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考核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考核方案范文1
关键词:考试说明;化学试题;复习
高考试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四川化学高考试题非常注重教材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突出教材所蕴含的化学思想方法,有效推进素质教育。由此,我们在一轮复习中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一、立足教材,研究考试说明,把握教学方向,构建知识体系
深入细致研究考试说明和教材至关重要。要整合必修、选修的相关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由内而外地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教学实效。尤其要高度重视新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在高考中大约所占的分值。
一轮复习中,教师必须重拾教材、领悟教材,烂熟于心。包括教材的图表、各栏目信息,尤其是教材课后习题,提取重要的教学要求与教学信息,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遗漏并加以弥补。结合考试说明,必须要心中有数,要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精确性、联系性和应用性。对教材中的关键性知识要反复阅读,深刻理解,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能准确理解、使用、描述化学知识。
二、重视实验,倡导探究,培养能力
1.注重对定性和定量实验的综合考查
2.注重以化学工艺流程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化学实验推理和应用能力
将化学工业生产与化学实验有机结合,试题的综合性较强,全面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这类试题将成为新课改方案下高考化学实验的热点题型。
3.注重化学学科思想的体现和学科方法的运用,综合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注重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的考查)
可将选修三中的结构知识应用于解释、解答物质性质,将物质性质与制取、用途、存在、保存、运输等关系联系起来,运用“个别与一般,共性与个性”等哲学观点以及分类思想与类比、类推、对比等方法来分析问题。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历化学实验探究过程,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基础知识,掌握评价实验方案的常见角度和方法。
三、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
1.课堂中务必做到“十个有”
有教材阅读、有过手载体、有问题引导、有对话沟通、有交流表达、有活动训练、有剖析演绎、有方法提炼、有提醒警示、有梳理归纳。
2.强化解题训练,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应考实战能力
(1)加强题型训练。根据章节内容和要求,结合高考真题,透彻理解知识点,掌握原理,灵活应用,注重解题思路,举一反三。
(2)章节复习中适当穿插综合模拟训练。重视周练,定时间,定内容,定难度。周练由备课组老师轮流命题,按高考考试范围和难度命题,不同的老师选题的角度、难易、侧重点各有千秋。周练要求及时批改,及时讲解,查漏补缺。
(3)把规范训练落实到复习的每一个环节中,培养学科素养。特别注意化学用语规范、语言表达规范、计算题解答规范、实验操作规范。注重答题规范训练,避免基础失分。规范语言,训练思维,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
(4)注重做题的质量,提高解题速度。多做题能巩固提高,熟能生巧。对典型习题例题要多下工夫,举一反三,领会审题方法、答题格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长期坚持限时训练,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5)落实反思,严格纠错。每次考试后,都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认真分析错题,找出根源并作记载,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梳理,不断消除化学复习中的疑点、盲点,从而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常用的纠错方式有:一是在试卷上把错题做好标记,在旁边写上评析;二是在错题本上,将自己感触最深的解题错误摘录下来,并追根溯源以防再错;三是把纠错还原到课本上,在课本相应知识点处,用不同字符标出纠错题目位置、出处、错因等。对“高频错题”还应有意识地强化训练。
(6)应考策略指导。解题需要的一是知识,二是心态,三是策略。故还应对学生开展应考策略教育,面对一套题,应该有稳定的心态,先易后难,克服慌乱急躁、紧张焦虑和丢三落四的情绪,注意考虑周到、表述准确、书写规范;解题时既要注重一次性成功,又要重视复查环节,还要敢于放弃。在平时的模拟训练中,对答题速度、答题规范要从严要求。只有关注了时间,才有紧迫感和速度,才有机智和效率。
一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明确要求,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引导学生努力达到知识结构上的自我完善、能力层次上的自我提高、意志毅力上的自我磨炼、科学素养上的自我升华,才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欣欣.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分析与复习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学生考核方案范文2
摘要:企业“用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已成为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本文以课程考核评价为视角,阐述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创新方法,即“驾证式考核”方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驾证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前,企业“用工荒”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存已成为影响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突出矛盾。究其主要原因之一,企业招工重技能而非学历,因为企业为节约培养成本,尽快实现经济效益。这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高校教育的短板,即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用工荒” 与“就业难” 并存的尴尬局面,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创新,促使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同步衔接起来。而作为教学质量检测器的考试,其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直接影响到高校毕业生获取毕业证书的社会认同度,进而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声誉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课程的考核评价必须以市场对学生能力需求为标准,与岗位能力需求对接起来。为此,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对课程的考核推行了 “驾证式考核”方式,目的是大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有效地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缓解“用工荒” 与“就业难”的矛盾。本文对“驾证式考核” 的内涵、实施方法、实施效果做简要介绍。
1.“驾证式考核”的内涵
所谓“驾证式考核”,就是像机动车驾驶证考核一样,对于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进行“应知”的理论考核与“应会”的技能考核,即对每门课程进行“应知”、“应会”两个考试,分别计算成绩,两个成绩都合格本门课程成绩为合格,应知、应会任何一个成绩不合格都要进行补考。“驾证式考核”充分体现以下三方面理念:
1.1“驾证式考核”体现了高职教育既重视实践,又要重视理论,重点是实践的理念
“驾证式考核”,将技能考核作为一个成绩单独计算,目的在于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地位,引起学生足够重视,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目的。而高职教育同时肩负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因此,高职教育也要重视基础理论,但两者相比较而言,重点是实践,只有这样才能顺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
1.2“驾证式考核”相当于过关考试
依据岗位工作任务,任课教师要理清哪些理论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组织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演练,在训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考试,考试不及格,及时组织补考,直到合格为止,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真正掌握课程中必会的专业技能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知识。
1.3“驾证式考核”重视过程考核
“驾证式考核”不但注重期末的终结性评价,更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即以单元或模块考核贯穿教学过程,分阶段组织考试,阶段性不及格要及时组织阶段性补考,直到合格。这样既可以反馈学生对单项理论知识及技能的掌握情况,便于教学双方持续改进,又使形成性评价有据可依,避免平时成绩给分随意现象。
2.“驾证式考核”实施的方法
包括“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方案的组织实施等环节。
2.1“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
“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是“驾证式考核”实施的首要环节,方案设计重中之重的原则是考核内容必须与岗位工作任务接轨,考核评价标准必须与行业企业评价标准相吻合,依此原则确定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及方案设计的方法。
2.1.1“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的总体思路
依据专业岗位工作任务确定课程需要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依此制定技能考核方案,再根据这些技能确定支撑的理论知识,依此制定理论考核方案,体现理论为技能服务的思想,将课程培养的必备职业素质贯穿到理论及技能考核的全过程。
2.1.2“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的方法
可分为四个步骤:
一是进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能需求水平调研。我院通过三种途径展开调研,即教师对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员进行访谈;利用教师到企业走访实习生的机会,与企业人员及实习生进行沟通交流;利用毕业生回校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的机会召开毕业生座谈会。通过这三种途径,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到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所必需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
二是制定初步 “驾证式考核”方案。依据调研结果由课程负责人设计考核项目和评价标准,制定出初步 “驾证式考核”方案。
三是对初步 “驾证式考核”方案进行讨论。我院以专业为单位,邀请企业一线骨干人员,对专业开设的每一门课程的初步考核方案进行讨论,主要讨论考核内容与岗位工作任务的对接情况、考核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标准的结合情况、方案的可实施性、预期的实施效果等内容,为形成最终的“驾证式考核”方案奠定基础。
四是制定最终的“驾证式考核”方案。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初步的“驾证式考核”方案进行整改,制定出最终的“驾证式考核”方案。
2.1.3“驾证式考核”方案设计的内容
“驾证式考核” 方案包括考核目的、考核目标(即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及素质目标)、考核成绩的比例分配、考核内容、评价标准等基本项,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的特点,允许在基本项的基础上增加及创新。其中考核内容、评价标准是方案的核心。
1、考核内容:主要包括理论考核及技能考核内容(素质考核内容包含在理论、技能考核内容中)。理论考核内容要细化,列出每个单元(或模块)要考核的知识点,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实用,考核常用于指导实践的内容,突出核心知识;技能考核的内容主要是设计若干个考核项目,要求考核项目与课程培养的能力点相吻合,即要面向工作岗位,以岗位技能需求为依据,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设计课程的能力考核项目,考核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评价标准:理论考核评价标准依具体试题进行评价。技能考核评价标准要具有科学性、适用性,与行业企业评价标准对接,并做到细化、量化、给分可依,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技能考核评价标准可包括确定评价方式、拟定评分要素、制定考核项目成绩评定表三个环节。评价方式可采用多元化方式,如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人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分要素可以包括工作态度、操作的规范性、考核成果的质量等,各门课程可根据课程特点及行业企业评价标准设定评分要素。考核项目成绩评定表的制定,要针对每个(或每类)项目按评价方式及评价要素进行设计。
2.2“驾证式考核”的组织实施
各门课程的考核按既定的 “驾证式考核”方案组织实施。
2.2.1理论考核的组织实施,注重三方面:
学生考核方案范文3
关键词:企业分工 考核方式 改革 分层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专业主要是为电子行业与企业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对此类人才的要求是动手能力强,到岗后能通过短暂培训就成为生产线上的技术主力军。目前我们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是从行业的需求出发,从教学的各个环节入手,制定符合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以项目为教学载体的教学手段,编写以企业研发生产技术资料为基础的教材等等多环节共同发展,教学考核作为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环节,其改革迫在眉睫。
1.当前常采用的考核方式及其弊端
1.1 形式过于单一,没有体现课程的特点
笔试是当前采用最多的一种考核方式,笔试的内容过于依附于教材,主要是考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对理论的理解能力。由于考核的内容多来自教材和课堂笔记,在考试过程中学生采取作弊来通过考试。为了兼顾到平时成绩,笔试与平时成绩共同考核的办法也常被采用,虽然考虑到平时的表现,但是依旧不能提供一个公平的考核平台。
1.2 考核内容取材范围狭窄
选取实验或实训项目为考核内容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常采用的考核方案,考核内容多来自课堂实验或实训中的某一个或某一部分内容。考核过程虽然可以避免作弊带来的不公平性,但是由于选材范围狭窄,不能全面考虑到学生掌握技能的水平。抽取题目的随机性也势必影响到考核结果的准确性。
1.3 生源素质因素未在考核方案中体现
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较为广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采用一刀切的考核方案,缺乏对学生素质层次的考虑,违背了应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多样化的考核方案,全面考虑到各个素质层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电子信息专业高职教育考核方式改革的初步探索
2.1 电子信息专业考核方式改革的目标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对于学生的培养注重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毕业生在企业中承担起项目中的某一部分任务,因此需要建立起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动手能力为基础,采取以总结性,鉴定性,以及兼顾到平时表现的形成性等考核手段综合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核方案的制定以电子信息专业涉及到的行业标准为基础,以“能力考核”为中心,将职业能力融合到考核方案中,并综合考虑学生素质的层次。
2.2 结合电子行业企业分工制定不同岗位的考核方案
电子信息行业的职业标准反映了职业发展水平和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这些标准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职业的影响,对职业的活动范围,工作内容,技术要求和知识水平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些标准反应了电子信息行业对相关职业岗位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因此制定的考核方案需要充分体现技能要求。
电子信息专业的职业岗位群包含电子设计工程师,板级设计工程师,单片机开发与应用工程师,仪器仪表工程师,电子结构与工艺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电子CAD绘图员等职业。课程设置是根据这些岗位的上岗标准为基础,课程的考核内容也应以岗位标准为中心。电子设计工程师的典型工作任务是电子产品的整机设计与制作,此职业岗位包含项目管理岗位,硬件岗位,软件岗位,测试岗位以及技术文员。不同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也不相同,项目管理岗位需要准确理解产品的需求,并且负责项目计划的制定与模块分配。硬件岗位根据需求设计和测试硬件电路,软件岗位根据功能需求设计和调试软件部分;测试岗位则是对整机的功能进行测试,确定是否达到需求;技术文员主要负责对工程资料的归档和整理。
在一个项目考核组中,模拟电子行业企业岗位分工,每位学生可主动选择岗位。各岗位的技能要求不同,针对岗位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硬件设计工程师要求具备焊接技能,会测试和使用常用的电子元器件,具备对电子设备的故障判断 维修技能,会进行电子产品制造和装配,会测试和使用常用传感器等技能。硬件设计岗位的考核要以技能要求为内容。软件设计岗位,测试岗位,技术文员等岗位也应根据各自的技能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案和考核标准。
2.3根据学生的素质制定分层次考核方案
根据岗位分工的考核方案模拟了电子行业企业中项目组的岗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被考核对象的层次,例如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相对于技术文档整理和整机测试而言难度较大,对被考核对象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在整个项目组中其工作占了主导地位,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分层次考核。分层次考核不仅仅是针对岗位职位的技能需求,还需要对不同的项目给予等级评价。分层次考核的目的是在公平,公正的考核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分层次考核的关键点在于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这将是下一步深化考核制度以及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
高职教育考核制度的改革能促进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能规范考核方式和考核手段,使得考核作为教学管理中重要一个环节发挥其反馈和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游韬.高职院校考试形式的改革 [J] .今日科苑,2009,(22).
[2] 陈耀敏.高职高专教育考核方法的改革 [J] .职业技术教育,2007,(2).
学生考核方案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考核;项目导向;能力本位
作者简介:李兴国(1980-),男,广东高腰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讲师;张中华(1980-),男,河北保定人,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助教。(河北 保定 07105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05-03
一、“机械基础”课程改革背景
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环节,是全面和高质量实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从结构看,教学模式一般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评价改革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促进与导向作用。因此,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结合课程特点进行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实践势在必行。
1.“机械基础”课程简介
“机械基础”课程是面向本院热动专业、集控专业、空调专业、化学专业、新能源专业、输电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理论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机械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类型、特点及应用等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及通用零部件的设计方法、选用和维护,具备对机械设备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的基本技能。本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撑。
2.“机械基础”课程现行考核方式及存在问题
“机械基础”课程采取以闭卷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虽然有可操作性强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考核形式单一。闭卷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其试卷对知识点的覆盖面宽广,对机械的概念定义、原理、分类、特点、图形、性能、定律、公式等要求强行记忆。而“机械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都非常强,并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显然闭卷考试是无法满足考查学生能力要求的。
(2)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能,突破教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课本知识已无法完全适应知识更新速度,目前考试内容普遍依附教材,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命题,严重扼杀了学生自我素质拓展、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积极性。
(3)评价导向偏离了高职教育职业能力本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而现行考核评价方式并没有发挥出以上应有的导向作用。
二、考核方式改革目标
1.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考试既不以学生死记硬背现有知识为满足,也不以学生仅仅熟练掌握已有知识为满足,而应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开发智力和培养应用能力。课程考核须采用以能力考查为主导,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考核方式,应服务于学生开发智力、加强应用、拓展思维等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
2.考核内容与专业实际相结合,对接后续专业课程学习
突出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生对专业领域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克服课堂教学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需要相脱节的现象;通过采取基于项目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考核方式,真正使学生了解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的具体联系,促使学生学有所专、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3.考核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程考核不仅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记忆能力和基本技能,也要考查学生认知能力、动手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试形式除笔试外,可采取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实践操作、撰写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不管是采取哪种方式考试,其基本出发点都是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4.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原则
积极推动从单纯知识化评价向以能力评价为主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转变。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一种形式,过程考核更加关注学生的养成教育和学习过程。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的考查就有了全面客观的依据,促进教学活动更加科学化、素质化、人性化。
三、考核方式改革方案
根据“机械基础”课程性质与特点以及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以上所述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目标,制定了“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机械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由平时表现、理论知识、综合能力三个考核单元组成,分值比重各占30%、30%和40%,课程总评成绩为三个考核单元成绩加权之和。其中综合能力评价重点考查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要求结合所学专业,采用开放式的考核方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笔者为学生提供两个项目让其任选其一,并有针对性地设计“机械基础”课程综合能力评价体系,该体系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明确考核目的,有效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所选项目,另一方面也为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四、考核方式改革效果分析
本学期(2011-2012)面向本院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2011级学生实施“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为了保证考试改革顺利推进,在学期开始即对学生进行动员,使学生全面了解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方式和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在期末向学生公布课程考核详细方案,积极协调专业导师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引导。所有学生均按时提交了项目研究报告,取得改革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1.服务专业,发挥了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结合课程特点和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围绕所学专业开展项目研究,即考查了该专业必要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又涉及了暖通空调工程的方案设计、安装调试、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支持等专业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对所学专业以及专业后续课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专业实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无缝连接,发挥了课程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部分学生项目选题情况汇总如下。
2.项目导向,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设计出两个项目供学生自行选择,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完成一个项目,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独立寻找完成项目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在此过程中不仅考查了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各种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独立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
3.学以致用,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的核心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项目交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包括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并且最大限度地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项目设计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因材施教,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综合能力。同时,教师已经不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突破教材局限,及时捕捉、有效利用教育资源,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自身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
5.成果展示,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成就感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要求学生提交电子版的论文或研究报告,这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并且富有挑战性。学生从最初的不自信、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成功完成项目,经历了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搜索信息、交流讨论、整理思路、构思方案、细化方案,文字组织、格式编排,最后形成精美规范的打印版本,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遇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学生不但从中培养了自信心而且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综上所述,“机械基础”课程考核形式多元开放,有效促进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增强应用能力的主动学习转变,实现了“以考促学”。考试内容设计兼顾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充分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在能力上的发展程度,并且促使教师在新的考试考核方式下自觉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模式,实现了“以考促教”。
五、总结
“机械基础”课程考核方案经过实践检验,在取得满意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改进:
学生考核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电子类专业;多元化考核改革;考核方案;评价体系
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任务和措施,要求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
针对传统教育教学理念重教轻学、重理论轻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考试后的分析反馈不足、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本科院校提出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促进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 ]
一、课程多元化考核改革的思路
1.以考核改革构建学生为主的“教与学”模式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要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为导向,构建多元考核方式,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2 ]为了提高学习质量,可推行平时考核制度,使学生的平时成绩占到总评成绩的60%。平时成绩采取课堂练习、作业、读书笔记、学习表现、小论文、社会实践报告、课堂演讲、实践操作等形式,合理分配考核权重,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这种办法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课程的平时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2.改革考核内容,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合理设置考核内容、分配考核权重,是考核改革有成效的基本前提。建议课程考核成绩比例为:60%平时成绩+40%期末卷面成绩。平时成绩根据课程特点由3~5个部分组成,采取“N+2”模式,其中“2”是指学生课堂出勤和课后作业两项考核形式,“N”则采用课堂练习、读书笔记、课堂综合表现、小论文、课堂演讲等考核形式。
平时成绩考核权重要设置合理,如出勤占10%,课堂综合表现占15%,作业完成情况占15%,阶段性测验占20%等。[3 ]
3.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保证考核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平时成绩组成及权重分布由任课教师或教研室确定,制订详细的考核改革方案及实施细则,对考核的每项条例制订详细的评分标准,注重考评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全面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综合素质,使得每项给分都有理可循、有据可依,提高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
4.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做好课程考核改革的根本方法就是评估与反馈,通过严格的评估做好过程、结果管理。
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师生随时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修订考核方案。考试结束不意味着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终结,通过考试分析,学生可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发现学生在知识体系、实践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方面的情况,总结经验、研讨问题、纠正偏差,寻求更好的考核改革方式。[4 ]
二、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考核改革方案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之一。课程改革方案注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高频电子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实验和实例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强化实际应用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无线通信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三、其他考核方式
1.课堂Presentation考核
增加课堂Presentation考核环节,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去关注该行业的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大三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及考研,锻炼学生的演讲能力及克服怯场心理。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每组学生可以选取专业前沿技术或者是感兴趣的专业知识点准备,每节课前10分钟进行演讲。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选题8分、内容12分、演讲4分、效果6分。课堂Presentation评价表如表2所示。
2.BOPPPS微课设计考核
微课设计内容为通信过程中的常见效应:波导效应、乒乓效应、孤岛效应、多普勒效应、记忆效应、呼吸效应、多径效应、远近效应等。通过对这些效应的准备讲解,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准备能力、PPT制作能力、讲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让班里其他学生认识并且理解这些通信效应。
微课设计具体的评价部分包括:微课教案设计20分,微课展示环节10分。具体微课设计评分细则如表3所示。
将课程总成绩分成若干个考核项目,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始终穿插着考核的过程,明显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关注课程学习的每一个细节,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显著提高了课堂时间利用率,使学生能够达到高效率的学习;除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外,与实践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明显提高。
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是适应应用型大学本科教育的较好的考核模式,其“过程考核”的理念、课程考核项目设置、考核评估与反馈等是课程考核改革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韩红建.基于创新理念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5).
[2]宋斌.主体性教学理念下的数学三环教学法研究[J].学科教学:数学,2007.
[3]姚雷.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 管理学家,2014(9).
[4]陶燕丽.刍议高校《中国地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
学生考核方案范文6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过程;课程考核
作者简介:黄艾(1979-),女,湖南汨罗人,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园林规划设计与园林专业教学。
课题项目:2010年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编号:SJKC1101),主持人:吴立威。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14-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内容体系与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成的基本单元就是课程,因此,课程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内涵发展,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改革,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作为检验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的课程考核办法没有引起各高等职业院校的足够重视,依然沿用传统的终结性课程考核办法,难以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存在多种弊端[1]。本文以《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基于学习过程的考核创新实践为例,探索与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需求的有效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一、传统课程考核办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传统的课程考核往往在课程教学实施临终时,以试卷为主要形式,以概念、原理、推理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导,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这种课程考核评价模式与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不相适应的。
如《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在期末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些固定主题的效果图制作,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出勤情况占10%和作业情况占30%)。其它许多课程考核办法与此类似,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不足:
(一)课程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强调了考核的“评价”功能,忽视了整个教学进程中考核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也忽视了学生对教师教学过程的反馈功能。
(二)学生“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积累,而不是某个“时点”的集中表现。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考核结果不能很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的基本特征。
(三)以期末考试成绩占主导,常因学生偶然因素(身体状况、精神状态、投机取巧等)影响,导致存在高分与高能力、高素质不对称,也难以客观体现学生的职业素养,即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平性体现不充分。
二、课程考核制度改革的整体思路
教育目标的多样性,必然要求教育测量与评价方法、手段的多样化和科学化[2]。针对课程原有考核方式存在的主要弊端,课程教学团队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多元教育目标的需要出发,进行了课程、教学、评价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改革。改革的整体思路是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素质和能力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景观设计员与园林绘图员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能力训练为主线,形成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来衡量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课程考核系统化改革,实现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主体多元化,同时重视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使考试真正起到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
(一)考核形式多样化
通过多样化考核形式真实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主要包括单元项目考核、综合项目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三个方面。
(二)考核内容科学化
考核内容的选取要围绕课程的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并要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基础,重在应用,贵在创新。
(三)考核时间全程化
结合课程特点,合理地确定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包括每个单元项目的考核,而期末考核则主要包括综合项目考核,并且加大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实际表现考核比重。
(四)考核对象差异化
因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通过标准化考核与分层次考核相结合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考核项目(如设计主题选择),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能力发展空间。
(五)考核主体多元化
打破传统的教师 “一锤定音”的课程评价模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多方面相结合的形式,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
(六)突出职业素养考核
根据课程内容所面向岗位的职业素质要求,课程考核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核评价,重点考核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考核方案改革具体措施
以《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课程为例,该课程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园林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课程。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能够熟练运用Photoshop、3DSMAX和Sketchup软件绘制园林景观效果图的基本职业能力,并在应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园林设计与审美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课程根据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绘制岗位任职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理论知识以“必须、够用”为标准,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变该课程原有的课程体系,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变被动学习为带任务工作,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项目式课程。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同时本课程以各类型计算机园林景观效果图制作的设计流程为主线,以小区规划不同类型园林效果图制作为载体,重构了课程的教学体系,重组了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小区规划平面效果图制作、园林景观立面效果图制作、小区规划鸟瞰效果图制作以及方案文本制作等4个项目展开学习过程,把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融入到项目的制作之中,采用“赏-教-学-做-创-评”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了学以致用,学好善用的问题,满足了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对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主要包括单元项目考核、综合项目考核和职业素养考核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学期成绩=单元项目考核成绩×40%+综合项目考核成绩×40%+职业素养考核成绩×20%
单元项目考核成绩=完成每个单元项目成绩之和÷单元项目个数
综合项目考核成绩=学生自评成绩×30%+学生互评成绩×30%+教师评价成绩×40%
职业素养考核成绩=学生出勤×40%+课堂纪律×15%+自主学习能力×15%+团队协作×15%+表达沟通能力×15%
单元项目考核、综合项目考核、职业素养考核具体操作办法如下:
(一)单元项目考核
单元项目考核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侧重于对学生过程性评价,主要遵循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时间全程化、考核对象差异化的原则,学生在完成每个工作项目的过程中也完成了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该项考核采用学生独立完成作品形式,教师评价为主。考核项目选择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平面效果图制作、立面效果图制作、鸟瞰效果图制作3个单元考核项目。根据每个项目的自身特点和对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又制订各自的详细的考核评价标准。
同时因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单元项目考核还采用分层次考核方式: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试题。每个单元项目的考试命题分为基础档、良好档、优秀档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档试题,每档试题起评分标准不同。选做基础档按评分标准的100%计分,选做良好档按评分标准的110%计分,选做优秀档按评分标准的120%计分,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向上。但是每次选题时也有相关条件,以避免学生盲目的追求高分档却制作效果不理想,也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并树立信心,挑战自我。如基础档得分85分及以上者,下一项目可选择良好档试题;良好档成绩低于70分的,下一项目考核试题将降至基础档;良好档得分85分及以上者,下一项目考核可选择优秀档;优秀档成绩低于70分的,下一项目考核降至良好档;优秀档成绩保持3次90分及以上者可进入单元项目免试阶段。通过单元项目分层次考核能让学生有不断进步的推动力,营造和谐的“赶、比、超”的学习氛围。
(二)综合项目考核
综合项目考核是终结性评价,侧重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的综合评价。考试时间为一周(综合实训),30学时。考核方式以模拟公司制[3]形式分组进行(4人一组),每个公司完成全套设计方案各类型园林景观效果图及方案文本制作。其考核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平面效果图、立面效果图、鸟瞰效果图、方案文本和项目汇报5个方面。平面效果图、立面效果图、鸟瞰效果图、方案文本的评价标准和单元项目考核评价标准一致;项目汇报主要从学生的汇报思路与项目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综合项目考核主要遵循考核主体多元化原则,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方式,学生评价又采用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相结合,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各占30%,教师评价占40%。学生评价表设置见表1。
(三)职业素养考核
该项考核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与工作过程,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课堂表现。通过课堂实际表现,由教师及各个学习小组共同考核评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出勤、课堂纪律、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表达与沟通能力、诚信品质等。
四、改革成效与问题
该课程考核方案先后在09园林工程技术、10园林技术两个班75人中进行了实践。09园林工程技术班参加考试人数29人,总平均分为85分,其中优秀8人,占28%,良好17人,占59%,中等10%,及格3%,不及格人数没有。10园林技术班参加考试人数46人,总平均分为80分,其中优秀12人,占26%;良好19人,占41%;中等5人,11%;及格10人,占22%,不及格人数没有。实践结果表明,通过基于学习过程的课程考核改革,学生出勤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几乎没有迟到、早退和旷课现象;很少有同学上网或玩游戏。特别是学生们能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注意与授课教师互动,学习态度很好,学习认真,勤学好问;课后能积极主动的完成项目拓展内容。85%以上的同学能按照项目任务要求完成工作量,完全符合设计员相关职业岗位要求;并且有25%以上的同学完成得相当好,基本上能够达到一般设计院的中等以上水平,学生的软件操作水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我校学生在2012年浙江省第二届职业院校农业技能大赛(园林景观设计组)中获得一等奖,在农业部与教育部联合主办的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园林景观设计组二等奖。
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发现存在少部分同学纯粹是任务式的勉强完成工作量,尤其体现在综合项目考核上,部分存在“浑水摸鱼”、“搭便车”等现象。虽然采取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多元结合的形式,但是教师往往只能对综合项目完成情况进行整体评价;而学生之间却因为“面子问题”而不能完全公平的对待该项目考核。此外,基于课程的特点,在考核方案设计的内容中,没有单独测试学生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从省、国家技能比赛中学生的表现看,基本理论还有待于加强,考核方案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课程考核方案改革展望
基于学习过程的课程考核制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的根本需要,也是充分发挥课程考核对学生课程学习的引导作用、督促作用、公平公正评价作用、教学反馈作用的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操作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学习态度评价与学习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制度与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考核办法的发展趋势,也是加强和深化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