村人身险发展的组织形式创新,也成为推动农村人身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另外,目前农村保险普遍存在重视开展业务而管理不足的情况,主要表现在客户服务工作不充分,在客户回访和续期收费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各家保险公司应健全客户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尽快建立一套适合农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续期收费和客户回访制度,并尽快提高营销人员的素质。此外,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应考虑设立专门的农村保险部门,由专人专岗负责,这样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3.针对农村市场的特殊情况,各家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城市与农村不同的社会问题,避免社会矛盾的出现
农村市场在开展保险业务时,一定要明确法律关系,明确保险公司所担当的角色;在客户服务中,绝不能有欺诈和误导行为,务必搞好售后服务。针对农村市场的脆弱性,保监会已于 2006年10月出台了《促进农村人身保险健康规范发展的通知》,相信这必将对规范农村市场的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规范公司经营行为,打击和防止误导行为,实行保护性地开发农村人身保险市场起到强大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