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范文1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二十字”方针和“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总体目标,按照“点、线、面”同步推进的工作思路,扎实抓好省级中心村建设、自然村整治、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常态化管理等工作,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美好家园。
二、工作重点
重点围绕“点、线、面”,全面开展美好乡村“省级中心村建设工程”、“美好乡村自然村村庄整治工程”、“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和“农村环境卫生巩固提升工程”四大工程,突出抓好8个省中心村,提升已建5个省中心村,整治100个自然村,推进两条示范带建设,打造凤青线样板路,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全覆盖常态化管理。
(一)省级中心村建设工程。1.合理选点、规划先行。按照“五个优先”和“两个结合”原则为2014年省级中心村。各地要结合镇村基础、人口规模、资源禀赋、民俗文化等,切实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编制中心村建设规划。2、精心实施、打造精品。中心村建设重点饮水安全、污水处理、村内道路、供电、通信网络设施、村庄绿化亮化、河塘沟渠治理和“三线四边”治理等方面,不建大广场、大门楼、慎砍树、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群众生活条件。注重把美好乡村建设与旅游发展紧密结合,与提高农民收入、发展“一村一品”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3.提升标准、完善管护。对已建设5个省级中心村,加强中心村活动场所、道路、水电、公厕等公共设施及村庄绿化的管理和维护。探索采取乡村投入和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管护基金,专门用于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4、联动考核,实施奖补。2014年,市美好乡村建设领导组将成立美好乡村建设考核组,根据《省美好乡村建设考核验收办法》对8个中心村进行考核,其考核成绩直接折算我市对8个中心村的考核成绩,并直接纳入该乡镇、街道目标管理考核成绩,根据得分高低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各1名,分别奖励20万、15万、10万元,鼓励奖若干名,每村奖励5万元,我市不再另行组织考核。
(二)美好乡村自然村村庄整治工程。4.突出自然村整治。以“三清四修五化”为主要内容,即清垃圾、清污泥、清杂物、修整危旧房屋、猪圈、旱厕、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推进村庄整治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至少要整治一个自然村,条件允许的可适当增加整治的自然村数。5.强化“三线四边”整治。以行政区域为主体,推进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以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村旁屋边等“三线四边”的环境整治,从整体上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开展垃圾、建筑、广告标牌、矿山治理和绿化改造提升等“四治理一提升”行动,重点清理沿线生产生活垃圾,对居民沿路建房、违章搭建进行综合整治,对高速公路和城市出入口区域,杂乱无序、违法设置的广告牌,依法进行治理;将河流无专人保洁区域纳入乡镇保洁范围,适当增加保洁人数;对交通沿线可视范围内地段进行修复治理;结合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开展“三线四边”绿化,整体提升绿化档次和水平。
(三)美好乡村示范带建设工程。6.巩固提升绿化净化工作。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绿道系统建设,实现示范带全路段绿化,形成绵长、整齐、优美的绿化带。对示范带沿线村庄内的道路、农户庭院、村庄空闲地,见缝插绿,进行植树造林,或种果、种花,提高绿化率,形成四季有绿、季相分明、乡土自然的绿化景观。示范带沿线集镇、村庄严格落实农村垃圾处理设施、保洁人员、经费保障、制度建设“四个到位”,公路两侧清扫保洁任务,按属地管理原则分解到沿线乡镇、村,实现保洁常态化,确保沿线集镇、村庄清洁干净,确保全路段无成堆垃圾。
(四)农村环境卫生巩固提升工程。7.完善考核机制。采取“4+3+1”方式,即全年开展4次暗访、3次季度明查、1次年终总查方式,对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进行常态化考核。考核结果按比例2:4:4计算全年考核综合得分,全年考核成绩以综合得分高低为序,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分别奖励25万、15万、10万;在季度考核中对前三名乡镇、街道分别奖励3万、2万、1万元,后两名乡镇、街道在季度通报会上表态发言。8、试点推进,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减量化。总结推广宁墩镇纽乐村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经验模式,在甲路镇、中溪镇选择1个村(省重点中心村必须纳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分类示范试点,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化和市场化,农民每人每年12元自付经费足额收取,同时扎实开展农村“十星清洁户”评选活动和村旁屋边环境整治,并在6月底之前完成试点工作,从7月份开始在全市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化。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街道要把美好乡村建设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建立清洁工程乡镇党委书记负责制和中心村建设乡镇长负责制;分管负责人要抓好组织协调、具体建设等工作。积极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切实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动员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美好乡村建设。
(二)增强工作合力。市美好乡村建设各协调指导组要切实履行指导职责,加大工作力度,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市级领导联系乡镇和市直单位帮扶美好乡村建设制度,充分发挥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组织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加强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加大项目结合、资金整合和力量联合的工作力度,研究制定2014年资金整合意见,确保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推动美好乡村建设。根据中心村建设任务,进一步调整市领导联系、市直部门帮扶美好乡村工作制度。
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范文2
项目简介:
我松阳村地处中村乡南部,与三元区莘口镇、大田县广平镇和永安市槐楠乡相毗邻,海拔高1023米,距乡政府所在地16.5公里,离三明市区30公里,全村共689户2698人,有4个自然村(黄泥岭、罗家山、池坪、上山),19个村民小组,村党支部有党员76名,是中村乡第一大建制村。松阳村山高气爽,四面群山环绕,地貌多姿,森林葱茂,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游客健身、避暑度假的好地方。村落面积1.6平方公里,土地面积47411亩,耕地面积3420亩,森林面积22651亩,毛竹林面积21340亩。松阳村资源十分丰富,木材、毛竹、笋干、水果、蔬菜、茶叶等六大产业已成为该村支柱产业。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好地点。笋干被誉为“玉兰片”,高山有机茶“绿峰铁观音”已形成规模化种植,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松阳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该村是八闽始祖庄森公十六世孙泰益公之子千八公从梅列区徐碧乡碧口村迁往开基创业的风水宝地,至今已有660多年历史。拥有海拔高1510米的普禅山生态旅游景观;有明代建筑八鹭塔名胜古迹,该塔建于明朝天启年间,至今已有397多年(1984年3月被列入三明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竹神麻公庙、仙奶殿、亚清宫,是人们祈祷平安和观光景点,全村状貌似倒挂葫芦,八鹭塔即为葫芦塞, 是休闲旅游的好去处。还有松阳,全村有山林面积4万多亩,竹林面积就有2.8万亩,达山林总面积的70%以上,所以竹海也是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当地村民主要经济来源,当地村民以笋农为主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长期的劳作和经营中也认识到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与乡村旅游密不可分(我村农民自行组织筹资委托松阳八鹭塔旅游公司对麻公竹神信俗进行申遗;今年元月十三日,我村举办首届“八鹭塔”文化旅游节,接待游客1800多人。)。所以我松阳村发展乡村旅游,天时、地利、人和具齐随时代形势应运而生,重点观看“八鹭塔”古建筑、 “永隆堡”古城堡、六百多庄氏宗祠(正申报待批区级文物保护);体验麻公古民俗、糖塔文化、地方汉剧民俗还有火把烛桥龙民俗等;还有万亩的竹海和普禅山的杜娟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摄影爱好者。
区域旅游项目建设初步方案
一、八鹭塔(市级文保单位),修复古通道(1米宽860步石台阶)、塔基铺设青砖、添设栏杆、修建公厕、、增设水坝顶护栏、硬化便道等需资金约800万元。
二、修复“永隆堡”前期清理遗址、水井、清理堡内一、二、三坪的杂土,新盖简易木板房1000平方米(作为农家乐基地),恢复城墙及防御设施等共需资金约1300万元。
三、麻公庙扩建诵经阁、公厕、添置法器,游客参拜停车场需资金约500万元。
四、完善“登元堂”佛教法器,新建放生池,制作8米高石材观音菩萨像一座需资金约200万元。
五、六百年庄氏宗祠大修、恢复四对石质旗杆、整改全部线路和电器材料、用电器材及消防设备共需300万元。
六.拓宽硬化界头峡至普禅山脚的公路约8公里约需资金180万元。
七.申报“竹神麻公”、“糖塔”、“火把烛桥龙”、“汉剧地方剧种”等非遗项目,申报“鹅湖祠”文物保护、申报“八鹭塔”省级文保。
以上项目目前已做了前期的投资约一千多万元,估计如按规格实施至少要三仟多万元。
项目意义:
1.松阳乡村旅游项目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旅游方式的转变为乡村旅游拓展空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传统乡土文化的吸引力与日俱增,城镇居民到乡村观光、休闲、度假已成为重要选择。根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占70%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低成本的短途旅行,旅游消费方向的转变将成为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深厚、最为广阔的根基。
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发展动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中脱离、村容村貌实现较大改观、农民科技教育文化节素质得到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
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范文3
镇镇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项目工程的指导方针是: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集约经营、快速致富”的方针,本着“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高效益”的宗旨,在充分利用城镇经济发展快、信息灵、观念新、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集中开发,整体搬迁方式,坚持先开发后安置的原则,切实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快脱贫步伐,尽快实现致富达小康的目标,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谐统一,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示范区项目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年主要组织摸底调查,确定示范项目建设区、编制设计、可研论证、制定实施方案、筹措建设资金、进行工程招投标及生产开发和住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工程的进度和质量。年进行完善生产开发项目,启动生产项目,移民安置、组建基层组织,对移民进行技术培训、帮扶等后续服务工作,重点是移民安置和生产项目的组织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继续坚持分级负责,以旗为主,落实责任、权利、资金、任务四到旗的原则。
(二)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扶贫开发、城镇建设同步发展的原则。
(三)坚持政府组织与群众自愿搬迁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以种养业为基础,采用高效农业、集约经营、劳务输出等多种开发模式,推动示范区与城镇经济区域的融合和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原则。
(五)坚持以工代赈,组织移民投工投劳,积极参加示范区建设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原则。
三、迁出、迁入区概况
(一)迁出区
项目迁出区确定在镇村和村。移民101户411人,其中:村61户251人,村40户160人。
镇村。地处干旱硬梁地区,总土地面积6.5万亩,可利用草原面积1.5万亩,辖5个农牧业合作社,共227户、985人,其中贫困户152户、772人,现有水浇地710亩,饲养牲畜1680头只,全村人均纯收入1060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674元,整体处于贫困状态,属不稳定温饱的贫困户。
镇村。地处沙区,总土地面积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2万亩,辖4个农牧业合作社,总户数343户1362人,其中贫困户142户570人,占总人口的41.9%,现有水浇地1900亩,牲畜3200头只,2002年人均纯收入116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720元。
致贫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自然环境恶劣。主要表面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加之超载过牧,人口稠,长期开荒耕种,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同时风大沙多往往与旱灾并发,造成土地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恶劣。另一方面水资源缺乏。这一地区既无地表水,又无地下水。水利局和有关部门曾经试打过多眼井,深达360米,却未找到出水量充足的可开采利用的地下水。全村的人畜饮水仅依靠几公里外拉运提供,遇雨受淹,遇旱则干,且水质特别差,矿化度和含氟量严重超标,造成多种地方病的流行。
二是农牧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由于人口相对集中、密度大、地质差、不具备开发建设条件等原因,造成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种养加、产供销不衔接,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造成该区已丧失了基本的生产生存条件。
三是人们的观念落后,由于缺乏必要的生产生活条件,当地群众靠天吃粮、靠天养畜,基本是一种自然的经济发展状态,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原本就很低的产量也无保证,只是广种薄收,完全靠扩大开荒面积来增加吃粮,因此,越开越穷、愈穷愈开,形成了生产与生活的恶性循环。
(二)迁入区
迁入开发区位于旗府所在地镇镇东侧,这里紧靠镇区,人口相对较少,各项基础条件较好,地下水资源丰富,且水质好,易开采,宜开发土地2万多亩,且土质肥沃,集中连片,市场条件好,交通便利,社会事业(医疗、学校、幼教等)纳入镇镇总体发展规划。
四、主导产业的选择
移民迁入后,依托于镇区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劳务输出两大市场,主导产业以“红、白、绿”种养业为主,劳务输出为辅。红是指肉牛、肉羊等肉产品,白是指奶牛乳产品,绿是指种植优良牧草、高科技无公害绿色蔬菜等。
五、移民安置的规模及标准
年镇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工程计划从镇村移民61户251人,村移民40户160人,总规模达到101户411人,统一搬迁到镇乌兰新区。安置标准是:
人均3亩水浇地;户均200平方米宅基地,60平方米简易住房;1亩棚圈地33.75平方米温棚;1头奶牛5只小尾寒羊;水地打井配套,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善,在生产、生活区实现“五通”。
六、移民搬迁计划及实施步骤
年镇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确定迁出区、迁入地地点;二是开展宣传动员、核实、确定搬迁户,办理土地征用手续;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完成规划设计;四是筹措建设资金,完成项目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搬迁区建设阶段)。其中:住宅、养殖棚舍、街道柏油路、电力建设、打井等竣工,土地平整、节水管道、防护林、田间道路、围栏于。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确定项目建设计划,按照招投标方案搞好项目招投标工作;二是按计划组织实施搬迁区项目建设任务,并由新区管委会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严把建设过程中的工程质量关;二是对已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四是分配住宅、土地,安置移民,并按项目要求,组织移民开展生产活动。
第三阶段(集中服务阶段):。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四项。一是落实移民开发政策措施,优化移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对迁出区进行规划治理,移民户口消转及解决存在的其他遗留问题;三是由旗镇两级选派科技人员深入到移民区,围绕种植业、养殖业和二、三产业发展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移民科技知识水平;四是围绕移民区的实际情况,由新区管委会协调领导小组协调各有关部门及时搞好其他各项服务工作。
七、建设内容及投资估算
此次移民扩镇扶贫搬迁示范工程共需划拨土地面积1423亩,地方政府一次性划拨,其中开发水浇地1233亩,宅基地面积70亩,养殖区120亩。具体建设内容有:
(一)农田
水利工程
1、土地平整1210亩×250元/亩=30.25万元
2、打井12眼×1.9万元/眼=22.8万元
3、节水管道9440米×14元/米=13.22万元
4、防护林33238株×0.6元/株=2万元
5、围栏0.674万米×4元/米=2.7万元
合计70.97万元
(二)养殖设施工程
建牛棚101处×33.75平方米×130.37元/平方米=44.44万元
(三)住房建设工程
建房101户×60平方米/户×190元/平方米=115.14万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街道柏油路建设1公里×40万元/公里=40万元
2、电力建设10kv2.4公里×3万元/公里=7.2万元
0.4kv3.6公里×2.8万元/公里=10.08万元
50kva变压器4台×1.2万元/台=4.8万元
3、田间道路建设7.13公里×2万元/公里=14.26万元
合计36.34万元
(五)项目前期费及管理费10万元,工程监理费6万元。
八、资金筹措
该项目总投资527.0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投资200万元,地方配套275万元,搬迁户自筹52.02万元。
九、经济效益分析
(一)户均饲养1头奶牛,根据目前市场情况,每头优良品种奶牛日可产鲜奶40公斤,年约产10吨牛奶,每吨售价1500元,则每头奶牛每年创收15000元,除去成本开支可创纯收入6000元。
(二)户均种植优良牧草12亩,每亩年产干草2500公斤,目前市场价格每公斤0.4元,则每亩创收1000元,12亩可创收12000元,除去成本开支,户均可创收收入7200元。一户按4口人计算,人均增收3400元。
十、项目管理
1、实施项目法人制:项目建设镇法人代表为项目法人,项目法人在项目建设期内原则上不能变动,确需调整,须接受离任审计。
2、工程实行招投标制:工程要严格实行招投标制度,认真按工程招投标程序选择四级以上的工程队,确保示范项目建设的工程质量。
3、专业监理制: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聘请具有专业监理资质的工程师对工程实行驻地监理,单项工程、工程的隐蔽部分随时、分阶段抽查记载,保证工程质优。报帐时要有监理工程师签字和认真的工程实行进度表。
4、阶段验收和分级验收:按照工程进度由项目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监理人员按基础、主体、装修及上电、修路、绿化等工序,分项目、分阶段进行验收,并形成阶段验收报告,全部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道工序。工程全部完工后,实施三级验收,先由旗组织自验,市复验,区终验。验收采取逐项验收,从工程质量、迁出迁入区搬迁对象、财务帐目、工程档案等方式进行。
5、资金报帐:工程项目启动按要求拨付项目启动资金,工程进度超过50%后按工程进度,提交进度报告,到扶贫办报帐,直至工程完成。为了控制质量和进度,将预留10%的资金终验后再拨付。资金设专户直拨,各项目单位按形象进度出具提款报帐凭证,到扶贫办审核报帐。
十一、迁出区的管理
为了便于管理,促进迁出区植被恢复,加速生态建设步伐,本期移民扩镇示范工程搬迁后,迁出区的土地由镇政府统一搞生态建设。
迁出区土地由旗生态办进行勘测设计,所属镇拿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年全旗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将优先予以安排。要抓紧对迁出区土地的围封抚育、还林还草。对种植的林草要进行特别保护,旗镇要设专职人员,按生态建设实施方案,进行常年蹲点管理和技术指导。旗生态办和镇人民政府要切出一块生态建设资金,补助过渡时期搬迁的无畜户和退耕还林还草的农牧户,保证移民的经济收入不受大的影响。
十二、移民安置补贴
示范区建设实行国家补贴资金包干使用,人均补贴严格控制在5000元之内。凡户均超过4口人的,超1人补贴2000元;4口人以下的(含4人)按实际人口补贴,总规模控制在101户411人以内。专项资金只补贴生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与住宅建设两项,且本着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
十三、资金管理
移民专项资金由旗扶贫办统一管理,按进度拨款,留10%待自治区终验合格后拨付。要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图纸施工。资金实行专款、专帐、专人、报帐制的管理制度。工程项目一律实行招标制,严格执行《自治区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及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采取专项下拨的办法。扶贫办将对专项资金定期进行审计、抽查。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要认真组织决算,并及时上报扶贫办。
十四、开发政策
针对移民实际,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落实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的同时,特制定如下移民开发政策:
1、示范区要无偿划拨一定数量的土地用于移民生产生活,划拨土地属集体所有,但承包期一律为30年。
2、凡确定移出的贫困户,在迁出的当年,免除其各种农业税费。
3、为移民免费办理城镇户籍。
4、移出的贫困户在原地免除当年的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
5、减免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示范区建筑税。
6、从移入当年算起,三年内免收移民农业税、特产税。
7、电力部门免收移民示范区电力增容费,建设、国土部门免收土地变更登记费、房产证费。
8、移民就医、子女上学、参军等与移入镇区人口享受同等待遇。
十五、组织领导
坚持分级负责,以旗为主,四到旗的原则,各级移民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都要履行相应职责,发挥协调、指导、监督、服务的作用。建立二级项目实施保障体系。
旗扶贫开发移民扩镇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移出区调查,编制移民规划,做好搬迁开发的组织管理工作。
2、确定移出村(嘎查)、移出户的选择标准、移入地区的实施方案,制定旗移民实施细则。
3、制定与自治区移民开发总体方案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4、落实税收减免政策和生态恢复、城镇建设资金。
5、做好移民搬迁的交通运输管理和安全工作。
6、负责移民开发工作的阶段与工程项目验收。
7、定期向市、自治区移民开发办汇报工作。
8、其他善后工作。
十六、基层组织建设
示范区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原则要求组建党支部、居(村)委会,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有组织进行。
十七、技术培训和社会帮扶
针对移民底子薄、素质低、基础差的具体情况,要在移民安置后,立即开始技术培训工作,切实让移民掌握一、两门生产实用技术。同时,要加强社会帮扶,采取科局帮扶、结对子等多种形式,促进移民生产项目的有序进行,并尽快熟悉和适应示范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确保移民“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
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范文4
乡村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辅导稿
乡村干部如何把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全面系统、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既需要政府支持、部门联动和社会广泛参与,更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乡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组织者和推进者,是真正的“一线指挥员”,让他们正确认识并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尤为重要。“根据调查实践,我认为,当前乡村干部在思想认识上要走出三大误区,强化四种意识。具体工作中,则要切实把握五条原则,突出六项重点。
——走出三大误区
一是认识上存在片面性。有的乡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新村庄建设,就是拆旧房、盖新房、修别墅、建高楼,搞新村。二是思想上存在消极性。有的乡村干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上面给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建设新农村必须有票子,没有钱就建不成。三是工作上存在盲目性。在具体工作上,急功近利,求急图快,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重点上突破轻整体推进,存在顾此失彼现象。“这些误区的存在,导致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脱离实际,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迟迟打不开局面。这些问题如不及时纠正,必将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进程。”
——强化四种意识
乡村干部走出在思想和工作上的三大误区后,还应该强化四种意识。首先是强化全面发展意识。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农村的“三个文明”共同发展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要把握关键,重点突破,又要统筹兼顾,全面推进。
其次是强化农民主体意识。建设新农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当前农业、农村薄弱环节很多,全靠上级支持和国家投入也是不切实际的。必须破除等、靠、要的思想,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美好家园。
再者是强化长期作战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少需要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必须克服求急图快的倾向,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从实际和现有条件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
最后是强化真抓实干意识。既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又要看到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的重要性。要按照总体规划,从农民群众积极性较高的事情入手,从比较容易的项目入手,从短时间就可见成效的事情入手,从群众收益面最大的事情入手,具体抓、抓具体,做到天天有事做,月月有项目,季季有重点,年年有突破。
——把握五条原则
乡村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由于村与村存在自然环境、经济实力、产业技术、交通条件、风俗习惯等差异。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因地制宜。在村镇建设上,要结合实际,做到依山就势,借山用水,顺乎自然,张扬个性,留住特色。在产业发展上,要立足于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引导农民培育新产业,让老百姓富起来。
二是规划先行。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规划需要具备“四性”:一是全面性。规划要全面系统,既包括产业发展又包括村庄建设,既包括硬件建设又包括软件建设,既包括农村经济建设又包括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二是特色性。特别是在村庄建设规划中,既要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展现农村的田园风光,彰显农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要体现现代生活方式,形成各具特色的自然村落、田间农庄、农村社区;三是前瞻性。要从城乡经济社会统筹的战略高度,根据村庄布局、经济条件认真测算投入成本,有效避免先建后拆和重复浪费;四是计划性。既要有五年甚至十年的规划,又要有一年的计划,明确长期干什么,近期干什么。
三是急事先办。新农村建设需要办的事情很多,不可能齐头并进,要从群众要求最迫切、最急需解决的事情抓起,做到群众盼什么就先解决什么,让他们真切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存在上学难、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等问题的,就要先在学校建设、道路建设、水利建设、卫生所建设上下功夫;存在生活用煤难问题的,就要先在开发沼气、秸秆气化等新型能源上下功夫;存在脏乱差问题的,就需要先在村庄整治、环境卫生整治上下功夫。
四是量力而行。无论是经济强村,还是贫困村,都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对于基础条件较好、经济实力较强、农民积极性较高的村,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树立样板,做出示范。对于条件差的村,发展不起大产业,可以适当发展一些适合当地发展的小项目、小产业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以搞劳务输出促进农民增收;没有实力搞村镇建设,可以讲卫生、搞绿化,让旧村庄有个新气象;没有能力建设高标准的文化娱乐设施,可以搞一些投资小、受欢迎的小型设施,适当开展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是尊重民意。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要把农民需求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农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新村各项建设成效的根本标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内容要反映农民要求,过程要让农民充分参与,建设成果要让农民来评判,防止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
——突出六个重点
新农村建设工作千头万绪,应该重点从哪些方面入手?这要结合每个地方的实际来说,但总体上要突出六项重点。首先是抓产业发展。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对于地下资源丰富的乡村,要立足资源优势做文章,依托优势创造新的优势。一是要挖掘资源潜力。积极稳妥地对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对煤炭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改革开采方式,强化安全生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能力;二是要延伸产业链条。加快煤炭等矿产资源的深度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效益;三是培植非煤产业。依托煤炭资源开发积累的资金,积极发展地面优势产业,实现地下向地上转移,奠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产业基础。对于土地资源丰富的乡村,要立足土地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桑蚕、山萸、药材、红薯等种植业,发展猪、鸡、羊、牛等养殖业。对于荒坡荒地多的山区乡村,要大面积发展核桃、花椒、红枣等干果经济林,积极发展牛、羊等养殖业。对于资源贫乏、没有挣钱门路的偏僻乡村,要鼓励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到外地打工挣钱。
其次是抓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最直观的反映,也是农民群众人人都可感受到的工作。因此,新农村建设要从环境整治入手破题。对于经济发达的村,要搞好“八通六有七化”: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班车、通信息、通互联网;有幼儿园、有敬老院(或以乡镇办)、有卫生所、有文化大院、有健身活动场、有洗浴美发室;达到住房舒适化、饮水安全化、污水管道化、能源新型化、街道明亮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对于中等村,要重点搞好“四化四改两建”: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改水、改灶、改圈、改厕;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和生态园林化新农村建设。对于经济欠发达村,可以从“两改两化”,也就是改圈、改厕、绿化、净化做起,做到房前屋后栽树,清除煤堆、灰堆、土堆,保持村庄整洁、卫生。
第三是抓农民教育。要以先进实用农业科技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充分发挥农民夜校等阵地作用,积极引导农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掌握新技术。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卫生庭院”、“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和以“遵纪守法”、“敬老爱幼”等为主题的群众性评比活动;要利用“五一”、“七一”、“九九”、“元宵”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第四是抓实事好事。要继续抓好学校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特别要大力改善偏远乡村办学条件,让每一名农村孩子都能有学可上、上得好学;要加强村级卫生所建设,建好乡(镇)中心卫生院、县医院,做到打针输液不出村、小病小痛不出乡(镇)、大病治疗不出县,让农民得了病能够就近得到及时治疗;要做好村村通公路的管理,同时要进一步抓好自然庄与自然庄之间的庄庄通,甚至户户通工程,方便农民出行;要继续实施饮水解困工程,让农民均能用上水质安全、水源稳定的饮用水;要认真抓好农村保障工作,搞好农村低保、医保、社保等工作,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范文5
【关键词】土地治理;项目;质量
一、存在的几点问题
1.设计尺度模糊,方案粗糙。一部分土地治理建设项目在设计阶段未充分尊重项目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意愿,或部分干部群众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就会产生消极、被动、抵触的情绪,有的农民甚至会提出一些无理的要求,更有甚者在方案遵循意见后遇到干部更替,人为再次干预调整变更,设计无一个规定的尺度,难以形成一个切合实际的经得住推敲的方案,再加上部分设计人员未深入实地进行细致勘测,应付了事缺乏责任心,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犹如“纸上谈兵”,群众认可度不高,施工图样无法实施。
2.土地项目众多,资金分散。一个土地治理类项目多个部门实施,而各部门条线的年度考核和工作业绩规定,又促使地方各部门对项目区选择捉襟见肘,甚至出现重叠,尤其对矛盾小的、配合度高的乡镇,多个部门或多年的项目都投放到此,甚至出现同个项目区不同部门项目轮流做的现象,而且各个部门项目名称不同,但实施内容基本雷同,如农业综合开发的土地治理项目;农业部门的高产创建项目;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此类项目大同小异,基本就是渠道、沟闸新建完善,供水、生产道路优化等等,但资金分属不同部门,难以形成合力,更多地造成投资分散,投资标准低,资源重复滥用,综合效益难以发挥。
3.招投标准较低,质量堪忧。土地整理项目的招标公告一般规定施工单位的资质达到三级(含三级)以上均可。由于对资质限制较为宽松,借资质、项目工程质量不达标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有的新建机站配套设施不到位,不能正常运转,无法抽水,有的新修建渠道达不到质量要求,无法排放水源,导致部分田块。而相关监理、建设单位审核把关形同虚设,不仅导致国有资产流失,而且极易滋生腐败问题。
4.维护主体不清,实效难现。在现行的分散经营体制下,特别是苏北贫困县大部分乡镇、村集体经济薄弱,许多建设好的工程由于管护不到位,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不可持续。由于缺乏必要的管护和科学的运营,两至三年时间,建好的设备、设施,破损严重,当地后续维护经费无从生根,再加上本身群众素质局限对公共财产爱护程度不足,建设初期的良好愿景,往往达不到长期效益。
二、项目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立设计方案良性互动机制。设计方案制定结合当地情况,并注意和项目区所在乡镇、村民互动。土地整理项目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程。在项目申报立项方面,设计人员不仅要通过审阅项目申报立项、规划设计、概算、合同和设计图等资料,实地查看项目现场的地形地貌,审查申报立项是否真实合规、项目设计是否符合当地实际、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等问题;还要走访群众,获取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设计方案应反馈给所在乡镇、村,酌请乡镇、村组织相关人员、村民开会研讨、修改、协调部分矛盾,最终设计方案添设乡镇、村审核意见同意后非影响工程实施方案不得变更,即使变更也需履行乡镇、村民开会研究通过后按规定申请变更,减少人为干预。
2.整合涉农资金部门多头乱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是有限的,要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综合效益,就必须做好涉农资金的整合,集中资金办大事,省、市、县农发机构要在整合和统筹使用财政专项资金上,提高认识、迅速行动、主动作为,及时调整农发项目库,主动与当地的统筹规划相衔接。建议在不改变资金投向的前提下,积极推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农业、水利、国土、林业等相关项目资金的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共同考核新机制,有效解决项目工程重复建设,多头管理,资金投入分散等问题。
3.强化完善工程招投标制度。要进一步完善项目工程招投标机制,维护招投标工作的正常有序合理进行,首先是对不同类型的土建工程进行分类处理,对不同类型的工程应该采取不同形式的招投标方法。对一般农田水利工程,采取公开招投标,这些工程一般矛盾较小,便于操作,外来工程队施工问题不大。对需要调田、毁绿等骨干工程或较大的的工程,主要以议标的形式,由乡镇水利站实施,有利于矛盾的协调,更有利于提高当地政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项目完成后工程的正常维护。项目工程招投标主管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做好招投标的监管工作,建设互联互通的诚信体系,做到科学合理的定标,遏制不正当的投标,禁止转包已中标的项目工程,建立健康有序的招投标机制,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乡村建设意见建议范文6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全会精神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农村未成年人实际,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注重道德教育、养成教育、体验教育和实践教育,注重机制建设、队伍建设和改革创新,努力为农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营造环境,促进农村孩子全面发展。
二、“乡村少年宫”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
建设“乡村少年宫”是促进我县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青少年社会教育的重要机构,是举行青少年文体科技活动的重要阵地。因此,必须将之打造成孩子喜欢的活动场所、家长放心的教育阵地、村民满意的文化中心。按照国家、省、市要求,“乡村少年宫”在硬件建设上,配备满足德育教学、课外艺体活动和特色项目训练所需的场地、器材和功能用房;建立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和音乐室(琴房)、舞蹈室、绘画室、书法室、节目表演室;具有满足三项以上特色项目开展的场地、器材。
“乡村少年宫”必须具备下列功能:思想道德教育的阵地。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体魄健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文体活动开展的基地。要过“乡村少年宫”活动的开展,向农村未成年人普及科学技术、劳动技术、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勤动手、善思考、敢创新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城乡交流的平台。“乡村少年宫”不仅是农村未成年人教育的阵地,同时也是城区学校的农村教育基地。“乡村少年宫”可以作为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也可以作为城区学生开展实践教育和体验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能力培养的实习地。“乡村少年宫”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主要是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性、趣味性、教育性、灵活性很强的活动来实现的,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未成年人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能力。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心。“乡村少年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文化传播中心和知识信息中心,要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联谊活动、亲子活动,营造新农村文化氛围,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以点带面,促进乡风文明。
三、“乡村少年宫”建设基本原则
公益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资金投入坚持以政府财政保障为主,以社会资金支持为辅,免费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社会资源在公益性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使“乡村少年宫”真正成为农村孩子公益性活动的主阵地。
基础性原则。“乡村少年宫”坚持面向全县农村未成年人,保证农村孩子能自觉自愿参与到活动中来,其基本任务是过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艺术、体育等基础知识的教育、基本技能技巧的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培养能力,为农村孩子将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依托学校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主体是学校。依托乡村中小学校(包括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教育中心)进行建设,不仅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楼、场地、师资力量等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投入设施设备的后续管理维护也比较有保障,解决了长效运作的难题。
共建共享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既要统筹规划,充分整合、利用现有学校教育资源,又要积极争取宣传、教育、文化、体育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充分利用团委、妇联、科协、文联等群团组织的资源,实现各方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发挥现代传媒在开发、传播和利用信息资源中的优势,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决策,全面提高“乡村少年宫”建设的管理和推进效率。
特色发展原则。“乡村少年宫”建设,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突出各校特色,真正实现“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各具特色的“乡村少年宫”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从而最终形成县域特色。
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乡村少年宫”的社会效益,努力促进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四、“乡村少年宫”建设机制保障
建立组织。县成立县“乡村少年宫”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运作和考评工作。各镇成立相应的“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镇的发展计划和扶持政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组织师资培训和交流学习,并积极给予资金支持。各镇中小学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校长担任“乡村少年宫”主任,副校长或教导主任担任副主任,专业老师担任辅导员。“乡村少年宫”依托中小学(或社区教育中心),一套班子,两套管理,实行主任(校长)负责制。学校制定“乡村少年宫”建设具体规划、远景,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试点推进。“乡村少年宫”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实施的原则。今年,各镇均要选择一所条件相对较好的中小学(或社区教育中心),作为首批“乡村少年宫”建设试点单位,挂牌成立开展工作。并重点建设1—2个有特色的“乡村少年宫”,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推广经验,广泛开展“乡村少年宫”主题实践活动。
优化队伍。要加强“乡村少年宫”辅导员队伍建设。各学校要坚持“挖掘学校潜力,树立学校特色”的原则,培养一批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社会教育专业素质的人才担任“乡村少年宫”的专职辅导员。县“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不同乡镇的优秀专业辅导员进行跨镇支教,镇域内“乡村少年宫”建设领导小组可以组织教师进行域内走教,实现县、镇范围内辅导员资源的共享。同时,要加强与社会艺术团体的合作,可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或吸引专业特长突出的教师到学校担任校外辅导员。积极与文联、团委、妇联等群众组织合作,争取他们在人力上的支持和配合,拓展师资渠道。向籍大学生发出支持建设“乡村少年宫”的倡议,积极吸纳有特长的大学生及大学生村官志愿者参与“乡村少年宫”建设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