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前景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前景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前景分析

金融前景分析范文1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东盟;区域金融

长久以来,金融合作与经济的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金融合作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的促进投资与储蓄的转化以及资金之间的相互流动,进而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历史上数次的金融危机也给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阻碍。对于我国来说,国内的区域金融合作以及与国外的金融合作都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有诸多阻碍因素。

1.我国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是我国国内的区域金融合作的典型代表。步入21世纪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中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而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力推进,要达到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提高金融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区域之间合作。

1.1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现状

泛珠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国内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范围。自从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经济合作的模式建立至今,国内各方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极大的推动金融了互相参股与机构之间的跨境合作经营,鼓励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开展金融合作模式、资金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也在逐步消除等都标志着区域金融合作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目前在泛珠三角合作圈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三大金融产业链条。其中澳、港地区凭借其自身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因素以及相适宜的综合管理,金融产业在整个地区的发展中都得到了极其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因而港、澳地区作为第一梯度的金融产业链。而以东中部地区省份如福建、广东等正在崛起地区为第二梯度金融产业链。同时以我国西部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尚不发达地区作为第三梯度的金融产业。这种布局状态将在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中持续长久的时间。同时泛珠三角区域凭借自身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绝大部分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泛珠三角区域均设有分支银行来辅助地方性的发展以及总行经济的顺畅运营,并且这些政策都在长时间内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2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

虽然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发展势头与现状表现良好但是地区发展结构差异性大也说明该地区的金融结构布置有待进一步优化。

(1)体制障碍

在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极大的体制障碍因素,不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整个国内发展都存在这一定的影响。现在我国采取“一国两制”的方针政策,对于两种不同制度下的金融体系之间的衔接必然存在着深度与广度两者的影响。港、澳金融与经济法律体系依然十分健全,法律法规细致周全并且适应国际经济发展惯例,而内地虽然在金融体制方面经过了二十几年的改造与发展,但金融市场仍然不够发达,市场的力量还很薄弱,特别是国内的股票市场受政府影响极其深远。所以内地在政府监管与法律健全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2)区域经济金融发展不平衡

对于泛珠三角区域各个省份三个层次之间的划分,极大的体现了金融经济之间发展的不平衡。第一层次的香港、澳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第二层次的福建、广东、湖南等省份的国内生产总值又显然高于第三层次的云南、贵州等地区。并且三个层次之间的差距巨大。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迅猛并且将长久持续,而内地受限制较大,发展相对缓慢。这使得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资金长期流动与第一与第二阶梯之间,对于第三阶梯的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使得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步拉大。这也是泛珠三角地区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3 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方案

(1)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地区的区域性联合商户是顺应金融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重组金融经济机构是解决发展障碍的首要问题;(2)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发展离不开金融区域的基础设施的大力支撑,因此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基础设施成本,如信用卡、票据等的管理与交换可以有效提高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的整体水平;(3)完善金融区的法律体系对于完善市场的经济体系,交易环境的优化与公平都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同时可以提供有力的交易平台;(4)发展第三阶梯地区的信息设施。

2.我国与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

2.1我国与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现状

目前从经济开放程度、区域经济一体化、商品流动性、各国通货膨胀相似性、政府政策一体化、工资价格的沉浮等方面来看,中国与东盟区域的金融合作已然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基础。于此同时也必须看到,东盟地区与我国国内地区在开放程度、产品异样性、货币一体化以及资本的周转与流动性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二元结构特性。而且这种二元的结构特性会长期存在并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并且很难甚至暂时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些都会从不同程度上导致各国之间经济政策的背离发展,从而对金融合作的基础产生不利影响。对于中国自身而言,我们也同样面临着诸多的内部问题如东西部的发展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差异,同时一些本地区的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问题会长期困扰着我国国内的经济发展与内部合作的前进。每个国家的经济基础都存在这多个层次的问题,这就使得东盟地区在与其他国家进行金融经济合作与贸易是要考虑多个层次的合作,才可以满足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之间的现实所需。这一系列的现状使得中国与东盟地区进行贸易与合作产生的依赖程度较高。

2.2中国同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前景

(1)在区域经济,政策一体下的趋势下,区域内成员都意识到金融合作迫在眉睫。这种意识主要体现在《东盟合作联合声明》的签订,而这一举措也为东盟经济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目前,中国已经与韩、日、泰三国签订了货币交换协议,并且同菲律宾与马来西亚两国的谈判也正式启动。这都充分体现了中国愿意与周边国家合作并且愿意为金融市场的平稳发展承担更多责任,这也表明洲已经成为

中国极为重要的多边贸易伙伴。这都将促进区域金融合作的步伐

2.3 中国同东盟地区金融合作的策略

(1)促进区域金融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确定长期的发展目标,做出与之相适应的发展规划,这在推动中国与东盟金融合作与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2)区域金融合作应当以各国的金融现状以及及时的交流与协调解决合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前提,因此建立一个金融合作平台也是当务之急;(3)利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政策促进人民币的回流并提倡周边国家用人民币到中国投资。

3.结语

针对我国国内典型的区域金融合作以及中国与国外的区域金融合作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执行应对策略,这将极大的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与地域结构差异问题,对于我国的全面发展与综合实力的提升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作者单位:新乡学院后勤管理处)

参考文献:

[1] 许亦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究[J].统计科学与实践,2008,(2).

金融前景分析范文2

【关键词】数学;金融;经济;分析

金融市场的存在与发展历史悠久,但是与其他自然学科相比,在对数学的运用方面,一直都进展缓慢。这种滞后的进展来源于多个方面,但最为主要的方面在于,金融交易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不确定因素,其中人的因素占据了大部分,诸如心理因素等,都造成了金融工作环境中的复杂特征,进一步妨碍了金融领域中数学参与的进展。

一、金融数学的概念与应用

随着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现代金融理论已经不同以往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与传统的金融体系相比,现代金融学开始将诸多学科包容到这一体系中来,其中不仅仅有经济学和数学,也包括了诸如心理行为学和社会学等,在重视人的心理以及行为变化的基础上,开始采用数学的方法展开对于金融学的分析。而所有这一切,都在20世纪后期不断涌现出来,一方面,更多的适当的数学方法开始应用在金融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另一方面,这些金融问题也向数学和统计学提出了实践环境中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这样的推动力量,促成了金融学和数学的融合,并且逐步形成新的学科,即金融数学。在这个新的学科领域中,现代数学工具的大量应用成为不容忽视的特征,并且进一步推动着金融与数学的融合,并且数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支持。

从广义的角度看,金融数学是指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金融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而从狭义而言,其主要作用于不确定条件下的证券组合选择和资产定价理论。从应用特征和方法的角度看,金融数学通过随机控制、分析、微分、规划、统计、非线性与线性分析等方法,来处理金融环境中收益优化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问题,并且用于处理在金融市场存在失衡特征的情况之下,实现金融风险的综合管理。具体而言,金融数学的应用领域包括如下两个主要方面。

首先,在金融投资与收益的应用方面,任何与预期实际收益存在的偏离,都可以视为金融风险,必然会对发展构成进一步的影响,通常会选用不确定行数学方法和确定性数学方法来实现对于金融风险的测度。在这样的数学体系中,不确定数学理论负责将投资期间可能损失或收益抽象的随机量,借助方差、数学期望与标准差进行衡量,而确定性数学方法则借助于风险环境中各项指标确定数学变量,并且进一步利用相互关系把数学公式、函数、模型表示出来,最终实现对于风险的控制,协调交易市场环境。其次,数学在金融预测与决策的应用同样不容忽视。考虑到金融交易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对未来的通胀率、存款余额、保贴率进行有效的预测,对于决策者的决策优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价值。对于这一方面,通常会采用最小乘二、修正指数、二次、一次、三次指数、三点法、两步预测、曲线预测等方法来展开预测,并且采用诸如边际分析、无差异曲线、规划决策、极值选优、最小成本、最大产量、期望值法等来实现决策支持。

二、金融数学的理论框架与应用

从金融数学内部方法应用的角度看,其所涉及到的数学工具种类繁多,并且在研究领域各有所长,诸如随机分析、微分对策、随机控制、数理统计、泛函分析、数学规划、鞅理论、倒向随机微分方程、非线性分析、分形几何等都是该领域中常见的分析方法。甚至于在当前信息技术空前发达,计算机运算能力不断提升的整体背景之下,神经网络以及人工智能等更为复杂的边缘学科,也开始出现在金融领域之中,在期货市场的仿真研究中,遗传算法也因此屡见不鲜。对于这样的应用,金融数学领域中的应用,共同构建起了其框架结构,并且产生了金融数学在应用环境中所产生的若干分支,包括现代证券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套期保值理论以及期权定价理论等几个主要方面。

限于篇幅因素,本文仅对常用的数学方法中的不确定行数学方法和确定性数学方法的应用进行阐述。由于这二者主要用于实现金融投资风险的控制以及收益的化,因此在金融环境中的应用最为频繁,其发展也相对成熟。

确定性数学方法主要负责通过对金融投资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因索确立起评估指标,并且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最终将这些因素,以及其中相应的关系抽象成确定性的数学变量和计算公式或数学模型,然后通过数学演算得出数值结果,用以衡量金融投资的风向。债券收益率、债券价格、股票价格和股票指数是投资风险分析的常用指标,都是确定性数学方法应用所产生的综合性评价结果。但是如果只是采用确定性数学方法,是不能够准确对所有的风险因素以及其间的复杂关系展开全面切实的描述的。因为在金融环境之中,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并且想要对一个金融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首先应当划定对应的研究目标系统边界,而这个边界的确定,以及对边界内部变量的确定,其准确程度本身都会存在偏差。因此不确定性数学方法,从统计的角度,形成对于确定性数学方法的有效补充,意义重大。不确定性数学方法通过注入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等方法展开,其最基本的应用在于将投资过程的可能损失或收益率抽象为随机变量, 然后用数学期望和方差或标准差来度量可能损失或收益率的平均值和波动性,并且进一步实现降低风险的目标。

三、结论

对于金融领域中数学方法的应用,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并且取得了长足进展。除了上述方法以外,马尔可夫预测法以及卡尔曼滤波法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作用。实际分析工作中,数学的价值已经毋庸置疑,得到广泛认可,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深入,为金融领域的控制提供坚实依据。

参考文献:

金融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海南省;前三季度;经济金融运行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1-0042-06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积极推进“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的发展战略。全省经济结构逐步优化、效益不断提高、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在经济运行趋好的同时,金融运行较为稳健。其中,存款持续稳定增长,而受央行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信贷投放增速回落。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和金融运行机制等方面原因,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需要在引起关注并加以解决,以实现经济金融更为和谐地发展。

一、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运行情况

经初步核算,2007年前三季度全省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94.89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4个百分点(见图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77.63亿元,同比增长8.0%;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4.93亿元,同比增长29.7%;第三产业增加值352.33亿元,同比增长12.0%。三次产业的占比分别为31.02%、29.60%和39.37%。

(一)三次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工业经济推动作用明显

1.工业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以来,在炼化800万吨炼油厂、中海油富岛60万吨甲醇厂、福耀玻璃、一汽海马汽车厂以及金海浆纸业等大企业大项目的带动下,海南省工业持续高速增长。前三季度,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0.58亿元,同比增长39.1%,比上年同期提高16.3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中呈现的特点为:一是随着重大项目陆续投产,重工业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均远高于轻工业,工业重工化趋势突出。前三季度,海南省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48.06亿元,同比增长61.3%,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69%。二是大企业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少数县市,工业集中度突出。前三季度,海口、澄迈、东方、昌江、洋浦等五个市县共实现工业增加值151.3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9.41%。三是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前三季度该类型企业共实现增加值90.46亿元,同比增长105.9%。

2.农林牧渔业平稳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香蕉有毒”谣言、部分地区干旱、“范斯高”热带台风等对海南省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在省委、省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合理处置下,全省农业经济仍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全省农林牧渔业共实现增加值277.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8.0%。各类农产品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其中,水产品、肉类、瓜菜产量分别同比增长13.2%、7.6%、3.5%。

3.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前三季度,全省旅游总收入124.82亿元,同比增长22.8%,高于上年同期8.6个百分点。接待过夜人数1320.69万人,同比增长13.7%,高于去年同期7.1个百分点。2007年以来,海南省加大了对境外的宣传力度,客源结构有了较大的改善。其中,境外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8.5%,高于国内旅游收入增速17.1个百分点;境外旅游者同比增长25.5%,高于国内旅游者增速12.3个百分点。

(二)三大需求协调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提高

前三季度,海南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消费旺盛,进出口规模扩大,三大需求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但仍处于理性区间。前三季度,海南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90亿元,同比增长18.4%,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投资总额占全省GDP总值的35.30%(见图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02.13亿元,同比增长18.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3.76亿元,同比增长13.0%。分产业看,一产完成投资7.46亿元,同比增长29.7%;二产完成投资56.94亿元,同比下降26.5%;三产完成投资237.74亿元,同比增长38.7%。

从2004-2007年,海南省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为17.1%、16%、17.4%和18.4%,总体来看,近几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递增趋势,可见省内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加大投资力度,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低,考虑到海南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基数本身较小,18.4%的增速并不显高,仍具备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消费需求旺盛。前三季度,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7.27亿元,同比增长16.2%,比上年同期提升1.9个百分点(见图3),增速是近年来历史最高值。分区域看,城镇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203.74亿元,同比增长16.6%;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总额53.53亿元,同比增长14.9%。消费增长较快主要基于两方面因素:一是2007年以来物价上涨较快,居民在日常生活方面的消费支出增多。二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持续较快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增强。

3.进出口规模成倍增加,招商引资力度大幅提升。1-8月份,全省进出口总值45.66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1.3倍。其中,出口总值12.70亿美元,同比增长44.2%;进口总值32.96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1.9倍;贸易逆差为20.26亿美元。此外,随着海南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加快,招商引资力度明显加大,前三季度,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8.45亿美元,同比增长68.4%,比上年同期提高60个百分点。

(三)经济发展效益充分体现

前三季度,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海南省各经济主体的效益普遍提高,充分体现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效果。

1.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90.77元,同比增长17.4%。其中,工资性收入5788.44元,同比增长16.8%,占全部收入来源的68.99%,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主要渠道。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124元,同比增长16.8%。其中,家庭经营现金收入2463元,同比增长16.8%,占全部收入来源的78.84%,是农村居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

2.工业企业效益大幅增长。具体表现为:一是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增长。1-8月份,全省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583.27亿元,同比增长89%,比上年同期提高77.3个百分点。二是企业劳动生产率快速上升。1-8月,全省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05万元/人,同比增长35.70%。劳动生产率的快速上升主要得益于近年来石油、炼化等低附加值的大企业入驻所带来的企业规模效应提升。三是企业利润大幅提高。1-8月,全省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57.69亿元,同比增长99.5%;总资产贡献率16.05%,比上年同期提升5.08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71.89%,比上年同期提高40.82个百分点。

3.财政收支形势良好。前三季度,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102.64亿元,同比增长44.6%,其中,一般财政收入76.80亿元,同比增长38.8%;地方财政支出152.49亿元,同比增长32.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33.47亿元,同比增长28.0%。

2007年以来,海南省地方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增幅为近年来同期最高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等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而导致财政收入的重要构成部分基金类收入大幅增加,前三季度,海南省基金类收入同比上涨64.9%。二是工业企业的经营效益提高导致企业所得税提高,前三季度,全省企业所得税同比提高59.3%。三是由于物价上涨较快所致。由于税收是按现价计算征税,2007年以来,海南省物价指数上涨较快,物价指数的上涨使得税收收入的绝对数便高于2006年的基准值,因此计算税收收入同比增长时,增幅会有所提高。四是由于居民消费升温带来的营业税增加。前三季度,全省营业税同比上涨41.8%。

(四)物价上涨压力逐步加大

前三季度,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累计同比上涨4.1%,涨幅高于上年同期个2.5百分点(见图4)。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06年海南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相对平缓,而2007年1月以来,则指数攀升速度加快,到9月份达到最大值。从各类商品的价格上涨幅度来看,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9.2%,最为突出。其次是居住类价格也出现了4.1%的上涨幅度。而衣着类、医疗保健与个人用品类、及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价格均有小幅的下降。由于海南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偏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支出中食物支出所占比重较大,食品价格的大幅上涨,会进一步增大居民食物类支出占比,压缩其它支出,进而降低城乡居民的实际生活质量。

2007年上半年,海南省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值数同比上涨5.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4%,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之间的“剪刀差”进一步扩大。

二、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金融运行情况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金融运行平稳。其中,尽管在9月份全省贷款投放力度有所加大,但各项贷款同比增速仍然偏低;受企业存款大幅增长影响,各项存款余额持续稳定增长,但储蓄存款分流迹象依然明显,增速进一步回落;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持续好转。

(一)信贷投放力度不足,贷款增速持续低缓

9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含外资,下同)本外币并表的各项贷款余额为1212.25亿元,比年初增加89.20亿元,同比少增14.0亿元;同比增长10.29%,比上年同期回落4.46个百分点。剔除季节性波动因素后,各项贷款月环比折年率为21.90%,比上月提升17.99个百分点。

受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作为欠发达地区的海南信贷投放明显不足。其中,尽管9月份全省贷款增加38.85亿元,为2007年以来各月份的历史最高值,但由于前8个月贷款增量过小,前三季度份全省本外币贷款同比增速仍为三年来同期历史最低。

1.贷款增速回落,贷款结构呈现出中期化趋势。9月末,全省本外币中长期贷款余额879.45亿元,比年初增加54.27亿元,同比增长11.25%,比上年同期回落8.13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当月新增20.80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5.22亿元;短期贷款余额268.47亿元,比年初增加21.93亿元,同比下降1.81%,比上年同期回落14.49个百分点。票据融资余额48.93亿元,比年初增加13.72亿元,同比增长158.07%,比上年同期高203.55个百分点(见图5)。

到9月末,全省中长期贷款占比仍高达72.55%,高于上年同期0.67个百分点,贷款期限结构中长期化的趋势较为明显。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均为企业重要的短期融资方式,但从海南的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海南省短期贷款一直呈下降趋势,而票据融资又以银行转贴现为主,并没有起到为本地企业解决短期性生产流通资金的作用。从表层上看,似乎是由于企业资金充裕,对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不足,但事实上,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现象,但却因为达不到商业银行贷款条件而无法获取贷款。

2.基本建设贷款增长缓慢,个人消费贷款稳定增长。9月末,全省各金融机构人民币基本建设贷款余额418.67亿元,占中长期贷款余额的54.43%。从增量看,前三季度全省基建贷款仅新增5.96亿元,仅占中长期贷款增量的11.70%。

9月末,全省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12.30亿元,同比增长18.73%,比年初增加15.75亿元,同比多增17.97亿元。2007年以来,全省个人消费贷款已经增长速度逐步加快,贷款余额逐月增加。由于在个人消费贷款中,个人购房贷款在海南省个人消费贷款中占比一直高达90%以上,海南省个人消费贷款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的个人住房贷款增加所引起。受房地产价格持续升温的影响,居民普遍加大了购房力度,截止到8月末,全省居民住宅销售面积为154.03万平米,同比增长40.1%。[1]

(二)存款增幅逐步攀升,银行体系流动性依然充足

2007年9月末,海南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810.10亿元,同比增长22.40%,比上年同期提升7.13个百分点;从增量上看,比年初增加238.6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70.81亿元,其中,9月份当月新增存款23.11亿元,比上年同期少增14.63亿元(见图6)。

1.储蓄存款增长持续回落,活期化趋势明显。9月末,海南省各金融机构本外币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60.96亿元,比年初增加49.58亿元,同比少增31.39亿元;同比增长7.36%,比上年同期回落5.57个百分点。9月末,全省储蓄存款活期存款占比为51.39%,比上年同期高3.93个百分点,储蓄存款活期化明显。海南省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尤其是定期居民储蓄存款的下降主要受以下三个方面因素影响:一是股票市场持续走热影响。2007年前三季度,上证指数大幅上涨,受股市财富效应刺激,部分居民将储蓄资金分流到股市。二是物价持续上涨,居民消费支出增加。1-8月份,海南省CPI指数累计上涨3.1%,即便是央行屡次上调存款利率,银行实际利率仍为负值。三是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居民购房支出增加。前三季度,海口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其中,三季度上涨8.6%。

2.企业存款增长强劲,波动幅度较大。9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存款余额706.61亿元,同比增长47.33%,比上年同期提升了26.83个百分点(见图7)。从增量上看,比年初增加16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01.65亿元,其中9月份当月新增18.71亿元,同比少增12.67亿元。分期限看,企业活期存款余额547.08亿元,比年初增加124.42亿元,同比增长49.46%;定期存款余额159.53亿元,比年初增加44.02亿元,同比增长40.47%。从企业存款强劲增长反映了省内企业流动性资金过剩,而在股市行情较好的影响下,一些大企业资金进出股市申购新股,造成企业存款大幅波动。

(三)金融机构整体经营效益持续较快增长

1.盈利能力进一步好转。9月末,除三家涉农银行类金融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外,省内其它金融机构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盈利。前三季度,全省各银行类金融机构实现账面盈利16.4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盈6.34亿元(账面增盈20.84亿元,该值剔除了2006年3月份农行核销的14.5亿元贷款),整体经营效益持续较快增长。

从总体趋势来看,2007年以来,海南省各家银行盈利能力均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随着金融改革进程的加快,各家银行加大了对贷款投放的风险约束,注重风险的防范,信贷资产的质量有明显提高。[2]截止到9月末,全省各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1.07个百分点。二是受存贷款利差扩大影响。到9月末,全省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占比超过50%,由于2007年以来央行5次利率上调均未上调活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存贷款利差在一定程度上被扩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也产生了正面效应。三是受股市走热影响,购买基金的居民户大幅增加,商业银行通过理财而获取的中间业务收入大幅提高。前三季度,全省各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

(四)外汇收支和结售汇规模扩大,持续“双顺差”

前三季度,全省涉外经济恢复性增长,对外贸易发展良好,外汇收支及银行结售汇规模双双扩大。前三季度,全省外汇收支总额33.57亿美元,同比增长33.33%,收支顺差3.55亿美元;银行结售汇总额为28亿美元,同比增长12.06%,收支顺差7.02亿美元。

1.外汇收支顺差,顺差主要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海南省外汇收支和结售汇持续双顺差。前三季度,全省外汇收入18.5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外汇支出15.01亿美元,同比增长18.38%。

其中,经常项下外汇收入9.91亿美元,同比增长43.0%;支出9.59亿美元,同比增长0.44%;收支顺差0.3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下收入8.65亿美元,同比增长55.37%;支出5.42亿美元,同比增长73.04%;收支顺差3.23亿美元,对外汇收支顺差的贡献高达93.52%。

2.银行结售汇项目顺差,顺差主要来源于资本和金融项目。前三季度,全省银行结汇收入17.51亿美元,同比增长38.89%;售汇支出10.49亿美元,同比下降15.27%;结售汇顺差7.02亿美元。其中,前三季度,经常项目结汇9.93亿美元,同比增长43.62%;售汇8.43万美元,同比下降2.46%,顺差1.5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下结汇7.58亿美元,同比增长33.14%;售汇2.06亿美元,同比下降44.91%;顺差5.52亿美元,对结售汇顺差的贡献为78.63%。

从前三季度海南国际收支情况来看,无论是外汇收支还是结售汇的顺差均来源于资本项目和金融项目,究其原因:首先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比率不断提高,加大了企业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其次是2007年以来,海南省经济总体环境趋好,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了许多境外资金流入。

(五)现金收支活跃,持续净回笼

前三季度,海南省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2406.35亿元,同比增长12%;累计现金支出2396.84亿元,同比增长12%。收支相抵累计净回笼现金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回笼10.46亿元。

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现金收入占比为84.51%,现金支出占比84.78%。现金收支占比明显高于其它商业银行,与其掌控的金融资源相匹配。从现金收支结构看,储蓄存款是影响现金收支情况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储蓄存款收入占全部现金收入的83.64%,储蓄存款支出占全部现金支出的80.79%。

三、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房地产价格继续高位上涨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房地产开发投资81.06亿元,同比增长32.0%,占全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26.83%,占比高于上年同期的2.7个百分点,反映出房地产企业对海南省房地产市场持有较好预期。在房地产投资增长较快、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比重逐步提升的同时,海南省房地产价格上涨幅度加大。前三季度,海口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5.3%,其中,三季度上涨8.6%。到9月末,海南住宅类销售平均价格高达4440.15元/平方米。就海南房价来看,尽管与国内一些大城市相比,绝对价格并非太高,但目前海南这样的房价,对于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收入水平较低的海南城镇居民来说已经难以承受。前三季度,海南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390.77元,同比增长17.4%,假定四季度仍维持此增长速度,2007年全年海南省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约为10990元。若按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计算,海南省房价收入比大概在10左右,远高于世界银行“一套普通住房合理房价应等于居民家庭年收入的3倍-6倍”的标准。[3]房价涨幅高不但会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而且会加大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应引起关注。

(二)关注生产成本提高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影响

2007年以来,海南省企业生产成本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处于企业生产链上游的能源、原材料供不应求,导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明显偏快。前三季度,海南省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4.7%。二是随着居民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企业劳动力成本也出现了一定幅度的上涨。三是为抑制全国偏热的宏观经济,央行不断调高贷款利率,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对于一些大型垄断型企业而言,可以将很大一部分提高的经营成本转嫁到商品的价格上。然而,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较小,议价能力较差,其产品的价格难以上涨,最终导致企业利润被不断挤压,许多企业出现了亏损。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会导致经济发展活力下降,应特别引起关注。

(三)关注信贷资金投放不均衡的问题

2007年前三季度,海南省信贷资金的投向则呈现了两大特点:一是分地域看,信贷资金集中投向海口和三亚两个城市。前三季度,海口的新增贷款为66.15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比83.0%,三亚新增贷款10.65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的9.50%,相比之下,海南省其它17个县市新增贷款明显偏低。这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如果不加以抑制,会加剧海南城乡间“马太效应”,影响海南省经济整体的和谐发展。二是分企业规模看,信贷资金主要流向少数大型企业。前三季度份全省新增企业类贷款53.71亿元,其中大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高达67.69%,而中小型企业新增贷款占比仅为33.31%。在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走上股改道路的大背景下,各家商业银行更注重对贷款的风险控制,在选择贷款对象时往往以企业的资信等级好坏和抵押资产多寡作为依据,这使得那些能大量提供就业岗位、促进GDP快速增长、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因“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而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支持。

(四)关注储蓄存款持续分流现象

2007年以来,沪、深股市行情持续火爆,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海南省储蓄存款向股市(含基金)分流现象突出:9月末,全省居民储蓄存款同比增长7.36%,其中定期居民储蓄存款更是出现了0.58%的负增长,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海南从未有过。在储蓄存款增长低迷的同时,省内各证券营业部各种证券交易活跃,据统计,2007年1-8月份,全省各证券营业部各类交易(主要是股票、基金等交易品种)现场交易量累计3424.53亿元,是上年同期的4.71倍。

储蓄存款资金向股市分流,可谓是一个“双刃剑”,从有利的方面而言,可以减轻商业银行经营压力,降低银行负债水平,且可以促使居民的收入结构得到改善,在2007年牛市行情下,许多居民的投资收入比重明显上升。从不利方面而言,储蓄存款向股市持续分流过快,会增加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难度。前三季度,全省新增企业活期存款和储蓄活期存款174.18亿元,占全部企业存款和储蓄存款增加额的79.89%。而全省新增中长期贷款54.27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60.84%,储蓄存款的活化,加大了存贷款期限结构错配的矛盾,而对一般居民而言,当前股市大盘指数已然偏高,一味追高,资金潜在的风险正日趋增大。

参考文献:

[1] 覃道爱等.2006年海南省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分析[J].海南金融,2007,(2).

金融前景分析范文4

【关键词】金融业;混业经营;分业经营;金融监管

一、我国金融业经营的现状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入世协议,我国在2006年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 外资银行和证券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抢夺中国金融市场资源。外资金融企业本身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水平,加之其混业经营可以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更是增加了外资金融企业的竞争优势、同时,金融国际化潮流带来了空前规模的并购潮。在我国,2011年6月28日,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购深圳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深发展银行成为中国平安的控股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和史玉柱为了中国民生银行的控股权斗的不可开交。由此可以看出,混业经营模式在我国已在悄然进行。

在2012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的1000家银行的最新排名和综合数据中(见表1-1),前25名银行中,实行分业经营的银行只有七家,其中,上榜的四家中国银行均为分业经营模式,除中国的银行外,只有三家国外银行为分业经营。各大以混业经营为主的金融集团通过合并和收购,不仅使自身国际竞争力大为加强,而且能很好的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要,同时也提高了其技术创新和使用新技术融资的能力。相比之下,我国分业经营体制的银行不利于合并,大大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全球化发展。

表1-1 《银行家》2012年全球25大银行(一级资本排序)

数据来源:英国《银行家》杂志2012年

二、我国实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分析

1、法律条件

我国《商业银行法》虽禁止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但对金融机构之间交叉持股和哦你公司形势进行适度交叉的金融业务并没有明确禁止性条款。《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都未明确禁止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也未规定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与组织体系等内容,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目前在法律上并无障碍。我国可以学习美国,走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控股公司的统一管理下各子公司加强协作,实现专业化和多样化的统一。各大商业银行在综合经营商可以在国内实行分业经营的情况下,通过到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司法区域收购和控股其他种类的金融子公司,再进入国内市场。

2、市场条件

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都已经完成股份制改革,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他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会坚固安全性和流动性。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日益规范和完善,这是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一个重要条件。

3、制度条件

从金融机构内部来说,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增强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机制,为混业经营奠定了基础。从金融机构外部来说,一个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组成的金融监管体系在逐步建立完善。“三会”按经济区域对分支机构进行调整,无论从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和监管重点,三者都建立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关系。

三、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防范

(1)加强建设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要加强银行内部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教育从业人员严格按照规章流程办事,以客户利益为重。加强对法律法规和相关金融政策的研究和理解,开展合法经营。严格内部资金管理,切实加强内部资金的用途管理,同时严明纪律对信贷资金和投资银行业务之间的事后检验等风险内控方法来控制风险,做到资金使用全过程都能实施监控。

(二)完善外部监管体系

1完善我国金融监管法律制度,规范金融监管秩序

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金融监管还应立足于世界,鼓励和促进我国金融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将此作为立法的出发点。这要求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法律制度的先进的金融监管规则。同时也要注意保护我国的金融利益,不要盲目跟风。

2 规范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

我国现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这种还存在不透明、不真实和监管漏洞。要进一步从立法上明确规定金融机构应该公开的信息,规定应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围、世界等,金融机构必须按监管机构的要求及时送报有关报表、报告,并对其信息披露进行审查与评估,同时对各种风险的计算标准予以规定。主要负责人对相关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负责。

在我国加入WTO后,分业经营的体制受到强有力的冲击,发展混业经营成为我国金融机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我们金融业整体实力的必要途径。但是,我们也要在认真充分分析我国的国情,完善市场、法律条件,,提高监管能力,能充分防范和控制混业经营金融风险,各方面条件都能满足混业经营条件时,才逐步走出分业经营,实现混业经营。

参考文献:

[1]石磊,浅谈我国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趋势 [J],时代经贸,2008(2)

[2]原巍,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金融监管的法律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2

[3]薛蓓蓓,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及其监管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4]吴博,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探析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5]徐凤,论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及其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选择 [硕士学位论文] 广州:暨南大学,2008

[6]徐雁峰,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探讨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7]王国胜,我国银行业混业经营的风险研究[J].价值工程,2012(3)

[8]孙若宁,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可行性及经济条件分析 [J]],吉林金融研究,2013(2)

金融前景分析范文5

传统媒体:传统盈利模式的困境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盈利模式无非是线下订阅与广告。互联网时代来临后,有规模的传统媒体会成立相关的内容网站,例如国字号的人民网、新华网等,地方代表则是的南方系、上海系。这类别的传统媒体在内容生产上有先天的优势,一方面是其有强大的采编团队,另一方面与政府合作能获得一手的新闻资料。与此同时互联网主要门户的内容授权也成了其一笔重要的收入。简单而言,传统媒体收入=发行收入+广告收入+版权收入。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直接的就是发行收入少了,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少了。不过规模较大的例如人民网、新华网等,由于其在第一手信息获取的优势,其网络版收入也不容小觑,人民网更是登陆了A股市场,且不说其背后巨大的政府补助。这时,传统媒体转型似乎还像模像样,但要命的是移动互联网与桌面互联网不一样。在桌面端凭借百度的流量及门户的内容付费,传统媒体暂时还可以高枕无忧,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百度对众网站的流量支持被应用分发解构,而传统门户自身问题重重,新闻客户端更多只是其移动战略的一环,而桌面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就是门户的全部。

今日头条只是恰好作为移动互联网内容输出者中枪。新京报版权呼吁后面的问题实质是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比桌面互联网大太多。如果说在桌面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还能勉强支撑的话,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分分钟被完爆。举个简单的例子,家里长辈也许会在电脑上看人民网,但不要告诉我他手机上也有人民网的APP。

互联网门户:入口!入口!还是入口!

传统媒体与门户网站再与移动互联网上的今日头条,三方之间的种种恩怨情仇,版权问题是小,入口问题是大。以网易、腾讯、搜狐、新浪四大门户为代表的桌面互联网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品牌效应、内容团队以及与官方媒体良好的合作关系,其基本上成为了网名上网浏览新闻信息的首选,其不同程度上具备了互联网入口的效应,这也是门户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即基于用户流量的广告变现或者其他变现。但百度却从中杀了出来,搜索在功能上更具备入口的特质,虽然门户在标准化信息上更胜一筹,但相对于抓取全网信息的搜索,其还是甘拜下风,于是入口的控制权渐渐向百度倾斜。

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传统门户的入口逐渐分散(搜狐有视频、腾讯有微信),但新闻客户端还是其不可放弃的一个入口资源,幸运的是这里没有搜索的百度,但悲剧的是这里还有分发的百度,以及360等分发平台。腾讯凭借应用宝、微信QQ的推广才实现了巨大装机量,搜狐更是在营销推广上下了血本。所以,即使分发被其他公司控制着,好歹移动互联网新闻客户端还是门户的地盘,目前四大门户除新浪外的新闻客户端量级都1亿左右,具备了入口作用,可以平台化操作了。

但今日头条的出现对这些信息推荐客户端们造成了威胁,其将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搜索整理后再分发,就像桌面时代的百度,当然今日头条提供的信息还不像百度搜索结果那样全面,但基本上也已经涵盖了新闻、生活资讯、短文段子、图片等等百度提供的是信息的完整度,今日头条提供信息的便捷性和精准性。于是对于一众新闻客户端而言,今日头条与应用分发一样,再一次对其入口地位构成了威胁,而分发花钱就可以带量,但今日头条显然不同,其本身是展示合作方新闻资讯的,但对用户浏览习惯的改变才是其他新闻客户端所担忧的。当用户与众新闻客户端中间隔了一个今日头条的时候,就不再是版权问题了,更不是转码问题了。今日头条中枪只是因为是巨大的用户规模,百度新闻、浏览器上的新闻导引等等,再加上用户规模较小的一点资讯、ZAKER,都具备一切中枪的特质。

中小媒体/网站:天上掉下的免费流量

这次今日头条事件发生后,站出来给予今天头条支持的不少是新兴的垂直网站与网络媒体,比如融360、牛车网。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桌面互联网时代,大量垂直类的中小网站是很难被发现的,即使其具备优质的内容,不从百度买流量是很难被发现的,而百度流量并不是任何中小网站可以承当的,更不用提动辄数百万元的百度推广。于是这些中小网站很多不得已转战社交网络,通过社会化传播来带流量。

今日头条则不同,由于是盈利模式不同于百度,其分发信息的标准是根据用户的兴趣,基于大数据的判断筛选,而拥有优质信息的大量中小网站就获得了曝光的机会,不仅增强了品牌的曝光率,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流量。据说,牛车网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流量来自于今日头条,这的确说明今日头条的流量惊人,但也侧面证明了中小网站的流量是何等匮乏。中小网站对今日头条的支持是有利益诉求的,简单说在桌面端需要花钱的流量,在今日头条上是免费,这尤其对没有APP开发能力的中小网站更具吸引力。

所以同样面对今日头条,大的门户网站或者垂直门户(汽车之家等)和中小网站的考量是不同的,前者具备平台梦想,渴望把控入口,后者资源有限,流量有限,版权没有发挥的空间,只要安心做好内容今日头条免费导流,何乐而不为。所以版权真不是问题,顶多是个托词。

自媒体:渠道多多益善

除非是与媒体签约的自媒体,内容具有独家排他性,绝大部分自媒体对今日头条是持欢迎态度的,毕竟多了一个内容对外展现的渠道,更何况其流量还这么猛。虎嗅网、钛媒体有着严格的审稿制度,百家的自媒体采取邀请注册制,微博的自媒体计划尚未成型,所以今日头条自媒体平台对广大自媒体而言是有吸引力的。自媒体普遍是约稿制,无非是看稿件铺设的质量和数量,所以多多益善。关于版权问题,本质还是内容的商业化问题,自媒体自身的力量很难拉到广告主,只有打包交由平台负责,专心负责内容生产,与平台分成,这才是靠谱的

金融前景分析范文6

关键词:民间金融;发展;文献综述

一、引言

在中国,民间金融理论研究比其实践的产生要晚得多,原因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计划金融时期,民间金融没有生存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在经济转轨时期,民间金融只能在正规金融发展的夹缝里生存。当国有金融不能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资金支持时,民间金融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市场特征和比较优势。于是研究民间金融问题的文献才逐渐多起来。近年来学术界对“民间金融该不该存在”、“该如何发展民间金融”的问题作了大量而深刻的讨论。尽管部分民间金融在目前已经自发或被迫地表现出融入正规金融的态势,并不意味着民间金融已经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二、民间金融的未来

在预见未来中国金融业的激励传导机制可以得到有效强化的前提下,关注民间金融发展的学者们对它的走势作出了自己的设想。

(一)保持原有的互,升级发展形态

在以混合所有制和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体都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或者自然经济,而是二者的混合体。这就决定了我国民间金融中的带有明显互助合作性质的那部分会被继续保留下来,并以更加高级的形态发展下去。姜旭朝教授(1996)通过对民间金融的系统性研究认为:未来中国的金融格局是国有金融为主,民间金融为辅,民间金融仍应该处于查缺补漏的地位。林毅夫(2003)基于对我国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考察,指出我国金融结构改革的方向应是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大力培育为广大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民间金融。程昆等(2005)在研究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时提出:在主流市场经济形态的背后长期会存在较为落后的自然经济形态,正规金融较难到达这些地区,因此传统、互的农村非正规金融会长期存在。此外,程蕾(2004)在中国民间金融走势分析中提到:民间金融产生发展的原因不尽相同,缘于地下经济发展起来的民间金融,只要地下经济存在,民间金融必将存在;缘于金融浅化的民间金融,只要金融制度没有大的变革,民间金融同样有其生长、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体制的内在要求,还是市场经济的外在需求,民间金融尤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论商品经济如何发展,主流的现代金融形式不可能覆盖全社会,而且银行金融又往往不尽完善,传统的互民间金融仍然将继续存在,重要的是如何实现其发展形式的优化。

发展形式:

(1)设立小额贷款公司

中国的小额贷款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设立,可以合理地将一些民间资金集中了起来,规范民间借贷市场。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小额贷款公司是未来民间金融发展的一条可行之道,作为商业性的民间金融机构,小额贷款组织应该主要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贷款难的问题,其贷款对象应该以“三农”为主,以及为“三农”服务的其它经济实体。

(2)适度发展典当行

由于正规金融的融资信用要求较高,近年来古老的典当行业已以崭新的面貌和方便、灵活、快捷的服务在金融市场环境下赢得了一定的市场份额。陶小平等(2011)提出:在国家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农村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正规金融贷款满足率下降的前提下,典当行已然成为部分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短期应急性快速融资的“银行”。我国农村低收入人群多,中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较少,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具有方式灵活、对典当物提供者信用要求很低、配套服务周全等明显优势,对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起到了补充作用。

(3)发展成农村社会性投融资机构

社会性投融资机构是指在严密的财产契约关系约束下,通过对居民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积聚,从而进行各类专业性投资活动的金融企业。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一文中提出:可成立服务于三农的民营投资公司、投资基金和其他各类投资机构,其功能是将民间资本引向实体产业。通过民间资本在社会性投融资中比重的增加,使分散的、小额的民间投资资金规模化,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既规范了民间金融,也为投融资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融入正规的金融体系,改变发展方式

从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非正规金融的发展趋势往往正是融入正规金融系统(姜旭朝等,2004)。Kohn(1999)在研究英国工业革命前的金融制度时发现,正规金融都是从非正规金融的行列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因而非正规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诱致性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行政干预,它的发展方向将是由小到大,由非正式到正式的。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等(2001)根据对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史的研究,强调非正规金融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导向作用,提出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从非正规金融到正规金融“两阶段”的理论观点。熊继洲(2003)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金融制度变迁的历史研究后,发现民营银行最基本的经营领域正是原来地下金融的服务领域,合会组织变革为民营银行是台湾银行制度变迁的关键内容。

民间金融的演变过程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从短期金融组织转变成为永久性金融机构;从只存不贷转变为存贷结合;从定期运营转变为每日运营。所有这些特点代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方向――逐渐演变成正规金融机构(李晶,2009)。从短期来看,民间金融机构通过自身积累或兼并不断壮大,分散、零星的资金将变的更集中,使未来民间资金流更加巨额化。规范化后民间融资渠道拓宽,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将逐步走低。从长远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金融主体多元化将是大势所趋,民间金融机构与正规金融机构通过资本纽带,最终将融合成一体(姜旭朝,1996)。

此外,非正规金融的内在缺陷(如其相对落后的风险管理机制和相对较小的借贷额度)致使其难以胜任市场进一步深入发展的需要,无法在经济中永久立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逐渐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同时,随着金融监管机构对于民营资本参与金融领域的鼓励,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到民营银行的组建中,也推动了民间金融同正规金融的接轨(王曙光,2007)。

我们可以看到:学术界对民间金融发展趋势的研究,更多的认为民间金融很可能会演变为正规民间金融机构如风险投资基金、信托公司、或者入股农村信用社或地方商业银行,甚至成立新的民间资本控股的股份制民营银行。

发展形式:

(1)民营银行

由于现有民间金融组织与民营银行在资本性质方面的相似性,依据市场化原则对民间金融组织进行改造、使其演化为民营银行,具有可能性与现实性。同时,民间金融总体规模的不断加大和民间资本强烈的逐利性,成为创建民营银行的内在动因。市场经济要求金融机构按市场规则运行,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演化为民营银行顺理成章。因而,民营银行的组建要求将会使一部分民间金融发展较为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率先融入正规金融体系(王曙光,2007)。

(2)社区银行(村镇银行)

社区银行的概念来自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其资产规模较小,是主要为经营区域内中小企业和居民家庭服务的地方性小型商业银行。田婕等(2011)在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中提出:要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社区银行,社区银行可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运作并为农户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个性化金融服务,这为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现实的通道。

(3)发展为合作金融机构

合作金融是指由个人集资联合成立,以相互合作为主要宗旨的金融机构的金融活动,由此建立的金融机构称为合作金融机构。合作金融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基本组织形式,已在理论界达成共识,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来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事业,通过对农村信用社的改进来形成合作金融机构。厉以宁(2002)针对我国农村面临的金融困境,提出应对有条件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史晋川等(2003)在考察了温州、台州的民间金融形式后提出,对商业化倾向明显、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应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其真正成为产权明晰、严格按市场规范运作并摒弃行政干预的民间金融机构。可以看到全国首批组建和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在苏南地区成立,而且今后农信社改革的试点范围还将扩大。

(三)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

对于部分规模小、管理不善的民间金融将会演化为或已经是非法的地下金融,如非法的标会、应会、老鼠会以及以诈骗为目的的各种集资性的合会等,这类非法的地下金融将会在经济发展较快而政府金融监管缺乏效率的地区存在,为某些利益主体的非法活动提供融资。严格的讲,这种形式的民间金融,已经脱离了原来意义上的民间金融,而实属非法范畴。对于这些非法的地下金融,政府应该严厉打击并坚决取缔(程昆,2005)。

三、结论

从各种文献研究总结学者们对民间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三种:一是继续保持其原有的互助合作性质;二是将演变成正规金融;三是演化成非法的地下金融。目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程度同发达国家和地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使民间金融在较短时间内完全融入正规金融体系是不现实的。民间金融是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必然结果,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虽然政府曾多次强行禁止,民间金融也一度从地上转入地下,但其并未从此消失。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之间存在合作和竞争关系,因此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民间金融还将同正规金融并存,并为民间经济主体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

中国民间金融的未来如何,应该从整体经济和整体金融的发展来考虑,不应把现有民间金融的所有形式都强制性地迅速转化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一部分,而应着重考虑建立真正的民营金融体系。(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诸葛隽. 民间金融、渐进转轨中的金融支持与区域资本市场. 上海经济研究[J],2006(3) .

[2]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 (1) .

[3]李迟. 浙江温州民间金融现状、问题与研究对策[J].西南交通大学,2011(3) .

[4]王曙光,邓一婷民间金融扩张的内在机理、演进路径与未来趋势研究[J]金融研究2007(6).

[5]姜旭朝,丁昌株.民间金融理论分析: 范畴、比较与制度变迁[J],金融研究,2004(8).

[6]蔡四平.规范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J]. 湖南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02.

[7]林毅夫,孙希芳. 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J]. 经济研究,2005( 07) .

[8]柳松,程昆.农村非正规金融的生成逻辑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广西金融研究,2005(8)