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的要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产计划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产计划的要素

生产计划的要素范文1

[关键词] 农业生产 投入要素结构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

四川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2009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的26.07%,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1元,比上年增长8.3%,说明促进农业增长仍然是四川农民的促进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但由于四川省土地状况除成都平原外多为丘陵和山地,人均耕地少,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发,虽然近年来政府对农业投入逐年加大,但产出效益并没有显著提高。因此不能仅仅依靠增加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还要注重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的优化。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的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发现生产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是反映技术变动和发展方向的一个主要指标,土地密集型作物(如粮食)生产的资金(尤其是机械)对劳动的替代趋势极为显著,而劳动密集作物(如园艺作物)生产的劳动与资金很难替代。

一、研究方法

1.变量和数据处理

本文在有关农业投入结构和产出要素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依据《四川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从产值与产量方面确定了农林牧渔总产值和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包括粮食、油料、棉花、甘蔗、麻类)两个产出指标,从人员、物质和资金方面确定了农业从业人员、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和农业资金投入(包括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支出、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六个投入指标进行分析,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研究的现实性和科学性出发,本文确定研究的时期为1990到2008共19年的数据,具体数据略。

2.自变量的共线性分析

从相关系数(表1)可以看出,变量间的相关性较高,直接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以产出指标为因变量,投入指标为自变量的线性回归方程,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这里直接建立回归方程,并计算变量膨胀因子(VIF: Variance Inflation),结果如表2。

表1 指标相关系数

x1 x2 x3 x4 x5 x6 y1 y2

x1 1

x2 0.6630 1

x3 0.7571 0.9254 1

x4 0.6341 0.9838 0.9568 1

x5 -0.6192 -0.9803 -0.9457 -0.9906 1

x6 0.5977 0.9891 0.8795 0.9587 -0.9593 1

y1 0.6788 0.9729 0.9034 0.9460 -0.9341 0.9705 1

y2 0.2671 0.6044 0.6535 0.6439 -0.6450 0.6172 0.5731 1

方程一的拟合优度R-Square还是不错的,但是两个方程中各变量的显著性均通不过检验,而且各变量的膨胀因子都大于10,最大的VIF(X2)达455.1936。从而得出,自变量存在着严重的共线性,不宜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分析。加上因变量为两个,所以本文选择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农业投入产出结构因素进行分析。

3.偏最小二乘回归法

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方法是S.Wold和C.Albano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多元统计数据分析方法。该方法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变量的主成分分析和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分析有机结合起来,在一个算法下同时实现了回归建模、数据结构简化和两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适宜处理样本容量小、自变量多、变量间存在严重多重相关性的统计问题。

其建模步骤包括: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的思想分别提取因变量和自变量的主成分,即偏最小二乘因子,这不仅保证了提取的成分尽可能多地保留原始变量的信息且保持相互独立,而且使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最大;然后,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方程,因成分间已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此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所得结果稳定性较好。由此可见,偏最小二乘回归集中了主成分分析、典型性相关分析及普通多元回归分析的优点。

二、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AS中PLS过程来完成偏最小二乘回归,结果如下。

1.PLS成分

输出结果显示,自变量组提取的第k个成分可解释变差的百分比分别为81.7960%,14.8532%,2.88115%,0.3805%,0.0637%,0.0250。可解释因变量组 变差的百分比分别为57.3511%,1.2731%,3.9880%,2.8071%,0.1725。由此可见对Y的解释能力已非常微弱,可初步直观地判断只需提取一个成分就已足够了。为准确,再使用“舍一交叉验证法”进行交叉验证,计算结果如表3。可见当取一个偏最小二乘因子时,得到的预测残差平方和的均方差(PRESS)最小,其值为0.7473。

表3 交叉验证法确定成分抽取数

Number of Extracted Factors 0 1 2 3 4 5 6

Root Mean PRESS 1.06667 0.747265* 0.846268 0.847533 0.898811 0.955213 1.053714

注:右上角带“*”为最小PRESS。

此时,提取的偏最小二乘因子为

(右上角带“*”的变量表示标准化变量)。

2.PLS回归结果

PLS回归的参数估计如表4。

表4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的参数估计

标准化回归方程 原始变量回归方程

y1 y2 y1 y2

Intercept 0 0 -1396.96 57995.76

x1 0.083878 0.03893 2.32684 4.20348

x2 0.197506 0.091668 0.29876 0.53808

x3 0.18901 0.087725 4.25256 7.66409

x4 0.198168 0.091975 4.60551 8.31994

x5 -0.18743 -0.08699 -0.41891 -0.75676

x6 0.190207 0.08828 0.62163 1.12299

3.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

在PLS中,用变量投影的重要性指标VIP(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来测度自变量Xi在解释因变量Y时作用的重要性。一般情况下VIP指标值应大于0.8,当小于该值时,可认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是很微弱的,可不纳入PLS方程中,计算结果如图1。

图1 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

三、结果分析

1.从PLS回归方程发现农林牧渔产值和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都同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和农业资金投入要素成正相关,而同农业从业人员量成负相关。从回归方程系数看,对产值和产量的边际贡献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电量,其次是化肥施用量。这与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从历年数据不难看出,在农业产值和单位面积产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农业从业人员在逐步减少,而其它投入要素却大幅增长,特别是电力投入增长了近四倍。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大量农村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民工的发展与壮大,从而在农村中出现大量农业兼营人员和非农人员,而真正的纯农业生产人员逐步减少。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生产、加工机械大量普及,导致对能源动力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土地生产能力的降低又增强了对化肥的需求。现代农业不仅依靠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还要求较高水平的经营与管理,这总体来看,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需求正在被机械能源等科技力量和资本力量所替换。

2.偏最小二乘因子系数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农业从业人员和农业资金投入对农业产出的解释作用较大,这与VIP指标显示结果一致。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农业生产用电作用最大,据此可以将偏最小二乘因子命名为“动力投入因子”。这说明,农业生产中机械和能源的投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与现代农业中农业机械化要求是一致的。

但是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投入作用最低,根据VIP理论,其值小于0.8就可以将其不纳入到PLS回归方程中,可见土地的投入对农业产出起的作用微小。这似乎与理论不符,其实不然。从农作物播种面积的绝对数看,2000年以前逐年增加,之后出现下降趋,但总体没有多大变化。这与我国农业政策有关,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一部分农作物播种面积被林(草)地面积所替代,而在之前,我们过多地强调粮食安全而大量开荒种地。在投入大量增加时,由于播种面积几乎不变,这就导致农业投入的结构变化基本由机械能源资金等要素的变化来诠释,这表明四川省动力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土地的要素投入。

四、结论

本文选取了四川省90年到08年19年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四川省农业投入结构变化与产出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农业产出同投入结构有关重大关系,农业产出同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农业生产用电和农业资金投入成正相关,而同农业从业人员投入成负相关。因此,一方面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投入,推进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同时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应继续坚持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瑞法 黄季混: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结构变化与农业技术变动趋势[J].中国农村观察,2001(6)

[2] 顾俊龙:农业投入与产出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5)

生产计划的要素范文2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质量管理综述

1.1 质量管理的定义与目的

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而质量管理的目的是通过组织和流程,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内外顾客期望的目标;确保公司以最经济的成本实现这个目标;确保产品开发、制造和服务的过程是合理和正确的[1~4]。

1.2 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当今世界的经济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质量。质量水平的高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对于企业来说,质量也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保证,是开拓市场的生命线,正可谓“百年大计,质量第一”。

1.3 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第一,要从对产品质量的管理转向对过程和系统的管理。

第二,要从原来以推行管理方法为主转向以培育管理文化为主。第三,从偏重于技术创新转向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并举。

2 制造业质量管理要素

质量管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质量管理理论主要在制造业产生并不断发展起来。按照质量管理在工业发达国家实践中的特点,质量管理的发展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阶段;(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这三个发展阶段,前两个阶段主要关注点就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管理,从对大批大量产品生产的事后质量检验,到对产品的质量特性数据以及生产过程中的抽样检验和过程控制方法,以及产品交验过程的抽样检验理论,都主要关注的是制造业生产管理的特点和重点,带着深深的制造业的烙印。

随着质量管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更多的行业和部门开始引入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质量管理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推广过程中也不断强调其适用于各行各业。但是,这些理论方法在制造业是完全适用的,即使在某些非制造业不甚适用的技术方法,在制造业一定是完全可以应用的。即质量管理的所有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研究和论述都适用于制造业的质量管理。

2.1质量管理理念要素研究

2.1.1全面质量管理要素

全面质量管理包含的质量要素有:质量领导、追求高品质的企业文化、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系统的得到全员认可的质量战略、培训、团队合作、顺畅便利的信息系统、有效执行的质量绩效评价和奖惩制度、适当的过程控制体系。

2.1.2 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质量要素

ISO9000族标准所包含的质量要素有:管理职责、质量体系、合同评审、设计控制、文件和资料控制、采购管理、顾客、过程控制、检验和试验、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的控制、检验和试验状态、不合格产品的控制、纠正和预防措施搬运、贮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质量记录的控制、内部质量审核、培训、服务、统计技术等。

2.1.3卓越绩效模式质量要素

卓越绩效模式要求以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为核心,强调组织整体的质量经营,通过提高质量去实现企业的经营绩效。从大的方面来讲所包含的质量要素主要有领导作用、质量战略、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过程管理、员工管理、测量和分析改进、知识管理、经营效果。

2.1.4零缺陷管理质量要素

零缺陷的目标就要求组织以永无止境的持续改善为动力,运用合理的激励手段,不断提高工作和产品质量[18,19]。零缺陷管理要求组织做好以下方面:零缺陷质量目标、高层管理的的质量使命、有效的执行体系、质量信息以及有效的控制、教育培训、团队合作、供应商参与、持续改进、质量成本管理。

2.1.5六西格玛管理质量要素

六西格玛管理要求不断改善产品、服务质量,并制定质量目标目标、应用质量工具和方法来达到顾客满意的要求。六西格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质量上的统计标准,它更代表着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哲学。我国的六西格玛管理评价准则对质量管理要素进行了全面的诠释。六西格玛的要素有六西格玛领导力;六西格玛战略;顾客驱动与顾客满意;六西格玛基础管理;六西格玛项目管理;评价与激励;六西格玛管理成果等七个方面,下图显示了这些要素的相互关系。

2.2最具代表性的质量要素

总结质量大师的理论和国家质量奖标准,并结合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生产运营特点,本文提出了一个全面考核中国制造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由13个要素组成,分为根源要素、支持要素和结果要素三大类。质量管理体现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三类要素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如图1所示。

图1 质量三要素

(1)根源要素位于体系的底部,虽然是衡量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隐性要素,但却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产生的土壤和源泉,是保持质量管理水平的基本要素。(2)结果要素处于体系的顶部,直接由外部消费者评价,是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外在表现,也是底层要素作用的结果。(3)支持要素在根源要素和结果要素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结果要素的主要来源又是根源要素的承载体。通过它的运作将根源要素转化为结果要素,使隐性成为显性。

3 板式催化剂制造过程中质量管理

3.1 公司相关情况介绍

大唐南京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进庄信万丰催化剂(德国)有限公司的平板式催化剂生产技术,同时收购了雅佶隆在上海所建的包括实验室在内的一整套平板式催化剂生产线,成为国内唯一平板式催化剂生产商,年产量为10000m3。后续还将建设二期、三期,建设完成后,催化剂总产能达到36000m3/年,成为世界最大脱硝催化剂制造基地。在板式脱硝催化剂的生产中,质量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2 公司组织架构

公司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建立明确的组织架构,在此基础之上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以保证各项管理的传递与执行,确保产品质量信息的及时反馈。

图2 公司组织架构

3.3 质量控制程序

本论文提出的质量管理程序主要在公司领导层的领导下,公司各职能部门包括设计研发部、采购部、仓库管理、市场营销部、安全生产部、设备能源部和质量管理部等部门的协力合作,明确各自职责,建立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制造业质量管理要素,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于板式脱硝催化剂制造的质量管理体系。

本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的方案是市场营销部收集到的投标文件反馈到设计研发部,设计研发部按照具体的参数提出设计方案,市场营销部在此基础之上制作投标文件,当公司接到项目订单后,按照之前的设计方案设计催化剂产品配方和项目Spec,并制定产品检测控制计划。设计研发部将配方和项目Spec提供给采购部,采购部准备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进厂前进行质量检测,把控质量第一关。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也制定相关的产品生产过程检测,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控质量第二关。产品生产后对其功能进行检测,把控质量第三关。产品入库前后进行检测,保证发送到客户的产品的质量。即通过各个程序的把控,严格控制产品的质量。具体程序流程如图3所示。

图3 板式脱硝催化剂质量管理流程图

4 结论

在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制定了适用于本公司板式脱硝催化剂生产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和形成了部门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通过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了组织内部管理,使质量管理制度化、体系化和法制化,提高板式催化剂的质量,并确保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从而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和公司的知名度。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此质量管理体系,使之更好地适用于板式脱硝催化剂的生产。

参考文献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结构 基础和术语》. 2000版

马林, 尤建新.《高等院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与实施指南》,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6

龚益鸣. 《质量管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欧阳明得. 《质量管理――理论、标准与案例》,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约瑟夫・M・朱兰, 焦叔斌等译. (uran`s Quality Handbook)《朱兰质量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一版

David A. Garvin competing on the eight dimensions of quality[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7,(11,12): 101~109

Saraph J.V., Benson P.G., &Schroeder R.G.. An instrument for measuring the critical factors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J], Decision Sciences, 1989, 810~829

Ahire Sanjay L, Golhar Damodar Y, Waller Matthew A.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QM Implementation Constructs[J]. Decision Sciences, 1996, 27(1): 23~56

生产计划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造船厂;生产计划管理;优化

1前言

作为集技术、劳动与资金密集型为一体的加工装配工业,船舶制造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可否认我国船舶制造近年来取得较多突破性的成就,无论从船舶性能或船舶种类等方面都注重满足现代造船模式要求。然而相比国际造船企业,在生产计划管理方面仍表现出一定滞后态势,成为制约我国船舶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造船厂生产计划管理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造船厂生产计划管理的相关概述

关于生产计划管理的相关概念,首先可从现代造船的理念角度出发,其区别于传统造船生产流程,在生产管理方面更倾向于对流动量的控制,而非控制库存量;在布置车间生产设备方面,主要以成组式的多个机种取代原有机群式的个体机种;在生产计划方面更倾向于以段循环取代传统的常循环周期;而关于作业排序主要注重对投产顺序安排的进一步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的生产计划管理,其主要指业务流程作为主要优化目标,通过对当前业务流程现状的分析并构建切合企业资源系统的流程,使其中先进管理模式得以保留,而其他不合理生产计划内容则进行重新调整与改进。从现行国内大多中小船厂发展现状看,其在生产计划管理方面多从量方面着手,即:扁平化管理方式以及以中间产品为核心的生产设计。其中前者主要指进行生产管理部的设置,并赋予其日常生产与经营的权利,而后者则表现在产品制造由相应的生产部门与设计部门协调完成,有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1]。

3国内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近年来造船技术的应用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与国外许多国家相比仍较为落后,如美国船舶制造中引入的仿真计算机系统、日本中小型船厂构建的产生产流程体系等,能够通过所构建的体系与模拟系统进行生产计划的适时调整,对生产效率的提高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而相比之下,我国造船水平则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生产流程角度

以我国长兴造船厂为例,其在近年来发展中更注重引入现代造船模式,但从整个生产组织体系看,传统造船生产模式比重仍居高不下。该生产计划模式下船厂主要结合设计院或船厂设计人员提供的图纸进行施工,在完成管系与船体放样工作后,各车间便进行装配与制造等流程,最后试航无误后便可交船。整个生产流程中涉及的劳动成本较高,且无法保证生产率得以提高。

(2)从生产技术应用角度

在技术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涂装、舾装、精度控制以及焊接等技术在国内大多造船厂的应用水平较低。如涂装技术应用过程中,尽管通过引进国外相关技术服务可使质量满足国外船东要求,在在管理方面却存在一定问题如典型的涂料工料消耗。在舾装技术应用方面,国外许多船厂逐步采取生产设计一体化的方式,使舾装作业不存在重复性问题,而国内船厂多倾向于分段安装形式,易出现涂装被烧伤情况,要求进行返工。在精度控制方面,国内目前生产制造中尚不具备较高的合拢水平,合拢期较长,易造成过多人力与物力资源的浪费。另外在焊接技术方面,国内造船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自动化程度较低等方面,计算机系统未得以充分利用且以中间产品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水平较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造船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2]。

4生产流程优化的具体策略

4.1明确生产计划管理优化的要素

生产计划管理优化的目标在于使船舶建造效率与船舶质量得以提高。其中在效率提高方面优化过程中需考虑的要素主要集中在:使气候对生产制造的影响逐渐降低;物料运输时间与距离得以缩短;自动化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更为合理。而在制造质量提高方面需考虑的要素主要包括:自动化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设计环节需将生产相关内容考虑其中。

4.2生产计划管理的具体优化措施

优化过车各种主要引入现代造船生产理论,其与一般汽车生产流水线较为相似,主要进行中间产品生产线的组建,并在作业中结合图纸相关说明,保证员工作业岗位得以固定,这样在实际生产前便做好计划管理工作。优化后的流程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特征,即:①以中间产品生产为核心所构建的生产系统;②非生产时间减少方面注重物流组织的优化;③以总段工艺与分段工艺特征为依据进行生产线的组建;④舾装作业过程中对车间施工环境提出明确的要求;⑤涂装技术与舾装技术应用一体化。除此之外,优化生产计划管理中还需考虑到船台工程计划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源价值是否得以发挥。只有这样才可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并保证生产制造质量[3]。

5结论

生产计划管理的优化是保证造船厂获取更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世纪优化过程中应正确认识生产流程优化的基本内涵,立足于国内现行船舶制造存在的问题,从生产效率提高以及质量保证等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以此推动我国船舶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立.台州中小造船企业生产流程体系效益、效率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

[2]谢非.船舶建造生产设计及管理技术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

生产计划的要素范文4

精益管理模式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提升,在企业全员的共同努力下,对生产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将所有不增值的生产环节去掉,减少浪费,从而在降低生产周期的同时将生产成本降低,将生产效率提升,确保产品质量而进行管理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在现代造船企业的生产计划管理中加强精益管理模式的应用,不仅有助于自身生产成本的降低,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为整个生产计划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2现代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如何应用精益管理模式的几点浅见

通过上述分析,对现代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应用精益管理模式的必要性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那么在生产计划管理工作中,应如何加强对其的应用呢?该文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致力于基于精益管理思想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构建

为了更好地在造船企业生产计划管理中加强精益管理模式的应用,离不开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支持,尤其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造船企业,必须以精益管理思想为指导,着力构建基于精益管理思想的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在构建生产计划管理系统时,应包含设计管理、物资管理、物流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质量管理和决策支持等子系统,并利用NET技术、C/S、B/S组成三层体系结构,即数据层和中间业务层以及表现层,从而利用其提供数据访问服务、事务服务、目录服务、消息服务、分布式组件服务、日志服务、异常服务、权限管控、报表服务和打印服务等。同时,在此基础上对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进行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建立物理数据模型,达到完善系统的目的。例如在搭载网络数据结构时,主要是利用网络对生产计划日常进行办成,从而实现生产行为的网络化,并由计划部门对工程管理基础的接点进行管理,而不同节点之间的作业计划由相应的生产部门直接进行管理,这就为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而在设计日生产计划与实际绩效管理之间的数据关系时,主要的分解计划编制任务,明确工作单和工作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工作单对工作包的工作状态跟踪实际绩效。

2.2如何利用精益生产计划管理系统开展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的浅见

在构建生产计划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就应结合系统的功能和企业的实际,致力于生产计划管理工作精益化的开展。因而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2.2.1建造线表的生产计划管理

在整个生产计划管理中,建造线表是现代造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标。在对其进行生产计划管理时,主要是对已经签约的船舶在作业时间上的安排,并确定经营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线标计划,在整个造船企业中为决策提供依据,并将签约船舶交船的日期进行确定。未按时完成签约的船舶,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和机械设备资源等进行计划,并对船舶的主要生产环节、不同工种之间人力负荷和设备负荷进行确定,从而得出销售情况,最终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支持,实现符合的平衡。

2.2.2主计划的生产计划管理

所谓主计划,主要是在签订合同之后,将建造线标作为基础,确定所建造船舶的日常计划,在对其进行生产计划管理时,主要是对图纸、物资、生产、进坞、交船等环节进行计划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主要是对基本图、安装图和制作图等图纸以及发电机、主机、锅炉等机电设备和组立、切割、预舾装等生产节点进行针对性的管理,并以年度整体建造计划对单船的综合建造计划进行分解,从而对造船过程中的生产图纸、物资和作业计划通过大日程生产计划将其体现出来。

2.2.3搭载计划管理

开展搭载计划管理工作,主要是对单船在船坞内生产船体而进行计划,因而在整个船舶建造过程中,其是连接先行生产作业与后行生产作业的关键点。因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应结合建造线表对单船的各大接点、总段和分段以及船体区域等划分信息和船舶建造过程中的搭载工艺,及时地将搭载的分段日期、搭载的位置和搭载的分段以及间隔期进行确定,最终对搭载网络的顺序和关键路径进行确定,计算并优化工期,从而制定单船的搭载网络计划,根据制定的计算测算船坞的搭载负荷。搭载网络计划既是大日程计划向中日程计划过渡的中枢,也是船舶壳、舾、涂一体化作业分解的重要纽带,是关系到船坞资源利用率的关键计划要素。

2.2.4工作包和派工单的计划管理

工作包和派工单是精益造船业务分解的重要环节,是中小日程计划衔接的纽带。在设计工作包和派工单功能时,首先需要将中日程各作业阶段或作业对象进行进一步分解,通过壳、舾、涂各作业阶段进行代码分类,然后按照各作业阶段进行工序的细分,从而实现工程计划细分到最小的工作单元,达到“派工”的目的。比如在切割加工作业阶段,首先进行钢板预处理,然后按照组立树要求以及船厂切割设备,进行数控切割、板条切割、型钢切割以及内外底板切割,因此划分成不同的工作包和派工单。

3结语

生产计划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生产计划;生产组织;经营;管理

前言

生产计划和生产组织是贯穿公司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始终的工作,在公司生产经营工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实现公司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深感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深刻体会到生产组织工作的水平与技术、质量、产品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信息化建设等所有相关专业的配合以及管理水平休戚相关,彼此对立统一,互相促进。

1 生产计划的概念

生产计划是一个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公司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关系到一个公司的成本和利润,甚至决定一个公司的生死存亡。市场竞争越激烈,生产计划的重要性越突出。

生产计划一般是指公司对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狭义的生产计划是指以产品的基本生产过程为对象所进行的管理,包括生产过程组织、生产能力核定和资源平衡、生产计划制定执行以及生产管控等工作。广义的生产计划是指对一个公司整个体系的管理,是对所有与产品的制造过程密切相关的各方面工作的管理,包括从原燃料采购开始,经过生产组织,直到产品产出交到用户手中相关的生产、技术、质量、产品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信息化建设等等所有相关专业。

生产计划是公司生产管理的依据,它对公司的生产任务作出统筹安排,规定着公司在计划期内产品生产的品种、质量、数量和进度等指标,是公司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目标的行动纲领,是公司编制其它计划的重要依据,是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重要环节。要使公司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且使公司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使公司能引导和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就必须加强公司的生产计划管理。

生产计划包括三个方面:

1.1 生产计划的编制

生产计划在编制时要具备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使计划更合理,而且更具有操作性,首先,在编制计划之前要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并依据已经掌握的市场信息作出科学准确的预测。科学准确的预测是编制高水平计划的重要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准确掌握产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才能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和效益;其次,深入基层,了解实际生产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是编制生产计划非常重要的依据;再次,结合市场预测情况和生产状况,分析研究,提出初步生产计划,生产计划要从市场需求与实际生产能力出发,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合理安排计划指标。

1.2 生产计划的实施和控制

生产计划的实施和控制,是生产计划落实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要围绕计划所制定的目标来组织均衡稳定的生产,完成计划目标。

生产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最高境界是未雨绸缪,在问题发生之前,制定有效的措施规避问题,化解问题于无形。这也是生产计划专业与技术攻关和质量攻关等专业工作最大的区别。

1.3 生产计划的统计与分析

生产计划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属于生产的事后总结、分析、提高的阶段。通过对计划的统计分析,可以认真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及失败的原因,为下一步的计划编制工作提供改进依据。

2 生产计划的特点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产计划具有效益性和战略性两个特点。

效益性是指随着市场对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不断地向更高端产品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地调整产品结构,保证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比例,以使公司立于不败之地。例如,大宗原燃料采购计划,要充分结合市场行情,科学预测未来市场的变化趋势,制定最有利的采购计划,对产品成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终体现在公司整体效益的增加。

战略性是指在满足市场需求,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公司的长期利益,要把公司的综合经济效益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不能盲目崇拜市场,要结合生产条件、市场前景等等实际情况,制定出生产计划和产品研发等指标。

3 生产计划的意义

3.1 生产计划是日常生产活动的依据,可使公司各生产环节和全体员工统一、协调运作,充分利用人力和设备,使公司各环节有组织地、系统地进行生产。

3.2 生产计划可使公司均衡的、有节奏的组织生产。均衡稳定的生产,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保证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均衡稳定的生产是生产计划组织工作的原则和任务,各生产环节只有按生产计划组织生产,才能使生产均衡地进行,同时编制生产计划也可以综合反映公司技术、质量、研发等各专业的管理水平。

3.3 生产计划是联系产、销、研、运等日常专业工作之间的纽带,围绕生产计划,各环节要想完成计划,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工艺、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条件,通过生产计划可以把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使各专业、各环节围绕生产计划的时间节点要求组织工作。

3.4 生产计划是组织公司生产活动不断平衡的手段。公司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各部门、各生产环节之间会经常出现新的情况、新的矛盾,即经常会打破原来建立起来的相对平衡。生产计划充分体现了P-D-C-A的闭环管理模式,它可以根据这些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来调整安排各生产环节的任务,建立起新的相对平衡关系,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总之,生产计划工作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生产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以及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对生产技术的控制挖潜和充分利用公司资源,实现公司的均衡稳定生产,并全面完成生产经营任务。

4 生产计划与组织

作为公司经营目标的生产计划制定完成以后,落实生产计划的生产组织工作至关重要,生产组织涉及从原燃料采购,直到产品产出交到用户手中相关的生产、技术、质量、研发、设备、人力、销售、运输等等所有相关专业。生产组织工作最主要的特点是时间性和空间性。

时间性是指在计划期内,完成生产计划目标过程中相关各个环节的时间节点要求,只有各个环节在时间节点内完成工作才能保证总体目标按时间完成。

空间性是指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物料畅通,避免出现库存过低造成断料或者库存升高造成堵库等问题。

4.1 产品质量对生产组织的影响

从表观来看,产品质量与生产组织互相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清晰,但当你实际组织协调生产任务时,就会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因果,互相牵制,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以钢铁公司为代表的制造业中,生产组织工作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是一项工作量很大的日常管理活动。生产组织与质量密切相关,如因质量控制不善,产生了不合格品,势必要进行修复、取样、检验等工作,甚至是重复做第二次、第三次。这些都是额外的成本浪费,同时也会损失产能,影响整体的生产进度。只有一次性产出合格产品,才能真正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周期和生产进度。这正是向质量要效益的真正意义。

稳定的工艺技术是一个公司能够生产出合格产品的重要保障,可靠的工艺技术决定能否实现低制造成本生产,能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外,合适的工艺技术,可以避免质量过剩的问题。

工艺技术与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组织工作密切相关,工艺技术是质量合格的前提,质量合格是生产稳定的前提。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有质量没产量,通过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整体水平可以慢慢提高,但是有产量没质量,整体水平是无法提高的,因为已经失去了保障和基础。

4.2 销售合同对生产组织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是多数生产企业执行的以销定产的组织模式。与用户签订的销售合同是我们公司生产组织过程中的现实依据,是我们日常生产组织工作的载体,通过销售合同的执行,生产组织工作的落实,整体协调,将相关各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按时将产品交付用户使用。销售合同的品种结构以及组织进度都会对生产组织、产能释放,甚至是公司效益造成很大的影响。

销售合同的品种结构是根据每个工序的生产能力以及工序特点制定的,合同品种结构不合理对生产组织工作造成很大的难度,甚至影响正常的生产组织。以炼钢厂为例,当LF炉的精炼能力是一个固定的、刚性的限制条件时,如果需要经过LF炉处理的合同量超过炼钢厂实际的处理能力,造成生产紧张的同时,合同也无法按时交付。

销售合同的组织进度也会对生产组织造成很大的影响。合同组织不及时、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连续、稳定生产的要求,造成各工序生产能力的浪费。即使后期全部合同组织到位,由于生产时间和生产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只有合同数量充足、及时到位,才具备优化生产组织的条件,才能释放各工序的生产能力。

4.3 产品研发对生产组织的影响

产品研发是公司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是公司实现“生产一代,试制一代,研究一代和构思一代”的产品升级换代宗旨的重要阶段,它对公司的发展方向、产品优势、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产品研发必须严格遵循产品研发的科学管理程序,即构思、调研、方案论证、实验室试制、工厂试制、工厂批量生产等流程。

产品研发要对市场做好足够的分析,只有真正的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才能把握住市场。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市场调研非常重要。如果研发出来的产品,受用户设备能力的限制无法使用,那么研发出来的产品就没有市场,就不会创造效益。另外,产品研发应该考虑实际的生产规模,产品研发的小批量试制与工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只有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方案论证、实验室试制才能保证在工厂试制时减少损失。

5 生产计划与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是公司对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管控、协调,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的一系列工作。生产经营管理是要合理地组织生产力,使产、销、研、运等各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人、机、物、法、料各种要素合理结合,充分利用,以投入尽量少的消耗,生产出更多的满足市场需要的合格产品。

经营管理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概念,经营是对外的,是公司追求从外部获取效益和市场影响;管理是对内的,强调公司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秩序的建立。

生产计划、生产组织、销售工作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做的具体的协调工作,属于经营范畴;技术、质量、研发、设备、人力、信息化建设、运输等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而做的规范性的、指导性的工作,属于管理范畴。

经营是龙头,管理是基础,管理必须为经营服务。公司要做大做强,要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首先关注经营,然后基础管理必须跟上。只有管理跟上了,经营才可能继续往前进,经营前进后,又会对管理水平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一个公司的经营和管理发展应该是遵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也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交替提高的过程。

生产计划的要素范文6

生产调度系统是使企业内部各个专业管理部门之间能够综合协调,发挥整体功能所要建立健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系统。由于现代工业企业,生产环节多,协作关系复杂,生产连续性强,情况变化快,当某一局部发生故障,或某一措施没有按期实现,往往会波及整个生产系统的运行。加强生产调度工作,对于及时了解、掌握生产进度,研究分析影响生产的各种因素,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对策,使差距缩小或恢复正常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调度系统以生产经营活动为工作对象,由许多主次关联要素、环节、环境、条件等集于一体,具有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以及综合信息的特定功能网络系统。其特点是多能级的大系统,企业调度具有微观管理控制功能和目标。在烟草行业内部一般按四级管理国家局、省局、国有烟草公司、生产烟草设置能级调度。使其由下而上和上下一致都具有生产经营目标,以专业管理所具有的生产经营指挥和综合信息中心形成神经系统。这个系统,通过相互分工的作用发挥,扩大形成各能级活动的大系统,从而层层保证逐级目标汇集起来的总目标得以实现。通过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的实施,对烟草生产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变化进行及时的掌握,并根据不同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针对性措施,确保烟草行业整个生产流程的高速运作,从而达到烟草行业生产前所制定的预期目标。

2卷烟生产调度管理系统中的常见问题

2.1生产调度系统内信息分散卷烟生产计划指标受国家烟草专卖局的总量控制,然后给各烟草集团分配各自的生产额度,这是卷烟生产调度的第一层次;第二层次为各集团根据卷烟生产总量和卷烟利税目标对计划指标进行分解,需要综合考虑品牌战略、平衡各生产厂的产能、人员、原辅材料等诸多因素。第三层次为各生产厂的月度生产计划,由集团根据销售预测情况制定各生产厂的月度生产计划,月初工厂基本能按计划进行生产,但到每月下旬时,生产计划需要根据市场销售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正是由于诸多层次的原因导致了生产调度系统所获得的信息都存在一定的孤立性,从上一层所得到的信息传递到下一层都有很大的延迟,同时由于使用的软件和衡量的依据会有所不同,不同的烟草生产厂往往不能通过同一系统来知晓生产实时信息,更多的依赖于电话或手写单据汇报的方式,进而导致生产调度指令可能会出现判断错误和达到速度偏慢的现象。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完整、不统一、不及时等诸多问题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很大影响,同样也会造成整个生产调度系统处于应急状态,相应的原材料没有及时安排到位,会延长整个交货期,致使货物不能够按时送达。

2.2生产调度系统存在的弊端传统的生产调度以事前调度为主,就是事先根据产能、工艺要求将生产计划进行分解,先分解到生产车间,再从车间细化到生产线、生产工序上,实际生产时,各生产车间和班组按预定节奏组织生产。在卷烟销售越来越趋向市场化的今天,面向订单生产和供货对于卷烟企业是必然,生产调度要适应订单随时变化的需要,以更好的响应客户需求。然而在烟草生产中,往往会产生很多的半成品和原材料,那么烟草企业就需要对半成品进行计量称重,但我国的流程型企业在计量中都存在一个通病,即输入电脑的计量数据往往不能与生产调度系统实现数据共享,进而导致了记录人员的多次重复计量生产数据,使工作变得复杂、繁琐,这一弊端会造成企业生产系统的拖延,进而导致生产调度系统的错误判断,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由于目前的生产调度系统并不能够真实的反映出实际生产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确定性,而在现实生产中不可预测的扰动经常会导致智能算法的最优解决方案不能够很好的执行。如果依照这些算法进行生产计划的安排,相应会造成正反馈的累积效应,促使生产计划越来越与实际脱轨。

2.3生产调度系统管理能力薄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以来,卷烟企业通过在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方面的持续建设和探索,能源监控系统、安全及消防监控系统、生产物流仓储自动化系统、MES系统、ERP等系统相继建成并完善,这些系统对于固化生产管理流程,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将企业的自动化生产水平、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全新高度。然而,在当初建设这些系统时,很多企业并没有全面系统的规划,只是根据特定时期的重点需求进行建设,在各系统间的业务流程衔接方面并无统一规划,在后续因信息共享的需求而进行集成也大多仅仅停留在信息层面的集成,并没有过多的考虑在业务层面进行无缝对接集成,导致在生产调度时系统间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3对卷烟企业生产调度管理系统相关问题的改进措施

3.1利用智能排程调度软件,分层次调度卷烟生产计划从国家烟草专卖局到各省级公司、各集团下属工厂、再到生产车间的分解是一个多层次的过程,由于各层次对计划指标的关注要点各不相同,因此各级的计划分解应考虑在各级的业务系统上实现。在集团层面,通过集团ERP系统的订单或计划管理模块将生产计划指标根据利税目标解为各品牌规格的计划数量;然后通过集团排程软件将集团生产计划分解为各下属生产工厂的生产计划,各生产工厂又通过工厂排程软件进行排程,分解为各生产线工艺段的生产工单。通过多级排程调度软件,将各个层次的生产计划进行关联,上一层级的排程输出作为下一层级的生产计划输入,在生产计划指标发生变化时及时对后续层级的生产计划进行滚动排程,解决了上下层级计划联动脱节和滞后、难于跟踪等问题,同时可促进生产相关人员在生产管理过程中,能更好的实现计划与执行的统一,并确保生产全过程可跟踪。

3.2以自动调度代替人工调度传统生产计划和调度管理多通过人工对计划进行分解,人工进行MRP运算,再根据库存情况安排物资供应计划。对于生产线上工艺段和工序的生产,则常以纸质工单下发,或通过信息化手段将工单录入生产指挥系统。由于生产计划处于变化中,相应的MRP运算及物资库存信息、物资供应计划均随之处于动态变化中,全靠人工运算和指挥生产,容易出错且效率很低,与卷烟生的先进反差很大。因此,在通过智能排产软件对生产计划进行分解排程后,对于生产线工艺段和工序的生产工单,可考虑采用自动调度系统替代人工调度,降低相关人员的劳动强度和提高调度效率和调度准确性。通过自动调度软件,实现工单的自动下发,实现前后工序一致性检查,生产参数包智能匹配和自动下发;对于生产调度规则应用时需要的必备信息:如工单状态信息,成品/在制品库存等信息,则通过自动化数据采集软件实时对生产现场数据进行采集,并实时反馈给生产调度系统,通过对自动化调度软件的的不断优化完善,建立起动态控制系统,逐步实现智能调度和智能化生产。

3.3对业务进行优化集成,实现协调调度与生产在规划建设系统时,将生产计划调度管理相关的业务在各系统之间的流程梳理清楚,并尽可能的进行优化,在使流程满足管理需要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定义好各集成系统间的信息和流程边界,为最终实现多系统、多部门、多工序之间的协同调度系统打好基础。比如,在MES系统与制丝生产管控系统、配方物流自动化系统之间,可将叶片处理工段的生产进行有效协同,传统方式为MES分别下发工单给制丝和物流,先由物流按工单出库,再由制丝和物流进行任务校验后启动开包切片生产。再对业务和流程充分集成后,可考虑如下流程:将配方物流看作是制丝切片处理的前置工序,配方库出库任务由制丝发起备料请求后触发,MES只发送切片工单给制丝管控系统,制丝管控系统根据工单顺序,提前向配方物流发送出库备料请求,配方物流投料至缓冲区备料就绪后,向制丝发送物料就绪信号,待制丝发出送料信号,缓冲区烟包自动输送至开包切片工序处理。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