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文1

一是人口增长惯性依然强劲,生育水平依旧存在反弹的风险。符合二孩生育政策的“双独”家庭逐年增多,二孩生育间隔取消,将使出生人口在此期间继续上升,推动人口总量持续增长。

二是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虽然得到初步遏制,但造成出生人口性别失衡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制度性因素没有消除,出生人口性别比趋于正常仍需付出艰巨努力。

三是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体制不完善与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难的现实,折射出综合治理人口机制存在问题,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仍然存在体制机制和思想障碍。

四是以往的行政措施严重弱化,新的法制措施尚未完全建立,基层人口计生工作缺乏必要的手段。

五是计划生育服务站目前的设施和技术水平、服务水平还不能满足不了群众健康需求。

六是一系列关注民生的普惠政策,没有完全与计划生育政策挂钩,存在与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脱节甚至冲突的现象,统筹兼顾计划生育家庭利益难度加大。

七是随着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区人口计生工作由城郊向城市转变,人群由农村管理向社区管理转变,同时面临着家庭小型化,非婚生育、单亲家庭、B超鉴定胎儿性别,养老方面出现诸多新问题,需要区委、区政府在政策措施上提前关注和应对。

(二)发展规划

工作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为主线,以巩固省优、国优成果为重点,以全市率先、全省领先、全国争先为目标,围绕基层工作提质提速、信息化建设全面支撑、优质服务创建品牌、新市民管理服务均等化四大任务,完善机制,改进方法,创新亮点,突破难点。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文2

关键词:新媒体 社区治理 微信

一、呼伦街道微信公众平台的基本情况

2013年呼伦街道率先创建了“呼伦街道微信公众平台”,打开了党群、干群沟通的新途径,荣获了“第三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案例优秀奖”。目前,呼伦街道微信公众平台由两部分组成,订阅号提供组织、技术支撑,微网提供应用信息和服务支撑。

二、呼伦街道微信公众平台实际中发挥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了政务公开的职能。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坚持向群众“讲实情、说真话、办实事”,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也避免了虚假信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方便了居民,提升了民主意识和民众参与热情,确保公众有效监督。

(二)充分发挥了汇聚民意的职能。呼伦街道利用平台试图探索创新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新机制。如微信平台收到居民群众咨询、反映问题的意见及时回复,变“单向灌输”为“双向沟通”。针对辖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个人存在的一些常见问题,利用平台的自动回复系统,及时地、细致地给予解答,搭建了汇集民智新平台。

(三)充分发挥了便民的职能。平台在实际工作中将一些社会谣言及时澄清,对居民关心的国家普惠惠民政策及时,起到了一定的正面效果,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的扩散传播,避免群众产生心理恐慌而导致的社会秩序混乱,做到了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呼伦街道微信公众平台社区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

1.传统治理方式的思维惯性。笔者曾在街道等基层单位工作,经过对公众平台的实际运营及创建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出,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应用还薄弱。微信作为一个独特的公共空间建构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模式,对新媒体的应用重视程度还有待进一步增强。

2.推广应用滞后。基层干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他们还不能完全掌握和运用新媒体,还不能成为新媒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支持者和推动者,制约了新媒体在基层政务上的运用和发展。

3.运营人才缺乏。虽然以微信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在基层政府社会治理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懂得新媒体运营的人才缺乏,运营人员缺少必备的知识体系和专业素质,没有开发能力,只能被动应用,不能适应形势和民众需求,成为制约新媒体发展的关键。

(二)原因分析

1.新媒体的覆盖小。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而微信正是新媒体产品代表,它的应用在社区居民的认同感上还是问题重重,社区活动、交流方式、情感归属、科技自身的问题影响其应用。

2.新媒体的投入不够。在深化改革时期,对社会建设尤其是对基层社区治理还没有纳到重要位置,使得基层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社区治理方式,对于创新社区治理方式等方面投入也很欠缺,缺乏人、财、物等的投入。

四、完善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应用的对策建议

(一)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要搭建平等交流的开放平台,推动不同主体间实现合作共治。公众权利的高效有序运行,需要建立公众利益表达机制,搭建诉求互动表达平台,通过各方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和认真考虑他人的利益诉求,在平等协商和彼此妥协的基础上达成对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共识①。所以,在社区治理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交流自治的开放平台,保证信息的真实和完整,提升决策的可行性,实现共治与善治。

(二)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要建立双向权利运行模式,加强对权利的监督制约。利用新媒体建设的互动、监督平台能够较为充分地实现在均等条件下对所有人的开放,使所有利益相关者自由自愿参与进来,并不受任何歧视与阻碍,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实现有效监督,并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放大效应,形成有效的互相制约机制。

(三)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要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形成多元冲突、矛盾激化的缓冲地带。目前社会转型期,需要健全和蓬勃发展的社会,增强社会的构建需要公共领域的培育,国家和社会之间存在极大的张力,而“公共领域”充当了这种张力的缓冲地带②。新媒体参与社区治理对于缓解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不同阶层和利益主体之间找到一个平等平台,运用新媒体表达对社会的态度、观点与立场,政府通过新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划,进行处理分析,搜集社情民意。

(四)新媒体在社区治理中要不断开发新媒体推送便民服务功能,创新社区治理服务路径。群众希望获得“一站式”且无间断24小时、零距离的服务,新媒体为这些期待提供了可能。在社区治理中,互联网思维与“网络化基层管理”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③。利用新媒体高效、便捷、传播网状等特点,打造为民服务平台,社区各项业务工作及服务流程,提供各类民生服务。新媒体可以通过一系列专门的、有针对性、细分群众的服务,对服务对象实现兴趣爱好、职业年龄等专业化细分,满足各类公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沟通,凝聚共识。

五、结语

本文对呼伦街道运用新媒体参与社区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以治理理论和调查研究为视角,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总结,为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参考。

注释:

①金世斌:《公共权力运行中的公共利益悖论及其消解》,《上海城市管理》,2014年第05期,第11-13页。

②宋瑞霞:《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之间张力的缓冲地带》,《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2期,第9页。

③杨敏、杨玉宏:《“服务D治理D管理”新型P系与社区治理新探索》,《思想战线》,2013年第3期,第23页。

参考文献:

[1]Melvin Delgado, Community Social Work Practiceinan Urbancontext: The Potentialofa Capacity Enhancement Perspectiv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2000.

[2]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4]宋瑞霞.公共领域:国家与社会之间张力的缓冲地带[J].法制与社会,2014,(06).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文3

论文关键词 乡村治理 公共服务 政府主导

在社会转型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公平的关照。受制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中,通过为农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满足人民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以缩小城乡差距是现阶段乡村治理的重点。

一、乡村治理的涵义

关于乡村治理的涵义,张润泽,杨华认为“乡村治理是一种综合治理,它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元素都统摄进来,以更广泛、更宏大的视野观察农村生活,而不囿于单纯民主化治理的村民自治。”贺雪峰认为,“乡村治理是指如何对中国的乡村进行管理,或中国乡村如何可以自主管理,从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序发展。乡村治理这个词有两个偏向性的所指,一是强调地方自主性,一是强调解决农村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乡村治理的基本含义就是是对乡村进行治理,以达到乡村社会善治的目的,解决乡村社会的问题。

从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我国广大农村建立起了“乡政村治”的治理模式,“乡政”指的是乡一级政权(包括镇政权),是国家依法设在农村最基层一级的政权组织;“村治”指的是村民委员会,是农村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乡镇政权和村民委员会的结合,形成了当前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基层的一种新的政治格局或政治模式。这种乡政村治模式一头牵着国家,一头牵着社会,在乡镇一级上既有国家行政权力对社会的嵌入,同时也体现社会的自治和民主。这一模式中,村民自治是基础,乡镇政府是村民自治的指导力量。

在治理主体问题上,学者一般都认为有多个主体参与乡村治理。除了政府以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中介组织及其他权威机构都是乡村治理的主体;在治理理论的框架内,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协调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治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多个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地位和作用没有明确定位,多主体的治理结构可能出现责任模糊,缺乏权威等问题。实践中,社会的加入突破了政府的单一权力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的权威,同时鉴于我国的其他治理主体发育尚不完全,力量比较弱小,获取资源的能力和权力基础都较为薄弱,只能部分承接政府的职责。因此,天生占有大量资源的政府,在其他主体功能不全的情况下如果将自己的责任推给市场或者社会,可能导致更大的“政府失灵”,这对乡村治理来说是不利的。

二、政府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定位

(一)地位和职能

现阶段,政府主体的地位要高于其他主体,在乡村治理中处于中心地位,其职责在于向农村提供公共服务,实施有效的公共管理。在治理理论普遍流行,要求政府进行职能转变的今天,分权、放权、市场化、缩小政府规模等词汇大行其道,好似只要政府让出权力,良好的治理就随之而来,但事实上,这很有可能是一厢情愿。

首先,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在于“还权赋能”。将权力还给社会不仅要求社会自治能力的提高,还要求政府自身能力的提高。政府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管理权限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一方面要界定政府的权力范围,归还企业、地方、社会的权力,变统治为管理,另一方面要培育社会力量的发展。因此,职能转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社会能力和政府能力都不足够的时候,片面地放权给社会是不合实际的。其次,在社会转型期,强大政府对政治稳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现今,我国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分化、利益冲突明显,各种社会力量登上舞台争取利益,释放政治参与热情,只有强大政府和制度化的政治体系才能农业税取消之后,农村发展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的时代,政府的重点放在了为农民提供服务、促进农村发展上,这在客观上需要一个有效的政府。现阶段,利益矛盾错综复杂,社会发育尚不完全,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领域还不能“缺位”。我们在需要一个“小政府”的时候更需要一个有效的政府。

(二)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实施和保障

公共服务有助于经济增长。迟福林指出,公共产品短缺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直接受制于公共产品短缺,公共产品短缺使多数人的实际福利不能随着经济增长同步提高,制约了消费主导新格局的形成,制约了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的形成,制约了人力资本主导新格局的形成。因此,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客观趋势,应推进以公共服务为中心的政府转型。

各层级的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提供上存在角色差异,中央政府是宏观制度框架的供给者,地方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乡镇政府是落实公共服务的主体。中央政府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是全国性的,主要通过重大政策和制度来实施,比如社保制度、教育医疗制度等。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辐射范围相应缩小,主要是保障和提高地区居民的福利水平,基层乡镇政府则主要负责执行。保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切实履行需要提供相应的财力加以保障。在基层财政没有独立财政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需要分担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成本,在不同政策中承担不同责任。

三、建立多主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事务多,需求多样,客观需要多主体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协调合作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政府和其他主体在公共服务的提供中应该依据各自的资源状况、提供能力、效率以及公共服务的不同层次、内容承担相应的供给责任。

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主导作用指的是政府是公共服务的安排者、引导者,而不是直接的生产者和包揽者,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提供惠及全社会的公共服务,兼顾效率和公平。通过公共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对整体性的公共服务进行安排,如对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事务安排。二是“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服务标准、质量要求、收费标准、公共服务资格认证、登记制度审计制度和公众投诉等作出制度安排。”三是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府际间责任和资金分担机制。多主体积极参与则是动员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和群众力量参与到公共服务中来,吸收各种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作为公共服务的供给者,以弥补政府或者市场作为单一主体提供公共服务可能带来的“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满足公众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在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主体和其他主体是协调合作的,政府居于核心主导地位,要切实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现状,政府应先从以下方面着手。

1.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中,呈现出明显的非均等化,这种不均等表现为地域性差异和城乡差异,经济发达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较高,而相较于农村地区,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也明显好于农村地区。这种差异带来了相对的剥夺感,也未达到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目的,不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统筹城乡发展,重要的是要把新农村的各项建设建立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基础之上,强化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2.培育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在公共服务供给中,社会力量是政府力量的重要补充。社会组织、自治组织最贴近人民的需求,能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培育社会力量的发展壮大,有助于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政府要为各种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他们的有序发展提供制度空间和政策引导,保证社会组织的规范运行。政府可通过制定规范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社会组织提供合法性,规范社会组织的发展壮大;给社会组织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帮助社会组织的能力发展,扶持它们在公共服务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各种社会组织中,要特别注重农民自组织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鼓励农民自由地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获取,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参与公共生活的积极性,才是农村治理发展的前途所在。

3.关注农民需求,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存在重视短期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服务,忽视长期产品的生产与供给,硬件多,软件少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道路交通改善等方面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容易得到满足,而在教育、医疗、科技应用、市场信息提供等方面获得较难,出现了供需不协调的状况。其原因在于公共产品和服务自上而下的决策没有同自下而上的农民需求相结合,因此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调查分析能力,发挥基层组织同群众紧密相连的纽带关系,同社会组织力量和市场力量实现信息共享,把准农民需求的脉搏,统筹安排资源配置,更好地提供服务。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文4

关键词:市政公路,病害,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U457+.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当前市政公路常见的病害类型

一是道路的裂缝问题。市政道路在建成初期、使用过程中和后期的维护过程中,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问题。对于市政道路出现的裂缝,对于城市道路的行驶和使用不会产生诸多的障碍,但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雨水以及路面表层水渗入,这样一来就会对路面沥青结构层和沥青道路的硬度产生极大的破坏作用,使城市道路所承受的能力大为降低,无疑会加速路面的破损速度。

二是道路的坑槽问题。城市市政道路出现的坑槽病害属于水损害范畴。当表层水分侵入沥青混凝土空隙中,在汽车碾压抽刷后很容易使水分进入集料与沥青膜之间,造成集料与沥青的剥离,从而石料脱落,逐渐形成坑槽。

三是沥青道路不平整问题。城市市政道路不平整是道路病害的重要变现之一,主要是指在道路上出现的坑洼、凹槽、接缝台阶、波浪、车辙以及接茬不对称等路面不平整现象。

四是路面泛油现象比较明显。路表水侵入面层内部并长期滞留在沥青层底部,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和动压水冲刷下,集料表面的沥青膜剥落成为自由沥青,并在水的作用下被迫向上部迁移,从而导致面层上部泛油而底部松散的沥青迁移现象。沥青路面泛油会对城市道路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路面泛油会造成路面产生一种作用,会对驾驶车辆的制动产生负面的影响;同路面泛油还会使路面混合料中沥青含量逐步上升,不利于路面各层面性能的稳定;再有就是路面泛油会造成路面空隙率不利性发生改变。

二、造成当前市政公路常见病害的主要原因

一是城市市政道路出现的 裂缝问题。城市市政道路出现裂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重点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首先是城市道路路基原有的天然水保有量比较高,在施工的时候未进行有效的、及时的超载顶压;其次是在施工过程中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影响,天气比较干旱,致使一些路面涂料填充过程中洪粉碎程度不够,路基压力不均匀;再次是道路的不同路面层出现的差异沉降原理,使得软土基与非软土基之间因为不同承受力使得表面层的沥青路面出现裂缝;最后是沥青路面基层局部强度不足而引起的沥青层面开裂,在表面水体作用的侵蚀下使得基层表面被软化;再在路面超载作用的促使下路面造成裂缝现象。

二是城市市政道路出现坑槽的原因:城市市政道路出现坑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首先是路基遭到破坏之后,由于路面较重行车而形式的沉陷或网裂;其次是路面的裂缝过大,受表层水体的侵蚀作用造成沥青混合料出现松软,经过路面车辆行驶作用影响,造成坑槽;再次是路面表层油污作用影响,造成沥青混合物松散,再在路面碾压作用下造成坑槽。

三是城市市政道路出现不平整的原因。具体来讲,可以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路基的不均匀而致使城市市政道路路面出现不平整;由于基层不平整而使得在路面较重压力下出现的路面下榻,造成不平整;由于沥青混合料比例不协调而出现的路面不平整现象;由于沥青混合拌料受温度和石料规格不同影响出现的路面不平整;沥青铺洒过程中因为摊铺机械施工工艺不同而出现的路面不平整等。

四是造成城市市政道路路面泛油的主要原因。一般说来,造成路面泛油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由于混合料组成的设计不科学而造成,对混合料在搅拌和控制过程中不够准确;对粘层油的用量不当使得喷洒不均匀出现泛油;人为施工质量方面;由于雨水深入使得沥青与石料发生玻璃,在水体作用下造成沥青膜菠萝而造成表层泛油。

三、解决当前市政公路常见病害的主要对策

一是针对道路上出现的裂缝问题:对于城市市政道路出现的裂缝问题进行修补的过程中,要对出现裂缝出现的原因进行客观的调研,全面把握好造成道路路面出现裂缝的原因,对于不同原因造成的裂缝要采取不同的弥补手段。修复城市市政道路路面裂缝的方法有多种,下面就由于基层开裂而引起的反射原因而引起的裂缝为例进行分析:,如果说裂缝的宽度比较小,可以暂时不予处理,这个宽度要限定在3毫米以下;而对于出现大于这一数值3毫米小于5毫米的裂缝要将裂缝予以清扫,并将裂缝内的尘土予以清扫,随后将热沥青导入裂缝内;对于出现的裂缝宽度大于5毫米以上的,需要在采取以上步骤的同时还要增加添加砂石料等环节。

二是针对道路上出现的坑槽问题:对于城市市政道路出现的坑槽问题可以采用冷补法和热补充法两种方法进行弥补。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运用冷补法解决城市市政道路出现的裂缝问题。在采用冷补法的时候,首先需要对坑槽的深度进行精确的确定,在测定坑槽深度的基础上划定需要切槽修补的范围,在切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槽口的纵横边与路面标线尽量保持平行或者是垂直;在切槽完毕之后,要对槽体予以烘干处理,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热料予以填充,填充之后本着先四边后中间的原则予以碾压巩固。

三是针对沥青道路不平整问题;对于沥青道路路面不平整的问题在进行解决的时候,要重点探究造成路面不平整的原因,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找到不同的解决对策,毕竟造成路面不平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对于由于路基问题而造成的路面不平整,在解决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路基的加固工作,使用国家提倡和规范的土石予以填埋,同时要保持路基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处于干燥和巩固的状态,及时做好路基地下水处理工作。

四是针对路面泛油问题:城市市政道路路面的泛油如果是比较轻微的话、且表面石子依然外露,可以暂不处理;对于由于施工质而引起的水损害且出现了坑槽破坏的,可以按照坑槽修复的方法予以完善;对于路面泛油面积比较大、且比较中的路面,必须要予以高度重视,因为路面泛油大会对城市交通安全产生较强的方面影响,可以采取碎石压入法予以治理。

四、结语

在城市市政道路为方便人们群众出行、推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对道路出现的病害予以高度重视,对于道路的裂缝问题、坑槽问题、不平整问题路面泛油现象比较明显等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对于以上四种病害出现的原因要做具体分析,在具体分析产生病害的原因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参考文献:

[1]步曦; 杜爱民; 陈礼璠,基于城市道路交通状况的行驶循环调查方法的研究 [J]. 上海汽车,2004(11).

[2]高西洋, 城市道路路基病害分类与形成机理及影响分析[J]. 山西建筑,2011(08).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文5

这里召开指挥部第六次全体会议,今天。就是认真贯彻落实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研究部署我市专项治理工作,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不时向村庄、基层、盲点死角延伸,确保我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确保“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会上,以庄书记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一项环境工程、惠民工程和作风工程。市自去年启动实施以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布置要求,以庄书记任总指挥长亲自抓,创新提出了1573工程,明确了两个确保”目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阶段性效果。这次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会上播放的暗访专题片中,大部分市州的城乡结合部单薄环节问题都被曝光通报,市没有被曝光,这应该说是对我市前一阶段治理工作的一种肯定。

反映出我市城乡结合部还不同水平地存在公路沿线乱、铁路沿线乱、河道沿线乱、房屋乱搭建、农贸市场乱、废旧物资回收乱”六个方面的问题,但是市城乡结合部是不是就没有问题呢?从刚才播放的全市城乡结合部暗访专题片中。同时个别地方“五乱”回潮反弹严重、风貌塑造进度缓慢等问题都还很突出。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以下“三个不够”上:一是城乡结合部城乡交错,条块分割,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之间、城区和乡镇之间,治理职责不明确,责任不落实,协作配合不够;二是一些地方环境治理仍然停留在城区主要街道、场镇中心地段等区域,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拓展延伸不够;三是一些地方在治理工作中表示出主动应付和推诿畏难情绪,没有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没有攻坚破难、深入耐久推进的理念和思路,没有真正建立起长效工作机制,巩固效果不够。对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市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因此,大家一定要认真总结,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还要深刻认识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的重要性。城乡结合部是农村之首、乡村之郊”城镇与乡村的联结点,与此同时。城乡的主要出入口,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窗口,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城乡结合部一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单薄环节,容易反弹。开展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提升城镇形象的需要,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关键环节,不只有利于示范工程建设“点”上的重点推进,而且有利于治理工作“面”上的重点突破。因此,各区县、各部门要把思想进一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布置上来,牢固树立“高点定位,争创一流”思想,坚持把开展专项治理行动作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攻坚接力点,将治理工作不时向村庄、基层等盲点死角及单薄环节延伸,确保我市治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确保顺利建设成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

二、扎实有力地抓好专项治理的各项工作

结合我市实际来看,依照书记“三个延伸”重要批示和全省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工作会议精神。此次专项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抓好三个延伸、突出六个重点、注重五个结合”即:环境治理工作要向基层、村庄、盲点死角三个延伸;突出抓好公路沿线乱、铁路沿线乱、河道沿线乱、房屋乱搭建、农贸市场乱、废旧物资回收乱等六个问题;注重与公民素质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产业培育、民生改善、新村建设五个方面相结合)科学、依法、民治综合整治,合力推进,着力打好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

解决城乡结合部“脏乱差”突出问题,工作目标是通过专项治理行动。达到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规范,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发展环境,提升城镇形象品位,为明年深入推进治理工作奠定基础,以舒适整洁优美的环境迎接2011年元旦和新春佳节。

分前期准备、集中治理、巩固提高三个阶段实施。12月3日—12月13日,工作方法是从2010年12月3日起至2011年2月3日止。为前期准备阶段,重点做好宣传发动建机制工作;12月14日—1月20日,为集中治理阶段,重点抓好攻坚破难推整治工作;1月21日—2月3日,为巩固提高阶段,重点抓好检查考核保常态工作。

关键要抓好以下工作:围绕上述工作要求、目标和步骤。

(一)要找准工作重点。各区县、市级各部门要及时组织拉网式排查。分析梳理存在问题,并安排专门力量,重点针对城乡结合部、铁路公路沿线、乡村和场镇过境河道、农贸市场、城镇以及周边乱搭乱建、废旧物资乱堆放等重点部位和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要以提升农村保洁水平为重点,完善垃圾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与城区相互协调、共同提高。

(二)要强化舆论宣传。各区县、市级各牵头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专项治理行动的舆论宣传。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导向和监督作用。集中跟踪报道专项治理行动的动态和成果,曝光专项治理工作中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典型样板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有效地推动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同时,要把专项治理行动与“七进”活动和“除陋习、树新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干部群众从自身做起、从治理身边的环境做起,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共同打赢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攻坚战。

(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各区县、各部门要在人、财、物等方面对专项治理行动给予大力保证。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升城乡结合部保洁水平,确保城乡结合部居民生活环境不时得到改善。同时,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千方百计广辟资金筹集渠道,切实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四)要加强监督检查。省上已将开展专项治理行动的情况纳入对各地治理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分片区每10天对各区县开展专项治理的情况进行一次督查,每半个月对开展专项治理的情况进行一次通报,确保问题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第一时间内解决。对工作推进不力的要限时整改并跟踪整改结果;对整改不到位、未完成目标任务的要追究问责。各区县和市级各牵头部门也要加强督促检查,推进各项工作落实,确保专项治理行动取得实效。

(五)要健全长效机制。各区县、各部门在推进专项治理行动的同时。形成有人管、有人抓的长效机制。要把握好内在规律,对已有的工作经验和有效管理方法,及时总结提炼,形成制度规范,真正达到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用制度规范行为,确保治理工作安排安排到位、责任任务落实到位、督促检查整改到位,努力推进城乡结合部环境的常态化管理。

(六)要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各部门要将专项治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负主责,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同时,要落实分级负责、属地负责、行业负责、业主负责的工作责任制度,明确实施主体、工作主体和责任主体,尤其是1+6牵头部门要划定区域,明确责任。各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所辖行政区域的城乡结合部专项治理行动。宣传部门牵头负责集中宣传报道工作;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牵头负责对违章建(构)筑物的集中治理;市交通运输局牵头负责公路沿线的集中治理;市水务局牵头负责河道流域的集中治理;市商务局牵头负责对废旧物资回收站(点)集中治理;市工商局牵头负责对农贸市场的集中治理;川铁铁路公司牵头负责对铁路沿线的集中治理。除上述牵头部门外,其余成员部门或部门要依照职能和事权范围做好相应的专项治理工作,积极配合协调,群策群力,加强衔接,形成既分工负责,又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三、全力做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建设迎检工作

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实施“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特别是建设“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今年我市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一项重点工作。目前。面临的形势是既有机遇,又有挑战。从自身情况来看,市建设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有了良好基础。国家卫生城市“第五次复审”以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争创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10月,根据省统计局对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市在这次评分中位列全省第4名,成为川南五市唯一进入前10位的乡村。但是从外部形势来看,也不能盲目乐观、沾沾自喜,应该清醒地看到省上的考核规范十分严格,各市州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各地都在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工作力度,不时向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这个荣誉称号冲刺。特别是周边的宜宾市更是对外强力宣传、对内强化整改完善,治理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另外,从时间进度来看,依照省治理办的初步工作布置,示范工程将于12月完成申报,明年1月完成验收检查,现在距离检查验收只有1个月时间。为此,大家务必要引起高度重视,继续依照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建设百日攻坚动员大会的有关安排安排,全力冲刺,全面做好迎检工作,确保我市建设全省“环境优美示范乡村”一举胜利。

城市基层治理存在问题范文6

不断加强政治学习,政治上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身政治素养。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神实质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查找自身存在问题并加以改进,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党性,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上半年本人在教学处工作,分管教学教务科。做到一切从我校的开放教育发展大局出发,和处里同志团结协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主要工作有:组织了全省电大系统迎接中央电大“年开放教育教学检查”,并带队实地检查了盐城电大、东台电大、连云港电大和灌云电大,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为了加强规范化管理,特别是对市、县电大的管理,编制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管理文件汇编》,制定了《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基层电大开放教育教学教务管理规范与工作流程》,为了使制定的《管理规范与工作流程》科学合理,查阅了大量的文件,并广泛征求处里同志及招生办和考试中心等部门的意见,对稿子进行了多次修改,还将其放在网上征求市、县电大的意见。

月份本人被调到城市科学系任副主任,分管教学教务工作。为了尽快适应高职教育,做好本职工作,本人认真学习教育部及学校关于高职教育的有关文件和精神,并参加参加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主办的职业教育课改教改系列主题-“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实务操作”专题研修班。在这期间主要工作有:做好考试、教材购买等常规教学教务工作;组织全系做好09级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及08级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并直接负责了对“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群的培养方案的制定;积极做好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到12月底三个教研室全部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2-3个校外实习基地/专业),其中“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群校外实习基地达到10个;组织各专业做好学生技能大赛工作;做好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工作,给每位教师发了听课记录本,要求教研室内教师必须互相听课,互相学习,本人也听了近10节课;组织“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及“人物形象设计”两个专业申报省级特色专业工作,本人自己负责“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申报工作;积极组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其中环境艺术设计(园林景观)专业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可以在校内开展部分实验实训。

除了管理工作,作为一名普通教师认真履行教师职责:承担了《化工原理B》、《化工原理基础》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三门课的讲授工作,上课时注重“工学结合”尽量突出高职特点;积极做好科研工作,撰写了三篇论文(其中2篇SCI收录),获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2009年立项项目1项;建立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专业网站,探索将远程教育手段应用到高职教育中。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到了新的工作岗位,在怎样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将三个教研室的力量融合起来,还需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