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个性化

一、建设个性化课堂的必要性

(一)教师角度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个性化教育的理念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然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实际的基础教学中依然是普遍存在的。同时,“满堂灌”的方式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仅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讲解内容时存在过难、过快的现象,不利于基础差的学生培养学习兴趣,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部分教师仅仅针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未考虑到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不利于班级的管理。

(二)学生角度

现有的教学方式大多数仍然以“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多数是被动接受,为了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缺少对于所学知识更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基础差的学生,对后续内容的学习是特别困难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的布置练习。对成绩差的学生而言,练习应该保证他们能够充分消化课堂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的练习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

二、建设个性化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学教师应当明确教师队伍的能力提升对于建设个性化课堂的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个性化教学建设的重要部分。我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以下两点建议。首先,各中学应当定期举办针对如何提升教师各项能力相关的教师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使其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并针对自己的不足,学习优秀的教学建议,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其次,完善现有的教师考核机制,增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该举措应当保证公平、公正,通过互评的方式,更加全面的改进教学中的不足,保证个性化教学的质量。

(二)合理安排授课内容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不再仅仅是学生接收和消化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拓展培养自己综合能力的地方。我认为,教师在对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需要考虑以下两点:第一,充分考虑不同基础学生的接受能力;第二,课程内容的安排要难度合理,避免出现成绩优秀的学生觉得讲得不够多,成绩差的学生觉得讲得太多。那么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分层次的布置任务[2],针对基础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练习的前提下,可以进行适当拓展;而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师应当加以引导,使其充分理解课本内容,帮助学生吃透教材,并给予合理的练习。

(三)合理布置课内外练习

除了对课堂内容进行个性化教学,教师在布置课外任务时也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反馈进行相应的布置。目前,部分教师在课后任务的布置上,缺乏合理性,对于所有的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为了应付教师的作业,出现搜索网络上的答案和抄袭别的学生的作业答案的现象。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布置练习。对成绩差的学生而言,练习量应该保证他们能够充分消化课堂知识,能够学以致用;而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在完成基础练习后,可以适当布置一些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合理的布置练习,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练习,使学生产生成就感,不会逃避练习,这样就大大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2

从明治维新开始,日本政府就把学习西方、兴办教育视为“立国之本”,并积极进行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1879年的《教学大旨》强调日本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根据祖宗的训典,形成忠孝仁义的思想品德,完成“臣民”教育的任务,将阐明忠孝仁义之道德与探求知识才艺并列为教学任务,明昭天下。这充分反映了日本近代教育在学习吸取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同时,将灌输儒家道德作为其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务。针对这一时期的改革,孔祥宏在《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指出:“明治初期的日本,领导层由国学派、儒学派和洋学派三种势力组成。当时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被卷进仿效西方文明的热潮之中。品德教育是教育近代化的先导和保证,教育改革的成败由民众品德教育的程度决定。”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教育改革──品德教育滑坡

二战后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复兴日本经济。日本国民热衷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管理方法、文化思潮,而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思想逐步被放弃,品德教育出现滑坡现象。1958年的课程改革加强了品德教育、以“学科知识中心主义”为指导,充实国语和算数的基础学历。此时虽然品德教育依旧受重视,但学历主义日趋明显导致品德教育实质未能得到很好实施。60年代盛行的“教育投资论”掀起了学历社会的升级,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教学的“智育化、应试化”,无形中挤掉了品德教育在教学中的应有位置。朱剑洪通过《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再认识》介绍战后日本全盘照搬美国式的生活主义教育模式,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与日本的国情严重脱节,引发了以校园暴力为代表的品德教育滑坡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西方文化的滥觞导致日本民族许多优秀传统消失,价值观的普遍贫困和道德沦丧、品德缺失,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恶性膨胀教训说明日本品德教育走向滑坡。70年代初,日本的社会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经济转轨后,学生逃学厌学、中途退学等现象说明品德教育达到了滑坡的高峰期。姜相志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演进历程》指出社会上两极化趋势越发显著,只有毕业于名校才能得到好工作;一些具备创造性但没有文凭的人永远处于社会的最底层。残酷的升学竞争、就业竞争严重扭曲了青少年心灵,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日趋严重。通过对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此次教育改革存在一些弊端,但总的来说使日本教育向前迈了一大步,开启了日本教育的新时代,使日本从军国主义和极端国家主义教育走向了民主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并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复兴。

三、日本面向21世纪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品德教育回归与发展

(一)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省议报告书《关于扩充和整顿学校教育的基本对策》,到1984年6月“临时教育审议会”成立,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第一阶段《关于扩充和整顿学校教育的基本对策》拉开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在这部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学校教育的总任务是担负培养“人格形成”的使命。日本政府提出了加快知识集约型经济发展步伐的“科技立国”方针。郭德红、楚江亭在《论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重视个性》中提出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整体性的改革。“由于没有可效仿的既成模式,因此特别要求借鉴历史经验和各国人民的经验,进行大胆坦率、自由豁达的论争,发挥自由的创造性”。因此,日本的这一次改革代表了现代工业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尝试。(二)1984年6月临时教育审议会的成立,至1987年8月该审议会完成三年的使命,自行退出教改舞台,是日本第三次教改的第二阶段1987年临时教育审议会第四次咨询报告中确定日本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广阔的心胸、强健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成为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这一目标充分体现了品德在日本人形象中的显著地位。张琦在《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与思考》介绍80年代的日本历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文部省改变了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排列顺序,即把原来的“智、德、体”的顺序改为“德、智、体”,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论述了日本在这次教育改革中针对青少年品德教育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有益经验,并对我国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了建设性改革意见。(三)1987年8月临时教育审议会使命的结束至今,是日本第三次教改的第三阶段。一个全面日本教育改革的即将到来从内容上来看,第一,以终身教育为主线的综合教育体系将得到充实。所谓终身教育,由儿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人教育的有机结合为特征,以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教育承担者的终身教育体系。第二,学校教育的一元化将由多元化取而代之。只有实行学制的多元化,才能使学校教育在竟争中各显其长,培养出日本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第三,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将在日本教育中占据突出地位。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判断力和创造力。无论是学制的改革、还是终身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与培养创造性人才这一战略重心紧密相连的。第四,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将逐步加快。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教育问题特别小组在教育改革的建议书中宣称:新时代日本人的素质是创造性、主体性和国际性。崔世广通过《浅议当前日本的教育改革》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弹性化、强化评估及国家和传统观念教育等特征,因此必将对日本的未来发展前景产生重大影响。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3

家长权利有法律保障

在法国,家长被视作“教育共同体”的一部分。家长拥有参与孩子教育的各项权利,而且法国的《教育法典》和其他教育政令都在保障家长享有参与学校生活的权利。

首先,家长有教育的知情权。法国政令规定了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具体时间、咨询和获取信息的途径等,例如每学期开学学校要召开新生家长会;家长与教师每年至少会面两次,特别是中学阶段学校要利用会面机会通报有关学业定向指导的信息;学校有义务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现;学校必须回应家长的咨询及面谈要求;确保家校对话途径的畅通,特别是在中小学校务委员会举行会议的时候。

同时,法国专门有家长成立的组织,即家长协会。家长与学校之间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都可请家长协会出面调解。而且,法律也承认家长协会的地位及享有的权利。法律规定,家长协会拥有咨询、交流、散发工作文件的权利;拥有基本工作条件,例如告示板、布告栏、活动场地等;在最高教育委员会、国家教育学区委员会、国民教育省委员会中,有代表权的家长都可参与各类校内调解。

此外,法律还规定了家长代表产生的途径,并保障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畅通无阻。其中,法律要求学校的校务委员会、班级委员会的会议时间应有利于家长代表的出席;家长应获得行使职责所需的各类信息;家长代表有权向学校通报他们所参加机构的工作情况。此外,在某一学生家长的委托下,家长代表也可以承担调解角色。

家长代表由选举产生

家长代表是法国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参与者,代表所有家长行使权利。所以,家长代表也由家长们一起选举产生。

在法国,家长代表有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校务委员会中的家长代表,通过选举产生。选举之前,所有符合资格的家长都被列入候选名单,随后有意参选的家长将竞选宣言递送竞选办公室或校长。一切就绪后,校长会将选举材料寄送给每位学生的家长,请家长们通过匿名通信进行投票。

对于家长代表的选举方式和规则,2004年最新修订的法律也有相关规定。例如,一名学生的两位家长,无论家庭状况如何(已婚、分居或离婚),只要享有抚养权,同时本人非学校校务委员会委员,都有选举与被选举权;无论家长有几个孩子在学校,都只有一票的投票权;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名单投票,由最多票当选;每一名单至少须包含两名候选人,最多可达待选席位数的一倍。同时,法律还规定,小学和幼儿园的家长代表名额与学校所设班级数量相等。如今,法国幼儿园和小学的家长代表大约有22.1万名;中学则根据学校类型和规模,每个理事会可设5至7名家长代表,法国的中学共有4.8万名家长代表。

在参与学校的教育和管理事务中,家长代表拥有表决权。在初级教育阶段,校务委员会主要表决学校内部规章及学校发展规划;就学校运作及各类校园生活问题(残疾儿童入学、课外活动、学校伙食、卫生、安全等)发表意见和建议等。中学的校务委员会则表决学校办学计划、预算和内部规章制度;批准体育协会计划、与家长的对话途径;审议与卫生健康和安全相关的问题;就选择教材教辅的原则、选修课及专业的开设发表意见。

第二类为班级委员会的家长代表,这类代表由校长在第一类竞选中获得票数的选举人中指定;第三类家长代表由省级、大区级家长协会指定,作为省教育委员会和学区教育委员会的仲裁委员会参与决策;第四类家长代表则是由政府指定,在最高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与研究国家委员会和教育经济高级委员会中拥有席位。

家长的声音备受关注

在参与学校事务的过程中,家长对学校教育的不满如何表达?家长对学校的建议又如何受到关注并被采纳?在法国,通过协会来表达对学校教育的看法和建议是较为行之有效的方式。

其实,法国的家长协会历史较长。其中,学生家长协会联盟是法国最重要的学生家长协会之一,成立于1947年,与国家教师工会和教育联盟合作,负责小学阶段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也参与到中学阶段教育。联盟还有自己的出版物,双月刊《家长》和半月刊《家庭和学校》。

而公立学校学生家长联合会是法国最早的家长协会,1905年成立,并于1926年得到官方认可。联合会成立之初主要为中等教育服务,在1964年重组后覆盖了幼儿园至大学各阶段公立学校的学生家长。该联合会也有自己的出版物《家长的声音》。

2014年,法国中学教师短缺的现象逐步暴露出来,大学里甚至出现“电话推销”来呼吁硕士一年级的学生走向讲台,引起了整个国家和教师工会的高度关注。然而早在5年前,学生家长们就开始注意到教师短缺导致缺课的现象。学生家长协会联盟在网站上设置了一款“哪里没上课”的软件,及时记录并统计缺少的课时。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4

一、教育观念的比较

美国会计教育将终身的教育观念作为会计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对美国会计教育改革的意义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终身教育反对把正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学校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强调高等教育不再意味着是某一特定年龄的人在一段时间内接受教育的活动,不是人生接受教育的最后环节,高等教育也不是学生职业劳动的最后训练场。相反,终身教育认为,高等教育更应该注重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如,美国会计教育中强调的案例教学,以及将会计教育与会计执业资格教育分开的作法,就是终身教育思想中注重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具体体现。

2.终身教育理论使高等学校的课程不再单纯地追求某一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取而代之的是,更强调学科本身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将相近的学科知识重新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突出学科本身的完整性,而不再过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过分专业化所带来的缺陷。因此,在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中,特别加强了通识教育和一般商学教育等方面的课程。尤其是哈佛大学率先恢复了核心课程体系就是终身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

3.终身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学生的教育观念。为了使学生能够应付变化极快而又日趋复杂的生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终身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应该在高等教育期间集中掌握工具性的知识,掌握继续学习的技能。因而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增加教学实习课程的比重,鼓励本生尽早参加活动。因此,在美国的会计教育改革中,不仅对学识(Scholarship)进行了重新定义,认为学识应包括四项功能,即发现知识(Discovery)、整合知识(Integration)、知识(Application)和传递知识(Teaching)。而且教学本身也是一种学识,教学、研究以及实务三者互动,同等重要。

我国会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并未完全深入人心。作为会计教育,应该教给学生比会计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教给学生的应是除知识以外的学习知识、获取知识、尤其是创造知识的方法。因此,21世纪的会计教育,必须吸收我国传统教育中的精髓,同时还要贯彻终身教育的思想,体现当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要求,进~步改革我国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会计教育目标的比较

美国会计学会(AAA)的会计教育委员会明确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技能包括沟通能力、智力能力和人际能力。沟通能力是通过有效的听、说、读、写获取并传递信息。智力能力是指查找、获取以及组织信息的能力和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辨认并解决的能力,并能根据一些没有重点的事实的理解作出判断。人际能力是指在团队中有效地工作,并在适当的时候发挥领导作用。知识包括一般性知识、组织和经营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性知识可以帮助会计专业人士理解职业界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以及与不同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组织与经营知识则包括组织内部运行和组织变化的方式,以及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作用。而会计知识的重点应在于培养及概念性思维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职业准则。专业认同是指会计毕业生应认同会计专业并乐于从事会计专业而必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我国会计教育界围绕会计教育的目标问题进行了 长期讨论,目前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管理部门、学校、科研机构从事会计学的实际工作和专业教学、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与美国的会计教育目标比较而言,我国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较为宽泛。如此宽泛的教育目标定位,对于确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问题均有直接的。因此,我们应根据新对会计教育的要求和我国会计教育的现状,并结合会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其会计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大学会计教育是培养会计中层管理人员(即会计经理人才)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三、课程设置的比较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会计专业教育应包括一般教育、一般商业教育、一般会计教育和专业会计教育等四类课程。

1.一般教育课程。主要目的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具有抽象逻辑思维。缜密分析和运用数据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建立听、讲技巧,使学生明白研究的步骤,积累一定的、国际和跨文化知识,提高对科学与美学的欣赏品位并能运用适当的价值进行决策。在一般教育课程中,通常涵盖了写作、数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心、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人文、社科、科学等学科门类。

2.一般商业。包括财政、市场、经营、组织行为等一系列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政府机构和非盈利组织运作特点,以及提高如何整合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

3.一般教育。主要包括组织中的决策和信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运用;财务信息与公开报告,包括查账证明;会计职业界的知识等四部分。目的在于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主要以信息的辨认、衔接、沟通与使用为中心,表现出会计作为一种信息和沟通过程的本质,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并能够灵活运用。

4.专门会计教育。是更高层次的专业教育,主要是大学本科以后更高水平的教育和后续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专门的能力以及在职继续进修。在专门会计教育阶段,需进一步探讨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信息系统、审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以及国际会计等较为高深的课程。

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一般包括“两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核心)课”。“选修课”以及“实践课”等六类所构成。近2O年来,我国高等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一直在进行改革,但改革的重点始终是放在专业主干课上面,对其他类别的课程则关注不多,尤其是人文、社科和的知识。即使对专业主干课的改革,基本上也还是在开设课程门数的多少上做文章,并未有实质性的突破。我国会计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作法是增加新课程,改造老课程。结果是课程越改越多,原先遗留的课程交叉重复的没有得到解决,又增加了专业主干课程比重过大、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新问题。鉴于此,应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突破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维定式,全面改革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不能再囿于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改革。

四、教学组织的比较

美国会计教育积极回应会计职业团体对会计教育改革的建议,会计教学组织在以下两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一是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改变了传统的,教材中所附的习题或案例的答案不再是惟一的,而是变得非常多样化,强化会计的职业判断意识,以培养学生、表达、交际和合作等多方面的能力。会计教材也不再是作为教学材料的惟一依据,而只是作为若干教学材料的一部分,《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商业周刊》等报刊也是教学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正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式所取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模拟操作、文章研讨等方式,调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

我国会计教育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所用的教学材料单一,不仅主要的教学资料是一本教科书,而且各个学校强调自身的体系完整,基本上采用自编的系列教材,其他的教学资料用得非常之少;在教学方法上,“满堂灌”、“填鸭式”仍然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诸如“互动式”、“讨论式”、“协作式”等教学方法还处于探索之中,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在教学手段上,基本上仍然以“粉笔十黑板”等自然媒体,而极少采用多媒体或其他现代化教学手段。其结果不仅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不足,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管理的比较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认为,有效的会计教学必须突出以下五个特点:一是课程设计与目标明确、整合相关课程,要有创新性、适应性;二是采用较为完备的教材体系;三是有效的表达方式;四是使用经过精心选择的教学方法和测试手段;五是能够根据学生水平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建议。与此同时,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还建议,学校教学管理部门要设计一个好的反馈体系,奖励有效的教学,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效果。

从我国会计教育(包括其他教育领域)的实践来看,对教师有效教学的要求并不明确,而对教师的科研则有明确的要求,教师的考核、晋升、晋级、待遇等无不与科研直接呈正相关关系。从当前各个大学正在进行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上也可以明显看出,基本上是科研“一票否决制”,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考核结果并没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学校到底是培养高质量的学生还是培养学术大师,这看起来是统一的、其实是矛盾的问题并未解决。

六、会计教育与执业资格关系的比较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5

目前,我校新聘教师要先后通过教研室、学院及大学不同层面严格的考核,最终选择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到教师岗位,革除忽视师德、只重学历的弊端。建议:第一,师德的表现应与工资、岗位和职称挂钩。第二,建立监督制度,结合行政与社会监督力量,明察暗访,并设立“师德信箱”,通过各种手段鼓励教师严于律己,以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

2始终重视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能力的提高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近年来,随着大学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师资的新老更替,大批年轻教师被引进。由于缺乏教学经验,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厚积薄发,使得教学捉襟见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存在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的现象。例如,本人所在教研室共17名在岗人员,其中35岁以下教师高达70%,因此,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应格外重视。看法如下:第一,现有培训结束后每个人都会颁发一个证书,无关乎你培训表现、出勤等,纯属“走过场”。因此,建议加强培训制度法律化,通过立法的形式,把参加在职培训作为教师终身在职教育。第二,由年资高、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带教,要从最基本的做起,如,针对实验课的“基本操作及标准曲线法测定未知硫酸铜浓度”,不仅要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还要“手把手”完成整个实验。课后,青年教师要积极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如,写反思日记、观摩教学、讨论教学等,再与带教老师沟通,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第三,青年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做好专业知识积累,保持与专业前沿同步。

3努力提高教师科研能力

对教育改革的看法建议范文6

关键字: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学分制;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13-02

一、学分制的背景及特点

1.学分制的背景。学分制最早于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它以很快的速度在欧洲各国发展开来,目前欧美各大高校都已实行了学分制。学分制以学生为主,每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选课,最终用成绩和学分来衡量学生是否符合毕业标准。

2.学分制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自主选课。学分制与学年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学年制对所有学生实行单一的课程模式,所有学生的课程都由学校来进行安排,每个班级的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个课表进行学习,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去上已定好的课程,而学分制则给学生留了很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喜欢的科目、教师或上课时间进行选课,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②灵活的教学制度。在学分制的改革下学生被赋予了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与学年制大不相同的是,学生不但可以自主选课,还可以决定自己的毕业时间,学生若提前修满学分,学校可以允许其提前毕业,若学生自身能力较弱,学校也会适当地给学生延长毕业期限。新的学习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由空间,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自觉意识和创新精神。各大高校推出各种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可以选择其他专业的课程,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们可以合理规划和利用自己的时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主张。③导师制。在学生被赋予诸多自主选择权的同时,确保学生的选课质量也成为了教学体制改革的关键。因此,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也会实行导师制,为学生配备专业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并帮助学生制定完善的学习计划。学生在校期间的整个学习过程都会有导师进行辅导,导师会时刻对学生进行指导,以此保证学生所学专业能够被高质量完成,从而实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二、学分制对高校原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产生的影响

学分制作为各大高校改革的重要策略,与现存的教育教学体系有许多方面不相符。学分制的自主选课、灵活的教学制度以及导师制度等特点都对原有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很大影响,具体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主选课方面。学分制取代了学年制统一选课统一授课的策略,与学年制完全不相同,学分制以学生为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但与此同时,这一制度也给少部分不爱学习的学生创造了逃避学习的条件,学生们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小的课程进行学习,忽略了课程的内容,目的只为拿到学分,导致部分学生浪费了良好的学习机会。

2.教师方面。学生在选课时不再注重课程的内容,学生会首先了解每个教师的基本情况,哪个教师会在考前给出重点,哪个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严格,根据自己的要求选择喜欢的老师,每个教师都会发挥自己最好的水平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能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授课时的压力。但是有许多资历深的老师已经习惯了原来的教学模式,很可能存在因人而异的教学情况。还会有部分老师担心学生不选择自己的课程而放松对学生的管理,放纵学生在课堂上的某些行为。

3.新制度管理难度大与原有制度相矛盾。在改革之前,各大院校均实行学年制,学年制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由学校进行统一选课、统一授课,方便学校进行管理。但是学分制的实行打破了这一原有的教学体系,教学整体要求与之前大相径庭,管理方法教学年制更为灵活;与学年制相匹配的教学管理方法如今已不再适用,这些变化使学校各部门必须改变自己来迎合并适应这一改革,若要不影响学分制的推广实行,就必须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尽快建立健全的新制度。多项工作需要改革,会使教学秩序出现小小的波动,大大增强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工作的难度。

4.考试时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学分制以最终成绩作为评判学分的唯一条件,学生只要课程结果考试合格便可获得相应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便可毕业。这一情况导致多数学生不再像从前一样以学习知识为首要目的,而是只注重最终成绩,只要能通过结果考试即可。进而严重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构建。若在完全的学分制度下,各大高校应对学生成绩进行严格的考核,做到对每个学生以及每个学生的未来负责。

5.导致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数量增加。新的制度对学生的毕业期限没有严格的要求,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前完成学业,学习能力较弱或者因其他某些原因而中途停止学习的学生则可适当延长毕业期限,降低了学生在学习时的紧迫感,使学生对学习的严谨性降低。教学质量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累积发展成形的,但是学分制是以考试结果为主,影响了教学质量的形成过程,使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很难建立成形。

三、在学分制改革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方法

1.教学质量七要素。从理论上讲,教学质量的形成需要经过时间的积累,通过相应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达到预期的进步,是学校衡量学生的变化情况是否达到标准的质量标准制度。从内容上看,教学质量应该包括教师的授课质量、学生学习的质量、课程本身的质量水平以及专业学科的质量水平。监控是指学校对学生给的学习评价、建议、纠错以及奖惩等活动,可知教学质量监控室确保教学质量的行为准则。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一个复杂多变的体系,有以上内容可知,一个相对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包括以下七方面:监控目标、监控方法、监控指标、监控方、被监控方、教学质量标准、及时反馈监控结果以及对监控结果的分析借鉴。

2.建立导师制度。各大高校在实行学分制的时候,应该为学生建立导师制对学生进行选课以及课程学习的辅导,避免学生盲目进行选课或避难趋易的选课。导师必须是与所教专业相符合的、专业知识过硬并且有责任心的教师。导师的作用是辅导学生进行选课、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并帮助学生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3.建立与学分制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若要保证学分制充分被运用,必须保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按制度进行。学校方面应不断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内部对学生进行评定的各项指标都要符合学分制改革制度。

4.建立完整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实行学分制的同时,为了确保高校的办学质量,各高校应该建立与本校教学质量相适应的卷控体系。要对教学质量进行定期的检查,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管理方案检查等,并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如督导听课、学生评教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实时反馈,以便于出现的问题被及时发现并得以解决。

5.建立相应的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制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根本是建立自我约束与自我激励相结合的制度。高校教学与办学是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行为,高校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由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质量所决定。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进行自我引导、自我激励以及自我管理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启蒙人以及引导者,学分制的实行可以调动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对于教学水平偏低的教师也起到了鞭策作用,新的教学改革会给这些教师带来紧迫感,迫使他们自觉进行自我提升来提高教学水平。可见,学分制的实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自我认知、自我激励以及自我约束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学分制改革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和教师认清自己的作用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让学生和教师真正做到自律。

6.加强对信息反馈环节的管理。注重信息反馈工作有利于高校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帮助。为了高质快速地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新的教学制度,各大高校应该建立完成的信息反馈平台,使学生可以通过各个渠道反馈自己的意见以及建议。首先,需要成立相关的教学监督部门,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教学检查情况,及时向学校方面汇报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学生中选出信息调查员,学生是学制改革的主体,学制改革变化的优劣学生最为清楚,他们提出建议是他们亲身体验后得出结论,不以学生意见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不完善的。学校可以向学生信息员了解徐盛对各科教学的意见和看法,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向教学部门反馈,真正做到对教学质量的监控。再次,了解毕业生对教学质量改革的看法,毕业生能够反映出教学质量的真实情况,因此,进行毕业生调查工作是教学质量顺利进行重要部分之一。抓好毕业前的调查工作尤为重要,即将毕业的学生对学校整体的教育工作十分了解,他们亲身经历了教育改革的每个阶段,他们对于教育改革的看法更加深入具体。最后,做好对毕业生离校后的情况调查,这一方法能够深入了解毕业生中存在的问题,使学校能够对症下药,针对有问题的部分进行修正,从而保证教学计划与学生之间良好的适应性,以确保在新制度的改革下学校能够向社会输出更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爱萍.适应学分制改革建立与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协办,2011,(1):40-42.

[2]阴医文.高校本科学分制改革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3).

[3]任淑淳.学分制管理若干其实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